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智慧的唤醒

  【摘要】教育促人成长,它更深远的意义是在传递文化中延伸、传承文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幸福负责。每一位教师都想让自己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出更多的栋梁,但有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的苦心不被理解,甚至还要遭受强烈的反叛,这里我真诚地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智慧型教师,用自己的爱心唤醒成长中的孩子,让他们茁壮成长为国家的建设者。

  【关键词】教育 智慧 唤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70-02

  很喜欢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多么诗意的阐释!记得我参加培训时有专家说:“文化是一种唤醒”,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也让我想起了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的一句话:“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三位大师表述的方式虽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毫无疑问在提醒我们教师思考:新时期我们应怎样对待学生?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我们要做“四有好老师”,家长期望我们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真正引路人。而我们教师想要教好学生,究其根本就是要真正关注学生们的内心世界,读懂学生们的内心需求,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唤醒他们的内心懵懂。要能蹲下身来面对学生,带文化的眼睛面对教材、以文化的眼睛授课、张开文化的眼睛看世界,以巧妙的方式唤醒学生们的心灵。

  一、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成长中的个体,对其心灵发生重大影响的,决不是一种灌输和强迫,而是一种唤醒和自警。有个心理学的小游戏:一个人,如果他赖在地上不想起来,即使外在力量再强,他自己不努力,那事情的结果还是失败,即使暂时拉起来,他仍会选择躺下。这个小游戏启发我们所有的动力都来自一个人内心的沸腾,教师就要善于唤醒那内心的沸腾。一个人,从懵懂无知到变成国家和社会的栋梁,是无数人辛勤哺育的结果,这路上离不开教师的启发与唤醒。“为文所化”,伦理道德对我们的约束,行为习惯对我们的影响无不深深刻上了文化的烙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所选的《散步》《秋天的怀念》等课文关注的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一篇至美至纯的《散步》就让我们真正受到了中华美德的滋养,是教师发自内心地温情呼唤,让学生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珍惜。毕淑敏说;“你可曾体会种子的疼痛?那种挣开包裹自己的硬壳,顶出板结的土壤的苦难,对一粒柔弱的芽来说,可说是顶天立地的壮举。一个人觉醒时的力量,应该大于一颗种子啊!”如果我们教师都能带着文化的视角去关注课文、实施教学行为,激发学生们的心灵动力,那么我们的学生们会睁开眼睛,真正用心感悟,这样学生们会受益终身的。

  二、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潜移默化中的养成。

  有一部影片《春去春又来》仍让我记忆犹新:活泼懵懂、聪明顽皮的小和尚还不懂得“众生平等”的佛法,所以他任性地只顾自己开心,把小鱼、青蛙、小蛇都用绳绑起来玩耍,然后再放掉,这个游戏让他乐此不疲。面对孩童的顽劣无知,他的师父并不是惩罚或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用换位感受的方式引导他,在这种人文关怀中,小和尚那颗稚嫩的心成长了,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悔恨的泪水就是他师父用满腔的爱唤醒了他沉睡的心灵。教育是教给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不是只靠成绩就能实现的,我们教师应该善于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质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用尊重赢得尊重、用心灵唤醒心灵、用高尚引领高尚、用爱心培育爱心。我们信奉“人之初,性本善”,让我们的学生成长在一种正直无私的环境中,欢笑在一种明媚阳光的生活里,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耐心有爱、引导有方,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让中国民族能优雅地立于世界之林。

  三、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不经意间的流露。

  现代教育是适合孩子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去迎合的教育。教育的艺术是引导的艺术,是欣赏的艺术,是唤醒的艺术。我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要带着文化的眼睛去工作。比如我们布置教室、我们召开主题班会、我们组织大扫除等等,这种种劳累而琐碎的工作,其实都是一种文化建设。教育无小事,正是这些细枝末节才在不经意之间教会学生做人。学生们每天打扫卫生,看似与成绩无关,但让大家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知识,每个同学都既收获了劳动的快乐,又懂得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这不正是学生们的品德成绩吗?离开了优秀品质的成绩恐怕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吧?所以,身为教师,仅仅有认真的工作态度还远远不够,它更需要一种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一种智慧,一种可以唤醒心灵的智慧。唤醒孩子们,尤其是唤醒所谓的“差生”心中沉睡的自信与责任,在不经意中唤醒孩子成功的潜能,就能为国家多培育一位良才。不慢怠每一个孩子,不忽略每一件小事,让学生们在不经意间慢慢成长,这比天天说大道理可能会更加行之有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如果你希望你的学生快乐成长,就请你用你的宽容来唤醒;如果你期望你的学生敢于担当,就请你用你的鼓励来唤醒;如果你寄望你的学生正直友爱,就请你用你的爱心来唤醒;如果你盼望你的学生优秀杰出,就请你用你的激情来唤醒。

  作者简介:

  孙学惠(1971-),女,汉族,兰州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级语文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18年,荣获兰州市骨干教师、兰州市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摘要】教育促人成长,它更深远的意义是在传递文化中延伸、传承文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幸福负责。每一位教师都想让自己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出更多的栋梁,但有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的苦心不被理解,甚至还要遭受强烈的反叛,这里我真诚地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智慧型教师,用自己的爱心唤醒成长中的孩子,让他们茁壮成长为国家的建设者。

  【关键词】教育 智慧 唤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70-02

  很喜欢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多么诗意的阐释!记得我参加培训时有专家说:“文化是一种唤醒”,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也让我想起了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的一句话:“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三位大师表述的方式虽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毫无疑问在提醒我们教师思考:新时期我们应怎样对待学生?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我们要做“四有好老师”,家长期望我们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真正引路人。而我们教师想要教好学生,究其根本就是要真正关注学生们的内心世界,读懂学生们的内心需求,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唤醒他们的内心懵懂。要能蹲下身来面对学生,带文化的眼睛面对教材、以文化的眼睛授课、张开文化的眼睛看世界,以巧妙的方式唤醒学生们的心灵。

  一、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成长中的个体,对其心灵发生重大影响的,决不是一种灌输和强迫,而是一种唤醒和自警。有个心理学的小游戏:一个人,如果他赖在地上不想起来,即使外在力量再强,他自己不努力,那事情的结果还是失败,即使暂时拉起来,他仍会选择躺下。这个小游戏启发我们所有的动力都来自一个人内心的沸腾,教师就要善于唤醒那内心的沸腾。一个人,从懵懂无知到变成国家和社会的栋梁,是无数人辛勤哺育的结果,这路上离不开教师的启发与唤醒。“为文所化”,伦理道德对我们的约束,行为习惯对我们的影响无不深深刻上了文化的烙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所选的《散步》《秋天的怀念》等课文关注的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一篇至美至纯的《散步》就让我们真正受到了中华美德的滋养,是教师发自内心地温情呼唤,让学生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珍惜。毕淑敏说;“你可曾体会种子的疼痛?那种挣开包裹自己的硬壳,顶出板结的土壤的苦难,对一粒柔弱的芽来说,可说是顶天立地的壮举。一个人觉醒时的力量,应该大于一颗种子啊!”如果我们教师都能带着文化的视角去关注课文、实施教学行为,激发学生们的心灵动力,那么我们的学生们会睁开眼睛,真正用心感悟,这样学生们会受益终身的。

  二、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潜移默化中的养成。

  有一部影片《春去春又来》仍让我记忆犹新:活泼懵懂、聪明顽皮的小和尚还不懂得“众生平等”的佛法,所以他任性地只顾自己开心,把小鱼、青蛙、小蛇都用绳绑起来玩耍,然后再放掉,这个游戏让他乐此不疲。面对孩童的顽劣无知,他的师父并不是惩罚或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用换位感受的方式引导他,在这种人文关怀中,小和尚那颗稚嫩的心成长了,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悔恨的泪水就是他师父用满腔的爱唤醒了他沉睡的心灵。教育是教给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不是只靠成绩就能实现的,我们教师应该善于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质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用尊重赢得尊重、用心灵唤醒心灵、用高尚引领高尚、用爱心培育爱心。我们信奉“人之初,性本善”,让我们的学生成长在一种正直无私的环境中,欢笑在一种明媚阳光的生活里,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耐心有爱、引导有方,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让中国民族能优雅地立于世界之林。

  三、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不经意间的流露。

  现代教育是适合孩子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去迎合的教育。教育的艺术是引导的艺术,是欣赏的艺术,是唤醒的艺术。我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要带着文化的眼睛去工作。比如我们布置教室、我们召开主题班会、我们组织大扫除等等,这种种劳累而琐碎的工作,其实都是一种文化建设。教育无小事,正是这些细枝末节才在不经意之间教会学生做人。学生们每天打扫卫生,看似与成绩无关,但让大家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知识,每个同学都既收获了劳动的快乐,又懂得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这不正是学生们的品德成绩吗?离开了优秀品质的成绩恐怕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吧?所以,身为教师,仅仅有认真的工作态度还远远不够,它更需要一种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一种智慧,一种可以唤醒心灵的智慧。唤醒孩子们,尤其是唤醒所谓的“差生”心中沉睡的自信与责任,在不经意中唤醒孩子成功的潜能,就能为国家多培育一位良才。不慢怠每一个孩子,不忽略每一件小事,让学生们在不经意间慢慢成长,这比天天说大道理可能会更加行之有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如果你希望你的学生快乐成长,就请你用你的宽容来唤醒;如果你期望你的学生敢于担当,就请你用你的鼓励来唤醒;如果你寄望你的学生正直友爱,就请你用你的爱心来唤醒;如果你盼望你的学生优秀杰出,就请你用你的激情来唤醒。

  作者简介:

  孙学惠(1971-),女,汉族,兰州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级语文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18年,荣获兰州市骨干教师、兰州市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相关内容

  • 如何做一个智慧型教师
  • 1. 当今社会,要求我们要做智慧型的教师,您是怎样理解智慧之爱的?举例说说您在教育 教学中是如何体现智慧之爱的? 最近,受学校领导指派参加全省教师网络培训,本人年过半百从教33年,虽然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但是,我还是认真听了江苏省师德教育与教师职业规划设计模 块 1 的专家讲座,听后我深深体会到,要做 ...

  •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 池州论坛www.0566.com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是美国顶尖身心灵导师丹·米尔曼著作的一部改变无数生命的心灵圣经.这部半自传体小说讲述了奥运体操选手丹·米尔曼在深夜的加油站里遇见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工人 "苏格拉底",从此获得了一 ...

  • 教育与生活的意义
  • 教育与生活的意义 <一生的学习>克里希那穆提 那么,什么是生活的意义?我们为何生存,为何奋斗?如果我们受教育仅是为了出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变得更能支配他人,那么,我们的生活籽是肤浅而空洞的.如果我们受教育只是为了成为科学家,成为死守书本的学者,或成为沉迷于某种知识的专家,那么,我们将 ...

  • 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
  • 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 东台市实验小学 孙爱勇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对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师爱,是教育艺术王国的万有引力,它是教育走向成功的最基本的前提和必需.教育者只有首先施加情意绵绵的师爱,再加以各种教育唤醒的手段和方法 ...

  • 综合实践小课题有效指导策略案例谈
  • 导学并进,唤醒海边孩子"主人翁"意识 --综合实践小课题有效指导策略案例谈 浙江省舟山市沈家门第四小学 王静芳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突显出学生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但那些有丰富底蕴的渔歌.渔船.渔谚,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 ...

  • 师爱---崇高的职业道德
  • 师爱---崇高的职业道 广化东尚小学 陈佳 每个教师都有爱心,对于教师而言,在每天的工作当中,在平时的教学之间,能否启迪学生的心智,能否引领学生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能否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能否引导学生开动自己的双手与大脑,这都取决于教师的爱.教师的工作, 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面对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孩 ...

  • 师德论文_(爱_是教师的最高职业道德准则!)
  • 爱,是教师的最高职业道德准则! 教师的工作, 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面对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要想顺利有效的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必须懂得爱的教育艺术.只有这样,才能用自己的心灵去唤醒学生们求知若渴的心灵,从而使他们渴望得到知识.热爱美好的事物.向往美好的 ...

  • 北师大培训总结
  • xx年7月30日至8月6日,我们一行80余人由市教育局领导亲自带队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为期7天的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在北师大教育培训中心的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下,我们聆听了首都十多位教育名师大家的指导和教诲,和专家学者直接对话、交流,汲取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七天的学习时间紧张而又短 ...

  • 做一个智慧型班主任
  • 做一个智慧型班主任 让学生享受快乐教育 作者: 学校: 联系方式: 王慧萍 新密市西大街青石河学校 [1**********] 做一个智慧型班主任 让学生享受快乐教育 假期我阅读了<做一个智慧型班主任>一书, 该书为我的班主任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绘画.音乐.朗诵等活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