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证明--线段和差模型(中级)

几何证明——线段和差模型(中级)

【知识要点】

在几何证明中,我们经常遇到要求证明两条线段之和等于一条线段(abc),或者两条线段之差等于一条线段(abc)。在处理这类线段和差关系的问题时,我们常用“截长”与“补短”的方法。

截长补短法,是初中数学几何题中一种辅助线的添加方法,也是把几何问题化难为易的一种思想。截长就是在一条线段上截取成两段(一分为二),补短就是在一条边上延长,使其等于一条所求边(合二为一)。

截长法:如果要证明线段等式abc,可以在长的一条线段a上截取一条线段等于b(或者c),然后只需证明线段a上去掉b(或者c)之后剩下的线段等于c(或者b)就行了。

补短法:如果要证明线段等式abc,可以先将短的两条线段b和c拼接在一起形成一条长线段d,然后只需要证明ad就行了。

截长补短的方法比较灵活,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条件,作出相应的辅助线。 对于一些经典的截长补短模型,希望同学们能记住并掌握其用法,以便在遇到类似的几何情境时能迅速作出反应。

【经典例题】

例1、(1)正方形ABCD中,点E在CD上,点F在BC上,EAF45。求证:EFDEBF。

F

(2)正方形ABCD中,点E在CD延长线上,点F在BC延长线上,EAF45。请问现在

EF、DE、BF又有什么数量关系?

E

(3)正方形ABCD中,点E在DC延长线上,点F在CB延长线上,EAF45。请问现在

EF、DE、BF又有什么数量关系?

例2、正三角形ABC中,E在AB上,F在AC上EDF60。DBDC,BDC120。 请问EF、BE、CF有什么数量关系?

B

例3、已知:AC平分BAD,CEAB,BD180,求证:AEADBE。

C

例4、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交于O,点E在BD上,AE平分∠DAC.求证:

A

AC

ADEO. 2

D

例5、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ADCAD,P为AD上任一点.

求证:ABACPBPC。

B

【提升训练】

1、如图,已知ABC中,边BC上的高为CD,B2C,求证:CDABBD。

C

2、已知:AD平分BAC,ACABBD,求证:B2C。

B

3、已知ABC3ACB,BAECAE,BEAE,求证:ACAB2BE。

B

C

4、如图,在ABC中,BAC60,AD是BAC的平分线,且ACABBD,求ABC的度数。

5、如图,四边形ABCD中,AB//DC,BE、CE分别平分ABC、BCD,且点E在AD上。求证:

BCABDC。

C

6、如图所示,ABC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BDC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以D为顶点作一个60的

MDN,点M、N分别在AB、AC上,求AMN的周长。

B

7、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C90,E为CD的中点,EF//AB交BC于点F。

C

,BC7,且BE平分ABC时,求EF的长。

(1)求证:BFADCF;(2)当AD1

D

D

EE

B

8、已知ABC中,A60,BD、CE分别平分ABC和.ACB,BD、CE交于点O,试判断BE、CD、

BC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C

B

C

B

9、己知,ABC中,ABAC,CDAB,垂足为D,P是BC上任一点,PEAB,PFAC垂足

分别为E、F.(1)求证: PEPFCD;(2)若P在BC延长线上,求证:PEPFCD。

B

P

10、(1)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AEF90, 且EF交正方形外角

DCG的平行线CF于点F,求证:AEEF。

(2)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上(除B,C外)的任意一点。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DCG的平行线CF于点F,求证:AEEF。

(3)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BC的延长线上(除C点外)的任意一点。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DCG的平行线CF于点F,求证:AEEF。

11、在等边ABC的两边AB、AC所在直线上分别有两点M、N,D为ABC外一点,且MDN60,

BDC120,BDCD。探究:当M、N分别在直线AB、AC上移动时,BM、NC、MN之

间的数量关系及AMN的周长Q与等边ABC的周长L的关系。

AA

D

C

D

C

DC

图1 图2 图3

(1)如图1,当点M、N边AB、AC上,且DMDN时,BM、NC、MN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_______ ; 此时

Q

 ; L

(2)如图2,点M、N边AB、AC上,且当DMDN时,猜想(1)问的两个结论还成立吗?写出

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3)如图3,当M、N分别在边AB、CA的延长线上时,若ANx,则Q (用x、L

表示)。

几何证明——线段和差模型(中级)

【知识要点】

在几何证明中,我们经常遇到要求证明两条线段之和等于一条线段(abc),或者两条线段之差等于一条线段(abc)。在处理这类线段和差关系的问题时,我们常用“截长”与“补短”的方法。

截长补短法,是初中数学几何题中一种辅助线的添加方法,也是把几何问题化难为易的一种思想。截长就是在一条线段上截取成两段(一分为二),补短就是在一条边上延长,使其等于一条所求边(合二为一)。

截长法:如果要证明线段等式abc,可以在长的一条线段a上截取一条线段等于b(或者c),然后只需证明线段a上去掉b(或者c)之后剩下的线段等于c(或者b)就行了。

补短法:如果要证明线段等式abc,可以先将短的两条线段b和c拼接在一起形成一条长线段d,然后只需要证明ad就行了。

截长补短的方法比较灵活,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条件,作出相应的辅助线。 对于一些经典的截长补短模型,希望同学们能记住并掌握其用法,以便在遇到类似的几何情境时能迅速作出反应。

【经典例题】

例1、(1)正方形ABCD中,点E在CD上,点F在BC上,EAF45。求证:EFDEBF。

F

(2)正方形ABCD中,点E在CD延长线上,点F在BC延长线上,EAF45。请问现在

EF、DE、BF又有什么数量关系?

E

(3)正方形ABCD中,点E在DC延长线上,点F在CB延长线上,EAF45。请问现在

EF、DE、BF又有什么数量关系?

例2、正三角形ABC中,E在AB上,F在AC上EDF60。DBDC,BDC120。 请问EF、BE、CF有什么数量关系?

B

例3、已知:AC平分BAD,CEAB,BD180,求证:AEADBE。

C

例4、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交于O,点E在BD上,AE平分∠DAC.求证:

A

AC

ADEO. 2

D

例5、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ADCAD,P为AD上任一点.

求证:ABACPBPC。

B

【提升训练】

1、如图,已知ABC中,边BC上的高为CD,B2C,求证:CDABBD。

C

2、已知:AD平分BAC,ACABBD,求证:B2C。

B

3、已知ABC3ACB,BAECAE,BEAE,求证:ACAB2BE。

B

C

4、如图,在ABC中,BAC60,AD是BAC的平分线,且ACABBD,求ABC的度数。

5、如图,四边形ABCD中,AB//DC,BE、CE分别平分ABC、BCD,且点E在AD上。求证:

BCABDC。

C

6、如图所示,ABC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BDC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以D为顶点作一个60的

MDN,点M、N分别在AB、AC上,求AMN的周长。

B

7、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C90,E为CD的中点,EF//AB交BC于点F。

C

,BC7,且BE平分ABC时,求EF的长。

(1)求证:BFADCF;(2)当AD1

D

D

EE

B

8、已知ABC中,A60,BD、CE分别平分ABC和.ACB,BD、CE交于点O,试判断BE、CD、

BC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C

B

C

B

9、己知,ABC中,ABAC,CDAB,垂足为D,P是BC上任一点,PEAB,PFAC垂足

分别为E、F.(1)求证: PEPFCD;(2)若P在BC延长线上,求证:PEPFCD。

B

P

10、(1)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AEF90, 且EF交正方形外角

DCG的平行线CF于点F,求证:AEEF。

(2)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上(除B,C外)的任意一点。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DCG的平行线CF于点F,求证:AEEF。

(3)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BC的延长线上(除C点外)的任意一点。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DCG的平行线CF于点F,求证:AEEF。

11、在等边ABC的两边AB、AC所在直线上分别有两点M、N,D为ABC外一点,且MDN60,

BDC120,BDCD。探究:当M、N分别在直线AB、AC上移动时,BM、NC、MN之

间的数量关系及AMN的周长Q与等边ABC的周长L的关系。

AA

D

C

D

C

DC

图1 图2 图3

(1)如图1,当点M、N边AB、AC上,且DMDN时,BM、NC、MN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_______ ; 此时

Q

 ; L

(2)如图2,点M、N边AB、AC上,且当DMDN时,猜想(1)问的两个结论还成立吗?写出

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3)如图3,当M、N分别在边AB、CA的延长线上时,若ANx,则Q (用x、L

表示)。


相关内容

  • 初中数学 | 平面几何的模型与方法系列分享(五) "两形"之等边三角形4
  • 师训君评 在前面几篇文章中,作者研究了一个点在等边三角形的边上.内部以及外部的不同模型和结论(<等边1>).然后又针对一个点在等边三角形外部进行了大量的拓展,主要涉及一个点等边三角形外部不同位置构成的不同特殊角度而形成的各种模型和结论(<等边2>). 在上一篇文章中(< ...

  • 三角形全等添加辅助线口诀
  • 三角形全等添加辅助线口诀 人说几何很困难, 难点就在辅助线, 辅助线,如何添加?把握定理和概念, 还要刻苦加钻研, 找出规律凭经验, 图中有角平分线, 可向两边引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 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 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 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 常向 ...

  • 断层转折褶皱角度参数关系的一种几何学分析方法_蔡振忠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7卷, 第4期, 2011年7月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Vol. 47, No. 4 (July 2011) 断层转折褶皱角度参数关系的一种几何学分析方法 蔡振忠1,2 黄少英2 ...

  • 模型解题初中数学模型解题--初中数学模型思考部分重构页
  • <模型解题--初中数学>-----模型思考重构 -------------依次18.28.56.66.96页 模型三 不等式模型 类比方法是指在不同对象之间,或者在实物与事物之间,根据他们某些方面(如特征,属性,关系)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通过类比可以发现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助于利 ...

  • 初中数学新课标新旧区别
  • 初中数学新课标实验稿与正式稿(内容部分)主要差别 一.数与代数 1. 数与式. ⑴<实验>: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正式>: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方法. ⑵<实验>: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正式>: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 ⑶ ...

  • 几何证明--中点模型(高级)
  • 几何证明--中点模型(高级) [经典例题] 例1.已知∆ABC 中,∠ACB =90,AB 边上的高线CH 与∆ABC 的两条内角平分线AM .BN 分别交于 P .Q 两点,PM .QN 的中点分别为E .F ,求证:EF //AB . N B 例2.已知,D 为AC 边的中点,∠A =3∠C , ...

  •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 前 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的.<标准>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 ...

  • 怎样培养学生几何逻辑思维能力[1]
  • 怎样培养学生几何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素质的重要表现,如何在几何课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需要认真探索的.几何的学习和研究时时刻刻在概念.判断.推理过程中运动着,而概念.判断.推理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其它知识内容,如性质.定理.公式等无非是一种判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自觉. ...

  • 高一数学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教案
  • 高一数学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教案 一.教学分析 1.本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向量的认识,更好地体会向量这个工具的优越性.对于向量方法,就思路而言,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完全与几何中的代数方法一致,不同的只是用"向量和向量运算"来代替"数和数的运算".这就是把点.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