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想北平

必修一《想 北 平》教 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作者、背景,掌握本文重点字、词、句。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以小见大”的手法表达情感的技巧 ,把握老舍语言质朴通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品味,培养学生筛选,理解关键语句的能力;

(2)学习用评点的方法,读出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线索;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的特色;分析理解关键语句的情感和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 评点法 导问法 讨论法

1、评点法:进行生命对话,运用评点的方法,读出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2、诵读法:通过诵读,更直接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3、导问法:通过学案设置疑问让学生回答的方式,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讨论法: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内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主动解决问题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学过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两个字,轻轻念来,胜却了人间无数。我们所熟悉的家乡,山不巍峨却是翠绿的,水不秀丽却是清澈的,每一处墙角,每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记。故乡,就像一首温柔的歌,在每个人的心中反复吟唱,一直唱到,我们都白发苍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老舍先生心中那首故乡的歌。

二、介绍老舍(强调其在北平生活多年)

老舍先生的故乡是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先生生在北平,长在北平,从1899年出生到1966年去世,一生中有四十二年是在北平度过的。

三、研读课文

解决“想什么”的问题(4-7段)

1、学生自读。

要求:一边标出段落的序号,一边找出 “想”到了北平的哪些方面,将重要的句子用笔勾画出来。

2、明确段落:4—7段

3、请学生回答,每段想了北平的什么方面?(用原文回答)

明确: 4段: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 动中有静

5段:布置匀调 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6段:花多菜多果子多

7段:更接近了自然

(一边明确一边对每一点进行适当讲解,并指导学生朗读个别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4、深入分析4—7段

⑴老舍想的是北平,为什么又总是提到巴黎、伦敦和罗马呢?

明确:对比,衬托

巴黎太热闹或未免太旷——北平既复杂而又有边际、动中有静

巴黎的布置比上北平来还差点儿 偏爱北平 美国的橘子——北平带白霜的玉李

伦敦的成天冒烟的工厂——北平接近自然

⑵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寻常的花草蔬菜来写呢?(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以小见大。“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老舍和北平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入了北平的生活。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平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写的是最寻常的最平淡的事物:摸着老城墙;坐看小蝌蚪和嫩蜻蜓;品味温和的香片茶;不挤不偏,处处有空的街景;种满花儿的院落。这就是老舍眼中独一无二的北平。他用这些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优雅而热烈的情怀。 解决“怎么想”的问题

1、用一个词来概括老舍对北平的感情?(学生一起口头填空)

“我( )我的北平”

明确:爱

2、除了描绘出自己心目中北平的模样,这份浓烈的爱还表现在哪里呢? 教师朗读1-3段(配乐《思乡曲》)

要求:将你觉得最能体现“爱”的句子勾画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一般会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在学生回答后分别明确)

⑴爱北平和爱母亲

明确:老舍先生爱自己的母亲,但这种发自内心的爱却无法言传,只能付诸行动,用“微笑或落泪”才足以表达内心,足见先生对母亲爱得深沉。作者拿爱母亲类比爱北平,可见这种爱朴素而真挚。将个人的、抽象的情感转化为人人熟悉的、具像的对母亲的爱,其爱的程度不言自明。

⑵杜鹃啼唱

明确:诗人的情感表达热情奔放,激情澎湃,“浸”字写出了爱之刻骨铭心,“啼”字写出爱之酣畅淋漓。用典故“望帝啼鹃”更写出了对北平泪尽继之以血、矢志不渝、魂牵梦绕的深情。

⑶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明确:我的点点滴滴中有个北平,北平的点点滴滴中有个我。我与北平,血肉相连,永不可分离。

⑷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可是我说不出来

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

明确:这不是没有爱或爱太少,而是这种爱太浓厚太强烈,以至于反而不知说从何说起。犹如《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如舒婷在《思念》一诗中写到(投影《思念》):“(纵使我心中)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老舍对于他日思夜想的北平,也达到了这种程度。爱虽然不能大声喊出,溢美之词也想不出几个,但朴实的老舍还是娓娓道出了北平的种种他所认为的好处,于细微处吐心声,于平淡中见真情。

3、老舍在文章的最后说 “好,不要再说了;要落泪了”,为什么?(投影这句话)

(提示背景:1926年,当时老舍羁旅青岛,身在异乡。军阀混战)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投影老舍的《乡思》,解说背景)北平已经失去它原有的情调和“健康”,而中国,也像一座破烂的大屋一样,在风雨中摇摇欲倒,国将不国,何以为家!想到这里,老舍感受到一种摧肝裂肺的伤痛,含着热泪写道:“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然后几乎是带着哭腔嘶哑地说:“真想念北平呀!”结尾虽仅16字,但字字含泪,句句带血。老舍先生为之哭泣的,不光是无法归去的家园,还有那千疮百孔的中华!正如爱国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投影《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一段)为什么老舍先生的眼中含着泪水,正因为他对北平“爱得深沉”!

四、总结

和老舍先生一样,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份深深的、浓浓的、扯不断的情感,因着这种情感,便含着笑或含着泪纵容了自己那份偏爱,即使那情感不仅说不出,连最美丽的文字也无法表达出万分之一。

许多的美好,并不是我们看不见,并不是我们不想赞美,只因它们藏在内心最深处而未激起涟漪。但是,当有一天,你背上行囊,离开家乡,甚至离开祖国,你就会想起,校园里幽幽的花香,课间同学传来的字条,母亲熬的粥,还有屋

旁的那条水沟„„这一切即便将来远去,在他乡也能满心骄傲地被怀念,而一首叫故乡的歌也就在回忆中悄然唱响了。

五、作业

写作练习:“想__________”

现在,大家再想想自己的家乡,想想有没有让你动情的一草一木,你是否想大声地呼喊出您的爱,或者更想将这份爱诉诸笔端?请大家拿出纸笔,写下你对家乡,或对亲人、朋友的眷念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评讲作业

上节课,我们一起聆听了老舍先生心中那首故乡的歌,深深地体会到了他对北平的爱和眷念。同学们课后也抒写了对故乡、对亲人、对朋友的想念。这里,我们就挑选几位同学的文章来一起欣赏。(读学生的文章,点评)

二、品味语言

老舍一生的创作几乎都围绕着“北京”。正像他自己所说的,“我们所熟悉的地方,特别是自幼生长在那里的地方,就不止于给我们一些印象了,而是它的一切都深印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对于它能像对于自己分析得那么详细,连那里空气中所含的一点特别味道都能一闭眼就想象地闻到”。正是北平这座古城融化在了老舍的血脉中,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北平的老舍”。从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到话剧《茶馆》《龙须沟》,无不以浓郁的“京味”贯穿着其中。而那平淡质朴的语言,“就如同听到他的茶余酒后的谈话那样地亲切而简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

1、解说什么是语言中的“京味”

⑴“京味”是指用北京话特别是北京口语写的文字中表现出来的韵味,儿化韵是一个主要标志。老舍开创了用北京话、包括它的口语来表现北京人生活的先河,大大展现了这种地域语言的表现力和魅力。

⑵举例分析(投影):

(让学生读一读,体会“京味” )

①“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胡同文化》)”

明确:一个“嘿”字,表现了北京市民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满足感。

②“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胡同文化》)”

明确:北京人的“忍”, 生动而鲜明地跃然纸上。

③“敢情人家女子愿意‘大家’在后面追随着。(老舍《黑白李》) ”

“可是这个娘们敢情知道先干什么,她先奔了夏大嫂去。”(老舍《柳屯的》) ” “太太本想叫大家早起,为是显着精神,敢情有的人越早越不精神。”(老舍《牛天赐传》)

明确:“敢情”是北京话特有的一个口语词汇,在普通话里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因而尤其能反映北京话的特点和北京的风土人情。

2、品味好句

⑴朗读

①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京味儿,同时划出自己觉得作者写得好的句子或词语。

②请几位同学试读。并做一些语调和语速上的指导。

⑵举例赏析:

①“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

明确:一个“捡”字,表明作者可以写的东西很多,简直信手拈来。 ②“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

明确:将北平比喻成太极拳。太极拳是套拳法,当然有动,但从其姿势、步法来看,又那么安闲、自在,这一特征与北京的“闹中有静”非常相似。这一比喻既新颖简洁又显得韵味无穷。

③“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明确:俏皮。透射的是老舍对于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眷恋,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⑶让学生自己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分析好在哪里。

明确: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3、归纳语言特色

⑴“京味”浓郁

老舍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他注重从北京市民的语言中汲取有益营养,经过提炼,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⑵通俗隽永

老舍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 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小结:老舍曾说过:“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想北平》一文的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充满生活气息。这也是千锤百炼的结果。读了《想北平》,我们不得不赞叹老舍先生高超的语言艺术。

三、拓展:

《想北平》与《故都的秋》比较阅读

1、幻灯片投影《故都的秋》

2、请同学们就情感和写作手法鉴赏这两篇散文的异同点。分小组讨论,由代表发言。

明确:⑴相同点

①都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②都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

③都选取寻常事物,表达一个文人的平民意识;

⑵不同点

①切入点不同。《故都的秋》选取具有“清”“静”“悲凉”特征的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来写;本文则是信手拈来,选取“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来写。

②爱故都的程度不同。本文情更深。一个是地地道道的老北平,一个是南方人;一个是血肉相连的眷念,一个是凄凉之景与凄清之情相吻合。

四、作业

完成学案中课外训练习题。

【板书】

必修一《想 北 平》教 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作者、背景,掌握本文重点字、词、句。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以小见大”的手法表达情感的技巧 ,把握老舍语言质朴通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品味,培养学生筛选,理解关键语句的能力;

(2)学习用评点的方法,读出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线索;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的特色;分析理解关键语句的情感和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 评点法 导问法 讨论法

1、评点法:进行生命对话,运用评点的方法,读出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2、诵读法:通过诵读,更直接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3、导问法:通过学案设置疑问让学生回答的方式,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讨论法: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内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主动解决问题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学过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两个字,轻轻念来,胜却了人间无数。我们所熟悉的家乡,山不巍峨却是翠绿的,水不秀丽却是清澈的,每一处墙角,每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记。故乡,就像一首温柔的歌,在每个人的心中反复吟唱,一直唱到,我们都白发苍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老舍先生心中那首故乡的歌。

二、介绍老舍(强调其在北平生活多年)

老舍先生的故乡是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先生生在北平,长在北平,从1899年出生到1966年去世,一生中有四十二年是在北平度过的。

三、研读课文

解决“想什么”的问题(4-7段)

1、学生自读。

要求:一边标出段落的序号,一边找出 “想”到了北平的哪些方面,将重要的句子用笔勾画出来。

2、明确段落:4—7段

3、请学生回答,每段想了北平的什么方面?(用原文回答)

明确: 4段: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 动中有静

5段:布置匀调 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6段:花多菜多果子多

7段:更接近了自然

(一边明确一边对每一点进行适当讲解,并指导学生朗读个别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4、深入分析4—7段

⑴老舍想的是北平,为什么又总是提到巴黎、伦敦和罗马呢?

明确:对比,衬托

巴黎太热闹或未免太旷——北平既复杂而又有边际、动中有静

巴黎的布置比上北平来还差点儿 偏爱北平 美国的橘子——北平带白霜的玉李

伦敦的成天冒烟的工厂——北平接近自然

⑵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寻常的花草蔬菜来写呢?(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以小见大。“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老舍和北平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入了北平的生活。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平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写的是最寻常的最平淡的事物:摸着老城墙;坐看小蝌蚪和嫩蜻蜓;品味温和的香片茶;不挤不偏,处处有空的街景;种满花儿的院落。这就是老舍眼中独一无二的北平。他用这些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优雅而热烈的情怀。 解决“怎么想”的问题

1、用一个词来概括老舍对北平的感情?(学生一起口头填空)

“我( )我的北平”

明确:爱

2、除了描绘出自己心目中北平的模样,这份浓烈的爱还表现在哪里呢? 教师朗读1-3段(配乐《思乡曲》)

要求:将你觉得最能体现“爱”的句子勾画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一般会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在学生回答后分别明确)

⑴爱北平和爱母亲

明确:老舍先生爱自己的母亲,但这种发自内心的爱却无法言传,只能付诸行动,用“微笑或落泪”才足以表达内心,足见先生对母亲爱得深沉。作者拿爱母亲类比爱北平,可见这种爱朴素而真挚。将个人的、抽象的情感转化为人人熟悉的、具像的对母亲的爱,其爱的程度不言自明。

⑵杜鹃啼唱

明确:诗人的情感表达热情奔放,激情澎湃,“浸”字写出了爱之刻骨铭心,“啼”字写出爱之酣畅淋漓。用典故“望帝啼鹃”更写出了对北平泪尽继之以血、矢志不渝、魂牵梦绕的深情。

⑶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明确:我的点点滴滴中有个北平,北平的点点滴滴中有个我。我与北平,血肉相连,永不可分离。

⑷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可是我说不出来

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

明确:这不是没有爱或爱太少,而是这种爱太浓厚太强烈,以至于反而不知说从何说起。犹如《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如舒婷在《思念》一诗中写到(投影《思念》):“(纵使我心中)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老舍对于他日思夜想的北平,也达到了这种程度。爱虽然不能大声喊出,溢美之词也想不出几个,但朴实的老舍还是娓娓道出了北平的种种他所认为的好处,于细微处吐心声,于平淡中见真情。

3、老舍在文章的最后说 “好,不要再说了;要落泪了”,为什么?(投影这句话)

(提示背景:1926年,当时老舍羁旅青岛,身在异乡。军阀混战)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投影老舍的《乡思》,解说背景)北平已经失去它原有的情调和“健康”,而中国,也像一座破烂的大屋一样,在风雨中摇摇欲倒,国将不国,何以为家!想到这里,老舍感受到一种摧肝裂肺的伤痛,含着热泪写道:“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然后几乎是带着哭腔嘶哑地说:“真想念北平呀!”结尾虽仅16字,但字字含泪,句句带血。老舍先生为之哭泣的,不光是无法归去的家园,还有那千疮百孔的中华!正如爱国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投影《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一段)为什么老舍先生的眼中含着泪水,正因为他对北平“爱得深沉”!

四、总结

和老舍先生一样,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份深深的、浓浓的、扯不断的情感,因着这种情感,便含着笑或含着泪纵容了自己那份偏爱,即使那情感不仅说不出,连最美丽的文字也无法表达出万分之一。

许多的美好,并不是我们看不见,并不是我们不想赞美,只因它们藏在内心最深处而未激起涟漪。但是,当有一天,你背上行囊,离开家乡,甚至离开祖国,你就会想起,校园里幽幽的花香,课间同学传来的字条,母亲熬的粥,还有屋

旁的那条水沟„„这一切即便将来远去,在他乡也能满心骄傲地被怀念,而一首叫故乡的歌也就在回忆中悄然唱响了。

五、作业

写作练习:“想__________”

现在,大家再想想自己的家乡,想想有没有让你动情的一草一木,你是否想大声地呼喊出您的爱,或者更想将这份爱诉诸笔端?请大家拿出纸笔,写下你对家乡,或对亲人、朋友的眷念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评讲作业

上节课,我们一起聆听了老舍先生心中那首故乡的歌,深深地体会到了他对北平的爱和眷念。同学们课后也抒写了对故乡、对亲人、对朋友的想念。这里,我们就挑选几位同学的文章来一起欣赏。(读学生的文章,点评)

二、品味语言

老舍一生的创作几乎都围绕着“北京”。正像他自己所说的,“我们所熟悉的地方,特别是自幼生长在那里的地方,就不止于给我们一些印象了,而是它的一切都深印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对于它能像对于自己分析得那么详细,连那里空气中所含的一点特别味道都能一闭眼就想象地闻到”。正是北平这座古城融化在了老舍的血脉中,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北平的老舍”。从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到话剧《茶馆》《龙须沟》,无不以浓郁的“京味”贯穿着其中。而那平淡质朴的语言,“就如同听到他的茶余酒后的谈话那样地亲切而简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

1、解说什么是语言中的“京味”

⑴“京味”是指用北京话特别是北京口语写的文字中表现出来的韵味,儿化韵是一个主要标志。老舍开创了用北京话、包括它的口语来表现北京人生活的先河,大大展现了这种地域语言的表现力和魅力。

⑵举例分析(投影):

(让学生读一读,体会“京味” )

①“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胡同文化》)”

明确:一个“嘿”字,表现了北京市民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满足感。

②“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胡同文化》)”

明确:北京人的“忍”, 生动而鲜明地跃然纸上。

③“敢情人家女子愿意‘大家’在后面追随着。(老舍《黑白李》) ”

“可是这个娘们敢情知道先干什么,她先奔了夏大嫂去。”(老舍《柳屯的》) ” “太太本想叫大家早起,为是显着精神,敢情有的人越早越不精神。”(老舍《牛天赐传》)

明确:“敢情”是北京话特有的一个口语词汇,在普通话里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因而尤其能反映北京话的特点和北京的风土人情。

2、品味好句

⑴朗读

①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京味儿,同时划出自己觉得作者写得好的句子或词语。

②请几位同学试读。并做一些语调和语速上的指导。

⑵举例赏析:

①“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

明确:一个“捡”字,表明作者可以写的东西很多,简直信手拈来。 ②“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

明确:将北平比喻成太极拳。太极拳是套拳法,当然有动,但从其姿势、步法来看,又那么安闲、自在,这一特征与北京的“闹中有静”非常相似。这一比喻既新颖简洁又显得韵味无穷。

③“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明确:俏皮。透射的是老舍对于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眷恋,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⑶让学生自己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分析好在哪里。

明确: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3、归纳语言特色

⑴“京味”浓郁

老舍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他注重从北京市民的语言中汲取有益营养,经过提炼,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⑵通俗隽永

老舍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 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小结:老舍曾说过:“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想北平》一文的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充满生活气息。这也是千锤百炼的结果。读了《想北平》,我们不得不赞叹老舍先生高超的语言艺术。

三、拓展:

《想北平》与《故都的秋》比较阅读

1、幻灯片投影《故都的秋》

2、请同学们就情感和写作手法鉴赏这两篇散文的异同点。分小组讨论,由代表发言。

明确:⑴相同点

①都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②都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

③都选取寻常事物,表达一个文人的平民意识;

⑵不同点

①切入点不同。《故都的秋》选取具有“清”“静”“悲凉”特征的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来写;本文则是信手拈来,选取“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来写。

②爱故都的程度不同。本文情更深。一个是地地道道的老北平,一个是南方人;一个是血肉相连的眷念,一个是凄凉之景与凄清之情相吻合。

四、作业

完成学案中课外训练习题。

【板书】


相关内容

  • 必修一专题三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 必修一专题三<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文本研讨) 教学导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 ...

  •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中测试题1
  •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中测试题 命题: 李育耘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30小题,共60分) 1.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具有丰富的内涵 B.<史记>有所记载 C.其价值值得重视 D.都是可信的 2.今山东省有"齐鲁大地& ...

  • 想北平(教学设计)
  • <想北平>教学设计 [前情分析] <想北平>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当中"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漂泊的旅人"这个版块,该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文学大家的文章中感受到"家园之思",从而加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想北 ...

  • 老舍想北平
  • 老舍<想北平> 一. 导入: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对自己的家乡故土有非常厚的感情的.是的,故土难 离,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的根总是深扎在故土里的.今天我们来看看老舍先生离家在外的时候,他对故乡北平的感情. 二. 初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1 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 ...

  • 高中历史必修一时间表
  • 历史必修一时间表 中国古代史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公元前770年:周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公元前221年前:秦王嬴政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统一全国 世界古代史 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 ...

  • 浅谈[囚绿记]主题
  • 浅谈<囚绿记>主题 <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课文.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不少参考书中有这样的说法:颂扬"绿(即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从而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作者忠于祖国的情怀. 我觉得这样理解<囚绿记>的主题有些 ...

  • 苏教版高中语文书目录必修(1-5)
  • 2014年高中语文苏教版新教材目录(最新修订) (附必修一至必修五) 必修一 向青春举杯 吟诵青春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相信未来(食 指) 六月,我们看海去 (潘洗尘) 回旋舞 致橡树(舒 婷)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 子) 回旋舞(保尔·福尔) 光阴的故事 雨巷(戴望舒) 断章(卞之琳) 错误 ...

  • 新课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教材目录
  • (2009-04-16 20:38:50) 转载 标签: 高中语文 苏教版 必修1 必修5 目录 教育 分类: 教学资料 必修1目录 向青春举杯(活动体验) ◎  吟诵青春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相信未来/食指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江河 ◎  体悟人生 十八岁和其他/杨子 我的四季/张洁 ◎  设计未 ...

  • [想北平]4
  • 老 舍 北平的特点 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 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 适 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故乡的食物 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 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 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 母用的是一个 个洞,把里面的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