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_诗经_的和谐精神

料究

略论《诗经》的和谐精神

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王渭清

本文旨在通过对各类诗作中所见之周人崇尚和谐精神的考察,以求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当今创建和谐《诗经》社会挖掘有益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诗经》周代礼乐文化和谐精神

周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源头,崇尚礼乐教化是它区别于商文化的根本特征,礼乐与德行的相辅与融通,奠定了周文化伦理、政治合一的统治思想体系,对后世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305篇是保存礼乐文化的最有价值的载体,是我们今《诗经》天了解周文化的重要窗口。

於乎不显,文王之德至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命,於穆不已。

[1]

我文王,曾孙笃之。”诗中歌颂文王德可配天,伟大而纯粹,作为后

世,理应继承他的事业,发扬他的德行,并笃行不倦,全诗表现了一种告慰祖先之灵的虔诚。在中,更进一步说明文王的功业:《维清》肇煙,迄用有成,维周之祯。如此清明光耀的“维清缉熙,文王之典。”德行是文王的典则。文王的功是肇兴于西土,终于获得成功,文王之德是周人获得天下的祥瑞。诗中声言天下之所以清明,是因为文王征伐有法。文王奏天命以征伐四方,煙祀上天,创造了祭天的“典则”是周人祀在岐山“迄用有成”《天作》,从而才,取得灭商的胜利。创业的先公先王之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诗中说上天先造了高大的岐山,古公亶父开始治理它,文王又在这里安居。自先王居住这里,在沮水侧,在岐山下,开始有了平坦的大道。可见岐山道由险阻变平坦是因为文王希望施惠,作为子孙后代,更应珍惜并继续保持这种作风。又如:“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昊天有成命》

密。於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诗中认为上天将天命赐予了周人,

[7]

1.祭祖诗体现了周人对人神和谐的追求。祭祀诗本属于人神相

接、上通天地以祈福祛灾的乐歌。而周人的祭祀诗虽也具有这一性质,但诗中并不存在超自然的神力对人的威慑和压迫,不存在人对神的恐惧和感恩。更多地却表现为一种对祖先神功德的歌颂,勉励后人敬德慎行,并通过祭祀过程来增强宗族凝聚力,亦即借沟通人、神的形式达到协和宗族社会的目的。祭祀先祖的诗在的祭祀《周颂》诗中占了绝大多数,这些乐歌重在歌颂先祖的德业功勋,而不在崇拜其或超自然的神力,目的是证明其统治的合理性,或者通“神威”过怀念先祖之德,让后人知道先祖创业之艰难,从而兢兢业业,居安而这些最终都是思危,确保家业永远安宁,并增强血缘宗族凝聚力。

为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服务的。如维天之命》《周颂・“维天之:改后所通过的那个条例。

其二,被取消的条款是什么。回忆录说“:投资开垦公荒者,其土地使用权属于投资者。”而日记中记录“:投资人开垦公荒,在经营期间有土地使用权。”用基本的法律创制知识来判断,法律条文的制订讲究高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土地使用权不可能永远属于投资者,此外,谢老在江西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秘书长、内务部长等职时起,就主持和参加起草了中国红色革命政权最早的《劳动法》、等一系列法令和条例,红军到达陕北后,又先《土地法》、《婚姻条例》后任过司法部长兼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陕甘宁边区政府高等法院院长等职务。他在参加此次政务会时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主持法规的拟订和修改,对各种法律、法规都非常熟悉,可以说所记载的法律规范具有极高的学术性和可信度,再加上上述时间的关系,所以被取消条款应当是日记中的记录较为合理。

回忆录中说“其三,对开垦公荒的所有权有没有限定条件。:因土地私有是允许的,但是过分集中则是违犯新民主主义的。说”“土地私有是允许的”没有限定条件,显得太过于笼统,且和奖助垦荒看不出有什么直接联系,而日记中明确地说“自力垦荒的,取得荒地所有权”,这不是随意说的,而是以此前已经通过的法规中的相应条款为依据的,此即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43年3月9日公布的《陕甘宁边区优待移难民垦荒条例》之第四条“难民自力开垦或雇人开:经移民、垦之公荒,其土地所有权概归移民或难民,并由县政府发给登记证。”

!!!!!!!!!!!!!!!!!!!!!!!!!!!!!!!!!!!!!!!!!!!!!!!!

这里在要求自力垦荒的同时也允许雇人开垦,但我们必须要清楚这是针对没有资本或较小资本的移民或难民而言,他们在自己没有能力或其他原因的情况下雇人开垦公荒,是用来自己耕种的,土地面积较小,和大规模的投资垦荒,雇人耕作不可同日而语。两则史料都说明,中共新民主主义的土地政策很明确:对土地大规模地集中于私人手中严加限制,力求平均分配土地,达到耕者有其田的目的,所以大量投资开垦公荒,然后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做法是不能允许的。谢老在日记中说“不少人尚缺乏此常识”,实际上就是指出有些党外人士对我党的土地纲领的实质没有深层的领会和把握。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基本可以推断出谢老日记中所记录的内容就是所取消的条款:投资人开垦公荒,在经营期间有《暂行条例》土地使用权。

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526.[1]李维汉.回忆与研究・

[2]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卷[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70-771.[3]谢觉哉.谢觉哉日记・

[4]陕西省档案馆编.陕甘宁边区政府大事记[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226,225.[5]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9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41-43.

又见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2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515-517.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5册[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426-428.・

[6]边区政府公布奖助实业投资暂行条例[N].解放日报,1945-04-07.

[7]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7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141.★作者邮箱:hhqn7@126.com(责编:杨宗鸣zy)参考文献:

兰台世界

2008.6下半月

53

文王和武王恭受天命,施德行业,不敢安逸放纵。成王继成文、武的事业,恭奉天命而不敢有丝毫懈怠,推行宽厚仁爱的政教而安抚天下,所以才能使周人的统治秩序安定而和顺。这其中蕴含着周人的尊德精神。《大雅・既醉》中云“: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里孝作为一种伦理准则,在祭祀仪式中体现出来,成为祭祀者和先祖神灵往来的纽带。从而,“这样一种仪式可以使同宗、同族的人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认同和亲近感,加强了他们之间情感上

的联络,以有力地维护宗族的团结。”

[2]由以上可见,周人即使祭祀祖先,其祷告歌颂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活着的人,为建立其统治的合法性服务,进而谋求社会统治秩序的和谐。

2.农事诗体现了周人对天人和谐的追求。周人以农业立国,《诗

经》中的农事诗既有农事祭祀诗,也有纯粹的农事生活诗。这些诗表现了周人立足于脚下的热土,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开发家园,创造财富与文明的精神。其中农事祭祀诗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周人为祈求丰收或答谢神灵的恩赐,但实际上更在于具体地表现周人农业生产方式、规模,以及丰收的一派喜悦景象。如《周颂・载芟》“: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驿驿其达。有厌其杰,厌厌其苗,绵绵其麃。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不洽百礼。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诗中前半部分以写藉田劳动为主,表现了劳动人数之多和田亩的广阔;后半部分则写周天子代表族人向祖先献祭,实际还是歌颂祖先发明农业生产的伟大。诗中贯穿着周人对农业丰收的喜悦,在祭坛上供奉粮食贡品以祭祀祖先和神灵,其本质是对农业劳动的自信和自豪,以及对土地的亲和感。再如《良耜》是秋后报赛社稷的蜡祭活动的写照,人们在秋后遍索与农事有关的土地、谷物,及帮助人们消灭害虫的猫虎、沟洫之神一并祭祀。在这些回报社稷、方神的诗中,既表现了周人仁义的善良秉性,也展示了在表面的宗教形式所暗含着的人与大自然众多生灵、事物所缔结的友善关系[3]50,这些自然生灵和土地方神在他们眼中,并不是令人恐惧的异己力量,而是与人类和睦相处的关系。

《诗经》农事生活诗最能体现天人和谐的当属《豳风・七月》。这首诗是典型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前半部分重在写“衣”,后半部分重在写“食”,在一年四季的时令推移中展示人为衣食所安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在这首诗中,没有对神灵的感恩,有的只是人们在与大自然生命节律合拍的生产活动中努力开辟生命的希望。在一系列农事活动的叙述中,固然也伴随着阶级压迫与剥削,但它的哲学特质更在于体现一种农事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现了农事稼穑中人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即人尊奉天时进行合规律性的劳作,天则赐予人衣食,使人得以生生不息。而它的本质正是农业文明国家中固有的一种天人之间的互动与和谐。

3.宴饮诗体现了周人对人际和谐的追求。周代是农业宗法社会,

家族血缘关系是联系社会的重要纽带,血缘情感使周人习惯于在充溢着和谐亲切的家庭气氛中交流感情,解决纠纷[4]。而《诗经》中的周人宴饮诗就为此提供了典型的证据。宴饮诗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长老会食礼”。而周代宴饮诗的直接目的却是为了巩固周族的血缘宗法制度,在“亲亲”“、尊尊”

中达到和谐。54兰台世界2008.6下半月

如周天子宴饮群臣的飨礼,就是周王在太庙中举行的一种象征性的宴会。这种礼仪形式非常隆重,以太牢招待宾客,但并不是为了真正的吃喝。如《小雅・鹿鸣》就是通过宴饮歌颂君臣和谐之歌。《毛序》云:“《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诗的开头先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萍”起兴,引出天子宴请群臣宾客之事,由于鹿本身被人们奉为神灵之物,吉祥的仁兽,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和威严的力量。所以这一起兴给宴会笼罩上一层庄重而神圣的气氛。“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反映了君臣之间上下和睦、融洽的欢乐景象。第二章写天子赞颂群臣勤政爱民的德行,表现出为君的礼贤下士。第三章写宴会进入高潮的情景,君臣们为治国安邦大事而庆祝,以“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作结,既表达了天子对众臣勤政爱民的答谢,同时又告诫和勉励大家要继续尽心竭力,和衷共济。在“和乐且湛”的气氛中奏出君臣融洽一体的主题。这正是周代贵族通过宴饮所达到的目的。这首诗作为列《小雅》首篇的宴饮诗,与其他宴饮诗相比,没有描绘歌舞行为和“既醉且饱”的现象,而是强化了一种“鼓瑟吹笙”的人文精神。在这种境界中,饮酒并非狂滥的放纵,礼规范酒、乐防范舞,在鼓瑟吹笙的音乐声中振奋人的精神,在适度的饮酒对神经的松缓中,与会者消除平日等级的隔阂,和谐地将个体融入群体。“宴饮诗‘鼓瑟吹笙’的奏乐,实际上象征着礼乐文化的诞生;宴饮仪式上礼乐的陶醉,实现的是将宴享由单纯的酒食享受,提高到对精神意义的领悟上来。因此在丰厚的酒食面前,每一次宴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与会者道德修养、精神境界的考验;而每一次符合礼节的宴飨,都是德性的增殖。唯有如

此,‘宴以和好’的人伦之‘和’,才是有文明价值的。”

[3]97

又如《小雅・棠棣》是通过宴饮以增进兄弟情谊。朱熹《诗集传》云:“此燕兄弟之歌。”诗中反复言:“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畏),兄弟孔怀”,“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申明人与人只有兄弟之间是最可亲密的,只有兄弟才会相救于急难,兄弟只在墙内相互争吵,一旦有外侮,就要共同抵御。所以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为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这里是说,兄弟经过丧乱后,会更加相亲,陈列出笾豆食物,聚一处宴饮,兄弟都已来齐,和乐而相亲。与妻子相亲如琴瑟相和,兄弟之间更应和睦相处。可见,这首诗正是周人倡导兄弟血亲团结的诗歌。世袭制度的家天下,子辈对父辈的权力继承问题,既是一个容易造成兄弟不和的根由,又是一个导致政权不稳的症结。商有诸弟争相代言”

,周有因管叔、蔡叔疑忌周公而导致的武庚叛乱,兄弟关系总是贵族内部敏感的问题,周代嫡长子制的确立尽管相当有效地解决了兄弟间的继承权问题,但兄弟之间的权益分配总是容易出现不愉快,因此,兄弟间的天伦关系也最容易受到干扰破坏。而周人要维持其统治,宗族内部的团结稳固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棠棣》

便是这种社会现实的产物[1]309。参考文献:

[1]聂石樵.诗经新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0.

[2]雒启坤.诗经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30.[3]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4]鲁洪生.诗经学概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238.★作者邮箱:Wangweiqing0808@163.com(责编:杨宗鸣zy)

““《

料究

略论《诗经》的和谐精神

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王渭清

本文旨在通过对各类诗作中所见之周人崇尚和谐精神的考察,以求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当今创建和谐《诗经》社会挖掘有益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诗经》周代礼乐文化和谐精神

周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源头,崇尚礼乐教化是它区别于商文化的根本特征,礼乐与德行的相辅与融通,奠定了周文化伦理、政治合一的统治思想体系,对后世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305篇是保存礼乐文化的最有价值的载体,是我们今《诗经》天了解周文化的重要窗口。

於乎不显,文王之德至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命,於穆不已。

[1]

我文王,曾孙笃之。”诗中歌颂文王德可配天,伟大而纯粹,作为后

世,理应继承他的事业,发扬他的德行,并笃行不倦,全诗表现了一种告慰祖先之灵的虔诚。在中,更进一步说明文王的功业:《维清》肇煙,迄用有成,维周之祯。如此清明光耀的“维清缉熙,文王之典。”德行是文王的典则。文王的功是肇兴于西土,终于获得成功,文王之德是周人获得天下的祥瑞。诗中声言天下之所以清明,是因为文王征伐有法。文王奏天命以征伐四方,煙祀上天,创造了祭天的“典则”是周人祀在岐山“迄用有成”《天作》,从而才,取得灭商的胜利。创业的先公先王之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诗中说上天先造了高大的岐山,古公亶父开始治理它,文王又在这里安居。自先王居住这里,在沮水侧,在岐山下,开始有了平坦的大道。可见岐山道由险阻变平坦是因为文王希望施惠,作为子孙后代,更应珍惜并继续保持这种作风。又如:“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昊天有成命》

密。於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诗中认为上天将天命赐予了周人,

[7]

1.祭祖诗体现了周人对人神和谐的追求。祭祀诗本属于人神相

接、上通天地以祈福祛灾的乐歌。而周人的祭祀诗虽也具有这一性质,但诗中并不存在超自然的神力对人的威慑和压迫,不存在人对神的恐惧和感恩。更多地却表现为一种对祖先神功德的歌颂,勉励后人敬德慎行,并通过祭祀过程来增强宗族凝聚力,亦即借沟通人、神的形式达到协和宗族社会的目的。祭祀先祖的诗在的祭祀《周颂》诗中占了绝大多数,这些乐歌重在歌颂先祖的德业功勋,而不在崇拜其或超自然的神力,目的是证明其统治的合理性,或者通“神威”过怀念先祖之德,让后人知道先祖创业之艰难,从而兢兢业业,居安而这些最终都是思危,确保家业永远安宁,并增强血缘宗族凝聚力。

为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服务的。如维天之命》《周颂・“维天之:改后所通过的那个条例。

其二,被取消的条款是什么。回忆录说“:投资开垦公荒者,其土地使用权属于投资者。”而日记中记录“:投资人开垦公荒,在经营期间有土地使用权。”用基本的法律创制知识来判断,法律条文的制订讲究高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土地使用权不可能永远属于投资者,此外,谢老在江西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秘书长、内务部长等职时起,就主持和参加起草了中国红色革命政权最早的《劳动法》、等一系列法令和条例,红军到达陕北后,又先《土地法》、《婚姻条例》后任过司法部长兼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陕甘宁边区政府高等法院院长等职务。他在参加此次政务会时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主持法规的拟订和修改,对各种法律、法规都非常熟悉,可以说所记载的法律规范具有极高的学术性和可信度,再加上上述时间的关系,所以被取消条款应当是日记中的记录较为合理。

回忆录中说“其三,对开垦公荒的所有权有没有限定条件。:因土地私有是允许的,但是过分集中则是违犯新民主主义的。说”“土地私有是允许的”没有限定条件,显得太过于笼统,且和奖助垦荒看不出有什么直接联系,而日记中明确地说“自力垦荒的,取得荒地所有权”,这不是随意说的,而是以此前已经通过的法规中的相应条款为依据的,此即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43年3月9日公布的《陕甘宁边区优待移难民垦荒条例》之第四条“难民自力开垦或雇人开:经移民、垦之公荒,其土地所有权概归移民或难民,并由县政府发给登记证。”

!!!!!!!!!!!!!!!!!!!!!!!!!!!!!!!!!!!!!!!!!!!!!!!!

这里在要求自力垦荒的同时也允许雇人开垦,但我们必须要清楚这是针对没有资本或较小资本的移民或难民而言,他们在自己没有能力或其他原因的情况下雇人开垦公荒,是用来自己耕种的,土地面积较小,和大规模的投资垦荒,雇人耕作不可同日而语。两则史料都说明,中共新民主主义的土地政策很明确:对土地大规模地集中于私人手中严加限制,力求平均分配土地,达到耕者有其田的目的,所以大量投资开垦公荒,然后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做法是不能允许的。谢老在日记中说“不少人尚缺乏此常识”,实际上就是指出有些党外人士对我党的土地纲领的实质没有深层的领会和把握。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基本可以推断出谢老日记中所记录的内容就是所取消的条款:投资人开垦公荒,在经营期间有《暂行条例》土地使用权。

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526.[1]李维汉.回忆与研究・

[2]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卷[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70-771.[3]谢觉哉.谢觉哉日记・

[4]陕西省档案馆编.陕甘宁边区政府大事记[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226,225.[5]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9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41-43.

又见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2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515-517.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5册[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426-428.・

[6]边区政府公布奖助实业投资暂行条例[N].解放日报,1945-04-07.

[7]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7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141.★作者邮箱:hhqn7@126.com(责编:杨宗鸣zy)参考文献:

兰台世界

2008.6下半月

53

文王和武王恭受天命,施德行业,不敢安逸放纵。成王继成文、武的事业,恭奉天命而不敢有丝毫懈怠,推行宽厚仁爱的政教而安抚天下,所以才能使周人的统治秩序安定而和顺。这其中蕴含着周人的尊德精神。《大雅・既醉》中云“: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里孝作为一种伦理准则,在祭祀仪式中体现出来,成为祭祀者和先祖神灵往来的纽带。从而,“这样一种仪式可以使同宗、同族的人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认同和亲近感,加强了他们之间情感上

的联络,以有力地维护宗族的团结。”

[2]由以上可见,周人即使祭祀祖先,其祷告歌颂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活着的人,为建立其统治的合法性服务,进而谋求社会统治秩序的和谐。

2.农事诗体现了周人对天人和谐的追求。周人以农业立国,《诗

经》中的农事诗既有农事祭祀诗,也有纯粹的农事生活诗。这些诗表现了周人立足于脚下的热土,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开发家园,创造财富与文明的精神。其中农事祭祀诗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周人为祈求丰收或答谢神灵的恩赐,但实际上更在于具体地表现周人农业生产方式、规模,以及丰收的一派喜悦景象。如《周颂・载芟》“: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驿驿其达。有厌其杰,厌厌其苗,绵绵其麃。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不洽百礼。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诗中前半部分以写藉田劳动为主,表现了劳动人数之多和田亩的广阔;后半部分则写周天子代表族人向祖先献祭,实际还是歌颂祖先发明农业生产的伟大。诗中贯穿着周人对农业丰收的喜悦,在祭坛上供奉粮食贡品以祭祀祖先和神灵,其本质是对农业劳动的自信和自豪,以及对土地的亲和感。再如《良耜》是秋后报赛社稷的蜡祭活动的写照,人们在秋后遍索与农事有关的土地、谷物,及帮助人们消灭害虫的猫虎、沟洫之神一并祭祀。在这些回报社稷、方神的诗中,既表现了周人仁义的善良秉性,也展示了在表面的宗教形式所暗含着的人与大自然众多生灵、事物所缔结的友善关系[3]50,这些自然生灵和土地方神在他们眼中,并不是令人恐惧的异己力量,而是与人类和睦相处的关系。

《诗经》农事生活诗最能体现天人和谐的当属《豳风・七月》。这首诗是典型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前半部分重在写“衣”,后半部分重在写“食”,在一年四季的时令推移中展示人为衣食所安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在这首诗中,没有对神灵的感恩,有的只是人们在与大自然生命节律合拍的生产活动中努力开辟生命的希望。在一系列农事活动的叙述中,固然也伴随着阶级压迫与剥削,但它的哲学特质更在于体现一种农事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现了农事稼穑中人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即人尊奉天时进行合规律性的劳作,天则赐予人衣食,使人得以生生不息。而它的本质正是农业文明国家中固有的一种天人之间的互动与和谐。

3.宴饮诗体现了周人对人际和谐的追求。周代是农业宗法社会,

家族血缘关系是联系社会的重要纽带,血缘情感使周人习惯于在充溢着和谐亲切的家庭气氛中交流感情,解决纠纷[4]。而《诗经》中的周人宴饮诗就为此提供了典型的证据。宴饮诗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长老会食礼”。而周代宴饮诗的直接目的却是为了巩固周族的血缘宗法制度,在“亲亲”“、尊尊”

中达到和谐。54兰台世界2008.6下半月

如周天子宴饮群臣的飨礼,就是周王在太庙中举行的一种象征性的宴会。这种礼仪形式非常隆重,以太牢招待宾客,但并不是为了真正的吃喝。如《小雅・鹿鸣》就是通过宴饮歌颂君臣和谐之歌。《毛序》云:“《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诗的开头先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萍”起兴,引出天子宴请群臣宾客之事,由于鹿本身被人们奉为神灵之物,吉祥的仁兽,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和威严的力量。所以这一起兴给宴会笼罩上一层庄重而神圣的气氛。“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反映了君臣之间上下和睦、融洽的欢乐景象。第二章写天子赞颂群臣勤政爱民的德行,表现出为君的礼贤下士。第三章写宴会进入高潮的情景,君臣们为治国安邦大事而庆祝,以“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作结,既表达了天子对众臣勤政爱民的答谢,同时又告诫和勉励大家要继续尽心竭力,和衷共济。在“和乐且湛”的气氛中奏出君臣融洽一体的主题。这正是周代贵族通过宴饮所达到的目的。这首诗作为列《小雅》首篇的宴饮诗,与其他宴饮诗相比,没有描绘歌舞行为和“既醉且饱”的现象,而是强化了一种“鼓瑟吹笙”的人文精神。在这种境界中,饮酒并非狂滥的放纵,礼规范酒、乐防范舞,在鼓瑟吹笙的音乐声中振奋人的精神,在适度的饮酒对神经的松缓中,与会者消除平日等级的隔阂,和谐地将个体融入群体。“宴饮诗‘鼓瑟吹笙’的奏乐,实际上象征着礼乐文化的诞生;宴饮仪式上礼乐的陶醉,实现的是将宴享由单纯的酒食享受,提高到对精神意义的领悟上来。因此在丰厚的酒食面前,每一次宴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与会者道德修养、精神境界的考验;而每一次符合礼节的宴飨,都是德性的增殖。唯有如

此,‘宴以和好’的人伦之‘和’,才是有文明价值的。”

[3]97

又如《小雅・棠棣》是通过宴饮以增进兄弟情谊。朱熹《诗集传》云:“此燕兄弟之歌。”诗中反复言:“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畏),兄弟孔怀”,“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申明人与人只有兄弟之间是最可亲密的,只有兄弟才会相救于急难,兄弟只在墙内相互争吵,一旦有外侮,就要共同抵御。所以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为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这里是说,兄弟经过丧乱后,会更加相亲,陈列出笾豆食物,聚一处宴饮,兄弟都已来齐,和乐而相亲。与妻子相亲如琴瑟相和,兄弟之间更应和睦相处。可见,这首诗正是周人倡导兄弟血亲团结的诗歌。世袭制度的家天下,子辈对父辈的权力继承问题,既是一个容易造成兄弟不和的根由,又是一个导致政权不稳的症结。商有诸弟争相代言”

,周有因管叔、蔡叔疑忌周公而导致的武庚叛乱,兄弟关系总是贵族内部敏感的问题,周代嫡长子制的确立尽管相当有效地解决了兄弟间的继承权问题,但兄弟之间的权益分配总是容易出现不愉快,因此,兄弟间的天伦关系也最容易受到干扰破坏。而周人要维持其统治,宗族内部的团结稳固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棠棣》

便是这种社会现实的产物[1]309。参考文献:

[1]聂石樵.诗经新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0.

[2]雒启坤.诗经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30.[3]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4]鲁洪生.诗经学概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238.★作者邮箱:Wangweiqing0808@163.com(责编:杨宗鸣zy)

““《


相关内容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现代汉语部分 1. 普通话儿化词的读音与意义 2. 普通话轻声词的运用问题 3. 普通话中"啊"的变读与运用 4. 词的结构方式与词义理据 5. 简论复合词的语义构成 6. 词语意义的创新与演变 7. 论词义误用的原因 8. 缩略词语与新词语 ...

  • 大学毕业论文古代文学篇
  • 六 古代文学篇 1 2 3 4 论中国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论<诗经>女性形象的艺术价值 论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论<左传>战争描写艺术 5 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6 论<庄子>的想象艺术 7 论"汉赋"的铺叙艺术 8 论 ...

  • 滁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滁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说明: 1.所列选题是参考兄弟本科院校和本系老师建议的选题,涵盖了中文专业各个学科: 2.所列选题有的是具体题目,有的只是选题范围,学生应在此范围内确定具体题目: 3.所列每个选题同届学生不能超过两个人共选,且具体题目或论述角度应有所差异: 4.每届毕业生选 ...

  •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综合知识试题
  • 武汉大学07年新闻传播学专业文综试题 一.简答 1.用<兼葭>说明诗经的艺术特色 2.曹操<短歌行>中比喻的使用及意义 3.鲁迅<秋夜>中的枣树象征着什么 4.郭沫若<炉中煤>中比喻的使用及意义 5.钱中书<论快乐>的写作特色 二.论述 1 ...

  • 略论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略论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张 颖 265713) (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龙口 摘要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等文化背景.英汉谚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瑰宝,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而表 ...

  • 新!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注:1.这些题目只是选题参考,最终的论文题目有待同学们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2.希望同学们在选题时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同学选题雷同,如果出现雷同情况,选题结果公布后,涉及雷同选题的同学要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及时变更选题;3.各班由学习委员负责,在选题公布的一周 ...

  • 略论郭沫若的历史剧
  • 略论郭沫若的历史剧 摘 要:纵观郭沫若历史剧创作情况,本文分别从史剧和历史.史剧和现实.史剧的形象塑造.悲剧成就等方面进行浅析,明确以下四点:(1)郭沫若处理史剧和历史关系的原则是"失事求似":(2)提出了"先欲制天下而后借鉴于古"及"据今推古&qu ...

  •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参考题目-汉语的借词
  • 一、语言学方面   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或偏正式、述补式等)   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   汉语的借词   二、现代汉语方面   现代汉语规范化 ...

  •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
  • 2013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古代文学>选题参考 1."秦世不文"原因探析(黄静) 2.论李斯的人生悲剧及其原因(黄静) 3.西汉政论文兴盛原因考(黄静) 4.贾谊.晁错政论文异同论(黄静) 5.<史记>与<汉书>批判精神之比较(黄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