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赏析

古时候,每逢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月三日称为上巳节)按古代的风俗,这一天人们必须去水边祓除不祥,这种习俗叫做“修褉”。如杜甫的《丽人行》中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之句。说明人们比较重视这一节日。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以会稽内史身份主持了大规模的文人集会,一代名流云集兰亭。如谢安、孙绰、许询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此次兰亭集会不纵酒色,无丝无竹,临流畅饮,赋诗抒怀,畅叙幽情。为纪念这次风流雅士的盛大集会,将当时名人诗作汇编成集,并由王羲之撰写序文。

《兰亭集序》的思想内容,涉及儒、道、玄、佛四家思想。了解四家的思想,对理解这篇序文是不可或缺的。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反对消极出世,论生不论死;道家主张养怡生年,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力求“守生”;玄学清谈哲理,不务实际,一切达观,消极玩世;佛教宣扬一切幻灭,畏生畏死,主张“无生”。王羲之对“一死生”“齐彭殇”等的态度在序文都及其鲜明的表露。

第一段以洗炼的文字,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人物如谢安、孙绰、许询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会稽山风景秀丽,山辉川媚,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习习的春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尽情欢乐,何其快哉!

第二段紧承上段,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吊古伤今,,兴尽悲来,既表达了对眼前光景和相与欢会的留恋珍惜、唯恐稍纵即逝的心绪,也流露出俯仰一世,人生苦短的深沉感慨。东晋士大夫们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玄学、清谈之风很盛。王羲之素来反对清谈,颇想有所作为,王曾受诏拜右将军,故世称“王右军”,王羲之为人耿直,一心想施展济世安民的远大抱负,他曾提出一些积极的措施,如纳谏求贤、诛除奸吏、限制豪强等,但是未被当权者采纳。悲愤忧郁之际,于永和十一年毅然辞官。在这篇《兰亭集序》中,形象地反映出作者既反对消极虚无的时风,又悲叹空怀壮志、报国无门,怎不令人“感慨系之”!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真正含义,也在于此。

第三段发思古之幽情,寄希望于来者。作者深有感触地叹道:“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放荡不羁,及时行乐,蹉跎一生。他们思想消极,认为 “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尖锐语句,表明了他反对玄佛思想,坚持儒道思想中积极的一面,他的思想有着十分进步的意义。

在雕辞琢句,追求骈俪文风的魏晋时代,《兰亭集序》却以清新自然的风格独行于世,行文自然质朴,不加雕琢,体现了他的个性。全文叙议有机结合,情景水乳交融,吐露胸怀率真自然,令人耳目一新。用笔激而不浮,悲而能壮。文章结构严谨,衔接合理,语言洒脱流畅,朴素简洁,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世殊事异”“不知老之将至”等,犹如信手拈来,令人倍感亲切。让人读来如在目前,如临其景。好多语句常被后人作为成语使用,大大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

2012-03-07  人教网

兰亭是著名的书法圣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区。春秋时越王勾践种兰于此,东汉时建有驿亭,兰亭由此得名。东晋永和九年,大书法家王羲之邀请了42位文人雅士在兰亭举行了曲水流觞的盛会,并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兰亭也因此成为书法圣地。

历史上,兰亭原址几经兴废变迁,现兰亭是嘉靖年间郡守沈启根据明嘉靖时兰亭的旧址重建,基本保持了明清园林建筑的风格。兰亭,融秀美的山水风光,雅致的园林景观,独享的书坛盛名,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于一体,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四大特色而享誉海内外,是中国一处重要的名胜古迹,其内涵可以用“一序”、“三碑”、“十一景”来概况:“一序”即《兰亭序》;“三碑”即鹅池碑、兰亭碑、御碑;“十一景”即鹅池、小兰亭、曲水流觞、流觞亭、御碑亭、临池十八缸、王右军祠、书法博物馆、古驿亭、之镇、乐池。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饮酒一杯,咏诗一首,也足以令人抒发幽雅的情意。 这一天,清明爽朗,和风习习。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自由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恬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己所要的东西暂时得到了,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不能明白于心。本来就知道,那种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命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抄录他们做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由缘,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聚会的诗文。

美句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畅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俯仰之间,已为尘迹。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天地有情长若春日,山林无事自是清流。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古时候,每逢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月三日称为上巳节)按古代的风俗,这一天人们必须去水边祓除不祥,这种习俗叫做“修褉”。如杜甫的《丽人行》中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之句。说明人们比较重视这一节日。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以会稽内史身份主持了大规模的文人集会,一代名流云集兰亭。如谢安、孙绰、许询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此次兰亭集会不纵酒色,无丝无竹,临流畅饮,赋诗抒怀,畅叙幽情。为纪念这次风流雅士的盛大集会,将当时名人诗作汇编成集,并由王羲之撰写序文。

《兰亭集序》的思想内容,涉及儒、道、玄、佛四家思想。了解四家的思想,对理解这篇序文是不可或缺的。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反对消极出世,论生不论死;道家主张养怡生年,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力求“守生”;玄学清谈哲理,不务实际,一切达观,消极玩世;佛教宣扬一切幻灭,畏生畏死,主张“无生”。王羲之对“一死生”“齐彭殇”等的态度在序文都及其鲜明的表露。

第一段以洗炼的文字,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人物如谢安、孙绰、许询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会稽山风景秀丽,山辉川媚,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习习的春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尽情欢乐,何其快哉!

第二段紧承上段,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吊古伤今,,兴尽悲来,既表达了对眼前光景和相与欢会的留恋珍惜、唯恐稍纵即逝的心绪,也流露出俯仰一世,人生苦短的深沉感慨。东晋士大夫们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玄学、清谈之风很盛。王羲之素来反对清谈,颇想有所作为,王曾受诏拜右将军,故世称“王右军”,王羲之为人耿直,一心想施展济世安民的远大抱负,他曾提出一些积极的措施,如纳谏求贤、诛除奸吏、限制豪强等,但是未被当权者采纳。悲愤忧郁之际,于永和十一年毅然辞官。在这篇《兰亭集序》中,形象地反映出作者既反对消极虚无的时风,又悲叹空怀壮志、报国无门,怎不令人“感慨系之”!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真正含义,也在于此。

第三段发思古之幽情,寄希望于来者。作者深有感触地叹道:“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放荡不羁,及时行乐,蹉跎一生。他们思想消极,认为 “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尖锐语句,表明了他反对玄佛思想,坚持儒道思想中积极的一面,他的思想有着十分进步的意义。

在雕辞琢句,追求骈俪文风的魏晋时代,《兰亭集序》却以清新自然的风格独行于世,行文自然质朴,不加雕琢,体现了他的个性。全文叙议有机结合,情景水乳交融,吐露胸怀率真自然,令人耳目一新。用笔激而不浮,悲而能壮。文章结构严谨,衔接合理,语言洒脱流畅,朴素简洁,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世殊事异”“不知老之将至”等,犹如信手拈来,令人倍感亲切。让人读来如在目前,如临其景。好多语句常被后人作为成语使用,大大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

2012-03-07  人教网

兰亭是著名的书法圣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区。春秋时越王勾践种兰于此,东汉时建有驿亭,兰亭由此得名。东晋永和九年,大书法家王羲之邀请了42位文人雅士在兰亭举行了曲水流觞的盛会,并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兰亭也因此成为书法圣地。

历史上,兰亭原址几经兴废变迁,现兰亭是嘉靖年间郡守沈启根据明嘉靖时兰亭的旧址重建,基本保持了明清园林建筑的风格。兰亭,融秀美的山水风光,雅致的园林景观,独享的书坛盛名,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于一体,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四大特色而享誉海内外,是中国一处重要的名胜古迹,其内涵可以用“一序”、“三碑”、“十一景”来概况:“一序”即《兰亭序》;“三碑”即鹅池碑、兰亭碑、御碑;“十一景”即鹅池、小兰亭、曲水流觞、流觞亭、御碑亭、临池十八缸、王右军祠、书法博物馆、古驿亭、之镇、乐池。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饮酒一杯,咏诗一首,也足以令人抒发幽雅的情意。 这一天,清明爽朗,和风习习。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自由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恬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己所要的东西暂时得到了,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不能明白于心。本来就知道,那种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命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抄录他们做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由缘,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聚会的诗文。

美句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畅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俯仰之间,已为尘迹。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天地有情长若春日,山林无事自是清流。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相关内容

  • _兰亭集序_赏析
  • 2007.12文学教育 鉴赏者 < 周华 兰亭集序赏析 翻开高中语文第二册扉页,我的神经颤动了一下,<兰亭集序>碑帖悠然卧在那里,穿过那淡淡墨香,久远的风似乎在吹拂着它那极富质感的卷轴.整个课本都散发出幽幽的清香,如空山幽兰,旷古清远.有被远山淡雾过滤的清泉,还有疏朗简净的竹风竹韵 ...

  • 兰亭集序 / 兰亭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 (2901人评分) 8.5 朝代:魏晋 作者:王羲之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 ...

  • 兰亭序 赏析
  • 真正品音乐的人. 绝不会说什么<兰亭序>比不上<青花瓷>. <东风破>才是最绝.. 不同于菊花台的悲怆.. 青花瓷的凄美.. 东风破的离愁.. 而兰亭序更多的是沧桑与无奈.. <兰亭序>要阅懂歌词背景内涵.. 听入身在其中的意境... 再与中国古文化书 ...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2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字词,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句式. 2.熟读成诵,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3.深入赏析,比较阅读同类"宴序"文章,理解情感基调的异同. [教学重点] 赏析本文的语言,感受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

  • 双刃斋主刘仁刚
  •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被称为" ...

  • 绝版的暮春朱以撒阅读答案
  • 绝版的暮春◆朱以撒①又是一年三月三.兰亭的上空澄澈得如同小儿的眼神,修竹在温润的地气里拔节,有风吹过,春日最有风韵的那个部分就是由竹林中的绿意释放的.②已经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大多琐屑的日子被人淡忘,只是这一天,人们照例要汇聚兰亭,纪念书圣,弘扬书道,效晋时士人流觞曲水,吟诗作赋.我们正努力地复原着 ...

  • 语文学习资料:王羲之与[兰亭集序]
  • 王羲之与<兰亭集序>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 少从叔父,后又从卫夫人学 ...

  •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何淑婷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创作风格,体会"深趣". 2. 感受文中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学情分析 本班是实验班,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学习态度认真,积极认真思考.课前预习比较到位,学 ...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案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教学目标] 1.感受文中的生活气息与情趣. 2.理解本文看似消极实则洋溢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1.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感受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2.理解本文看似消极却洋溢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月光下桃源盛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