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秋雨总关情----[琵琶行].[山居秋暝]赏析

秋月秋雨总关情----《琵琶行》、《山居秋暝》赏析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我国现代作家郁达夫,曾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他在《故都的秋》借写故都的秋景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只要能把秋留驻,就是折了寿命也在所不辞,可见作者对秋的感情是多么深厚。实际上,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秋都有特别的感情,唐诗宋词中对于秋景的描写也特别多,现只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秋月的描写和王维《山居秋暝》中对秋雨的描写进行分析鉴赏。

秋 月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无病呻吟的华糜诗风。公元815年,白居易因多次批评朝政,触怒唐宪宗,被贬到江州。816年秋天,白居易送客湓浦口,巧遇琵琶女,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中,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这首长诗,在艺术上有两个方面为后人所称道,一是写音乐,二是写秋月,但今人多是赞美作者对音乐艺术的精彩描绘,往往忽略了秋月在诗中的烘托作用。其实这两者在这首诗中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生辉的独特作用,不可或缺。诗中有五处写到秋月,其作用也因背景的不同而不同,其中有三处与音乐有关,现分别引用分析。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在枫叶飘飞、荻化凋零、凉风瑟瑟的深秋时节,作者和朋友饮酒作别,几杯浊酒赶不走因朋友离别而带来的悲伤,借酒浇愁愁更愁,于是只好默默望着倒影江中的月亮。这里的“茫茫”,既写出作者与朋友分别后,朋友将踏上茫茫之路,天高地远,相会无期,自己若有所失,深感惆怅的情怀,同时也写到了江面上的茫茫水烟,这水烟如同愁丝万缕,缠绕着作者的心,江月无声,但作者却心潮涌动。可见,这里的秋月,不仅对作者的情感起到渲染烘托作用,而且还为下文写作者“忽闻水上琵琶声”感到惊喜万分埋下了伏笔。《琵琶行》中的,第二次写到秋月是在琵琶女演奏结束之后: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女的演奏技艺是很高超的,一是弹琵琶的指法非常娴熟,拢捻抹挑,得心应手;二是声音的高低大小强弱,自然流畅,恰倒好处;三是借助琴声,把自己的不幸遭遇苦诉得酣畅淋漓,激起了听众的强烈共鸣。正因为如此,当琵琶女曲终收拨的时候,白居易及其朋友们还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眼望江月,默默无语,此地无声,却胜过有声。由此可见,这里的“江心秋月”,一方面烘托了听众如痴如醉的情感,另一方面又表现琵琶女演技之高和听众受感动之深。

《琵琶行》中第三处写秋月,是在作者听了琵琶女的苦诉之后,作者因同病相

怜而自叙生平。“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这两句诗实际是白居易悲惨孤独苦闷生活的真实写照。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开始衰败,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的白居易虽然还有一官半职,但由于屡受排挤,被贬官异地,人生旅途上无丝毫快乐可言,再加上忧国忧民,心情自然沉重,怎么还有闲情雅意来沐浴春光,观赏明月呢?只好独杯自饮,聊解心愁,打发时光。这里的秋月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良辰美景;二是指一年光景。古人常以植物的春华秋实来表示一年,秋天到来意味着一年将尽,古代文人伤感最深,正如现代散文家郁达夫在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中所说“对于秋,总是一样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当然,这里的秋月与琵琶女的音乐技艺还是有很大关系,正因为我苦诉“秋月夜取酒独倾”的苦闷生活,琵琶女才“感我此言”而“却坐转弦弦转急”,再一次用心灵去弹奏一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动人悲歌。

秋 雨

古代文人爱写秋风,更喜欢写秋雨,秋风习习,给人凉意,偶尔下一场秋雨,那凉意更浓。秋风送爽,秋雨送凉,这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古人多用来渲染某种凄凉的气氛,如宋代柳永词《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但王维的《山居秋暝》却不是这样: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这首五言诗里,诗人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秋天的一个傍晚,下了一场秋雨,山色更显清秀,天气更显清凉。在寂静的山里,月光如水一般,洒在松林丛中,雨后的清泉漫流石上。这时竹林里传来一阵阵喧哗的人声,原来是山里的姑娘们在洗衣归来。村前的小河,流水淙淙,渔夫趁着秋雨刚停,正忙着划船捕鱼,河中莲叶,随波摇动,更是婀娜多姿。

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波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这种诗画结合的风格,在王维的很多诗中都有表现,而《山居秋暝》则是最典型的一首。在这首诗里,“空山”、“明月”、“清泉”、“浣女”、“渔舟”这几个意象组成了一幅格调清新,富有山村生活气息的山水画。古人常以诗言志,这首诗也一样,表达作者远离尘世,向往乡村闲适生活的愿望。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虽然写到多种景物,但从整体看,秋雨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后面写到的每一种景象都与秋雨有关,正因为下了一场秋雨,傍晚的天气才更凉爽,月光才更加皎洁明亮,才有山里的清泉漫流。诗的颈联写到乡村的两件事:一是少女洗衣归来,二是渔夫下河捕鱼。这两件事与秋雨的关系更加密切,

正因为下了这场秋雨,山里清泉漫流,勤劳的村姑们才结伴洗衣,也才有竹林里谈笑风生的热闹场面;再说打鱼,古人说:“近河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渔夫们正是因为知道秋雨过后,鱼儿一定出来觅食,所以才抓住雨后这个最佳时机,下河捕鱼。渔船下河,弄动莲叶,既是生活写实,又有艺术之美,真是妙不可言。

秋月秋雨总关情----《琵琶行》、《山居秋暝》赏析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我国现代作家郁达夫,曾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他在《故都的秋》借写故都的秋景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只要能把秋留驻,就是折了寿命也在所不辞,可见作者对秋的感情是多么深厚。实际上,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秋都有特别的感情,唐诗宋词中对于秋景的描写也特别多,现只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秋月的描写和王维《山居秋暝》中对秋雨的描写进行分析鉴赏。

秋 月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无病呻吟的华糜诗风。公元815年,白居易因多次批评朝政,触怒唐宪宗,被贬到江州。816年秋天,白居易送客湓浦口,巧遇琵琶女,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中,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这首长诗,在艺术上有两个方面为后人所称道,一是写音乐,二是写秋月,但今人多是赞美作者对音乐艺术的精彩描绘,往往忽略了秋月在诗中的烘托作用。其实这两者在这首诗中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生辉的独特作用,不可或缺。诗中有五处写到秋月,其作用也因背景的不同而不同,其中有三处与音乐有关,现分别引用分析。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在枫叶飘飞、荻化凋零、凉风瑟瑟的深秋时节,作者和朋友饮酒作别,几杯浊酒赶不走因朋友离别而带来的悲伤,借酒浇愁愁更愁,于是只好默默望着倒影江中的月亮。这里的“茫茫”,既写出作者与朋友分别后,朋友将踏上茫茫之路,天高地远,相会无期,自己若有所失,深感惆怅的情怀,同时也写到了江面上的茫茫水烟,这水烟如同愁丝万缕,缠绕着作者的心,江月无声,但作者却心潮涌动。可见,这里的秋月,不仅对作者的情感起到渲染烘托作用,而且还为下文写作者“忽闻水上琵琶声”感到惊喜万分埋下了伏笔。《琵琶行》中的,第二次写到秋月是在琵琶女演奏结束之后: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女的演奏技艺是很高超的,一是弹琵琶的指法非常娴熟,拢捻抹挑,得心应手;二是声音的高低大小强弱,自然流畅,恰倒好处;三是借助琴声,把自己的不幸遭遇苦诉得酣畅淋漓,激起了听众的强烈共鸣。正因为如此,当琵琶女曲终收拨的时候,白居易及其朋友们还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眼望江月,默默无语,此地无声,却胜过有声。由此可见,这里的“江心秋月”,一方面烘托了听众如痴如醉的情感,另一方面又表现琵琶女演技之高和听众受感动之深。

《琵琶行》中第三处写秋月,是在作者听了琵琶女的苦诉之后,作者因同病相

怜而自叙生平。“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这两句诗实际是白居易悲惨孤独苦闷生活的真实写照。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开始衰败,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的白居易虽然还有一官半职,但由于屡受排挤,被贬官异地,人生旅途上无丝毫快乐可言,再加上忧国忧民,心情自然沉重,怎么还有闲情雅意来沐浴春光,观赏明月呢?只好独杯自饮,聊解心愁,打发时光。这里的秋月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良辰美景;二是指一年光景。古人常以植物的春华秋实来表示一年,秋天到来意味着一年将尽,古代文人伤感最深,正如现代散文家郁达夫在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中所说“对于秋,总是一样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当然,这里的秋月与琵琶女的音乐技艺还是有很大关系,正因为我苦诉“秋月夜取酒独倾”的苦闷生活,琵琶女才“感我此言”而“却坐转弦弦转急”,再一次用心灵去弹奏一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动人悲歌。

秋 雨

古代文人爱写秋风,更喜欢写秋雨,秋风习习,给人凉意,偶尔下一场秋雨,那凉意更浓。秋风送爽,秋雨送凉,这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古人多用来渲染某种凄凉的气氛,如宋代柳永词《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但王维的《山居秋暝》却不是这样: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这首五言诗里,诗人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秋天的一个傍晚,下了一场秋雨,山色更显清秀,天气更显清凉。在寂静的山里,月光如水一般,洒在松林丛中,雨后的清泉漫流石上。这时竹林里传来一阵阵喧哗的人声,原来是山里的姑娘们在洗衣归来。村前的小河,流水淙淙,渔夫趁着秋雨刚停,正忙着划船捕鱼,河中莲叶,随波摇动,更是婀娜多姿。

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波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这种诗画结合的风格,在王维的很多诗中都有表现,而《山居秋暝》则是最典型的一首。在这首诗里,“空山”、“明月”、“清泉”、“浣女”、“渔舟”这几个意象组成了一幅格调清新,富有山村生活气息的山水画。古人常以诗言志,这首诗也一样,表达作者远离尘世,向往乡村闲适生活的愿望。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虽然写到多种景物,但从整体看,秋雨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后面写到的每一种景象都与秋雨有关,正因为下了一场秋雨,傍晚的天气才更凉爽,月光才更加皎洁明亮,才有山里的清泉漫流。诗的颈联写到乡村的两件事:一是少女洗衣归来,二是渔夫下河捕鱼。这两件事与秋雨的关系更加密切,

正因为下了这场秋雨,山里清泉漫流,勤劳的村姑们才结伴洗衣,也才有竹林里谈笑风生的热闹场面;再说打鱼,古人说:“近河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渔夫们正是因为知道秋雨过后,鱼儿一定出来觅食,所以才抓住雨后这个最佳时机,下河捕鱼。渔船下河,弄动莲叶,既是生活写实,又有艺术之美,真是妙不可言。


相关内容

  • 1.琵琶行并序教案
  •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欣赏对音乐的描写,领悟高超的描写技巧,领会音乐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况味. 2.理解"贬官文化"和"穷而后工"的内涵,获得作文写作素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此诗音乐描写的精妙. 2. ...

  • 包含"春"字古诗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日> 宋代·王安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 唐代·杜甫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卜算子·咏梅> 近代·毛泽东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卜算子·咏梅> 近代·毛泽东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

  • 高中精选古诗词鉴赏
  •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27.描写优美梦境的作用:1.与丑恶的现实形成对比.2.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3.为下文"梦醒之嗟"作铺垫. 28.最后一段赏析:前者体现消极的一面:表明自己伤感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一 ...

  • 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及分析
  • 古典诗歌写景的作用 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下面,我们将从写景的作用.写景的方法.景与情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帮助大家理解诗歌中的景. 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 ...

  • 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答题技巧
  • 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答题技巧 1."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次石湖书扇韵 姜 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 ...

  • 适合演讲(激情昂扬)的背景音乐
  • 适合演讲(激情昂扬)的背景音乐 一 歌颂祖国类1 共和国之恋 2 我像雪花天上来 3 红旗颂 4 长征交响曲1 5 长征交响曲2 6 义勇军进行曲 7 五星红旗 8 黄河钢琴协奏曲 9 乡之音1 10 乡之音2 11 乡之音3 12 十送红军配乐 13 青春中国配乐 14 黄河号子 15 我和我的祖 ...

  • "月"的意象
  • "月"的意象 [摘要]:在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月亮经过一代代文人雅士的修饰润色,形成了它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美学意义.月往往营造出一种优美.宁静.朦胧的意境,月还往往与秋相连,与愁相连.古人何以对"月"情有独钟,总的来说,是因为古人认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 ...

  • 朗诵伴奏音乐素材
  • 下载到您计算机的方法:用鼠标右键点击下面的曲名,然后"目标另存为(A)" 注:如果您感觉在本页面下载速度慢或有问题请尝试到另一个页面下载,内容是完全一样的. 页面地址:伴奏下载第二地址 一  歌颂祖国类 1 共和国之恋 2 我像雪花天上来 3 红旗颂 4 长征交响曲1 5 长征交 ...

  • 高考语文古文古诗必背名篇名句
  •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