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第五章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一、基本概念

1、教育目的: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和教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的规格与标准。

2、德育目的:人们对整个德育的一种主观预期和价值设定,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带有主观性和理想化倾向,表示“为了什么进行德育”的问题。(课本: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3、德育目标: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标准,是德育实践所要达到的境地,是德育过程所培养的品德规格,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

二、基本理论

德育目的的类型:

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利益出发界定德育目的。

代表人物:涂尔干、凯兴斯坦纳

个人本位论:从受教育者的道德本性和需要出发,强调个人价值的

重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

和生命质量,使受教育者成为自由、自主的道德主体。

代表人物:卢梭 、杜威

外在德育目的论:强调道德教育的外在功利结果。

内在德育目的论:强调德性修养本身。

理想德育目的论: 道德教育的终极是培养趋近于神的理想人格。 现实德育目的论:

倾向于较为接近生活现实的德育目的。主张从现

实社会出发确定德育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追求

高尚的道德。

三、基本问题

1、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关系

区别:

(1)德育目的是各类教育培养人的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德育目的是德育最高理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终极性。

(2)德育目标是教育所要完成的德育任务的具体目标,是德育活动具

体努力方向,因教育阶段、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联系:

(1)德育目标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德育目的必须转化为具

体的德育目标才能避免其空泛。

(2)德育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德育目的的总要求,与德育目的相联系,

否则会流于琐碎,失去其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2、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1)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教育目的具有整体性,需要分解为若干方面,德育目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予以具体化。

3、德育目的的特性(规定性)与功能

特性(规定性):

(1)德育目的(应)具有预见性。

(2)德育目的(应)具有超越性。(由于道德本身对生活的超越性,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适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德育目的应当适当超越日常生活,在价值目标上具有适当的时代超前性。)

(3)德育目的(应)具有可能性。

功能:

(1)德育目的具有教育功能,即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导向功能: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对具体德育活动

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

调控功能:从宏观上说,德育目的对教育规划与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

等具有指导协调作用;从微观上说,德育目的对具体教育内

容的安排、教育活动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作用。

评价功能: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检验德育活动成功

与否的根本标准。德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道德教育评价

标准的精粹内核,是德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2)德育目的具有道德功能,即德育目的对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作用。 引导性功能:德育目的对德育对象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人生的奋斗目

标,德育目的所描绘的品德就是学生应当努力达成的理想

人格,所以,德育目的必然会对德育对象起引导、提升的

作用。

规范性功能:德育目的可以对德育对象的道德行为起规范的作用,表现

在预防和禁止两个方面。

4、德育目的的决定因素

(1)设定德育目的主观依据:

德育目的的设定会受到不同世界观和形而上理念的影响;德育目的的设定会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德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德育目的的设定会受到德育主体有关理想人格的观念的影响。

(2)设定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德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德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德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德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德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5、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1)积极意义:

较为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与改革开放的进程;注意到了德育的层次性及德育目标的分类;注意到了社会要求与个人发展的统一;注意到了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相对稳定性。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德育目标过于狭窄化;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德育目标要求绝对化。

四、学习重点

1、什么是德育目的。(见基本概念2)

2、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关系。(见基本问题1)

3、德育目的的功能。(见基本问题3)

五、本章习题

1、什么是德育目的?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如何?

(见基本概念2、基本问题2)

2、德育目的的特性与功能各有哪些?(见基本问题3)

4、尝试做一个年级的德育目标的分类工作。

答:德育目标可以从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品德心理等角度进行分类,以下为我国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分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1.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珍惜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

1.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2.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3.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4.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1.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2.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3.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1.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5、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见基本问题5)

第五章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一、基本概念

1、教育目的: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和教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的规格与标准。

2、德育目的:人们对整个德育的一种主观预期和价值设定,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带有主观性和理想化倾向,表示“为了什么进行德育”的问题。(课本: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3、德育目标: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标准,是德育实践所要达到的境地,是德育过程所培养的品德规格,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

二、基本理论

德育目的的类型:

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利益出发界定德育目的。

代表人物:涂尔干、凯兴斯坦纳

个人本位论:从受教育者的道德本性和需要出发,强调个人价值的

重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

和生命质量,使受教育者成为自由、自主的道德主体。

代表人物:卢梭 、杜威

外在德育目的论:强调道德教育的外在功利结果。

内在德育目的论:强调德性修养本身。

理想德育目的论: 道德教育的终极是培养趋近于神的理想人格。 现实德育目的论:

倾向于较为接近生活现实的德育目的。主张从现

实社会出发确定德育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追求

高尚的道德。

三、基本问题

1、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关系

区别:

(1)德育目的是各类教育培养人的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德育目的是德育最高理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终极性。

(2)德育目标是教育所要完成的德育任务的具体目标,是德育活动具

体努力方向,因教育阶段、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联系:

(1)德育目标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德育目的必须转化为具

体的德育目标才能避免其空泛。

(2)德育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德育目的的总要求,与德育目的相联系,

否则会流于琐碎,失去其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2、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1)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教育目的具有整体性,需要分解为若干方面,德育目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予以具体化。

3、德育目的的特性(规定性)与功能

特性(规定性):

(1)德育目的(应)具有预见性。

(2)德育目的(应)具有超越性。(由于道德本身对生活的超越性,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适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德育目的应当适当超越日常生活,在价值目标上具有适当的时代超前性。)

(3)德育目的(应)具有可能性。

功能:

(1)德育目的具有教育功能,即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导向功能: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对具体德育活动

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

调控功能:从宏观上说,德育目的对教育规划与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

等具有指导协调作用;从微观上说,德育目的对具体教育内

容的安排、教育活动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作用。

评价功能: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检验德育活动成功

与否的根本标准。德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道德教育评价

标准的精粹内核,是德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2)德育目的具有道德功能,即德育目的对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作用。 引导性功能:德育目的对德育对象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人生的奋斗目

标,德育目的所描绘的品德就是学生应当努力达成的理想

人格,所以,德育目的必然会对德育对象起引导、提升的

作用。

规范性功能:德育目的可以对德育对象的道德行为起规范的作用,表现

在预防和禁止两个方面。

4、德育目的的决定因素

(1)设定德育目的主观依据:

德育目的的设定会受到不同世界观和形而上理念的影响;德育目的的设定会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德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德育目的的设定会受到德育主体有关理想人格的观念的影响。

(2)设定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德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德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德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德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德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5、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1)积极意义:

较为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与改革开放的进程;注意到了德育的层次性及德育目标的分类;注意到了社会要求与个人发展的统一;注意到了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相对稳定性。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德育目标过于狭窄化;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德育目标要求绝对化。

四、学习重点

1、什么是德育目的。(见基本概念2)

2、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关系。(见基本问题1)

3、德育目的的功能。(见基本问题3)

五、本章习题

1、什么是德育目的?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如何?

(见基本概念2、基本问题2)

2、德育目的的特性与功能各有哪些?(见基本问题3)

4、尝试做一个年级的德育目标的分类工作。

答:德育目标可以从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品德心理等角度进行分类,以下为我国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分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1.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珍惜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

1.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2.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3.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4.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1.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2.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3.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1.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5、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见基本问题5)


相关内容

  • 2014年广西教师招聘考试考试大纲
  • 2014年广西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 考试大纲与说明 一.考试性质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全区统一的选拔性考试,从教师应有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试结果将作为我区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的笔试成绩. 二.考试目标 ( ...

  • 现代教育目的
  • 1.现代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所培养的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 2.现代教育目的的结构:第一层次为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第二层次为学校培养目标:第三层次为课程目标.功能:1.激励功能 2. ...

  • 教育学资料整理
  • 1.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 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 ...

  • 高校德育管理的内容与模式
  • 摘要:高校德育管理保证了高校德育的方向.功能.效率和质量,对高校德育的顺利.有效进行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德育管理内容是高校德育管理功能的具体化,也是组成高校德育管理活动的基本方面:高校德育管理模式就是指在一定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管理实践而定型的德育管理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深入研究高校德育管 ...

  • 论陈鹤琴"活教育"对大学生德育的启示
  • 摘要:"活教育"理论是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其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具有启示作用.可从大学生德育目标.德育理论教学和德育方法三方面出发研究如何更好提高大学生德育的实效. 关键词:活教育:大学生:德育 中国近代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20世纪40年代初 ...

  • 教育学-_德育工作题库
  • 第九章 德育 答案在最后一页 一.单项选择题 1.德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 ) A 德育的社会功能 B 个体发展功能 C 个体享用功能 D 政治功能 2.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 A 德育内容 B 德育目标 C 德育过程 D 德育原则 3."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最符合下 ...

  •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逐章逐节梳理九
  •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意义.目标和内容 1.德育是________.(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2.德育是相当于体育.智育而言,是____.____和____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

  • 教师招考名词解释
  • 1. 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去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3.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 ...

  • 中学教育学教材
  • 2010 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 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识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和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3.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