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导读

  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天,唐朝军队打败安史叛军,收复了洛阳等地。第二年正月,史朝义(叛军首领史思明之子)兵败自杀,唐王朝收复了黄河南北的沦陷地区,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总算平息。杜甫当时正寄居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听到收复失地、平定叛乱的消息。兴奋不已,喜悦之情犹如岩浆从胸中奔突而出,写了这首痛快淋漓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两句刻画了“初闻”平叛时的喜悦之情。“蓟北”,指河北北部,这里泛指北方,叛军的老巢,“收蓟北”就意味着战乱平息。“剑外”,指剑门以南的四川境内。战乱八年,诗人一直过着四处漂泊、离乡背井的痛苦生活。这“剑外”二字不但点明了闻讯的地点,还暗示了诗人自己漂泊流离到异地他乡。“初闻”一句紧承“忽闻”二字,表示惊人的喜讯来得太突然。尽管诗人时刻关心平叛的进展,但多年的期盼,常常让他失望,使得他对唐军信心不足,所以这喜讯对于诗人确实有些出乎意料,米得太突然。饱受叛乱之害的诗人,对于这突如其米的喜讯,一时悲喜交加,情不自禁的“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两句把涛人喜极后的狂态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却看”,即回头看。诗人听到喜讯后,很自然的想到与自己患难与共的妻子,跟随自己遭受颠沛流离之苦的儿女。与诗人一起饱受多年的动乱之苦的妻子,平日里愁眉不展,而如今“愁何在”?人的情绪是相互感染的,妻子的喜悦更增添了诗人的喜悦,诗人喜不自禁的“漫卷诗书”,目的是为回归故里做准备。“漫卷诗书”指不经意的、胡乱卷起诗书。这个动作非常逼真的写出了诗人“喜欲狂”的神态。

  以上四句诗,紧紧围绕一个“喜”字,把诗人闻得喜讯后那一刹那激动的神态、复杂的心情、急剧变化的情绪全部刻画了出米。这前四句是实写,后四句则是虚写。诗人通过想象,以浪漫之笔描述了回乡的打算和所要走的路线,进一步表现诗人的“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的“放歌”和“纵酒”,充分表现了忧国忧民、自身也倍受离乱之苦的诗人,由于闻得喜讯,心情突然放松后狂喜的心情。以此也引出下面的“狂想”,顺理成章。诗人曾说:“余田园在东京(今河南洛阳)”,既然蓟北已经收复,诗人便急切的盼望重返家园,早日结束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涯。所以诗人便想象着:在春光明媚的季节,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携同妻子儿女,返回家园。“青春”指明媚的春季,这里诗人把“青春”拟人化了,伴人还乡。目睹一路的鸟语花香,沐浴拂拂的春风,踏在回家路上的诗人,怎能不感慨万千?比起漂泊流离的日子,诗人的欣喜之情更加狂烈。

  满怀狂想之情的诗人,仿佛已经真的踏上归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想象着自己的归途:泛舟长江,顺流而下,经巴峡,穿巫峡,转汉水,再溯流而上,直至襄阳,然后改行陆路,北抵洛阳,返归故园。这两句十四个字,光是地名就刚去八个字,对仗工整,节奏明快,不但不觉得呆板,反而显得气势非凡,真是“下笔如有神”。“穿”、“向”、“下”,三字用词准确、生动,“即”、“便”,语意爽快而干脆。表现了诗人感情上的畅快欢腾。至此,诗人想象的归程全部写出,诗笔戛然而止,又给人留下了无限想象的余地。

  七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由于受忧国忧民的思想支配,再加上他生活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和自身坎坷的经历,诗人一生很少有快意的时候,所以在他一生写的千余首诗中,很少看到表现他快意的诗。

  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尽管急切的盼归故里。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公元768年才乘舟离开四川。当时由于平叛后,北方地区仍是兵荒马乱,杜甫只好以船为家,漂泊于湖北、湖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冬,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忧国忧民了一生的大诗人杜甫,最终也没有实现一生的夙愿,回归故里,带着终生的遗憾,在贫困交加中溘然长逝。

  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天,唐朝军队打败安史叛军,收复了洛阳等地。第二年正月,史朝义(叛军首领史思明之子)兵败自杀,唐王朝收复了黄河南北的沦陷地区,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总算平息。杜甫当时正寄居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听到收复失地、平定叛乱的消息。兴奋不已,喜悦之情犹如岩浆从胸中奔突而出,写了这首痛快淋漓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两句刻画了“初闻”平叛时的喜悦之情。“蓟北”,指河北北部,这里泛指北方,叛军的老巢,“收蓟北”就意味着战乱平息。“剑外”,指剑门以南的四川境内。战乱八年,诗人一直过着四处漂泊、离乡背井的痛苦生活。这“剑外”二字不但点明了闻讯的地点,还暗示了诗人自己漂泊流离到异地他乡。“初闻”一句紧承“忽闻”二字,表示惊人的喜讯来得太突然。尽管诗人时刻关心平叛的进展,但多年的期盼,常常让他失望,使得他对唐军信心不足,所以这喜讯对于诗人确实有些出乎意料,米得太突然。饱受叛乱之害的诗人,对于这突如其米的喜讯,一时悲喜交加,情不自禁的“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两句把涛人喜极后的狂态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却看”,即回头看。诗人听到喜讯后,很自然的想到与自己患难与共的妻子,跟随自己遭受颠沛流离之苦的儿女。与诗人一起饱受多年的动乱之苦的妻子,平日里愁眉不展,而如今“愁何在”?人的情绪是相互感染的,妻子的喜悦更增添了诗人的喜悦,诗人喜不自禁的“漫卷诗书”,目的是为回归故里做准备。“漫卷诗书”指不经意的、胡乱卷起诗书。这个动作非常逼真的写出了诗人“喜欲狂”的神态。

  以上四句诗,紧紧围绕一个“喜”字,把诗人闻得喜讯后那一刹那激动的神态、复杂的心情、急剧变化的情绪全部刻画了出米。这前四句是实写,后四句则是虚写。诗人通过想象,以浪漫之笔描述了回乡的打算和所要走的路线,进一步表现诗人的“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的“放歌”和“纵酒”,充分表现了忧国忧民、自身也倍受离乱之苦的诗人,由于闻得喜讯,心情突然放松后狂喜的心情。以此也引出下面的“狂想”,顺理成章。诗人曾说:“余田园在东京(今河南洛阳)”,既然蓟北已经收复,诗人便急切的盼望重返家园,早日结束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涯。所以诗人便想象着:在春光明媚的季节,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携同妻子儿女,返回家园。“青春”指明媚的春季,这里诗人把“青春”拟人化了,伴人还乡。目睹一路的鸟语花香,沐浴拂拂的春风,踏在回家路上的诗人,怎能不感慨万千?比起漂泊流离的日子,诗人的欣喜之情更加狂烈。

  满怀狂想之情的诗人,仿佛已经真的踏上归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想象着自己的归途:泛舟长江,顺流而下,经巴峡,穿巫峡,转汉水,再溯流而上,直至襄阳,然后改行陆路,北抵洛阳,返归故园。这两句十四个字,光是地名就刚去八个字,对仗工整,节奏明快,不但不觉得呆板,反而显得气势非凡,真是“下笔如有神”。“穿”、“向”、“下”,三字用词准确、生动,“即”、“便”,语意爽快而干脆。表现了诗人感情上的畅快欢腾。至此,诗人想象的归程全部写出,诗笔戛然而止,又给人留下了无限想象的余地。

  七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由于受忧国忧民的思想支配,再加上他生活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和自身坎坷的经历,诗人一生很少有快意的时候,所以在他一生写的千余首诗中,很少看到表现他快意的诗。

  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尽管急切的盼归故里。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公元768年才乘舟离开四川。当时由于平叛后,北方地区仍是兵荒马乱,杜甫只好以船为家,漂泊于湖北、湖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冬,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忧国忧民了一生的大诗人杜甫,最终也没有实现一生的夙愿,回归故里,带着终生的遗憾,在贫困交加中溘然长逝。


相关内容

  • 古诗两首(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 ...

  •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700字
  • 小编导语:这是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的作品,小编推荐一篇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与大家分享.更多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尽在百度攻略.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唐玄宗过分宠爱杨贵妃,而杨国忠作为杨贵妃 ...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评课稿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评课稿 "真金不怕火炼"!在上周举行的街道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模式的展示活动中,让我们看到了一堂堂精彩纷呈的课,而受益匪浅.现就卢志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进行简单评议.浅谈拙见. 一.随机生成的古今字词教学. 卢老师在指引学生初读古诗时 ...

  •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公开课教案
  •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3.分工合作,自学自悟. 4.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具准备: 幻灯.录音.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评课稿
  • 今天听了李晓老师讲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纵观教学的全过程,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
  • 古诗文网 推荐诗文名句典籍作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699人评分) 7.9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全屏 朗诵 参考翻译 写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剑门关外 ...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让学生通过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而理解诗意. 3. 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 ...

  •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导学案苏教版
  •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和<示儿>学案 一年二班 姓名 ( ) 一.学习目标 1.[诵读]有感情地朗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字词]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 ...

  • 4.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示儿)教学设计2
  •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