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精华笔记开更⑨

今天,小编继续为大家带来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精华笔记系列,希望能帮2017考研的你尽快梳理好内容,把最核心的考点都背会!

第五章 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第一节  维新变法思潮

一、早期维新运动思潮

资产阶级改革思想则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已经出现。初期的资产阶级改革思想要求以西方强国为榜样,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企图使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建忠、薛福成、王韬、郑观应等。改革主张表现:

政治方面,他们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官制等。

经济方面,他们主张收回海关主权,提高进口税,减免出口税,保护和发展近代工矿企业。

二、康、梁维新思想

变法维新思潮在1898年(农历戊戌年)达到顶点,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1891年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招收学生讲学,传播维新思想。写成并出版了《新学伪经考》一书。1892年,康有为又写成了《孔子改制考》一书,该书着重宣传了孔子“托古改制”的思想。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1896年至1897年间,他写了《变通议》、《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说群》等重要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1897年,写成了《仁学》一书,根据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变化的现象,对封建专制加以猛烈抨击,对守旧思想进行批判,号召人们勇敢地“冲决”纲常名教的“网罗”。他还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个人“自主之权”。他是维新派中的激进分子。

严复,福建侯官人。他将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原理运用于人类社会,用来警醒人们,给当时的维新运动提供了武器。1895年,他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原强》、《辟韩》、《救亡决论》、《论世变之亟》等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封建专制,倡导资产阶级民主,以新学(西学)为武器,向封建文化开火。

批判传统政治体制,反思传统文化,主张引进西方的政治观念,是戊戌思潮深化之处。

第二节  戊戌变法

一、维新运动的高涨

维新思潮发展成为较为广泛的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标志是1895年“公车上书”。

康有为多次上书,主张变法。

创办报刊、组织学会、设立学堂。如1895年7月,康有为在北京编印《中外纪闻》报,鼓吹变法,扩大影响。同年8月、11月,又分别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聚集力量,制造舆论,宣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1896年7月,梁启超在上海办《时务报》。谭嗣同在湖南创办的“南学会”、“时务学堂”,严复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等,影响都很大。除北京、上海、湖南、天津外,其他地方也涌现出许多学会、学堂和报馆。至l898年,全国的学会、学堂、书局、报馆有300多所。

二、维新派与顽固派的争论

一是要不要变“祖宗之法”。

二是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三是要不要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三、百日维新主要内容及其失败

(一)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从这一天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在百日维新期间,前后共颁发了新政诏书、谕令100多道。这些新政法令的主要内容有:

政治方面:删改则例,裁汰冗员,取消闲散重迭的机构;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设立农工商局,切实开垦荒地,提倡开办实业,奖励新发明、新创造;设立铁路、矿产总局,建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等等。

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学校,开办京师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等。

军事方面:训练海、陆军,陆军改练洋操,裁减旧军,以及力行保甲,等等。

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触及到封建制度的本质。但是,在政治上开放了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的自由,经济上也制定了不少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虽然这些改革措施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当时却是积极的、进步的。在短短的两三个月中,康、梁等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非常活跃,一片黑暗的中国,透出了一些生气。中国资产阶级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达到了它的顶峰。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

1898年9月发生戊戌政变。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维新期间的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余均被取消。注意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与戊戌政变三者之间的区别。

四、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一)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这次运动之所以失败,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新旧势力对比悬殊。

主观原因是:维新派策略失误。其一,维新派对旧势力估计不足,把变法看得过于简单。其二,维新派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其三,维新派不但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支持变法,反而对人民群众抱敌视态度。

(二)维新运动失败的历史意义

这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仍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运动和政治改革运动。

其次,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

再次,戊戌变法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节  立宪运动

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为了笼络立宪派对抗革命派进而加强集权,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一、预备立宪的过程

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推动下,从1904年开始,开始有一些清朝官员奏请立宪。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5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1906年8月,5大臣回国,向慈禧密陈立宪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3大益处。

1906年9月1日,清政府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现时要做的则是改革官制、厘订法律、广兴教育、整顿武备等,以此作为未来实行宪政的“预备”。

1907年,清政府宣布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地方筹设咨议局。

1908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期,9年后正式召开国会。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和《议院法选举法要领》、《逐年筹备宪政事宜清单》。

1908年11月14日、15日,光绪和慈禧先后死去。3岁的溥仪即位,改元宣统,其父载沣以摄政王监国。载沣统治集团继慈禧的衣钵,继续玩弄宪政骗局。

1909年和1910年,各省咨议局和北京资政院先后成立,资产阶级立宪派占了多数席位。咨议局和资政院的设立及其常年会的召开是清王朝历史上的新事物,对于长期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中国人来说,起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新内阁官制,组成所谓“责任内阁”。内阁大臣共13人,汉族4人,满族9人,满族中皇族又占5人。因此,这届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皇族组阁是违背立宪精神的。因此,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经实践证明只是一场骗局而已。

二、“国会请愿运动”

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资产阶级立宪派大为振奋,立即积极活动起来,海内外成立的各种立宪团体多达80多个。资产阶级改良派遂被称为“立宪派”。梁启超在东京成立了具有资产阶级政党规模的政闻社,提出四大纲领。派73

立宪派借清政府“预备立宪”之际发起大规模的请愿运动,企图分享一部分政治权力。他们于1908年8月发起了第一次国会请愿运动后,但遭受镇压。

咨议局设立后,立宪派再次掀起国会请愿运动。1910年1月至10月又举行了3次请愿运动。遗憾的是这些请愿运动均以失败或流产而告终。

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的败露和对立宪派请愿运动的冷漠将立宪派推向了革命一边,清王朝进一步陷入孤立的境地,加速了自己末日的到来。

第四节  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一、孙中山和兴中会

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县(今中山)翠亨村人。1878年,孙中山赴檀香山,在他哥哥孙眉的资助下,就读英美教会学校。1883年回国,在广州博济医校和香港西医书院学习,1882年毕业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

孙中山青少年时代所受的主要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的教育,这对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894年春,他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革新主张。上书失败使孙中山深切地感到,和平改革之途已绝,必须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从而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

1894年冬,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的宗旨是“振兴中华,维持国体”,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革命纲领和奋斗目标。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也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阶段的开始。

1895年11月广州起义失败,革命志士陆皓东等多人牺牲。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20世纪初,随着新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也广泛传播开来。上海和东京是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和留学生最为集中的两个地方。1903年前后,在他们中间兴起了一个创办刊物、翻译接受西方民主政治学说和各国民主革命历史的热潮。留日学生先后创办了《开智录》、《国民报》、《游学译编》、《浙江潮》、《江苏》等宣传革命的刊物,国内知识界也先后创办了《大陆》、《中国白话报》、《女子世界》等刊物。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以及《法兰西革命史》等大量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被翻译出版。两三年内,出版政治性刊物近20种,翻译各种西书近50部。这些书刊大都抨击清政府丧权辱国,昏庸腐败,公开向人们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和主张,大造革命舆论,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

在宣传革命思想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宣传家和思想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

章炳麟(1869—1936),号太炎,浙江余杭人。1903年,章炳麟在上海《苏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痛斥保皇派所谓的“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革命”的主张。

邹容(1885—1905),字蔚丹,四川巴县人。1903年春回上海,并于当年5月写作完成了被誉为近代中国“人权宣言”的《革命军》一书,热情地歌颂了革命和民主。

陈天华(1875—1905),字星台,湖南新化人。1903年留学日本,是年出版《猛回头》、《警世钟》两本小册子。1905年12月8日,为抗议日本政府颁行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愤而跳海自杀,时年31岁。

三、革命团体的建立

在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相继出现,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

1904年2月黄兴成立华兴会。

1904年6月,由革命志士刘静庵、张难先等在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暗中宣传鼓动革命,后因响应华兴会起义事败而中止活动。不久,刘静庵等利用有合法地位的教会阅览室——日知会,继续进行革命宣传,暗中联络同志,于1906年2月重新组织了秘密的革命团体,名称也叫日知会。

1904年10月,光复会在上海正式成立,推举蔡元培为会长。同年12月,陶成章又在日本东京建立光复会分部。在陶成章等人的努力下,光复会以会党、新军和青年学生为联络对象,很快便发展成为江、浙、皖一带势力最大的革命团体。

1904年前后,各地还先后成立了其他一些革命小团体,如福建的汉族独立会、安徽的岳王会、江苏的强国会、江西的自强会,等等。

四、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正式在东京举行成立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按“三权分立”原则,设执行、评议、司法3部。会议决定以《民报》为同盟会机关报。

1905年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16字政治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集中概括。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进行民族革命,推翻以满洲贵族为首的清政府,解除国内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即进行社会革命,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二)对旧三民主义的评价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但是,这一纲领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但却不敢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它主张民权主义,但又不敢依靠广大的工农群众;它主张民生主义,却又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内容。

第五节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1905年至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思想领域内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

一、论战的主要内容

双方论战的中心战场在日本,革命派的主要阵地是《民报》,由章太炎主编。改良派的主要阵地是《新民丛报》,由梁启超主编。论战的焦点主要是:

(一)要不要“反满”和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二)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

(三)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

二、论战的意义和局限性

通过两年的论战,革命派进一步划清了与改良派的界限,在舆论上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做了准备。

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革命派在论战中也暴露出了自身难以克服的严重缺陷。这主要表现在如何对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群众运动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上,革命派没有突破同盟会纲领的局限性。

第六节  从兴中会到武昌起义

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同改良派进行论战的同时,从1906年底到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之前,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

一、萍、浏、醴起义

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领导起义。但终失败。

二、华南沿海和沿边地区起义

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孙中山直接领导同盟会在华南沿海和沿边地区连续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分别是饶平黄岗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马笃山起义以及云南河口起义。

三、浙皖起义

1907年7月,光复会的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等人组织和领导,最后因孤立无援而失败。

四、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黄兴等领导。由于寡不敌众,起义失败。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五、各地起义失败的原因

革命党人的多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坚强的领导和得力的指挥,不能够形成统一的计划和行动,导致力量分散和削弱,被敌人各个击破。革命党人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使得起义难以坚持下去。此外,只注重运动会党和新军,而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七节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一、武昌起义

(一)起义的准备

湖北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工作。

1911年的广州起义和四川保路风潮。

(二)起义的经过

10月9日,起义计划泄漏,被迫提前。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控制了武昌城,取得了首义的胜利。11日晚和12日晨,驻汉阳、汉口的新军先后起义,武汉三镇完全为革命党人所控制。

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二、各省响应

武昌起义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湖南、陕西等地的革命党人纷纷发动新军和会党响应,革命风暴席卷全国。从武昌起义爆发到11月9日,在短短1个月内,先后有13个省和重要城市上海及其他许多州县宣布起义独立,革命在全国范围内飞速发展。

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接着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和《告全国同胞书》。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

政治方面:根据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原则,南京临时政府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等“私权”。

经济方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保护工商业的规章,废除清代的一些苛捐杂税,奖励华侨在国内投资。

文化教育方面:南京临时政府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禁用清政府学部颁行的教科书,新编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废除“有碍民国精神及非各学校应授之科目”,《皇朝掌故》,《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等一律禁用,小学禁读经科等等。

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项法令,对资产阶级利益表现了热忱关切的态度,但对地主阶级的利益没有根本的触动,对于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也缺乏必要的关注。

(三)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的困难

临时政府成立时面临的状况是极为困难的。表现在:

政治上,临时政府并未实现真正的统一。

外交上,帝国主义列强对南京临时政府不予承认。

财政上,始终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基础是脆弱的。名义上是全国性政府,但权力并不能推行于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的省份。同盟会也处于涣散状态。

四、南北议和

(一)南北议和背景

武昌起义后,全国的形势变得错综复杂。各派政治势力纷纷活动,上海成为幕后中心。赵凤昌的住宅“惜阴堂”是议和的主要场所。

(二)南北议和经过

1911年11月26日,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和袁世凯密谋后,由英国驻汉口领事出面,向湖北军政府提出南北停战议和的建议。武昌方面表示接受。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12月18日,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和南方各省军政府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开始了和平谈判。帝国主义施加压力,迫使南方革命势力向袁世凯妥协。

五、袁世凯窃取政权

(一)逼迫清帝退位

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宣告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结束。13日,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辞职。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二)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

3月6日,临时参议院议决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

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次日,临时参议院决议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至此,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成立不到百日的南京临时政府不幸夭折,革命遭到了严重的挫败。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56条,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府组织机构以及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

六、“二次革命”

(一)临时政府北迁后的政局

1912年3月,袁世凯提名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在南京组成第一届内阁,接收临时政府。

唐绍仪内阁倒台后,宋教仁1912年8月组成国民党,在临时参议院中占据多数,成为第一大党。

(二)宋教仁案

1913年3月20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暴徒枪击,伤重逝世。宋教仁被刺杀这一悲剧,宣告了“政党政治”的破产。袁世凯见阴谋败露,便密下动员令,决心以武力消灭国民党在南方几省的势力。为了准备内战经费,1913年4月,他不经国会批准,以出卖国家主权为条件,同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巨款2500万英镑(约合2.5亿两白银)。

(三)“二次革命”及其失败

1913年6月,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曾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是不服从中央,下令免职,并派兵南下,进入江西,发动反革命内战。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誓师,组织讨袁军,发表讨袁通电。15日,黄兴在南京响应,成立讨袁军,誓师讨袁。接着,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重庆等省市先后宣布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但终于失败,孙中山、黄兴只得流亡海外。

“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中国版的南北战争,民主与专制的一场较量。它的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无可挽回地失败了,历史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七、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既是一场革命运动,又是一次政治革新运动,同时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而且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及其主子帝国主义。

第二,辛亥革命在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解放。此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民主潮流的不断高涨,空前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开拓革命的道路。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辛亥革命对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推翻清朝、结束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伟大胜利,但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种结局表明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其主要原因是:

组织方面:领导这次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没有很好地发挥指挥全国革命运动的核心作用。

政治方面: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造成革命党人在这次革命中一直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和具体行动。

军事方面:在辛亥革命的进程中,同盟会始终没有建立起一支具有共同革命理想和严格组织纪律的革命军队。

辛亥革命的历史说明,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

回复“00”下载考研新手大礼包

今天,小编继续为大家带来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精华笔记系列,希望能帮2017考研的你尽快梳理好内容,把最核心的考点都背会!

第五章 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第一节  维新变法思潮

一、早期维新运动思潮

资产阶级改革思想则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已经出现。初期的资产阶级改革思想要求以西方强国为榜样,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企图使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建忠、薛福成、王韬、郑观应等。改革主张表现:

政治方面,他们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官制等。

经济方面,他们主张收回海关主权,提高进口税,减免出口税,保护和发展近代工矿企业。

二、康、梁维新思想

变法维新思潮在1898年(农历戊戌年)达到顶点,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1891年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招收学生讲学,传播维新思想。写成并出版了《新学伪经考》一书。1892年,康有为又写成了《孔子改制考》一书,该书着重宣传了孔子“托古改制”的思想。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1896年至1897年间,他写了《变通议》、《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说群》等重要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1897年,写成了《仁学》一书,根据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变化的现象,对封建专制加以猛烈抨击,对守旧思想进行批判,号召人们勇敢地“冲决”纲常名教的“网罗”。他还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个人“自主之权”。他是维新派中的激进分子。

严复,福建侯官人。他将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原理运用于人类社会,用来警醒人们,给当时的维新运动提供了武器。1895年,他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原强》、《辟韩》、《救亡决论》、《论世变之亟》等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封建专制,倡导资产阶级民主,以新学(西学)为武器,向封建文化开火。

批判传统政治体制,反思传统文化,主张引进西方的政治观念,是戊戌思潮深化之处。

第二节  戊戌变法

一、维新运动的高涨

维新思潮发展成为较为广泛的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标志是1895年“公车上书”。

康有为多次上书,主张变法。

创办报刊、组织学会、设立学堂。如1895年7月,康有为在北京编印《中外纪闻》报,鼓吹变法,扩大影响。同年8月、11月,又分别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聚集力量,制造舆论,宣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1896年7月,梁启超在上海办《时务报》。谭嗣同在湖南创办的“南学会”、“时务学堂”,严复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等,影响都很大。除北京、上海、湖南、天津外,其他地方也涌现出许多学会、学堂和报馆。至l898年,全国的学会、学堂、书局、报馆有300多所。

二、维新派与顽固派的争论

一是要不要变“祖宗之法”。

二是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三是要不要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三、百日维新主要内容及其失败

(一)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从这一天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在百日维新期间,前后共颁发了新政诏书、谕令100多道。这些新政法令的主要内容有:

政治方面:删改则例,裁汰冗员,取消闲散重迭的机构;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设立农工商局,切实开垦荒地,提倡开办实业,奖励新发明、新创造;设立铁路、矿产总局,建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等等。

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学校,开办京师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等。

军事方面:训练海、陆军,陆军改练洋操,裁减旧军,以及力行保甲,等等。

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触及到封建制度的本质。但是,在政治上开放了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的自由,经济上也制定了不少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虽然这些改革措施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当时却是积极的、进步的。在短短的两三个月中,康、梁等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非常活跃,一片黑暗的中国,透出了一些生气。中国资产阶级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达到了它的顶峰。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

1898年9月发生戊戌政变。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维新期间的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余均被取消。注意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与戊戌政变三者之间的区别。

四、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一)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这次运动之所以失败,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新旧势力对比悬殊。

主观原因是:维新派策略失误。其一,维新派对旧势力估计不足,把变法看得过于简单。其二,维新派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其三,维新派不但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支持变法,反而对人民群众抱敌视态度。

(二)维新运动失败的历史意义

这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仍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运动和政治改革运动。

其次,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

再次,戊戌变法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节  立宪运动

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为了笼络立宪派对抗革命派进而加强集权,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一、预备立宪的过程

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推动下,从1904年开始,开始有一些清朝官员奏请立宪。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5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1906年8月,5大臣回国,向慈禧密陈立宪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3大益处。

1906年9月1日,清政府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现时要做的则是改革官制、厘订法律、广兴教育、整顿武备等,以此作为未来实行宪政的“预备”。

1907年,清政府宣布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地方筹设咨议局。

1908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期,9年后正式召开国会。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和《议院法选举法要领》、《逐年筹备宪政事宜清单》。

1908年11月14日、15日,光绪和慈禧先后死去。3岁的溥仪即位,改元宣统,其父载沣以摄政王监国。载沣统治集团继慈禧的衣钵,继续玩弄宪政骗局。

1909年和1910年,各省咨议局和北京资政院先后成立,资产阶级立宪派占了多数席位。咨议局和资政院的设立及其常年会的召开是清王朝历史上的新事物,对于长期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中国人来说,起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新内阁官制,组成所谓“责任内阁”。内阁大臣共13人,汉族4人,满族9人,满族中皇族又占5人。因此,这届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皇族组阁是违背立宪精神的。因此,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经实践证明只是一场骗局而已。

二、“国会请愿运动”

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资产阶级立宪派大为振奋,立即积极活动起来,海内外成立的各种立宪团体多达80多个。资产阶级改良派遂被称为“立宪派”。梁启超在东京成立了具有资产阶级政党规模的政闻社,提出四大纲领。派73

立宪派借清政府“预备立宪”之际发起大规模的请愿运动,企图分享一部分政治权力。他们于1908年8月发起了第一次国会请愿运动后,但遭受镇压。

咨议局设立后,立宪派再次掀起国会请愿运动。1910年1月至10月又举行了3次请愿运动。遗憾的是这些请愿运动均以失败或流产而告终。

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的败露和对立宪派请愿运动的冷漠将立宪派推向了革命一边,清王朝进一步陷入孤立的境地,加速了自己末日的到来。

第四节  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一、孙中山和兴中会

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县(今中山)翠亨村人。1878年,孙中山赴檀香山,在他哥哥孙眉的资助下,就读英美教会学校。1883年回国,在广州博济医校和香港西医书院学习,1882年毕业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

孙中山青少年时代所受的主要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的教育,这对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894年春,他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革新主张。上书失败使孙中山深切地感到,和平改革之途已绝,必须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从而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

1894年冬,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的宗旨是“振兴中华,维持国体”,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革命纲领和奋斗目标。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也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阶段的开始。

1895年11月广州起义失败,革命志士陆皓东等多人牺牲。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20世纪初,随着新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也广泛传播开来。上海和东京是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和留学生最为集中的两个地方。1903年前后,在他们中间兴起了一个创办刊物、翻译接受西方民主政治学说和各国民主革命历史的热潮。留日学生先后创办了《开智录》、《国民报》、《游学译编》、《浙江潮》、《江苏》等宣传革命的刊物,国内知识界也先后创办了《大陆》、《中国白话报》、《女子世界》等刊物。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以及《法兰西革命史》等大量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被翻译出版。两三年内,出版政治性刊物近20种,翻译各种西书近50部。这些书刊大都抨击清政府丧权辱国,昏庸腐败,公开向人们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和主张,大造革命舆论,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

在宣传革命思想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宣传家和思想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

章炳麟(1869—1936),号太炎,浙江余杭人。1903年,章炳麟在上海《苏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痛斥保皇派所谓的“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革命”的主张。

邹容(1885—1905),字蔚丹,四川巴县人。1903年春回上海,并于当年5月写作完成了被誉为近代中国“人权宣言”的《革命军》一书,热情地歌颂了革命和民主。

陈天华(1875—1905),字星台,湖南新化人。1903年留学日本,是年出版《猛回头》、《警世钟》两本小册子。1905年12月8日,为抗议日本政府颁行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愤而跳海自杀,时年31岁。

三、革命团体的建立

在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相继出现,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

1904年2月黄兴成立华兴会。

1904年6月,由革命志士刘静庵、张难先等在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暗中宣传鼓动革命,后因响应华兴会起义事败而中止活动。不久,刘静庵等利用有合法地位的教会阅览室——日知会,继续进行革命宣传,暗中联络同志,于1906年2月重新组织了秘密的革命团体,名称也叫日知会。

1904年10月,光复会在上海正式成立,推举蔡元培为会长。同年12月,陶成章又在日本东京建立光复会分部。在陶成章等人的努力下,光复会以会党、新军和青年学生为联络对象,很快便发展成为江、浙、皖一带势力最大的革命团体。

1904年前后,各地还先后成立了其他一些革命小团体,如福建的汉族独立会、安徽的岳王会、江苏的强国会、江西的自强会,等等。

四、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正式在东京举行成立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按“三权分立”原则,设执行、评议、司法3部。会议决定以《民报》为同盟会机关报。

1905年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16字政治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集中概括。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进行民族革命,推翻以满洲贵族为首的清政府,解除国内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即进行社会革命,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二)对旧三民主义的评价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但是,这一纲领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但却不敢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它主张民权主义,但又不敢依靠广大的工农群众;它主张民生主义,却又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内容。

第五节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1905年至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思想领域内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

一、论战的主要内容

双方论战的中心战场在日本,革命派的主要阵地是《民报》,由章太炎主编。改良派的主要阵地是《新民丛报》,由梁启超主编。论战的焦点主要是:

(一)要不要“反满”和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二)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

(三)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

二、论战的意义和局限性

通过两年的论战,革命派进一步划清了与改良派的界限,在舆论上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做了准备。

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革命派在论战中也暴露出了自身难以克服的严重缺陷。这主要表现在如何对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群众运动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上,革命派没有突破同盟会纲领的局限性。

第六节  从兴中会到武昌起义

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同改良派进行论战的同时,从1906年底到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之前,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

一、萍、浏、醴起义

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领导起义。但终失败。

二、华南沿海和沿边地区起义

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孙中山直接领导同盟会在华南沿海和沿边地区连续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分别是饶平黄岗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马笃山起义以及云南河口起义。

三、浙皖起义

1907年7月,光复会的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等人组织和领导,最后因孤立无援而失败。

四、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黄兴等领导。由于寡不敌众,起义失败。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五、各地起义失败的原因

革命党人的多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坚强的领导和得力的指挥,不能够形成统一的计划和行动,导致力量分散和削弱,被敌人各个击破。革命党人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使得起义难以坚持下去。此外,只注重运动会党和新军,而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七节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一、武昌起义

(一)起义的准备

湖北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工作。

1911年的广州起义和四川保路风潮。

(二)起义的经过

10月9日,起义计划泄漏,被迫提前。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控制了武昌城,取得了首义的胜利。11日晚和12日晨,驻汉阳、汉口的新军先后起义,武汉三镇完全为革命党人所控制。

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二、各省响应

武昌起义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湖南、陕西等地的革命党人纷纷发动新军和会党响应,革命风暴席卷全国。从武昌起义爆发到11月9日,在短短1个月内,先后有13个省和重要城市上海及其他许多州县宣布起义独立,革命在全国范围内飞速发展。

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接着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和《告全国同胞书》。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

政治方面:根据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原则,南京临时政府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等“私权”。

经济方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保护工商业的规章,废除清代的一些苛捐杂税,奖励华侨在国内投资。

文化教育方面:南京临时政府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禁用清政府学部颁行的教科书,新编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废除“有碍民国精神及非各学校应授之科目”,《皇朝掌故》,《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等一律禁用,小学禁读经科等等。

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项法令,对资产阶级利益表现了热忱关切的态度,但对地主阶级的利益没有根本的触动,对于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也缺乏必要的关注。

(三)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的困难

临时政府成立时面临的状况是极为困难的。表现在:

政治上,临时政府并未实现真正的统一。

外交上,帝国主义列强对南京临时政府不予承认。

财政上,始终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基础是脆弱的。名义上是全国性政府,但权力并不能推行于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的省份。同盟会也处于涣散状态。

四、南北议和

(一)南北议和背景

武昌起义后,全国的形势变得错综复杂。各派政治势力纷纷活动,上海成为幕后中心。赵凤昌的住宅“惜阴堂”是议和的主要场所。

(二)南北议和经过

1911年11月26日,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和袁世凯密谋后,由英国驻汉口领事出面,向湖北军政府提出南北停战议和的建议。武昌方面表示接受。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12月18日,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和南方各省军政府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开始了和平谈判。帝国主义施加压力,迫使南方革命势力向袁世凯妥协。

五、袁世凯窃取政权

(一)逼迫清帝退位

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宣告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结束。13日,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辞职。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二)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

3月6日,临时参议院议决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

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次日,临时参议院决议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至此,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成立不到百日的南京临时政府不幸夭折,革命遭到了严重的挫败。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56条,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府组织机构以及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

六、“二次革命”

(一)临时政府北迁后的政局

1912年3月,袁世凯提名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在南京组成第一届内阁,接收临时政府。

唐绍仪内阁倒台后,宋教仁1912年8月组成国民党,在临时参议院中占据多数,成为第一大党。

(二)宋教仁案

1913年3月20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暴徒枪击,伤重逝世。宋教仁被刺杀这一悲剧,宣告了“政党政治”的破产。袁世凯见阴谋败露,便密下动员令,决心以武力消灭国民党在南方几省的势力。为了准备内战经费,1913年4月,他不经国会批准,以出卖国家主权为条件,同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巨款2500万英镑(约合2.5亿两白银)。

(三)“二次革命”及其失败

1913年6月,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曾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是不服从中央,下令免职,并派兵南下,进入江西,发动反革命内战。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誓师,组织讨袁军,发表讨袁通电。15日,黄兴在南京响应,成立讨袁军,誓师讨袁。接着,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重庆等省市先后宣布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但终于失败,孙中山、黄兴只得流亡海外。

“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中国版的南北战争,民主与专制的一场较量。它的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无可挽回地失败了,历史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七、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既是一场革命运动,又是一次政治革新运动,同时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而且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及其主子帝国主义。

第二,辛亥革命在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解放。此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民主潮流的不断高涨,空前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开拓革命的道路。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辛亥革命对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推翻清朝、结束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伟大胜利,但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种结局表明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其主要原因是:

组织方面:领导这次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没有很好地发挥指挥全国革命运动的核心作用。

政治方面: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造成革命党人在这次革命中一直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和具体行动。

军事方面:在辛亥革命的进程中,同盟会始终没有建立起一支具有共同革命理想和严格组织纪律的革命军队。

辛亥革命的历史说明,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

回复“00”下载考研新手大礼包


相关内容

  • 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精华笔记开更?
  • 第十五章 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年-1992年) 第一节 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制定一系列政策,指导农村体制改革. 1979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快农业发展 ...

  • 上海大学世界史专业考研经验
  • 上海大学世界史专业考研经验 国际史是归于前史专业,上一年我报考国际史专业时,也犹疑过,由于2010年上大国际史方向比国家线高出25分,归于抢手专业了.可是2011年也即是本年国际史专业是压着国家线来的,反倒是我国近现代史专业对比高.所以每年分数线不一定,它受许多方面的影响,国家线是一个总的杠杆,然后 ...

  • 人大历史学院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
  • 人大历史学院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15%. 1.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该专业研究生去向主要为政府.企业.教学.科研等部门中负责 ...

  • 2017人大历史学院各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
  • 2017人大历史学院各专业最低录取分数 线 201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系考研复试分数线总分不低于310分,政治.英语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180分. 复试包括专业综合课和外语笔试.外语听力和口语测试.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专业面试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研究能力(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发表成果.科研活动) ...

  • 2017年历史学考研:你必须知道的10个方面
  • 2017年历史学考研:你必须知道的10个方面 2017历史学考研的复习也进入了暑期阶段,大家的历史学复习得怎么样了?下面勤思教育历史学考研辅导班的老师整理了10个方面,2017历史学考研的考生注意 一.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历史学专业从2007年改为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命 ...

  • 华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就业前景
  • 华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就业前景 给心灵留一方净土,给生活留一个梦想,给未来留一丝微笑,给岁月留一份厚礼,给人生留一季花香.凯程华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华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怎么样? 华南师大教育硕士专业就业前景良好,就业渠道广阔,就业机 ...

  • 华南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必备参考书
  • 华南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必备 参考书 总有一天你的棱角会被世界磨平,你会拔掉身上的刺,你会学着对讨厌的人微笑,你会变成一个不动声色的人.凯程华南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华南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考研 ...

  • 2016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计划
  • 2016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计划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关于我的复习计划目前暂时是这样的: 关于专业课方面,我认为专业课复习一定要仔细,不要追求太快,要注重效果.应该一门一门展开,但也要安排时间,一本书一般说来20天也就够了,首先要用五天统一遍,然后用十天系统学习,最后五天巩固.这样经 ...

  • 建筑学专业考研经验总结
  • 三.分科目做详细说明和介绍首先,从大家最关心的专业课方面做个介绍,尽量解答大家的疑问,谢谢! 1. 中外建筑与城市建设史(建筑史) a. 参考书目:<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图说>(罗小未)<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