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永远是相对的

  2012年 1月 19日,曾经誉满全球的美国大型摄影器材公司柯达公司及其在美国的子公司向纽约一间地方法庭申请破产保护。消息传来,不仅引起全球媒体的关注,也难免令与柯达共同成长的几代人唏嘘不已。   翻开柯达的成长史,里面充满了令人赞叹的辉煌纪录。柯达公司的前身是由著名的美国发明家乔治·伊斯曼于 1880年创建的“伊斯曼干版公司”, 地地道道的百年老店。 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柯达公司开创了一项又一项世界第一的辉煌纪录,包括第一张拍摄 X光胶片(1895年),第一款售价 1美元的盒式照相机   (1900年), 成功商业化彩色胶卷(1935年),第一台“傻瓜相机”(1963年),柯达胶片随月球 1号进入太空(1966年),和第一台数码相机(1975年)等等。柯达公司在鼎盛时期属于真正的全球巨无霸,拥有超过 14万名的员工,市值高达 300亿美元,其业务涵盖摄影器材、医疗 /商务影像、元器件和显示器等几大业务板块。   但是,过了千禧年,柯达开始走下坡路。2002年,柯达公司的全球销售额下跌为 128亿美元; 2003年,柯达品牌估价为 78亿美元;到了 2006年,柯达品牌的价值只剩下 44亿美元。从 2005年到 2011年,柯达仅有一年盈利。 从2008年开始,公司不得不靠出售专利提高业务收入,陷入回天乏力的困境。   对比柯达公司的“斯人独憔悴”,日本的富士胶片公司,也是柯达在全球的主要竞争对手,却“风景这边独好”。 2011年底,柯达市值只剩下区区 2.2亿美元,而富士胶片的市值竟然攀上 126亿美元的高峰。   为什么柯达和富士两者 PK的结果是百年老店出局呢?我们先从外部环境的变化来看,柯达和富士两间企业都遭遇了新兴数码影像技术替代传统化学成像带来的巨大挑战和冲击。那么说,面对同样的新技术外部冲击,出局与否,问题应该是出在企业内部。但是,上世纪 90年代初,数码技术兴起之时,不管是从历史底蕴、品牌知名度和全球销售 /生产网络等资源基础看,还是从创新、产品开发、生产以及销售能力等方面来评价,柯达都远远超过富士。 例如,世界上第一部数码相机是由柯达公司在 1975年发明的, 甚至 2012年宣布破产之时,柯达仍然拥有 1000多件数码专利。由此可见,柯达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当扎实厚重,远不是富士可以轻视的。   问题究竟是出在哪儿呢?   是柯达公司高层缺乏预见吗?   非也。 早在 1979年, 柯达公司的前高管麦特森(Larry Matteson)就对这一市场变化撰写了专题报告并做出极为精确的市场预测。 1993年,柯达公司已经在内部讨论战略转型问题。 1991年,柯达公司就开发出全球第一款像素超百万的数码相机。上世纪 90年代,柯达就积极与微软、惠普和 Live Picture等 IT企业合作开发图像处理以及令用户在网上发布和分享照片功能的技术与产品。   柯达有远见,但是动作慢,而市场竞争比的是恰恰是速度。例如, 2000年时,数码成像的市场总值接近 2250亿美元,而柯达来自数码产品创造的价值仅占公司总收入的22%。 到 2001年,柯达数码相机虽然仍然雄踞美国市场排名第二,但是每台数码相机的亏损却高达 60美元。2002年,柯达数码产品在公司总收入的比重只有略微提高,达到 25%。而同期的富士胶片的数码产品在公司总收入的比例已高达60%。   柯达赶不上市场节拍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高层犹豫不决。由于市场上数码产品的利润率远远低于传统胶片,公司高层对胶片业务难以忍痛割爱,因此拖慢了战略和组织转型的脚步。此外,过于自信的组织文化和在调整员工、降低成本等方面的保守做法也令公司一再失去先机。虽然很早就开发出网络图像处理和上传分享技术,但是管理层却没有意识到这一蓝海错过了随着互联网普及发展成类似 Facebook的新业务增长点。直到 2003年 ,柯达公司才痛下决心,彻底放弃胶卷业务,并于 2006年更换公司标识,于 2009年实施二次战略重组,但其时已晚矣。此时的数码影像市场群雄鼎立, 已是一片红海。   相比之下,日本富士胶片公司却显示出果敢的决策作风,不仅行动迅速,而且招招奏效。从 2000到 2003年,在古森重隆领导下的富士胶片实施大规模战略和组织结构重组,不仅大力压缩胶片业务,而且积极拓宽业务范围,成功地将旧的竞争优势应用于新产品和新市场。例如,富士胶片将图像处理技术和光学精加工技术融合创新,发展出用于医疗的内窥镜产品。 2008年,富士斥资12亿美元收购日本富山化学工业公司,并将其与内窥镜业务整合,进一步强化了医疗生命科学业务的竞争优势。在短时间内,富士胶片的业务就从原有的影像(包括胶片、相纸以及数码影像)、信息和文件处理等三块扩展到医疗生命科学、高性能材料、光学元器件、电子影像、文件处理和印刷等六大板块。   比较柯达和富士之间的衰盛跌宕,与 2012年荣获第 84届奥斯卡五项大奖的法国电影《艺术家》中的故事有些相像。影片中的男主角乔治·瓦伦丁是无声电影时代银屏上人见人爱的大明星,风光之至,无人能比。可是,面对新生的有声电影,瓦伦丁顽固地拒绝改变。倒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演员们,包括女主角佩皮·米勒,迅速转向,凭借有声电影顷刻走红。而瓦伦丁却逆潮流而动, 甚至自掏腰包拍摄无声电影与时代潮流对抗。结果,昔日的大明星赔光输尽、贫穷潦倒,到头来,还是靠爱情的力量,被钟情于瓦伦丁的米勒相救,才重新振作,再现银屏。   柯达公司今天的衰落有点儿像《艺术家》中的瓦伦丁:昔日的辉煌变成了前进的阻力。一间企业之所以能够长久地维持卓越的业绩,必定因为它拥有适合市场需求并超越竞争对手的优异资源和创造价值的核心能力。但是,随着历史发展,以往推动企业成功的资源和能力都有可能逐渐固化、形成组织惯性,变为抗拒变革阻力。因此,历史上越是以往成功的企业在遭遇市场变化时更容易落伍甚至被淘汰。比如柯达。即便它数码影像领域的开发能力很强,但是建立在以胶片产品为主导的生产资产、技术支持体系、分销和零售渠道等,以及员工能力和组织文化等,加上公司对胶片市场收入的过度依赖,都羁绊和阻碍了柯达向数码影像型企业快速转型。倒是新兴企业以及排在柯达后面的富士胶片,由于缺少历史遗产的包袱或者没有沉溺于“昔日辉煌”,反而能够轻装上阵,很快调整内部资源和能力布局,在竞争中胜出。   过度凭借过去成功的企业特别要提防遭受“伊卡洛斯”诅咒。“伊卡洛斯”是古希腊神话中著名的艺术家、雕刻家和工匠代达罗斯的儿子。 代达罗斯父子俩被克里特岛国王困在孤岛上。 心灵手巧的代达罗斯给自己和儿子伊卡洛斯分别用蜡封上羽毛编织的翅膀,然后父子二人一起像鸟一样飞上高空。飞着飞着,悲剧发生了:伊卡洛斯忘记了父亲的告诫,朝太阳飞去。 强烈的阳光融化了粘贴在伊卡洛斯身体上的翅膀蜡封,失去翅膀的伊卡洛斯瞬间落入大海遇难。 悲痛万分的代达罗斯将爱子的遗体埋葬在海岛上并将其命名为 “伊卡利亚”岛。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柯达的衰落提醒企业家和管理者:优势永远都是相对的。

  2012年 1月 19日,曾经誉满全球的美国大型摄影器材公司柯达公司及其在美国的子公司向纽约一间地方法庭申请破产保护。消息传来,不仅引起全球媒体的关注,也难免令与柯达共同成长的几代人唏嘘不已。   翻开柯达的成长史,里面充满了令人赞叹的辉煌纪录。柯达公司的前身是由著名的美国发明家乔治·伊斯曼于 1880年创建的“伊斯曼干版公司”, 地地道道的百年老店。 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柯达公司开创了一项又一项世界第一的辉煌纪录,包括第一张拍摄 X光胶片(1895年),第一款售价 1美元的盒式照相机   (1900年), 成功商业化彩色胶卷(1935年),第一台“傻瓜相机”(1963年),柯达胶片随月球 1号进入太空(1966年),和第一台数码相机(1975年)等等。柯达公司在鼎盛时期属于真正的全球巨无霸,拥有超过 14万名的员工,市值高达 300亿美元,其业务涵盖摄影器材、医疗 /商务影像、元器件和显示器等几大业务板块。   但是,过了千禧年,柯达开始走下坡路。2002年,柯达公司的全球销售额下跌为 128亿美元; 2003年,柯达品牌估价为 78亿美元;到了 2006年,柯达品牌的价值只剩下 44亿美元。从 2005年到 2011年,柯达仅有一年盈利。 从2008年开始,公司不得不靠出售专利提高业务收入,陷入回天乏力的困境。   对比柯达公司的“斯人独憔悴”,日本的富士胶片公司,也是柯达在全球的主要竞争对手,却“风景这边独好”。 2011年底,柯达市值只剩下区区 2.2亿美元,而富士胶片的市值竟然攀上 126亿美元的高峰。   为什么柯达和富士两者 PK的结果是百年老店出局呢?我们先从外部环境的变化来看,柯达和富士两间企业都遭遇了新兴数码影像技术替代传统化学成像带来的巨大挑战和冲击。那么说,面对同样的新技术外部冲击,出局与否,问题应该是出在企业内部。但是,上世纪 90年代初,数码技术兴起之时,不管是从历史底蕴、品牌知名度和全球销售 /生产网络等资源基础看,还是从创新、产品开发、生产以及销售能力等方面来评价,柯达都远远超过富士。 例如,世界上第一部数码相机是由柯达公司在 1975年发明的, 甚至 2012年宣布破产之时,柯达仍然拥有 1000多件数码专利。由此可见,柯达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当扎实厚重,远不是富士可以轻视的。   问题究竟是出在哪儿呢?   是柯达公司高层缺乏预见吗?   非也。 早在 1979年, 柯达公司的前高管麦特森(Larry Matteson)就对这一市场变化撰写了专题报告并做出极为精确的市场预测。 1993年,柯达公司已经在内部讨论战略转型问题。 1991年,柯达公司就开发出全球第一款像素超百万的数码相机。上世纪 90年代,柯达就积极与微软、惠普和 Live Picture等 IT企业合作开发图像处理以及令用户在网上发布和分享照片功能的技术与产品。   柯达有远见,但是动作慢,而市场竞争比的是恰恰是速度。例如, 2000年时,数码成像的市场总值接近 2250亿美元,而柯达来自数码产品创造的价值仅占公司总收入的22%。 到 2001年,柯达数码相机虽然仍然雄踞美国市场排名第二,但是每台数码相机的亏损却高达 60美元。2002年,柯达数码产品在公司总收入的比重只有略微提高,达到 25%。而同期的富士胶片的数码产品在公司总收入的比例已高达60%。   柯达赶不上市场节拍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高层犹豫不决。由于市场上数码产品的利润率远远低于传统胶片,公司高层对胶片业务难以忍痛割爱,因此拖慢了战略和组织转型的脚步。此外,过于自信的组织文化和在调整员工、降低成本等方面的保守做法也令公司一再失去先机。虽然很早就开发出网络图像处理和上传分享技术,但是管理层却没有意识到这一蓝海错过了随着互联网普及发展成类似 Facebook的新业务增长点。直到 2003年 ,柯达公司才痛下决心,彻底放弃胶卷业务,并于 2006年更换公司标识,于 2009年实施二次战略重组,但其时已晚矣。此时的数码影像市场群雄鼎立, 已是一片红海。   相比之下,日本富士胶片公司却显示出果敢的决策作风,不仅行动迅速,而且招招奏效。从 2000到 2003年,在古森重隆领导下的富士胶片实施大规模战略和组织结构重组,不仅大力压缩胶片业务,而且积极拓宽业务范围,成功地将旧的竞争优势应用于新产品和新市场。例如,富士胶片将图像处理技术和光学精加工技术融合创新,发展出用于医疗的内窥镜产品。 2008年,富士斥资12亿美元收购日本富山化学工业公司,并将其与内窥镜业务整合,进一步强化了医疗生命科学业务的竞争优势。在短时间内,富士胶片的业务就从原有的影像(包括胶片、相纸以及数码影像)、信息和文件处理等三块扩展到医疗生命科学、高性能材料、光学元器件、电子影像、文件处理和印刷等六大板块。   比较柯达和富士之间的衰盛跌宕,与 2012年荣获第 84届奥斯卡五项大奖的法国电影《艺术家》中的故事有些相像。影片中的男主角乔治·瓦伦丁是无声电影时代银屏上人见人爱的大明星,风光之至,无人能比。可是,面对新生的有声电影,瓦伦丁顽固地拒绝改变。倒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演员们,包括女主角佩皮·米勒,迅速转向,凭借有声电影顷刻走红。而瓦伦丁却逆潮流而动, 甚至自掏腰包拍摄无声电影与时代潮流对抗。结果,昔日的大明星赔光输尽、贫穷潦倒,到头来,还是靠爱情的力量,被钟情于瓦伦丁的米勒相救,才重新振作,再现银屏。   柯达公司今天的衰落有点儿像《艺术家》中的瓦伦丁:昔日的辉煌变成了前进的阻力。一间企业之所以能够长久地维持卓越的业绩,必定因为它拥有适合市场需求并超越竞争对手的优异资源和创造价值的核心能力。但是,随着历史发展,以往推动企业成功的资源和能力都有可能逐渐固化、形成组织惯性,变为抗拒变革阻力。因此,历史上越是以往成功的企业在遭遇市场变化时更容易落伍甚至被淘汰。比如柯达。即便它数码影像领域的开发能力很强,但是建立在以胶片产品为主导的生产资产、技术支持体系、分销和零售渠道等,以及员工能力和组织文化等,加上公司对胶片市场收入的过度依赖,都羁绊和阻碍了柯达向数码影像型企业快速转型。倒是新兴企业以及排在柯达后面的富士胶片,由于缺少历史遗产的包袱或者没有沉溺于“昔日辉煌”,反而能够轻装上阵,很快调整内部资源和能力布局,在竞争中胜出。   过度凭借过去成功的企业特别要提防遭受“伊卡洛斯”诅咒。“伊卡洛斯”是古希腊神话中著名的艺术家、雕刻家和工匠代达罗斯的儿子。 代达罗斯父子俩被克里特岛国王困在孤岛上。 心灵手巧的代达罗斯给自己和儿子伊卡洛斯分别用蜡封上羽毛编织的翅膀,然后父子二人一起像鸟一样飞上高空。飞着飞着,悲剧发生了:伊卡洛斯忘记了父亲的告诫,朝太阳飞去。 强烈的阳光融化了粘贴在伊卡洛斯身体上的翅膀蜡封,失去翅膀的伊卡洛斯瞬间落入大海遇难。 悲痛万分的代达罗斯将爱子的遗体埋葬在海岛上并将其命名为 “伊卡利亚”岛。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柯达的衰落提醒企业家和管理者:优势永远都是相对的。


相关内容

  • 博弈论读后感
  • 博弈论读后感 本学期我通过为期八周的课堂学习已经私下通过阅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王则柯.李杰编著的<博弈论教程>一书,收获颇多.此书一共分为九章,通过自己对整本书的阅读以及结合老师上课的详细解说,可以认为博弈大致有以下两种分类:按照博弈各方是否同时决策可以分为:同时决策博弈(静态博弈).序 ...

  • 当代纸媒新闻的优势与发展方向
  • 摘  要:随着信息化发展速度的增快,各类新兴新闻传播媒介的出现,传统的纸媒受到极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群选择微博.微信等途径获取信息,相比较这些具备高效率的新闻传播途径,传统纸媒的地位逐步下滑,许多的报社杂志社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向没落,但是纸质媒体会消失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它有自己的优势以及发展方 ...

  • 现货交易方法
  • 现货交易技巧 现货交易技巧首先必须一分钟上升趋势 ,才有五分钟反弹一分钟反弹看五分钟压力位 五分钟反弹看三十分压力位 , 短线趋势线上升带动长期趋势线上升这才是真正的反弹行情,以此类推,压力位下空单错了也下,支撑位做多,错了也做能做到这两点不赚都难,价格上涨持仓增加,未来趋势看涨价格上涨持仓减少,是 ...

  • 战胜庄家是一句美丽的口号
  • 时常看到一些书店为了夺人眼球,摆上一本又一本类似<如何战胜庄家>.<从庄家手中抢钱>等的所谓炒股秘笈,可看完的结果是,大部分中小投资者该亏钱的照亏,照样被主力庄家牵着鼻子走,真金白银照样输掉,直到事后才恍然大悟,所谓的经验仍然派不上用场. 为什么一般投资者学习了这些教科书所传 ...

  • 劳动密集型产业
  • 劳动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其衡量的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 在当前技术水平下,相当部分劳动仍然无法被技术取代,即使能取代,对于资本短缺而劳动成本相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

  • 公司新任营销总监上岗表态演讲
  •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晚上好! 非常荣幸能加入**公司,更高兴能有机会与各位领导和同事共同为**公司这艘舰艇远航而献上一份力量,我感到无比欣慰,我相信:只要**公司人上下心连心.手拉手.肩并肩.同荣辱.共奋斗,我们**公司就一定能成为管道行业的航母.在这里,我特别感谢c总能给我个搭载航空母舰的机会. ...

  • 年轻人在企业的心态
  • 曾经有人做过研究,大学毕业有坚定而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并且朝着自己方向一直努力的人只有3%,他们最后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大部分有不优秀目标.有模糊方向.有错误追求的人都选择了泯然众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太优秀的工作习惯,养成了并不良好的心态. 确实,刚毕业的时候都很年轻,年轻是资本,但年轻的资本也需要 ...

  • 加快民族经济发展要有新思维
  • 作者:石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 1998年06期 我国有56个民族,形象比喻为56朵花.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纵观由56朵花组成的中华民族这个"百花园"里,的确呈现了满园春色的景象.虽然各个民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程度有所不同,但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到目前为止,全国真正没有解决温 ...

  • 竞争力理论的古典经济学渊源
  • 作者:刘辉群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年07期 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03)02-12-03 竞争力是个古老而又崭新的概念.从经济研究的视角看,就包含竞争力分析的因素而言,竞争力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典学派经济理论,其代表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