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级科学新课程标准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基本理念

三、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分目标

三、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科学探究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生命世界

四、物质世界

五、地球与宇宙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教材编写建议

五、教师队伍建设建议

六、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

附录

一、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

二、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

三、案例

第一部分 前 言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

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这些都为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

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三、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 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标准》) 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描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等六个部分组成。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内容标准是《标准》的核心部分,它是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本《标准》把三个领域(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内容分成五个方面(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展开。每一方面开头用一段文字说明该部分教学内容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实施要点,然后用框图给出各层次教学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具体内容标准展开的逻辑线索,便于读者从总体上认识与把握。

本《标准》将3~6年级的科学课程作为整个基础教育科学课程的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具体内容标准所表述的是6年级结束时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的程度,不再划分年级或年段,这样可以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以更大的创造空间。 考虑到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并应伴随着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因此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中,对它们作了有机的结合。

每一条具体内容标准不一定代表一个课题,也不一定占用一个课时。一个好的教学活动可以同时达到多个目标,如学生在以" 土壤" 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中,可以同时习得有关土壤的性质、土壤和动植物生长、生活的关系等知识以及相关的探究方法,形成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标准》中的" 活动建议" 仅仅作为理解具体内容标准、设计教材和教案时的参考,并不是硬性规定。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或重新设计。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分目标

(一) 科学探究

1. 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 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 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 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 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 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 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 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 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 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 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 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 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三) 科学知识

1. 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 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 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4. 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三、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

上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勾画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轮廓。为了使总目标能够落实到科学课程的教学组织、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及课程资源配置之中,《标准》将总目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进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好的教学活动,往往能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因此,在实践中,各分目标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把握。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 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

(一) 科学探究内容标准框图

1 认识科学探究

2. 提出问题

3. 猜想与假设

4. 制定计划

5. 观察、实验、制作

6. 搜集整理信息

7. 思考与结论

8. 表达与交流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四个方面。

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 教" 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框图

(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

1. 对待科学学习

2. 对待科学

3. 对待自然

4.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三、生命世界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 生命世界" 的内容标准的确定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 ,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生命的共同特征" 这部分内容是为了整合学生对生命零散的认识。" 生命与环境"" 健康生活" 部分的具体内容则十分强调联系和应用。

" 生命世界"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要让

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一) 生命世界内容标准框图

(二) 生命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

1. 多样的生物

(1)多样的生物之一:常见的植物

(2)多样的生物之二:常见的动物

(3)多样的生物之三:常见的其他生物

2. 生命的共同特征

(1)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动植物的一生

(2)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二:生物的繁殖

(3)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三: 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4)生命的共同特征之四:生物的基本需求

(5)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五:遗传现象

3. 生物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之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生物与环境之二:进化现象

4. 健康生活

(1)健康生活之一:生理与健康

(2)健康生活之二:生长发育

(3)健康生活之三:良好生活习惯

四、物质世界

一个无生命的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同样五光十色,精彩纷呈,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令人惊奇、迷惘、感叹的现象和过程。" 物质世界" 这部分的学习将带领小学生走进这块神奇的土地,开始探索其中的奥秘。

" 物体与物质" 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一些基本的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 运动与力" 部分使学生了解位置与运动的概念,知道力与运动变化的关系,了解常见的简单机械。

" 能量的表现形式" 部分讨论了声、热、光、电、磁这些物理现象,并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能量可以转换。

物质世界这部分所涉及的许多知识与技能都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基础,在这一部分应该充分体现出其与技术的关系。

(一) 物质世界内容标准框图

(二) 物质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

1. 物体与物质

(1)物体与物质之一:物体的特征

(2)物体与物质之二:材料的性质与用途

(3)物体与物质之三:物质的变化

(4)物体与物质之四:物质的利用

2. 运动与力

(1) 运动与力之一:位置与运动

(2)运动与力之二:常见的力

(3)运动与力之三:简单机械

3. 能量的表现形式

(1)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二:热现象

(2)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三:光的传播

(4)能量的表现形式之四:简单电路

(5)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五:磁现象

(6)能量的表现形式之六:能量的转换

五、地球与宇宙

在低幼年段,儿童就从各种媒体接触到" 地球" 这个名词,科学课程有责任使小学生获得有关地球的更完整的印象,这包括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以及因地球的运动而引起的各种变化。让小学生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地球物质的性质,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有关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使他们对习以为常的地球物质" 刮目相看" ,意识到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它们的重要性。

地球与宇宙还包括天空中的星体,这部分内容为小学生撩起了星空的神秘面纱。他们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他们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欲,这远比告诉他们太阳的直径、温度更重要!

(一) 地球与宇宙内容标准框图

(二) 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

1. 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

(1)地球的概貌

(2)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

(3)地球的物质之二:水

(4)地球的物质之三:空气

2. 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

(1)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一: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

(2)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二: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

(3)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三: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

(4)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四:地球运动与四季变化

3. 天空中的星体

(1)天空中的星体之一:太阳和月球

(2)天空中的星体之二: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空间

(3)天空中的星体之三:探索宇宙的历史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学习建议

(一) 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为了使科学课程的目标不再是口号,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

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

1." 用教材教" 而不是" 教教材"

" 教教材" 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 用教材教" 则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 用教材教" 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2. 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为了便于考查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主语最好是学生,谓语最好用可测的行为化动词,而且不同类型的目标用不同类型的动词。如"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搜集有关数据"" 体会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三个目标分别用" 知道"" 会用"" 体会" ,明显地区分了知识、技能、价值观目标。

3. 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

不可能指望在一节课内就能学会某一种技能或态度。因此,最好把" 热爱大

自然" 这样的目标,分解为" 观赏植物的花和叶" 或" 朗读有关星空的美文" 。

(二) 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

1. 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而且,他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例如,中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头脑中把一个压扁的塑料球复原成圆球,也即借助想象对一个简单过程进行逆向思维。又如高年级学生能够初步建立用数据来检验某种假设或某种观点的思维方法。即使低年级学生也决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人生早年积累起来的经验是他们学习新事物的基础。

2. 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 学" 科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3. 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师的言语动作应力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引导儿童自己得出学习的结论,尽量少用或不用专业术语和抽象定义,尤其要避免在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把结论告诉儿童。儿童的有意注意和坚持性尚在发展之中,所以课堂教学形式应灵活多变,课外中长期作业应简便易行。

4. 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这需要教师注意观察和研究小学生的行为。一个优秀的科学教师常常会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

(三) 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教学目标上应该把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既有知识教育的要求,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因目标、内容、资源的不同可采取各种各样的模式,给学生创设多种亲历的机会。这些活动的选取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经验背景,按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编排。

一个这样的活动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几节课;可能在课堂上完成,也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建议教师参考附录第二部分" 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类型" ,从中选择合适的活动,组织教学过程;或按照活动设计要素与基本过程,自己创设新的活动类型。

(四) 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

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建议:

1. 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 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4. 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 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 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五) 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

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惟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

(六) 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对科学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参见附录三案例1.2) 建议:

1. 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从生活经历中提出的鲜活问题以及教学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要能够根据这些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

2. 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

3. 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

4. 把确有价值的和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地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5. 根据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当地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和针对性。

6. 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七)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以下方面的现代教育技术:

1. 各种音像资源。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2. 计算机软件。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库软件、画图软件、教学评价软件,甚至包括某些智力游戏,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或工具。如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来代替一些在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用数据库来记录和整理数据;用文字处理和画图软件来表达结论。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软件,也可以为满足特定教学过程的需要而开发自己的软件(课件)。(见附录三案例2.3)

3. 网络。包括各种局域网(如校园网、地区网)和国际互联网,可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如可以利用校园网发布气象消息,建立学生自己的科学网站。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科学方面的信息,还有一些互动性的科学学习项目。所以,只要有条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同时,这也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见附录三案例2.2)

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千万不要滥用。此外,尤其对小学生学习科学而言,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是极为重要的,不能用高新技术代替一切。亲手饲养小动物的感觉与玩电子宠物的感觉毕竟是不同的。

二、评价建议

(一) 充分明确评价的目的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评价--单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等排队的做法,势必引起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时机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生将参与教学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家长、教育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以及社区有关组织和人士也将被邀请参与对科学课程的组织、实施、方法和效率等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不再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同时又是自己科学教学的调控者。

2. 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评价要依据《标准》,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3.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单纯的书面测验和考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势在必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可以参考本《标准》的建议,可以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也可以由科学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来发明、创新--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与赞赏。

4. 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二) 准确把握评价的内容

科学课程评价所包含的内容是根据《标准》的总目标、分目标和具体内容目标而确定的。这些内容集中反映了一个学生经过3~6年级的科学课程学习后其科学素养所应达到的水平。

1. 科学探究方面

应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 做" 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具体可以评价他们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观察是否全面,提问是否恰当,测量是否准确,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交流是否为双向或多向的;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同伴之间交往合作的能力怎么样。要注意鼓励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不要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或水平。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应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具体可以评价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能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能否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乐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或研究;能不能关心科学技术,热心参与有关活动,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

3. 科学知识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信息。

(三) 灵活运用评价方法

科学课程的评价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所有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可供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

教师观察:科学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科学学习表现,据此安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改善教学方法,必要时开展个别教学指导。长期、系统的观察应有记录。

与学生谈话:科学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家长以平等的身份向学生询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或想法。

杰出表现记录:教师和学生对科学学习活动过程中有特殊意义或价值的信息(如学生的超常表现、独特见解、科学创意等)及时记录在案,供终结性评价时

参考。

测验与考试:测验与考试在科学课程的评价中有两种用法:一是在学习开始前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摸底;二是在学习告一段落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要改变过去以知识记忆为主的书面考试方法,注意新情景的运用,针对不同的要求,采用口试、笔试、现场操作等方法,着重检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产品分析: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一切结果都可以用来评价。例如,科学课笔记、科学图画、科学诗文、科学概念图、科学实验报告、科学调查报告、手抄报等等,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逐步学会分析个人科学学习的特点,以利扬长避短。

学生成长记录袋:由教师或学生收集学生的学习结果,如科学观察日记、科技小制作、科学报告等等,由此可以把握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轨迹。

评定量表:即教师根据学生某一活动的表现,直接对其结果作出评定。这种评定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程度、等级或数值,分别称为定性量表、程度量表、等级量表和等值量表。

作业法:即教师提供一项作业任务,从学生完成该作业的质量判断其有关水平与能力。作业法从形式上可分为短周期与长周期两种。

短周期作业:指教师提供某一作业任务,学生当堂完成。教师通过现场观察其完成作业的速度、质量与效果,评价其某些方面的水平与能力。

例:教师向学生提供一句话," 堆肥是有机物腐败的结果" ,让学生提出一个研究题目,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提出猜想。

长周期作业:指教师布置作业任务,学生从设计、实施到报告可以经历一段时间(从几天到几个月),其间教师参与全程指导,并根据学生对指导的依赖性和表现,对其有关方面作出评价。

例:教师要求学生针对居住区周围的环境提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并报告研究结果及其价值。

评议法:涉及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指标,除上述方法外,还需采用评议法,即先由学生按指标要求自评,然后组成小组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结论,参照观察记录、考试与作业情况,作出综合评定。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一) 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学校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室内的课程资源和教室外的课程资源两类,主要包括实验室,科学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及其配备资料,学校建筑、走廊的环境布置,花草树木、生物角、科技景点等等。

学校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 注意校藏书刊的结构(增添科技藏书),更新科学教育设备;2. 充分利用校内的土地,开辟科技、劳技教育基

地(如百草园、气象站、饲养园地等);3. 在校园内设计并建立科技景点(如太阳钟、风力发电机、科技雕塑等);4. 利用在科技方面有特长的教师,积极开发有关的校本课程。

(二) 家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家庭里也存在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

家庭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 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并提高其利用率;2. 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3. 家长尽可能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进行社会实践。

(三) 社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科技工作者、工厂、农场、田园、科技实验基地、高新企业、植物园、动物园、科技场馆(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农技站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

社区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 开展改善社区环境的科技活动;2. 与社区科研、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共建科技活动场所,开展现场科技教学活动;3. 聘请科技人员和专家担任学校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聘请家长中的科技工作者定期向学生作科普讲座;4. 组建学生科技团体,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普宣传和实践活动。

四、教材编写建议

本《标准》是编写科学教材的依据。教材编写者需充分领会和掌握《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并整体反映在教材之中。教材编写者也需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满足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学生的需要,编写出具有不同风格和特色的科学教材。

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方式是教材编写过程中需重点考虑的问题,其中涉及与教材编写有关的理念和相关技术。对此,《标准》提出如下的原则和建议:

(一) 关于内容的选择

《标准》已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大部分,并在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各部分的具体内容标准。这些具体内容标准说明了通过各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所应达到的水平状况,而不是教材的具体内容。教材编写者的任务是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去帮助学生努力达到这些水平。建议:

1. 选择有利于学生亲历科学学习过程的内容

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教材应注意选择那些能够引起他们对自然事物和现象动手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适合于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并便于开展观察、实验、栽培、饲养等活动的有关内容,以向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

2. 从小学生原有经验出发,选择学生便于体验、能够理解的内容

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他们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只有便于体验和理解的内容在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才有意义。因此科学教材的内容要注意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以便于他

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这些内容还要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考虑他们原有的经验基础和具有适合于他们心理、生理发展需要的活动种类和活动方式,以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和体验科学。

3. 选择最必要的基础科学知识、基本技能

科学教材的内容应根据基础和基本的原则进行精选。注重基本的科学事实和原理以及科学领域中对学生后继学习和终身学习最有影响的概念和对他们形成科学地看问题和想问题的方法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为他们长大成为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4. 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科学课程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也需要具有相应的活动设计和要求,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关注那些蕴含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因素的教学内容,并将之充实到教材中去。

5. 选择具有时代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有关内容

科学教材要注意摒弃那些已经陈旧和过时的教学内容,吸收和反映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成果、新话题,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使学生从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并真实地感受和体验科学的本质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6. 选择具有综合性、关联性的内容

综合性和关联性的内容能够整合科学教育的多个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情境更贴近于真实的生活,对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建立事物间的联系,学会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教材要注意选择那些有助于实现多领域学习目标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关于教材的组织

《标准》只给出了学生在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大部分的具体内容标准,没有规定所应落实的年级,更不是教材内容的排列顺序。这些具体内容标准是教材编写的基本要素,可以由教材编写者按照一定的构想自由地加以组合和构建。建议:

1. 体现小学生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过程

提倡以探究为核心组织科学课程的教学,是此次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教材内容的组织,要从便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出发,而不是从知识体系出发。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展现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和关注去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让他们在开展实验与调查、交流与分析和最终形成结论的过程中进行科学课程的学习。在必要的时段,也需要组织适当的内容,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让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2. 符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

教材要以小学生先前的经验为起点,从他们熟悉的具体事物中展开学习内容,并帮助他们逐步发展认识较为抽象的概念和理性规律的能力。教材内容的组织,要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与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充分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3. 有机地整合科学课程的各项目标

教材在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时,要统盘考虑《标准》中所规定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目标,将相关内容以综合主题的形式有机地加以整合,形成一个个教学单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4. 为小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适当的条件

教材要向学生提供开放的、主动思维的空间,给他们的活动留有充分的余地。例如,要有机会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探究问题,鼓励他们从探究的过程中生发新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对于教材中的内容也要允许师生选择,并充分考虑学校教学的实际进程,在课时安排上留有余地。

5. 教材要具有科学而合理的逻辑结构

教材的逻辑结构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的主要设计思想,与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应引起教材编写者的足够重视。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材的逻辑框架是多种多样的,各有其特点,在编写教材时可作为参考和借鉴。

(1)以探究能力发展为主线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从内容的选择到组织都体现了以科学探究为中心,以努力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为目的,强调探究活动的连续性。

(2)以儿童生活经验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从儿童的视野组织材料,按照他们生活经验圈的不断扩大逐步展开教学内容,逐渐增进儿童对科学的了解和认识。

(3)按学生知识背景与认知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是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内容中分别找出与学生知识背景和认知特点相对应的学习材料,把这些材料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最终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4)以提供学习素材为特征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把教学看成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只提供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内容中具体的事实或相关内容,在教学中由教师按照某种教学目的自行组织。

(5)以科学概念体系为线索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从某一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出发,按照逻辑体系推演出定理、原理、法则、规律等,作为组成教材内容的主要线索。

(6)以统一的概念与过程为线索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以若干基本的、科学的、统一的概念与过程为线索组织,如物质与能量的转换、系统、守恒、结构与功能、演化等,目的在于促进和加强科学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理解自然界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7)以科学方法为线索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突出了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以及科学方法的多样性。通常围绕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组织材料,如观察与实验、比较、参照、归纳、推理、联想、模型与模拟、感受规律、认识规律、计划、分析、探究等。

(三) 关于教材的呈现方式

科学教材的呈现方式应当突出小学生的特点,要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小学生具有吸引力。采取何种呈现方式可以由教材编写者自由选择,《标准》只作如下建议:

1. 需要从小学生观察世界的角度、自主学习的角度和科学学习活动的方式来表述,而不是沿用成人的角度、教师为中心的角度和接受式学习的方式来表述。

2. 要用描述的方式阐述科学的概念和事实,避免出现抽象的定义。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要有机结合在活动之中,让学生从参与、体验和探究中去内化,而不作为一种结论去记忆和背诵。

3. 一般不以结论加验证的方式展开教学内容,而要尽可能通过设计相应的活

动引导小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给他们的自主学习留有充分的空间。

4. 充分考虑小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需要,内容载体要富有儿童特点并且多样化,如童话、诗歌、谜语等。体例要实现陈述、分析、提问的综合运用,文字、插图、实验、练习的相互配合,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五、教师队伍建设建议

(一) 加强科学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训

由于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提高科学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就显得非常紧迫,不能再让上不了语文、数学课的教师教科学,必须逐步建设一支专职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 当前,首先要做的是在中等与高等师范教育中设置和科学教育有关的课程,以保证新任的小学科学教师有充分的科学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对现任小学科学教师,要设立专门的上岗培训计划,按《标准》中规定的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设计培训课程与教材,分期分批实施上岗培训,建立相应的资格考核制度,持合格证上岗。争取经过3~5年的努力,使小学科学教师的水平上一个台阶,能基本胜任科学教育的需要。

(二) 理解和支持科学教师的工作

科学课程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需要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活动器材和实物材料,自制教具、学具;特别是现场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更要事先踏勘路线及场地;科学教师一般还要负责管理科学教室、科学实验室及教学仪器,这需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议以一定的课时数计入工作总量。要保证科学课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教学和辅导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校长应充分认识科学教师工作的重要性,不要把科学课当成副课,应在排课、进修、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

六、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

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因此,每所学校必须开设科学专用教室,并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乡镇中心以上小学要按国家仪器配备目录一类标准配备,村级小学也要达到二类标准。为落实《标准》的要求,学校应为教师自制教具和学具提供物力和财力保障,支持教师搞好教学工作。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在原有自然实验室的基础上,增设或改建为科学教室,其间设置科学参考书籍、图册、图片,各种常用工具和制作材料,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废旧包装容器,小生物角、沙盘模型及学生制作的各种标本。此间科学教室既作为实验室,又作为学生" 动手做" 的活动场所,也是工具库、材料库及成果展览室,是孩子们科学活动的天地。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基本理念

三、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分目标

三、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科学探究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生命世界

四、物质世界

五、地球与宇宙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教材编写建议

五、教师队伍建设建议

六、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

附录

一、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

二、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

三、案例

第一部分 前 言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

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这些都为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

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三、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 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标准》) 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描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等六个部分组成。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内容标准是《标准》的核心部分,它是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本《标准》把三个领域(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内容分成五个方面(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展开。每一方面开头用一段文字说明该部分教学内容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实施要点,然后用框图给出各层次教学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具体内容标准展开的逻辑线索,便于读者从总体上认识与把握。

本《标准》将3~6年级的科学课程作为整个基础教育科学课程的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具体内容标准所表述的是6年级结束时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的程度,不再划分年级或年段,这样可以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以更大的创造空间。 考虑到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并应伴随着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因此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中,对它们作了有机的结合。

每一条具体内容标准不一定代表一个课题,也不一定占用一个课时。一个好的教学活动可以同时达到多个目标,如学生在以" 土壤" 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中,可以同时习得有关土壤的性质、土壤和动植物生长、生活的关系等知识以及相关的探究方法,形成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标准》中的" 活动建议" 仅仅作为理解具体内容标准、设计教材和教案时的参考,并不是硬性规定。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或重新设计。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分目标

(一) 科学探究

1. 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 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 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 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 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 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 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 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 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 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 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 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 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三) 科学知识

1. 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 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 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4. 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三、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

上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勾画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轮廓。为了使总目标能够落实到科学课程的教学组织、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及课程资源配置之中,《标准》将总目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进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好的教学活动,往往能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因此,在实践中,各分目标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把握。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 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

(一) 科学探究内容标准框图

1 认识科学探究

2. 提出问题

3. 猜想与假设

4. 制定计划

5. 观察、实验、制作

6. 搜集整理信息

7. 思考与结论

8. 表达与交流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四个方面。

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 教" 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框图

(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

1. 对待科学学习

2. 对待科学

3. 对待自然

4.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三、生命世界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 生命世界" 的内容标准的确定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 ,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生命的共同特征" 这部分内容是为了整合学生对生命零散的认识。" 生命与环境"" 健康生活" 部分的具体内容则十分强调联系和应用。

" 生命世界"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要让

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一) 生命世界内容标准框图

(二) 生命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

1. 多样的生物

(1)多样的生物之一:常见的植物

(2)多样的生物之二:常见的动物

(3)多样的生物之三:常见的其他生物

2. 生命的共同特征

(1)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动植物的一生

(2)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二:生物的繁殖

(3)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三: 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4)生命的共同特征之四:生物的基本需求

(5)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五:遗传现象

3. 生物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之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生物与环境之二:进化现象

4. 健康生活

(1)健康生活之一:生理与健康

(2)健康生活之二:生长发育

(3)健康生活之三:良好生活习惯

四、物质世界

一个无生命的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同样五光十色,精彩纷呈,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令人惊奇、迷惘、感叹的现象和过程。" 物质世界" 这部分的学习将带领小学生走进这块神奇的土地,开始探索其中的奥秘。

" 物体与物质" 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一些基本的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 运动与力" 部分使学生了解位置与运动的概念,知道力与运动变化的关系,了解常见的简单机械。

" 能量的表现形式" 部分讨论了声、热、光、电、磁这些物理现象,并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能量可以转换。

物质世界这部分所涉及的许多知识与技能都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基础,在这一部分应该充分体现出其与技术的关系。

(一) 物质世界内容标准框图

(二) 物质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

1. 物体与物质

(1)物体与物质之一:物体的特征

(2)物体与物质之二:材料的性质与用途

(3)物体与物质之三:物质的变化

(4)物体与物质之四:物质的利用

2. 运动与力

(1) 运动与力之一:位置与运动

(2)运动与力之二:常见的力

(3)运动与力之三:简单机械

3. 能量的表现形式

(1)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二:热现象

(2)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三:光的传播

(4)能量的表现形式之四:简单电路

(5)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五:磁现象

(6)能量的表现形式之六:能量的转换

五、地球与宇宙

在低幼年段,儿童就从各种媒体接触到" 地球" 这个名词,科学课程有责任使小学生获得有关地球的更完整的印象,这包括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以及因地球的运动而引起的各种变化。让小学生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地球物质的性质,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有关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使他们对习以为常的地球物质" 刮目相看" ,意识到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它们的重要性。

地球与宇宙还包括天空中的星体,这部分内容为小学生撩起了星空的神秘面纱。他们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他们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欲,这远比告诉他们太阳的直径、温度更重要!

(一) 地球与宇宙内容标准框图

(二) 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

1. 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

(1)地球的概貌

(2)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

(3)地球的物质之二:水

(4)地球的物质之三:空气

2. 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

(1)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一: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

(2)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二: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

(3)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三: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

(4)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四:地球运动与四季变化

3. 天空中的星体

(1)天空中的星体之一:太阳和月球

(2)天空中的星体之二: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空间

(3)天空中的星体之三:探索宇宙的历史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学习建议

(一) 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为了使科学课程的目标不再是口号,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

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

1." 用教材教" 而不是" 教教材"

" 教教材" 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 用教材教" 则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 用教材教" 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2. 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为了便于考查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主语最好是学生,谓语最好用可测的行为化动词,而且不同类型的目标用不同类型的动词。如"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搜集有关数据"" 体会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三个目标分别用" 知道"" 会用"" 体会" ,明显地区分了知识、技能、价值观目标。

3. 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

不可能指望在一节课内就能学会某一种技能或态度。因此,最好把" 热爱大

自然" 这样的目标,分解为" 观赏植物的花和叶" 或" 朗读有关星空的美文" 。

(二) 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

1. 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而且,他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例如,中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头脑中把一个压扁的塑料球复原成圆球,也即借助想象对一个简单过程进行逆向思维。又如高年级学生能够初步建立用数据来检验某种假设或某种观点的思维方法。即使低年级学生也决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人生早年积累起来的经验是他们学习新事物的基础。

2. 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 学" 科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3. 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师的言语动作应力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引导儿童自己得出学习的结论,尽量少用或不用专业术语和抽象定义,尤其要避免在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把结论告诉儿童。儿童的有意注意和坚持性尚在发展之中,所以课堂教学形式应灵活多变,课外中长期作业应简便易行。

4. 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这需要教师注意观察和研究小学生的行为。一个优秀的科学教师常常会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

(三) 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教学目标上应该把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既有知识教育的要求,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因目标、内容、资源的不同可采取各种各样的模式,给学生创设多种亲历的机会。这些活动的选取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经验背景,按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编排。

一个这样的活动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几节课;可能在课堂上完成,也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建议教师参考附录第二部分" 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类型" ,从中选择合适的活动,组织教学过程;或按照活动设计要素与基本过程,自己创设新的活动类型。

(四) 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

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建议:

1. 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 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4. 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 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 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五) 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

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惟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

(六) 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对科学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参见附录三案例1.2) 建议:

1. 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从生活经历中提出的鲜活问题以及教学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要能够根据这些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

2. 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

3. 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

4. 把确有价值的和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地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5. 根据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当地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和针对性。

6. 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七)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以下方面的现代教育技术:

1. 各种音像资源。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2. 计算机软件。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库软件、画图软件、教学评价软件,甚至包括某些智力游戏,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或工具。如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来代替一些在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用数据库来记录和整理数据;用文字处理和画图软件来表达结论。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软件,也可以为满足特定教学过程的需要而开发自己的软件(课件)。(见附录三案例2.3)

3. 网络。包括各种局域网(如校园网、地区网)和国际互联网,可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如可以利用校园网发布气象消息,建立学生自己的科学网站。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科学方面的信息,还有一些互动性的科学学习项目。所以,只要有条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同时,这也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见附录三案例2.2)

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千万不要滥用。此外,尤其对小学生学习科学而言,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是极为重要的,不能用高新技术代替一切。亲手饲养小动物的感觉与玩电子宠物的感觉毕竟是不同的。

二、评价建议

(一) 充分明确评价的目的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评价--单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等排队的做法,势必引起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时机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生将参与教学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家长、教育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以及社区有关组织和人士也将被邀请参与对科学课程的组织、实施、方法和效率等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不再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同时又是自己科学教学的调控者。

2. 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评价要依据《标准》,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3.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单纯的书面测验和考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势在必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可以参考本《标准》的建议,可以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也可以由科学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来发明、创新--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与赞赏。

4. 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二) 准确把握评价的内容

科学课程评价所包含的内容是根据《标准》的总目标、分目标和具体内容目标而确定的。这些内容集中反映了一个学生经过3~6年级的科学课程学习后其科学素养所应达到的水平。

1. 科学探究方面

应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 做" 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具体可以评价他们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观察是否全面,提问是否恰当,测量是否准确,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交流是否为双向或多向的;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同伴之间交往合作的能力怎么样。要注意鼓励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不要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或水平。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应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具体可以评价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能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能否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乐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或研究;能不能关心科学技术,热心参与有关活动,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

3. 科学知识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信息。

(三) 灵活运用评价方法

科学课程的评价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所有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可供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

教师观察:科学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科学学习表现,据此安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改善教学方法,必要时开展个别教学指导。长期、系统的观察应有记录。

与学生谈话:科学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家长以平等的身份向学生询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或想法。

杰出表现记录:教师和学生对科学学习活动过程中有特殊意义或价值的信息(如学生的超常表现、独特见解、科学创意等)及时记录在案,供终结性评价时

参考。

测验与考试:测验与考试在科学课程的评价中有两种用法:一是在学习开始前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摸底;二是在学习告一段落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要改变过去以知识记忆为主的书面考试方法,注意新情景的运用,针对不同的要求,采用口试、笔试、现场操作等方法,着重检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产品分析: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一切结果都可以用来评价。例如,科学课笔记、科学图画、科学诗文、科学概念图、科学实验报告、科学调查报告、手抄报等等,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逐步学会分析个人科学学习的特点,以利扬长避短。

学生成长记录袋:由教师或学生收集学生的学习结果,如科学观察日记、科技小制作、科学报告等等,由此可以把握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轨迹。

评定量表:即教师根据学生某一活动的表现,直接对其结果作出评定。这种评定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程度、等级或数值,分别称为定性量表、程度量表、等级量表和等值量表。

作业法:即教师提供一项作业任务,从学生完成该作业的质量判断其有关水平与能力。作业法从形式上可分为短周期与长周期两种。

短周期作业:指教师提供某一作业任务,学生当堂完成。教师通过现场观察其完成作业的速度、质量与效果,评价其某些方面的水平与能力。

例:教师向学生提供一句话," 堆肥是有机物腐败的结果" ,让学生提出一个研究题目,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提出猜想。

长周期作业:指教师布置作业任务,学生从设计、实施到报告可以经历一段时间(从几天到几个月),其间教师参与全程指导,并根据学生对指导的依赖性和表现,对其有关方面作出评价。

例:教师要求学生针对居住区周围的环境提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并报告研究结果及其价值。

评议法:涉及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指标,除上述方法外,还需采用评议法,即先由学生按指标要求自评,然后组成小组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结论,参照观察记录、考试与作业情况,作出综合评定。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一) 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学校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室内的课程资源和教室外的课程资源两类,主要包括实验室,科学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及其配备资料,学校建筑、走廊的环境布置,花草树木、生物角、科技景点等等。

学校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 注意校藏书刊的结构(增添科技藏书),更新科学教育设备;2. 充分利用校内的土地,开辟科技、劳技教育基

地(如百草园、气象站、饲养园地等);3. 在校园内设计并建立科技景点(如太阳钟、风力发电机、科技雕塑等);4. 利用在科技方面有特长的教师,积极开发有关的校本课程。

(二) 家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家庭里也存在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

家庭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 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并提高其利用率;2. 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3. 家长尽可能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进行社会实践。

(三) 社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科技工作者、工厂、农场、田园、科技实验基地、高新企业、植物园、动物园、科技场馆(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农技站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

社区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 开展改善社区环境的科技活动;2. 与社区科研、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共建科技活动场所,开展现场科技教学活动;3. 聘请科技人员和专家担任学校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聘请家长中的科技工作者定期向学生作科普讲座;4. 组建学生科技团体,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普宣传和实践活动。

四、教材编写建议

本《标准》是编写科学教材的依据。教材编写者需充分领会和掌握《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并整体反映在教材之中。教材编写者也需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满足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学生的需要,编写出具有不同风格和特色的科学教材。

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方式是教材编写过程中需重点考虑的问题,其中涉及与教材编写有关的理念和相关技术。对此,《标准》提出如下的原则和建议:

(一) 关于内容的选择

《标准》已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大部分,并在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各部分的具体内容标准。这些具体内容标准说明了通过各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所应达到的水平状况,而不是教材的具体内容。教材编写者的任务是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去帮助学生努力达到这些水平。建议:

1. 选择有利于学生亲历科学学习过程的内容

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教材应注意选择那些能够引起他们对自然事物和现象动手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适合于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并便于开展观察、实验、栽培、饲养等活动的有关内容,以向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

2. 从小学生原有经验出发,选择学生便于体验、能够理解的内容

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他们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只有便于体验和理解的内容在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才有意义。因此科学教材的内容要注意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以便于他

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这些内容还要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考虑他们原有的经验基础和具有适合于他们心理、生理发展需要的活动种类和活动方式,以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和体验科学。

3. 选择最必要的基础科学知识、基本技能

科学教材的内容应根据基础和基本的原则进行精选。注重基本的科学事实和原理以及科学领域中对学生后继学习和终身学习最有影响的概念和对他们形成科学地看问题和想问题的方法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为他们长大成为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4. 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科学课程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也需要具有相应的活动设计和要求,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关注那些蕴含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因素的教学内容,并将之充实到教材中去。

5. 选择具有时代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有关内容

科学教材要注意摒弃那些已经陈旧和过时的教学内容,吸收和反映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成果、新话题,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使学生从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并真实地感受和体验科学的本质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6. 选择具有综合性、关联性的内容

综合性和关联性的内容能够整合科学教育的多个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情境更贴近于真实的生活,对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建立事物间的联系,学会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教材要注意选择那些有助于实现多领域学习目标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关于教材的组织

《标准》只给出了学生在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大部分的具体内容标准,没有规定所应落实的年级,更不是教材内容的排列顺序。这些具体内容标准是教材编写的基本要素,可以由教材编写者按照一定的构想自由地加以组合和构建。建议:

1. 体现小学生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过程

提倡以探究为核心组织科学课程的教学,是此次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教材内容的组织,要从便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出发,而不是从知识体系出发。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展现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和关注去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让他们在开展实验与调查、交流与分析和最终形成结论的过程中进行科学课程的学习。在必要的时段,也需要组织适当的内容,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让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2. 符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

教材要以小学生先前的经验为起点,从他们熟悉的具体事物中展开学习内容,并帮助他们逐步发展认识较为抽象的概念和理性规律的能力。教材内容的组织,要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与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充分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3. 有机地整合科学课程的各项目标

教材在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时,要统盘考虑《标准》中所规定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目标,将相关内容以综合主题的形式有机地加以整合,形成一个个教学单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4. 为小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适当的条件

教材要向学生提供开放的、主动思维的空间,给他们的活动留有充分的余地。例如,要有机会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探究问题,鼓励他们从探究的过程中生发新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对于教材中的内容也要允许师生选择,并充分考虑学校教学的实际进程,在课时安排上留有余地。

5. 教材要具有科学而合理的逻辑结构

教材的逻辑结构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的主要设计思想,与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应引起教材编写者的足够重视。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材的逻辑框架是多种多样的,各有其特点,在编写教材时可作为参考和借鉴。

(1)以探究能力发展为主线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从内容的选择到组织都体现了以科学探究为中心,以努力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为目的,强调探究活动的连续性。

(2)以儿童生活经验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从儿童的视野组织材料,按照他们生活经验圈的不断扩大逐步展开教学内容,逐渐增进儿童对科学的了解和认识。

(3)按学生知识背景与认知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是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内容中分别找出与学生知识背景和认知特点相对应的学习材料,把这些材料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最终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4)以提供学习素材为特征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把教学看成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只提供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内容中具体的事实或相关内容,在教学中由教师按照某种教学目的自行组织。

(5)以科学概念体系为线索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从某一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出发,按照逻辑体系推演出定理、原理、法则、规律等,作为组成教材内容的主要线索。

(6)以统一的概念与过程为线索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以若干基本的、科学的、统一的概念与过程为线索组织,如物质与能量的转换、系统、守恒、结构与功能、演化等,目的在于促进和加强科学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理解自然界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7)以科学方法为线索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突出了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以及科学方法的多样性。通常围绕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组织材料,如观察与实验、比较、参照、归纳、推理、联想、模型与模拟、感受规律、认识规律、计划、分析、探究等。

(三) 关于教材的呈现方式

科学教材的呈现方式应当突出小学生的特点,要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小学生具有吸引力。采取何种呈现方式可以由教材编写者自由选择,《标准》只作如下建议:

1. 需要从小学生观察世界的角度、自主学习的角度和科学学习活动的方式来表述,而不是沿用成人的角度、教师为中心的角度和接受式学习的方式来表述。

2. 要用描述的方式阐述科学的概念和事实,避免出现抽象的定义。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要有机结合在活动之中,让学生从参与、体验和探究中去内化,而不作为一种结论去记忆和背诵。

3. 一般不以结论加验证的方式展开教学内容,而要尽可能通过设计相应的活

动引导小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给他们的自主学习留有充分的空间。

4. 充分考虑小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需要,内容载体要富有儿童特点并且多样化,如童话、诗歌、谜语等。体例要实现陈述、分析、提问的综合运用,文字、插图、实验、练习的相互配合,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五、教师队伍建设建议

(一) 加强科学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训

由于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提高科学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就显得非常紧迫,不能再让上不了语文、数学课的教师教科学,必须逐步建设一支专职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 当前,首先要做的是在中等与高等师范教育中设置和科学教育有关的课程,以保证新任的小学科学教师有充分的科学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对现任小学科学教师,要设立专门的上岗培训计划,按《标准》中规定的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设计培训课程与教材,分期分批实施上岗培训,建立相应的资格考核制度,持合格证上岗。争取经过3~5年的努力,使小学科学教师的水平上一个台阶,能基本胜任科学教育的需要。

(二) 理解和支持科学教师的工作

科学课程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需要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活动器材和实物材料,自制教具、学具;特别是现场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更要事先踏勘路线及场地;科学教师一般还要负责管理科学教室、科学实验室及教学仪器,这需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议以一定的课时数计入工作总量。要保证科学课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教学和辅导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校长应充分认识科学教师工作的重要性,不要把科学课当成副课,应在排课、进修、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

六、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

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因此,每所学校必须开设科学专用教室,并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乡镇中心以上小学要按国家仪器配备目录一类标准配备,村级小学也要达到二类标准。为落实《标准》的要求,学校应为教师自制教具和学具提供物力和财力保障,支持教师搞好教学工作。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在原有自然实验室的基础上,增设或改建为科学教室,其间设置科学参考书籍、图册、图片,各种常用工具和制作材料,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废旧包装容器,小生物角、沙盘模型及学生制作的各种标本。此间科学教室既作为实验室,又作为学生" 动手做" 的活动场所,也是工具库、材料库及成果展览室,是孩子们科学活动的天地。


相关内容

  • 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历史简析
  • 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历史简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 华 仅就有文字记载部分而言,中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两千多年间,科学教育在整个小学课程中所占的分量.科学课程开设的形式.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与教法的选择都经历过无数次重大的改革与变动,而且至今还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为了 ...

  •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修学习体会
  •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修学习体会 2017年7月,刚毕业的我把<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草草地看了一两遍,天真地认为新任科学教师只要上好科学课就好了,对<课程标准(2017)>只需了解不必深入剖析.2017年8月25日,东莞市新入职的科学教师在教师进修学校第 ...

  • 小学科学课程调整为一年级起始
  • 小学科学课程调整为一年级起始 本报北京2月15日电(记者邓晖)教育部15日发布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各地要确保落实科学课程规定课时,规定从2017年秋季起,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在教育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前,小学一.二年级要按照每周 ...

  • 小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 小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地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现状 我校始终坚持开足各门学科,虽然没有一支较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但是在本课程的实施中都能够通过自觉认真地学习,积极参加各学科校内外 ...

  • 萧山区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方案
  • 萧山区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方案 我区作为浙江省第二批实施课程改革的地区,将于2004年9月起,中小学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现行的<常识>学科届时将改为<科学>学科,该课程在三-六年级中开设,新课程从三年级起逐年跟进.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科学 ...

  • 小学科学探索一般要经历哪四个过程
  • 小学科学探索一般要经历哪四个过程? 了解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史, 对指导当今的科学课程改革意义重大.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经百年, 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 在简述四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及特点时, 并对<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新<科学>教材的一些特色作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 ...

  • 中小学考查学科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 中小学考查学科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试行)为进一步推进全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各 项任务和措施,建立和完善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目标的质量评价体系, 切实保证考查学科的教学效果,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特制定 考查学科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请各中小学校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组织落 实. 一.评价学 ...

  •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课程纲要
  •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课程纲要 新郑市梨河镇绰刘完全小学 王治平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认识太阳> [教材来源]大象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课程类型]必修 [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 [课 时]34课时 [设 计 者]王治平/新郑市梨河镇绰刘完全小学 [背景分析] ...

  •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教材教法
  •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教材教法 甘肃省武山县城关小学 张 靖 主题词:科学 课标 教材 教法 新课程标准制定贯穿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思想,这在新教材中,充分体现出来,教材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工具.素材和思路等.但要想更好地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不仅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要成为建设开发者, ...

  • 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改革概况
  • 作者:徐淀芳 思想理论教育 2013年11期 为促进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2011年3月,上海市召开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从过度注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全面发展的评价"的改革要求.上海的学业质量评价改革探索,着眼于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着眼于提高评价的科学性,着眼于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