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延安精神

发扬延安精神,科学谋划,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各位领导:

我们谭桥村位于峡口镇政府南端,由3个村民小组,村民402户1733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6%以上。耕地面积1703亩,2006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1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80元。

近些年,谭桥村在省、市、镇各级领导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怀下,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发扬延安精神,科学谋划,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农民逐渐富裕起来,宽敞平坦的柏油路横贯全村,村庄主要巷道已全部硬化成水泥路。尤其是2006年,我村被列为全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以来,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0.5公里的商业走廊已在村中崛起。新建了农民休闲文体广场,安装了 套健身器材,篮球常、排球场、乒乓球台一应举全。一池三改项目建设沼气池50个,改建厕所50个,100%的农户都收看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节目,接通了电话,喝上了清洁的自来水,目前,宽带互联网已引入全村,为农民致富奔小康,了解外面的世界,获取致富信息,架起了金色的桥梁。一到夏天,我们谭桥村就呈现出绿树环抱,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回顾过去,早在80年代,我们谭桥村与周边的其他村相比也没有什么两样,是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当时村里有农户 户,人口 人,90%的村民固守着仅有的1703亩耕地,靠土里刨食维持着生活,农业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实行一家一户耕作,由于农田设施比完善,基本上还靠天吃饭,种植方式沿用传统的漫撒技术,机械化程度低,粗放经营,基础条件差加上技术落后,致使粮食产量特别低,亩产只有 公斤,那时,村民还没有认

识到畜牧业的重要性,对发展养殖业根本没有兴趣,家家户户除了养几只供自己家吃肉、吃蛋的鸡、鸭、鹅以外,几乎没有养大牲畜的,全村的养殖业收入几乎为零,村民不富裕,村庄居住环境也很差,就连村委会也只有五间低矮的小平房做为办公室,村民的房屋就更不用说了,全村人均收入只有685元,特别是谭桥二队,人均收入只有86元。

90年代,村委会一斑人面对我村的实际状况,痛定思痛,穷则思变,认为要想甩掉贫穷的帽子,只有更新观念,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科技为先导,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才能引导群众勤劳致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挥党员的优势和特长,鼓励党员带头走勤劳致富路,村支部带领党员走出去现场观摩,座谈交流,观看科教片,同时支部班子经常深入村队农户、田间地头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征求群众的意见,考察了解市场行情,根据中央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政策,村支部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全村育树贩苗强村富民工程,实践证明,该项工程对谭桥村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要向有限的土地资源要收入,在村支部的引导下,群众纷纷购买优质树种育苗,是育苗迅速成为谭桥村的支柱产业,远近闻名,全村有380户育苗户,育苗基地面积为1381亩,占全村总面积的85%,成立了育苗销售协会,苗木曾一度原销河北、甘肃、青海、内蒙、新疆等地,每年产值380多万元,人均苗木 1500元,树立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心。然而进入21世纪,随着苗木市场的疲软,我村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育苗、贩运苗木陷入低谷,大量的苗木无人问津,许多育苗户只能忍痛割爱,砍掉了育林地,给群众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单一的经济格局给我们带来了沉痛的教训。 目前,我村的经济格局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形成了以皮毛加工、造

纸业、清真牛羊肉、餐饮服务业、牛羊养殖、苗木、林果等为主的二、三多元产业和特色农业,推动了我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依托雄鹰皮草、佳美纸业、丽华纸业、穆源清真肉联等一批企业,为本村解决剩余劳动力达500多人,每年增加本村农民收入达350多万元,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35%以上。村部也有原来的小平房变成了有活动室功能室齐全的1300平方米的办公楼。

回想谭桥村的巨大变化令人感叹,上级部门也给了我们很多的荣誉,

谭桥村能发生这么巨大的变化,取得这么多的荣誉,除了应该感谢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以外,主要是我们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点扶持下,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转变观念,科学谋划发展思路,落实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一、 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村党组织处于农村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最前沿,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带领农民群众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加强村党组织的建设,新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真正肩负起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带领群众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任务。我们谭桥村在镇党委和镇政府的帮助下,在生产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发扬了求真务实、勇于开拓、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较好地发挥了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如果没有村党组织班子带领群众积极探索发展的思路和途径,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项工作,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规民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经济建设和文明村创建活动,要想取得这样可喜的成绩,是根本不可能的。

二、 结合本村实际,科学谋划,落实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1、 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精心制定试点工作方案。

规划是龙头,只有抓好规划,工作才能有条不紊的展开,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村因地制宜,确定了以贫穷落后的谭桥村二队为试点,制定新规划,建设新村容,聘请市城建等部门修编了谭桥中心村建设发展规划,投资720万元分两期建设了占地50亩,面积16500多平方米的农民新居,安置本村农户133户,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村支部重点对村部设施,户外宣传牌、客运站、教学楼、文体活动广场、有线广播、宽带网、中心村道路、路灯、巷道、供排水、绿化、一池三改等进行了改造和建设,自来水、电话、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入户率达到100%,建成了计生服务室、农技服务室、图书阅览室、棋牌活动室、康复锻炼室、电脑信息室等服务场所,并全部向村民开放,是我村村民足不出户,就了解了市场信息,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为农民致富增收插上了翅膀。

2、 科学种田,向有限的土地要更高的效益。

谭桥村人均耕地只有1亩,多年来,由于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种植方式落后,粗放经营等原因,经济效益一直都不大,为了向这有限的资源要更

高的效益,我们着实费了一反心思,投资25万元新修了1.8公里的斗渠,解决了三十多年来淌水难的问题,聘请农业技术员、农业专家到村里来给农民讲课,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合理配置,使粮食亩产单产量由原来的 公斤,达到现在的 公斤。

3、 转变思路,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

面对我村的实际,在优化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中,我村以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的雄鹰皮草集团为依托,重点培育牛羊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对养殖户在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扶持,几年的时间,谭桥村的养殖业已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户均2头牛,人均5只羊的奋斗目标,并建立起了自己的养殖小区。现在,全村已有养黄牛 头, 奶牛 头 , 养羊 头,全村畜牧业收入达到 元,占全村经济收入的 %。

4、 发挥民族优势,转移富余劳动力。

谭桥村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改进,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尽快帮助富余劳动力重新就业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村支部做出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劳务输出的决策。谭桥村回族人口占80%以上,具有很强的民族优势,加上回族传统就有外出经商的习惯,为了鼓励村民外出劳务,我村积极和有关部门联系,鼓励村民外出务工,为劳务输出人员家属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解除劳务输出人员的后顾之忧。我村青年李翔,外出务工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广州创立了宁翔物流公司,带出了一大批青年投身商海;青年金 到沙特王国务工三年,回乡后用自己的经验和技术,目前带领一部分青年在广州创业成

立了服装厂,从事服装外贸生产;优秀青年韩国栋从开手抓饭馆起家,发展到创办投资百万余元的清真肉联公司。在全村的经济建设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到目前为止,谭桥村劳务输出人数达到 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 %。

三、 积极争取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谭桥村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突出成绩,是全村百姓辛勤劳动的成果,也是上级领导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共同努力创建的成果。2005年安装了自来水入户管道,2006年谭桥社区,新建了文体休闲广场。广场战地面积 平方米,广场内建有篮球场,排球场,安装了健身器材,在小广场及社区建设中, 多家单位在竭尽所能资助,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最大的帮助。 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无私帮助对谭桥村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中央提出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谭桥村制定了下一步的发展规划:一是逐步改善居住环境,农民住宅砖瓦结构达95%以上,一池三改沼气池建设普及绿率达85%以上,二是建设谭桥村民俗风情园,三是第三期塞上农民新居工程扩建,四是力争到2010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68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6510元

发扬延安精神,科学谋划,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各位领导:

我们谭桥村位于峡口镇政府南端,由3个村民小组,村民402户1733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6%以上。耕地面积1703亩,2006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1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80元。

近些年,谭桥村在省、市、镇各级领导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怀下,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发扬延安精神,科学谋划,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农民逐渐富裕起来,宽敞平坦的柏油路横贯全村,村庄主要巷道已全部硬化成水泥路。尤其是2006年,我村被列为全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以来,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0.5公里的商业走廊已在村中崛起。新建了农民休闲文体广场,安装了 套健身器材,篮球常、排球场、乒乓球台一应举全。一池三改项目建设沼气池50个,改建厕所50个,100%的农户都收看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节目,接通了电话,喝上了清洁的自来水,目前,宽带互联网已引入全村,为农民致富奔小康,了解外面的世界,获取致富信息,架起了金色的桥梁。一到夏天,我们谭桥村就呈现出绿树环抱,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回顾过去,早在80年代,我们谭桥村与周边的其他村相比也没有什么两样,是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当时村里有农户 户,人口 人,90%的村民固守着仅有的1703亩耕地,靠土里刨食维持着生活,农业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实行一家一户耕作,由于农田设施比完善,基本上还靠天吃饭,种植方式沿用传统的漫撒技术,机械化程度低,粗放经营,基础条件差加上技术落后,致使粮食产量特别低,亩产只有 公斤,那时,村民还没有认

识到畜牧业的重要性,对发展养殖业根本没有兴趣,家家户户除了养几只供自己家吃肉、吃蛋的鸡、鸭、鹅以外,几乎没有养大牲畜的,全村的养殖业收入几乎为零,村民不富裕,村庄居住环境也很差,就连村委会也只有五间低矮的小平房做为办公室,村民的房屋就更不用说了,全村人均收入只有685元,特别是谭桥二队,人均收入只有86元。

90年代,村委会一斑人面对我村的实际状况,痛定思痛,穷则思变,认为要想甩掉贫穷的帽子,只有更新观念,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科技为先导,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才能引导群众勤劳致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挥党员的优势和特长,鼓励党员带头走勤劳致富路,村支部带领党员走出去现场观摩,座谈交流,观看科教片,同时支部班子经常深入村队农户、田间地头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征求群众的意见,考察了解市场行情,根据中央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政策,村支部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全村育树贩苗强村富民工程,实践证明,该项工程对谭桥村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要向有限的土地资源要收入,在村支部的引导下,群众纷纷购买优质树种育苗,是育苗迅速成为谭桥村的支柱产业,远近闻名,全村有380户育苗户,育苗基地面积为1381亩,占全村总面积的85%,成立了育苗销售协会,苗木曾一度原销河北、甘肃、青海、内蒙、新疆等地,每年产值380多万元,人均苗木 1500元,树立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心。然而进入21世纪,随着苗木市场的疲软,我村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育苗、贩运苗木陷入低谷,大量的苗木无人问津,许多育苗户只能忍痛割爱,砍掉了育林地,给群众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单一的经济格局给我们带来了沉痛的教训。 目前,我村的经济格局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形成了以皮毛加工、造

纸业、清真牛羊肉、餐饮服务业、牛羊养殖、苗木、林果等为主的二、三多元产业和特色农业,推动了我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依托雄鹰皮草、佳美纸业、丽华纸业、穆源清真肉联等一批企业,为本村解决剩余劳动力达500多人,每年增加本村农民收入达350多万元,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35%以上。村部也有原来的小平房变成了有活动室功能室齐全的1300平方米的办公楼。

回想谭桥村的巨大变化令人感叹,上级部门也给了我们很多的荣誉,

谭桥村能发生这么巨大的变化,取得这么多的荣誉,除了应该感谢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以外,主要是我们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点扶持下,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转变观念,科学谋划发展思路,落实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一、 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村党组织处于农村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最前沿,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带领农民群众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加强村党组织的建设,新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真正肩负起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带领群众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任务。我们谭桥村在镇党委和镇政府的帮助下,在生产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发扬了求真务实、勇于开拓、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较好地发挥了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如果没有村党组织班子带领群众积极探索发展的思路和途径,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项工作,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规民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经济建设和文明村创建活动,要想取得这样可喜的成绩,是根本不可能的。

二、 结合本村实际,科学谋划,落实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1、 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精心制定试点工作方案。

规划是龙头,只有抓好规划,工作才能有条不紊的展开,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村因地制宜,确定了以贫穷落后的谭桥村二队为试点,制定新规划,建设新村容,聘请市城建等部门修编了谭桥中心村建设发展规划,投资720万元分两期建设了占地50亩,面积16500多平方米的农民新居,安置本村农户133户,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村支部重点对村部设施,户外宣传牌、客运站、教学楼、文体活动广场、有线广播、宽带网、中心村道路、路灯、巷道、供排水、绿化、一池三改等进行了改造和建设,自来水、电话、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入户率达到100%,建成了计生服务室、农技服务室、图书阅览室、棋牌活动室、康复锻炼室、电脑信息室等服务场所,并全部向村民开放,是我村村民足不出户,就了解了市场信息,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为农民致富增收插上了翅膀。

2、 科学种田,向有限的土地要更高的效益。

谭桥村人均耕地只有1亩,多年来,由于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种植方式落后,粗放经营等原因,经济效益一直都不大,为了向这有限的资源要更

高的效益,我们着实费了一反心思,投资25万元新修了1.8公里的斗渠,解决了三十多年来淌水难的问题,聘请农业技术员、农业专家到村里来给农民讲课,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合理配置,使粮食亩产单产量由原来的 公斤,达到现在的 公斤。

3、 转变思路,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

面对我村的实际,在优化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中,我村以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的雄鹰皮草集团为依托,重点培育牛羊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对养殖户在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扶持,几年的时间,谭桥村的养殖业已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户均2头牛,人均5只羊的奋斗目标,并建立起了自己的养殖小区。现在,全村已有养黄牛 头, 奶牛 头 , 养羊 头,全村畜牧业收入达到 元,占全村经济收入的 %。

4、 发挥民族优势,转移富余劳动力。

谭桥村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改进,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尽快帮助富余劳动力重新就业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村支部做出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劳务输出的决策。谭桥村回族人口占80%以上,具有很强的民族优势,加上回族传统就有外出经商的习惯,为了鼓励村民外出劳务,我村积极和有关部门联系,鼓励村民外出务工,为劳务输出人员家属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解除劳务输出人员的后顾之忧。我村青年李翔,外出务工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广州创立了宁翔物流公司,带出了一大批青年投身商海;青年金 到沙特王国务工三年,回乡后用自己的经验和技术,目前带领一部分青年在广州创业成

立了服装厂,从事服装外贸生产;优秀青年韩国栋从开手抓饭馆起家,发展到创办投资百万余元的清真肉联公司。在全村的经济建设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到目前为止,谭桥村劳务输出人数达到 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 %。

三、 积极争取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谭桥村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突出成绩,是全村百姓辛勤劳动的成果,也是上级领导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共同努力创建的成果。2005年安装了自来水入户管道,2006年谭桥社区,新建了文体休闲广场。广场战地面积 平方米,广场内建有篮球场,排球场,安装了健身器材,在小广场及社区建设中, 多家单位在竭尽所能资助,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最大的帮助。 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无私帮助对谭桥村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中央提出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谭桥村制定了下一步的发展规划:一是逐步改善居住环境,农民住宅砖瓦结构达95%以上,一池三改沼气池建设普及绿率达85%以上,二是建设谭桥村民俗风情园,三是第三期塞上农民新居工程扩建,四是力争到2010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68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6510元


相关内容

  • 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延安精神的论述
  • 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延安精神的论述 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清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1949.3.5) 我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 ...

  • 论新形势下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 摘 要:新时期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必须结合当前新的实际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及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延安精神:中国梦:民族精神:党的建设 一.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

  • 学生文章延安精神
  • 延安精神,我把你追求 实验中学七年级一班 白 月 延安精神在飞,我要追求延安精神,延安精神飞在我的心灵深处,我把延安精神来追求,伸出双手想抓住延安精神,可是却让我可望不可即. 我想延安精神你在飞是因为要发扬这种精神吧!我想延安精神你在飞是因为不能停止吧!延安精神你要是突然停止,那世界是否存在精神,存 ...

  • 发扬延安精神 加强党的建设
  • 发扬延安精神 加强党的建设 2006年7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国革命史,发扬光大党的光荣革命传统.他强调,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我们必须坚持不懈的学习中国革命史, ...

  • 发扬延安精神心得体会
  • 延安,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也就是在延安,孕育了光照千秋万代的延安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延安精神是我们党、 ...

  • 弘扬革命传统 发扬延安精神
  • 弘扬革命传统 发扬延安精神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城关小学四年级一班 朱怡馨 今年暑假期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感受了枣园的灯光,聆听了南泥湾好地方的动人故事,领略了革命领袖的光辉身影-- 在枣园,注视着一代伟人居住的窑洞,我的心头沉甸甸的,心情久久也不能平静,毛泽东.周恩来.朱 ...

  • 弘扬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
  • 弘扬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 党的几代领导人,都一直强调要继承.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胡锦涛同志就任总书记不久,就带领书记处的同志们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并特别强调了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坚持和发扬党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极端重要性.从发展过程来讲,延安精神是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 ...

  • 5.延安,我把你追寻
  • 一. 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 选编 ...

  • 革命老区精神之研究
  • 革命老区精神之研究 张平 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我们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抒写了无数威武雄壮的战争史诗,也掀起过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大潮和历史事件.在这其中涌现出成千上万富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物.在无法逆转的社会进步大潮中,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串串 ...

  • 延安红色游心得体会
  • 前几日,我有幸到延安.西安等地进行参观学习,感触很多.特别是能亲临延安去瞻仰它的风采,感受老区人民淳朴的风情和崇高的风范;革命纪念馆里那一件件简朴的甚至有些简陋的珍贵历史遗物,一张张黑白的甚至有些残破的照片,一副副泛黄的甚至有些模糊的文字,仿佛无声的历史,向我们倾诉着它们曾经历过的峥嵘岁月;还到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