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知识点

会计学知识点 1 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 个方面。

(一)进行会计核算

定义: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对特定对象(或称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会计核算职能也称反映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也是其它会计工作的基础。

具体说明如下:

(1)会计核算的环节:

会计核算包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其中:

确认: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或者方法来确定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是否应该或能够进行会计处理。

计量:是指以货币为单位对已确认为可以进行会计处理的经济活动确定其应记录的金额。

记录:通过一定会计专业方法按上述确定的金额将发生的经济活动在会计特有的载体上进行登记的工作。 报告:是指以通过编制会计报表的形式向有关方面和人员提供会计信息,它是会计工作的最终环节。

(2)会计核算的工作: 会计核算的工作始终离不开账簿,包括记账、算账、报账共计三项工作。

(二)实施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对象的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会 计监督职能也被称为控制职能。

2会计假设

又称“会计前提”,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决定会计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总结而成的。只有规定了这些会计假设,会计工作才能得以正常地进行下去。 (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指在经营上或经济上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的单位。如果是盈利性经济组织,就是一个企业;如果是非盈利性的单位,就是一个事业、机关、团体单位。会计主体假设把会计处理的数据和提供的信息,严格地限制在这一特定的空间范围,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同时也从根本上确认了会计信息系统立足于微观,主要为微观经济服务的属性。(2)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以会计主体继续存在并执行其预定的经营活动为前提。除非有充分的相反证明,否则,都将认为每一个会计主体能无限期地连续经营下去。 (3).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是指会计信息应按划分期限收集和处理。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如果假设一个会计主体应持续经营而无期限,在逻辑上就要为会计信

息的提供规定期限。这是会计这一信息系统的发挥作用的前提。 (4).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核算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而且假设货币本身的价值稳定不变。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主要是提供定量而不是定性的信息。这是因为会计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接受、加工并发出在每个会计主体中进行的价值运动的信息。

3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鉴于会计信息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因此,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包括下列要求: 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 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如果将企业会计信息中的某一项内容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则该项内容就具有重要性。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因此具有时效性。

4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一)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

1、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负债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将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如果把资产理解为企业的权利,那么负债就可以理解为企业所承担的义务。

3、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又称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在性质上体现为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收益,在数量上也就体现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四个项目,其中,前两项属于投资者的初始投入资本,后两项属于企业留存收益。

4、收入

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5、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6、利润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罗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化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和损失。利润为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两个项目的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之后的余额。营业利润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利润;营业外收支是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其总,营业外收入项目主要有捐赠收入、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罚款收入等,营业外支出项目主要有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等。其有关公式表示如下:

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又称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在性质上体现为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收益,在数量上也就体现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四个项目,其中,前两项属于投资者的初始投入资本,后两项属于企业留存收益。

4、收入

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5、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6、利润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罗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化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和损失。利润为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两个项目的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之后的余额。营业利润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利润;营业外收支是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其总,营业外收入项目主要有捐赠收入、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罚款收入等,营业外支出项目主要有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等。其有关公式表示如下: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净收益; 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投资净收益=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二)会计等式

1、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间的关系

资产=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收入、费用与利润间的关系

收入-费用=利润

若利润为正,则企业盈利;若利润为负,则企业亏损。

3、综合等式 新的所有者权益=旧的所有者权益+利润=旧的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新资产=负债+新的所有者权益

新资产=负债+旧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4、会计等式的恒等性

(l)资金进入企业:资产和权益等额增加,即资产增加,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增加,会计等式保持平衡。

(2)资金退出企业:资产和权益等额减少,即资产减少,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减少,会计等式保持平衡。

(3)资产形态变化:一种资产项目增加,另一种资产项目等额减少,会计等式保持平衡。

(4)权益类别转化:一种权益项目增加,另一种权益项目等额减少,即负债类内部项目之间、权益类内部项目之间或者负债类项目与权益类项目之间此增彼减,会计等式也保持平衡。

5账户设置与复式记账

账户设置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会讨科目名称就是账户的名称。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方法之一

账户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账户必须分为左、右两方,一方登记增加数,另一方登记减少数。资产、费用、成本类账户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账户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眉;(2)日期、即记录经济业务发生的日期;(3)摘要,概括说明经济业务的内容;(4)凭证号数,表明记录经济业务的依据;(5)金额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每个账户一般有四个金额要素,即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

本期减少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在正常情况下,账户四个数额之间的关系如下:

期末余额一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账户本期的期末余额转入下期,即为下期的期初余额。 复式记账

记账概念,从广义讲,就是随时间先后,所有发生收付、进出变化连续记录起来,供记录者翻阅查看了解。具体讲,有出纳金钱记账,仑库物资记账;有会计资本结构的复式记账,这种记账有分类账簿和各种配套报表。出纳和仑库的记账是单一账户或账本记账,只有本身的账簿,没有报表。

复式记账法是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系统地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 由于经济业务事项的双重性(即每一笔经济事项的发生,一定会引起资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增减变动)且资产与权益之间存在着自然的平衡关系,人们利用这一事实指导会计实践,便成为复式记帐的理论基础。 对每项经济业务按相等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中同时进行登记的方法。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是会计基本等式。复式记账按记账符号,记账规则、试算平衡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借贷记账法

是一种最杂的、当今运用最广泛的复式记账法也是目前我国法定的记账方法。至于哪一方记增加金额,哪一方记减少金额,则取决于账户所要反映的经济内容和业务性质。 复式记账是相对于单式记账而言的。单式记账是一种较为简单、不完整的记账方法,一般只记录现金的收付以及人欠、欠人的事项;复式记账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记账方法,它要求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记录,它完整地反映了企业经济业务的全貌。复式记账法的种类有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增减记账法等。 复式记账法的理论依据[1] 复式记账法的理论依据,在于会计对象本身的矛盾运动和信息的本质属性以及这二者的有机结合。 概况的说,就是会计恒等式,它是会计要素的矛盾运动和信息的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复式记账法的特点[1] 复式记账法的特点在于:它不仅可以捕捉每一项经济业务引起的资金运动的两个方面,而且能够描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复式记账的特征 复式记账之所以要求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进行纪录,这是为了保证会计等式的平衡,所以说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就是会计恒等式。 复式记账有以下特征: ①记账基础:会计等式; ②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记录,各账户间有严密的对应关系,清晰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③所有的账户可以进行试算平衡,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④需设置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及结果。

复式记账法与单式记账法的比较 记账方法,就是在账簿中登记经济业务的方法。按其记录经济业务方式的不同,记账方法可以分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比较单式记账法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对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都要按规定的会计科目,至少在两个账户上相互联系地进行分类记录;二是对记录的结果可以进行试算平衡。采用复式记账法,可以全面地、相互联系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全貌,并可利用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试算平衡公式,来检查账户记录的准确性,它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记账方法。

复式记账法原理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其资金增减变化几种情况: ①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双方同时等额增加 ②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双方同时等额减少 ③资产内部有增有减,增减的金额相等 ④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内部有增有减,增减的金额相等 复式记账原理要求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均要在对应的两个方面同时登记。如果企业对经济业务的登记符合复式记账原理,则在任何时点,会计恒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收入-费用)”均能成立,即双方保持?平衡关系。相反,如果企业对经济业务的记录没有遵守复式记账原理,即记账有错误,则在大多数情况下,会破坏会计恒等式的平衡关系。所以在复式记账系统下,企业可以通过

会计恒等式的平衡关系检查记账错误。可通过复式记账原理检查的错误包含单纯的记录错误、出错的复式记账、加减或变换错误等。 复式记账法的基本要求 不论是发生与现金、银行存款有关的经济业务,还是发生与现金或银行存款无关的经济业务,都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中同时登记。复式记账法是由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这一平衡原理所决策宾。任何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引起至少两个项目的资金增减变动,而两个项目的变动金额相等。经营业务中客观存在的这各必须现象,通过会计核算把它全面地反映出来,就需要在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等的登记。

复式记账法的优点 采用复式记账法,可以全面地、相互联系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全貌,并可利用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试算平衡公司,来检查账户记录的准确性,它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记账方法,为世界为国所通用。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曾出现过三种复式记账法,即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曾出现过三种复式记账法,即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199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记账必须采用借贷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的类型 (1)借贷记账法 15世纪形成于意大利,现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中国企业一般也用此法。其主要特点是: ①以“借”、“贷”为记帐符号,每个账户分借贷两

方。凡属于资金占用增加,资金来源减少,费用增加和收入减少,均分别记入有关账户的借方;凡属于资金来源增加,资金占用减少,收入增加和费用减少,均分别记入有关账户的贷方。 ②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作为记账规则,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记入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并以相等的金额分别记入一个或几个账户的借方和另一个或几个账户的贷方。 ③以资金占用总额等于资金来源总额为平衡公式,利用各个账户的借方余额合计数与各个账户的贷方余额合计数必然相等的关系,来检验帐簿记录的正确性。(2) 增减记账法 1965年中国商业系统首先推广应用。其主要特点是: ①以“增”、“减”为记账符号,所有账户都分为增减两方,将会计科目固定分为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两大类。无论是资金占用,或是资金来源,只要是数额增加,就记入有关账户的增方,减少就记入有关账户的减方。 ②以“两类科目记同增同减,同类科目记有增有减”为记账规则。凡涉及资金占用账户和资金来源账户同时增加(或减少)的经济业务,分别记入两类有关账户的增方(或减方);凡涉及资金占用(或资金来源)类账户之间此增彼减的经济业务,则分别记入该类有关账户的增方和减方。 ③用差额平衡公式检验账簿记录的正确性。(3) 收付记账法 它是用“收”、“付”来表示资金运用、资金来源、费用和收益变动的一种记帐方法,分为单式收付记帐法和复式收付记帐法。

中国采用复式收付记帐法,主要有: 1.钱物收付记帐法:以钱和物收付为中心,记录经济业务的一种记帐方法,为中国农村基层生产组织所广泛采用。主要特点是: ①会计科目分为“钱物类”(或“结存类”)和“收付类”两大类科目。“钱物类”包括:现金、存款、粮食物资和固定资产。“收付类”中的收入类科目包括农业收入、副业收入、其他收入、公积金、公益金和暂收款;付出类科目包括农业支出、副业支出、其他支出、管理费、待摊费用、基建投资和暂付款等。 ②记帐规则是“两类科目,同收同付;同类科目,有收有付”。例如,生产队收获粮食,记:收:粮食物资,收:农业收入。又如购买化肥,记:收:粮食物资──化肥,付:存款。 ③根据收入减去付出等于结存这一平衡关系,

会计循环的步骤

会计循环是在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时,从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开始,到登记账簿,直至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即完成一个会计期间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

基本步骤 (1)对于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初步的确认和记录,即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 (2)填制记账凭证,即在审核的原始凭证的基础上,通过编制会计分录填制记账凭证; (3)登记账簿,包括日记帐、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 (4)编制调整分录,其目的是为了将收付实现制转换为权责发生制; (5)结账,即将有关

账户结算出本期总的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6)对账,包括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和账实核对; (7)试算平衡,即根据借贷记帐法的基本原理进行全部总分类账户的借方与贷方总额的试算平衡; (8)编制会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

6会计凭证与会计账户

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会计凭证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1)、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原始凭据。 原始凭证按照来源不同,分为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 按照填制手续及内容不同,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和汇总凭证; 按照格式不同,分为通用凭证和专用凭证;

按照经济业务的类别不同,分为款项收付业务凭证、出入库业务凭证、成本费用凭证、购销业务品种、固定资产业务凭证和转账业务凭证。

(2)、记账凭证,又称记账凭单。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所

填制的会计凭证,它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按照内容不同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按照填制方式不同,分为复式记账凭证、单式记账凭证和汇总记账凭证

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区别 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同属于会计凭证,但二者存在着以下差别: (1)原始凭证是由经办人员填制的;记账凭证一律由会计人员填制。 (2)原始凭证是根据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填制;记账凭证是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填制。 (3)原始凭证仅用以记录、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或完成;记账凭证要依据会计科目对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进行归类、整理。 (4)原始凭证是填制记账凭证的依据;记账凭证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会计账户

会计账户简称账户,就是按照规定的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系统、连续记录的一种手段。

会计账户的分类

账户的分类与会计科目的分类一致。

1.按照其所反映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账户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总分类账户是指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的,用于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核算的账户,简称总账账户或总账。

明细分类账户是根据明细分类科目设置的,用于对会计要素具体

内容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的账户,简称明细账。

2.根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账户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损益类账户五类。 (1)资产类账户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等。其中流动资产又分为现金及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原材料和库存商品等。 (2)负债类账户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其中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以及预提费用等。

(3)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等。

(4)损益类账户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等。

(5)成本类账户包括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等。

7财产清查的定义

财产清查:就是通过对财产物资现金的实地盘点和对银行存款、债权债务的查对,来确定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债权债务的实存数,并查明账面结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8 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情况及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书面文件。会计报表是会计人员

根据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归集、加工、汇总而形成的结果,是会计核算的最终产品。 编制要求

真实可靠

1.涵义:会计报表指标应当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会计报表教材(20张)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保证会计报表的真实可靠需做的准备工作

(1)企业在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前,应当按照规定,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务;

(2)核对各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内容、金额等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符;

(3)依照规定的结账日进行结账,结出有关会计账簿的余额和发生额,并核对各会计账簿之间的余额;

(4)检查相关的会计核算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

(5)对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没有规定统一核算方法的交易、事项,检查其是否按照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进行确认和计量以及相关账务处理是否合理;

(6)检查是否存在因会计差错、会计政策变更等原因需要调整前期或者本期相关项目。 在前款规定工作中发现问题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

全面完整

1.涵义:会计报表应当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貌,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保证会计报表的全面完整的措施

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报表的格式和内容编制会计报表。企业应按规定编报国家要求提供的各种会计报表,对于国家要求填报的有关指标和项目,应按照有关规定填列。

前后一致

1.涵义:编制会计报表依据的会计方法,前后期应当遵循一致性原则,不能随意变更。

2.如果确需改变某些会计方法,应报表附注中说明改变的原因及改变后对报表指标的影响。

编报及时

1.涵义:企业应根据有关规定,按月、按季、按半年、按年及时对外报送会计报表

2.会计报表的报送期限

会计报表的报送期限,由国家统一加以规定。

(1)月报应于月度终了后6天内(节假日顺延,下同)对外提供;

(2)季报应于季度终了后15天内对外提供;

(3)半年度报应于年度中期结束后60天内(相当于两个连续的月份)对外提供;

(4)年报应于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对外提供。

相关可比

1.涵义:财务会计报告的相关可比,是指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必须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相关,并且便于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在不同企业之间及同一企业前后各期之间进行比较。

便于理解

便于理解是指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使

会计学知识点 1 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 个方面。

(一)进行会计核算

定义: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对特定对象(或称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会计核算职能也称反映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也是其它会计工作的基础。

具体说明如下:

(1)会计核算的环节:

会计核算包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其中:

确认: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或者方法来确定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是否应该或能够进行会计处理。

计量:是指以货币为单位对已确认为可以进行会计处理的经济活动确定其应记录的金额。

记录:通过一定会计专业方法按上述确定的金额将发生的经济活动在会计特有的载体上进行登记的工作。 报告:是指以通过编制会计报表的形式向有关方面和人员提供会计信息,它是会计工作的最终环节。

(2)会计核算的工作: 会计核算的工作始终离不开账簿,包括记账、算账、报账共计三项工作。

(二)实施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对象的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会 计监督职能也被称为控制职能。

2会计假设

又称“会计前提”,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决定会计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总结而成的。只有规定了这些会计假设,会计工作才能得以正常地进行下去。 (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指在经营上或经济上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的单位。如果是盈利性经济组织,就是一个企业;如果是非盈利性的单位,就是一个事业、机关、团体单位。会计主体假设把会计处理的数据和提供的信息,严格地限制在这一特定的空间范围,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同时也从根本上确认了会计信息系统立足于微观,主要为微观经济服务的属性。(2)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以会计主体继续存在并执行其预定的经营活动为前提。除非有充分的相反证明,否则,都将认为每一个会计主体能无限期地连续经营下去。 (3).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是指会计信息应按划分期限收集和处理。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如果假设一个会计主体应持续经营而无期限,在逻辑上就要为会计信

息的提供规定期限。这是会计这一信息系统的发挥作用的前提。 (4).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核算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而且假设货币本身的价值稳定不变。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主要是提供定量而不是定性的信息。这是因为会计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接受、加工并发出在每个会计主体中进行的价值运动的信息。

3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鉴于会计信息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因此,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包括下列要求: 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 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如果将企业会计信息中的某一项内容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则该项内容就具有重要性。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因此具有时效性。

4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一)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

1、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负债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将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如果把资产理解为企业的权利,那么负债就可以理解为企业所承担的义务。

3、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又称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在性质上体现为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收益,在数量上也就体现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四个项目,其中,前两项属于投资者的初始投入资本,后两项属于企业留存收益。

4、收入

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5、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6、利润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罗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化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和损失。利润为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两个项目的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之后的余额。营业利润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利润;营业外收支是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其总,营业外收入项目主要有捐赠收入、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罚款收入等,营业外支出项目主要有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等。其有关公式表示如下:

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又称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在性质上体现为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收益,在数量上也就体现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四个项目,其中,前两项属于投资者的初始投入资本,后两项属于企业留存收益。

4、收入

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5、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6、利润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罗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化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和损失。利润为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两个项目的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之后的余额。营业利润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利润;营业外收支是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其总,营业外收入项目主要有捐赠收入、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罚款收入等,营业外支出项目主要有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等。其有关公式表示如下: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净收益; 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投资净收益=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二)会计等式

1、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间的关系

资产=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收入、费用与利润间的关系

收入-费用=利润

若利润为正,则企业盈利;若利润为负,则企业亏损。

3、综合等式 新的所有者权益=旧的所有者权益+利润=旧的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新资产=负债+新的所有者权益

新资产=负债+旧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4、会计等式的恒等性

(l)资金进入企业:资产和权益等额增加,即资产增加,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增加,会计等式保持平衡。

(2)资金退出企业:资产和权益等额减少,即资产减少,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减少,会计等式保持平衡。

(3)资产形态变化:一种资产项目增加,另一种资产项目等额减少,会计等式保持平衡。

(4)权益类别转化:一种权益项目增加,另一种权益项目等额减少,即负债类内部项目之间、权益类内部项目之间或者负债类项目与权益类项目之间此增彼减,会计等式也保持平衡。

5账户设置与复式记账

账户设置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会讨科目名称就是账户的名称。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方法之一

账户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账户必须分为左、右两方,一方登记增加数,另一方登记减少数。资产、费用、成本类账户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账户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眉;(2)日期、即记录经济业务发生的日期;(3)摘要,概括说明经济业务的内容;(4)凭证号数,表明记录经济业务的依据;(5)金额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每个账户一般有四个金额要素,即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

本期减少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在正常情况下,账户四个数额之间的关系如下:

期末余额一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账户本期的期末余额转入下期,即为下期的期初余额。 复式记账

记账概念,从广义讲,就是随时间先后,所有发生收付、进出变化连续记录起来,供记录者翻阅查看了解。具体讲,有出纳金钱记账,仑库物资记账;有会计资本结构的复式记账,这种记账有分类账簿和各种配套报表。出纳和仑库的记账是单一账户或账本记账,只有本身的账簿,没有报表。

复式记账法是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系统地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 由于经济业务事项的双重性(即每一笔经济事项的发生,一定会引起资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增减变动)且资产与权益之间存在着自然的平衡关系,人们利用这一事实指导会计实践,便成为复式记帐的理论基础。 对每项经济业务按相等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中同时进行登记的方法。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是会计基本等式。复式记账按记账符号,记账规则、试算平衡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借贷记账法

是一种最杂的、当今运用最广泛的复式记账法也是目前我国法定的记账方法。至于哪一方记增加金额,哪一方记减少金额,则取决于账户所要反映的经济内容和业务性质。 复式记账是相对于单式记账而言的。单式记账是一种较为简单、不完整的记账方法,一般只记录现金的收付以及人欠、欠人的事项;复式记账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记账方法,它要求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记录,它完整地反映了企业经济业务的全貌。复式记账法的种类有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增减记账法等。 复式记账法的理论依据[1] 复式记账法的理论依据,在于会计对象本身的矛盾运动和信息的本质属性以及这二者的有机结合。 概况的说,就是会计恒等式,它是会计要素的矛盾运动和信息的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复式记账法的特点[1] 复式记账法的特点在于:它不仅可以捕捉每一项经济业务引起的资金运动的两个方面,而且能够描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复式记账的特征 复式记账之所以要求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进行纪录,这是为了保证会计等式的平衡,所以说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就是会计恒等式。 复式记账有以下特征: ①记账基础:会计等式; ②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记录,各账户间有严密的对应关系,清晰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③所有的账户可以进行试算平衡,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④需设置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及结果。

复式记账法与单式记账法的比较 记账方法,就是在账簿中登记经济业务的方法。按其记录经济业务方式的不同,记账方法可以分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比较单式记账法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对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都要按规定的会计科目,至少在两个账户上相互联系地进行分类记录;二是对记录的结果可以进行试算平衡。采用复式记账法,可以全面地、相互联系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全貌,并可利用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试算平衡公式,来检查账户记录的准确性,它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记账方法。

复式记账法原理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其资金增减变化几种情况: ①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双方同时等额增加 ②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双方同时等额减少 ③资产内部有增有减,增减的金额相等 ④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内部有增有减,增减的金额相等 复式记账原理要求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均要在对应的两个方面同时登记。如果企业对经济业务的登记符合复式记账原理,则在任何时点,会计恒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收入-费用)”均能成立,即双方保持?平衡关系。相反,如果企业对经济业务的记录没有遵守复式记账原理,即记账有错误,则在大多数情况下,会破坏会计恒等式的平衡关系。所以在复式记账系统下,企业可以通过

会计恒等式的平衡关系检查记账错误。可通过复式记账原理检查的错误包含单纯的记录错误、出错的复式记账、加减或变换错误等。 复式记账法的基本要求 不论是发生与现金、银行存款有关的经济业务,还是发生与现金或银行存款无关的经济业务,都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中同时登记。复式记账法是由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这一平衡原理所决策宾。任何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引起至少两个项目的资金增减变动,而两个项目的变动金额相等。经营业务中客观存在的这各必须现象,通过会计核算把它全面地反映出来,就需要在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等的登记。

复式记账法的优点 采用复式记账法,可以全面地、相互联系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全貌,并可利用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试算平衡公司,来检查账户记录的准确性,它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记账方法,为世界为国所通用。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曾出现过三种复式记账法,即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曾出现过三种复式记账法,即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199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记账必须采用借贷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的类型 (1)借贷记账法 15世纪形成于意大利,现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中国企业一般也用此法。其主要特点是: ①以“借”、“贷”为记帐符号,每个账户分借贷两

方。凡属于资金占用增加,资金来源减少,费用增加和收入减少,均分别记入有关账户的借方;凡属于资金来源增加,资金占用减少,收入增加和费用减少,均分别记入有关账户的贷方。 ②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作为记账规则,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记入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并以相等的金额分别记入一个或几个账户的借方和另一个或几个账户的贷方。 ③以资金占用总额等于资金来源总额为平衡公式,利用各个账户的借方余额合计数与各个账户的贷方余额合计数必然相等的关系,来检验帐簿记录的正确性。(2) 增减记账法 1965年中国商业系统首先推广应用。其主要特点是: ①以“增”、“减”为记账符号,所有账户都分为增减两方,将会计科目固定分为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两大类。无论是资金占用,或是资金来源,只要是数额增加,就记入有关账户的增方,减少就记入有关账户的减方。 ②以“两类科目记同增同减,同类科目记有增有减”为记账规则。凡涉及资金占用账户和资金来源账户同时增加(或减少)的经济业务,分别记入两类有关账户的增方(或减方);凡涉及资金占用(或资金来源)类账户之间此增彼减的经济业务,则分别记入该类有关账户的增方和减方。 ③用差额平衡公式检验账簿记录的正确性。(3) 收付记账法 它是用“收”、“付”来表示资金运用、资金来源、费用和收益变动的一种记帐方法,分为单式收付记帐法和复式收付记帐法。

中国采用复式收付记帐法,主要有: 1.钱物收付记帐法:以钱和物收付为中心,记录经济业务的一种记帐方法,为中国农村基层生产组织所广泛采用。主要特点是: ①会计科目分为“钱物类”(或“结存类”)和“收付类”两大类科目。“钱物类”包括:现金、存款、粮食物资和固定资产。“收付类”中的收入类科目包括农业收入、副业收入、其他收入、公积金、公益金和暂收款;付出类科目包括农业支出、副业支出、其他支出、管理费、待摊费用、基建投资和暂付款等。 ②记帐规则是“两类科目,同收同付;同类科目,有收有付”。例如,生产队收获粮食,记:收:粮食物资,收:农业收入。又如购买化肥,记:收:粮食物资──化肥,付:存款。 ③根据收入减去付出等于结存这一平衡关系,

会计循环的步骤

会计循环是在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时,从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开始,到登记账簿,直至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即完成一个会计期间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

基本步骤 (1)对于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初步的确认和记录,即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 (2)填制记账凭证,即在审核的原始凭证的基础上,通过编制会计分录填制记账凭证; (3)登记账簿,包括日记帐、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 (4)编制调整分录,其目的是为了将收付实现制转换为权责发生制; (5)结账,即将有关

账户结算出本期总的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6)对账,包括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和账实核对; (7)试算平衡,即根据借贷记帐法的基本原理进行全部总分类账户的借方与贷方总额的试算平衡; (8)编制会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

6会计凭证与会计账户

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会计凭证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1)、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原始凭据。 原始凭证按照来源不同,分为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 按照填制手续及内容不同,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和汇总凭证; 按照格式不同,分为通用凭证和专用凭证;

按照经济业务的类别不同,分为款项收付业务凭证、出入库业务凭证、成本费用凭证、购销业务品种、固定资产业务凭证和转账业务凭证。

(2)、记账凭证,又称记账凭单。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所

填制的会计凭证,它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按照内容不同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按照填制方式不同,分为复式记账凭证、单式记账凭证和汇总记账凭证

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区别 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同属于会计凭证,但二者存在着以下差别: (1)原始凭证是由经办人员填制的;记账凭证一律由会计人员填制。 (2)原始凭证是根据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填制;记账凭证是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填制。 (3)原始凭证仅用以记录、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或完成;记账凭证要依据会计科目对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进行归类、整理。 (4)原始凭证是填制记账凭证的依据;记账凭证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会计账户

会计账户简称账户,就是按照规定的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系统、连续记录的一种手段。

会计账户的分类

账户的分类与会计科目的分类一致。

1.按照其所反映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账户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总分类账户是指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的,用于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核算的账户,简称总账账户或总账。

明细分类账户是根据明细分类科目设置的,用于对会计要素具体

内容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的账户,简称明细账。

2.根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账户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损益类账户五类。 (1)资产类账户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等。其中流动资产又分为现金及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原材料和库存商品等。 (2)负债类账户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其中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以及预提费用等。

(3)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等。

(4)损益类账户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等。

(5)成本类账户包括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等。

7财产清查的定义

财产清查:就是通过对财产物资现金的实地盘点和对银行存款、债权债务的查对,来确定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债权债务的实存数,并查明账面结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8 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情况及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书面文件。会计报表是会计人员

根据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归集、加工、汇总而形成的结果,是会计核算的最终产品。 编制要求

真实可靠

1.涵义:会计报表指标应当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会计报表教材(20张)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保证会计报表的真实可靠需做的准备工作

(1)企业在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前,应当按照规定,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务;

(2)核对各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内容、金额等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符;

(3)依照规定的结账日进行结账,结出有关会计账簿的余额和发生额,并核对各会计账簿之间的余额;

(4)检查相关的会计核算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

(5)对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没有规定统一核算方法的交易、事项,检查其是否按照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进行确认和计量以及相关账务处理是否合理;

(6)检查是否存在因会计差错、会计政策变更等原因需要调整前期或者本期相关项目。 在前款规定工作中发现问题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

全面完整

1.涵义:会计报表应当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貌,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保证会计报表的全面完整的措施

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报表的格式和内容编制会计报表。企业应按规定编报国家要求提供的各种会计报表,对于国家要求填报的有关指标和项目,应按照有关规定填列。

前后一致

1.涵义:编制会计报表依据的会计方法,前后期应当遵循一致性原则,不能随意变更。

2.如果确需改变某些会计方法,应报表附注中说明改变的原因及改变后对报表指标的影响。

编报及时

1.涵义:企业应根据有关规定,按月、按季、按半年、按年及时对外报送会计报表

2.会计报表的报送期限

会计报表的报送期限,由国家统一加以规定。

(1)月报应于月度终了后6天内(节假日顺延,下同)对外提供;

(2)季报应于季度终了后15天内对外提供;

(3)半年度报应于年度中期结束后60天内(相当于两个连续的月份)对外提供;

(4)年报应于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对外提供。

相关可比

1.涵义:财务会计报告的相关可比,是指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必须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相关,并且便于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在不同企业之间及同一企业前后各期之间进行比较。

便于理解

便于理解是指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使


相关内容

  • 2015会计基础考试题库(第一章)
  • 第一章 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会计核算的环节的是( ). A. 确认 B. 记录 C. 报告 D. 报账 2.下列不属于会计核算三项工作的是( ). A. 记账 B. 算账 C. 报账 D. 查账 3.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 ). A. 会计控制与会计决策 B. 会计预测与会计控制 C. ...

  • 略论会计学大学生知识结构
  • 略论会计学大学生知识结构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日渐完善,要求会计学大学生首先要有较全面的系统的会计学专业知识积累,其次,会计学大学生还要有相当丰富的法规知识,既要熟悉与会计学有关的政策.规章制度.法律,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学.营销学和采购学等方面的知识,形成敏感的政策领悟意识. ...

  •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论学习重点内容
  •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论学习重点内容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管理会计的产生背景和发展阶段及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理解管理会计的定义,熟悉管理会计的目标:掌握管理会计的内容和财务会计的区别:了解管理会计的程序和方法类型.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管理会计的定义 2.管理会计的目标 4. ...

  • 关于对会计人员素质问题的调查报告
  • 关于对会计人员素质问题的调查报告 素质是一个人的文化程度.工作技能.道德水准的综合反映,每个人接收的基础教育和再教育不同,必然表现出出个人的素质差异,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财务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会计工作属于管理范畴,会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相关人和事的好坏.随着市场 经济 的发展.企业经济 ...

  • 略论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
  • 2001年7月第5卷第4期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angzhou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 Jul.2001Vol15No14 略论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 张 福 康 (扬州大学商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摘 要 ...

  • 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1
  • 1.20X9年6月,某省级财政部门在对某企业的检查中发现下列情况:(1)为粉饰财务报表,单位负责人张某授意会计人员李某虚构交易事项,编造虚假会计凭证,虚增利润100万元.(2)单位负责人张某授意会计人员王某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以虚增利润,王某坚持原则,予以抵制,后张某将其解雇.(3)为掩盖违法行为, ...

  • 会计学的定义(讲义)
  • 会计学的定义: 为了使用者能够做出有根据的判断和决策而辨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程序.在本质上,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是一般信息理论用于解决经济效率运行的问题,实质上来说,会计是为经济发展而生的. 会计学的在时代的意义: 近代会计的历史追溯到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巴其阿勒在威尼斯出版的& ...

  • 浅析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 摘要:随着当今经济的发展,会计从业人员也亟需改变,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目前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偏低,需要提高.提高的措施主要有:一,在教育和培训中增加关于会计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财政知识等,将会计知识与他们有机结合,共同促进会计职业素养的提高:二,加强自我监督和社会监 ...

  • 快速掌握会计工作管理体制知识点
  • 快速掌握会计工作管理体制知识点 对于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朋友而言,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所占的分数比例还是蛮大的,虽然枯燥,但善于抓住重要字眼,复习时既不瞌睡,也不会记不住.会计工作管理体制包括两大部分:会计工作的行政管理和会计工作的自律管理.下面一起来快速掌握会计工作管理体制知识点. 快速掌握会计 ...

  • 会计基础章节练习题答案第三章
  • 第三章会计科目与账户 一.单项选择题 1.( )具体一定的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A.账户 B.会计科目 C.账簿 D.财务报表 2.下列关于账户和会计科目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名称,会计科目是账户是具体应用 B.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账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