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行为道德失范的成因和对策

  一、初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及特点   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青春期,这是个体发育最旺盛、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一方面,这个阶段是理想、信念形成的时期;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萌芽的时期;是开始以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指导自己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又是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展的青春期;是逆反、对抗心理容易出现的时期;是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因此,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处理好幼稚向成熟、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的各种矛盾特别是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科技发达,大量信息和新观念不断出现,其中的社会不良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问题行为出现。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认识与行动脱节。二是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三是心理素质日渐下降。四是法制意识淡薄。   二、初中生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根源   一是学校方面。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素质教育提倡了十几年,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质量(分数)仍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师的生命线,这一评价制度不变,学校走的仍是“重智育,轻德育,重成绩,轻品德的老路”,也使部分老师产生了“教育学生还不如代几节课来的实惠”的思想;不太完善的教育体制的影响由于我国实行的义务教育现在还不太完善,小学不经选拔,直接升入初中学习,那些在原学校本来就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学生升入初中后仍恶习不改,我行我素在知识层次上,有的新生根本不具备该年级的基础知识水平,赶不上课,成为“后进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且初中阶段学校不可以开除学生,又要严格控制辍失率,因而对一些思想品德不良、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只能教育、批评,处罚力度不够,使得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犯一些错误无所谓,学校不能把我怎么样。城乡教育不公平的影响,城乡教育在近几年虽然在硬件上有所缩小,但在软件上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所以一些家长千方百计把自己子女转入城里学校就读,导致乡镇学校的生源素质降低,“后进生”增多,这也使农村学校学生思想品德不良的原因之一。   二是家长方面。家长自身行为的影响,许多家长有护短行为,根据一个班学生的问卷调查80%的家长都有不同程度的向孩子灌输:在外在校,不准吃亏。其中65%的家长认为打了别人家的孩子,可以说些好话,拿点钱就行了,这无疑助长了部分孩子的恶习而且许多家长不能做出榜样作用,他们中的一些人吃、喝、玩、乐、拉帮结伙,在家连日聚赌,看黄带,信鬼神,占小便宜,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何况现代家庭离婚率上升,离异家庭对孩子缺乏足够的关爱,导致学生心里障碍的出现,这些都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家长教育方法的影响,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平时忙于工作,觉得对不起小孩因而小孩要什么给什么,认为满足他们的要求是对他们的补偿,对孩子的学习状况、思想状况从不过问或过问甚少,以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有些家长是专制型的信奉“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人”等观念,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孩子考试不理想或犯了错误就是粗暴的拳打脚踢,这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叛逆情绪;隔代教育的影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个调整,使农村的大部分家长转入工厂或外出打工,在校上学的孩子一般都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是独生子女,加之隔代带养,因而对这些孩子言听计从,一味满足,不违背他们的意愿,也无能力束缚他们的行为从而形成他们自傲、任性,缺乏独立性 。   三是社会方面。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受法制不完善、转型期政治经济体制不规范管理等因素的影响,“金钱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不择手段为赚钱”的不良思想逐步取代了过去的“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雷锋”成了傻瓜行经,“讲钱、讲穿、讲玩、讲享受”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所有这一切,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产生的冲击是相当大的;大众媒体和周边环境的影响一些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充满了暴力、凶杀、色情、赌博、恐怖的描述,口袋书、粗话贺卡、恐怖玩具等层出不穷,严重的影响了青年一代思想品德,而且农村学校周围缺少青少年活动的文化场所,有的只是简陋的露天桌球、隐蔽的游戏机房和网吧,这些地方是一些学生课余生活的集聚地,这是导致学生学业、品德下降的主根源;政策导向的影响目前学校教育基本上还属于行政行为,地区的政策措施对教育工作的实施往往起决定作用如: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问题,学校因为怕出问题,限制或取消了所有需要学生走出校门的活动,这给德育教育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带来了重重困难,或者是根本无法开展。   三、预防和减少中学生行为失范问题的策略   1、形成思想认识的统一,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先导。   我们知道,教育孩子的责任学校、家庭、社会,任何一方都不能少。因此,学校的教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要把家长的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及班级管理的常规工作之中;二是社会教育,要设法做到让学生尽量减少当前已经存在的可能对学生的成长与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的存在;三是学校教育,要把学生的养成教育当作提高学生文明素养的根本。学校的全体教职工,都要在思想认识上达到一致,形成统一的思想意志和自觉意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面的教育。   2、对中学生道德失范的内在心理因素加以引导指正,是学校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1)实施文明礼仪教育。我们不难看出,礼仪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过程,必须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切实提高德育实效。“德诚于中,理形于外。”引导学生通过“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良好的道德行为实践,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树立起内心的道德信念和礼仪修养准则。(2)落实荣辱观念教育。正在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青少年学生,必须要有对良善事物和高尚灵魂的追求,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崇高精神境界的人。(3)激发改变失范动机。具有道德失范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这就首先需要消除情绪障碍。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消除情绪对立。其次是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教师还应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道德失范的学生。(4)促进道德失范转化。道德失范的学生开始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并在行为上转变。转变过程可能有反复,教师应该积极关注,不仅要导之以行,更要持之以恒,养成其性。   3、注重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是道德转化的必要手段。   中学生的自制力差,不能坦然面对压力和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教师决不能溺爱放纵袒护学生的缺失,一经发现应及时指点与批评教育,耐心说服。这样经过教师、家长的他律来促使学生自律,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养成就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4、整治混乱的内外文化环境是道德培养的基本条件。   建立起积极向上、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乐于奉献、团结守纪的校园文化环境,并以此影响家庭文化氛围,整治社区文化秩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更是家长的希望。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思想问题令人担忧,是社会中一种不安定的因素,将直接影响着二十一世纪生产者的质量。因此,社会、家庭、学校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各方面都能履行职责,形成合力,相信我们一定能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出一片蔚蓝的天空!

  一、初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及特点   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青春期,这是个体发育最旺盛、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一方面,这个阶段是理想、信念形成的时期;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萌芽的时期;是开始以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指导自己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又是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展的青春期;是逆反、对抗心理容易出现的时期;是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因此,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处理好幼稚向成熟、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的各种矛盾特别是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科技发达,大量信息和新观念不断出现,其中的社会不良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问题行为出现。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认识与行动脱节。二是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三是心理素质日渐下降。四是法制意识淡薄。   二、初中生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根源   一是学校方面。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素质教育提倡了十几年,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质量(分数)仍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师的生命线,这一评价制度不变,学校走的仍是“重智育,轻德育,重成绩,轻品德的老路”,也使部分老师产生了“教育学生还不如代几节课来的实惠”的思想;不太完善的教育体制的影响由于我国实行的义务教育现在还不太完善,小学不经选拔,直接升入初中学习,那些在原学校本来就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学生升入初中后仍恶习不改,我行我素在知识层次上,有的新生根本不具备该年级的基础知识水平,赶不上课,成为“后进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且初中阶段学校不可以开除学生,又要严格控制辍失率,因而对一些思想品德不良、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只能教育、批评,处罚力度不够,使得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犯一些错误无所谓,学校不能把我怎么样。城乡教育不公平的影响,城乡教育在近几年虽然在硬件上有所缩小,但在软件上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所以一些家长千方百计把自己子女转入城里学校就读,导致乡镇学校的生源素质降低,“后进生”增多,这也使农村学校学生思想品德不良的原因之一。   二是家长方面。家长自身行为的影响,许多家长有护短行为,根据一个班学生的问卷调查80%的家长都有不同程度的向孩子灌输:在外在校,不准吃亏。其中65%的家长认为打了别人家的孩子,可以说些好话,拿点钱就行了,这无疑助长了部分孩子的恶习而且许多家长不能做出榜样作用,他们中的一些人吃、喝、玩、乐、拉帮结伙,在家连日聚赌,看黄带,信鬼神,占小便宜,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何况现代家庭离婚率上升,离异家庭对孩子缺乏足够的关爱,导致学生心里障碍的出现,这些都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家长教育方法的影响,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平时忙于工作,觉得对不起小孩因而小孩要什么给什么,认为满足他们的要求是对他们的补偿,对孩子的学习状况、思想状况从不过问或过问甚少,以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有些家长是专制型的信奉“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人”等观念,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孩子考试不理想或犯了错误就是粗暴的拳打脚踢,这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叛逆情绪;隔代教育的影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个调整,使农村的大部分家长转入工厂或外出打工,在校上学的孩子一般都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是独生子女,加之隔代带养,因而对这些孩子言听计从,一味满足,不违背他们的意愿,也无能力束缚他们的行为从而形成他们自傲、任性,缺乏独立性 。   三是社会方面。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受法制不完善、转型期政治经济体制不规范管理等因素的影响,“金钱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不择手段为赚钱”的不良思想逐步取代了过去的“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雷锋”成了傻瓜行经,“讲钱、讲穿、讲玩、讲享受”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所有这一切,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产生的冲击是相当大的;大众媒体和周边环境的影响一些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充满了暴力、凶杀、色情、赌博、恐怖的描述,口袋书、粗话贺卡、恐怖玩具等层出不穷,严重的影响了青年一代思想品德,而且农村学校周围缺少青少年活动的文化场所,有的只是简陋的露天桌球、隐蔽的游戏机房和网吧,这些地方是一些学生课余生活的集聚地,这是导致学生学业、品德下降的主根源;政策导向的影响目前学校教育基本上还属于行政行为,地区的政策措施对教育工作的实施往往起决定作用如: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问题,学校因为怕出问题,限制或取消了所有需要学生走出校门的活动,这给德育教育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带来了重重困难,或者是根本无法开展。   三、预防和减少中学生行为失范问题的策略   1、形成思想认识的统一,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先导。   我们知道,教育孩子的责任学校、家庭、社会,任何一方都不能少。因此,学校的教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要把家长的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及班级管理的常规工作之中;二是社会教育,要设法做到让学生尽量减少当前已经存在的可能对学生的成长与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的存在;三是学校教育,要把学生的养成教育当作提高学生文明素养的根本。学校的全体教职工,都要在思想认识上达到一致,形成统一的思想意志和自觉意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面的教育。   2、对中学生道德失范的内在心理因素加以引导指正,是学校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1)实施文明礼仪教育。我们不难看出,礼仪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过程,必须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切实提高德育实效。“德诚于中,理形于外。”引导学生通过“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良好的道德行为实践,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树立起内心的道德信念和礼仪修养准则。(2)落实荣辱观念教育。正在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青少年学生,必须要有对良善事物和高尚灵魂的追求,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崇高精神境界的人。(3)激发改变失范动机。具有道德失范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这就首先需要消除情绪障碍。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消除情绪对立。其次是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教师还应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道德失范的学生。(4)促进道德失范转化。道德失范的学生开始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并在行为上转变。转变过程可能有反复,教师应该积极关注,不仅要导之以行,更要持之以恒,养成其性。   3、注重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是道德转化的必要手段。   中学生的自制力差,不能坦然面对压力和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教师决不能溺爱放纵袒护学生的缺失,一经发现应及时指点与批评教育,耐心说服。这样经过教师、家长的他律来促使学生自律,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养成就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4、整治混乱的内外文化环境是道德培养的基本条件。   建立起积极向上、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乐于奉献、团结守纪的校园文化环境,并以此影响家庭文化氛围,整治社区文化秩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更是家长的希望。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思想问题令人担忧,是社会中一种不安定的因素,将直接影响着二十一世纪生产者的质量。因此,社会、家庭、学校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各方面都能履行职责,形成合力,相信我们一定能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出一片蔚蓝的天空!


相关内容

  •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 第4期[总第22期] 2014年8月 研究生教育研究 JournalofGraduateEducation No.4 文章编号:2095‐1663(2014)04‐0027‐05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居占杰,李 平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湛江 524088) 摘 要:研究生 ...

  • 行为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研究
  • 摘 要:本文从行为学的角度展开研究,针对现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需求.行为动机.行为模式及失范行为四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展开调查研究,探讨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特点.成因及事前干预和事后防范对策.最后提出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干预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相应管理对策,进而倡导和推动现代大学生文明网 ...

  • 浅谈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失范及对策建议
  • 浅谈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失范及对策建议 马月兰 [摘要]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论文论述了目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失范现状,并分析了其原因,最后提出了如何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失范对策建议 ...

  •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研究
  •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研究 研究问题的提出: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像一把双刃剑,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由于大学生的素质与修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网络道德问题层出不穷. 研究意义:﹙1﹚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提高自身的价值. ﹙2﹚ 二.文献综述 前言 本研究从CN ...

  • 当前旅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与对策研究
  •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是国务院赋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我国旅游业实现两大战略目标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广大游客对旅游市场规范和服务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41号文件精神,不断加大对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力 ...

  • 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 犯罪是一个社会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有人类学家曾尖锐地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一个文明趋向于更高或者更有价值的目标时,社会性越轨(犯罪)的可能就越大."而青少年暴力犯罪在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下,以及青少年自身存在的普遍生理.心理特点(如机体需要增多.性成熟和心理不成熟.容易感情冲 ...

  •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浅谈
  • 摘要:文章通过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相应地从制度规范.从业环境构建.监督评价体制等三方面提出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对策.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体,是会计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一个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以及会计工作的水平和 ...

  • 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 2006年第1期总第141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佣目13rIgResearches 0n N0se工ial 1 2肿6 No 141 HigllerFducmi帅 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丁建军 (荆门大学法律系,湖北荆门448000) 摘要:随着社会剧变,大学生犯罪日趋严重,已经 ...

  • 目录和格式修改后的论文
  • 开题报告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设计) 当代中国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和治理对策 院(系)名称 专 业 名 称 学 学 指导教生姓名 号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 郭熙甜 111422007 师 (姓名 职称 小3号黑体) 2011年11月27日 完 成 时 间 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