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行程二万 万县天生城篇

那天是从新云阳溯长江而上。沿途跨山越梁的沪渝高速架空路桥在紧张施工,S103省道则盘桓在这些桥墩之间,一起严重的翻车事件令人触目惊心,停车偶遇的一位小姑娘又让人疼爱不已。。。

由于三峡蓄水,万县市区“整体爬山”标高上升了不少,当年自江轮码头“爬山不止”才能到达的公园如今已经在脚下了。

天生城作为万州名山自古小有名气,曾经和西山(太白岩)、都历山等同为古代万州的重要山川载入地理典籍。据清初学者顾祖舆所著《读史方舆纪要》所云:“天城山,在县西五里。四面峭立如堵,惟西北一径可登。一名天生城。相传汉昭烈尝驻兵于此,常璩所云小石城也。《纪胜》云:‘天城山三面峻壁,惟山后长延一脊,容径尺许,累石为门,俗亦谓之天子城,以昭烈名也。’”(《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九.万县》)

连天的小雨,弯弯的山道,像个大工地一样的万县去天生城的公路虽坑坑洼洼却一直修到了天生城前寨门的石阶下。汽车疾驰,转眼就来到寨门前。寨门前是一个小小的“坝子”车子停在那里,板四爷独自穿过众多小贩的围堵拾级而上直奔山顶寨门而去。

前寨门二道门里

天生城城内石径

升国旗的小学校

树影掩映下的农家

巨大石条砌成的石阶很陡也很窄,一座石砌的寨门在石阶尽头傍山崖而立,看上去像半座城门,没有门扇也没有箭垛,有些简陋也有些怪异。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寨墙石缝间的杂草,有些风化的斑驳石墙,这一切使它显得有些破败沧桑。钻过狭窄的城门洞,两边的石墙夹持下石阶继续向上,想来当初即便是攻破了寨门,入侵者在这条狭窄的通道中也还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石阶的尽头豁然开朗,原来后面还有第二道寨门。同样钻过狭窄的石阶通廊,就到了山顶。哇!想不到冰冷梆硬的石墙后面原来还有一个满眼苍翠的世外桃源。翠绿的果树、盛开的鲜花、生机勃勃的菜地,还有农家乐!雨后的天生城,散发着淡淡的泥土香,石板小道曲曲折折引你步入丛林深处直达那绿荫掩映下若隐若现的农家,好一幅田园风景画。城外石城寨门的肃杀苍凉和城里田园瓦舍的闲适安详反差也太强烈了,一道寨门,门里门外的感受就好像刚奏罢“十面埋伏”又响起“雨打芭蕉”对心灵的撞击令板四爷几乎忘了登城的初衷!

树影掩映下的农家小院

农家乐

彩旗飘飘的农家乐

打探之下,知道了这天生城共有三个门,分别叫前、后、中。没用东西南北来命名城门的“城”板四爷还是头回见,有个性!

穿过整个天生城来到后山,这里是一条山脊,笔直地探向山脚下的周家坝新区,站在城门上透过轻薄的雾霭可以俯瞰周家坝,遥望狮子山。出城的通道像似“下窖”,钻出城门回首天生城,又是一番景象。

寨内残存的石门框和房屋遗址

后城门的二道门是一个蹲在一块巨石上的圆柱型城堡,在城堡的悬崖边还有一棵半死的黄桷树,它的树根已被掏空,居然还是棵受保护的古树。后城门的一道城门外是条俗称“鹅公颈”的长长的山梁,狭窄山脊仅容一条石板小路通过,两侧则是悬崖。上面引用的古籍所说的:“惟山后长延一脊,容径尺许,累石为门。。。”想必说的就是这里。遥想冷兵器时代,这里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据史载南宋末年天生城与金堂云顶山石城、合川钓鱼城、南充青居城、苍溪大获城、云阳磐石城以及奉节白帝城等合称“川中八柱”,在蒙古大军30余载的围攻下屹立不倒,一直坚持到了1276年,让横扫欧亚的蒙古大军伤透脑筋。

“鹅公颈”:“惟山后长延一脊,容径尺许。。。”

后寨门的第二道门从这里出去

从外面看的后寨门二道门

在后寨门一道门里看二道门远景

“鹅公颈”上回首看后寨门的一、二道门合影“。。。垒石为门”

正当板四爷汗流浃背爬上爬下地寻找老PP的角度时,的士司机也爬上来了,问他:“怕俺逃票?”他忠厚地红了脸。据他说,看见板四爷拎着个相机四处拍照还不断打探,城内居民怀疑是“城主的后人”要来“收城”是他帮着解释过了。。。哈哈哈。

司机找过来了,没给留车资啊!

安抚了司机打点行装,回到“城”里坐在农家乐的茅亭下讨口茶喝,顺带观花赏景送肥下乡。。。有了司机的解释和充当翻译,板四爷和一对老夫妻聊了一会儿。据他们说,解放前,土匪横行民不聊生,天生城因其险峻成了周边财主们的避难所。土匪垂涎,曾无数次围攻天生城,均无功而返,望城而止徒呼奈何。今天当地还流传着“好个天生城,山高路不平,肥猪一大圈,看到捉不成”的歌谣。

小憩讨茶听故事的茅亭

盛开的樱桃花

农家乐欣欣

小憩后,在这对老人的指点下,我们绕下山坡,走“城”外小路去探访中门。这里仰望城墙,更觉壁立千仞,城脚下被用钢筋水泥加固,后来在城前见到一块“竣工碑”称共治理危岩227处,耗资1876万元!颇感惊异,RMB恁的不禁花?

同样险要的中寨门,它下面就是花了1867万加固的危石

中寨门

沿着中寨门脚下的土路返回前寨门途中

咸丰三年重修寨门的牌匾

其实,和这个天生城排行合称“大小石城”的还有云阳的“磐石城”资料介绍:大小石城 万州天子城是一孤峰突起,四壁如削,仅寨门一路可通的古寨,名天生城。据传说,三国时期蜀皇刘备伐吴时,曾屯兵于此,故又名天子城。为“万州八景”之一。磨盘寨居于云阳县新县城内,原名盘石城,也称小石城、天生城。它与万州区天子城合称“大小石城”。磨盘寨始建于南宋时期,据史书记载:宋将余曾率蜀抗敌,依山凭岩筑城,为全川十五城之一。磨盘寨建于一天然巨石上,此处地势险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由天子城和磨盘寨组成,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刘备伐吴时,曾屯兵于此。

在云阳时曾试图攀爬磐石城,但当时雨后公路上洒满了工程遗撒的泥巴,水泥路面合了泥巴巨滑,没有成功,留待今后吧。

《闲话天生城》(1~6) 附:石刻照片

发表时间: 2008-4-19 16:29    作者: 三惜堂主    来源: 三峡传媒社区门户

◎读了平湖君《叩问万州,我们的魂在哪?》一文,感触颇多!今将去年写的《闲话天生城(1~6)》和前几年写的《闲话太白岩(1~10)》,贴于原创,虽是闲话,但多为万州历史沉积,算是配合平湖君此文吧!

闲话天生城(1~6)

(一)古万州八景之一的“天城倚空”    大凡地上物之生成,不假人力者谓之天生。万州苎溪河东之石城,曰天生城;苎溪河上之石桥,曰天生桥。万州这两大天生之物,古人尤为喜爱,明、清以来被文人雅士们列为万州八景之二:“天城倚空”、“石琴响雪”。而今“石琴响雪”已沉江底。“天城倚空”仍在,然今非昔比矣!

万州天生城,巉岩倚空,山道险隘,古时为兵家必争之地。战时为郡治所在地,官府、兵营设其城中,加上土著民居,颇具规模,十分闹热。据《华阳国志》载,三国时刘备伐吴曾屯兵于此,故又名天子城。《宣相杨公攻取万州之记》载:“万在江北,城号天生,昔昭烈上经蜀汉下窥三峡,于此乎插剑,盖荆、蜀之要会也”。《蜀中名胜记》载:“三面峭壁,惟山后长延一脊,容经尺许,累石为门矣”。《万县乡土志》载:“四面峭立为堵,惟西北一径可登,上广容数万人。”“下为通梁山大道,与万户山、椅子城山猗角,若三城屯兵遥为声援,则西北可以无恐,而县治固于金汤”。……

天生城有两级台地,半山腰的前山门至中山门为一级台地,古时叫外城,山顶为二级台地,古时叫内城。城上可耕之地大约150亩左右,有山泉、水井可供饮用。明、清之际天生城中“上官夔祠”还在,拜谒上香之人不少,也还闹热。民国年间,“上官夔祠”虽毁,然有钱人家凭借天生城的险峻地形而防“棒老二”抢劫,在上面安居者也是不少。

天生城作为天然的军事要塞,历代文人墨客题咏不多,这些年来我仅收录了三首。

清咸丰年间万县县令丁凤皋的五律《天城倚空》:

万仞奇峰没,凌虚气象雄。如墉凭地险,累卵自天工。

鸟道余丹壁,松关款碧空。星辰梯接步,引览极巴東。

重庆巴县人、清万县训导龚珪的五律《天生城》:

山势离奇极,排空结构殊。影沉寒曰瘦,气轧乱云粗。

老树翠虬偃,荒榛苍鹄呼。欲烦巨灵掌,铲作平畴铺。

民国年间著名学者、诗人、书法篆家刘孟伉的七律《天生城》:

石城终古号天生,不为兴亡改故情。

忠义上官名迹胜,平生开府霸图荣。

卌年大计恢戎略,万里孤臣耿帝京。

一样留将遗恨在,谁怜废垒长春耕。

这样“山势离奇极,排空结构殊”的自然景观,这样“忠义上官名迹胜”的人文景观,把它开发出来,定是渝东一大游览胜地!

(二)南宋天生城的重修、增筑   天生城上有4块南宋题刻,分别记录了从南宋淳祐辛亥(1251年)至咸淳丙寅(1266年)四次重修、增筑天生城的时间。在短短的15年中,万州守将为什么要四次重修、增筑天生城呢?

宋绍定六年(1233年)蒙古灭金后,元太宗六年(1234年)七月,太宗帝“遣达海绀卜征蜀”。元太宗七年(1235年),元軍将领汪世显率兵“定资州,略嘉定、峨眉。进次开州。时方泥潦,由间道攀缘以达。宋军屯万州南岸,世显即水北造船以疑之,夜从上游鼓革舟袭破之,宋师大扰。追奔至夔峡,过巫山,与宋援军遇,斩首三千余级。明年,师还攻重庆,会大暑,乃罢归。”战事已延申至重庆、开州、万州、夔州,可见元军征蜀之猛。

为了抵御蒙古大军征蜀,1242年12月,宋理宗见四川战局不利,任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玠抵渝后,恢复经济,安抚民心,广纳贤才,修筑工事。积极采纳播州(今贵州遵义)冉璡、冉璞兄弟建策,针对蒙古军骑术精、善野战的特点,采用守点、联点的方略,依山制骑,以改变其被动挨打局面。先后“筑青居(南充)、大获(苍溪)、钓鱼(合川)、云顶(金堂)、天生(万州)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

从史料上看,蒙古征蜀是其四次重修、增筑天生城的主要原因。

天生城筑于宋淳祐癸卯(1243年)。据4块南宋题刻记载,四次重修、增筑天生城分别是:

宋淳祐辛亥(1251年),万州守臣临邛人李■;

宋淳祐壬子(1252年),万州守臣安丰人吕师夔;

宋宝祐丁巳(1257年),万州军州玉堂人刘应达;

宋咸淳丙寅(1266年),万州守臣安丰人吕师愈。

在这4块题刻中以《刘应达增筑天生城记》记载最为详实,可惜现已剥蚀殆尽。据民国《万县志》载文计算,全文228字,剥蚀65字,只存163字。文中称天生城为“万州保障”,因而“其间低隘垝矹者,不容不固险”,筑城墙、城堡,建馆亭、圆楼,屯兵聚粮,作为战时州郡治所。并记录增筑天生城的开支情况。

这些记录是研究宋末元初万州的重要资料。

吕师夔重修天生城题刻

在万州天生城前、中山门间石壁上,摩崖石刻,行楷,2行,阳刻,字径25cm。文曰:“淳祐壬子(1252年)季秋守臣安豊吕师夔重修”。保存完好。

《刘应达增筑天生城记》石刻

在万州天生城前、中山门间石壁上,摩崖石刻,楷书,12行,行19字,字径5.5cm。南宋宝祐5年(1257年)季春题记。民国《万县志》中全文228字,剥蚀65字,只存163字。剥蚀殆尽

#

吕师愈天生城题刻

在万州天生城前、中山门间石壁上,摩崖石刻,行楷,2行,字径20cm。文曰:宋咸淳丙寅(1266年)孟夏守臣安豊吕师愈创。剥蚀殆尽 。

“淳祐辛……守临邛”题刻

在万州天生城前、中山门间石壁上,摩崖石刻,行楷,阳刻,字径约20cm。宋淳祐辛亥(1251年)。破损殆尽。

(三)元朝大军攻取万州之战

在天生城前、中山门间石壁上,有一块元代的摩崖石刻,行楷,刻高约180cm,宽约150cm,24行,行38字,字径3.3cm。刻额小篆10字横列,列5字。至元13年岁次丙子(1276年)良月(10月)勒石。

民国《万县志》上称此刻为《杨文安纪功摩崖》,其实它的全称是《宣相杨公攻取万州之记》,由杨文安麾下帥府管军总管王师能撰书,是天生城石刻群中最具史料价值的一块。全文703字,而今能辨识的字415个,剥蚀的字288个。因为该刻记录了公元1276年(至元13年)元朝军队攻取万州那场惨烈之战,以及此战前后的情况。

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汗国为“大元”,至朱元璋伐元、元顺帝北逃(1368年),元朝不足100年。元朝入主中原除南宋王朝自身腐的外,忽必烈招纳汉军、借用汉将灭宋不能不说是重要因素。刻文中的“宣相杨公”,杨文安是也,他和他的叔父杨大渊均为南宋降元之将。杨文安字泰叔,其父杨大全为南宋敘州守将。元军征蜀时,杨大全战死,南宋朝廷赠武節大夫、眉州防御使,谥愍忠。当时杨文安方二岁,依靠叔父杨大渊生活在阆州。

元世祖中統3年(1262年),忽必烈听从杨大渊:“取吳必先取蜀,取蜀必先据夔”的建言,命杨大渊率兵进攻开州、达州,当时杨文安在其叔父杨大渊麾下任监军兼开州、达州、忠州、万州、梁山等處招討使。至元2年(1265)4月,杨大渊以疾卒,杨文安已被元朝廷任命为夔东路征行元帥。攻取万州时杨文安为骠骑正上将军兼宣抚使。

1275年秋,杨文安统率元军进围万州,南宋守将上官夔凭借天生城之险峻战守甚力,万州固守不下,杨文安乃解围而去。

1276年秋七月,杨文安又统率元军进攻万州。杨明白“得万则忠、夔可次第而下”。战前派遣官员徐政给万州守将上官夔送去劝降书,上官夔至死不从。于是元军将天生城层层包围,八月,“一鼓而拔其外城”。夔州守将张起岩率舟師前来援救,又被元军将领彭福寿部打败,“尽杀其舟師,俘其将宋明”。驻守天生城的万州将士此时士气锐减,扬文安传王旨要上官夔投降,上官夔始終不屈。杨文安命侄儿开州、达州安抚使监军杨应之率勇猛将士,深夜架云梯自城南攻破城池,鱼贯而上,上官夔率宋军与元军进行激烈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英勇战死,此为元史之说。《宣相杨公攻取万州之记》中载:上官夔“尚施困斗,自干阵戮,其馀生灵一无血刃”。民间流传之说:上官夔在天生城外城攻破、无力固守之时与杨文安相约,曰:“即入吾城,然吾一人死耳,愿勿戮吾民”。文安允诺,上官夔从容自尽。虽三说各异,然上官夔忠贞不屈、至死不降之民族气节,都不失抗元英烈的光辉形象,为后世传颂。

攻下天生城之后,杨文安“乃按辔徐行,登城抚定”。因取万州有功杨文安进阶为金吾卫上将军兼宣抚使。

杨文安麾下帥府管军总管王师能被委任万州安抚使,进行“建州牧,置县令,崇学校,完城郭,民乃集巴国之故居,沐元朝之新化。曰:而今而後,吾等为太平民矣”。

明代天生城上建有“上官夔祠”,以纪念这位抗元英烈。遗憾的是《宋史》列传的《忠义篇》中,未能见到忠义之士上官夔的大名。

(四)天生城石刻群简介

天生城不但山势险峻、风景奇秀,古人还在此留下了不少颇具价值的石刻,为她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天生城石刻群有5件在前山门与中山门间石壁上,有4件在前、后山门,共计9件。其中南宋4件、元代1件、年代不明2件、清代2件。天生城的石刻风化相当严重,南宋、元代石刻大部分剥蚀殆尽。现将石刻简介如下:

“淳祐辛……守临邛”题刻

在万州天生城前、中山门间石壁上,摩崖石刻,行楷,双勾阳刻,字径约20cm。宋淳祐辛亥(1251年)。破损殆尽。

吕师夔重修天生城题刻

在万州天生城前、中山门间石壁上,摩崖石刻,行楷,双勾阳刻,2行,字径25cm。文曰:淳祐壬子(1252年)季秋守臣安豊吕师夔重修。保存完好。

《刘应达增筑天生城记》石刻

在万州天生城前、中山门间石壁上,摩崖石刻,楷书,12行,行19字,字径5.5cm。南宋宝祐5年(1257年)季春题记。全文见民国《万县志》,《志》中字有残损。剥蚀殆尽。

吕师愈天生城题刻

在万州天生城前、中山门间石壁上,摩崖石刻,行楷,双勾阳刻,2行,字径20cm。文曰:宋咸淳丙寅(1266年)孟夏守臣安豊吕师愈剙。剥蚀殆尽 。

《宣相杨公攻取万州之记》石刻

在万州天生城前、中山门间石壁上,摩崖石刻,行楷,24行,行38字,字径3.3cm。刻额小篆10字横列,列5字。至元13年岁次丙子(1276年)良月勒石。全文见民国《万县志》。破损严重。

城险梯宽联语题刻

在万州天生城后山门前右边石壁上,摩崖石刻,行楷,字径约12cm。横批:履险若夷,上联:城险藏身固,下联:梯宽措履安。年代不详。保存较完好。

“天生城”前山门正门题刻

在万州天生城前山门正门额上,碑刻,行楷,字径约35cm。年代不详,应为宋淳祐~宝祐年间题。破损殆尽。

“天生城”前山门卡门题刻

在万州天生城前山门卡门额上,碑刻,行楷,字径约20cm。上款:大清咸丰三年(1853年),下款:孟春月修建,无署名。保存完好。

“天生城”后山门卡门题刻

在万州天生城后山门卡门额上,碑刻,行楷,字径约30cm。行书上款:清光绪辛卯(1892年)九月,无下款,无署名。有破损。

(五)天生城石刻群的艺术赏析

在万州所存石刻中,本来有很多是年代久远而有其艺术价值的,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保存下来。天生城石刻群中共有四块宋代石刻和一块元代石刻以及其它4件题刻,虽有损毁,但由于年代久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所以在万州现存的石刻中显得犹为珍贵。

天生城石刻多以榜书题刻为主。虽是大字,但都风格各不相同。

首先来看前、后山门的门额题字,有三处门都有“天生城” 题刻,最久远的一个是前山门正门的题刻,字迹溟灭几尽,无从欣赏。另两处则可较完整的观赏。后山门卡门题刻,楷书中带有明显的行书笔意,用笔果敢沉着,线条生动而坚韧,显得大气磅礴,神采飞扬。前山门卡门题刻虽然比后山门卡门早40年,由于石质优良,所以风化程度要小得多,字迹笔画几乎是原貌不减;门头的雕饰隽秀精细,题字笔画劲挺而多骨力,结字严谨,用笔凝重,显得庄重肃穆,类大欧书体。与后山门卡门题刻相比较,可谓一放、一收,一浑厚、一精练,一张扬、一庄重,风格迥然不同。

其他3块南宋榜书题刻风格面貌略近相同,但细细品读又各具风神。

“吕师夔重修天生城”题刻,在几块修城题刻保存最为完整,结字方正,体态端庄,筋骨强健,正则中又有几分拙味。吕师愈天生城题刻,虽然只剩下6字,但起书法特征还是依稀可察,其字浑穆中带有几分典雅,雍容中而显朴茂,字型略带扁形,有类颜体。

“淳祐辛……守临邛”题刻,从书法的角度讲应该是这3块题刻中最为优秀的一块,从石刻表面的打磨程度和刻字的精细程度上讲也较前两题刻好。风雨剥蚀所存 6字,不过,足可令后来者膜拜学习。此石刻字型偏扁,有隶书的特色,结构严谨而不做作、巧妙而不圆滑,用笔沉着而痛快,且收放有度、提按自如。 “淳”字三点水,“辛”字中间两点,“守”字横钩,带有明显的行书笔意;总体风貌,静穆而不乏灵动,妩媚而不显妖姿,浑然典雅,雍容大度;虽有法而不拘于法,无意法而法自存,其字有松雪之风骨,不类凡品,非大家手笔而不能为之。

天生城石刻中,《刘应达增筑天生城记》和《宣相杨公攻取万州之记》为两块多字题刻。前者剥损严重,已无法细审其风格特征。而后者保存相对完好,尚可品读。

《宣相杨公攻取万州之记》题刻,以碑的形式刻制于山崖,碑额和四周的文饰精美,刻工细腻,华丽大气,显然乃官家所为。其字虽多,却排列有致,字距密而行距疏,纵横如绳墨,行文每提及元朝或皇帝之类的文字均提行置顶,以示尊威。书体类《颜家庙碑》。体势横阔,结字严谨,敦厚平正,用笔筋劲骨强,如壮夫叉手而立,俨然有庙堂之气。

《城险梯宽联语》题刻,所刻年代无从考证,从其结字用笔来看乃楮、虞一脉,从内容来看,如前所述题刻皆为记事之用,惟此乃文人雅士咏叹之作,读之心神怡然,从某种意义讲,它调剂了天生城石刻浓郁政治色彩的沉重氛围。此刻题字,结字宽绰,用笔活脱,俊朗飘逸,超然尘外。

六)反清复明的万州“三谭”

清王朝初定中原,全国各地反清武装势力相继灭亡,唯川东地区的“夔东十三家”凭借峡江险要地形,安营扎寨,占山为王,坚持反清复明的武装活动,成为满清王朝统一全国的心腹大患。“夔东十三家”为首者,就是踞守在万州天生城的谭文(字西昆)、谭弘(字士心)、谭诣(字首四、养玄)统领的农民军,故号称“三谭 ”。万州、夔州、云阳皆属“三谭”势力范围。

谭弘、谭诣是民国年间万州学者谭以大(字直方,号蒟园)的远祖。我曾在《蒟园府君行迹》一文中见到下面的记载:“满清入关,族有名弘者与其弟诣,团结故老,遥奉正朔,冀逢宣光中兴之会。及周鼎既移,卒以身殉,后嗣遂别族云”。民间传说“三谭”是兄弟,上面记载可以肯定谭弘、谭诣是兄弟。

天生城因“三谭” 踞守而名播江湖。其间,“三谭”久仰梁平双桂堂开山祖破山禅师大名,盼望能聆听大师法音,指点迷津,寻求精神寄托,以获取广大民众依附,而破山对“三谭”的爱国行为和抗清意志也十分佩服。实为一段不解之佛缘。

清顺治九年(1652)春,破山接受“三谭”之邀赴万州讲法,破山到万后住在太白岩万年寺,谭诣常邀谭弘、谭文两大护法,与破山禅师终日畅谈,共慰多年积慕之怀。破山对“三谭”的礼遇非常感激,常以诗文、墨宝相赠,以激励其斗志。下面我们来读读破山的这些诗:

吾蜀巫山十二峰,势参天地有谁同?

而今与国坚关锁,日吐风云盖外中。

——寄赠养玄谭侯府(《破山语录》卷十九)

独踞云阳地,万民咸赖之。如天尽企仰,似海任奔驰。

容易叼恩宠,诚难克已私。幸沾张傲骨,隐现应今时。

——寄赠养玄谭侯府(《破山语录》卷十九)

国宝从天降,恩分泉石间。共欢山斗望,独节雨花还。

蜀道坚关锁,秦风亦恶寒。中原期大定,战血有谁干。

——赠士心谭太师(《破山语录》卷十九)

海内拟贤豪,君具其上首。能为将相师,解作狮子吼。

壁上之高僧,江头之钓翁。夙因启自吾,试问当机否?

——赠西昆谭太师(《破山语录》卷十九)

我参居士禅,居士知禅否?南浦从六松,西昆栽五柳。

轻烟弄赢鹤,薄雾惊霜叟。寿比江心矶,长生其不朽。

——寿西昆谭太师(《破山语录》卷十八)

山河三尺剑,社稯一戎衣。不是天恩薄,皆因世道微。

弹丸池血海,天眼角尘堆。恨待何时静,凱歌指日归。

——留别西昆谭太师(《破山语录》卷十九)

从这几首诗中,我们不难品味出破山与“三谭”的友谊和对他们所从事的反清复明斗争的颂扬。

破山去沒去过天生城,今无从考证。但破山在万期间曾游过太白岩、岑公洞。有诗为证:

二十年前曾此游,觉来非我昔时游。

岑公洞在人何在,空掷钵盂泛水沤。

——重游岑公洞赏夏即景(《破山语录》卷十八)

太白危岩路,凌云独杖藜。家家松影合,处处竹烟迷。

云懒归秋壑,风高落晚溪。骚坛诗骨在,传与夜鸟啼。

——题壁(《破山语录》卷十四)

长生不若无生好,识得无生人不老。

不老拟作春复秋,年年此日惊花鸟。

十里平田草树荒,勒封旧院隐斜阳。

傍岩题写没深藓,迎客钟声出上方。

寂寞千年名士气,高低一节野人庄。

林泉犹昔残碑在,何处东西觅二堂。

——刘子真题勒封院    七绝三首

破山与天生城因“三谭”而有那么一点关系,因为是“闲话”,故也不必言牵强附会了。

丁亥年春于万州三惜堂

#

天生城《宣相杨公攻取万州之记》摩岩

现存万县市原天生城前寨门与中寨门之间大道的岩壁上,刻字石面高约180公分、宽约150公分,风化严重,剥落较多,仅将可读文字抄录于下(省略号为不能辨识的文字,括号内为笔者所加):

宣相杨公攻取万州之记(篆额)

……以理天下……以上……独之……公……日……之以……如此绝……公于是愤然建大将旗……分任地面三绕环攻八月辛未……而拔其外城军民大窘王师……视城内直可扪上……我公不忍生灵涂炭一再遣檄原宥冀其保活官夔终迷不口是月甲申公是以益命侄开达口口监军杨口口(应之)贾勇将士用夜半自城南鱼贯而上王旅如飞一刻即平夔尚施困斗自干阵口(戮)其余生灵一无血刃是役也口口(师能)亦预披坚之列翌日公乃按口(辔)徐行登城抚定建州牧置县令崇学校完城郭民乃(即)巴国之故口口元口之口口日而今而后吾……迫于势驱口口夜防……公口来……民……无小无大朝不谋夕……公念其艰食以……甲……万之官士……王……公公日此……特示小试夔峡口平端自今始口口庸谬不才误膺隆……目击盛美口(讵)敢默然姑录其实以俟太常之大纪至元拾叁年岁次丙子良月日宣口(武)军本帅府管军总管万州安抚使古岷王口口(师能)拜手勒石

天生城,又名天城、天子城,在今万县市区西5华里天城公社境。宋理宗淳佑三年余■为四川制置使时修筑,迁万州州治于此。(16)元至元十二年(1275 年)正月,元骠骑卫上将军、东川路征南招讨使兼宣抚使杨文安,遣所部元帅王师能招降达州。之后,攻占川东一些州县,七月,杨文安率大军围梁山(梁平),40日不下,遂移兵围万州(天生城),并派其侄杨应之以偏师牵制南宋援兵。万州守将上官夔战守甚力,元军不能攻破,乃撤围去。至元十三年七月,杨文安再次率军攻万州,"遣经历徐政谕守臣上官夔降,夔不从,围之数匝。瑜月,攻拔外城。夔守张起岩来救……破之……万川夺气。文安复传王旨,谕夔使降,夔终不屈。文安尽锐攻城,潜遣勇士梯城宵登,斩关而人,夔巷战而死。"(17)这方摩岩就是记的这次战役。

这方摩岩的文字,嘉庆《四川通志》曾抄录,(18)把作者署为"古师能",道光《夔州府志》亦在抄录时把题款写为"古师能",(19)校之原石,当为"王师能"。王师能是杨文安麾下部将,亲身经历万州之战。攻下万州后,又任万州安抚使。此外,校之原石,地方志所录文字还有一些错误,如"监军杨应之"误为" 安抚使杨应之","置县令"误为"制县令","翌日"误为"异日","特示小试"误为"特于小试","讵敢默然"误为"讵能默然"等等。

王师能刊刻这方摩岩,是歌颂元朝的武功和杨文安的战绩,其中不免有溢美失实之处,但也记录了一些有关这次战役的具体情况,可补文献记载的阙略。比如,至元十二年杨文安第一次围攻万州,《元史》只记"万州固守不下,文安乃解围去",王师能《记》则说杨文安"乃亲统六师,不惮蕴隆秋,军于城下者五旬",透露出上官夔率领军民固守天生城的战绩。第二,杨文安再围万州,《记》云元军"对垒于笔架峰前,严厉诸将,分任地面,三绕环攻。八月辛未,一鼓而拔其外城",亦较《元史》所记为详。关于宋将上官夔数次拒降,婴城拒守,浴血巷战的情况,也较为详细。

最爱看这张一边是现代化气息,另一边却是远古时代气息,令人向往.

那天是从新云阳溯长江而上。沿途跨山越梁的沪渝高速架空路桥在紧张施工,S103省道则盘桓在这些桥墩之间,一起严重的翻车事件令人触目惊心,停车偶遇的一位小姑娘又让人疼爱不已。。。

由于三峡蓄水,万县市区“整体爬山”标高上升了不少,当年自江轮码头“爬山不止”才能到达的公园如今已经在脚下了。

天生城作为万州名山自古小有名气,曾经和西山(太白岩)、都历山等同为古代万州的重要山川载入地理典籍。据清初学者顾祖舆所著《读史方舆纪要》所云:“天城山,在县西五里。四面峭立如堵,惟西北一径可登。一名天生城。相传汉昭烈尝驻兵于此,常璩所云小石城也。《纪胜》云:‘天城山三面峻壁,惟山后长延一脊,容径尺许,累石为门,俗亦谓之天子城,以昭烈名也。’”(《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九.万县》)

连天的小雨,弯弯的山道,像个大工地一样的万县去天生城的公路虽坑坑洼洼却一直修到了天生城前寨门的石阶下。汽车疾驰,转眼就来到寨门前。寨门前是一个小小的“坝子”车子停在那里,板四爷独自穿过众多小贩的围堵拾级而上直奔山顶寨门而去。

前寨门二道门里

天生城城内石径

升国旗的小学校

树影掩映下的农家

巨大石条砌成的石阶很陡也很窄,一座石砌的寨门在石阶尽头傍山崖而立,看上去像半座城门,没有门扇也没有箭垛,有些简陋也有些怪异。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寨墙石缝间的杂草,有些风化的斑驳石墙,这一切使它显得有些破败沧桑。钻过狭窄的城门洞,两边的石墙夹持下石阶继续向上,想来当初即便是攻破了寨门,入侵者在这条狭窄的通道中也还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石阶的尽头豁然开朗,原来后面还有第二道寨门。同样钻过狭窄的石阶通廊,就到了山顶。哇!想不到冰冷梆硬的石墙后面原来还有一个满眼苍翠的世外桃源。翠绿的果树、盛开的鲜花、生机勃勃的菜地,还有农家乐!雨后的天生城,散发着淡淡的泥土香,石板小道曲曲折折引你步入丛林深处直达那绿荫掩映下若隐若现的农家,好一幅田园风景画。城外石城寨门的肃杀苍凉和城里田园瓦舍的闲适安详反差也太强烈了,一道寨门,门里门外的感受就好像刚奏罢“十面埋伏”又响起“雨打芭蕉”对心灵的撞击令板四爷几乎忘了登城的初衷!

树影掩映下的农家小院

农家乐

彩旗飘飘的农家乐

打探之下,知道了这天生城共有三个门,分别叫前、后、中。没用东西南北来命名城门的“城”板四爷还是头回见,有个性!

穿过整个天生城来到后山,这里是一条山脊,笔直地探向山脚下的周家坝新区,站在城门上透过轻薄的雾霭可以俯瞰周家坝,遥望狮子山。出城的通道像似“下窖”,钻出城门回首天生城,又是一番景象。

寨内残存的石门框和房屋遗址

后城门的二道门是一个蹲在一块巨石上的圆柱型城堡,在城堡的悬崖边还有一棵半死的黄桷树,它的树根已被掏空,居然还是棵受保护的古树。后城门的一道城门外是条俗称“鹅公颈”的长长的山梁,狭窄山脊仅容一条石板小路通过,两侧则是悬崖。上面引用的古籍所说的:“惟山后长延一脊,容径尺许,累石为门。。。”想必说的就是这里。遥想冷兵器时代,这里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据史载南宋末年天生城与金堂云顶山石城、合川钓鱼城、南充青居城、苍溪大获城、云阳磐石城以及奉节白帝城等合称“川中八柱”,在蒙古大军30余载的围攻下屹立不倒,一直坚持到了1276年,让横扫欧亚的蒙古大军伤透脑筋。

“鹅公颈”:“惟山后长延一脊,容径尺许。。。”

后寨门的第二道门从这里出去

从外面看的后寨门二道门

在后寨门一道门里看二道门远景

“鹅公颈”上回首看后寨门的一、二道门合影“。。。垒石为门”

正当板四爷汗流浃背爬上爬下地寻找老PP的角度时,的士司机也爬上来了,问他:“怕俺逃票?”他忠厚地红了脸。据他说,看见板四爷拎着个相机四处拍照还不断打探,城内居民怀疑是“城主的后人”要来“收城”是他帮着解释过了。。。哈哈哈。

司机找过来了,没给留车资啊!

安抚了司机打点行装,回到“城”里坐在农家乐的茅亭下讨口茶喝,顺带观花赏景送肥下乡。。。有了司机的解释和充当翻译,板四爷和一对老夫妻聊了一会儿。据他们说,解放前,土匪横行民不聊生,天生城因其险峻成了周边财主们的避难所。土匪垂涎,曾无数次围攻天生城,均无功而返,望城而止徒呼奈何。今天当地还流传着“好个天生城,山高路不平,肥猪一大圈,看到捉不成”的歌谣。

小憩讨茶听故事的茅亭

盛开的樱桃花

农家乐欣欣

小憩后,在这对老人的指点下,我们绕下山坡,走“城”外小路去探访中门。这里仰望城墙,更觉壁立千仞,城脚下被用钢筋水泥加固,后来在城前见到一块“竣工碑”称共治理危岩227处,耗资1876万元!颇感惊异,RMB恁的不禁花?

同样险要的中寨门,它下面就是花了1867万加固的危石

中寨门

沿着中寨门脚下的土路返回前寨门途中

咸丰三年重修寨门的牌匾

其实,和这个天生城排行合称“大小石城”的还有云阳的“磐石城”资料介绍:大小石城 万州天子城是一孤峰突起,四壁如削,仅寨门一路可通的古寨,名天生城。据传说,三国时期蜀皇刘备伐吴时,曾屯兵于此,故又名天子城。为“万州八景”之一。磨盘寨居于云阳县新县城内,原名盘石城,也称小石城、天生城。它与万州区天子城合称“大小石城”。磨盘寨始建于南宋时期,据史书记载:宋将余曾率蜀抗敌,依山凭岩筑城,为全川十五城之一。磨盘寨建于一天然巨石上,此处地势险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由天子城和磨盘寨组成,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刘备伐吴时,曾屯兵于此。

在云阳时曾试图攀爬磐石城,但当时雨后公路上洒满了工程遗撒的泥巴,水泥路面合了泥巴巨滑,没有成功,留待今后吧。

《闲话天生城》(1~6) 附:石刻照片

发表时间: 2008-4-19 16:29    作者: 三惜堂主    来源: 三峡传媒社区门户

◎读了平湖君《叩问万州,我们的魂在哪?》一文,感触颇多!今将去年写的《闲话天生城(1~6)》和前几年写的《闲话太白岩(1~10)》,贴于原创,虽是闲话,但多为万州历史沉积,算是配合平湖君此文吧!

闲话天生城(1~6)

(一)古万州八景之一的“天城倚空”    大凡地上物之生成,不假人力者谓之天生。万州苎溪河东之石城,曰天生城;苎溪河上之石桥,曰天生桥。万州这两大天生之物,古人尤为喜爱,明、清以来被文人雅士们列为万州八景之二:“天城倚空”、“石琴响雪”。而今“石琴响雪”已沉江底。“天城倚空”仍在,然今非昔比矣!

万州天生城,巉岩倚空,山道险隘,古时为兵家必争之地。战时为郡治所在地,官府、兵营设其城中,加上土著民居,颇具规模,十分闹热。据《华阳国志》载,三国时刘备伐吴曾屯兵于此,故又名天子城。《宣相杨公攻取万州之记》载:“万在江北,城号天生,昔昭烈上经蜀汉下窥三峡,于此乎插剑,盖荆、蜀之要会也”。《蜀中名胜记》载:“三面峭壁,惟山后长延一脊,容经尺许,累石为门矣”。《万县乡土志》载:“四面峭立为堵,惟西北一径可登,上广容数万人。”“下为通梁山大道,与万户山、椅子城山猗角,若三城屯兵遥为声援,则西北可以无恐,而县治固于金汤”。……

天生城有两级台地,半山腰的前山门至中山门为一级台地,古时叫外城,山顶为二级台地,古时叫内城。城上可耕之地大约150亩左右,有山泉、水井可供饮用。明、清之际天生城中“上官夔祠”还在,拜谒上香之人不少,也还闹热。民国年间,“上官夔祠”虽毁,然有钱人家凭借天生城的险峻地形而防“棒老二”抢劫,在上面安居者也是不少。

天生城作为天然的军事要塞,历代文人墨客题咏不多,这些年来我仅收录了三首。

清咸丰年间万县县令丁凤皋的五律《天城倚空》:

万仞奇峰没,凌虚气象雄。如墉凭地险,累卵自天工。

鸟道余丹壁,松关款碧空。星辰梯接步,引览极巴東。

重庆巴县人、清万县训导龚珪的五律《天生城》:

山势离奇极,排空结构殊。影沉寒曰瘦,气轧乱云粗。

老树翠虬偃,荒榛苍鹄呼。欲烦巨灵掌,铲作平畴铺。

民国年间著名学者、诗人、书法篆家刘孟伉的七律《天生城》:

石城终古号天生,不为兴亡改故情。

忠义上官名迹胜,平生开府霸图荣。

卌年大计恢戎略,万里孤臣耿帝京。

一样留将遗恨在,谁怜废垒长春耕。

这样“山势离奇极,排空结构殊”的自然景观,这样“忠义上官名迹胜”的人文景观,把它开发出来,定是渝东一大游览胜地!

(二)南宋天生城的重修、增筑   天生城上有4块南宋题刻,分别记录了从南宋淳祐辛亥(1251年)至咸淳丙寅(1266年)四次重修、增筑天生城的时间。在短短的15年中,万州守将为什么要四次重修、增筑天生城呢?

宋绍定六年(1233年)蒙古灭金后,元太宗六年(1234年)七月,太宗帝“遣达海绀卜征蜀”。元太宗七年(1235年),元軍将领汪世显率兵“定资州,略嘉定、峨眉。进次开州。时方泥潦,由间道攀缘以达。宋军屯万州南岸,世显即水北造船以疑之,夜从上游鼓革舟袭破之,宋师大扰。追奔至夔峡,过巫山,与宋援军遇,斩首三千余级。明年,师还攻重庆,会大暑,乃罢归。”战事已延申至重庆、开州、万州、夔州,可见元军征蜀之猛。

为了抵御蒙古大军征蜀,1242年12月,宋理宗见四川战局不利,任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玠抵渝后,恢复经济,安抚民心,广纳贤才,修筑工事。积极采纳播州(今贵州遵义)冉璡、冉璞兄弟建策,针对蒙古军骑术精、善野战的特点,采用守点、联点的方略,依山制骑,以改变其被动挨打局面。先后“筑青居(南充)、大获(苍溪)、钓鱼(合川)、云顶(金堂)、天生(万州)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

从史料上看,蒙古征蜀是其四次重修、增筑天生城的主要原因。

天生城筑于宋淳祐癸卯(1243年)。据4块南宋题刻记载,四次重修、增筑天生城分别是:

宋淳祐辛亥(1251年),万州守臣临邛人李■;

宋淳祐壬子(1252年),万州守臣安丰人吕师夔;

宋宝祐丁巳(1257年),万州军州玉堂人刘应达;

宋咸淳丙寅(1266年),万州守臣安丰人吕师愈。

在这4块题刻中以《刘应达增筑天生城记》记载最为详实,可惜现已剥蚀殆尽。据民国《万县志》载文计算,全文228字,剥蚀65字,只存163字。文中称天生城为“万州保障”,因而“其间低隘垝矹者,不容不固险”,筑城墙、城堡,建馆亭、圆楼,屯兵聚粮,作为战时州郡治所。并记录增筑天生城的开支情况。

这些记录是研究宋末元初万州的重要资料。

吕师夔重修天生城题刻

在万州天生城前、中山门间石壁上,摩崖石刻,行楷,2行,阳刻,字径25cm。文曰:“淳祐壬子(1252年)季秋守臣安豊吕师夔重修”。保存完好。

《刘应达增筑天生城记》石刻

在万州天生城前、中山门间石壁上,摩崖石刻,楷书,12行,行19字,字径5.5cm。南宋宝祐5年(1257年)季春题记。民国《万县志》中全文228字,剥蚀65字,只存163字。剥蚀殆尽

#

吕师愈天生城题刻

在万州天生城前、中山门间石壁上,摩崖石刻,行楷,2行,字径20cm。文曰:宋咸淳丙寅(1266年)孟夏守臣安豊吕师愈创。剥蚀殆尽 。

“淳祐辛……守临邛”题刻

在万州天生城前、中山门间石壁上,摩崖石刻,行楷,阳刻,字径约20cm。宋淳祐辛亥(1251年)。破损殆尽。

(三)元朝大军攻取万州之战

在天生城前、中山门间石壁上,有一块元代的摩崖石刻,行楷,刻高约180cm,宽约150cm,24行,行38字,字径3.3cm。刻额小篆10字横列,列5字。至元13年岁次丙子(1276年)良月(10月)勒石。

民国《万县志》上称此刻为《杨文安纪功摩崖》,其实它的全称是《宣相杨公攻取万州之记》,由杨文安麾下帥府管军总管王师能撰书,是天生城石刻群中最具史料价值的一块。全文703字,而今能辨识的字415个,剥蚀的字288个。因为该刻记录了公元1276年(至元13年)元朝军队攻取万州那场惨烈之战,以及此战前后的情况。

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汗国为“大元”,至朱元璋伐元、元顺帝北逃(1368年),元朝不足100年。元朝入主中原除南宋王朝自身腐的外,忽必烈招纳汉军、借用汉将灭宋不能不说是重要因素。刻文中的“宣相杨公”,杨文安是也,他和他的叔父杨大渊均为南宋降元之将。杨文安字泰叔,其父杨大全为南宋敘州守将。元军征蜀时,杨大全战死,南宋朝廷赠武節大夫、眉州防御使,谥愍忠。当时杨文安方二岁,依靠叔父杨大渊生活在阆州。

元世祖中統3年(1262年),忽必烈听从杨大渊:“取吳必先取蜀,取蜀必先据夔”的建言,命杨大渊率兵进攻开州、达州,当时杨文安在其叔父杨大渊麾下任监军兼开州、达州、忠州、万州、梁山等處招討使。至元2年(1265)4月,杨大渊以疾卒,杨文安已被元朝廷任命为夔东路征行元帥。攻取万州时杨文安为骠骑正上将军兼宣抚使。

1275年秋,杨文安统率元军进围万州,南宋守将上官夔凭借天生城之险峻战守甚力,万州固守不下,杨文安乃解围而去。

1276年秋七月,杨文安又统率元军进攻万州。杨明白“得万则忠、夔可次第而下”。战前派遣官员徐政给万州守将上官夔送去劝降书,上官夔至死不从。于是元军将天生城层层包围,八月,“一鼓而拔其外城”。夔州守将张起岩率舟師前来援救,又被元军将领彭福寿部打败,“尽杀其舟師,俘其将宋明”。驻守天生城的万州将士此时士气锐减,扬文安传王旨要上官夔投降,上官夔始終不屈。杨文安命侄儿开州、达州安抚使监军杨应之率勇猛将士,深夜架云梯自城南攻破城池,鱼贯而上,上官夔率宋军与元军进行激烈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英勇战死,此为元史之说。《宣相杨公攻取万州之记》中载:上官夔“尚施困斗,自干阵戮,其馀生灵一无血刃”。民间流传之说:上官夔在天生城外城攻破、无力固守之时与杨文安相约,曰:“即入吾城,然吾一人死耳,愿勿戮吾民”。文安允诺,上官夔从容自尽。虽三说各异,然上官夔忠贞不屈、至死不降之民族气节,都不失抗元英烈的光辉形象,为后世传颂。

攻下天生城之后,杨文安“乃按辔徐行,登城抚定”。因取万州有功杨文安进阶为金吾卫上将军兼宣抚使。

杨文安麾下帥府管军总管王师能被委任万州安抚使,进行“建州牧,置县令,崇学校,完城郭,民乃集巴国之故居,沐元朝之新化。曰:而今而後,吾等为太平民矣”。

明代天生城上建有“上官夔祠”,以纪念这位抗元英烈。遗憾的是《宋史》列传的《忠义篇》中,未能见到忠义之士上官夔的大名。

(四)天生城石刻群简介

天生城不但山势险峻、风景奇秀,古人还在此留下了不少颇具价值的石刻,为她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天生城石刻群有5件在前山门与中山门间石壁上,有4件在前、后山门,共计9件。其中南宋4件、元代1件、年代不明2件、清代2件。天生城的石刻风化相当严重,南宋、元代石刻大部分剥蚀殆尽。现将石刻简介如下:

“淳祐辛……守临邛”题刻

在万州天生城前、中山门间石壁上,摩崖石刻,行楷,双勾阳刻,字径约20cm。宋淳祐辛亥(1251年)。破损殆尽。

吕师夔重修天生城题刻

在万州天生城前、中山门间石壁上,摩崖石刻,行楷,双勾阳刻,2行,字径25cm。文曰:淳祐壬子(1252年)季秋守臣安豊吕师夔重修。保存完好。

《刘应达增筑天生城记》石刻

在万州天生城前、中山门间石壁上,摩崖石刻,楷书,12行,行19字,字径5.5cm。南宋宝祐5年(1257年)季春题记。全文见民国《万县志》,《志》中字有残损。剥蚀殆尽。

吕师愈天生城题刻

在万州天生城前、中山门间石壁上,摩崖石刻,行楷,双勾阳刻,2行,字径20cm。文曰:宋咸淳丙寅(1266年)孟夏守臣安豊吕师愈剙。剥蚀殆尽 。

《宣相杨公攻取万州之记》石刻

在万州天生城前、中山门间石壁上,摩崖石刻,行楷,24行,行38字,字径3.3cm。刻额小篆10字横列,列5字。至元13年岁次丙子(1276年)良月勒石。全文见民国《万县志》。破损严重。

城险梯宽联语题刻

在万州天生城后山门前右边石壁上,摩崖石刻,行楷,字径约12cm。横批:履险若夷,上联:城险藏身固,下联:梯宽措履安。年代不详。保存较完好。

“天生城”前山门正门题刻

在万州天生城前山门正门额上,碑刻,行楷,字径约35cm。年代不详,应为宋淳祐~宝祐年间题。破损殆尽。

“天生城”前山门卡门题刻

在万州天生城前山门卡门额上,碑刻,行楷,字径约20cm。上款:大清咸丰三年(1853年),下款:孟春月修建,无署名。保存完好。

“天生城”后山门卡门题刻

在万州天生城后山门卡门额上,碑刻,行楷,字径约30cm。行书上款:清光绪辛卯(1892年)九月,无下款,无署名。有破损。

(五)天生城石刻群的艺术赏析

在万州所存石刻中,本来有很多是年代久远而有其艺术价值的,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保存下来。天生城石刻群中共有四块宋代石刻和一块元代石刻以及其它4件题刻,虽有损毁,但由于年代久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所以在万州现存的石刻中显得犹为珍贵。

天生城石刻多以榜书题刻为主。虽是大字,但都风格各不相同。

首先来看前、后山门的门额题字,有三处门都有“天生城” 题刻,最久远的一个是前山门正门的题刻,字迹溟灭几尽,无从欣赏。另两处则可较完整的观赏。后山门卡门题刻,楷书中带有明显的行书笔意,用笔果敢沉着,线条生动而坚韧,显得大气磅礴,神采飞扬。前山门卡门题刻虽然比后山门卡门早40年,由于石质优良,所以风化程度要小得多,字迹笔画几乎是原貌不减;门头的雕饰隽秀精细,题字笔画劲挺而多骨力,结字严谨,用笔凝重,显得庄重肃穆,类大欧书体。与后山门卡门题刻相比较,可谓一放、一收,一浑厚、一精练,一张扬、一庄重,风格迥然不同。

其他3块南宋榜书题刻风格面貌略近相同,但细细品读又各具风神。

“吕师夔重修天生城”题刻,在几块修城题刻保存最为完整,结字方正,体态端庄,筋骨强健,正则中又有几分拙味。吕师愈天生城题刻,虽然只剩下6字,但起书法特征还是依稀可察,其字浑穆中带有几分典雅,雍容中而显朴茂,字型略带扁形,有类颜体。

“淳祐辛……守临邛”题刻,从书法的角度讲应该是这3块题刻中最为优秀的一块,从石刻表面的打磨程度和刻字的精细程度上讲也较前两题刻好。风雨剥蚀所存 6字,不过,足可令后来者膜拜学习。此石刻字型偏扁,有隶书的特色,结构严谨而不做作、巧妙而不圆滑,用笔沉着而痛快,且收放有度、提按自如。 “淳”字三点水,“辛”字中间两点,“守”字横钩,带有明显的行书笔意;总体风貌,静穆而不乏灵动,妩媚而不显妖姿,浑然典雅,雍容大度;虽有法而不拘于法,无意法而法自存,其字有松雪之风骨,不类凡品,非大家手笔而不能为之。

天生城石刻中,《刘应达增筑天生城记》和《宣相杨公攻取万州之记》为两块多字题刻。前者剥损严重,已无法细审其风格特征。而后者保存相对完好,尚可品读。

《宣相杨公攻取万州之记》题刻,以碑的形式刻制于山崖,碑额和四周的文饰精美,刻工细腻,华丽大气,显然乃官家所为。其字虽多,却排列有致,字距密而行距疏,纵横如绳墨,行文每提及元朝或皇帝之类的文字均提行置顶,以示尊威。书体类《颜家庙碑》。体势横阔,结字严谨,敦厚平正,用笔筋劲骨强,如壮夫叉手而立,俨然有庙堂之气。

《城险梯宽联语》题刻,所刻年代无从考证,从其结字用笔来看乃楮、虞一脉,从内容来看,如前所述题刻皆为记事之用,惟此乃文人雅士咏叹之作,读之心神怡然,从某种意义讲,它调剂了天生城石刻浓郁政治色彩的沉重氛围。此刻题字,结字宽绰,用笔活脱,俊朗飘逸,超然尘外。

六)反清复明的万州“三谭”

清王朝初定中原,全国各地反清武装势力相继灭亡,唯川东地区的“夔东十三家”凭借峡江险要地形,安营扎寨,占山为王,坚持反清复明的武装活动,成为满清王朝统一全国的心腹大患。“夔东十三家”为首者,就是踞守在万州天生城的谭文(字西昆)、谭弘(字士心)、谭诣(字首四、养玄)统领的农民军,故号称“三谭 ”。万州、夔州、云阳皆属“三谭”势力范围。

谭弘、谭诣是民国年间万州学者谭以大(字直方,号蒟园)的远祖。我曾在《蒟园府君行迹》一文中见到下面的记载:“满清入关,族有名弘者与其弟诣,团结故老,遥奉正朔,冀逢宣光中兴之会。及周鼎既移,卒以身殉,后嗣遂别族云”。民间传说“三谭”是兄弟,上面记载可以肯定谭弘、谭诣是兄弟。

天生城因“三谭” 踞守而名播江湖。其间,“三谭”久仰梁平双桂堂开山祖破山禅师大名,盼望能聆听大师法音,指点迷津,寻求精神寄托,以获取广大民众依附,而破山对“三谭”的爱国行为和抗清意志也十分佩服。实为一段不解之佛缘。

清顺治九年(1652)春,破山接受“三谭”之邀赴万州讲法,破山到万后住在太白岩万年寺,谭诣常邀谭弘、谭文两大护法,与破山禅师终日畅谈,共慰多年积慕之怀。破山对“三谭”的礼遇非常感激,常以诗文、墨宝相赠,以激励其斗志。下面我们来读读破山的这些诗:

吾蜀巫山十二峰,势参天地有谁同?

而今与国坚关锁,日吐风云盖外中。

——寄赠养玄谭侯府(《破山语录》卷十九)

独踞云阳地,万民咸赖之。如天尽企仰,似海任奔驰。

容易叼恩宠,诚难克已私。幸沾张傲骨,隐现应今时。

——寄赠养玄谭侯府(《破山语录》卷十九)

国宝从天降,恩分泉石间。共欢山斗望,独节雨花还。

蜀道坚关锁,秦风亦恶寒。中原期大定,战血有谁干。

——赠士心谭太师(《破山语录》卷十九)

海内拟贤豪,君具其上首。能为将相师,解作狮子吼。

壁上之高僧,江头之钓翁。夙因启自吾,试问当机否?

——赠西昆谭太师(《破山语录》卷十九)

我参居士禅,居士知禅否?南浦从六松,西昆栽五柳。

轻烟弄赢鹤,薄雾惊霜叟。寿比江心矶,长生其不朽。

——寿西昆谭太师(《破山语录》卷十八)

山河三尺剑,社稯一戎衣。不是天恩薄,皆因世道微。

弹丸池血海,天眼角尘堆。恨待何时静,凱歌指日归。

——留别西昆谭太师(《破山语录》卷十九)

从这几首诗中,我们不难品味出破山与“三谭”的友谊和对他们所从事的反清复明斗争的颂扬。

破山去沒去过天生城,今无从考证。但破山在万期间曾游过太白岩、岑公洞。有诗为证:

二十年前曾此游,觉来非我昔时游。

岑公洞在人何在,空掷钵盂泛水沤。

——重游岑公洞赏夏即景(《破山语录》卷十八)

太白危岩路,凌云独杖藜。家家松影合,处处竹烟迷。

云懒归秋壑,风高落晚溪。骚坛诗骨在,传与夜鸟啼。

——题壁(《破山语录》卷十四)

长生不若无生好,识得无生人不老。

不老拟作春复秋,年年此日惊花鸟。

十里平田草树荒,勒封旧院隐斜阳。

傍岩题写没深藓,迎客钟声出上方。

寂寞千年名士气,高低一节野人庄。

林泉犹昔残碑在,何处东西觅二堂。

——刘子真题勒封院    七绝三首

破山与天生城因“三谭”而有那么一点关系,因为是“闲话”,故也不必言牵强附会了。

丁亥年春于万州三惜堂

#

天生城《宣相杨公攻取万州之记》摩岩

现存万县市原天生城前寨门与中寨门之间大道的岩壁上,刻字石面高约180公分、宽约150公分,风化严重,剥落较多,仅将可读文字抄录于下(省略号为不能辨识的文字,括号内为笔者所加):

宣相杨公攻取万州之记(篆额)

……以理天下……以上……独之……公……日……之以……如此绝……公于是愤然建大将旗……分任地面三绕环攻八月辛未……而拔其外城军民大窘王师……视城内直可扪上……我公不忍生灵涂炭一再遣檄原宥冀其保活官夔终迷不口是月甲申公是以益命侄开达口口监军杨口口(应之)贾勇将士用夜半自城南鱼贯而上王旅如飞一刻即平夔尚施困斗自干阵口(戮)其余生灵一无血刃是役也口口(师能)亦预披坚之列翌日公乃按口(辔)徐行登城抚定建州牧置县令崇学校完城郭民乃(即)巴国之故口口元口之口口日而今而后吾……迫于势驱口口夜防……公口来……民……无小无大朝不谋夕……公念其艰食以……甲……万之官士……王……公公日此……特示小试夔峡口平端自今始口口庸谬不才误膺隆……目击盛美口(讵)敢默然姑录其实以俟太常之大纪至元拾叁年岁次丙子良月日宣口(武)军本帅府管军总管万州安抚使古岷王口口(师能)拜手勒石

天生城,又名天城、天子城,在今万县市区西5华里天城公社境。宋理宗淳佑三年余■为四川制置使时修筑,迁万州州治于此。(16)元至元十二年(1275 年)正月,元骠骑卫上将军、东川路征南招讨使兼宣抚使杨文安,遣所部元帅王师能招降达州。之后,攻占川东一些州县,七月,杨文安率大军围梁山(梁平),40日不下,遂移兵围万州(天生城),并派其侄杨应之以偏师牵制南宋援兵。万州守将上官夔战守甚力,元军不能攻破,乃撤围去。至元十三年七月,杨文安再次率军攻万州,"遣经历徐政谕守臣上官夔降,夔不从,围之数匝。瑜月,攻拔外城。夔守张起岩来救……破之……万川夺气。文安复传王旨,谕夔使降,夔终不屈。文安尽锐攻城,潜遣勇士梯城宵登,斩关而人,夔巷战而死。"(17)这方摩岩就是记的这次战役。

这方摩岩的文字,嘉庆《四川通志》曾抄录,(18)把作者署为"古师能",道光《夔州府志》亦在抄录时把题款写为"古师能",(19)校之原石,当为"王师能"。王师能是杨文安麾下部将,亲身经历万州之战。攻下万州后,又任万州安抚使。此外,校之原石,地方志所录文字还有一些错误,如"监军杨应之"误为" 安抚使杨应之","置县令"误为"制县令","翌日"误为"异日","特示小试"误为"特于小试","讵敢默然"误为"讵能默然"等等。

王师能刊刻这方摩岩,是歌颂元朝的武功和杨文安的战绩,其中不免有溢美失实之处,但也记录了一些有关这次战役的具体情况,可补文献记载的阙略。比如,至元十二年杨文安第一次围攻万州,《元史》只记"万州固守不下,文安乃解围去",王师能《记》则说杨文安"乃亲统六师,不惮蕴隆秋,军于城下者五旬",透露出上官夔率领军民固守天生城的战绩。第二,杨文安再围万州,《记》云元军"对垒于笔架峰前,严厉诸将,分任地面,三绕环攻。八月辛未,一鼓而拔其外城",亦较《元史》所记为详。关于宋将上官夔数次拒降,婴城拒守,浴血巷战的情况,也较为详细。

最爱看这张一边是现代化气息,另一边却是远古时代气息,令人向往.


相关内容

  • 重庆万州介绍ppt(2)
  • 我的家乡-万州 2012级营销与策划1班 刘凡[1**********]76 交通 水运 2003年6月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和移民迁建,万州在三峡库区的地位日益凸现 .特别是机场.铁路 .渝万高速公路.深水码头的相继竣工使用,使万州逐渐成为新三峡旅游的进出口和库区旅游的服务中心和集散地.长江黄金水道,3 ...

  • 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必背日积月累和古诗
  •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和日积月累 古诗: 梅花 幽兰 竹石 (宋)王安石 陈毅 (清)郑燮 墙角树枝梅, 幽兰在山谷, 咬定青山不放松, 凌寒独自开. 本自无人识. 立根原在破岩中. 遥知不是雪, 只为馨香重, 千磨万击还坚劲, 为有暗香来. 求者遍山隅. 任尔东西南北风. 菊花 枫桥夜泊 乌衣巷 ...

  • 清平乐六盘山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清平乐       六盘山1935年10月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1)对这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高云淡.望 ...

  • 苏教版八上语文期中复习背诵讲义
  • 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期中背默复习讲义 一.古诗文诵读 1.秋风起兮白云飞, .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 3.会当凌绝顶, . 4.为人性僻耽佳句, . 5.黑云压城城欲摧, . 6. , 谁家新燕啄春 ...

  • 何其芳在成都
  •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何其芳于1937年8月从北京回到家乡万县.1937年9月,他应聘到四川省立万县师范学校任教.在完成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以后,他于1938年2月初,离开万县来到成都.他的主要考虑是成都有较好的条件,较大的活动空间,也有一些熟悉的朋友,可以为宣传抗日,推动抗日文学的开展,做一些有益 ...

  • 每日诗词 | 史上最霸气豪迈的诗句,气势恢宏!
  • [导读]气势喷薄于字外,抱负藏匿于胸间.历史上有许多诗人的诗词以豪迈雄壮著称,读来让人心胸为之豁,精神为之振.如今重温这些经典句子,感受古人的豪情万丈! 史上最霸气豪迈的诗句,气势恢宏! 来源:诗词天地(ID:shicitiandi)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公孙丑上> ...

  • 解放战争时期川东游击纵队革命史料一则
  • [摘要]川东游击纵队革命活动亲历者刘伯成在其晚年所撰遗稿中记叙了解放战争时期川鄂边境的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史料以事件亲历者的角度阐述了著名红岩英雄人物江竹筠在万县被捕的原因.经过,并提及了红岩英雄人物彭咏梧在川东游击纵队的革命史略,此遗稿可以补充有关红岩革命事迹研究的历史资料. [关键词] 解放 ...

  • 关于红旗的朗诵词
  • <五星红旗>朗诵词 男:我凝视着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前升起一道曙光 女:共和国的明天正昂首阔步走向世界前方 男:五星红旗你让我如此的骄傲与自豪 女:五星红旗你让伟大的祖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男:我的画卷里是江南的烟雨塞北的风光 女:我的诗行中是众志成城的双手捧起的共和国未来的希望 男:秀美的河山 ...

  • 回顾红军长征路
  •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长征.1936年10月,最后一支红军抵达陕北,结束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历程.红军铁流两万里,从东南地区转移到西北,进入接近华北抗日前线的陕甘宁.中国革命力量重新在西北建立了新的战略基地,为随后迎接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