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浅析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及发展 20 世纪90 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 Soft Power )概念,1990年他与海军上将威廉•欧文斯合著了一本书《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首次提出了“软实力”这一概念。Soft Power也可以翻译为软力量、软活力,它是一种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你的目标从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东西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一种吸引力或者叫吸附力,而不是一种高压政治的方式,在国际事务中达到我们所需要的某种目的的力量。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正如约瑟夫·奈所言:“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人们也开始从关注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无形的“软实力”。“软实力”理论在提升各级主体综合实力问题上启迪着人们的新思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的根本标志,在于其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一国之综合实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吸引力、人文环境、体制机制以及政策等体现出来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

随着冷战的结束,在国际关系和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进入本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随着生活消费结构的改善,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享受,而这种社会消费需求的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文化自身的生产力日益凸显出来。

2.文化产品与服务已作为独立的贸易形态,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从文化的角度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在保持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其产业属性越来越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影视、音像、出版等文化产品已成为最大换汇产品,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可见,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和加速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已经

成为必然的趋势。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也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经济发展中,人文资源甚至比原材料、能源的作用更大。在文化因素的作用下,没有资源可以创造资源。

3. 提升文化“软实力”更是和平崛起的战略需要。历史告诉我们,能在国际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纵横捭阖的国家,历来是两种实力兼具的国家。而现实经验表明,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软实力”强大与否才是决定一国是否真正强大的最终体现。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出

美国是通过什么方式让世界了解他们的?他们是怎么政府世界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在选择一种普世理念。美国用三大片(薯片、芯片、影片)策略就征服了世界。它输出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一种国际影响力,去吸附你,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从1996年开始,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超过航空、重工业等传统领域,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占美国GDP的25%左右。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得不借鉴西方的模式,建设本国的文化软实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软实力建设在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加强本国文化软实力成为各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选择。比如,欧美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在向其他国家输出资本的时候也注重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理念的输出,在国际上争夺思想阵地,用文化内在的吸附力,从而达到不战而胜和世界霸权的目的。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根植于我国文化基础的“软实力”与美国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还是有所区别的。我国的“软实力”是建立在中国人民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根本一致、中围政府的国内责任和国际责任根本一致的基础之上的。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是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提出来的,是作为正当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战略构架提出来的。报告这一新提法,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对整个社会起思想保障作用、精神支撑作用、社会引领作用、推动发展作用。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当中,在当前国际竞争中,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弱,则民族弱,文化亡,则国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胡锦涛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中国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出发点是顺应国际发展潮流,是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是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

为此,就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要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生长的历史土壤和现实根基

1、 历史土壤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程中,融汇了众多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智慧,形成了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思想体系,概括出由基本理念、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理想信念等构成的文化经典,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高尚品质、文明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世代相传,汇集成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血脉和灵魂。同时,这些核心思想又通过语言、文字以及各种具体的文化活动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强盛的精神家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节和气魄。

(1) 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核心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在自然观上,强调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征服自然和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遵循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在政治观上,追求一个多民族统一大家庭的“大一统”观念,注重“协和万邦”,强调亲仁善邻,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注重各民族团结统一,强调独立自主精神,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汇集成为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具有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的百折不饶精神,成为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2)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既包含积极入世、主动进取的有为精神,也包含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社会责任,还包含有正直独立人格和主动创造精神等。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孔子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倡舍生取义,推崇大丈夫精神。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认同,塑造了无数仁人志士的高尚人格,磨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饱经沧桑而自强不息,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

(3) 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古人逐渐明确了君主的权力来源和政治责任,在执政中注意顺民心、重民意,认识到人心的向背决定着一个朝代的强弱、兴衰和存亡,先后提出“敬德保民”、“重民轻神”、“恤民为德”、“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民本思想,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系社会相对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人理想追求上,主张“修齐治平”。《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儒家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当以修身为本。古人把正心诚意的修养,道德修养的至善,看成是治家、治国、稳固天下的根本。这么一种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追求,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不断地克己复礼,修身养性,不惜为之奋斗一生。而在社会理想上,追求大同理想,追求“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达到“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有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影响,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影响。是我国建设文化软实力丰富的资源宝库,是打造中华文化软实力“世界品牌”的肥沃土壤。

2、 现实根基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赋予了强大的现实根基。

在社会生活中,核心价值体系以其价值的整合、导向和认同功能对全体社会成员发挥着积极的引导和凝聚作用,它渗透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成为支撑国家与文化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瓶颈及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文化软实力虽有明显增强,但世界强国的政治理念、文化产业、文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形成了强烈的紧迫感,中国目前的软实力与一些西方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文化软实力亟待加强。

1、高度依赖政府,忽视民间力量

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实施主体上,政府和社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政府往往是比较直接、刚性的,而作为民间的自由团体或者组织发挥的作用却是间接的、柔性的。与政府相比较而言,民间力量在社会中的参与度更高,其影响力更加普遍,在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名副其实的“软力量”,而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推动力主要还是政府,缺乏强大的社会能量,推动主体比较单一,力量作用单一,社会能量明显不足。实施方式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宣传和教育,在这种传统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忽视了各种社会团体、群众组织、普通民众学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

积极性及主动性。另外,政府过多干预限制的政策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文化生产力以及文化创新活力。这种政府起绝对主导作用的模式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疑虑、担忧和反感。甚至一些国外的民众认为,中国的文化和价值理念输出是有一定的政治企图,需要谨慎对待。而民间组织则不同,它就像是“润滑剂”,帮助政府解决国际文化交流间的问题和摩擦,它的“软”更能使它在国际社会中获得信任。

作为一个日益崛起的大国,中国必须要注重民间力量,发挥其在文化传播上的独特优势,大力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和价值观念。

2、优秀文化的现代化转换不足

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引起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泛滥成灾,有相当多的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甚少,还无端地蔑视、反感传统文化,以至于思想混乱,道德失范,理想动摇,信仰苍白。

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上,西方人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始终存在预设,这导致由缺乏真实性和具有片面性的对华印象占据了舆论主流,并形成相对固定的“中国观”。无论“中国形象“披上中国威胁论”,还是“中国责任论”、“中国模式”的层层外衣,均折射出西方国家对中国持有的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例如,无端指责中国在周边地区搞亚洲版的“门罗主义”;批评中国对非洲的资源开发是“资源殖民主义”式的掠夺;渲染中国“不顾及全球环境责任”、且“不愿付出”的恶劣形象;把中国描绘为一个“拥有无限人力资源的”、“孤独的”、“军事超级大国”,等等。这些片面的认知和不公正的价值评判使“中国形象”蒙尘。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前,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融合,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从而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

3、 文化产业发展落后

文化产业概念是强调文化创造财富,重视文化的市场化,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消费。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附加值和大力发展“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的产业。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凸显出来。紧接着2010年,国家决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提供了一个大好时机。之后几年来,政府从各个角度多次提及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从表面来看,中国文化发展前景一片大好,但是实际上来看,中国文化产业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目前,中国文化产业总体呈现“量小质不高”的特点,文化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还处于劣势。截至2012年底,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5%,而截至2011年底,美国的占比就高达25%,日本达到20%,欧盟国家平均在10%到15%。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紧紧围绕三点:一是体制问题,二是观念问题,三是创新问题。从目前来看,我们的文化单位特别是掌握着大量文化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还是继续游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外,我们的文化产业还面临着“抱着金砖啃窝头”的局面。那么当务之急就需要深化体制改革,要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且树立全新的发展观念,整合文化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提高产业的竞争力。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强调:“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文化的创新,首先要推进文化观念创新,推进文化观念创新主要是树立新的文化创新观、文化产业观、文化人价值观等正如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一条企业文化标语——“允许改革创新的过程中犯一点错误,但是不允许不改革,不允许不创新。”真正地把文化生产力解放出来,将我国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4、 文化传播力不强

文化传播能力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元素,传播手段越先进、传播能力越强大,文化理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国家文化

软实力的提高需要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以扩大其文化影响力。就目前来看,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载体、手段、方式、内容等都存在很大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力和影响力。

因此,要创新我们的传播方式,在积极推动国内主流媒体进入国际传媒市场的同时,采取收购、兼并、合作、节目交换等多种方式,掌握更多的国际传媒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传媒资源。继续推动政府之间的文化交流,把政府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国际文化贸易结合起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传媒企业到境外发展,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六、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方向 1、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特别要重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统筹协调。一方面,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和谐的国内社会是对外展示的最好形象。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提升我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和对外宣传工作的最重要任务,是要把科学发展观有关国内的“和谐发展”与国际的“和平发展”的丰富内容,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外部世界。要让尽可能多的人们理解,中国已经取得和将要取得的发展成果,不仅意味着中国越来越“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而且意味着中国越来越“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2、结合传统智慧和现代文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影响着国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人生追求。首先应摒除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创造性地吸收、消化传统文化的营养。比如吉祥物“海宝”,是以汉字“人”作为核心创意的,可以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内涵,展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以及人的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其次要通过“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输出能力,使我国在经济总量列为世界强国以后,自觉转型为价值和文化意义上的强国。

3、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化多样化背景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工作重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总之,21世纪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共同竞争,更是软实力间的较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大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当代中国走向强国的使命所在,是我们中华儿女肩负的历史重任。

浅析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及发展 20 世纪90 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 Soft Power )概念,1990年他与海军上将威廉•欧文斯合著了一本书《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首次提出了“软实力”这一概念。Soft Power也可以翻译为软力量、软活力,它是一种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你的目标从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东西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一种吸引力或者叫吸附力,而不是一种高压政治的方式,在国际事务中达到我们所需要的某种目的的力量。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正如约瑟夫·奈所言:“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人们也开始从关注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无形的“软实力”。“软实力”理论在提升各级主体综合实力问题上启迪着人们的新思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的根本标志,在于其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一国之综合实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吸引力、人文环境、体制机制以及政策等体现出来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

随着冷战的结束,在国际关系和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进入本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随着生活消费结构的改善,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享受,而这种社会消费需求的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文化自身的生产力日益凸显出来。

2.文化产品与服务已作为独立的贸易形态,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从文化的角度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在保持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其产业属性越来越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影视、音像、出版等文化产品已成为最大换汇产品,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可见,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和加速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已经

成为必然的趋势。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也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经济发展中,人文资源甚至比原材料、能源的作用更大。在文化因素的作用下,没有资源可以创造资源。

3. 提升文化“软实力”更是和平崛起的战略需要。历史告诉我们,能在国际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纵横捭阖的国家,历来是两种实力兼具的国家。而现实经验表明,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软实力”强大与否才是决定一国是否真正强大的最终体现。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出

美国是通过什么方式让世界了解他们的?他们是怎么政府世界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在选择一种普世理念。美国用三大片(薯片、芯片、影片)策略就征服了世界。它输出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一种国际影响力,去吸附你,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从1996年开始,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超过航空、重工业等传统领域,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占美国GDP的25%左右。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得不借鉴西方的模式,建设本国的文化软实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软实力建设在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加强本国文化软实力成为各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选择。比如,欧美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在向其他国家输出资本的时候也注重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理念的输出,在国际上争夺思想阵地,用文化内在的吸附力,从而达到不战而胜和世界霸权的目的。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根植于我国文化基础的“软实力”与美国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还是有所区别的。我国的“软实力”是建立在中国人民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根本一致、中围政府的国内责任和国际责任根本一致的基础之上的。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是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提出来的,是作为正当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战略构架提出来的。报告这一新提法,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对整个社会起思想保障作用、精神支撑作用、社会引领作用、推动发展作用。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当中,在当前国际竞争中,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弱,则民族弱,文化亡,则国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胡锦涛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中国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出发点是顺应国际发展潮流,是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是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

为此,就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要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生长的历史土壤和现实根基

1、 历史土壤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程中,融汇了众多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智慧,形成了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思想体系,概括出由基本理念、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理想信念等构成的文化经典,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高尚品质、文明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世代相传,汇集成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血脉和灵魂。同时,这些核心思想又通过语言、文字以及各种具体的文化活动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强盛的精神家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节和气魄。

(1) 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核心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在自然观上,强调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征服自然和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遵循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在政治观上,追求一个多民族统一大家庭的“大一统”观念,注重“协和万邦”,强调亲仁善邻,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注重各民族团结统一,强调独立自主精神,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汇集成为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具有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的百折不饶精神,成为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2)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既包含积极入世、主动进取的有为精神,也包含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社会责任,还包含有正直独立人格和主动创造精神等。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孔子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倡舍生取义,推崇大丈夫精神。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认同,塑造了无数仁人志士的高尚人格,磨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饱经沧桑而自强不息,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

(3) 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古人逐渐明确了君主的权力来源和政治责任,在执政中注意顺民心、重民意,认识到人心的向背决定着一个朝代的强弱、兴衰和存亡,先后提出“敬德保民”、“重民轻神”、“恤民为德”、“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民本思想,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系社会相对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人理想追求上,主张“修齐治平”。《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儒家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当以修身为本。古人把正心诚意的修养,道德修养的至善,看成是治家、治国、稳固天下的根本。这么一种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追求,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不断地克己复礼,修身养性,不惜为之奋斗一生。而在社会理想上,追求大同理想,追求“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达到“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有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影响,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影响。是我国建设文化软实力丰富的资源宝库,是打造中华文化软实力“世界品牌”的肥沃土壤。

2、 现实根基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赋予了强大的现实根基。

在社会生活中,核心价值体系以其价值的整合、导向和认同功能对全体社会成员发挥着积极的引导和凝聚作用,它渗透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成为支撑国家与文化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瓶颈及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文化软实力虽有明显增强,但世界强国的政治理念、文化产业、文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形成了强烈的紧迫感,中国目前的软实力与一些西方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文化软实力亟待加强。

1、高度依赖政府,忽视民间力量

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实施主体上,政府和社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政府往往是比较直接、刚性的,而作为民间的自由团体或者组织发挥的作用却是间接的、柔性的。与政府相比较而言,民间力量在社会中的参与度更高,其影响力更加普遍,在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名副其实的“软力量”,而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推动力主要还是政府,缺乏强大的社会能量,推动主体比较单一,力量作用单一,社会能量明显不足。实施方式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宣传和教育,在这种传统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忽视了各种社会团体、群众组织、普通民众学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

积极性及主动性。另外,政府过多干预限制的政策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文化生产力以及文化创新活力。这种政府起绝对主导作用的模式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疑虑、担忧和反感。甚至一些国外的民众认为,中国的文化和价值理念输出是有一定的政治企图,需要谨慎对待。而民间组织则不同,它就像是“润滑剂”,帮助政府解决国际文化交流间的问题和摩擦,它的“软”更能使它在国际社会中获得信任。

作为一个日益崛起的大国,中国必须要注重民间力量,发挥其在文化传播上的独特优势,大力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和价值观念。

2、优秀文化的现代化转换不足

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引起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泛滥成灾,有相当多的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甚少,还无端地蔑视、反感传统文化,以至于思想混乱,道德失范,理想动摇,信仰苍白。

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上,西方人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始终存在预设,这导致由缺乏真实性和具有片面性的对华印象占据了舆论主流,并形成相对固定的“中国观”。无论“中国形象“披上中国威胁论”,还是“中国责任论”、“中国模式”的层层外衣,均折射出西方国家对中国持有的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例如,无端指责中国在周边地区搞亚洲版的“门罗主义”;批评中国对非洲的资源开发是“资源殖民主义”式的掠夺;渲染中国“不顾及全球环境责任”、且“不愿付出”的恶劣形象;把中国描绘为一个“拥有无限人力资源的”、“孤独的”、“军事超级大国”,等等。这些片面的认知和不公正的价值评判使“中国形象”蒙尘。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前,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融合,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从而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

3、 文化产业发展落后

文化产业概念是强调文化创造财富,重视文化的市场化,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消费。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附加值和大力发展“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的产业。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凸显出来。紧接着2010年,国家决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提供了一个大好时机。之后几年来,政府从各个角度多次提及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从表面来看,中国文化发展前景一片大好,但是实际上来看,中国文化产业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目前,中国文化产业总体呈现“量小质不高”的特点,文化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还处于劣势。截至2012年底,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5%,而截至2011年底,美国的占比就高达25%,日本达到20%,欧盟国家平均在10%到15%。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紧紧围绕三点:一是体制问题,二是观念问题,三是创新问题。从目前来看,我们的文化单位特别是掌握着大量文化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还是继续游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外,我们的文化产业还面临着“抱着金砖啃窝头”的局面。那么当务之急就需要深化体制改革,要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且树立全新的发展观念,整合文化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提高产业的竞争力。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强调:“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文化的创新,首先要推进文化观念创新,推进文化观念创新主要是树立新的文化创新观、文化产业观、文化人价值观等正如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一条企业文化标语——“允许改革创新的过程中犯一点错误,但是不允许不改革,不允许不创新。”真正地把文化生产力解放出来,将我国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4、 文化传播力不强

文化传播能力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元素,传播手段越先进、传播能力越强大,文化理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国家文化

软实力的提高需要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以扩大其文化影响力。就目前来看,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载体、手段、方式、内容等都存在很大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力和影响力。

因此,要创新我们的传播方式,在积极推动国内主流媒体进入国际传媒市场的同时,采取收购、兼并、合作、节目交换等多种方式,掌握更多的国际传媒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传媒资源。继续推动政府之间的文化交流,把政府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国际文化贸易结合起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传媒企业到境外发展,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六、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方向 1、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特别要重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统筹协调。一方面,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和谐的国内社会是对外展示的最好形象。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提升我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和对外宣传工作的最重要任务,是要把科学发展观有关国内的“和谐发展”与国际的“和平发展”的丰富内容,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外部世界。要让尽可能多的人们理解,中国已经取得和将要取得的发展成果,不仅意味着中国越来越“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而且意味着中国越来越“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2、结合传统智慧和现代文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影响着国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人生追求。首先应摒除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创造性地吸收、消化传统文化的营养。比如吉祥物“海宝”,是以汉字“人”作为核心创意的,可以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内涵,展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以及人的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其次要通过“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输出能力,使我国在经济总量列为世界强国以后,自觉转型为价值和文化意义上的强国。

3、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化多样化背景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工作重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总之,21世纪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共同竞争,更是软实力间的较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大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当代中国走向强国的使命所在,是我们中华儿女肩负的历史重任。


相关内容

  • 当前加强中国软实力建设的难点及措施分析
  • 当前加强中国软实力建设的难点及措施分析 摘要 当今世界,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拥有主动权,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硬实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民族自信力与形象密切相关.近些年来我国也在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

  •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摘要 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软实力不仅对我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对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巨大贡献.因此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因此我国政府对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与重视今年颇为严重,为贯彻落实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政策,各级政府部门不断加强实施. ...

  • 和谐文化建设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 和谐文化建设 与 国家文化软实力 的提升 柳礼泉 ,丁 蕾 ( 湖南大学 中国文化 软实力研 究 中心 ,湖 南 长沙 40 8) 10 2 摘要: 提升 国家文化软 实力是 当前我 国发展 文化事业的重大战略思想. 和谐文化 的价值取向. 容 . 内 特点及功能等, 决定 了和谐文化建设是提升文化 ...

  •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统一战线工作的延展
  • 摘要: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已成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文化软实力是主要来自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政策等资源所产生的效力,其核心是内在于其制度之中的,在我国现有的制度架构中,统一战线是有效承载和连接文化软实力各结构层次的架构机制,在软实力建设中占据独特的地位:目前统一战线的实际 ...

  • 如何看待综合国力中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 如何看待综合国力中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摘要: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依靠其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综合国力,既包括有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构成的"硬实力",也包括由社会文化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构成的"软实力".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影响政治进步的重要 ...

  •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
  • 中国文化软实力--浅谈 摘要: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对世界文化发展有过积极的影响.然而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相比国内积极关注质量提升的硬实力建设,中 ...

  • 和谐文化建设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
  • [摘要]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在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这是由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先进性.群众性.现代性.开放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 ...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演进
  • 邓显超 2008年10月14日14:3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对文化发展战略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毛泽东是伟大的战略家,认为无论是革命战争.社会改造,还是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

  • 和谐社会视角下文化软实力及其构建
  • 第21卷 第3期 2008年6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 21 No. 3J une 2008 和谐社会视角下文化软实力及其构建 刘 洁1, 杨连生1, 杨建华2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