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三七定律"

  所谓阅读教学的“三七定律”:“三”即提升阅读教学实效的三个关键——“还”“准”“敏”,指向教师的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七”是阅读教学的“七个保底”,指向学生的学,是为实效课堂设定的底线。   一、阅读教学的“三个关键”   当前,阅读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效能低下,部分学生3000个常用字尚且认不全、写不对,更不用说规范书写;部分学生不敢表达、不善表达,能够背诵的古诗文篇目屈指可数。尽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多年,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仍未充分展开,课堂依旧是教师的阵地,学生更多地扮演着听众的角色。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三个关键”是改变阅读教学现状的有效途径。第一,“还”。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静心思考,充分表达,入情诵读,背诵积累。我们要通过“还”让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第二,“准”。教师语言精练、准确,问题设计精准,教学目标和问题指向明确。问题设计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过于零碎,问题要有价值,有思考的意义。现实中,很多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假问题,问题本身就是答案,或带有明显的答案引导,失去了思考的价值。第三,“敏”。教师对语言文字要足够敏锐。首先,对文本敏感,能够根据文本特征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点”,对文本在语文教学系统中所占的位置和文本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有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其次,在课堂生成中对学生的表达要有敏锐的捕捉能力,不断激励、引导学生进行精彩表达。   二、阅读教学的“七个保底”   保底是语文阅读教学实效课堂的底线。一篇课文学下来,学生必须有至少这七个方面的收获,即诵、过、探、注、锤、仿、延。   第一,诵:入情朗读,当堂背诵。教师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朗读时间,用普通话读通读顺,达到“四不”——不少字、不错字、不添字,不破句;至少当堂背诵一段话或一句话。第二,过:生字生词,当堂过关。教师通过自学与指导,游戏与竞赛等形式让学生能当堂过关每一课的生字生词,做到会读,读准字音;会写,书写规范;会用,会正确组词、说话。第三,探:探究问题,自主解决。教师必须根据每篇课文的文本特点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静心思考或通过小组讨论来自主解决。第四,注:动笔读书,及时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须为学生提供默读静思、做批注的时间,这是行为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第五,锤:精辟词句,琢磨锤炼。教师对文本中的精辟词语或者句段、甚至标点妙用咬文嚼字,通过换一换、比一比等形式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准确。第六,仿:精彩语段,仿说仿写。每篇课文至少有一次语段仿说或仿写的训练。第七,延:拓展阅读,适当延伸。教师可根据文本主旨和教学目标适当引进课外阅读内容;也可从课文主题或人物、作者等方面入手推介,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拓展与延伸。   从来没有一种方法或者途径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课堂教学也要因不同学科、学段、课型而异。阅读教学的“三七定律”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这就好比煲汤,给你各种必需的营养材料,各种材料所占比例则可根据身体情况进行调配。这一锅营养汤,它的营养有保底,但永不封顶。

  所谓阅读教学的“三七定律”:“三”即提升阅读教学实效的三个关键——“还”“准”“敏”,指向教师的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七”是阅读教学的“七个保底”,指向学生的学,是为实效课堂设定的底线。   一、阅读教学的“三个关键”   当前,阅读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效能低下,部分学生3000个常用字尚且认不全、写不对,更不用说规范书写;部分学生不敢表达、不善表达,能够背诵的古诗文篇目屈指可数。尽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多年,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仍未充分展开,课堂依旧是教师的阵地,学生更多地扮演着听众的角色。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三个关键”是改变阅读教学现状的有效途径。第一,“还”。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静心思考,充分表达,入情诵读,背诵积累。我们要通过“还”让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第二,“准”。教师语言精练、准确,问题设计精准,教学目标和问题指向明确。问题设计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过于零碎,问题要有价值,有思考的意义。现实中,很多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假问题,问题本身就是答案,或带有明显的答案引导,失去了思考的价值。第三,“敏”。教师对语言文字要足够敏锐。首先,对文本敏感,能够根据文本特征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点”,对文本在语文教学系统中所占的位置和文本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有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其次,在课堂生成中对学生的表达要有敏锐的捕捉能力,不断激励、引导学生进行精彩表达。   二、阅读教学的“七个保底”   保底是语文阅读教学实效课堂的底线。一篇课文学下来,学生必须有至少这七个方面的收获,即诵、过、探、注、锤、仿、延。   第一,诵:入情朗读,当堂背诵。教师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朗读时间,用普通话读通读顺,达到“四不”——不少字、不错字、不添字,不破句;至少当堂背诵一段话或一句话。第二,过:生字生词,当堂过关。教师通过自学与指导,游戏与竞赛等形式让学生能当堂过关每一课的生字生词,做到会读,读准字音;会写,书写规范;会用,会正确组词、说话。第三,探:探究问题,自主解决。教师必须根据每篇课文的文本特点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静心思考或通过小组讨论来自主解决。第四,注:动笔读书,及时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须为学生提供默读静思、做批注的时间,这是行为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第五,锤:精辟词句,琢磨锤炼。教师对文本中的精辟词语或者句段、甚至标点妙用咬文嚼字,通过换一换、比一比等形式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准确。第六,仿:精彩语段,仿说仿写。每篇课文至少有一次语段仿说或仿写的训练。第七,延:拓展阅读,适当延伸。教师可根据文本主旨和教学目标适当引进课外阅读内容;也可从课文主题或人物、作者等方面入手推介,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拓展与延伸。   从来没有一种方法或者途径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课堂教学也要因不同学科、学段、课型而异。阅读教学的“三七定律”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这就好比煲汤,给你各种必需的营养材料,各种材料所占比例则可根据身体情况进行调配。这一锅营养汤,它的营养有保底,但永不封顶。


相关内容

  • 万有引力与航天教案
  •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一.教材分析 1. 总体概述 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在此基础上诞生的万有引力定律更是树立了人们对物理学的尊敬和兴趣.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可说是承前启后,承前是针对本模块第二主题"圆周运动"而言,是其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启后是指它是 ...

  •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13_物理_必修2_人教版
  • 万有引力定律 河南省唐河县第一高级中学 刘香旗 教材依据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三节 教学流程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思路和过程. (2)理解并掌握万有引力定律.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认 ...

  • 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用书_1
  • 第一章 力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要求 这一章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必修物理课所规定的下述教学内容和要求编写的: 内容和要求 演示 力的概念(A) 力的矢量性(A) 重力(A) 重心(A) 形变和弹力(A) 滑动摩擦力(A) 静摩擦和最大静摩力(A) 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 物体的微小形变 静摩擦和最大静摩 ...

  •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的地位 初中光学内容主要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光的反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并有广泛的应用.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学习平面镜成像的前提条件,因此,本节课内容在光学中处于基础地位. 二.教学设计思想 根据教材的 ...

  • F机械能守恒定律
  • 资源信息表 第五章 F 机械能守恒定律 执教:上海市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 杨鸣华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中学物理学习中最为重要且要求最高的几个学习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以后学习能量守恒的基础:本节课的学生实验--用DIS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新课标规定的学生实验,也是本教材12个重点探究内容之一 ...

  •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案
  • 人教版<12.5 牛顿第一定律>新课标教学设计(方案一)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 (3)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 ...

  •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案
  • 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九中学学生主体化教学方案 2012-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年 月 日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年级 初二年级 科目 物理 授课教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班级 课时安排 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理解欧姆定律,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通过欧 ...

  • [库仑定律]教案
  • <库仑定律>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探索点及要求: (1) 定性了解两种电荷间的作用规律.知道点电荷的概念. (2)掌握库仑定律及其应用. 2.能力训练点及要求: 会观察思考,分析现象,能根据现象分析进行归纳综合,能带着问题有意识地阅读理解教材,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自 ...

  •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案
  •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案 课 题 向心力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及其表达式的确切含义. 2.知道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上述公式求质点在某一点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