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滋有味的慢生活

  广平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温泉水质含有对人体有益的29种微量元素,素有“天然药泉”之称;广平有诸多乡土气息十足的当地小吃;广平有长达20公里的绿色长廊适合漫步者运动;广平还有数十个街心游园、绿地、休闲广场;更重要的是广平人的心性,平和、质朴,生活中从不缺乏智慧与情趣,在看似平淡的日子里,豁达而愉快地享受着田园都市生活的美好,那些丰富多彩的技艺、绝活,让每一天都过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独特的老擀画派   广平有一种画在布上的水墨画,俗称“老擀画”。这种流传已久、独树一帜的画种特点,就是在浆好晾干的纯棉布上作画,采用烟筒灰、松烟灰、鳔胶加水自制颜料,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水墨的匀染。作品题材涉猎广泛,主要取材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剧人物等。   在北关村的张贞美水墨布画工作室里,画室的主人正在全神贯注地绘画,挂在墙上的浆布画着五十六条形态各异的龙,条条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张贞美讲,画上的龙代表祖国的五十六个民族。这位朴素内敛的农民画家在用自己的画笔诠释着她所理解的“中国梦”。据说这幅宽3米,长9米的作品需要大约八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张贞美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随父学画,系统地掌握了水墨布画的创作技巧并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画风淳朴而不落俗,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她的作品多次在省内外大型画展中彰显风采,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和新闻媒体的关注。2010年,“老擀画”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在上海城隍庙民俗会展画展上,她创作的全套三十八幅“三国人物”获得一等奖……   葫芦上的精美烫画   葫芦谐音“福禄”,因此葫芦在中国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有人喜欢揣测别人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而广平前南堡村的王海民却喜欢琢磨怎样在葫芦的外皮做文章。   “烙画不仅有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烙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使烙画本身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在纸上绘画相比,在葫芦上烙画难度要大得多。葫芦有大有小,有凸有凹,这就要根据不同的造型来选择不同的画面,用铅笔打草稿,再用钢笔描出黑线,最后才是用刀刻。”王海民说。   为了搜集毛坯葫芦,王海民曾到山东、河南等地搜集了2000多个葫芦。后来他开始试着自己种植、培育各式各样的葫芦品种:扁平的葫芦、长柄葫芦、单扣葫芦、双扣葫芦……大的有半人高,形如琵琶,小如核桃,可以握在手里把玩。   “葫芦可以制成台灯、笔筒、脸谱等10多个工艺品种。这些工艺产品天然、环保,并具有药用价值,在市场上很受青睐。”王海民说:“葫芦工艺品每年销售能达几十万元的收入,为了扩展销售的渠道,我还专门建立了一个网页进行宣传,去年还参加了省首届特色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   说着,王海民随手拿起烙铁和一只葫芦当场演示起来。随着一股似有若无的青烟,葫芦也轻微地发出呻吟。很快,一只栩栩如生的蝈蝈便趴在了青黄的葫芦之上,似鸣欲飞。   时代的标本——拉洋片儿   “拉洋片儿”,又叫“看西洋景”。听起来像是舶来品,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玩意儿。   “拉洋片儿”分为看箱、画面、乐器三个部分。看箱的前端留有若干个孔,孔中设有凸透镜,通常“拉洋片儿”的艺人一边操纵机关变换画面,一边配唱画面显示的故事、情景,还不时地用鼓、锣、钹三种乐器来协奏,以吸引周围的观众。由于这种表演形式既有精彩的说唱,又有精美的图画可看,在没有电影、电视、电脑的时代,拉洋片儿深受城乡人民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喜欢。   广平县北寺郎固村年近七十的郭东印,是一位还在玩“拉洋片儿”的艺人。看到有人专程前来拜访,老人家目光里闪耀着几分喜悦。一番准备之后,好戏开场。随着“哐”的一声锣响,一下把大家带进了那个几乎被风干的年代,老人也在他沙哑的唱腔中迷醉了……   几年前,广平“拉洋片儿”已被列入河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绝活——蛋雕   当脆弱的蛋壳遭遇尖锐的刀子会是怎样的命运?如果你欣赏到广平县阴庄村青年农民张河保那精美的蛋雕作品时,就会这样回答:那是一种变异孵化,更是一种升华,升华成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艺术。   刀,普通的钢锯条磨成;蛋,常见的红壳鸡蛋。当张河保那粗壮而又灵巧的手操刀在红壳蛋上雕琢时,却是那样的神奇,小小的刀锋在蛋壳上如同诉说一般:武松打虎、邯郸学步、十二生肖、成语故事……为一个个蛋壳赋予了鲜活的艺术生命!   提起创作蛋雕,其实源于偶然。一次,张河保看到调皮聪明的儿子在鸡蛋上画画,居然还有模有样。具有一定雕刻功底的他突发奇想:“既然可以在鸡蛋上画画,蛋壳上是否也可以雕刻?”他一边琢磨,一边付诸实践。没想到第一件作品只用了一个蛋壳和一个晚上,就顺利出炉。自那时起,他就陷入蛋雕的“泥潭”。这一刻,就是16年。16年下来,张河保的右手中指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刻刀也弄断了好多把。   2008年,为迎接第29届奥运会,张河保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精心雕刻了一组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为迎接新中国60华诞,他创作了《十大元帅》《开国大典》等系列蛋雕作品。目前,张河保又在积极搜集资料,争取将《邯郸成语典故》系列蛋雕作品奉献给家乡父老。   这就是一个业余雕刻家美好快乐的生活。   木旋玩意儿   民间手工技艺木旋,流传于广平十里铺乡南小留村。木旋制作的主要工具是旋床,附属工具是车弓子和旋刀。木旋制品包括捣蒜槌、擀面杖之类的生活用品。而让人们记忆最深的则是儿时的玩具——陀螺、葫芦,当然还有诸多生活日用的木制配件。自明代至今,南小留村的木旋手工技艺已经传承了20多代,2007年被列为邯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广平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温泉水质含有对人体有益的29种微量元素,素有“天然药泉”之称;广平有诸多乡土气息十足的当地小吃;广平有长达20公里的绿色长廊适合漫步者运动;广平还有数十个街心游园、绿地、休闲广场;更重要的是广平人的心性,平和、质朴,生活中从不缺乏智慧与情趣,在看似平淡的日子里,豁达而愉快地享受着田园都市生活的美好,那些丰富多彩的技艺、绝活,让每一天都过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独特的老擀画派   广平有一种画在布上的水墨画,俗称“老擀画”。这种流传已久、独树一帜的画种特点,就是在浆好晾干的纯棉布上作画,采用烟筒灰、松烟灰、鳔胶加水自制颜料,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水墨的匀染。作品题材涉猎广泛,主要取材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剧人物等。   在北关村的张贞美水墨布画工作室里,画室的主人正在全神贯注地绘画,挂在墙上的浆布画着五十六条形态各异的龙,条条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张贞美讲,画上的龙代表祖国的五十六个民族。这位朴素内敛的农民画家在用自己的画笔诠释着她所理解的“中国梦”。据说这幅宽3米,长9米的作品需要大约八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张贞美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随父学画,系统地掌握了水墨布画的创作技巧并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画风淳朴而不落俗,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她的作品多次在省内外大型画展中彰显风采,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和新闻媒体的关注。2010年,“老擀画”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在上海城隍庙民俗会展画展上,她创作的全套三十八幅“三国人物”获得一等奖……   葫芦上的精美烫画   葫芦谐音“福禄”,因此葫芦在中国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有人喜欢揣测别人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而广平前南堡村的王海民却喜欢琢磨怎样在葫芦的外皮做文章。   “烙画不仅有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烙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使烙画本身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在纸上绘画相比,在葫芦上烙画难度要大得多。葫芦有大有小,有凸有凹,这就要根据不同的造型来选择不同的画面,用铅笔打草稿,再用钢笔描出黑线,最后才是用刀刻。”王海民说。   为了搜集毛坯葫芦,王海民曾到山东、河南等地搜集了2000多个葫芦。后来他开始试着自己种植、培育各式各样的葫芦品种:扁平的葫芦、长柄葫芦、单扣葫芦、双扣葫芦……大的有半人高,形如琵琶,小如核桃,可以握在手里把玩。   “葫芦可以制成台灯、笔筒、脸谱等10多个工艺品种。这些工艺产品天然、环保,并具有药用价值,在市场上很受青睐。”王海民说:“葫芦工艺品每年销售能达几十万元的收入,为了扩展销售的渠道,我还专门建立了一个网页进行宣传,去年还参加了省首届特色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   说着,王海民随手拿起烙铁和一只葫芦当场演示起来。随着一股似有若无的青烟,葫芦也轻微地发出呻吟。很快,一只栩栩如生的蝈蝈便趴在了青黄的葫芦之上,似鸣欲飞。   时代的标本——拉洋片儿   “拉洋片儿”,又叫“看西洋景”。听起来像是舶来品,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玩意儿。   “拉洋片儿”分为看箱、画面、乐器三个部分。看箱的前端留有若干个孔,孔中设有凸透镜,通常“拉洋片儿”的艺人一边操纵机关变换画面,一边配唱画面显示的故事、情景,还不时地用鼓、锣、钹三种乐器来协奏,以吸引周围的观众。由于这种表演形式既有精彩的说唱,又有精美的图画可看,在没有电影、电视、电脑的时代,拉洋片儿深受城乡人民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喜欢。   广平县北寺郎固村年近七十的郭东印,是一位还在玩“拉洋片儿”的艺人。看到有人专程前来拜访,老人家目光里闪耀着几分喜悦。一番准备之后,好戏开场。随着“哐”的一声锣响,一下把大家带进了那个几乎被风干的年代,老人也在他沙哑的唱腔中迷醉了……   几年前,广平“拉洋片儿”已被列入河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绝活——蛋雕   当脆弱的蛋壳遭遇尖锐的刀子会是怎样的命运?如果你欣赏到广平县阴庄村青年农民张河保那精美的蛋雕作品时,就会这样回答:那是一种变异孵化,更是一种升华,升华成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艺术。   刀,普通的钢锯条磨成;蛋,常见的红壳鸡蛋。当张河保那粗壮而又灵巧的手操刀在红壳蛋上雕琢时,却是那样的神奇,小小的刀锋在蛋壳上如同诉说一般:武松打虎、邯郸学步、十二生肖、成语故事……为一个个蛋壳赋予了鲜活的艺术生命!   提起创作蛋雕,其实源于偶然。一次,张河保看到调皮聪明的儿子在鸡蛋上画画,居然还有模有样。具有一定雕刻功底的他突发奇想:“既然可以在鸡蛋上画画,蛋壳上是否也可以雕刻?”他一边琢磨,一边付诸实践。没想到第一件作品只用了一个蛋壳和一个晚上,就顺利出炉。自那时起,他就陷入蛋雕的“泥潭”。这一刻,就是16年。16年下来,张河保的右手中指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刻刀也弄断了好多把。   2008年,为迎接第29届奥运会,张河保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精心雕刻了一组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为迎接新中国60华诞,他创作了《十大元帅》《开国大典》等系列蛋雕作品。目前,张河保又在积极搜集资料,争取将《邯郸成语典故》系列蛋雕作品奉献给家乡父老。   这就是一个业余雕刻家美好快乐的生活。   木旋玩意儿   民间手工技艺木旋,流传于广平十里铺乡南小留村。木旋制作的主要工具是旋床,附属工具是车弓子和旋刀。木旋制品包括捣蒜槌、擀面杖之类的生活用品。而让人们记忆最深的则是儿时的玩具——陀螺、葫芦,当然还有诸多生活日用的木制配件。自明代至今,南小留村的木旋手工技艺已经传承了20多代,2007年被列为邯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关内容

  • [有滋有味的贫穷生活]阅读答案
  • 阅读<有滋有味的贫穷生活>一文,回答15-18题.(11分) 我读小学低年级时,大家都穷,很多孩子都吃不饱饭. 到朋友家玩,发现一个有趣的东西--西瓜做的面具.因为那里是农家,有堆积如山的西瓜.就像现在万圣节时大家用南瓜做的面具一样,那个面具是用西瓜皮做的."真有趣,真好玩.& ...

  • 有滋有味的语文课
  •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我认为语文课堂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 ...

  • #悦享有机轻生活#有滋有味的童年美味:秋葵鲜虾蒸蛋
  • (2015-09-29 20:36:22) 感谢新浪美食和禾然有机提供的禾然有机酱油.禾然有机儿童酱油. 话说我家熊孩子小时吃的蒸蛋羹,我竟然一次都没参与过.感谢我的婆婆大人,照顾着孩子的一切饮食起居,我只管上班走人,下班吃饭,当了甩手掌柜.只感觉,忽然的,孩子就长大了,蛋羹貌似好久没有蒸过吃过的样 ...

  •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德育渗透教案
  •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德育渗透教案 <秋天在哪里> 教学目标: 1.观察认识秋天的季节特征,体验秋天的乐趣,领略大自然的美. 2.感受观察体验的快乐,发展想象力.创造力. 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包括秋天的录像.学生与秋天的相片.音乐伴 ...

  • 活得有滋有味的苏轼--从苏轼作品看他的生活情趣
  • 活得有滋有味的苏轼 --从苏轼作品看他的生活情趣 陆蓉江苏省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江苏南通226006 摘要:苏轼不仅是个文豪.诗人.书画家.思想家,还是个崇尚个性,懂得和热爱生活的人.他的个人生活丰富多彩,喜好旅游,美食.艺术.健身等,这些都在他的诗文作品中可以找到踪迹.关键词:苏轼生活情趣[中图分类号 ...

  • 苏轼的死了都要爱
  • 丁启阵 信乐团有一首名曲,叫<死了都要爱>."死了都要爱,不淋漓尽致不痛快.感情多深,只有这样,才足够表白--".歌手声嘶力竭的大声歌唱,抒发的是炽热深挚.勇敢无悔的爱情.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东坡,终其一生,谱写的也是一首可以取名为<死了都要爱>的乐曲.不 ...

  • 读于丹新著[人间有味是清欢]
  • 读于丹新著<人间有味是清欢> 作为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对<论语><庄子>的解读,引领大众回归古代先贤提供的生存智慧.而在新书<人间有味是清欢>中,于丹紧密联系个人成长经历,向人们分享她人生路程中的美景,解惑答疑,体会生命流逝中的温馨与感动. 于丹的文字到 ...

  • 关于成长的作文素材
  • 关于成长的作文素材 1.成长阶段要不断完善自我. 2.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我们要努力消除不良环境的影响. 3.圆滑.世故,这些看似成熟所要达到的目标,实则对人的成长是有害的. 4.要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成长就是不断改正错误.走向成熟的过程. 二.有关成长的名言警句 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 ...

  • 让人生淡而有味
  • 有人说:人生,既要淡,又要有味.细想想,这句话,颇有哲理.当今这个时代,也太喧嚣,太物质,太功利,太势力;一个人如果欲望太多,就会被重口味折腾的死去活来. 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有一句经典台词:人活着,是为了做很多有意义的事;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是为了更好的活着.这是很朴实.很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