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曲边梯形面积

78

上海中学数学2014年第1—2期

计算曲边梯形面积

362261

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刘华湘

计算曲边梯形面积的过程蕴涵着定积分的基本思想方法,笔者从现实背景导人问题,从几何直观到数列求和,从代数推理以及算法编程求和两方面求

快捷便利的瞬间,即可体现“无限”.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的问题探究,使学生理解“以直代曲”、“逐步逼近”、“极限”的思想方法.

2.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能从几何直观上进行分割求和,能提出多种“以直代曲”的近似代替方案,求出每个小直边图形面积的表达式.

3.通过编程实现曲边梯形面积的计算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和加深对递归数列求和、算法思想的理解以及积累用“手持技术”做数学的经验.

4.通过H P 399s 编程求出几种近似代替方式

出其极限值,由图形的定性分析过渡到数据的定量

刻画,借助H P 图形计算器的编程功能,以期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以直代曲”和“逼近”等思想方法,增强学生用算法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一、教学任务分析

求曲边梯形面积的过程蕴涵着定积分的基本思想方法,因此教学中,应突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步骤,从而为引入定积分的概念、体会定积分的基本思想、初步了解定积分的概念奠定基础.

笔者试图通过手持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无限分割”、“逐步逼近”这一抽象的思维过程,并设计有启迪、有引导作用的问题串,逐步加深对“逐步逼近”的

下所有直边图形面积的和,使学生获得合作交流、语

言表达、阐明想法和观点的体验.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寻曲边梯形面积的求法.

难点:对“以直代曲”、“逐步逼近”、“极限”思想的理解.

理解,“手工”难以实现的事情,手特技术来帮忙,在

还是z+1的范围搞不清楚,也不能真正理解厂(z +1) 与,(z) 到底是什么关系.

所以i 在高中函数学习阶段,讲清楚函数概念中“对应法则”还是很有必要的.三、问题的启示

函数概念的定义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变革,才成为现在的样子,并且随着数学的发展,函数的概念还会继续扩展下去.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当然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学生刚从初中到高中,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在函数概念教学中,尽量先从实际问题引入概念,注重对概念的分析,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教师从“集合”、“对应”角度启发,最终揭示函数概念的共同特性:(1) 函数所研究的两个变量是相互联系的.(2) 一个变量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也随着发生变化.(3) 对第一个变量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第二个变量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教学中需要通过练习巩固概念,再从讨论、反馈中深化概念,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函

的实质,避免概念教学的抽象与枯燥,完成

函数概念的内化.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英国

教材由实际情景得到表达式,再得到数据,描点作出图像,利用曲线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引入函数概念.还可以利用其他手段加强对函数理解,比如德国初中由机器运算寄存器的有关知识展开所熟悉的简单算法,让学生在编写简单程序的同时开始学习变量、函数.

教学中还可以适当介绍函数概念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具有不同层次的函数定义,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简单介绍函数的“关系说”定义.实际上,

美国九年级以上的各类代数课本中,都首先定义“有

序数对”、“关系”,再将函数定义为一种特殊的关系.

实际上教材有这么一句话:“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常常可以用解析式来表示.”(上教版高一上P 。。) 也就是说对应关系并不等同于解析式,那么两者的关系到底如何呢? 如果学生认真研读教材并且有质疑精神,就一定会发现问题的.

但遗憾的是,笔者教书十几年来,从来没有学生在这个地

产生疑问,这真的值得教师好好反思:学

生是否习惯了被动地接受,教师是否应该重视培养他们学会质疑,学会提问?

上海中学数学2014年第1—2期

79

二、教学方案

中蕴涵怎么样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我们所学知识中哪些地方有过类似的思想方法?

(一) 问题背景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谈谈你的为导入课题,提出以下问题:想法.

我校将重新粉刷宣传栏,请你设计意图: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想法逐步变成可帮忙计算粉刷面积(如图1) .

图1

操作的步骤,加深体会“以直代曲”、“逐步逼近”、设计意图:从现实背景中抽象

“极限”思想;总结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通用解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自然的;类比联想到导数概念、曲线的切线等.引出什么是曲边梯形?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曲边梯形的面积? 点明本课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二) 知识准备

如何求由y 一,(.r ) 一z2+作为知识准备,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与y —o ,.r 一0,z 一1所围成1.对于一个不规则的直边图形(封闭图形的边的曲边梯形的面积S(如图2) ?

界均为线段) ,你会如何求出其面积?

学生预设:学生经历过问设计意图:使学生用分割的方式,转化为规则题背景以及知识准备,面对这图2

的图形,或者在其内部任取一点转化为若干个三角一问题时,具有一定想法,教师用“问题串”形式将其

形面积之和.

想法表现出来.

2.圆内接正四边形、内接正八边形的面积与圆问题1

在一定误差范围内,我们可以用哪些

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过的直边图形的面积近似代替曲边梯形面积S?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近似代替的思想,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减小误差?

如何提高近似代替程度.

3.循环结构中的循环体具有什么作用? 什么设计意图: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旨在学是累加变量? 什么是计数变量?

生发现:近似代替、分割、再近似代替、再分割、求和,设计意图:使学生想到重复操作的事件可以用得到解决问题的想法,体会“以直代曲”的思想.

循环体来实现,数列的求和与累加变量的关系,为编问题2我们把大曲边梯形分割成竹个小曲边程求和作铺垫.

梯形,每个小曲边梯形面积均可用小直边图形面积(三) 实例探寻

近似代替.你能求出每个直边图形的面积n 。吗? 并填入表1:

有了以上的知识准备,笔者以“问题串”形式设表1

计了以下实例:

如何求由y 一,(.r ) 一z2+1与y —o ,Ir —o ,.r 一第女个直边图形

12是

1所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S ?

I 其面积口。的表达式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特殊与一般转化思想,分割后的矩形面积更直观,矩形的高即为纵坐标值更明显,便于计算.

(四) 拓展应用

如果汽车做变速直线运动,在时刻f 的速度为掣(f ) 一一f 2+2(单位:km /h) ,那么它在o ≤f ≤1(单学生预设:学生在计算等分点横坐标及矩形的位:h) 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路程S(单位:km ) 是多少?

高时很容易出错,如何求出S 。的表达式?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用类似思想,采取“以不变设计意图:使学生求出每个直边图形面积,培代变”的方法,把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问题,化归为养学生的递推归纳能力,发现累加求和具有明确的求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问题.

步骤性和可操作性,蕴涵算法思想,为引入用H P (五) 归纳总结

399s 图形计算器的编程功能求面积和做准备.

在归纳总结阶段,准备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问题3—1

求72个直边图形面积的和S 。具有

1.我们经历了探求曲边梯形面积的过程,我们明确的步骤性和可操作性,如何求出S 。的值? 你能应如何计算曲边梯形面积? 能归纳出一般的步骤

编写一个程序,借助于H P 399s 图形计算器实现:吗7

输入竹的值,输出咒个直边图形面积的和S 。,填人

2.如何减少近似代替误差? 减少误差的过程

表2:

8D

上海中学数学

表2

2014年第1—2期神,一种探索的精神.

竹的值s 。的值

81988

北京15中学隋丽丽老师评价:该案例试图通过手持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无限分割”、“无限逼近”这一抽象的思维过程,并设计有启迪、有引导作用的问题串,逐步加深对“无限逼近”的理解.是一个非常好的设计思路,有新意,也有创意.“手工”难以实现的事情,手持技术来帮忙,在快捷便利的瞬间,即可体现“无限”,折射出教师对手持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借助适当的手持技术手段,能使教师更好、更直观地展示数学本质;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数学核心概念.以下三个小问题很好地反映了学生对于定积分概念的理解程度.

r 6

问题3—2求行个直边图形面积和S 。关于变量咒的表达式,并利用12+22+32+…+行2一

丛旦上岂¥尘业进行化简.当咒趋向于正无穷大

U

时,面积S 。趋向于何值?

学生预设:用几何直观和列表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近似值的变化趋势.虽然可以使学生猜测出其极限值,但是失去了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合作交流的一次机会.如果能利用“手持技术”,由学生动手编出程序,不同组学生以不同近似代替方式感知出其极限值,无疑会使学生获得很大成就感.

设计意图: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平台,从代数推理以及算法编程两方面求出其极限值,利用H P 399s 编程定量计算出所有直边图形面积的和,展示逼近过程,由学生动手操作体会感知曲边梯形面积S 的值,进而理解“逐步逼近”、“极限”的思想方法.

问题4我们作了“用直边图形面积近似代替曲边梯形面积”的尝试.曲边梯形面积S 的不足近似值记为S 。、过剩近似值记为L ,面积S 。、S 、T 。有何关系? 咒趋向于正无穷大时,S 。和T 。有怎样的变化趋势? 你能求出曲边梯形面积S 的值吗?

学生预设:在进行有限等分时,以左端点的函数值代替矩形的高,还是以右端点的函数值代替矩形的高,矩形面积明显有误差;如果进行无限等分时,情况会如何不易想象.

设计意图:从不足近似和过剩近似同时逼近曲边梯形面积S ,使学生理解进行无限等分时,矩形的高可以用区间内任一点的函数值来代替,从而加深理解“逐步逼近”、“极限”的思想.四、教学评价及说明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赵鸿雁老师评价:该案例的选材很好,适合体现手持技术在数学学科上的应用,能体现技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但在设计上应该以数学概念的理解为主线,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自发地借助技术工具,结合具体的

学问题提出算法,利用技术解决

学思想

是关键也是难点,

学课堂上要提倡一种实践的精

1.如图3、图4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f (,(.r )

J

8

一g(T ) ) 出,学生对于图3的面积很好理解;而对于

图4的面积,受到积分的正、负与面积关系影响,大部分学生认为此公式不成立.虽然可以通过定积分的性质加以证明,但不如用定积分的概念来解释显得深刻.

图3

//

D

一I

一1

奠-1) .

L \

—渴.

一.————、

g “)

图6

上海中学数学2014年第l 一2期

87

一道习题的探究性学习

355001

福建省福安市第二中学陈平生

题目:设函数y 一厂(z) 的定义域为D ,若对于任数厂Q )=6z一6,令厂(z)=融一6一o .得z 一1,...函

意zl 、z 2∈D 且z 1+z 2=2口,恒有,(z1) +厂(z 2) =数,(z ) =z3—322图像对称中心为(1,一2) ,而函

26,则称点(n ,6) 为函数y=,(z) 图像的对称中心.数y 一一s i n(脚) 的图像的对称中心有一个为

研究并利用函数,(z) =z3—322一si n(,髓) 对称中

(1,0) ,.。.函数,(z)一z3—322一si n(眦) 对称中心

机求厂(志)+厂(盎) +...+,(麓)+为(1,一2+0)=(1,一2) .

学生3:(图像法) 如图12_

厂(渊) 的值.

作出函数厂(z) =z3—322一^

0s i n(7啊) 的图像,观察并猜测f

i :

本题属于“学习迁移型”试题,高三复习课后学其对称中心为(1,一2) ,’..习、思考与研究的一次探究作业题,其关键要求出函,(z ) +,(2一z) 一z3—322

数3,=,(z) 图像的对称中心.在展示研究成果时,有一s i n(嬲) +(2一z)3—3(2

些学生独特的解法与探究精神让笔者惊讶不已,也一z) 2一s i n 7r (2一z) 一一4,

使笔者对函数图像的对称中心探求方法有了新认识.‘.函数厂(z) 一z3—322一厂

V 和新思考,经整理、修改展示如下.si n(7啊) 图像的对称中心为

图1

1探求对称中心

(1.一2) .

函数,(z) =z3—322一si n(艘) 图像的对称中

学生4:(特殊值法) 在函数厂(z) 一一一3,~心探求方法精彩纷呈:

s i n(7髓) 图像上取两点A (~1,一4) 、B (1,一2) ,设其学生1:(定义法) 根据对称中心的定义即有图像对称中心为P(口,6) ,则点A 、B 关于P 点的对厂(.z) +.厂(2口一z)=26,代人整理得6(口一1) z2—

称点A7(2口+1,26+4)、B ’(2口一1,26+2)也在其函12口(口一1) z+8口3—12口2一si n 嬲一s i n(2n ,r 一7啊) =

数的图像上.则26+4一(2口+1)3—3(2口+1)2一s i n 26,此等式对一切实数z 恒成立,当且仅当口=1,6[(2口+1)7r ],26+2一(2口一1) 3—3(2口一1) 2一si n 一一2时恒成立,.‘.函数y 一,(z) 图像的一个对称

[(2口一1) 7r ],两式相减得12口2—12口一12口(口一1) =中心为(1,一2) .

0....口一O 或口=1,...当口=O时,6=一3,当口=1

学生2:(同一法) 函数.厂(z) =,一谨的二阶导函

时,6=一2;由于连续函数的对称中心在其自身图像

3.证明:1+丢+丢+

的面积之和,如图6所示,原不等式显然成立.

同理利用定积分概念的不足近似及过剩近似,

…+二>ln(竹+1)(,z ∈N ’)

容易证明:茅毛+茅b+…+万击乏

分析:这是一道通常与函数结合的证明题,由导数

茅最+…+西寺了(竹∈N ’) ,如图7所示

知识易知,(z 一1) >l眦对于

z>1图7

参考文献

恒成立.令z=半,是

[1]张淑梅,李建华,杨照宇等.数学必修3[M ].人民教育出

—1,2…竹,两边累加即证之.部分学生利用定积分概念

版社,2008.

[2]钱瑕玲,王嵘等.数学选修2—2(A 版) [M ].人民教育出

证明,右边表示函数y=丢在z 一1,z=”+1和3,亍。围

版社,2009.

r " +l

1

[3]李龙才,章建跃等.数学选修2—2(教师教学用书) [M ].

成的曲边梯形面积,即l 三出=1n(竹+1) ;左边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聂必凯,汪秉彝,吕传汉.关于

学问题提出的若干思考

为竹个小矩形(每个矩形的宽为1,高为{,忌=1,2…恕)

[J].学教育学报,2003。5.

78

上海中学数学2014年第1—2期

计算曲边梯形面积

362261

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刘华湘

计算曲边梯形面积的过程蕴涵着定积分的基本思想方法,笔者从现实背景导人问题,从几何直观到数列求和,从代数推理以及算法编程求和两方面求

快捷便利的瞬间,即可体现“无限”.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的问题探究,使学生理解“以直代曲”、“逐步逼近”、“极限”的思想方法.

2.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能从几何直观上进行分割求和,能提出多种“以直代曲”的近似代替方案,求出每个小直边图形面积的表达式.

3.通过编程实现曲边梯形面积的计算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和加深对递归数列求和、算法思想的理解以及积累用“手持技术”做数学的经验.

4.通过H P 399s 编程求出几种近似代替方式

出其极限值,由图形的定性分析过渡到数据的定量

刻画,借助H P 图形计算器的编程功能,以期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以直代曲”和“逼近”等思想方法,增强学生用算法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一、教学任务分析

求曲边梯形面积的过程蕴涵着定积分的基本思想方法,因此教学中,应突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步骤,从而为引入定积分的概念、体会定积分的基本思想、初步了解定积分的概念奠定基础.

笔者试图通过手持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无限分割”、“逐步逼近”这一抽象的思维过程,并设计有启迪、有引导作用的问题串,逐步加深对“逐步逼近”的

下所有直边图形面积的和,使学生获得合作交流、语

言表达、阐明想法和观点的体验.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寻曲边梯形面积的求法.

难点:对“以直代曲”、“逐步逼近”、“极限”思想的理解.

理解,“手工”难以实现的事情,手特技术来帮忙,在

还是z+1的范围搞不清楚,也不能真正理解厂(z +1) 与,(z) 到底是什么关系.

所以i 在高中函数学习阶段,讲清楚函数概念中“对应法则”还是很有必要的.三、问题的启示

函数概念的定义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变革,才成为现在的样子,并且随着数学的发展,函数的概念还会继续扩展下去.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当然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学生刚从初中到高中,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在函数概念教学中,尽量先从实际问题引入概念,注重对概念的分析,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教师从“集合”、“对应”角度启发,最终揭示函数概念的共同特性:(1) 函数所研究的两个变量是相互联系的.(2) 一个变量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也随着发生变化.(3) 对第一个变量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第二个变量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教学中需要通过练习巩固概念,再从讨论、反馈中深化概念,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函

的实质,避免概念教学的抽象与枯燥,完成

函数概念的内化.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英国

教材由实际情景得到表达式,再得到数据,描点作出图像,利用曲线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引入函数概念.还可以利用其他手段加强对函数理解,比如德国初中由机器运算寄存器的有关知识展开所熟悉的简单算法,让学生在编写简单程序的同时开始学习变量、函数.

教学中还可以适当介绍函数概念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具有不同层次的函数定义,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简单介绍函数的“关系说”定义.实际上,

美国九年级以上的各类代数课本中,都首先定义“有

序数对”、“关系”,再将函数定义为一种特殊的关系.

实际上教材有这么一句话:“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常常可以用解析式来表示.”(上教版高一上P 。。) 也就是说对应关系并不等同于解析式,那么两者的关系到底如何呢? 如果学生认真研读教材并且有质疑精神,就一定会发现问题的.

但遗憾的是,笔者教书十几年来,从来没有学生在这个地

产生疑问,这真的值得教师好好反思:学

生是否习惯了被动地接受,教师是否应该重视培养他们学会质疑,学会提问?

上海中学数学2014年第1—2期

79

二、教学方案

中蕴涵怎么样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我们所学知识中哪些地方有过类似的思想方法?

(一) 问题背景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谈谈你的为导入课题,提出以下问题:想法.

我校将重新粉刷宣传栏,请你设计意图: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想法逐步变成可帮忙计算粉刷面积(如图1) .

图1

操作的步骤,加深体会“以直代曲”、“逐步逼近”、设计意图:从现实背景中抽象

“极限”思想;总结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通用解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自然的;类比联想到导数概念、曲线的切线等.引出什么是曲边梯形?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曲边梯形的面积? 点明本课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二) 知识准备

如何求由y 一,(.r ) 一z2+作为知识准备,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与y —o ,.r 一0,z 一1所围成1.对于一个不规则的直边图形(封闭图形的边的曲边梯形的面积S(如图2) ?

界均为线段) ,你会如何求出其面积?

学生预设:学生经历过问设计意图:使学生用分割的方式,转化为规则题背景以及知识准备,面对这图2

的图形,或者在其内部任取一点转化为若干个三角一问题时,具有一定想法,教师用“问题串”形式将其

形面积之和.

想法表现出来.

2.圆内接正四边形、内接正八边形的面积与圆问题1

在一定误差范围内,我们可以用哪些

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过的直边图形的面积近似代替曲边梯形面积S?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近似代替的思想,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减小误差?

如何提高近似代替程度.

3.循环结构中的循环体具有什么作用? 什么设计意图: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旨在学是累加变量? 什么是计数变量?

生发现:近似代替、分割、再近似代替、再分割、求和,设计意图:使学生想到重复操作的事件可以用得到解决问题的想法,体会“以直代曲”的思想.

循环体来实现,数列的求和与累加变量的关系,为编问题2我们把大曲边梯形分割成竹个小曲边程求和作铺垫.

梯形,每个小曲边梯形面积均可用小直边图形面积(三) 实例探寻

近似代替.你能求出每个直边图形的面积n 。吗? 并填入表1:

有了以上的知识准备,笔者以“问题串”形式设表1

计了以下实例:

如何求由y 一,(.r ) 一z2+1与y —o ,Ir —o ,.r 一第女个直边图形

12是

1所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S ?

I 其面积口。的表达式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特殊与一般转化思想,分割后的矩形面积更直观,矩形的高即为纵坐标值更明显,便于计算.

(四) 拓展应用

如果汽车做变速直线运动,在时刻f 的速度为掣(f ) 一一f 2+2(单位:km /h) ,那么它在o ≤f ≤1(单学生预设:学生在计算等分点横坐标及矩形的位:h) 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路程S(单位:km ) 是多少?

高时很容易出错,如何求出S 。的表达式?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用类似思想,采取“以不变设计意图:使学生求出每个直边图形面积,培代变”的方法,把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问题,化归为养学生的递推归纳能力,发现累加求和具有明确的求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问题.

步骤性和可操作性,蕴涵算法思想,为引入用H P (五) 归纳总结

399s 图形计算器的编程功能求面积和做准备.

在归纳总结阶段,准备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问题3—1

求72个直边图形面积的和S 。具有

1.我们经历了探求曲边梯形面积的过程,我们明确的步骤性和可操作性,如何求出S 。的值? 你能应如何计算曲边梯形面积? 能归纳出一般的步骤

编写一个程序,借助于H P 399s 图形计算器实现:吗7

输入竹的值,输出咒个直边图形面积的和S 。,填人

2.如何减少近似代替误差? 减少误差的过程

表2:

8D

上海中学数学

表2

2014年第1—2期神,一种探索的精神.

竹的值s 。的值

81988

北京15中学隋丽丽老师评价:该案例试图通过手持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无限分割”、“无限逼近”这一抽象的思维过程,并设计有启迪、有引导作用的问题串,逐步加深对“无限逼近”的理解.是一个非常好的设计思路,有新意,也有创意.“手工”难以实现的事情,手持技术来帮忙,在快捷便利的瞬间,即可体现“无限”,折射出教师对手持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借助适当的手持技术手段,能使教师更好、更直观地展示数学本质;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数学核心概念.以下三个小问题很好地反映了学生对于定积分概念的理解程度.

r 6

问题3—2求行个直边图形面积和S 。关于变量咒的表达式,并利用12+22+32+…+行2一

丛旦上岂¥尘业进行化简.当咒趋向于正无穷大

U

时,面积S 。趋向于何值?

学生预设:用几何直观和列表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近似值的变化趋势.虽然可以使学生猜测出其极限值,但是失去了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合作交流的一次机会.如果能利用“手持技术”,由学生动手编出程序,不同组学生以不同近似代替方式感知出其极限值,无疑会使学生获得很大成就感.

设计意图: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平台,从代数推理以及算法编程两方面求出其极限值,利用H P 399s 编程定量计算出所有直边图形面积的和,展示逼近过程,由学生动手操作体会感知曲边梯形面积S 的值,进而理解“逐步逼近”、“极限”的思想方法.

问题4我们作了“用直边图形面积近似代替曲边梯形面积”的尝试.曲边梯形面积S 的不足近似值记为S 。、过剩近似值记为L ,面积S 。、S 、T 。有何关系? 咒趋向于正无穷大时,S 。和T 。有怎样的变化趋势? 你能求出曲边梯形面积S 的值吗?

学生预设:在进行有限等分时,以左端点的函数值代替矩形的高,还是以右端点的函数值代替矩形的高,矩形面积明显有误差;如果进行无限等分时,情况会如何不易想象.

设计意图:从不足近似和过剩近似同时逼近曲边梯形面积S ,使学生理解进行无限等分时,矩形的高可以用区间内任一点的函数值来代替,从而加深理解“逐步逼近”、“极限”的思想.四、教学评价及说明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赵鸿雁老师评价:该案例的选材很好,适合体现手持技术在数学学科上的应用,能体现技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但在设计上应该以数学概念的理解为主线,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自发地借助技术工具,结合具体的

学问题提出算法,利用技术解决

学思想

是关键也是难点,

学课堂上要提倡一种实践的精

1.如图3、图4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f (,(.r )

J

8

一g(T ) ) 出,学生对于图3的面积很好理解;而对于

图4的面积,受到积分的正、负与面积关系影响,大部分学生认为此公式不成立.虽然可以通过定积分的性质加以证明,但不如用定积分的概念来解释显得深刻.

图3

//

D

一I

一1

奠-1) .

L \

—渴.

一.————、

g “)

图6

上海中学数学2014年第l 一2期

87

一道习题的探究性学习

355001

福建省福安市第二中学陈平生

题目:设函数y 一厂(z) 的定义域为D ,若对于任数厂Q )=6z一6,令厂(z)=融一6一o .得z 一1,...函

意zl 、z 2∈D 且z 1+z 2=2口,恒有,(z1) +厂(z 2) =数,(z ) =z3—322图像对称中心为(1,一2) ,而函

26,则称点(n ,6) 为函数y=,(z) 图像的对称中心.数y 一一s i n(脚) 的图像的对称中心有一个为

研究并利用函数,(z) =z3—322一si n(,髓) 对称中

(1,0) ,.。.函数,(z)一z3—322一si n(眦) 对称中心

机求厂(志)+厂(盎) +...+,(麓)+为(1,一2+0)=(1,一2) .

学生3:(图像法) 如图12_

厂(渊) 的值.

作出函数厂(z) =z3—322一^

0s i n(7啊) 的图像,观察并猜测f

i :

本题属于“学习迁移型”试题,高三复习课后学其对称中心为(1,一2) ,’..习、思考与研究的一次探究作业题,其关键要求出函,(z ) +,(2一z) 一z3—322

数3,=,(z) 图像的对称中心.在展示研究成果时,有一s i n(嬲) +(2一z)3—3(2

些学生独特的解法与探究精神让笔者惊讶不已,也一z) 2一s i n 7r (2一z) 一一4,

使笔者对函数图像的对称中心探求方法有了新认识.‘.函数厂(z) 一z3—322一厂

V 和新思考,经整理、修改展示如下.si n(7啊) 图像的对称中心为

图1

1探求对称中心

(1.一2) .

函数,(z) =z3—322一si n(艘) 图像的对称中

学生4:(特殊值法) 在函数厂(z) 一一一3,~心探求方法精彩纷呈:

s i n(7髓) 图像上取两点A (~1,一4) 、B (1,一2) ,设其学生1:(定义法) 根据对称中心的定义即有图像对称中心为P(口,6) ,则点A 、B 关于P 点的对厂(.z) +.厂(2口一z)=26,代人整理得6(口一1) z2—

称点A7(2口+1,26+4)、B ’(2口一1,26+2)也在其函12口(口一1) z+8口3—12口2一si n 嬲一s i n(2n ,r 一7啊) =

数的图像上.则26+4一(2口+1)3—3(2口+1)2一s i n 26,此等式对一切实数z 恒成立,当且仅当口=1,6[(2口+1)7r ],26+2一(2口一1) 3—3(2口一1) 2一si n 一一2时恒成立,.‘.函数y 一,(z) 图像的一个对称

[(2口一1) 7r ],两式相减得12口2—12口一12口(口一1) =中心为(1,一2) .

0....口一O 或口=1,...当口=O时,6=一3,当口=1

学生2:(同一法) 函数.厂(z) =,一谨的二阶导函

时,6=一2;由于连续函数的对称中心在其自身图像

3.证明:1+丢+丢+

的面积之和,如图6所示,原不等式显然成立.

同理利用定积分概念的不足近似及过剩近似,

…+二>ln(竹+1)(,z ∈N ’)

容易证明:茅毛+茅b+…+万击乏

分析:这是一道通常与函数结合的证明题,由导数

茅最+…+西寺了(竹∈N ’) ,如图7所示

知识易知,(z 一1) >l眦对于

z>1图7

参考文献

恒成立.令z=半,是

[1]张淑梅,李建华,杨照宇等.数学必修3[M ].人民教育出

—1,2…竹,两边累加即证之.部分学生利用定积分概念

版社,2008.

[2]钱瑕玲,王嵘等.数学选修2—2(A 版) [M ].人民教育出

证明,右边表示函数y=丢在z 一1,z=”+1和3,亍。围

版社,2009.

r " +l

1

[3]李龙才,章建跃等.数学选修2—2(教师教学用书) [M ].

成的曲边梯形面积,即l 三出=1n(竹+1) ;左边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聂必凯,汪秉彝,吕传汉.关于

学问题提出的若干思考

为竹个小矩形(每个矩形的宽为1,高为{,忌=1,2…恕)

[J].学教育学报,2003。5.


相关内容

  • [梯形的面积]教学案例分析
  • <梯形的面积>教学案例分析 合面镇中心小学 杨平 2012年11月23日星期五,我与先维强校长两人在纳溪区渠坝小学各上了一节自主课堂交流课,我上的是五年级数学<梯形的面积>一课,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⒈学会灵活运用双拼法.分割法.割补法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会用已有的经验推 ...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梯形的面积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88-P89 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熟练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2.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3.能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 ...

  • 梯形的面积j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五课时<梯形面积> [基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读.写分数.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梯形特征,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并形成一定 ...

  • [梯形的面积]教案
  • <梯形的面积>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2.通过猜想.验证.实践等数学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感受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3.通过探索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

  •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一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教材86页-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 ...

  • 梯形的面积教案定稿
  • > 洪桥小学 罗燕 课前准备:谁来介绍你们的姓名.年龄.学校.爱好等等,让大家都来了解你. 我们先介绍这,我相信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一定会让所有的老师都记住你.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8-89 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理解.掌 ...

  • 梯形的面积说课稿
  • 梯形的面积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梯形的面积.(板书:梯形的面积) 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块领域,它是学生已经认识了梯形.知道了梯形的特征.会画梯形的高,并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

  • [梯形的面积计算]
  •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知道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梯形面积. 2.方法过程目标:理解梯形与其它图形之间的联系:理解如何将未知图形转化成已知图形. 3.情感态度目标:乐于探究梯形面积的公式推导:能参与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 4.渗透"两纲教育", ...

  • 多边形的面积(教案)
  •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本单元教材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 积,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 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列表.画图等策略,整理平面图形的面 ...

  • [梯形面积]说课稿
  • <梯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营丘镇小学 赵淑华)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梯形面积的计算"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这部分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圆的面积和立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