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纽马克交际翻译角度谈汉语公示语的英译

从纽马克交际翻译角度谈汉语公示语的英译

450011)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言系,河南郑州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公示语的翻译的特点、功能意义,并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出发指出公示语的翻译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公示语翻译中如何在译语中体现源语的交际策略。笔者认为在翻译公示语时,译者应该熟知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及其功能意义,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并将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放在首位,使公示语的译文起到与源语的相似的公示作用,从而促进汉语公示语的英译工作,更好地发挥公示语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中的国际文化交流作用。

关键词:公示语公示语翻译纽马克交际翻译

1.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2008年北京将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及2010年上海主办世界博览会,我国的对外交往日益广泛,而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是不同民族间人原文本的主题是林黛玉“多愁善感”的秉性。受此主题影响下的词的衍生意义需反映主题的宏观命题结构。受后文语

性情”一词的基本语义内涵在认知框架内因境制约和影响,“

此发生相应的强化,特别是在霍译中,不但用了“moodytem-

进行了语,而且用“unaccountablefitsofdepression”perament”

义强化。杨译中的“性情”被翻译成了“,避免了原文中词ways”

语概念意义的简单迁移,而根据语境传达了语篇意义,同样也是由于在语篇影响下产生的同化效果。

下面的例子选自史蒂文生的小说《金银岛》第十五章:

Iwasnow,itseemed,cutoffuponbothsides;behindmethemurderers,beforemethislurkingnondescript.

欣若:到了现在,我的出路似乎从两面都截断了。我后面

・・・・・・・

是那些杀人凶手,我前面是这个隐藏的怪物。

・・

荣如德:看来我现在是腹背受敌:我后面是一伙杀人凶

・・・・

手,我前面又潜伏着不可名状的怪物。

・・

张友松:这时候我似乎是两面都被切断了生路:背后有那

・・・・・・・・・

些凶手,前面有这个隐藏的怪物。(许国烈,1985:248-249)

・・

的概念意义是“莫可名状的(人或物)”“,根nondescript”

在三种译文中就被据语境,既然是一种危险,“nondescript”

无一例外地翻译成了“怪物”,形成语义的前后照应,产生了最佳关联,使其更加符合受众的认知体验,从而达到交际的语篇效果。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第二十七章有这样的一段话:Letheridentity,herconnectionwithyourself,beburiedinoblivion:youareboundtoimpartthemtonolivingbeing.Placeherinsafetyandcomfort:shelterherdegradationwithsecrecy,

们交往的通用语言,在中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都在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化语言环境而努力,它们的公示语都在逐步实现双语化。双语标示语随处可见,这提供了诸多的方便,但遗憾的是很多汉语公示语的英语译文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其中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问题,如拼写不全、句法错误、字字对应、词不达意造成语用失效,望文生义,不符合英语习惯的翻译,不符合国际上通用习惯的翻译,对汉语中的简略语的翻译,意思走了样的翻译,蹩脚的错

移植”的翻译,等误百出的翻译,不了解中外文化差异而生硬“

等。(吕和发,2007:7)这些错误给越来越多在华的外国友人带来了很多不便。公示语属于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部分,因而公示语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黄友义(2005:31)在首届公示语大会上指出:“外宣翻译是一种门面工作,其中的错误与缺陷会被放大来看。毫不夸张地说,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的深刻内涵,把握源语的情境和创作意图,在深层命题语义结构中进行推演、扩展和选择的化境因素,在微观层次制约词句

翻译成“本的产生,形成照应性语义关系。李译中将“identity”

来面目”要好于祝译中的“身份”,而其它几个地方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以上分析此可以看出,语义同化在恰当语义迁移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译语读者的认知方向和认知体验产生必要的限制,从而形成语义的协调、照应和衔接,为恰当翻译打通了一条重要途径。

四、结语

本文所涉及的语义同化并非翻译研究中常见的“归化”或本土化”,而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受相邻的词和主题倾向性社“

会文化语境制约,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认知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发生的与临近词语的语义相似性或范畴同一性。同化是为在译语读者中产生最佳关联语义而产生的,能充分挖掘符合源语作者的创作意图,使译者在进行“创造性背叛”时在语义迁移上做到有法可依,从而实现和谐翻译和恰当翻译。

一般情况下,好的译文反映了在主题倾向性制约下说话者的意图和情感,从正面引导读者的认知指向,并在某种程度上对这种语境照应性制约关系进行了强化或弱化或同化。本文依据主题倾向性社会文化语境的理论,将语义同化的概念引入到翻译研究和实践中,对于研究语义迁移甚至是有意偏移的认知基础和理据,对于指导翻译实践,保证译文的等效或对应,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利沙.主题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与择义的理据性[J].中国翻译,2005,(4).

[2]曾利沙.论翻译的艺术创造性与客观制约性[J].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2):5-9.

[3]JONES,D.AnOutlineofEnglishPhonetic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6.

[4]许国烈.中英文学名著译文比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本文为宝鸡文理学院重点科研项目(ZK0719)阶段性成果。

andleaveher.

李霁野:让她的本来面目,她和你的关系,都在忘却中埋

・・・・・・・・・・

葬掉:你势必不把这些向活人宣布。把她放在平安舒服的地・・

方:把她的堕落隐匿住,就离开她。

・・・

祝庆英:让她的身份,她和你的关系都埋葬在忘却中吧;你

・・・・・・・・・

不能把它们告诉任何活人。让她处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用保守秘密来掩盖她的堕落,然后离开她。(许国烈,1985:380-381)

・・

原文是小说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向简诉说他已经疯狂的妻子给他带来的伤痛及其对此羞于示人的心理感受,对原任妻子的深恶痛绝之情溢于言表。有鉴于此,译者应深刻体会原文

214

的公示语的资料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多数的文章集中在对公示语的错译的分析,很少涉及理论研究。本文试从纽马克交际翻译入手,分析公示语的错误根源,进而探讨公示语的英译方法。

2.公示语研究的涵义及所研究的范畴公示语是公开和面对公众的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

生产、生命、生态等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示、标示,与其生活、

形信息。公示语与标示语、揭示语有某些相同的应用特点,但公示语应用更为广泛。凡公示给公众、旅游者、海外宾客、驻华

宿、行、游、娱、购行为与需求的基本公示文外籍人士,涉及食、

字信息内容都在公示语研究范畴之内(吕和发,2007:13)。公示语是为了满足在华工作的、旅游的外籍人士和普通市民的社会行为和心理需求。为此,在实际应用中功能具体突出的指示性、警示性、告示性、宣传性、劝导性、感召性、限制性、强制性和提示性等多种示意功能。指示性的公示语如:PleaseQueueOtherSide,KeepRight,DogsMustBeCarried,TheseSeatsAreAppreciatedByTheOldAndInfirm。提示性的公示语如:SoldOut,OutofOrder,NothingtoDeclare,CycleforHireorSale。警示性的公示语如:MindYourHead,MindYourSteps,Fragile,

告示性的公示语如:NoSmoking,Danger,Smoking-freeLibrary。

NoParking,Exit,PleaseKeepOfftheGrass,AdmissiontoTicket

与其道听途HolderOnly。感召性如碧丽牌健美苗条霜的广告“

说,不如亲身体验”———BiliSlimmingCream-Usingisbelieving。

3.公示语文本类型与交际翻译

纽马克(Newmark)是英国翻译界的元老,被认为是典型的实践型理论家。他在《翻译教程》中,运用了经雅可布逊修改的布勒的功能语言理论,即语言的三大功能:(1)表情功能(ex-pressivefunction)(2)信息功能(informationalfunction)(3)感召功能(vocativefunction),并根据这些功能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这里特别指出感召性功能是指,使用言语或者非语言交际符号以使接受者作出一定的答复或者反应,也就是“使役功能”意动功能”劝诱、命令、教学、广、“,它可进一步分为:说明、告等功能。纽马克认为,表情、信息、感召这三大功能是语言使用的目的所在。人们可以通过使用带有表情功能的语言创作出最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和自传或者作权威的发言;利用带有信息功能的语言给大家作报告、写学术论文、备忘录或者是教科书;感召功能的语言则广泛地运用于广告、宣传资料、流行小说等文类。(张美芳,2005:76)公示语文本的最直接目的是在引起读者注意的前提下,将信息传达给读者,并给读者留下深刻记忆,继而让读者采取行动———按照公示语的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去做。由此可见,公示语文本应属于感召功能型文本。

不同的文本应该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纽马克介绍了两种翻译方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是“在目的语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把原笔者在原文中表达的意思准确地再现出来(Newmark,1981/1988:22)。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文的形式和原笔者的原意,而不是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更不是要把译文变为目的语文化情境中之物。由于语义翻译把原文的一词一句视为神圣,因此有时会产生前后矛盾、语义含糊甚至是错误的译文。语义翻译通常适用于文学、科技文献和其他视原文语言与内容同等重要的语篇体裁

发生在某(Newmark,1988:45)。而交际翻译指的是视翻译为“

个社会情境中的交际过程”(Hatim&Mason,1990:3)的任何一种翻译方法或途径。虽然所有的翻译途径在某种程度上视翻译为交际,但是这里所说的交际翻译却完完全全地以目的语读者或接受者为导向。沿此途径的译者在处理原文的时候,旨在传递信息而不是复制一串串的语言单位,他所关心的是如何保留原文的功能和使其对新的读者产生作用。交际翻译和逐字逐句译和直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把原文中的遣词造句的形式仅视为译者应考虑的部分因素。交际翻译的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

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译者在交际翻译中有较多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调整文体、排除歧义,甚至是修正原笔者的错误。由于译者要达到某一交际目的,有了特定的目的读者群,因此他所生产的译文必然会打破原文的局限。通常采用交际翻译的文体类型包括新闻报导、教科书、公共告示和其他很多非文学作品。交际翻译的关注点是目的语读者,尽量为这些读者排除阅读或交际上的困难与障碍,使交际顺利进行。在语义翻译中,译者仍然以原文基础,坚守在源语文化的阵地之中,只是解释原文的涵义,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文本的意思。交际翻译强调的是译文的“效果”;而语义翻译强调的是保持原文的“内容”。纽马克指出表达型文本应该侧重语义翻译,信息型和感召型文本应侧重于以读者为中心的交际翻译。而且将公示语翻译出来不是给国人看的,更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如何与世界接轨,而是给外国友人看的,帮助他们在中国更好地食、宿、行、游、娱、购等。对这样一种文体,我们应该采用交际翻译的方法,将译文的读者放在第一位,处处为译文读者着想,要考虑到他们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让他们能清楚明白地得到公示语的真正交际意图,并按照公示语的要求去做。

4.公示语的交际翻译策略

4.1考虑语言差别,尽量遵循借译原则。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不同的语言之间由于形式不同、语音不同、语法不同、结构不同、词义不对应等原因,造成了诸多的语言障碍,这些障碍中的一部分,纵然译者有天大的本领,也无法跨越。译者只有采取变通的办法(比如作注或使用替代词)绕过去,其结果是有时原文信息无法释放,或者无法全部释放。这就要求译者熟知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力求译文简洁明了,了解公示语的功能意义,翻译时遵循借译原则。译者还应尽可能力求准确传译公示语的感召功能,因为若不能将公示语的感召功能翻译出来,该公示语的翻译就是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为此,译者必须在分析汉语公示语的字面意义的基础上探究其语用意义,也就是其功能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公示语翻译的目的。除了一些含有民族特色词汇的公示语的翻译之外,很大一部分的公示语可以找到相应的英语公示语。这就要求译者要有深厚的英文功底,切不可以望文生义。

4.2掌握英汉文化的差异,将英文读者的文化习惯放在首位。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其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社会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在语言的表达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也在公示语中有所体现。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的障碍。两种文化的差异与承载这两种文化的语言的差异同为翻译的拦路虎。

习俗、宗教、甚至社会发展的程度不不同的民族,由于地域、

同,常常会出现文化错位,给翻译留下了陷阱。背负译语文化的译者,如果不能正确解读原文文本传达的文化信息,就会掉入此陷阱。在翻译公示语的时候,如果不能透彻地理解该公示语所蕴涵的源语文化信息,就不可能很好地把握从源语到译语的转换。

5.结语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需要有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因而,加强公示语翻译的研究进而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来提高公示语的翻译质量,是我们翻译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笔者认为,译者既要认真分析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功能意义,更要分析汉英公示语的文化差异。目前,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不仅仅是技巧问题,还包括我们的认识问题。很多人认为只要会外语就可以做翻译,其实译者公示语的翻译的基本功不仅体现在其外语水平上,而且包含了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因此翻译公示语时,译者应该将译文读者的文化和思维习惯放在第一位,运用交际翻译的方法翻译汉语的公示语,才能得到准确无误的公示语的译文,起到源语公示语所传递

215

浅议任务型

语言评价

(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

摘要:任务型语言评价实际上受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的影响,而后逐渐兴起和流行。文章从探讨任务型语言评价的理论基础入手,剖析任务型语言评价的核心和设计的过程与程序,评析了它的优点和不足。

关键词:任务型语言评价理论基础设计

221008)

20世纪80年代后,交际语言测试(communicativelanguagetesting)逐渐形成和流行(Carrol,1980;Bachman,1990;Bach-manandPalmer,1996),语言评价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任务型语言教学渐得人们的追捧。受此影响,任务型语言评价(task-basedlanguageassessment)①成为研究的热点(Brindley,1994)。

一、任务型语言评价的理论基础语言评价涉及语言教学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用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心理学、教育测量学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任务型语言评价实际上来自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在语言评价领域得到了应用(韩宝成,2003)。Krashen(1994)的语言输入说和Long(1983)的交互学说表明学习者可理解的输入可以促使语言习得的发生。换句话说,当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学习者就能够习得第二语言。Long

他指出,意义协商还可以通过其(1996)同样强调输入的作用。

他方式提供可理解输入,如消极反馈,即通过重新使用目标语言表达学习者错误话语所构成的反馈。Tarone(1982,1983)从任务、语言使用和第二语言习得三者的关系研究发现,学习者确实会根据参与任务的不同类型而变化目标语言的使用。在Labov的语体连续体(continuum)理论基础上,Tarone认为学习者拥有风格的连续体。连续体的一极是本土语风格(vernacu-larstyle),学习者注重意义的表达而非语言的形式;另一极是严谨风格(carefulstyle),学习者主要关注语言的形式。因此,可以说语言的隐性知识(implicit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都可以在语篇基础上得到领会和运用。而这些都奠定了任务型语言评价的理论基础。

二、任务型语言评价的核心

任务”任务型语言评价的核心是任务。因此,正确理解“,

对于研究任务型语言评价至关重要。在语言教学中,Nunan(1989)强调任务的心理过程,认为交际任务是指导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领悟、使用、输出语言和互动的课堂交际活动,它重点关注的是意义,而非语言形式。Prabhu却强调任务的认知过程,任务使学习者推理新信息和评估信息,建立信息间联系。Nunan和Skehan(1996)等指出任务应限于意义为主的语言运用的活动,形式不是任务的主要内容。Ellis对上述对任出的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作用,更好地为在华外国人士服务,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Newmark,Peter.ApproachestoTranslation.London:Pren-ticeHall,1988.

[2]Newmark,Peter.ATextbookofTranslation.London:Pren-ticeHall,1988.

[3]丁衡祁.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逐步确定参照性译文

务的理解和定义进行了总结,认为这些定义分别涉及以下六

任务的角度(perspective)、任务的个维度:任务的范畴(scope)、

真实性(authenticity)、完成任务的语言技能(linguisticskills)、任务行为的心理过程(psychologicalprocesses)和任务结果

任务为要求学习者(outcome)。进而,Ellis(2003:16)又提出:“

运用加工语言的工作计划(workplan),以实现以正确或得体传递命题内容来评估的结果。由此可见,任务以意义为中心,”

是真实世界语言使用过程在一定教学或评价情境下的再现。任务的完成过程既涉及四项语言技能的认知过程,同时又会产生明确的交际结果。

对于任务型语言评价中的任务,Bachman和Palmer(1996)认为,完成任务必然涉及语言的使用,因此将任务定义为“在特定情境下使用语言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或达到某一特定目的的活动”。他们所提出的任务不仅包括评价中的任务,还包括使用目标语言的任务。也就是说,它包含了学习和教学中的各种任务。Long和Norris(2000)指出,任务型语言评价是“以任务为核心,把它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评价项目的选择从任务出发,评价工具的编写以任务为基础,评价所要评定的是被试者完成任务的表现”。Ellis强调,在语言运用参照式评价的情境

以意义为中心”里,评价任务“在具有特定目标的语言使用,“

环境中引导学习者的交际行为”可见,在任务型语言评价中,。

研究者通过特定的任务引导收集学习者使用语言的交际样本数据。

三、任务型语言评价的设计

设计任务型的语言评价模式是相当复杂和困难的。任务型语言评价关注的远远超越语言知识本身,更包含在教育或者较为专业的语言运用场景中适切而有效地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它的设计既要符合语言学习理论,又要便于观察和测量。Mislevy等专家(2002:480)设计和分析了以证据为中心

该评价(evidence-centereddesign,即ECD)的概念性评价框架。

证据模式、任务模框架大体上包括四大基本模式:学生模式、

式和组合模式。简单地说,学生模式即是用来确定我们期待的学生个性特征变量。证据模式即在单一的任务情境中搜寻应试者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的过程,这一过程将学生可观察的行为表现与其语言知识和技能理性地联系了起来。构建和描述学生行为表现信息的图式方法是它的任务模式。最后,组合模式将上述的三种模式有机地合成在一起生成合理的评价。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可操作的评价通常会有一个学生模式,但是可以使用多个任务和证据模式来生成可以提供学生不同知识和技能表现的信息,继而提供语言评价的证据。

[J].中国翻译,2006,(6).

[4]黄友义.从翻译工笔者的权利到外宣翻译———在首届公示语翻译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翻译,2005,(6).

——以宁波城[5]牛新生.从感召功能看汉语公示语英译—

市公示语为例[J].中国翻译,2007,(2).

[6]王颖,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7.

[7]张美芳.翻译研究中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16

从纽马克交际翻译角度谈汉语公示语的英译

450011)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言系,河南郑州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公示语的翻译的特点、功能意义,并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出发指出公示语的翻译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公示语翻译中如何在译语中体现源语的交际策略。笔者认为在翻译公示语时,译者应该熟知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及其功能意义,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并将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放在首位,使公示语的译文起到与源语的相似的公示作用,从而促进汉语公示语的英译工作,更好地发挥公示语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中的国际文化交流作用。

关键词:公示语公示语翻译纽马克交际翻译

1.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2008年北京将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及2010年上海主办世界博览会,我国的对外交往日益广泛,而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是不同民族间人原文本的主题是林黛玉“多愁善感”的秉性。受此主题影响下的词的衍生意义需反映主题的宏观命题结构。受后文语

性情”一词的基本语义内涵在认知框架内因境制约和影响,“

此发生相应的强化,特别是在霍译中,不但用了“moodytem-

进行了语,而且用“unaccountablefitsofdepression”perament”

义强化。杨译中的“性情”被翻译成了“,避免了原文中词ways”

语概念意义的简单迁移,而根据语境传达了语篇意义,同样也是由于在语篇影响下产生的同化效果。

下面的例子选自史蒂文生的小说《金银岛》第十五章:

Iwasnow,itseemed,cutoffuponbothsides;behindmethemurderers,beforemethislurkingnondescript.

欣若:到了现在,我的出路似乎从两面都截断了。我后面

・・・・・・・

是那些杀人凶手,我前面是这个隐藏的怪物。

・・

荣如德:看来我现在是腹背受敌:我后面是一伙杀人凶

・・・・

手,我前面又潜伏着不可名状的怪物。

・・

张友松:这时候我似乎是两面都被切断了生路:背后有那

・・・・・・・・・

些凶手,前面有这个隐藏的怪物。(许国烈,1985:248-249)

・・

的概念意义是“莫可名状的(人或物)”“,根nondescript”

在三种译文中就被据语境,既然是一种危险,“nondescript”

无一例外地翻译成了“怪物”,形成语义的前后照应,产生了最佳关联,使其更加符合受众的认知体验,从而达到交际的语篇效果。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第二十七章有这样的一段话:Letheridentity,herconnectionwithyourself,beburiedinoblivion:youareboundtoimpartthemtonolivingbeing.Placeherinsafetyandcomfort:shelterherdegradationwithsecrecy,

们交往的通用语言,在中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都在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化语言环境而努力,它们的公示语都在逐步实现双语化。双语标示语随处可见,这提供了诸多的方便,但遗憾的是很多汉语公示语的英语译文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其中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问题,如拼写不全、句法错误、字字对应、词不达意造成语用失效,望文生义,不符合英语习惯的翻译,不符合国际上通用习惯的翻译,对汉语中的简略语的翻译,意思走了样的翻译,蹩脚的错

移植”的翻译,等误百出的翻译,不了解中外文化差异而生硬“

等。(吕和发,2007:7)这些错误给越来越多在华的外国友人带来了很多不便。公示语属于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部分,因而公示语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黄友义(2005:31)在首届公示语大会上指出:“外宣翻译是一种门面工作,其中的错误与缺陷会被放大来看。毫不夸张地说,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的深刻内涵,把握源语的情境和创作意图,在深层命题语义结构中进行推演、扩展和选择的化境因素,在微观层次制约词句

翻译成“本的产生,形成照应性语义关系。李译中将“identity”

来面目”要好于祝译中的“身份”,而其它几个地方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以上分析此可以看出,语义同化在恰当语义迁移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译语读者的认知方向和认知体验产生必要的限制,从而形成语义的协调、照应和衔接,为恰当翻译打通了一条重要途径。

四、结语

本文所涉及的语义同化并非翻译研究中常见的“归化”或本土化”,而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受相邻的词和主题倾向性社“

会文化语境制约,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认知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发生的与临近词语的语义相似性或范畴同一性。同化是为在译语读者中产生最佳关联语义而产生的,能充分挖掘符合源语作者的创作意图,使译者在进行“创造性背叛”时在语义迁移上做到有法可依,从而实现和谐翻译和恰当翻译。

一般情况下,好的译文反映了在主题倾向性制约下说话者的意图和情感,从正面引导读者的认知指向,并在某种程度上对这种语境照应性制约关系进行了强化或弱化或同化。本文依据主题倾向性社会文化语境的理论,将语义同化的概念引入到翻译研究和实践中,对于研究语义迁移甚至是有意偏移的认知基础和理据,对于指导翻译实践,保证译文的等效或对应,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利沙.主题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与择义的理据性[J].中国翻译,2005,(4).

[2]曾利沙.论翻译的艺术创造性与客观制约性[J].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2):5-9.

[3]JONES,D.AnOutlineofEnglishPhonetic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6.

[4]许国烈.中英文学名著译文比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本文为宝鸡文理学院重点科研项目(ZK0719)阶段性成果。

andleaveher.

李霁野:让她的本来面目,她和你的关系,都在忘却中埋

・・・・・・・・・・

葬掉:你势必不把这些向活人宣布。把她放在平安舒服的地・・

方:把她的堕落隐匿住,就离开她。

・・・

祝庆英:让她的身份,她和你的关系都埋葬在忘却中吧;你

・・・・・・・・・

不能把它们告诉任何活人。让她处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用保守秘密来掩盖她的堕落,然后离开她。(许国烈,1985:380-381)

・・

原文是小说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向简诉说他已经疯狂的妻子给他带来的伤痛及其对此羞于示人的心理感受,对原任妻子的深恶痛绝之情溢于言表。有鉴于此,译者应深刻体会原文

214

的公示语的资料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多数的文章集中在对公示语的错译的分析,很少涉及理论研究。本文试从纽马克交际翻译入手,分析公示语的错误根源,进而探讨公示语的英译方法。

2.公示语研究的涵义及所研究的范畴公示语是公开和面对公众的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

生产、生命、生态等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示、标示,与其生活、

形信息。公示语与标示语、揭示语有某些相同的应用特点,但公示语应用更为广泛。凡公示给公众、旅游者、海外宾客、驻华

宿、行、游、娱、购行为与需求的基本公示文外籍人士,涉及食、

字信息内容都在公示语研究范畴之内(吕和发,2007:13)。公示语是为了满足在华工作的、旅游的外籍人士和普通市民的社会行为和心理需求。为此,在实际应用中功能具体突出的指示性、警示性、告示性、宣传性、劝导性、感召性、限制性、强制性和提示性等多种示意功能。指示性的公示语如:PleaseQueueOtherSide,KeepRight,DogsMustBeCarried,TheseSeatsAreAppreciatedByTheOldAndInfirm。提示性的公示语如:SoldOut,OutofOrder,NothingtoDeclare,CycleforHireorSale。警示性的公示语如:MindYourHead,MindYourSteps,Fragile,

告示性的公示语如:NoSmoking,Danger,Smoking-freeLibrary。

NoParking,Exit,PleaseKeepOfftheGrass,AdmissiontoTicket

与其道听途HolderOnly。感召性如碧丽牌健美苗条霜的广告“

说,不如亲身体验”———BiliSlimmingCream-Usingisbelieving。

3.公示语文本类型与交际翻译

纽马克(Newmark)是英国翻译界的元老,被认为是典型的实践型理论家。他在《翻译教程》中,运用了经雅可布逊修改的布勒的功能语言理论,即语言的三大功能:(1)表情功能(ex-pressivefunction)(2)信息功能(informationalfunction)(3)感召功能(vocativefunction),并根据这些功能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这里特别指出感召性功能是指,使用言语或者非语言交际符号以使接受者作出一定的答复或者反应,也就是“使役功能”意动功能”劝诱、命令、教学、广、“,它可进一步分为:说明、告等功能。纽马克认为,表情、信息、感召这三大功能是语言使用的目的所在。人们可以通过使用带有表情功能的语言创作出最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和自传或者作权威的发言;利用带有信息功能的语言给大家作报告、写学术论文、备忘录或者是教科书;感召功能的语言则广泛地运用于广告、宣传资料、流行小说等文类。(张美芳,2005:76)公示语文本的最直接目的是在引起读者注意的前提下,将信息传达给读者,并给读者留下深刻记忆,继而让读者采取行动———按照公示语的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去做。由此可见,公示语文本应属于感召功能型文本。

不同的文本应该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纽马克介绍了两种翻译方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是“在目的语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把原笔者在原文中表达的意思准确地再现出来(Newmark,1981/1988:22)。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文的形式和原笔者的原意,而不是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更不是要把译文变为目的语文化情境中之物。由于语义翻译把原文的一词一句视为神圣,因此有时会产生前后矛盾、语义含糊甚至是错误的译文。语义翻译通常适用于文学、科技文献和其他视原文语言与内容同等重要的语篇体裁

发生在某(Newmark,1988:45)。而交际翻译指的是视翻译为“

个社会情境中的交际过程”(Hatim&Mason,1990:3)的任何一种翻译方法或途径。虽然所有的翻译途径在某种程度上视翻译为交际,但是这里所说的交际翻译却完完全全地以目的语读者或接受者为导向。沿此途径的译者在处理原文的时候,旨在传递信息而不是复制一串串的语言单位,他所关心的是如何保留原文的功能和使其对新的读者产生作用。交际翻译和逐字逐句译和直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把原文中的遣词造句的形式仅视为译者应考虑的部分因素。交际翻译的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

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译者在交际翻译中有较多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调整文体、排除歧义,甚至是修正原笔者的错误。由于译者要达到某一交际目的,有了特定的目的读者群,因此他所生产的译文必然会打破原文的局限。通常采用交际翻译的文体类型包括新闻报导、教科书、公共告示和其他很多非文学作品。交际翻译的关注点是目的语读者,尽量为这些读者排除阅读或交际上的困难与障碍,使交际顺利进行。在语义翻译中,译者仍然以原文基础,坚守在源语文化的阵地之中,只是解释原文的涵义,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文本的意思。交际翻译强调的是译文的“效果”;而语义翻译强调的是保持原文的“内容”。纽马克指出表达型文本应该侧重语义翻译,信息型和感召型文本应侧重于以读者为中心的交际翻译。而且将公示语翻译出来不是给国人看的,更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如何与世界接轨,而是给外国友人看的,帮助他们在中国更好地食、宿、行、游、娱、购等。对这样一种文体,我们应该采用交际翻译的方法,将译文的读者放在第一位,处处为译文读者着想,要考虑到他们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让他们能清楚明白地得到公示语的真正交际意图,并按照公示语的要求去做。

4.公示语的交际翻译策略

4.1考虑语言差别,尽量遵循借译原则。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不同的语言之间由于形式不同、语音不同、语法不同、结构不同、词义不对应等原因,造成了诸多的语言障碍,这些障碍中的一部分,纵然译者有天大的本领,也无法跨越。译者只有采取变通的办法(比如作注或使用替代词)绕过去,其结果是有时原文信息无法释放,或者无法全部释放。这就要求译者熟知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力求译文简洁明了,了解公示语的功能意义,翻译时遵循借译原则。译者还应尽可能力求准确传译公示语的感召功能,因为若不能将公示语的感召功能翻译出来,该公示语的翻译就是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为此,译者必须在分析汉语公示语的字面意义的基础上探究其语用意义,也就是其功能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公示语翻译的目的。除了一些含有民族特色词汇的公示语的翻译之外,很大一部分的公示语可以找到相应的英语公示语。这就要求译者要有深厚的英文功底,切不可以望文生义。

4.2掌握英汉文化的差异,将英文读者的文化习惯放在首位。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其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社会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在语言的表达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也在公示语中有所体现。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的障碍。两种文化的差异与承载这两种文化的语言的差异同为翻译的拦路虎。

习俗、宗教、甚至社会发展的程度不不同的民族,由于地域、

同,常常会出现文化错位,给翻译留下了陷阱。背负译语文化的译者,如果不能正确解读原文文本传达的文化信息,就会掉入此陷阱。在翻译公示语的时候,如果不能透彻地理解该公示语所蕴涵的源语文化信息,就不可能很好地把握从源语到译语的转换。

5.结语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需要有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因而,加强公示语翻译的研究进而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来提高公示语的翻译质量,是我们翻译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笔者认为,译者既要认真分析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功能意义,更要分析汉英公示语的文化差异。目前,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不仅仅是技巧问题,还包括我们的认识问题。很多人认为只要会外语就可以做翻译,其实译者公示语的翻译的基本功不仅体现在其外语水平上,而且包含了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因此翻译公示语时,译者应该将译文读者的文化和思维习惯放在第一位,运用交际翻译的方法翻译汉语的公示语,才能得到准确无误的公示语的译文,起到源语公示语所传递

215

浅议任务型

语言评价

(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

摘要:任务型语言评价实际上受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的影响,而后逐渐兴起和流行。文章从探讨任务型语言评价的理论基础入手,剖析任务型语言评价的核心和设计的过程与程序,评析了它的优点和不足。

关键词:任务型语言评价理论基础设计

221008)

20世纪80年代后,交际语言测试(communicativelanguagetesting)逐渐形成和流行(Carrol,1980;Bachman,1990;Bach-manandPalmer,1996),语言评价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任务型语言教学渐得人们的追捧。受此影响,任务型语言评价(task-basedlanguageassessment)①成为研究的热点(Brindley,1994)。

一、任务型语言评价的理论基础语言评价涉及语言教学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用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心理学、教育测量学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任务型语言评价实际上来自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在语言评价领域得到了应用(韩宝成,2003)。Krashen(1994)的语言输入说和Long(1983)的交互学说表明学习者可理解的输入可以促使语言习得的发生。换句话说,当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学习者就能够习得第二语言。Long

他指出,意义协商还可以通过其(1996)同样强调输入的作用。

他方式提供可理解输入,如消极反馈,即通过重新使用目标语言表达学习者错误话语所构成的反馈。Tarone(1982,1983)从任务、语言使用和第二语言习得三者的关系研究发现,学习者确实会根据参与任务的不同类型而变化目标语言的使用。在Labov的语体连续体(continuum)理论基础上,Tarone认为学习者拥有风格的连续体。连续体的一极是本土语风格(vernacu-larstyle),学习者注重意义的表达而非语言的形式;另一极是严谨风格(carefulstyle),学习者主要关注语言的形式。因此,可以说语言的隐性知识(implicit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都可以在语篇基础上得到领会和运用。而这些都奠定了任务型语言评价的理论基础。

二、任务型语言评价的核心

任务”任务型语言评价的核心是任务。因此,正确理解“,

对于研究任务型语言评价至关重要。在语言教学中,Nunan(1989)强调任务的心理过程,认为交际任务是指导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领悟、使用、输出语言和互动的课堂交际活动,它重点关注的是意义,而非语言形式。Prabhu却强调任务的认知过程,任务使学习者推理新信息和评估信息,建立信息间联系。Nunan和Skehan(1996)等指出任务应限于意义为主的语言运用的活动,形式不是任务的主要内容。Ellis对上述对任出的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作用,更好地为在华外国人士服务,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Newmark,Peter.ApproachestoTranslation.London:Pren-ticeHall,1988.

[2]Newmark,Peter.ATextbookofTranslation.London:Pren-ticeHall,1988.

[3]丁衡祁.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逐步确定参照性译文

务的理解和定义进行了总结,认为这些定义分别涉及以下六

任务的角度(perspective)、任务的个维度:任务的范畴(scope)、

真实性(authenticity)、完成任务的语言技能(linguisticskills)、任务行为的心理过程(psychologicalprocesses)和任务结果

任务为要求学习者(outcome)。进而,Ellis(2003:16)又提出:“

运用加工语言的工作计划(workplan),以实现以正确或得体传递命题内容来评估的结果。由此可见,任务以意义为中心,”

是真实世界语言使用过程在一定教学或评价情境下的再现。任务的完成过程既涉及四项语言技能的认知过程,同时又会产生明确的交际结果。

对于任务型语言评价中的任务,Bachman和Palmer(1996)认为,完成任务必然涉及语言的使用,因此将任务定义为“在特定情境下使用语言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或达到某一特定目的的活动”。他们所提出的任务不仅包括评价中的任务,还包括使用目标语言的任务。也就是说,它包含了学习和教学中的各种任务。Long和Norris(2000)指出,任务型语言评价是“以任务为核心,把它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评价项目的选择从任务出发,评价工具的编写以任务为基础,评价所要评定的是被试者完成任务的表现”。Ellis强调,在语言运用参照式评价的情境

以意义为中心”里,评价任务“在具有特定目标的语言使用,“

环境中引导学习者的交际行为”可见,在任务型语言评价中,。

研究者通过特定的任务引导收集学习者使用语言的交际样本数据。

三、任务型语言评价的设计

设计任务型的语言评价模式是相当复杂和困难的。任务型语言评价关注的远远超越语言知识本身,更包含在教育或者较为专业的语言运用场景中适切而有效地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它的设计既要符合语言学习理论,又要便于观察和测量。Mislevy等专家(2002:480)设计和分析了以证据为中心

该评价(evidence-centereddesign,即ECD)的概念性评价框架。

证据模式、任务模框架大体上包括四大基本模式:学生模式、

式和组合模式。简单地说,学生模式即是用来确定我们期待的学生个性特征变量。证据模式即在单一的任务情境中搜寻应试者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的过程,这一过程将学生可观察的行为表现与其语言知识和技能理性地联系了起来。构建和描述学生行为表现信息的图式方法是它的任务模式。最后,组合模式将上述的三种模式有机地合成在一起生成合理的评价。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可操作的评价通常会有一个学生模式,但是可以使用多个任务和证据模式来生成可以提供学生不同知识和技能表现的信息,继而提供语言评价的证据。

[J].中国翻译,2006,(6).

[4]黄友义.从翻译工笔者的权利到外宣翻译———在首届公示语翻译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翻译,2005,(6).

——以宁波城[5]牛新生.从感召功能看汉语公示语英译—

市公示语为例[J].中国翻译,2007,(2).

[6]王颖,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7.

[7]张美芳.翻译研究中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16


相关内容

  • 公示语翻译的研究现状及其翻译原则
  • 公示语翻译的研究现状及其翻译原则 燕玉芝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焦作454003) [摘要] 进入21 世纪后,中国的公示语翻译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经历由翻译纠错到理论探 讨的过程.公示语翻译属于实用英语翻译.本文分析了林克难提出的实用英语翻译"看易写"原 则和丁衡祁提出的 ...

  • 解析[傻瓜吉姆佩尔]中传统与现实的冲突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从<动物庄园&g ...

  • (全英文论文)国内近十年来关于苔丝悲剧形成原因的研究综述
  • 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全英文论文) 低调陈述在国际商务谈判的应用 (全英文论文) 英语报刊阅读对英语专业学生写作的提高作用 (全英文论文) 关于农村初中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意力的调查研究 (全英文论文) 分析美国新教与中国儒教的几点相似性及兼容性 (全英文论文) 远大前程中的圣经 ...

  • [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和婚姻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美婚姻观对比研究 2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 3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4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 5 论后现代写作技巧在白雪公主中的运用 6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 7 中式菜名的英译 8 小说<忠犬八 ...

  •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美国黑人英语在电影中的应用研究 2 论<梅丽迪安>中主人公梅丽迪安的觉醒 3 中英数字习语的翻译 4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5 ...

  • 莫言小说[红高粱]中的转喻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女性主义 2 解读托尼•莫瑞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成长主题 3 英语中法语外来词对英国文化的影响 4 从宴客角度探究中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 5 Culture-oriented Strategies in Pub ...

  • (全英文论文)致加西亚的信对中国大学生创业的启示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 ...

  • 论[好人难寻]中的暴力与死亡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 2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 3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4 拜伦式人物-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弗洛伊德解读 5 英汉恭维语语用对比研究 ...

  •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2 浅议英语情态动词"can"和汉语能愿动词"能"-以类型学为视角 3 女性意识的苏醒--对<愤怒的葡萄>中的约德妈妈形象的分析 4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 5 魔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