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潮剧音乐创新

2013年第206期

艺术研究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潮剧音乐创新

王庆苏

(广东潮剧院 广东 汕头 515041)

[摘 要]五百年的历史证明,潮剧音乐是一个具有极大包容性的地方声腔音乐体系,从它

诞生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对各种音乐元素的吸收利用,并在充分尊重地方方言音调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今天,面临时代的挑战,我们更应该发扬优秀传统,大胆吸收创新,创造出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新潮剧音乐。

[关键词]潮剧音乐 声腔曲体 字正腔圆 改革创新

近年来,潮剧这一曾经风靡潮汕大地并创造了“潮音今已动宫墙”辉煌历史的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开始在各种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下,慢慢萎缩了。为此,社会有识之士无不为之心焦。于是,政界贤达高喊振兴潮剧,各界人士纷纷解囊成立潮剧基金会,潮剧界内部也不断振作掀起一轮轮潮剧改革热潮。作为潮剧工作者,本人也是深感革新之必要。故在此不避浅陋,从作曲角度谈谈自己对于潮剧音乐创新的一些看法。

一、潮剧音乐的形成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吸收外来音乐元素的过程

潮剧音乐,伴潮剧而生。在一代代潮剧艺人的努力下,不断吸收着外来剧种和其他艺术门类的音乐养分,并结合潮音潮调特色加以本土化,最终形成了具有自己艺术特色的地方声腔曲体。事实证明,潮剧音乐近五百年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不断吸收、创新的变化发展史。

据研究,在清中叶之前,潮剧音乐的声腔曲体就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变化:一是因袭南戏而形成曲牌联缀体;二是吸收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腔雅调之后产生曲牌滚唱体。清中叶之后,随着剧目日趋增多的变化,潮剧音乐创作一方面继承传统,依旧使用传统曲牌声腔;一方面又通过吸收、借鉴西秦戏、外

65

江戏等其他兄弟剧种的唱腔结构发展出板腔体,并进一步“错用乡语”,与地方语言及本土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潮剧声腔曲调。

进入近代以来,潮剧音乐在大批优秀教戏先生的艺术实践中,更是得到极大的发展,曲牌体和板腔体进一步融合改造,广泛吸收粤剧、琼剧等兄弟剧种的音乐元素,甚至出现吸收利用国外音乐元素的情况,例如著名教戏先生卢吟词就曾留下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卢先生在泰国为一个剧团谱曲,有一个情节少了一首伴乐,正苦思不得,午睡间听到远处传来一首乐曲,曲调优美,卢吟词听后就把它当成配乐使用了;剧目上演当晚,观众中有泰国军人,当那首配乐响起时,在场的泰国军人全部起立行军礼,这才知道那首从喇叭里听来的乐曲是泰国国歌。此事虽传为一时笑话,但正可反映出当时潮剧作曲者的大胆创新程度。

解放后的潮剧“戏改”运动和发掘、整理传统剧目工作,又是潮剧音乐的一次大飞跃。对传统曲牌的改造运用、确立以人物性格塑造为目的的声腔设计和音乐创作产生了一大批至今传唱不衰的经典作品。十年文革中,移植样板戏的运动,虽然使得潮剧优秀传统暂时凋落,但,在移植“样板戏”的过程中,唱腔高潮的处理、层次的铺陈和主题音乐的设计等方面却提高了潮剧唱腔音乐设计水平,使得潮剧音乐的旋律结构中也呈现出时代、生活气息,并建立形成了配器伴奏的乐队体制。进入新时期,潮剧的作曲者在运用声腔塑造人物音乐形象方面更加自觉,音乐的戏剧性更加鲜明;同时由于作曲工作成为个人化创作活动,所以整个潮剧音乐呈现出更加多姿多彩的发展势头。

综上所述,近五百年来,潮剧音乐虽然不断吸收外来音乐元素,但从不离开自己潮腔潮调的根,从没有失去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由此可见,潮剧音乐是一个具有极大包容性的音乐体系。

二、潮剧音乐的创新在于不断适应不同时代的审美要求和审美习惯

近五百年的潮剧音乐的不断革新、求变和发展历程,其本质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时代变迁、观众审美趣味变化的自我调整的过程。

在近代以前,中国社会虽然一直处在一种没有外来文化冲击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之中,整体审美风格相对稳定。但毕竟“李杜诗歌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时代的发展,观众的趣味还是在不断的变动着。就整个中国戏曲发展史来看,杂剧起而南戏兴,传奇盛而雅调行,至梆子皮簧又生京剧,一路不断演进的原因就在于适应时变俗移的观众。潮剧音乐也一样,对各时期主流剧种的引进、吸收,曲牌体也好板腔体也好,其实就是为了满足潮剧观众不断发展变化的审美需求。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列强侵略,国门洞开,外来文化浪涌而入。传统的古典艺术风格遭受到极大的冲击,潮剧观众的审美风尚大变。传统的老曲调虽然还有人爱,但相比各种新潮的时尚难免会使人感到单调,所以不仅潮剧音乐出现上述吸收外来音乐的情况,在潮剧剧目题材、舞美方面也同样发生变革,如时代感十足的《林则徐禁烟案》一类剧目,如舞台上的电光声色立体布景等。就其实,都是潮剧为了适应市场、观众的口味变化而自觉的求新求变。

建国后潮剧界的“三改”和发掘、整理工作,包括文革十年的移植现代样板戏运动,潮剧音乐在唱腔设计水平和乐队编制上获得了突破性发展。但这也是潮剧适应时代要求的自然反应。因为“宣扬封建糟粕”的老唱腔和新时代的政治新风、“轻婉逶迤”的拖腔甩腔和人们的时代激情、童声唱腔和成人演员的音域限制处处抵触,尽管这改造原因中政治的成分往往大于艺术的成分,但毕竟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经典的作品。“文革”后一方面群众的精神需求重获自由,因精神饥饿而引发审美热情;另一方面思想开放、自66

由风气日盛,人们倾向于社会文艺作品的多样化选择。这个时期,潮剧音乐由于作曲工作成为个人化艺术创作,涌现出许多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知名作曲,因而出现百花齐放、各领风骚的繁荣局面。

综上所述,历次潮剧音乐的革新发展,都是潮剧自身根据时代变迁审美风尚转变的市场变化而做出的自觉适应。虽然大浪淘沙,许多的革新努力在时间的淘洗中逐流而去,但艺术唯真,潮剧音乐毕竟是还在不断发展进步。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各种文化娱乐方式不断涌现文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心理日渐浮躁,快餐式文化消费大行其道。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代审美观念大变革,潮剧面临着重大挑战。对此,潮剧音乐绝不能再以坚守传统的名义固步自封。

三、关于潮剧音乐创新的具体问题探讨

当前潮剧音乐所面临的挑战,大体上可以归为两大方面:一是各种音乐形式例如流行音乐的大量涌现,并依靠现代传媒的动力形成影响力铺天盖地的社会文化时尚,例如各种火热的选拔赛。这种情况使得潮剧音乐从原来文化市场上的一枝独秀变成今天的逐渐退缩的边缘化状况。二是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巨大的生活压力导致人们日益浮躁,这样的时代心理使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已经很难再有那种欣赏一唱三叹迂回婉转的古典唱腔的心情,而更愿意在激烈的流行节拍和简单易学的哼唱中获得暂时的解脱与忘情。

上述两方面的挑战,前一方面其实是宣传策略问题,涉及整个潮剧的市场包装和营销方面,不是单靠潮剧音乐的内部改革就能够改变的。所以重要的是上述第二方面的挑战:诞生于封建小农经济时代,适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缓慢轻松生活节奏,具有追求含蓄、繁复和诗意的唯美风格的“田园牧歌”,该怎样发展才能融入现代工业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如何在保持自身艺术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生活元素,从而是自己被现代观众所接受?这就是潮剧音乐改革的关键问题了。关于这一点,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改革就是要让潮剧音乐更加流畅、更具歌唱性和更具音乐张力。这其实已经成为很多潮剧音乐工作者的一个共识。但怎样改革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才是问题所在。

大胆革新者提出全盘抛开潮剧音乐传统——不论曲牌还是调式,完全按照现代音乐理论、参照当前社会流行音乐创作手法来作曲。例如,有论者就提出完全按照“十二平均律”创作潮州音乐,此举虽有创新,但未免有“数典忘宗”之嫌。因循守旧者则多是认死一个多年前的道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死抱住一个传统潮剧音乐“字正腔圆”原则不放,以此为准绳,绝不敢跨越雷池半步,不仅自律更以此律人,而不顾当前的现实困境。

以笔者之见,全盘革新和坚守传统其实都有失偏颇。

首先,要让潮剧音乐更流畅更具歌唱性,改革势在必行。四百多年的潮剧音乐发展史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随时代需要不断实现自身的风格调整。君不见,以前严守门户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也顺应潮流出现所谓的“民美”、“民流”风尚。国外甚至出现著名美声歌唱家和知名摇滚乐队同台献艺的情况。面对各种以前老死不相往来的艺术日渐合流的时代趋势,潮剧音乐虽不至于搞什么“美潮”、“流潮”,但更加广泛的吸收融汇其他艺术的改革勇气还是应该有的。

其次,创新不必推翻传统。因为潮剧音乐的发展就在于广泛吸纳一切可用的东西。老祖宗们当年有吸收皮簧的勇气,难道今天的我们就没有吸收流行音乐的胆略?没有粤调元素哪来脍炙人口的《爱歌》?没有华尔兹舞曲哪来的《辞郎洲·辞郎》的感人唱段?今天,又有谁敢说这些作品不是潮剧?前辈们借用其他艺术的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时候用不用完全抛开潮剧传统呢?所以,创新不必推翻传统,古今中外一切

67

的音乐元素都可以为潮剧所用。

第三,对“字正腔圆”也不能只是从字面去死搬硬套,而是要灵活对待。其实“字正腔圆”也只是一个理想状态而已。自古以来,又有哪一句潮曲完全真正的达到这个要求的?因此我们完全不必拘泥于一个口号。相反,值得重视的是这个口号背后所透露出来的美学意味——尊重潮语潮调的固有音韵要求——这才是保持潮剧音乐的本土特色、符合潮剧观众审美要求的基本艺术底线。所以,对于外来的音乐元素,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其进行板式、调式的改造,使它们真正实现“潮化”。

综上所述,潮剧音乐是一个具有极大包容性的地方声腔音乐体系,从它诞生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对各种音乐元素的吸收利用,并在充分尊重地方方言音调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今天,面临时代的挑战,我们更应该发扬优秀传统,大胆吸收创新,创造出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新潮剧音乐。

参考文献:

[1]《潮剧志》编辑委员会编.潮剧志[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

[2] 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百年史稿[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3] 李志浦.潮剧春秋[C]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4] 林淳均.潮剧闻见录[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王庆苏(1957—),男,三级作曲。现任职于广东潮剧院艺术研究室,负责作曲、配器、指挥。汕头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广东省流行音

乐协会会员,汕头市政协岭海丝竹社副会长, 汕头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

68

2013年第206期

艺术研究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潮剧音乐创新

王庆苏

(广东潮剧院 广东 汕头 515041)

[摘 要]五百年的历史证明,潮剧音乐是一个具有极大包容性的地方声腔音乐体系,从它

诞生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对各种音乐元素的吸收利用,并在充分尊重地方方言音调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今天,面临时代的挑战,我们更应该发扬优秀传统,大胆吸收创新,创造出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新潮剧音乐。

[关键词]潮剧音乐 声腔曲体 字正腔圆 改革创新

近年来,潮剧这一曾经风靡潮汕大地并创造了“潮音今已动宫墙”辉煌历史的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开始在各种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下,慢慢萎缩了。为此,社会有识之士无不为之心焦。于是,政界贤达高喊振兴潮剧,各界人士纷纷解囊成立潮剧基金会,潮剧界内部也不断振作掀起一轮轮潮剧改革热潮。作为潮剧工作者,本人也是深感革新之必要。故在此不避浅陋,从作曲角度谈谈自己对于潮剧音乐创新的一些看法。

一、潮剧音乐的形成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吸收外来音乐元素的过程

潮剧音乐,伴潮剧而生。在一代代潮剧艺人的努力下,不断吸收着外来剧种和其他艺术门类的音乐养分,并结合潮音潮调特色加以本土化,最终形成了具有自己艺术特色的地方声腔曲体。事实证明,潮剧音乐近五百年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不断吸收、创新的变化发展史。

据研究,在清中叶之前,潮剧音乐的声腔曲体就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变化:一是因袭南戏而形成曲牌联缀体;二是吸收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腔雅调之后产生曲牌滚唱体。清中叶之后,随着剧目日趋增多的变化,潮剧音乐创作一方面继承传统,依旧使用传统曲牌声腔;一方面又通过吸收、借鉴西秦戏、外

65

江戏等其他兄弟剧种的唱腔结构发展出板腔体,并进一步“错用乡语”,与地方语言及本土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潮剧声腔曲调。

进入近代以来,潮剧音乐在大批优秀教戏先生的艺术实践中,更是得到极大的发展,曲牌体和板腔体进一步融合改造,广泛吸收粤剧、琼剧等兄弟剧种的音乐元素,甚至出现吸收利用国外音乐元素的情况,例如著名教戏先生卢吟词就曾留下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卢先生在泰国为一个剧团谱曲,有一个情节少了一首伴乐,正苦思不得,午睡间听到远处传来一首乐曲,曲调优美,卢吟词听后就把它当成配乐使用了;剧目上演当晚,观众中有泰国军人,当那首配乐响起时,在场的泰国军人全部起立行军礼,这才知道那首从喇叭里听来的乐曲是泰国国歌。此事虽传为一时笑话,但正可反映出当时潮剧作曲者的大胆创新程度。

解放后的潮剧“戏改”运动和发掘、整理传统剧目工作,又是潮剧音乐的一次大飞跃。对传统曲牌的改造运用、确立以人物性格塑造为目的的声腔设计和音乐创作产生了一大批至今传唱不衰的经典作品。十年文革中,移植样板戏的运动,虽然使得潮剧优秀传统暂时凋落,但,在移植“样板戏”的过程中,唱腔高潮的处理、层次的铺陈和主题音乐的设计等方面却提高了潮剧唱腔音乐设计水平,使得潮剧音乐的旋律结构中也呈现出时代、生活气息,并建立形成了配器伴奏的乐队体制。进入新时期,潮剧的作曲者在运用声腔塑造人物音乐形象方面更加自觉,音乐的戏剧性更加鲜明;同时由于作曲工作成为个人化创作活动,所以整个潮剧音乐呈现出更加多姿多彩的发展势头。

综上所述,近五百年来,潮剧音乐虽然不断吸收外来音乐元素,但从不离开自己潮腔潮调的根,从没有失去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由此可见,潮剧音乐是一个具有极大包容性的音乐体系。

二、潮剧音乐的创新在于不断适应不同时代的审美要求和审美习惯

近五百年的潮剧音乐的不断革新、求变和发展历程,其本质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时代变迁、观众审美趣味变化的自我调整的过程。

在近代以前,中国社会虽然一直处在一种没有外来文化冲击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之中,整体审美风格相对稳定。但毕竟“李杜诗歌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时代的发展,观众的趣味还是在不断的变动着。就整个中国戏曲发展史来看,杂剧起而南戏兴,传奇盛而雅调行,至梆子皮簧又生京剧,一路不断演进的原因就在于适应时变俗移的观众。潮剧音乐也一样,对各时期主流剧种的引进、吸收,曲牌体也好板腔体也好,其实就是为了满足潮剧观众不断发展变化的审美需求。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列强侵略,国门洞开,外来文化浪涌而入。传统的古典艺术风格遭受到极大的冲击,潮剧观众的审美风尚大变。传统的老曲调虽然还有人爱,但相比各种新潮的时尚难免会使人感到单调,所以不仅潮剧音乐出现上述吸收外来音乐的情况,在潮剧剧目题材、舞美方面也同样发生变革,如时代感十足的《林则徐禁烟案》一类剧目,如舞台上的电光声色立体布景等。就其实,都是潮剧为了适应市场、观众的口味变化而自觉的求新求变。

建国后潮剧界的“三改”和发掘、整理工作,包括文革十年的移植现代样板戏运动,潮剧音乐在唱腔设计水平和乐队编制上获得了突破性发展。但这也是潮剧适应时代要求的自然反应。因为“宣扬封建糟粕”的老唱腔和新时代的政治新风、“轻婉逶迤”的拖腔甩腔和人们的时代激情、童声唱腔和成人演员的音域限制处处抵触,尽管这改造原因中政治的成分往往大于艺术的成分,但毕竟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经典的作品。“文革”后一方面群众的精神需求重获自由,因精神饥饿而引发审美热情;另一方面思想开放、自66

由风气日盛,人们倾向于社会文艺作品的多样化选择。这个时期,潮剧音乐由于作曲工作成为个人化艺术创作,涌现出许多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知名作曲,因而出现百花齐放、各领风骚的繁荣局面。

综上所述,历次潮剧音乐的革新发展,都是潮剧自身根据时代变迁审美风尚转变的市场变化而做出的自觉适应。虽然大浪淘沙,许多的革新努力在时间的淘洗中逐流而去,但艺术唯真,潮剧音乐毕竟是还在不断发展进步。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各种文化娱乐方式不断涌现文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心理日渐浮躁,快餐式文化消费大行其道。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代审美观念大变革,潮剧面临着重大挑战。对此,潮剧音乐绝不能再以坚守传统的名义固步自封。

三、关于潮剧音乐创新的具体问题探讨

当前潮剧音乐所面临的挑战,大体上可以归为两大方面:一是各种音乐形式例如流行音乐的大量涌现,并依靠现代传媒的动力形成影响力铺天盖地的社会文化时尚,例如各种火热的选拔赛。这种情况使得潮剧音乐从原来文化市场上的一枝独秀变成今天的逐渐退缩的边缘化状况。二是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巨大的生活压力导致人们日益浮躁,这样的时代心理使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已经很难再有那种欣赏一唱三叹迂回婉转的古典唱腔的心情,而更愿意在激烈的流行节拍和简单易学的哼唱中获得暂时的解脱与忘情。

上述两方面的挑战,前一方面其实是宣传策略问题,涉及整个潮剧的市场包装和营销方面,不是单靠潮剧音乐的内部改革就能够改变的。所以重要的是上述第二方面的挑战:诞生于封建小农经济时代,适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缓慢轻松生活节奏,具有追求含蓄、繁复和诗意的唯美风格的“田园牧歌”,该怎样发展才能融入现代工业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如何在保持自身艺术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生活元素,从而是自己被现代观众所接受?这就是潮剧音乐改革的关键问题了。关于这一点,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改革就是要让潮剧音乐更加流畅、更具歌唱性和更具音乐张力。这其实已经成为很多潮剧音乐工作者的一个共识。但怎样改革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才是问题所在。

大胆革新者提出全盘抛开潮剧音乐传统——不论曲牌还是调式,完全按照现代音乐理论、参照当前社会流行音乐创作手法来作曲。例如,有论者就提出完全按照“十二平均律”创作潮州音乐,此举虽有创新,但未免有“数典忘宗”之嫌。因循守旧者则多是认死一个多年前的道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死抱住一个传统潮剧音乐“字正腔圆”原则不放,以此为准绳,绝不敢跨越雷池半步,不仅自律更以此律人,而不顾当前的现实困境。

以笔者之见,全盘革新和坚守传统其实都有失偏颇。

首先,要让潮剧音乐更流畅更具歌唱性,改革势在必行。四百多年的潮剧音乐发展史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随时代需要不断实现自身的风格调整。君不见,以前严守门户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也顺应潮流出现所谓的“民美”、“民流”风尚。国外甚至出现著名美声歌唱家和知名摇滚乐队同台献艺的情况。面对各种以前老死不相往来的艺术日渐合流的时代趋势,潮剧音乐虽不至于搞什么“美潮”、“流潮”,但更加广泛的吸收融汇其他艺术的改革勇气还是应该有的。

其次,创新不必推翻传统。因为潮剧音乐的发展就在于广泛吸纳一切可用的东西。老祖宗们当年有吸收皮簧的勇气,难道今天的我们就没有吸收流行音乐的胆略?没有粤调元素哪来脍炙人口的《爱歌》?没有华尔兹舞曲哪来的《辞郎洲·辞郎》的感人唱段?今天,又有谁敢说这些作品不是潮剧?前辈们借用其他艺术的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时候用不用完全抛开潮剧传统呢?所以,创新不必推翻传统,古今中外一切

67

的音乐元素都可以为潮剧所用。

第三,对“字正腔圆”也不能只是从字面去死搬硬套,而是要灵活对待。其实“字正腔圆”也只是一个理想状态而已。自古以来,又有哪一句潮曲完全真正的达到这个要求的?因此我们完全不必拘泥于一个口号。相反,值得重视的是这个口号背后所透露出来的美学意味——尊重潮语潮调的固有音韵要求——这才是保持潮剧音乐的本土特色、符合潮剧观众审美要求的基本艺术底线。所以,对于外来的音乐元素,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其进行板式、调式的改造,使它们真正实现“潮化”。

综上所述,潮剧音乐是一个具有极大包容性的地方声腔音乐体系,从它诞生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对各种音乐元素的吸收利用,并在充分尊重地方方言音调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今天,面临时代的挑战,我们更应该发扬优秀传统,大胆吸收创新,创造出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新潮剧音乐。

参考文献:

[1]《潮剧志》编辑委员会编.潮剧志[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

[2] 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百年史稿[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3] 李志浦.潮剧春秋[C]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4] 林淳均.潮剧闻见录[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王庆苏(1957—),男,三级作曲。现任职于广东潮剧院艺术研究室,负责作曲、配器、指挥。汕头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广东省流行音

乐协会会员,汕头市政协岭海丝竹社副会长, 汕头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

68


相关内容

  • 地球资源论文-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
  •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林伟达 09临床12班 09393185 摘要:岭南人文底蕴深厚,广东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有粤剧.醒狮等7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羊传说"等18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岭南历史发展的见证. 关键词:广东,非物质文化 ...

  • 汕头地理人文有四个特点
  • 汕头地理人文有四个特点: 一是濒临南海,自然条件优越.全市海岸线289公里,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北回归线横贯全境,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二是华侨众多,与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独特的人缘.地缘. ...

  • 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都有啥?戳进来看看
  • 鸡年春节汕头迎春文艺节目将异彩纷呈.记者昨天获悉,春节期间,我市宣传文化部门.各区县和文艺团体精心打造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以文艺展现汕头之美,将文艺献给市民群众,将为广大市民群众呈献一场场节日"文艺盛宴". 鸡年纳福喜迎新年 迎春文艺展演.迎春文化游园.迎春灯谜会猜--今 ...

  • 潮汕地区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现状及研究对策①
  • 潮汕地区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现状及研究对策① 江伟娜卢思虹辜家广② 指导老师:黄景忠 一.前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根基和灵魂.文化是维系社会的纽带,是一个社会进行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资源: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源动力,当今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经济,文化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

  • 汕头市简介
  • 汕头简介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历来是粤东.赣南.闽西南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的美称,全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是沿海开放城市和著名侨乡. 中文名称:汕头外文名称:Shantou ...

  • 陈平原与我市部分文艺工作者座谈交流会发言摘要
  • 2015-08-13 09:17:54 来源:潮州新闻网 打印 转发 字体:T | T188人浏览0条评论 潮州文化如何走出去 潮州市人民政府顾问决策咨询2015年会于7月24至25日举行.会上,17位来自社会各领域的杰出人才和专家学者被聘为第一届潮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其中,北京大学教授.中央 ...

  • 潮剧,潮汕民间艺术的精髓
  • 潮汕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溯源可追至秦.汉.其中,潮剧以其婉转的唱腔和独特的魅力,成为潮汕民间艺术的精髓代表. 潮剧是潮汕的主要地方剧种,也是广东省四大剧种之一.它的前身是宋.元时期南戏的一以,距今400多的的历史.明代中叶,潮剧已形成了自己的唱腔体系和演出形式.明清时已有潮腔.潮调.泉潮雅调.潮州戏 ...

  • 岭南文化探究
  • 岭南文化探究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讲到岭南,首先要说的是它的地理位置.岭南地区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错.既有气势磅礴的山峦,也有水网纵横的平原:既有岩溶洞穴,也有川峡险滩:更有海天一色的港湾风光,自然风光可谓婀娜多姿.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 ...

  • 中国戏曲种类概括
  • 中国戏曲种类概括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再加上审美习惯.表达方式.方言不同等许多条件,中国戏曲在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形式,这就是众多的戏曲剧种. 据统计,中国的地方戏剧种有360多种,也就是说,你一天看一个戏曲剧种不休息,可以用一年的时间把中国戏曲剧种看全. 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变更,使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