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案)澄中林水生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案

澄海中学 林水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赏析诗歌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培养学生理解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赏景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谢朓诗作清丽含蓄的艺术美。

2.体悟谢朓去国怀乡、失意忧惧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领略谢朓诗作清丽含蓄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体悟谢朓去国怀乡、失意忧惧的复杂情感。

【课时】一节课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激趣导入(3分钟)

投影: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老师点拨】同学们,这是我们初三学过的诗句。这句中“小谢”指谁?

【明确】谢朓。谢朓是著名的山水诗人,诗仙李白是他的铁杆粉丝。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谢朓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投影,板书课题)。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5分钟)

1.学生集体诵读

2.正音。

还(huán)、涘(sì)、甍(méng)、绮(qǐ)、霰(xiàn)、鬒(zhěn)

3.再次集体诵读

4.老师范读,比较异同。

【诵读指导,设问过渡】有何不同?为什么?

【明确】节奏要缓慢点,语调低沉点,感情基调要哀伤点。

节奏:【例】灞涘/望/长安

这首诗应该感情基调是什么?

从“泪下如流霰”可知,本诗感情基调是低郁哀伤的。

5.学生再次配乐诵读,初步感知。

三、品味写景佳句,欣赏谢诗清新含蓄的艺术美。(20分钟)

1.破题。

【提问1】标题《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情。

【提问2】“望”字领起全诗。那么诗人登高回望京城,究竟望见了什么?具体有哪些景物呢?

【明确】傍晚京城的山水美景。

【板书】

白日 飞甍

望 余霞 澄江

喧鸟 杂英

2.品读写景佳句,初步感悟诗歌意境。

【引导语】写景是这首诗令人称道之处。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学生诵读写景的名句。

【感悟、表达、交流、品味】下面我们分成三组,品读写景的佳句,并分别用优美的语言将这美好的景色描写出来。描写时要注意景物的特征和诗的意境。

【点评学生的发言】景物是否写全,特征是否准确,意境是否符合?

特别要注意:意境明丽壮美(学生的修饰语言、修辞手法运用等),诗人融入其中的情感。

【老师投影诵读示例】久久伫立在这三山上,凝视着美丽的京城。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京城那飞动多姿的屋脊,高低错落,历历在目。那美丽的晚霞,散布开去,宛如一幅色彩明丽的红绮;那澄澈的大江,静静地流淌,宛若一条银光闪烁的白练。听,那春天的小洲,满是群鸟的喧闹;看,那芬芳的郊野,开满了缤纷的杂英。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壮美(此处留空,以设问过渡)的春晴晚景图啊!

【设问过渡】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意境特征?(此问虚设,不求此刻学生能答出答案,而意在引导学生进入赏析环节。)

【提问】这六句写景佳句,你们最喜欢哪一句?

【明确】“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3.赏析名句,深入体会谢诗清丽含蓄的艺术美。

【提问】这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们能不能说说其中的美妙之处?

【提示】可从艺术手法、意境营造、词语锤炼等方面赏析。

【明确】

(1)比喻形象生动,晚霞铺散,绚丽如同红绮;江水澄澈,静静流淌,从山上俯视,就宛如一条白练。

(2)一红一白,色彩明丽;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营造出宁静明丽的意境。

(3)用词精炼,刻画生动。

“静”字用得精妙,与“澄”字相照应,江水澄澈才觉得宁静;因为登山俯视才觉得江水宁静,所以“静”字也就让人联想到了辽阔的江天,这样意境就开阔了。“静”字还写出了诗人的感觉,写出了宁静的意境。“静”字不仅准确的写出了俯视江水的特征,还写出了江天辽阔的意境和宁静的氛围。十分精妙。

【归纳】登三山回望京城,谢朓看到的是故乡明丽壮美的春晴晚景图,这幅画面充满了春天的色彩,春天的音响,春天的气息。如此美丽的故乡山水,勾起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怀乡无期的忧伤。

【提问】写美景不是表达喜悦之情,而是表达了哀伤之情,这是什么写法?

【明确】以乐景写(衬)哀情。

【朗读感受写景句子的美】学生朗读,老师范读指导(重点指导感受山水之美及诗人的怀恋之情),学生再读感受。

四、解读抒情诗句,体味诗人去国怀乡、失意忧惧的感情。

【过渡提问】那些字眼可以看出作者的哀伤?

【明确】怀(怀恋)、怅(惆怅)、泪(伤心)

【提问】这三个词语有何不同?

【明确】感情越来越哀伤。

【设疑】为何有这样的变化?可以下面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引导提问1】怀念什么?

【明确】怀念故乡的欢宴和山水、故乡的风物人情、故乡的美好生活。

【引导提问2】为何惆怅?

【明确】此去经年,归期未定,别后,故乡的风物人情将让人魂牵梦萦,让人愁肠寸断。这是去国怀乡的惆怅。

【引导提问3】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可诗人为何会“泪下如流霰”?

【引导提问4】明明谢朓望的是建康,却为什么要写望长安?

【明确】化用王粲和潘岳的诗句。

【引导提问5】“灞涘望长安,河阳望京县”谢朓为什么要化用了王粲和潘岳的诗句?

【投影】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生活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一生颠沛流离,很不得意,最后在曹魏动荡的政局中被人杀害。

潘岳:也就是潘安,有美名,有才名,但仕途多艰,很不得意,最后在东晋被赵王伦的亲信害死,并灭了三族。

谢朓:生活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非常激烈,世家大族被灭族是常事,诗人在当时的政治漩涡中,常常受到同僚的排挤和打击,后来甚至被诬陷入狱死在狱中,死时才36岁。这首诗写在诗人离开京城,前往宣城任职的时候。

【明确】化用王粲和潘安的典故开篇委婉含蓄地点明诗题望京的主题。就是因为谢朓的经历、此刻的心境与他们非常相似。首先他们都是他们都是去国怀乡,思念故土家园,离愁满怀;其次,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悲伤。第三,身处乱世,前途未卜,忧谗畏讥,心中难免有忧惧之感。化用这两句诗,正是用典自况,抒发了诗人复杂的心情和无尽的感慨。

【引导提问6】“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谁鬒变了?这句诗句有何深意?

【明确】鬒是美而黑的头发,有情就是丰富感情的人。这首诗是说“满怀深情的人最懂得怀念家乡,又有谁不愁白了头发呢”。这里诗人既写所有的人,也指诗人自己。既写自己因忧愁而白头;也写出人生易老的感慨。人人都有白头时,诗人白头也在所难免,这也就写出了诗人的忧愁是必然的,无法排解的,也将是伴随着终生的。要知道佳期难许,老来能否叶落归根,谁能知晓?这去国怀乡的忧愁纠结五内,又何时才能排解呢?想到这些,怎不叫人愁肠寸断,泪下如流霰呢?

【归纳】这首诗,诗人的感情是波澜叠起的。在一个春天的傍晚,诗人登临三山,遥望京城,看到京城故乡一派壮美秀丽的景色,心中不由得生起一股去国怀乡的愁思,紧接着诗人想到回乡无期,前途难卜,不由得思绪万千,愁肠寸断,眼泪不由得如纷飞的雪珠一般滚滚而下。然后诗人又将自己的切身感受推及人们的普遍眷恋乡土之情,将自己怀乡无望的痛苦写得更为深沉,将诗歌的感情推向高潮。六句写景,每二句形成一层感情的波澜,一层推进一层,一层比一层更加深切 一层比一层更加激越。这抒情的部分与前面写景的部分,相互交融,构成了这首诗完整的艺术境界。

【朗读全诗,感受诗歌情感的变化】老师范读,学生朗读感受,老师指导(注意节奏、情感

的变化)。

五、拓展探究,体悟谢朓山水诗的情怀。

【设疑】同样寄情山水,陶渊明与谢朓所寄有何不同?

【明确】陶潜写山水田园,表现了对自然山水向往,表现了其淡泊高洁的情怀;而谢朓写山水却是借山水排解心中忧愁,寄托哀伤忧惧。

【提问】又有何相同之处?

【明确】都在于寄情山水,都在于情感的真挚。为文贵在真,为人也贵在真。

【黑板板书】

白日

飞甍

余霞

澄江

喧鸟 杂英

怀

去国怀乡的哀愁

泪 怀才不遇的悲伤

前途难卜的忧惧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案

澄海中学 林水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赏析诗歌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培养学生理解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赏景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谢朓诗作清丽含蓄的艺术美。

2.体悟谢朓去国怀乡、失意忧惧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领略谢朓诗作清丽含蓄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体悟谢朓去国怀乡、失意忧惧的复杂情感。

【课时】一节课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激趣导入(3分钟)

投影: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老师点拨】同学们,这是我们初三学过的诗句。这句中“小谢”指谁?

【明确】谢朓。谢朓是著名的山水诗人,诗仙李白是他的铁杆粉丝。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谢朓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投影,板书课题)。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5分钟)

1.学生集体诵读

2.正音。

还(huán)、涘(sì)、甍(méng)、绮(qǐ)、霰(xiàn)、鬒(zhěn)

3.再次集体诵读

4.老师范读,比较异同。

【诵读指导,设问过渡】有何不同?为什么?

【明确】节奏要缓慢点,语调低沉点,感情基调要哀伤点。

节奏:【例】灞涘/望/长安

这首诗应该感情基调是什么?

从“泪下如流霰”可知,本诗感情基调是低郁哀伤的。

5.学生再次配乐诵读,初步感知。

三、品味写景佳句,欣赏谢诗清新含蓄的艺术美。(20分钟)

1.破题。

【提问1】标题《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情。

【提问2】“望”字领起全诗。那么诗人登高回望京城,究竟望见了什么?具体有哪些景物呢?

【明确】傍晚京城的山水美景。

【板书】

白日 飞甍

望 余霞 澄江

喧鸟 杂英

2.品读写景佳句,初步感悟诗歌意境。

【引导语】写景是这首诗令人称道之处。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学生诵读写景的名句。

【感悟、表达、交流、品味】下面我们分成三组,品读写景的佳句,并分别用优美的语言将这美好的景色描写出来。描写时要注意景物的特征和诗的意境。

【点评学生的发言】景物是否写全,特征是否准确,意境是否符合?

特别要注意:意境明丽壮美(学生的修饰语言、修辞手法运用等),诗人融入其中的情感。

【老师投影诵读示例】久久伫立在这三山上,凝视着美丽的京城。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京城那飞动多姿的屋脊,高低错落,历历在目。那美丽的晚霞,散布开去,宛如一幅色彩明丽的红绮;那澄澈的大江,静静地流淌,宛若一条银光闪烁的白练。听,那春天的小洲,满是群鸟的喧闹;看,那芬芳的郊野,开满了缤纷的杂英。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壮美(此处留空,以设问过渡)的春晴晚景图啊!

【设问过渡】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意境特征?(此问虚设,不求此刻学生能答出答案,而意在引导学生进入赏析环节。)

【提问】这六句写景佳句,你们最喜欢哪一句?

【明确】“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3.赏析名句,深入体会谢诗清丽含蓄的艺术美。

【提问】这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们能不能说说其中的美妙之处?

【提示】可从艺术手法、意境营造、词语锤炼等方面赏析。

【明确】

(1)比喻形象生动,晚霞铺散,绚丽如同红绮;江水澄澈,静静流淌,从山上俯视,就宛如一条白练。

(2)一红一白,色彩明丽;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营造出宁静明丽的意境。

(3)用词精炼,刻画生动。

“静”字用得精妙,与“澄”字相照应,江水澄澈才觉得宁静;因为登山俯视才觉得江水宁静,所以“静”字也就让人联想到了辽阔的江天,这样意境就开阔了。“静”字还写出了诗人的感觉,写出了宁静的意境。“静”字不仅准确的写出了俯视江水的特征,还写出了江天辽阔的意境和宁静的氛围。十分精妙。

【归纳】登三山回望京城,谢朓看到的是故乡明丽壮美的春晴晚景图,这幅画面充满了春天的色彩,春天的音响,春天的气息。如此美丽的故乡山水,勾起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怀乡无期的忧伤。

【提问】写美景不是表达喜悦之情,而是表达了哀伤之情,这是什么写法?

【明确】以乐景写(衬)哀情。

【朗读感受写景句子的美】学生朗读,老师范读指导(重点指导感受山水之美及诗人的怀恋之情),学生再读感受。

四、解读抒情诗句,体味诗人去国怀乡、失意忧惧的感情。

【过渡提问】那些字眼可以看出作者的哀伤?

【明确】怀(怀恋)、怅(惆怅)、泪(伤心)

【提问】这三个词语有何不同?

【明确】感情越来越哀伤。

【设疑】为何有这样的变化?可以下面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引导提问1】怀念什么?

【明确】怀念故乡的欢宴和山水、故乡的风物人情、故乡的美好生活。

【引导提问2】为何惆怅?

【明确】此去经年,归期未定,别后,故乡的风物人情将让人魂牵梦萦,让人愁肠寸断。这是去国怀乡的惆怅。

【引导提问3】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可诗人为何会“泪下如流霰”?

【引导提问4】明明谢朓望的是建康,却为什么要写望长安?

【明确】化用王粲和潘岳的诗句。

【引导提问5】“灞涘望长安,河阳望京县”谢朓为什么要化用了王粲和潘岳的诗句?

【投影】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生活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一生颠沛流离,很不得意,最后在曹魏动荡的政局中被人杀害。

潘岳:也就是潘安,有美名,有才名,但仕途多艰,很不得意,最后在东晋被赵王伦的亲信害死,并灭了三族。

谢朓:生活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非常激烈,世家大族被灭族是常事,诗人在当时的政治漩涡中,常常受到同僚的排挤和打击,后来甚至被诬陷入狱死在狱中,死时才36岁。这首诗写在诗人离开京城,前往宣城任职的时候。

【明确】化用王粲和潘安的典故开篇委婉含蓄地点明诗题望京的主题。就是因为谢朓的经历、此刻的心境与他们非常相似。首先他们都是他们都是去国怀乡,思念故土家园,离愁满怀;其次,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悲伤。第三,身处乱世,前途未卜,忧谗畏讥,心中难免有忧惧之感。化用这两句诗,正是用典自况,抒发了诗人复杂的心情和无尽的感慨。

【引导提问6】“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谁鬒变了?这句诗句有何深意?

【明确】鬒是美而黑的头发,有情就是丰富感情的人。这首诗是说“满怀深情的人最懂得怀念家乡,又有谁不愁白了头发呢”。这里诗人既写所有的人,也指诗人自己。既写自己因忧愁而白头;也写出人生易老的感慨。人人都有白头时,诗人白头也在所难免,这也就写出了诗人的忧愁是必然的,无法排解的,也将是伴随着终生的。要知道佳期难许,老来能否叶落归根,谁能知晓?这去国怀乡的忧愁纠结五内,又何时才能排解呢?想到这些,怎不叫人愁肠寸断,泪下如流霰呢?

【归纳】这首诗,诗人的感情是波澜叠起的。在一个春天的傍晚,诗人登临三山,遥望京城,看到京城故乡一派壮美秀丽的景色,心中不由得生起一股去国怀乡的愁思,紧接着诗人想到回乡无期,前途难卜,不由得思绪万千,愁肠寸断,眼泪不由得如纷飞的雪珠一般滚滚而下。然后诗人又将自己的切身感受推及人们的普遍眷恋乡土之情,将自己怀乡无望的痛苦写得更为深沉,将诗歌的感情推向高潮。六句写景,每二句形成一层感情的波澜,一层推进一层,一层比一层更加深切 一层比一层更加激越。这抒情的部分与前面写景的部分,相互交融,构成了这首诗完整的艺术境界。

【朗读全诗,感受诗歌情感的变化】老师范读,学生朗读感受,老师指导(注意节奏、情感

的变化)。

五、拓展探究,体悟谢朓山水诗的情怀。

【设疑】同样寄情山水,陶渊明与谢朓所寄有何不同?

【明确】陶潜写山水田园,表现了对自然山水向往,表现了其淡泊高洁的情怀;而谢朓写山水却是借山水排解心中忧愁,寄托哀伤忧惧。

【提问】又有何相同之处?

【明确】都在于寄情山水,都在于情感的真挚。为文贵在真,为人也贵在真。

【黑板板书】

白日

飞甍

余霞

澄江

喧鸟 杂英

怀

去国怀乡的哀愁

泪 怀才不遇的悲伤

前途难卜的忧惧


相关内容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阅读答案
  • 诗歌鉴赏.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 (1)下面是对<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篇前两句& ...

  • 谢灵运[登池上楼]及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简析(粤教版高一必修)
  • <登池上楼>: [注释] 虬:传说中一种有角的小龙.媚:自我欣赏.幽姿:优美的姿态.薄:迫近.怍:惭愧.进德:增进自己的德业,此指仕途上的进取.退耕:隐退耕作.徇禄:追求官爵俸禄.穷海:边元的海滨,此指永嘉(今浙江温州).з(ē):病.卧з,卧病在床.衾:被子.昧:不明白.这句说因卧病而 ...

  •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 出自南朝诗人谢眺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赏析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句"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 ...

  • [诗句]春的意境
  • 1. 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宋·程致道 2.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阳和:春天的暖气<史记·秦始皇本纪> 3.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4.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5.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 ...

  • 赞美春天的语句
  • 2.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阳和:春天的暖气<史记·秦始皇本纪> 3.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4.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5.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 6.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

  • 语文知识4
  • 语文知识集锦 1.<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很多都有绰好,如"水镜先生"是(司马徽)."卧龙"是(诸葛孔明 )."凤雏"是(庞统)."美髯公"是( 关羽)."小霸王"是( 孙策)."常 ...

  • 高中语文教学视频目录1
  • <游褒禅山记>教学辅导录像4037 <等待戈多>话剧视频录像2005 <郑伯克段于鄢>视频朗读(男声)1786 <郑伯克段于鄢>视频朗读(女声)1955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辅导录像1162 <失街亭>教学辅导录像1578 & ...

  • 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
  • 李白 谢脁 王士祯<论诗绝句>有两句云:青莲才笔九州横,一生低首谢宣城. 大诗人李白一生对许多历史人物都抱有不同的程度的欣赏,但主要因诗名诗风之故而由衷倾倒折服的,毫不保留并引为知己同调者,恐怕只有南朝诗人谢脁了(谢眺曾在宣城做了一年多的郡守).他说:"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讽 ...

  • 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 "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可与琅琊王氏比肩的是陈郡谢氏.他们老谢家真可谓出尽了风头啊!从谢安到谢玄,到谢道韫.谢灵运,再到谢庄.谢朓,老谢家不仅掌握了政治.军事话语权,连文学也成了他们家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