从李顺大造屋到蜗居

从《李顺大造屋》到《蜗居》

1979年,一部小说《李顺大造屋》横空出世,在众多知识分子沉浸于“伤痕”中时率先开始反思。反思产生社会悲剧的原因与教训,对历史是非做出深沉而严肃的评价,进而反思自我对历史应付的责任,寻找在新时代面前自身的使命和位置。2009年,一部电视剧《蜗居》刺激人心,在众多历史题材剧作中独树一帜,以通篇饮食男女、家长里短,彰显世态本色,生存哲学,道出当今时代下年轻人的各种疯狂与苍凉。两部作品时隔三十年,却从颇多方面有着相似性。它们都反思了时代问题,将社会底层、种种众所周知却秘而不宣的阴暗面搬到台面上来剖开给人看,并且挖掘了国人身上存在已久难以根除的性格弱点。这里我们不谈别的,暂且说说贯穿故事始终的房子的事。

当年,杜甫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人民困苦,无处安身的生存困境,感动无数人。流传千百年,房子仍然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李顺大造屋》中的李顺大在解放后,立志要以“吃三年薄粥,买一头黄牛”的精神,造三间屋,可是却历经坎坷,三起两落,耗去30多年的人生岁月仍然没造起来。据陆文夫对文章的回忆有这样的话:“《李顺大造屋》写的是一个农民想造房子,结果是折腾了二十多年还是没有造得起来。他不回避现实,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实况。不过,此种‘给社会主义抹黑’的作品当时想发表是相当困难的。我出于两种情况的考虑,提出意见要他(指高晓声,本文作者注)修改结尾。我说,上天有好生之德,让李顺大把房子造起来吧,造了几十年还没有造成,看了使人难受。另外,让李顺大把房子造起来,拖一条‘光明的尾巴’,发表也可能会容易些。后来方之和叶至诚看了小说,也同意我的意见。高晓声同意改了,但那尾巴也不太光明,李顺大是行了贿以后才把房子造起来的。”

《蜗居》中的海萍与苏淳、海藻与小贝,分别住在租来的10平米的石门库房子和三居室的一间,都努力攒钱,等攒够首付就光荣跃居“房奴”,为了房子,即使跨入“百万负翁的行列”也在所不惜。在筹措首付期间,本来看上去其乐融融的“贫贱夫妻”、“白手情侣”的生活轨迹悄然改变,被命运推向无法掌控的不可知的方向,或者说一切因为第五个人宋思明的出现而逆转。海萍失业,间接通过宋思明的介绍做外教兼职,意外打开了事业局面,苏淳也因宋的出面而免受牢狱之灾。海藻在宋思明介入后,再也无法挽回与小贝的单纯恋情,转而成为宋思明的“二奶”„„最终,当海萍一家自力更生入住新房,生活渐有起色时,海藻却怀着宋的儿子孤身守候,宋思明因腐败败露自酿车祸而亡。故事的结果,主人

公也如愿以偿的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房子,却怎么也让人高兴不起来。

为了房子,我们的主人公们付出了太过惨重的代价,甚至让人怀疑,这样得到房子究竟值不值得?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积淀下,房子在人观念中占据重要地位,没有房子,似乎就没有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李顺大的父母小弟因为没有房子被冻死在雪地里;亏得有了卖身钱造的四步草屋,李顺大才找着老婆——一个无依无靠的讨饭姑娘,若李没有房也不会嫁给他;儿子越来越大,房子造不出,媳妇就找不着,没有媳妇,就没有孙子重孙。为了凑钱买造屋子的材料,一家人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烧菜粥放进几颗黄豆,就不再放油了,因为油本来就是从黄豆里榨出来的;烧螺蛳放一勺饭汤,就不用酒了,因为酒也无非是米做的„„常年养鸡不吃蛋;清明买一斤肉上坟祭了父母,要留到端阳脚下开秧节才吃。”妹妹牺牲了青春帮家里减轻负担,儿子长到七岁没尝过家里用来换废品的方糖的味道,直至后来李顺大被人骗财,饱受牢狱之灾,屋子还是没造起来,造屋的梦想依然扎根于李顺大心中。

海萍与苏淳住在租来的10平米的小房间里,为了房子的事不断争执,甚至连孩子的问题都直接与房子挂钩,没有房子就没有资本要孩子。为了房子首付借遍亲朋好友,在凑钱过程中“四万还是你妈,六万就变成了咱妈”。海萍甚至为了买房子一改南方人爱吃米的饮食习惯,忍受天天吃面条的煎熬。海藻与小贝那么情投意合,彼此相爱,却宁愿在租房子的情况下同居也不选择结婚。

即使是今天,就在我们身边,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仍旧是这样,房子,是无数人奋斗一生的目标,是婚姻家庭安稳存在的前提。人们似乎都像李顺大,像海萍、苏淳等人生不逢时。李顺大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省吃俭用一辈子,在“左”的年代,造不成三间屋;海萍苏淳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有梦想有追求有行动,若早那么几十年必定过的风生水起,何患无房?

为什么一定要有房子才能安心,为什么得到房子永远那么难?我们期待着问题早日被解决。

参考文献:

[1]刘绍棠、宋志明主编《中国乡土文学大系·当代卷(上卷)》[M]农村读物出版社,1996年

[2]程绍国著《林斤澜说》[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3]陆贵山主编《中国当代文艺思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4]李杨著《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5]王嘉良、颜敏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册)》[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6]罗婷婷、刘草芽、冉桃著《论李顺大形象同中国农民形象的共性与个性》[J]《魅力中国》2011年第3期

[7]刘旭《高晓声的小说及其“国民性话语”——兼谈当代文学史写作》[J]《文学评论》 2008年3月

[8]陆文夫《又送高晓声》[J]《收获》1999年第5期

[9]百度百科,“蜗居”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647503.htm

从《李顺大造屋》到《蜗居》

1979年,一部小说《李顺大造屋》横空出世,在众多知识分子沉浸于“伤痕”中时率先开始反思。反思产生社会悲剧的原因与教训,对历史是非做出深沉而严肃的评价,进而反思自我对历史应付的责任,寻找在新时代面前自身的使命和位置。2009年,一部电视剧《蜗居》刺激人心,在众多历史题材剧作中独树一帜,以通篇饮食男女、家长里短,彰显世态本色,生存哲学,道出当今时代下年轻人的各种疯狂与苍凉。两部作品时隔三十年,却从颇多方面有着相似性。它们都反思了时代问题,将社会底层、种种众所周知却秘而不宣的阴暗面搬到台面上来剖开给人看,并且挖掘了国人身上存在已久难以根除的性格弱点。这里我们不谈别的,暂且说说贯穿故事始终的房子的事。

当年,杜甫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人民困苦,无处安身的生存困境,感动无数人。流传千百年,房子仍然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李顺大造屋》中的李顺大在解放后,立志要以“吃三年薄粥,买一头黄牛”的精神,造三间屋,可是却历经坎坷,三起两落,耗去30多年的人生岁月仍然没造起来。据陆文夫对文章的回忆有这样的话:“《李顺大造屋》写的是一个农民想造房子,结果是折腾了二十多年还是没有造得起来。他不回避现实,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实况。不过,此种‘给社会主义抹黑’的作品当时想发表是相当困难的。我出于两种情况的考虑,提出意见要他(指高晓声,本文作者注)修改结尾。我说,上天有好生之德,让李顺大把房子造起来吧,造了几十年还没有造成,看了使人难受。另外,让李顺大把房子造起来,拖一条‘光明的尾巴’,发表也可能会容易些。后来方之和叶至诚看了小说,也同意我的意见。高晓声同意改了,但那尾巴也不太光明,李顺大是行了贿以后才把房子造起来的。”

《蜗居》中的海萍与苏淳、海藻与小贝,分别住在租来的10平米的石门库房子和三居室的一间,都努力攒钱,等攒够首付就光荣跃居“房奴”,为了房子,即使跨入“百万负翁的行列”也在所不惜。在筹措首付期间,本来看上去其乐融融的“贫贱夫妻”、“白手情侣”的生活轨迹悄然改变,被命运推向无法掌控的不可知的方向,或者说一切因为第五个人宋思明的出现而逆转。海萍失业,间接通过宋思明的介绍做外教兼职,意外打开了事业局面,苏淳也因宋的出面而免受牢狱之灾。海藻在宋思明介入后,再也无法挽回与小贝的单纯恋情,转而成为宋思明的“二奶”„„最终,当海萍一家自力更生入住新房,生活渐有起色时,海藻却怀着宋的儿子孤身守候,宋思明因腐败败露自酿车祸而亡。故事的结果,主人

公也如愿以偿的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房子,却怎么也让人高兴不起来。

为了房子,我们的主人公们付出了太过惨重的代价,甚至让人怀疑,这样得到房子究竟值不值得?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积淀下,房子在人观念中占据重要地位,没有房子,似乎就没有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李顺大的父母小弟因为没有房子被冻死在雪地里;亏得有了卖身钱造的四步草屋,李顺大才找着老婆——一个无依无靠的讨饭姑娘,若李没有房也不会嫁给他;儿子越来越大,房子造不出,媳妇就找不着,没有媳妇,就没有孙子重孙。为了凑钱买造屋子的材料,一家人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烧菜粥放进几颗黄豆,就不再放油了,因为油本来就是从黄豆里榨出来的;烧螺蛳放一勺饭汤,就不用酒了,因为酒也无非是米做的„„常年养鸡不吃蛋;清明买一斤肉上坟祭了父母,要留到端阳脚下开秧节才吃。”妹妹牺牲了青春帮家里减轻负担,儿子长到七岁没尝过家里用来换废品的方糖的味道,直至后来李顺大被人骗财,饱受牢狱之灾,屋子还是没造起来,造屋的梦想依然扎根于李顺大心中。

海萍与苏淳住在租来的10平米的小房间里,为了房子的事不断争执,甚至连孩子的问题都直接与房子挂钩,没有房子就没有资本要孩子。为了房子首付借遍亲朋好友,在凑钱过程中“四万还是你妈,六万就变成了咱妈”。海萍甚至为了买房子一改南方人爱吃米的饮食习惯,忍受天天吃面条的煎熬。海藻与小贝那么情投意合,彼此相爱,却宁愿在租房子的情况下同居也不选择结婚。

即使是今天,就在我们身边,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仍旧是这样,房子,是无数人奋斗一生的目标,是婚姻家庭安稳存在的前提。人们似乎都像李顺大,像海萍、苏淳等人生不逢时。李顺大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省吃俭用一辈子,在“左”的年代,造不成三间屋;海萍苏淳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有梦想有追求有行动,若早那么几十年必定过的风生水起,何患无房?

为什么一定要有房子才能安心,为什么得到房子永远那么难?我们期待着问题早日被解决。

参考文献:

[1]刘绍棠、宋志明主编《中国乡土文学大系·当代卷(上卷)》[M]农村读物出版社,1996年

[2]程绍国著《林斤澜说》[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3]陆贵山主编《中国当代文艺思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4]李杨著《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5]王嘉良、颜敏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册)》[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6]罗婷婷、刘草芽、冉桃著《论李顺大形象同中国农民形象的共性与个性》[J]《魅力中国》2011年第3期

[7]刘旭《高晓声的小说及其“国民性话语”——兼谈当代文学史写作》[J]《文学评论》 2008年3月

[8]陆文夫《又送高晓声》[J]《收获》1999年第5期

[9]百度百科,“蜗居”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647503.htm


相关内容

  • 电视剧[奋斗]和[蜗居]的区别
  • 电视剧<奋斗>和<蜗居>的区别.txt第一次笑是因为遇见你,第一次哭是因为你不在,第一次笑着流泪是因为不能拥有你.电视剧<奋斗>和<蜗居>的区别 [1] 奋斗的编剧叫石康,纯爷们,确切年龄51岁: 蜗居的编剧叫六六,纯娘们,大概年龄36岁. 奋斗是一个 ...

  • 创意家居 | 蜗居创意家居生活馆
  • 分类:创意家居 创意家居 外观简单时尚的生活用品 让生活更加美好 简单而聪明的设计往往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大大的便利,而红点设计的作品告诉大家:设计其实很简单,找对了思路就可以带给我们更加美好的生活.一起来看看这些获得设计红点奖的作品到底有何不同之处. Snick笔筒|外形上看好像是一个被刀切割后的痕 ...

  • [蜗居]人物台词所反映的社会思潮和社会问题
  • 第36卷第2期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V01.36No.22013年02月JournalofYangtze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Feb.2013 <蜗居>人物台词所反映的社会思潮和社会问题 许红 (长江大学一年级工作部,湖北荆州434023) 摘 ...

  • 电视剧[蜗居]人物性格分析
  • 摘要:自从上世纪20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传入中国,就为人文学者的认知自我和洞察社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女作家六六的小说<蜗居>中就明显地呈现出精神分析学的基调,小说围绕着购房难这一主题线索,主人公们在欲望与道德伦理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心理情感斗争. 关键词: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 ...

  • 蜗居经典台词
  • 蜗居经典台词 蜗居爱情台词:爱情那都是男人骗女人的把戏.一个男的爱一个女的,什么都先别说,先送上一沓钞票,让这女的有安全感,然后奉上一幢房子,至少在你伤了这个女人以后,虽然她的心失落了,可是身体有着落„„蜗居台词,蜗居经典台词,与您分享! <蜗居>经典台词 "4万还是你妈,6万 ...

  • 六套中式风格装修设计案例赏析 古色古香禅意十足
  • 2014年08月21日 00:00  搜房装修设计     收藏  打印  字号:T|T 分享 扫描到手机 [提要]古雅并不呆滞,高贵并不庸俗,清澈并不混乱,这就是古典的家装给人的第一感觉.很多人一开始不怎么愿意装修成中式古典风格,总觉的那样有些老气,熟不知古典的装修风格越看越耐看,其中包含了很多人 ...

  • 蜗居中小贝的经典话
  • 1. 什么样的男人决定你有什么样的命运! 2. 男人若真爱一个女人,别净玩儿虚的,你爱这个女人,第一个要给的,既不是你的心,也不是你的身体,一是拍上一摞票子,让女人不必担心未来;二是奉上一幢房子,至少在拥有不了男人的时候,心失落了,身体还有着落。 宋思明 蜗居语录 宋思明 1. 和我的女人讲话客气点 ...

  • "蜗居"游戏需求分析
  • 蜗居网需求分析 作者: 组长: 摘要 面对着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网络.计算机.互联网已占据着我们生活得每一个领域网络.因为有了网络,我们可以和外界更畅通的联络,可以更方便的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和远隔千里家人.朋友通过视屏见面.聊天.....提到这些,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娱乐,包括 ...

  • 蜗居经典台词之宋太
  • 蜗居经典台词之宋太 <蜗居>经典台词赏析: 宋太在得知丈夫有了情人却不打算离婚了后:"在他犯了所有男人都故意犯的错之后,我走了所有女人都走的一条路." 宋太对朋友:世上就是你我这样自以为孺子牛的女人多了,男人才疯狂,我把他收拾体面了,出去风光.别的女人看见了,又有风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