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亲情诗

有亲便有念,有念便有思,有思则有诗。古代文人将情注入自己的作品,小说、诗歌、词曲,乃至绘画、书法,阅读和欣赏之时,使人由文知理、自情省德。以诗为媒,以律为音,在历史长河中,不灭不没,悠悠流长。注重亲情是中华文化区别于他国文化的鲜明特征。亲情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纵观历史诗歌,点评经典亲情诗,于赞赏之余而多生感怀。或激情澎湃,或温情荡漾,或悲情凄切。每到动情之处,常感慨涕泣,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亲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天然情感,它是一种骨肉之情。《吕氏春秋·精通篇》曰:“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此外,在骨肉之情中还包括兄弟姊妹之间的情感,古人形象地称之为手足情。在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亲情占有着极为重要的一页。

比如:对母爱的颂歌。每个人从呱呱坠地之日起,最早沐浴到的爱,是父母的爱,世界上最伟大、最深挚、最持久、最无私的爱,也是父母的爱。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诗篇,以之来讴歌母之爱——这一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早在《诗经》时代就出现了反省父母恩情的《小雅·蓼莪》,诗人深情地回顾了父母对自己的生养鞠育之恩,感到父母之恩如同昊天一样广大,深恨自己因为失去了父母而无法报答父母之恩。《邶风·凯风》中的母亲堪称“千古母仪”。在所有歌颂母爱的诗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无疑是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语言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另有许多标明“思亲”、“别亲”、“离亲”、“怀亲”、“忆亲”、“寄亲”、“思家”、“游子”、“忆家”、“还家”、“抵家”、“归省”等题的诗,所写的都是对亲人的思念。

还有舔犊深情。古代的诗人在孝敬父母的同时,对自己的子女充满了温馨的爱。左思《娇女诗》描写女儿的憨态童趣,令人陶醉于天伦亲情中;陈师道《别三子》写父亲因贫贱而离别子女的悲辛;黄公度《乙亥岁除渔梁村》写远行在外的父亲想像小女儿正在家思念自己:“想得在家小女子,地炉相对说行人。”梅尧臣的《殇小女称称》悼念小女之死,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又如:手足之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苏轼的《狱中寄子由》等是手足之情的名篇。在古代诗史上,曹植曹彰兄弟、陆机陆云兄弟、谢灵运谢惠连兄弟、鲍照鲍令晖兄妹、苏轼苏辙兄弟等之间的亲情千古传颂。其中经典的比如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其中曹植非常讲究诗歌语言的韵味,所以,他十分注重语言的音乐美。他喜用对仗这种整齐匀称的形式使诗歌具有优美的节奏和韵律。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音调明朗,声韵谐和,读来自有意趣。曹植诗歌语言还有另一个特点是“工于起调”。他特别重视诗的起句的运用。如“九州不足步,愿得陵云翔”(《王游泳》),开首突兀非凡,着意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愤懑和决心摆脱黑暗现实羁绊的雄心,气势磅礴,全篇为之振起,同时,超现实的描绘为全诗奠定了浪漫的基调。“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野田黄雀行》),用形象的语言渲染了险恶的政治环境,从而使全诗蒙上了一层暗淡的悲剧色彩,正是“兴家自然,无限深意,横著顿注”。诗人巧妙的起句,能紧紧地扣住读者的心弦,让他们不自觉地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中去。这种出手不凡的起句的运用,同样也表明了诗人遣词造句的艺术功力。这首《七步诗》就是如此,精炼而又传神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韵味。

桑梓之情。思亲和怀乡在古代诗歌中通常是胶合在一起的。故乡,是一个神圣的字眼,深深的珍藏在每一位游子的心头。早在古代诗歌的上游,先民就开始深情唱起了思乡之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此后,思乡便成为古代诗歌的重要母题被反复吟唱。曹操诗曰:“狐死必首丘,故乡安可忘?”杜甫诗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因为故乡有诗人的生命之根。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推移,不但不能减弱诗人的思乡之情,反而随着时光的流逝,空间的阻隔,思乡之情会变得更加浓郁。

亲情诗同诗歌一样,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再是汉代的古体诗。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还有唐宋的近体诗。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另外,在宋代达到顶峰的词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自元代开始,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小说等其他形式。汉语古诗在周边国家的影响汉诗,字面上的意思是汉语的诗歌。但这个概念主要是在汉语世界之外使用。中国的一些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因为使用汉字作为书写文字,自然也深受汉语诗歌的影响。随着佛教禅宗在这些国家的流传,汉诗成了禅宗文学的最重要的形式。亲情诗也是同样的发展。

中国的古代诗词诗歌,其伴随的年代不同和随相邻的社会环境都有很大关系,即便纵览全观古今往悠,也很难找得出真正其精髓,往往诉说的内容以及情感出入甚大,我们从各个不同时期的角度和历史环境的不同逐一来解释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魅力韵味。

唐诗便是我国比较早期的艺术形态,经由唐代这中国较为繁盛的时期,从创作环境来讲都比较其他中国时期都非常温柔,战祸少有,大多享乐太平。那么这些赋闲的文人最大的工作也就只是去扑出文章,提高自身文才,其中诗词作为主要的沟通手段被推向了历史最高时期,也属于全盛时期,大多盛行于当时的诗人其实都有官史,部分文人文章虽妙,虽德却也不似他们这般声名远播,所以便更是不罢笔,不断的推陈出新,使得文章越来越美,他们满心的抱负任凭满腹的文章通通在触景伤情这样的环境下一蹴而就,随着格式韵调和文法的创造,诗句几乎已经不再是闲情逸致消雅之用,完全变成了对世对人对景物的一种抒发感情的工具,那种单凭寥寥数字拼凑出来的段落构成了它独立的文法形式,是其他形式不能比的简单干练,却有包罗纵深,似有无尽的意思,却也简单的可以。

唐宋两代皆是大家辈出的两个年代,“词”这一种文字形式在宋朝活的空前的流传,词能言诗所不能言,期间各种格式词牌变换,也是文人骚客作为攀比的一种竞技游戏,对词吟唱也变成了那个时候的游戏,就如同打斗地主一样,一方出牌另外一方找到方式方法去与之匹配甚至超越先前,那么斗地主中那几张复牌是否要选择,则就看是否要加上题目或者一炷香一盏茶的时间,妙趣横生,稍有些才识的文人都会去一试身手。

到了现代为何唐诗宋词之美就无法复制呢?那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以及生活的状态多元化的规律,已经让这一静态安逸的美基本覆盖,所以我们往往去赏析这些词赋的时候,都带有一种距离感和美感,因为我们并不是身处于同一个历史背景的条件下,实难去体会起真正的魅力所在,之所以我们还能够去欣赏和听到这些解释性的文字,是因为我们对他们的一些东西还存有一定的疑虑,就好像你思考历史问题时会讲自己的心态强制性的代入到当时的环境,虽然有代入感但是也同样缺乏临实感,这里推荐一个方法,就是自己尝试去理解一个大家所撰之诗词,不依赖任何的搜索引擎和资料书目,去自行理解其中的含义,那时可能和原本之有所偏差,但不要担心,然后自己仿照其中任意一篇自行撰写一次看看,一定要亲自尝试,才能身临其境那种为求完美,又一蹴而就,为了一个字脑袋卡壳想不出来的那种交迫和兴奋,那种幻妙的感觉不言而喻的。

亲情诗虽未立名,但它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却是大量存在。始自《诗经》的亲情诗就以其高起点传承于后世。亲情诗的优良传统和表现体系,都值得认真总结,予以继承和发展。心与物的协调统一而心驰物外,是诗与境的浑然一体而意溢于诗,是情与诗的水乳交融而情漫于诗,是虚实有无的相济相生、相辅相成,有处实处是物,是境,是诗,无处虚处是心,是诗,是情。

有亲便有念,有念便有思,有思则有诗。古代文人将情注入自己的作品,小说、诗歌、词曲,乃至绘画、书法,阅读和欣赏之时,使人由文知理、自情省德。以诗为媒,以律为音,在历史长河中,不灭不没,悠悠流长。注重亲情是中华文化区别于他国文化的鲜明特征。亲情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纵观历史诗歌,点评经典亲情诗,于赞赏之余而多生感怀。或激情澎湃,或温情荡漾,或悲情凄切。每到动情之处,常感慨涕泣,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亲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天然情感,它是一种骨肉之情。《吕氏春秋·精通篇》曰:“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此外,在骨肉之情中还包括兄弟姊妹之间的情感,古人形象地称之为手足情。在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亲情占有着极为重要的一页。

比如:对母爱的颂歌。每个人从呱呱坠地之日起,最早沐浴到的爱,是父母的爱,世界上最伟大、最深挚、最持久、最无私的爱,也是父母的爱。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诗篇,以之来讴歌母之爱——这一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早在《诗经》时代就出现了反省父母恩情的《小雅·蓼莪》,诗人深情地回顾了父母对自己的生养鞠育之恩,感到父母之恩如同昊天一样广大,深恨自己因为失去了父母而无法报答父母之恩。《邶风·凯风》中的母亲堪称“千古母仪”。在所有歌颂母爱的诗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无疑是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语言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另有许多标明“思亲”、“别亲”、“离亲”、“怀亲”、“忆亲”、“寄亲”、“思家”、“游子”、“忆家”、“还家”、“抵家”、“归省”等题的诗,所写的都是对亲人的思念。

还有舔犊深情。古代的诗人在孝敬父母的同时,对自己的子女充满了温馨的爱。左思《娇女诗》描写女儿的憨态童趣,令人陶醉于天伦亲情中;陈师道《别三子》写父亲因贫贱而离别子女的悲辛;黄公度《乙亥岁除渔梁村》写远行在外的父亲想像小女儿正在家思念自己:“想得在家小女子,地炉相对说行人。”梅尧臣的《殇小女称称》悼念小女之死,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又如:手足之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苏轼的《狱中寄子由》等是手足之情的名篇。在古代诗史上,曹植曹彰兄弟、陆机陆云兄弟、谢灵运谢惠连兄弟、鲍照鲍令晖兄妹、苏轼苏辙兄弟等之间的亲情千古传颂。其中经典的比如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其中曹植非常讲究诗歌语言的韵味,所以,他十分注重语言的音乐美。他喜用对仗这种整齐匀称的形式使诗歌具有优美的节奏和韵律。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音调明朗,声韵谐和,读来自有意趣。曹植诗歌语言还有另一个特点是“工于起调”。他特别重视诗的起句的运用。如“九州不足步,愿得陵云翔”(《王游泳》),开首突兀非凡,着意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愤懑和决心摆脱黑暗现实羁绊的雄心,气势磅礴,全篇为之振起,同时,超现实的描绘为全诗奠定了浪漫的基调。“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野田黄雀行》),用形象的语言渲染了险恶的政治环境,从而使全诗蒙上了一层暗淡的悲剧色彩,正是“兴家自然,无限深意,横著顿注”。诗人巧妙的起句,能紧紧地扣住读者的心弦,让他们不自觉地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中去。这种出手不凡的起句的运用,同样也表明了诗人遣词造句的艺术功力。这首《七步诗》就是如此,精炼而又传神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韵味。

桑梓之情。思亲和怀乡在古代诗歌中通常是胶合在一起的。故乡,是一个神圣的字眼,深深的珍藏在每一位游子的心头。早在古代诗歌的上游,先民就开始深情唱起了思乡之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此后,思乡便成为古代诗歌的重要母题被反复吟唱。曹操诗曰:“狐死必首丘,故乡安可忘?”杜甫诗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因为故乡有诗人的生命之根。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推移,不但不能减弱诗人的思乡之情,反而随着时光的流逝,空间的阻隔,思乡之情会变得更加浓郁。

亲情诗同诗歌一样,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再是汉代的古体诗。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还有唐宋的近体诗。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另外,在宋代达到顶峰的词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自元代开始,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小说等其他形式。汉语古诗在周边国家的影响汉诗,字面上的意思是汉语的诗歌。但这个概念主要是在汉语世界之外使用。中国的一些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因为使用汉字作为书写文字,自然也深受汉语诗歌的影响。随着佛教禅宗在这些国家的流传,汉诗成了禅宗文学的最重要的形式。亲情诗也是同样的发展。

中国的古代诗词诗歌,其伴随的年代不同和随相邻的社会环境都有很大关系,即便纵览全观古今往悠,也很难找得出真正其精髓,往往诉说的内容以及情感出入甚大,我们从各个不同时期的角度和历史环境的不同逐一来解释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魅力韵味。

唐诗便是我国比较早期的艺术形态,经由唐代这中国较为繁盛的时期,从创作环境来讲都比较其他中国时期都非常温柔,战祸少有,大多享乐太平。那么这些赋闲的文人最大的工作也就只是去扑出文章,提高自身文才,其中诗词作为主要的沟通手段被推向了历史最高时期,也属于全盛时期,大多盛行于当时的诗人其实都有官史,部分文人文章虽妙,虽德却也不似他们这般声名远播,所以便更是不罢笔,不断的推陈出新,使得文章越来越美,他们满心的抱负任凭满腹的文章通通在触景伤情这样的环境下一蹴而就,随着格式韵调和文法的创造,诗句几乎已经不再是闲情逸致消雅之用,完全变成了对世对人对景物的一种抒发感情的工具,那种单凭寥寥数字拼凑出来的段落构成了它独立的文法形式,是其他形式不能比的简单干练,却有包罗纵深,似有无尽的意思,却也简单的可以。

唐宋两代皆是大家辈出的两个年代,“词”这一种文字形式在宋朝活的空前的流传,词能言诗所不能言,期间各种格式词牌变换,也是文人骚客作为攀比的一种竞技游戏,对词吟唱也变成了那个时候的游戏,就如同打斗地主一样,一方出牌另外一方找到方式方法去与之匹配甚至超越先前,那么斗地主中那几张复牌是否要选择,则就看是否要加上题目或者一炷香一盏茶的时间,妙趣横生,稍有些才识的文人都会去一试身手。

到了现代为何唐诗宋词之美就无法复制呢?那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以及生活的状态多元化的规律,已经让这一静态安逸的美基本覆盖,所以我们往往去赏析这些词赋的时候,都带有一种距离感和美感,因为我们并不是身处于同一个历史背景的条件下,实难去体会起真正的魅力所在,之所以我们还能够去欣赏和听到这些解释性的文字,是因为我们对他们的一些东西还存有一定的疑虑,就好像你思考历史问题时会讲自己的心态强制性的代入到当时的环境,虽然有代入感但是也同样缺乏临实感,这里推荐一个方法,就是自己尝试去理解一个大家所撰之诗词,不依赖任何的搜索引擎和资料书目,去自行理解其中的含义,那时可能和原本之有所偏差,但不要担心,然后自己仿照其中任意一篇自行撰写一次看看,一定要亲自尝试,才能身临其境那种为求完美,又一蹴而就,为了一个字脑袋卡壳想不出来的那种交迫和兴奋,那种幻妙的感觉不言而喻的。

亲情诗虽未立名,但它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却是大量存在。始自《诗经》的亲情诗就以其高起点传承于后世。亲情诗的优良传统和表现体系,都值得认真总结,予以继承和发展。心与物的协调统一而心驰物外,是诗与境的浑然一体而意溢于诗,是情与诗的水乳交融而情漫于诗,是虚实有无的相济相生、相辅相成,有处实处是物,是境,是诗,无处虚处是心,是诗,是情。


相关内容

  • 中国古代家庭养老保障制度的历史作用和启示
  • 家庭养老是中国古代数千年来的传统养老保障制度.这一制度不仅对于我国古代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培育尊老爱老美德.保持家庭和睦.达到社会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其中有些内容在当代仍具有现实意义:传统的孝道思想中的合理成分需要继承和发扬,家庭养老保障中由子女关心.照顾老人的功能今天依然没有过时,精神赡养 ...

  • 解读中国人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 解读中国人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最近看电视剧<老有所依>,很有感触.这部电视剧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于是使你倍感亲切.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家庭亲情的脆弱和不堪一击.于是由此我也想到为什么中国人没有爱情.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在家庭伦理道德中,孝是最被重视和官方提倡的,几百年前&quo ...

  • 杜丽娘形象分析
  • "情"与"理"的抉择 --杜丽娘形象分析 杭州女艺人商小玲演此剧时想到自己的遭遇,更是悲恸难禁,猝死在舞台上. 娄江女子俞二娘读<牡丹亭>而哀感身世,含恨而死. 沈德符曾评价<牡丹亭>曰,"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 ...

  • 祭十二郎文教案
  • [设计思想]: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浓郁文化气质的丰富资源.<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与对待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 ...

  • 金钱重要还是光阴重要?(1200字)作文
  • 精选作文:金钱重要还是光阴重要?(1200字) 作文 金钱重要还是时光重要?当然是 光阴!没有了光阴就等于没有了金钱. 在一座很小的岛上,有着一个迷你乡村.那里的 村民都一直过着安居乐业,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有一天,有个来自尼尔国的研究生,要来 到这个乡村做个大买卖.村民们不知道所谓的大买卖到底是什 ...

  • 浅议礼法结合思想与唐律疏议
  • 浅议礼法结合思想与<唐律疏议> 外交学院国际法系 李潜 200914033 [摘要]自春秋战国出现成文法典,至<唐律疏议>完成以来,从各种角度阐释中国历代成文法典的立法原理,言人人殊.然而,唐律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是具有先进成就的,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成文法典,因此其立法原理一向为 ...

  • 论准五服以制罪
  • 摘 要 准五服以制罪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灭亡而灭亡.准五服以制罪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是为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服务的,但它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实用价值,并不过时,它对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具有重大意义.能够维护家庭伦理道德,重视亲情,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 ...

  • 女性心理学论文
  • 班级:程102 姓名:王立志 学号:109044190 郑重申明:这篇文章真的不是从网上下的,是本人自己亲自写的.老师自己看着给分,不要有失偏颇. 从中国古典诗词看女性心理 <长相思·其二> 作者:李白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 ...

  • 3-21[项脊轩志]说课稿
  • 3-21<项脊轩志>说课稿 一.开场白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二.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项脊轩志>,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