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课程纲要

2014—201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课程纲要

君召初中政史地组

2014年8月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登封市君召乡初级中学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人教版教科书

设计教师:白金福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课时:30课时左右

【课程总目标】

1、坚持认真学习、贯彻“道德课堂”要求,全面推进新课改理念,.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主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2、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在课堂中贯彻民主平等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3、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了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基本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基本了解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课程内容】

根据《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的内容,其具体内容

1、第一单元: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 华夏之祖

2、第二单元: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3、第三单元: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4、第四单元: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坚持道德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方式。具体如下:

1、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要质量。

2、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电子白板教学,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做好学案指导、单元测试及讲评工作。

4、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

5、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审题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 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七年级上册共四个单元,讲述从远古到隋以前的中国历史。

第一单元、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 中国远古人类 第1课时

内容标准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时

内容标准 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第三课 华夏之祖 第3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对第一单元复习、测试 第4、5课时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6课时

内容标准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7课时

内容标准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2.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学生能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3.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学生能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

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8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

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9课时

内容标准 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第八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 10课时

内容标准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第 11课时

内容标准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对第二单元进行复习、测试 第12、13课时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十课 “秦王扫六合” 第14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了解秦朝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的历史事实。

第十一课 第 15课时

内容标准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第十二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6课时

内容标准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及其它相关的历史事实。第十三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7课时

内容标准 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第十四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8课时

内容标准 了解了匈奴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第十五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9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和两汉经营西域的史实。

第十六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20课时

内容标准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十七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21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对第三单元复习、测试 第22、23课时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十八课 三国鼎立 24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大致情况,和最后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形式。

第十九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25课时

内容标准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

第二十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26课时

内容标准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第二十一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27课时

内容标准 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地理.农学三方面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

综合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了解祖冲之和圆周率的基本内容。

第二十二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28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对第四单元复习测试 29、30课时

期末总复习

(三)课外拓展性练习: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教材、影视作品、歌曲、网络资源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让学生收集照片、票证和物件等,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通过拟订访谈

提纲、访问长辈、实地考察、整理记录、收集

资料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实事求是精神和体验

探究式学习方法

举行故事会,让学生讲述科学家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课堂组织形式

导入新课——制定学标——指导自学——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教师评价释疑——当堂测试——学习评价——学习反思。

课程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课堂纪律、课堂互动参与情况等)进行及时的评价和记载,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依据。

2,参与探究活动的表现。

3, 考后的反思和分析。

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1,练习的完成:掌握每课的基本概念:选择题的准确率在80%左右;材料阅读题,要求能认真阅读材料并能

运用其中的信息有层次地进行问题的解答。问答题,要求认真领会题目的含义,准确把握问题的角度进行回答。

2,回答课堂提问的情况:要求的领会、语言的表述等。

3,课堂笔记的情况:条理的清晰、重点的突出、字迹的端正、内容的完整等,最重要的是:自主性的体现——是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地作一些札记。 4,每个单元综合练习的评价。

5,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

2014—201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课程纲要

君召初中政史地组

2014年8月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登封市君召乡初级中学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人教版教科书

设计教师:白金福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课时:30课时左右

【课程总目标】

1、坚持认真学习、贯彻“道德课堂”要求,全面推进新课改理念,.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主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2、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在课堂中贯彻民主平等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3、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了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基本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基本了解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课程内容】

根据《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的内容,其具体内容

1、第一单元: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 华夏之祖

2、第二单元: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3、第三单元: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4、第四单元: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坚持道德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方式。具体如下:

1、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要质量。

2、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电子白板教学,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做好学案指导、单元测试及讲评工作。

4、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

5、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审题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 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七年级上册共四个单元,讲述从远古到隋以前的中国历史。

第一单元、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 中国远古人类 第1课时

内容标准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时

内容标准 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第三课 华夏之祖 第3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对第一单元复习、测试 第4、5课时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6课时

内容标准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7课时

内容标准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2.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学生能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3.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学生能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

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8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

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9课时

内容标准 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第八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 10课时

内容标准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第 11课时

内容标准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对第二单元进行复习、测试 第12、13课时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十课 “秦王扫六合” 第14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了解秦朝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的历史事实。

第十一课 第 15课时

内容标准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第十二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6课时

内容标准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及其它相关的历史事实。第十三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7课时

内容标准 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第十四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8课时

内容标准 了解了匈奴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第十五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9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和两汉经营西域的史实。

第十六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20课时

内容标准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十七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21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对第三单元复习、测试 第22、23课时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十八课 三国鼎立 24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大致情况,和最后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形式。

第十九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25课时

内容标准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

第二十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26课时

内容标准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第二十一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27课时

内容标准 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地理.农学三方面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

综合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了解祖冲之和圆周率的基本内容。

第二十二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28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对第四单元复习测试 29、30课时

期末总复习

(三)课外拓展性练习: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教材、影视作品、歌曲、网络资源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让学生收集照片、票证和物件等,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通过拟订访谈

提纲、访问长辈、实地考察、整理记录、收集

资料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实事求是精神和体验

探究式学习方法

举行故事会,让学生讲述科学家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课堂组织形式

导入新课——制定学标——指导自学——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教师评价释疑——当堂测试——学习评价——学习反思。

课程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课堂纪律、课堂互动参与情况等)进行及时的评价和记载,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依据。

2,参与探究活动的表现。

3, 考后的反思和分析。

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1,练习的完成:掌握每课的基本概念:选择题的准确率在80%左右;材料阅读题,要求能认真阅读材料并能

运用其中的信息有层次地进行问题的解答。问答题,要求认真领会题目的含义,准确把握问题的角度进行回答。

2,回答课堂提问的情况:要求的领会、语言的表述等。

3,课堂笔记的情况:条理的清晰、重点的突出、字迹的端正、内容的完整等,最重要的是:自主性的体现——是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地作一些札记。 4,每个单元综合练习的评价。

5,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


相关内容

  • 陶艺课程纲要 总的
  • 高新区华侨城小学陶艺课程纲要 第一部分 陶艺课程实施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课程改革可"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也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可增加陶艺的教 ...

  • 校本课程腰鼓课程纲要(修改后)
  • 校本课程--<腰鼓咚咚>课程纲要 秦皇岛市海港区北环路小学 高雯 课程名称:腰鼓咚咚 课程类型:艺术类 选修课 教学资源:自编 开发主持:赵晴 学习对象:三至六年级 学习时间:每周一课时共32课时 一.课程背景: 腰鼓是我国古老的民族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又很好地表现了生活.腰鼓是满.彝. ...

  • 三年级小学科学上册课程纲要
  • 三年级小学科学上册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金水区金沙小学 设 计 者:焦广成 设计时间:2014年8月21日 课程名称: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必修课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上学期 总 课 时:34课时 一.学情分析 科学课是三年级同学们新开的一门课程,他们对这 ...

  • 七年级语文课程纲要分享课
  • 语文课程纲要分享课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学校:郑州市第七十七中学 姓名:牛路瑶 [教材分析]: 课程纲要是教师教学的设计方案,同时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蓝本.和学生分享课程纲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交流,通过课程纲要的分享,使教师和学生都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通过和学生分享课程纲要,使学生可以了解本期 ...

  •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014-12-03 14:18:38) 转载▼ 分类: 收集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在纲要指导下完成了新年大队活动主持词的撰写,颇有收获,希望辅导员老师都能好好研读,用来指导自己的少先队工作实践. 少先队活动是国家规定的义 ...

  • 校本课程课程纲要
  • <和政历史概况> 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单 位:和政中学 授课教师:马丽丽 全胜涛 时 间:2013年5月 <和政历史概况>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和政历史概况> 设 计 者:马丽丽 和政县和政中学(邮编:731200 ) 电话:[1**********] 电子邮件 ...

  • 综合实践活动纲要
  •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征求意见稿) I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 II 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III 3-6年级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IV 3-6年级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指南 V 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 I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 ...

  • 七年级上期数学课程纲要
  • 七年级上期数学课程纲要及其阐述 经开区九龙中学 七年级备课组 课程名称:七年级数学(上册)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数学> 总课时数:75----80课时 设计教师: 陈运强 席海玲 闫娜 孙桂华 授课对象:七年级全体学生 课程特质: 本册教材内容是小 ...

  • 新加坡的地理教学_地理论文
  • 新加坡作为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在中小学地理教学上有其明显的特点.现从新加坡的教育体制.中小学 地理课程和中学地理教材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教育体制 目前新加坡的学制(1982年试行),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一般6年).中等教育(包括中学4 -5年和大学先修教育2-3年)及高等教育等. 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