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字之书是光合作用,

“读有字之书是光合作用,读无字之书是一种化学反应。作为一名教师,要关注周围的世界,发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很多年了,清华大学附小校长窦桂梅一直有个习惯,一旦读到有趣的教育故事,看到感人的教育细节,或者有了新的感悟,总会在笔记本上记下来。

而今,大大小小的本子铺开来,可以铺满一书桌。凭着不懈的记录与反思,以及对阅读的热爱,窦桂梅从一名代过音乐、数学、美术、思品课的“替补队员”,成长为小语界最知名的特级教师之一,写下了数百万字的专著,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主张。

透过那些或摘录或反思的文字,我们窥见了她的喜怒哀乐、她的成长之路,也拾回了她最初的读书时光。

被小人书叩开的阅读之门

“正是童年对自然的阅读、少年对小说的阅读,奠定了我后来的精神底色,界定了我一生的精神格局。” “我从小在偏僻的农村长大,最初与文字的相遇是从看小人书开始的。”提及最初的阅读体验,窦桂梅说,她小时候压根儿就没有什么书,唯一能见到的就是小人书。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读小人书。在信息闭塞的大山里,那行云流水的线条、人物丰富的表情,再

配上简洁生动的文字,像施了魔法一般深深地吸引着她。

上小学后,窦桂梅更加痴迷地读着小人书,凡是能找到的,她都爱不释手、百看不厌。《红楼梦》、《小刀会》、《西游记》、《大刀记》、《一块银元》、《周扒皮》等洞开了她未知的世界,让她有了一种忘我和沉醉的阅读体验。尤为难忘的是《三国演义》,全套48本的小人书,由于姥爷的事先铺陈,阅读时更是有似曾相识的体验。

中学是在县城读的,每天上下学都要坐火车。在候车室等车之余,窦桂梅习惯花上两分钱租一本小人书,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静静地看。一次,她沉浸在《秋风五丈原》的悲凉中,完全丢掉了周围的世界,当她终于从难以接受的结局中走出来的时候,猛然发现周围出奇的沉寂。完了!火车早就开走了。于是,她在候车室待了一整夜……

而今,小人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即使在大型的书店或书城,也很难找到一两本原汁原味的小人书。机缘巧合,2003年,窦桂梅有机会去台湾讲学。在那里,她发现了小人书的另一种表达——图画书,一种久违的感觉油然而生。那些画面精美、富有想象力的图画书,有一种直抵内心的力量。于是,她带了一大

堆书回家,包括《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爸爸》、《爷爷总会有办法》等,并以之为教学内容,成为在国内讲授图画书最有影响的老师之一。

源于对小人书的潜心阅读,窦桂梅善于启发学生关注图画书的细微处,发现隐藏在图画背后的潜在之意,从而生成了一个个生动而难忘的教学现场。一位教师听过窦桂梅的《我的爸爸叫焦尼》一课后,写道:“时间悄无声息地走过,一堂精彩的课也结束了,但窦老师的教学技艺却一次又一次地荡涤着我的心灵,启发着我的思想。这样的课堂绝不仅仅是活跃,也不仅仅是孩子们获得表达能力的培养,而是直抵心灵的爱的教育。”

人到中年的窦桂梅,如今依然喜欢看小人书,还经常买来很多套小人书,和低年级学生一起看。每每沉浸到小人书的世界里,她放佛又回到那个多彩的童年。

“文学让我窥见生命的美丽”

语文教师都该阅读人文经典。语文课一旦拥有了文学的味道,课堂一定令人期待又充满惊喜。

有诗云: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但对窦桂梅来说,识字,让她认识了自己,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也注定了她一生与语文相伴。

窦桂梅坦言,最初的认字是从报纸上开始的。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报纸往往被用来糊墙。每天睡前,她喜欢和弟弟望着天花板,一起玩找字的游戏。游弋在文字世界里的快乐,以及找到文字后的欣喜若狂,至今还清晰地印在她的脑海里。在此过程中,她的识字量飞速增长,尽管也有很多误读,如“枉费心机”一直被她读成“狂费心机”,“解数”被读作“姐”数,上学后才被老师纠正过来,而这也让她对教师职业充满了尊敬。

考上中师,走出大山,对窦桂梅来说,是人生的一段分水岭,也是阅读历程中的起跳板。当她第一次走进图书馆,面对卷帙浩繁的书籍时,突然有种几近窒息的幸福感,感觉世界一下子变得无比开阔,于是开始大量的不知疲倦的阅读。读中师那3年,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从普希金、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冰心、徐志摩、叶圣陶、老舍,从《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到《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她都爱不释手。她尤其喜欢《简·爱》,喜欢反复品味女主人公的内心对白,女主人公甚至成了她心中不灭的偶像。这也是她在后来的代课生涯中,始终追求语文教学的恒久动力。

窦桂梅说,中师二年级时,她喜欢晚自习到图书

馆读《红楼梦》,每次会以泪洗面,伤感不已,仿佛书中的人物就是自己。对书中那苍天之下的一生叹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虽不懂更深之意,但却一下子记住了这句话。有些书她不止读过一遍,一些语句至今还能背下来,如《复活》开篇,“在城市里,春天毕竟还是春天。阳光和煦,青草到处生长,不仅在林阴道上,也在石板缝里……”

如今,一有空闲,窦桂梅就到学校附近的万圣书园淘书,一待就是多半天,她甚至打趣地将之称为“我的书房”。书园有很多人文社科类的经典书籍,而抱一摞书回家,手中的书和内心的感觉一样,都是沉甸甸的。

“与其说我爱看小说,不如说是文学让我窥见生命的柔软与美丽。”窦桂梅说,那些人文经典让她拥有了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在文学的熏陶和濡染中,经过时间的沉淀,她的内心变得丰富多情、细腻浪漫。而这也是她之所以成为一个对文字保持高度敏感、表达极具感染力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源泉。 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在窦桂梅看来,文学素养的获得、精彩课堂的生成没有他途,唯有广泛的阅读。为了讲好课文《秋天的怀念》,她几乎把作家史铁生的全部著作通读一遍;为了讲好课文《圆明

园的毁灭》,她找来对这一历史事件有着不同评价的论著,深入钻研;为了讲好图画书,她更是收集了整整两大书柜的图画书,反复对比、琢磨。讲台上的她也因此总是充满自信、底气十足,总能展现文本背后的精彩,使自己的教学保持着很高的水准。就像一位业内人士所评价的,“她所着意带领孩子们走入的是一个美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美,美在丰富,丰富来自对不同人生的阅读”。

语文教师多读读人文经典,这不仅是一种自我经验的积累,更是教学的需要。窦桂梅认为,语文教师如果养成了阅读人文书籍的习惯,就一定能充满自信地站在讲台上。语文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彼时的课堂一定令人期待又充满惊喜。

写作是另一种阅读

一位语文教师读书、教书和写书的专业发展记录,实际上就是其专业素养提高的足迹。写作,会改变教师的课堂磁场乃至生命属性。

在小学语文界,窦桂梅的爱写和能写是出了名的。 而这种习惯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小学时,窦桂梅就喜欢摘抄精彩的句子。上初中后,她迷恋上成语典故和名人格言,于是本子上写满了“深智一物,众隐皆变”、“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棒槌的敲击,

而是水的载歌载舞”等精彩的句子,并一度写在给同学的送别留言里。即使工作后,每次听讲座或参加培训,她都把当时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每每翻阅这些笔记本,当时的情景乃至当天发生的小事,仍然历历在目。 多年下来,窦桂梅记下了2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100余万字的教后记。在她看来,写读书笔记既丰富了她的语言,增强了她的语感,也使她获得一种终身受用的精神成长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从中练就了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她说,当我们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就会发现,那些方块字达成了语文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

于是,在出国访学之际,窦桂梅带回的除了巨大的心灵触动,还有一篇篇细腻而感人的行走反思。从日本回来,她写了《刻在日本国土上的汉字》等25篇文章。几年前,她去了乌克兰的帕夫雷什中学,带回珍贵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照片,摆放在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在《朝圣帕夫雷什中学的日子》一文中,她写道:“带不走塑像,我却带来了最宝贵的没有在任何报纸杂志上出现的照片——摆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每一次望见他,不得不用一种与过去不同的目光凝视他。”2011年4月底,窦桂梅赴美参加中美文化交流活

动。20多天里,她访问了美国教育管理机构、大学以及高中、初中、小学等教育机构,写下了《由希拉里的演讲想到的》等数十篇文章。

除了教育随笔,窦桂梅也精心记录着自己在课堂上的行走过程,从而不断完善每一处教学细节。在教《珍珠鸟》一课时,她写下这样的教学困惑与反思:“人该不该放鸟?鸟会不会飞走?这是我教学的困惑,也是学生思考的困惑。在知识和真理发生冲突的时候,教育该如何做出选择?我把„结‟抛给了学生——假如我们是珍珠鸟,飞不飞走?这也许像讨论„娜拉出走后会怎样‟一样,令我们继续产生更头疼的思考。”

“记录这些教后思考,会不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由具体问题延伸拓展开去,努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来反思、重建。”窦桂梅说,这样的书写不仅仅是课堂记录,还是从琐碎与无奈中剥离出有价值的思想,从而超越了重复的枯燥,让教学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其实,写听课笔记不是为了体现写作水平多高,更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不断积累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观照所教的课堂是什么样的现实和内心。

正是出于对课堂和内心的观照,窦桂梅得以愈加深刻地理解孩子,渐渐明白了何为真正的语文以及语

文应该教什么,也使自己成为启迪儿童爱上母语的真正的小学语文教师。

但真正的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是最终目标,如今的窦桂梅依然过着白天做校长,晚上做书生的生活,从阅读中汲取前行和超越的力量。因为,她坚信迪金森的那句诗: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 对话名师

唯有读书,身为语文教师的你,才能真正笑傲课堂,指点江山,才能自 如应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刁难诘问,每天引得学生人欢马叫,教室里艳阳高照。

读书 最需要的是行动

■本报记者 张贵勇

教师要有一颗柔软的心

记者:教师的知识结构影响教师的阅读层次。你认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最缺什么?最需要阅读哪些方面的书籍?

窦桂梅:小学教师欠缺的主要是人文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现在很多老师的心不够柔软。我们今天看到媒体报道了部分教师毫无人情与底线的行为,这反映的首先是这些教师作为一个人,应当拥有的正义、平等、博爱等最基本的素养是缺失的。当然,这背后

有小学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负担普遍很重,白天就像上满了发条的钟表,没有片刻的喘息,这是不从事教职的人们所无法理解和体会的。于是,相当数量的教师不看新闻、不读报纸,更不读书。对于这样的教师,只要能捧起书本,哪怕读读文摘小品、掌故趣闻,也算是修身养性了,总好过逛街、打牌。而对于在教师队伍中的“有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们”,我想不用我的推荐,他们也一定能够自觉地丰实自己的思想。

不论是阅读哪种类型的书籍,经典和原典都是首选。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代表作家作品本来面貌的原典,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建立读书与教书的联系

记者:语文教师要成为杂家。对于如何更好地吸收文学、历史、心理等学科知识,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为教育教学所用,你有什么样的经验或建议?

窦桂梅:其实不单是语文老师,所有的教师都应当成为“专才和通才的结合体”。关于语文教师的阅读,我想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循序渐进,量入为出。我们知道,引导学生阅读时,第一步是培养兴趣、请君入瓮,其实教师

读书也是这样,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书籍。如果觉得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无趣,不妨先从孙绍振、王先霈的文本细读指导丛书读起。觉得《万历十五年》太过理性,《明朝那些事儿》足够通俗易懂。《存在与时间》太有挑战性,《苏菲的世界》、《思想的盛宴》也是不错的速成替代品。凡有所得,必成学问。 第二,逼着自己养成读书习惯。好的习惯需要重复练习方能形成,如果以前没有读书的习惯,那么逼着自己每天抢一点、占一点、挤一点时间,就像薛瑞平老师说的“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逐渐形成习惯后,手边没书的日子,反而觉得分外空寂。

第三,学会建立读书与教书的联系。虽然书中有黄金屋、千盅粟,但死读书的结果就是读死书。语文教师在读书时,心里要有一根弦,那就是书中的内容是否与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关,凡是好的素材要注意积累,说不上什么时候的偶然得之,会为你增光添彩。

但是,无论如何,读起来才是最重要的。唯此,身为语文教师的你,才能真正笑傲课堂,指点江山,才能自如应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刁难诘问,什么公开课、评优课统统纳入你的五指山中,摧枯拉朽,势如

破竹,文武昆乱不挡,每天引得学生人欢马叫,教室里艳阳高照。

校长阅读打开另一扇窗

记者:从普通教师到校长,你的阅读内容和方法想必发生了改变。你认为,作为校长的阅读与作为教师的阅读,有什么不同?作为校长的阅读,你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

窦桂梅:担任校长之后,角色转变了,有太多从来没有经历过、没有学习过的事情要去面对。所以,此时的阅读不再仅仅是个人意义上的爱好,而是带有责任、有所担当的阅读。因为,你也许会因为阅读而改变学校的航向,作出自己的决策。

金克木老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将阅读分为以下几类:跪着读的书——神圣经典;站着读的书——权威讲话;坐着读的书——为某种目的而进行阅读;躺着读的书——文艺类书籍;走着读的书——能自身与之对照,与之谈话的书。

如果说当教师时更多的是跪着读、站着读、躺着读,那么做了校长以后可能更多的就是坐着读和走着读。坐是思考的姿态,依靠它,我学着在未知的领域里通过阅读获得宝贵的经验,比如对经济学、管理学书籍的阅读。走着读,代表行动与实践,不论印证、

对话,还是比照、反例,都为我提供一面照出自己的镜子、一条坦途之外的小径。比如说,我曾经读过教育论,如今站在校长的角度回顾,有些曾经我不理解的问题,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似乎觉得就是理所当然。一些没有读过的课程论,进入我的视野后,我所思索的就是这本书带给学校的意义,而非仅仅限于曾经任教的学科。

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放弃了一些曾经吸引我的愉悦,但也为我打开了一扇未曾开启的窗。

名师书摘

写作中沉淀生命

■窦桂梅

当今,各种关于课堂教学的讨论像暴风骤雨一样不断冲刷着我们。一方面,我们要面对各种理念的更迭,以及各种关于课堂教学的批判;另一方面,每天还要在辛苦琐碎的课堂生活中徘徊,折腾得疲惫不堪。课堂教学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面对惶惑,或多或少都要执教公开课的我们,应当如何寻找课堂坐标?怎样克服一次次研究、试讲带来的审美疲劳,让激情、希望、魅力经由研究课的一点,漫射到教学生活的年年岁岁、角角落落?

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让笔静静记下自己,在

课堂本身找寻“我是谁”。语言是开出来的看得见的心灵之花。每一次记录,都会挖掘自己的心灵,并把它彰显出来。

每一种力量、每一个领域都要找到一种合法性来为自己论证,每一个人也都需要自我引导,自觉营造课堂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等待任何权威的指令。正因为写,你的笔就要和你的课堂通过心灵的桥梁发生联系,你会忠于你的课堂,兼纳别人的声音,始终不会迷失自己。

于是,一个字,一个宇,具体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句话、那一句话,组成了这一段话、那一段话……千万朵花的美,是一瓣瓣的、用笔绽放开来的灵魂之花。当这涓涓细流终究汇聚成海,海纳百川的你怎能不“笑傲江湖”——如此,你也许会感慨:阅读自己的课堂“录像”的文字,就是倾听心灵花开的过程。 写,让自己活得明白,更让自己活出精彩。花的开放,赢得的是尊重,积累的更是尊严。写,也许会改变你的课堂磁场,甚至改变你的生命属性。

我围绕“课堂捉虫”写下了近百篇的课堂反思,并因此出版两本随笔,还出版了其他几本专著。有些贴在网站和自己的博客上,引起了较好的反响。这些文字汇集起来,就是一本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堂指导参

考书。

自己尝到甜头,我还鼓动其他教师一起写。之所以能够有底气在众多比我学历高的青年教师面前诲尔谆谆、诱人循循,首先要感谢的就是引我走向教学觉醒之路的教学反思——教育写作。有一次,我没有时间给教师评课,就让他们自己写写教后反思。没想到,两个年轻人的“反思”引发了大家的反思。谁说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正像他们自己感受到的,写,让自己更切身明白“曾经”是怎么回事。

课堂内涵丰富,写作形式就会多种多样。它既可以用平实的语言白描叙写,又可以用诗意的警句吟咏抒怀,有话则多,无话则少,写中有学,学中有思。写,或深邃或宏大,或微小或辽阔,或忧愁或明快,或抒情或议论……

就是这不拘一格的、一系列的书写,令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思想与细节,在头脑中一次次地“昔日重现”;能够保持对自己课堂问题的清醒,对评价者的“距离”,自觉地辨别批判的声音,就可以“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看待自己的课堂。

当我们阅读自己心灵的文字花瓣,轻点自己记录的精神财富的时候,我们文字里投出的理性是否变得更加敏锐和灵动了?我们的语言是否因为更加中肯,

而引发教学行为上的忠直?我们的心灵是否因书写变得更加正直、勇敢和善良?我们的道德使命是否因不断累积,而变得更加清晰而富有力量?

看来,小小的笔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我们的课堂。

名师荐书

《思想的盛宴》,[英]约翰·亚历山大·汉默顿著,九州出版社2005年出版

推荐理由:我们常说“教师应当是给学生开书单的人”,但谁又应当是为教师开书单的那个人?这本书就像一本经典名著的目录,用忠实于原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100部思想名著,内容涵盖哲学、宗教、历史、自然科学等领域。阅读它,是一次真正的思想盛宴。

《道尔顿教育计划》,[美]海伦·帕克赫斯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

推荐理由:尽管读过很多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但是《道尔顿教育计划》所带来的颠覆性意义是最令人震撼的。书中展现的教育世界,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已经不是改良层面的对教法、学法的探讨。完全依凭孩子天性设置的教育方案,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叫作受教育者的天堂。

《先知·沙与沫》,[黎]卡里·纪伯伦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

推荐理由:作者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全书以散文诗的笔调娓娓道来,又句句箴言。爱与美是全部的主题,除非亲自阅读,否则那种对于心灵的慰籍无法转述。特别是对照之前读过的冰心的译本,钱满素的译文流畅上口,很好地还原了原作的诗意。

善忘,让那些本该在记忆中保存的,都一点点在这样的秋天里滑落着。 听说,文字,会唤醒一些东西。

“读有字之书是光合作用,读无字之书是一种化学反应。作为一名教师,要关注周围的世界,发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很多年了,清华大学附小校长窦桂梅一直有个习惯,一旦读到有趣的教育故事,看到感人的教育细节,或者有了新的感悟,总会在笔记本上记下来。

而今,大大小小的本子铺开来,可以铺满一书桌。凭着不懈的记录与反思,以及对阅读的热爱,窦桂梅从一名代过音乐、数学、美术、思品课的“替补队员”,成长为小语界最知名的特级教师之一,写下了数百万字的专著,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主张。

透过那些或摘录或反思的文字,我们窥见了她的喜怒哀乐、她的成长之路,也拾回了她最初的读书时光。

被小人书叩开的阅读之门

“正是童年对自然的阅读、少年对小说的阅读,奠定了我后来的精神底色,界定了我一生的精神格局。” “我从小在偏僻的农村长大,最初与文字的相遇是从看小人书开始的。”提及最初的阅读体验,窦桂梅说,她小时候压根儿就没有什么书,唯一能见到的就是小人书。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读小人书。在信息闭塞的大山里,那行云流水的线条、人物丰富的表情,再

配上简洁生动的文字,像施了魔法一般深深地吸引着她。

上小学后,窦桂梅更加痴迷地读着小人书,凡是能找到的,她都爱不释手、百看不厌。《红楼梦》、《小刀会》、《西游记》、《大刀记》、《一块银元》、《周扒皮》等洞开了她未知的世界,让她有了一种忘我和沉醉的阅读体验。尤为难忘的是《三国演义》,全套48本的小人书,由于姥爷的事先铺陈,阅读时更是有似曾相识的体验。

中学是在县城读的,每天上下学都要坐火车。在候车室等车之余,窦桂梅习惯花上两分钱租一本小人书,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静静地看。一次,她沉浸在《秋风五丈原》的悲凉中,完全丢掉了周围的世界,当她终于从难以接受的结局中走出来的时候,猛然发现周围出奇的沉寂。完了!火车早就开走了。于是,她在候车室待了一整夜……

而今,小人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即使在大型的书店或书城,也很难找到一两本原汁原味的小人书。机缘巧合,2003年,窦桂梅有机会去台湾讲学。在那里,她发现了小人书的另一种表达——图画书,一种久违的感觉油然而生。那些画面精美、富有想象力的图画书,有一种直抵内心的力量。于是,她带了一大

堆书回家,包括《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爸爸》、《爷爷总会有办法》等,并以之为教学内容,成为在国内讲授图画书最有影响的老师之一。

源于对小人书的潜心阅读,窦桂梅善于启发学生关注图画书的细微处,发现隐藏在图画背后的潜在之意,从而生成了一个个生动而难忘的教学现场。一位教师听过窦桂梅的《我的爸爸叫焦尼》一课后,写道:“时间悄无声息地走过,一堂精彩的课也结束了,但窦老师的教学技艺却一次又一次地荡涤着我的心灵,启发着我的思想。这样的课堂绝不仅仅是活跃,也不仅仅是孩子们获得表达能力的培养,而是直抵心灵的爱的教育。”

人到中年的窦桂梅,如今依然喜欢看小人书,还经常买来很多套小人书,和低年级学生一起看。每每沉浸到小人书的世界里,她放佛又回到那个多彩的童年。

“文学让我窥见生命的美丽”

语文教师都该阅读人文经典。语文课一旦拥有了文学的味道,课堂一定令人期待又充满惊喜。

有诗云: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但对窦桂梅来说,识字,让她认识了自己,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也注定了她一生与语文相伴。

窦桂梅坦言,最初的认字是从报纸上开始的。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报纸往往被用来糊墙。每天睡前,她喜欢和弟弟望着天花板,一起玩找字的游戏。游弋在文字世界里的快乐,以及找到文字后的欣喜若狂,至今还清晰地印在她的脑海里。在此过程中,她的识字量飞速增长,尽管也有很多误读,如“枉费心机”一直被她读成“狂费心机”,“解数”被读作“姐”数,上学后才被老师纠正过来,而这也让她对教师职业充满了尊敬。

考上中师,走出大山,对窦桂梅来说,是人生的一段分水岭,也是阅读历程中的起跳板。当她第一次走进图书馆,面对卷帙浩繁的书籍时,突然有种几近窒息的幸福感,感觉世界一下子变得无比开阔,于是开始大量的不知疲倦的阅读。读中师那3年,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从普希金、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冰心、徐志摩、叶圣陶、老舍,从《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到《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她都爱不释手。她尤其喜欢《简·爱》,喜欢反复品味女主人公的内心对白,女主人公甚至成了她心中不灭的偶像。这也是她在后来的代课生涯中,始终追求语文教学的恒久动力。

窦桂梅说,中师二年级时,她喜欢晚自习到图书

馆读《红楼梦》,每次会以泪洗面,伤感不已,仿佛书中的人物就是自己。对书中那苍天之下的一生叹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虽不懂更深之意,但却一下子记住了这句话。有些书她不止读过一遍,一些语句至今还能背下来,如《复活》开篇,“在城市里,春天毕竟还是春天。阳光和煦,青草到处生长,不仅在林阴道上,也在石板缝里……”

如今,一有空闲,窦桂梅就到学校附近的万圣书园淘书,一待就是多半天,她甚至打趣地将之称为“我的书房”。书园有很多人文社科类的经典书籍,而抱一摞书回家,手中的书和内心的感觉一样,都是沉甸甸的。

“与其说我爱看小说,不如说是文学让我窥见生命的柔软与美丽。”窦桂梅说,那些人文经典让她拥有了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在文学的熏陶和濡染中,经过时间的沉淀,她的内心变得丰富多情、细腻浪漫。而这也是她之所以成为一个对文字保持高度敏感、表达极具感染力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源泉。 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在窦桂梅看来,文学素养的获得、精彩课堂的生成没有他途,唯有广泛的阅读。为了讲好课文《秋天的怀念》,她几乎把作家史铁生的全部著作通读一遍;为了讲好课文《圆明

园的毁灭》,她找来对这一历史事件有着不同评价的论著,深入钻研;为了讲好图画书,她更是收集了整整两大书柜的图画书,反复对比、琢磨。讲台上的她也因此总是充满自信、底气十足,总能展现文本背后的精彩,使自己的教学保持着很高的水准。就像一位业内人士所评价的,“她所着意带领孩子们走入的是一个美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美,美在丰富,丰富来自对不同人生的阅读”。

语文教师多读读人文经典,这不仅是一种自我经验的积累,更是教学的需要。窦桂梅认为,语文教师如果养成了阅读人文书籍的习惯,就一定能充满自信地站在讲台上。语文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彼时的课堂一定令人期待又充满惊喜。

写作是另一种阅读

一位语文教师读书、教书和写书的专业发展记录,实际上就是其专业素养提高的足迹。写作,会改变教师的课堂磁场乃至生命属性。

在小学语文界,窦桂梅的爱写和能写是出了名的。 而这种习惯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小学时,窦桂梅就喜欢摘抄精彩的句子。上初中后,她迷恋上成语典故和名人格言,于是本子上写满了“深智一物,众隐皆变”、“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棒槌的敲击,

而是水的载歌载舞”等精彩的句子,并一度写在给同学的送别留言里。即使工作后,每次听讲座或参加培训,她都把当时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每每翻阅这些笔记本,当时的情景乃至当天发生的小事,仍然历历在目。 多年下来,窦桂梅记下了2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100余万字的教后记。在她看来,写读书笔记既丰富了她的语言,增强了她的语感,也使她获得一种终身受用的精神成长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从中练就了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她说,当我们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就会发现,那些方块字达成了语文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

于是,在出国访学之际,窦桂梅带回的除了巨大的心灵触动,还有一篇篇细腻而感人的行走反思。从日本回来,她写了《刻在日本国土上的汉字》等25篇文章。几年前,她去了乌克兰的帕夫雷什中学,带回珍贵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照片,摆放在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在《朝圣帕夫雷什中学的日子》一文中,她写道:“带不走塑像,我却带来了最宝贵的没有在任何报纸杂志上出现的照片——摆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每一次望见他,不得不用一种与过去不同的目光凝视他。”2011年4月底,窦桂梅赴美参加中美文化交流活

动。20多天里,她访问了美国教育管理机构、大学以及高中、初中、小学等教育机构,写下了《由希拉里的演讲想到的》等数十篇文章。

除了教育随笔,窦桂梅也精心记录着自己在课堂上的行走过程,从而不断完善每一处教学细节。在教《珍珠鸟》一课时,她写下这样的教学困惑与反思:“人该不该放鸟?鸟会不会飞走?这是我教学的困惑,也是学生思考的困惑。在知识和真理发生冲突的时候,教育该如何做出选择?我把„结‟抛给了学生——假如我们是珍珠鸟,飞不飞走?这也许像讨论„娜拉出走后会怎样‟一样,令我们继续产生更头疼的思考。”

“记录这些教后思考,会不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由具体问题延伸拓展开去,努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来反思、重建。”窦桂梅说,这样的书写不仅仅是课堂记录,还是从琐碎与无奈中剥离出有价值的思想,从而超越了重复的枯燥,让教学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其实,写听课笔记不是为了体现写作水平多高,更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不断积累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观照所教的课堂是什么样的现实和内心。

正是出于对课堂和内心的观照,窦桂梅得以愈加深刻地理解孩子,渐渐明白了何为真正的语文以及语

文应该教什么,也使自己成为启迪儿童爱上母语的真正的小学语文教师。

但真正的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是最终目标,如今的窦桂梅依然过着白天做校长,晚上做书生的生活,从阅读中汲取前行和超越的力量。因为,她坚信迪金森的那句诗: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 对话名师

唯有读书,身为语文教师的你,才能真正笑傲课堂,指点江山,才能自 如应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刁难诘问,每天引得学生人欢马叫,教室里艳阳高照。

读书 最需要的是行动

■本报记者 张贵勇

教师要有一颗柔软的心

记者:教师的知识结构影响教师的阅读层次。你认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最缺什么?最需要阅读哪些方面的书籍?

窦桂梅:小学教师欠缺的主要是人文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现在很多老师的心不够柔软。我们今天看到媒体报道了部分教师毫无人情与底线的行为,这反映的首先是这些教师作为一个人,应当拥有的正义、平等、博爱等最基本的素养是缺失的。当然,这背后

有小学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负担普遍很重,白天就像上满了发条的钟表,没有片刻的喘息,这是不从事教职的人们所无法理解和体会的。于是,相当数量的教师不看新闻、不读报纸,更不读书。对于这样的教师,只要能捧起书本,哪怕读读文摘小品、掌故趣闻,也算是修身养性了,总好过逛街、打牌。而对于在教师队伍中的“有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们”,我想不用我的推荐,他们也一定能够自觉地丰实自己的思想。

不论是阅读哪种类型的书籍,经典和原典都是首选。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代表作家作品本来面貌的原典,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建立读书与教书的联系

记者:语文教师要成为杂家。对于如何更好地吸收文学、历史、心理等学科知识,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为教育教学所用,你有什么样的经验或建议?

窦桂梅:其实不单是语文老师,所有的教师都应当成为“专才和通才的结合体”。关于语文教师的阅读,我想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循序渐进,量入为出。我们知道,引导学生阅读时,第一步是培养兴趣、请君入瓮,其实教师

读书也是这样,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书籍。如果觉得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无趣,不妨先从孙绍振、王先霈的文本细读指导丛书读起。觉得《万历十五年》太过理性,《明朝那些事儿》足够通俗易懂。《存在与时间》太有挑战性,《苏菲的世界》、《思想的盛宴》也是不错的速成替代品。凡有所得,必成学问。 第二,逼着自己养成读书习惯。好的习惯需要重复练习方能形成,如果以前没有读书的习惯,那么逼着自己每天抢一点、占一点、挤一点时间,就像薛瑞平老师说的“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逐渐形成习惯后,手边没书的日子,反而觉得分外空寂。

第三,学会建立读书与教书的联系。虽然书中有黄金屋、千盅粟,但死读书的结果就是读死书。语文教师在读书时,心里要有一根弦,那就是书中的内容是否与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关,凡是好的素材要注意积累,说不上什么时候的偶然得之,会为你增光添彩。

但是,无论如何,读起来才是最重要的。唯此,身为语文教师的你,才能真正笑傲课堂,指点江山,才能自如应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刁难诘问,什么公开课、评优课统统纳入你的五指山中,摧枯拉朽,势如

破竹,文武昆乱不挡,每天引得学生人欢马叫,教室里艳阳高照。

校长阅读打开另一扇窗

记者:从普通教师到校长,你的阅读内容和方法想必发生了改变。你认为,作为校长的阅读与作为教师的阅读,有什么不同?作为校长的阅读,你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

窦桂梅:担任校长之后,角色转变了,有太多从来没有经历过、没有学习过的事情要去面对。所以,此时的阅读不再仅仅是个人意义上的爱好,而是带有责任、有所担当的阅读。因为,你也许会因为阅读而改变学校的航向,作出自己的决策。

金克木老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将阅读分为以下几类:跪着读的书——神圣经典;站着读的书——权威讲话;坐着读的书——为某种目的而进行阅读;躺着读的书——文艺类书籍;走着读的书——能自身与之对照,与之谈话的书。

如果说当教师时更多的是跪着读、站着读、躺着读,那么做了校长以后可能更多的就是坐着读和走着读。坐是思考的姿态,依靠它,我学着在未知的领域里通过阅读获得宝贵的经验,比如对经济学、管理学书籍的阅读。走着读,代表行动与实践,不论印证、

对话,还是比照、反例,都为我提供一面照出自己的镜子、一条坦途之外的小径。比如说,我曾经读过教育论,如今站在校长的角度回顾,有些曾经我不理解的问题,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似乎觉得就是理所当然。一些没有读过的课程论,进入我的视野后,我所思索的就是这本书带给学校的意义,而非仅仅限于曾经任教的学科。

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放弃了一些曾经吸引我的愉悦,但也为我打开了一扇未曾开启的窗。

名师书摘

写作中沉淀生命

■窦桂梅

当今,各种关于课堂教学的讨论像暴风骤雨一样不断冲刷着我们。一方面,我们要面对各种理念的更迭,以及各种关于课堂教学的批判;另一方面,每天还要在辛苦琐碎的课堂生活中徘徊,折腾得疲惫不堪。课堂教学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面对惶惑,或多或少都要执教公开课的我们,应当如何寻找课堂坐标?怎样克服一次次研究、试讲带来的审美疲劳,让激情、希望、魅力经由研究课的一点,漫射到教学生活的年年岁岁、角角落落?

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让笔静静记下自己,在

课堂本身找寻“我是谁”。语言是开出来的看得见的心灵之花。每一次记录,都会挖掘自己的心灵,并把它彰显出来。

每一种力量、每一个领域都要找到一种合法性来为自己论证,每一个人也都需要自我引导,自觉营造课堂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等待任何权威的指令。正因为写,你的笔就要和你的课堂通过心灵的桥梁发生联系,你会忠于你的课堂,兼纳别人的声音,始终不会迷失自己。

于是,一个字,一个宇,具体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句话、那一句话,组成了这一段话、那一段话……千万朵花的美,是一瓣瓣的、用笔绽放开来的灵魂之花。当这涓涓细流终究汇聚成海,海纳百川的你怎能不“笑傲江湖”——如此,你也许会感慨:阅读自己的课堂“录像”的文字,就是倾听心灵花开的过程。 写,让自己活得明白,更让自己活出精彩。花的开放,赢得的是尊重,积累的更是尊严。写,也许会改变你的课堂磁场,甚至改变你的生命属性。

我围绕“课堂捉虫”写下了近百篇的课堂反思,并因此出版两本随笔,还出版了其他几本专著。有些贴在网站和自己的博客上,引起了较好的反响。这些文字汇集起来,就是一本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堂指导参

考书。

自己尝到甜头,我还鼓动其他教师一起写。之所以能够有底气在众多比我学历高的青年教师面前诲尔谆谆、诱人循循,首先要感谢的就是引我走向教学觉醒之路的教学反思——教育写作。有一次,我没有时间给教师评课,就让他们自己写写教后反思。没想到,两个年轻人的“反思”引发了大家的反思。谁说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正像他们自己感受到的,写,让自己更切身明白“曾经”是怎么回事。

课堂内涵丰富,写作形式就会多种多样。它既可以用平实的语言白描叙写,又可以用诗意的警句吟咏抒怀,有话则多,无话则少,写中有学,学中有思。写,或深邃或宏大,或微小或辽阔,或忧愁或明快,或抒情或议论……

就是这不拘一格的、一系列的书写,令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思想与细节,在头脑中一次次地“昔日重现”;能够保持对自己课堂问题的清醒,对评价者的“距离”,自觉地辨别批判的声音,就可以“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看待自己的课堂。

当我们阅读自己心灵的文字花瓣,轻点自己记录的精神财富的时候,我们文字里投出的理性是否变得更加敏锐和灵动了?我们的语言是否因为更加中肯,

而引发教学行为上的忠直?我们的心灵是否因书写变得更加正直、勇敢和善良?我们的道德使命是否因不断累积,而变得更加清晰而富有力量?

看来,小小的笔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我们的课堂。

名师荐书

《思想的盛宴》,[英]约翰·亚历山大·汉默顿著,九州出版社2005年出版

推荐理由:我们常说“教师应当是给学生开书单的人”,但谁又应当是为教师开书单的那个人?这本书就像一本经典名著的目录,用忠实于原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100部思想名著,内容涵盖哲学、宗教、历史、自然科学等领域。阅读它,是一次真正的思想盛宴。

《道尔顿教育计划》,[美]海伦·帕克赫斯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

推荐理由:尽管读过很多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但是《道尔顿教育计划》所带来的颠覆性意义是最令人震撼的。书中展现的教育世界,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已经不是改良层面的对教法、学法的探讨。完全依凭孩子天性设置的教育方案,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叫作受教育者的天堂。

《先知·沙与沫》,[黎]卡里·纪伯伦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

推荐理由:作者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全书以散文诗的笔调娓娓道来,又句句箴言。爱与美是全部的主题,除非亲自阅读,否则那种对于心灵的慰籍无法转述。特别是对照之前读过的冰心的译本,钱满素的译文流畅上口,很好地还原了原作的诗意。

善忘,让那些本该在记忆中保存的,都一点点在这样的秋天里滑落着。 听说,文字,会唤醒一些东西。


相关内容

  •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教案
  • 篇一:教学设计--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坐标图形题专项训练> 教学设计 富县高级中学 左 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知识点的总结,培养归纳.表达和应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 ...

  • 光合作用图像
  •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生成物量的计算 在近几年的高考及各地市模拟试题中,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生成物量的计算题频频出现.这类试题涉及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大生理过程,同时还与化学知识相结合,是综合性较强的热点试题. 一. 方法与技巧 光合作用强度大小的指标一般用光合速率表示.光合速率通常以每小时每平 ...

  • 光合作用过程的教学
  • 光合作用过程的教学 教材分析 1.讲授光合作用要突出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特点 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生物的一生中时刻不停地进行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因此,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一项重要生命运动.它 ...

  • [引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现根据近几年的高考和各类考试情况,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试题进行归类分析,供参考. 一.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反应场所和过程的考查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不同反应阶段的反应场所有所不同又有所联系.命题者往往改变或去掉细胞的某些结构,让考生推断其对反应的影响,或者用同位 ...

  •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子
  •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子 摘要: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吸收光能,同化二氧 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本文就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光强度. 光质.温度.水分.二氧化碳.氧气.湍流, 进行了讨论,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光合作用的 影响及其原因.并综合多种因素,以护田林 为例研究各种因素对光合作用 ...

  •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专有名词辨析 1.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强度):真正的光合作用强度. 2.净光合作用速率(强度):表现光合作用速率,可直接测得.衡量量:O 2释放量.CO 2吸收量.有机物积累量. 3.呼吸作用速率:衡量量:O 2消耗量.CO 2产生量.有机物消耗量. 光合作用 "绿叶中色 ...

  • 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 第3单元 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一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重点) 2.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重点) 3.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重点.难点) 技能目标: 尝试解释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

  • [引用]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的关系
  • 1.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联系 2.呼吸速率的表示方法:植物置于黑暗环境中,测定实验容器内CO2的增加量.O2的减少量或有机物的减少量. 3.净光合速率和真正光合速率 净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速率):常用一定时间内O2释放量.CO2吸收量或有机物积累量表示: 真正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常用一定时间 ...

  • 5.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 5.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 ①提取原理: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或 95%的乙醇加入适量的无水碳酸钠,除去水分或丙酮)中,使色素从生物组织中脱离出来. ②分离的原理: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 ...

  • 如何区分真光合作用与净光合作用总结 简单易懂
  • 怎样区分真光合作用与净光合作用 方法一:如试题所问的是"植物体或叶片或叶肉细胞",则为净光合作用:如试题所问的是"叶绿体"或则指真正光合作用. 如:1.植物体(或叶片)吸收的CO2,释放的O2,表示净光合作用. 2.植物体的叶肉细胞吸收的CO2,释放的O2,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