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儿童心理特点,促进数学有效教学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所以,我认为教育者应该用心去了解正在成长的儿童的心灵,我想只有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教育能手.

  一、解读儿童心理特点,挖掘课程资源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

  (一)身临校园,感知素材

  校园生活是儿童所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学会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寻找校园内的数学素材,同时把其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数学真实的乐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下面是笔者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一个教学片段.

  【课例片段】

  师:在我们班上每名同学一定有自己的好朋友,谁愿意向老师介绍一下你的好朋友?最好说出他坐在哪里,让老师猜猜你的好朋友是谁,好吗?(生说位置,师不按顺序进行猜测)

  师:你说的你明白,他说的他明白,有好多事情都是这样,有时要有一个统一的标a准才行,怎样说大家才明白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确定位置.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研究什么?

  (预设:生1:为什么要确定位置? 生2:怎样确定位置? 生3: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师:真会思考,这些问题提得多好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课例评析】

  课的伊始,笔者首先创设了一个所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图,让学生介绍好朋友的位置,把学生的校园生活经验作为课程学习资源,使学生感受到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就此推测,“学习情绪”有调节人的认知过程的功能.

  (二)走进家庭,利用资源

  在学习数学之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现象已经进入到学生的生活领域,即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把该课的教学难点定为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懂得兑换人民币.师为每名学生提供一袋若干个多种面值的硬币,让学生从中拿出10元的组合.学生需要一边挑选,一边思考和计算需要哪几种面值的硬币,各几个.

  在直观操作和多样化方案的选择中,巩固了对各种硬币面值的认识、训练了估算和口算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判断、推理、归纳等数学思维能力.正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思想,我想只有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什么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愿的、愉悦的接受知识,这才应该是所谓的素质教育吧!

  二、解读儿童心理特点,转变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根据学生不同的现实起点,把学生早已经历过的或者熟练掌握的内容淡化一下,把学生不具备的或欠缺的内容从教材中整理出来,让起点不同的学生都积极地加入到讨论研究中,也可以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到异同,顺利地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问题.

  (一)解读儿童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儿童的不同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寻找数学知识与儿童生活情景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他们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交流等数学活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学习是在自身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与他人的活动中,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建构自己的意义和理解的过程.”教师应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来吸引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先通过猜谜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习到知识.

  (二)解读儿童心理特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

  三、解读儿童心理特点,改善评价方式

  2013年12月10日在环球教育时讯上面有一个关于PISA专刊(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能以单纯的学业成绩来评价一名学生的进步与退步、对与错,在我们的课堂结束之后要给予学生一些带得走的能力,这些能力应该是多方面的,不应仅局限于课堂.

  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都是有差异的,现任台湾中研院数学所所长刘太平教授在《数学难、数学美》这篇演讲报告中讲过,小时候他学乘法口诀时,班里同学很快能接受并会背诵,而他不会背,被老师留下来直至全会背才回家.实际上他花了别人背诵的时间在想为什么3 × 7会等于7 × 3?他想7 × 3是每排7个星,排成3排;而3 × 7是每排3个星,排成7排,为什么会相等呢,他怎么也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因此,他花费大量时间在做这样一件事:设法把前面的7个3重新组合成3个7.当时他的老师对他的评价就是转牛角尖,对他这种行为进行了批判.

  而明代教育家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作为教师应该用另一只眼看待学生的学习,应该对学生从“单一纸笔测试评价”转变为“综合性评价”,在整个教学环节进行过程性评价,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它们现在所进行的是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才会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与轻松.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学会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及时作出判断,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所以,我认为教育者应该用心去了解正在成长的儿童的心灵,我想只有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教育能手.

  一、解读儿童心理特点,挖掘课程资源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

  (一)身临校园,感知素材

  校园生活是儿童所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学会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寻找校园内的数学素材,同时把其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数学真实的乐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下面是笔者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一个教学片段.

  【课例片段】

  师:在我们班上每名同学一定有自己的好朋友,谁愿意向老师介绍一下你的好朋友?最好说出他坐在哪里,让老师猜猜你的好朋友是谁,好吗?(生说位置,师不按顺序进行猜测)

  师:你说的你明白,他说的他明白,有好多事情都是这样,有时要有一个统一的标a准才行,怎样说大家才明白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确定位置.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研究什么?

  (预设:生1:为什么要确定位置? 生2:怎样确定位置? 生3: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师:真会思考,这些问题提得多好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课例评析】

  课的伊始,笔者首先创设了一个所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图,让学生介绍好朋友的位置,把学生的校园生活经验作为课程学习资源,使学生感受到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就此推测,“学习情绪”有调节人的认知过程的功能.

  (二)走进家庭,利用资源

  在学习数学之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现象已经进入到学生的生活领域,即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把该课的教学难点定为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懂得兑换人民币.师为每名学生提供一袋若干个多种面值的硬币,让学生从中拿出10元的组合.学生需要一边挑选,一边思考和计算需要哪几种面值的硬币,各几个.

  在直观操作和多样化方案的选择中,巩固了对各种硬币面值的认识、训练了估算和口算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判断、推理、归纳等数学思维能力.正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思想,我想只有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什么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愿的、愉悦的接受知识,这才应该是所谓的素质教育吧!

  二、解读儿童心理特点,转变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根据学生不同的现实起点,把学生早已经历过的或者熟练掌握的内容淡化一下,把学生不具备的或欠缺的内容从教材中整理出来,让起点不同的学生都积极地加入到讨论研究中,也可以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到异同,顺利地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问题.

  (一)解读儿童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儿童的不同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寻找数学知识与儿童生活情景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他们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交流等数学活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学习是在自身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与他人的活动中,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建构自己的意义和理解的过程.”教师应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来吸引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先通过猜谜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习到知识.

  (二)解读儿童心理特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

  三、解读儿童心理特点,改善评价方式

  2013年12月10日在环球教育时讯上面有一个关于PISA专刊(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能以单纯的学业成绩来评价一名学生的进步与退步、对与错,在我们的课堂结束之后要给予学生一些带得走的能力,这些能力应该是多方面的,不应仅局限于课堂.

  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都是有差异的,现任台湾中研院数学所所长刘太平教授在《数学难、数学美》这篇演讲报告中讲过,小时候他学乘法口诀时,班里同学很快能接受并会背诵,而他不会背,被老师留下来直至全会背才回家.实际上他花了别人背诵的时间在想为什么3 × 7会等于7 × 3?他想7 × 3是每排7个星,排成3排;而3 × 7是每排3个星,排成7排,为什么会相等呢,他怎么也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因此,他花费大量时间在做这样一件事:设法把前面的7个3重新组合成3个7.当时他的老师对他的评价就是转牛角尖,对他这种行为进行了批判.

  而明代教育家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作为教师应该用另一只眼看待学生的学习,应该对学生从“单一纸笔测试评价”转变为“综合性评价”,在整个教学环节进行过程性评价,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它们现在所进行的是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才会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与轻松.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学会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及时作出判断,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


相关内容

  • 2015年人教版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解读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研制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以下简称实验教材)经修订后形成的一套新教材.实验教材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 ...

  •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_解读
  •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一. 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 ...

  • 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使用和处理方式备受关注. 不久前,笔者观摩了一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两位教师共同执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年轻教师教学设计新颖开放.大胆处理教材.课堂气氛活跃:中年教 ...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指导老师:王映学 姓名:干一心 学号:121002106 班级:小教1201 一, 问题提出 (一) 研究背景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要接受和处理的信息越 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是应付不了的,所以 阅读教学在语文 ...

  • 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
  • 2011年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蔡少军) 义务教育课程语文标准(2011版)为小学和初中共用,其中初中语文部分有以下特点: 一.明确了语文课程基础任务在于语文文字能力的培养 在"前言"部分多次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 ...

  • 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1]
  • 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2010年2月19日 地点: 会议室 主题: 新学期工作安排 人员: 全体教师 内容: (一)校长讲话: 1.对本组上期各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2.给本组教师提出希望和要求:勤奋务实.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做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要有对工作的热情.对学 ...

  •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

  • 有限的教材 无限的解读--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使用体会谈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预是成功的基础.追忆古事,司马迁博览群书游历全国才有了<史记>,李时珍遍尝百草疗疾无数才有了<本草纲目>.联想教学,为什么同样一个教案在名师的演绎下,能使我们的教学变得那么"了无痕迹.精彩纷呈"?我觉得没 ...

  • 平原一中教师小课题研究指南
  • 教师小课题研究指南 一. 什么是教师小课题研究? "教师小课题研究",也叫教师个人课题研究.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种有别于"学术派"的非正式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小课题研究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热点或难点问题,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贴近教学,贴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