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之--程村

辉县薄壁西南的太行山前,有南北一溜3个村庄,分别叫南程村、大北程村和小北程村,均隶属于薄壁镇。这3个村庄起源于北宋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

北宋之前,这里周围的广大区域还是一片的沼泽地区,水清草丰,芦苇茂盛,还没有人烟。这里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居住,那还得从邵雍在百泉讲学说起。

宋庆历年间,邵雍在百泉创办学校,广招弟子,授徒讲学。当时京城及州县中很多官员也前来拜师门下。同时,他还邀富弼、司马光、程珦(颢父)为讲友,张载、程颢、程颐为学侣,经常来这里共同探讨易学奥秘。在理学上独树一帜,创立了百源学派。

宋元祐绍圣年间,程颢、程颐(历史上称其为“二程”)兄弟俩慕苏门山水之胜,专程从洛阳来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游览讲学,各地学者如影相随。由于求学的人较多,他们就在共城西南的太行山之阳、吴泽水之北的一片世外桃源之地,也就是现在的南程村,结茅而居,开办学馆,讲学授业。因为那时这里风景幽静,也是“竹林七贤”的隐居旧地。史载:二程常游苏门,遂辐辏而至,县西程村,即其讲学之处。

程门师生来这里从学的越来越多,他们就带领学生开荒种田,亦耕亦读。至今当地很多家户的门匾上都刻着“耕读传家”4个大字。

后来,慕名求学的人越来越多,遂成村落。为了纪念程颢、程颐在此讲学,人们就按南北方向,把南边的村落叫南程村,把北边的村落叫北程村,后来又有了小北程村。

为了纪念“二程”的功德,人们在大北程村东南隅,修建了一座“程夫子祠”, 面南座北,面阔三间,前出檐。

因为这里地势低洼,常年出涧水,经常闹水害。明朝中期,知县聂良杞捐廉开渠排水,从根本上治理了这里的水患,将芦苇丛生的沼泽地变成了良田。该渠在程夫子祠之北,西起程村西三里许的九龙碑,经程村、麻村向东,一直到文庄北地,注入北流河,全长10余公里。群众为了纪念其丰功伟绩,将渠命名为“聂公渠”。同时,还在田间开凿五纵五横的排水沟,从根本上解决程村地表水的问题。明朝后期,在辉县进士王同伦倡导下,于程子神位之侧立聂公神位,以配享之,并在祠前刻石,记其开渠之事。后年久颓废,祠宇无存。

清道光年间,在知县周际华倡导下,程村的乡绅和百姓共同出资,在程子祠旧址上,重建正室三间,砖砌灰墙,石础木柱,琉璃合瓦,龙脊兽首,雄伟壮观。祠内供淳公(程颢)、正公(程颐)神位,仍以聂公(聂良杞)配享,桌角置有铜磬一只,供祭典时用。竣工之日,知县周际华为之作记: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慕苏门山水之胜,游于此,结茅而居,学士翕然景从,所居遂成村落,因名曰程村。其后思公不置,遂建祠祀之,盖先贤之遗泽长矣。

后来,人们又在庙东依山砌瓦房二间,掘门相通。四周筑有宽十丈,长二十丈,高八尺的砖石根基土围墙。西南修山门一座,半月形门冠镇顶,方柱两旁耸峙,门上砖刻“三程村学校”横额。门内甬路上,六米处竖有高丈二的龙首石碑一座,山门东侧和出檐下东侧各立面西碑碣一通,出檐西壁镶有重修祠宇捐献碑刻一块。抗日战争前,这里开设平民小学。抗战后期,毁于兵灾。现已夷为平地,遗址、遗物一无所存。

辉县薄壁西南的太行山前,有南北一溜3个村庄,分别叫南程村、大北程村和小北程村,均隶属于薄壁镇。这3个村庄起源于北宋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

北宋之前,这里周围的广大区域还是一片的沼泽地区,水清草丰,芦苇茂盛,还没有人烟。这里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居住,那还得从邵雍在百泉讲学说起。

宋庆历年间,邵雍在百泉创办学校,广招弟子,授徒讲学。当时京城及州县中很多官员也前来拜师门下。同时,他还邀富弼、司马光、程珦(颢父)为讲友,张载、程颢、程颐为学侣,经常来这里共同探讨易学奥秘。在理学上独树一帜,创立了百源学派。

宋元祐绍圣年间,程颢、程颐(历史上称其为“二程”)兄弟俩慕苏门山水之胜,专程从洛阳来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游览讲学,各地学者如影相随。由于求学的人较多,他们就在共城西南的太行山之阳、吴泽水之北的一片世外桃源之地,也就是现在的南程村,结茅而居,开办学馆,讲学授业。因为那时这里风景幽静,也是“竹林七贤”的隐居旧地。史载:二程常游苏门,遂辐辏而至,县西程村,即其讲学之处。

程门师生来这里从学的越来越多,他们就带领学生开荒种田,亦耕亦读。至今当地很多家户的门匾上都刻着“耕读传家”4个大字。

后来,慕名求学的人越来越多,遂成村落。为了纪念程颢、程颐在此讲学,人们就按南北方向,把南边的村落叫南程村,把北边的村落叫北程村,后来又有了小北程村。

为了纪念“二程”的功德,人们在大北程村东南隅,修建了一座“程夫子祠”, 面南座北,面阔三间,前出檐。

因为这里地势低洼,常年出涧水,经常闹水害。明朝中期,知县聂良杞捐廉开渠排水,从根本上治理了这里的水患,将芦苇丛生的沼泽地变成了良田。该渠在程夫子祠之北,西起程村西三里许的九龙碑,经程村、麻村向东,一直到文庄北地,注入北流河,全长10余公里。群众为了纪念其丰功伟绩,将渠命名为“聂公渠”。同时,还在田间开凿五纵五横的排水沟,从根本上解决程村地表水的问题。明朝后期,在辉县进士王同伦倡导下,于程子神位之侧立聂公神位,以配享之,并在祠前刻石,记其开渠之事。后年久颓废,祠宇无存。

清道光年间,在知县周际华倡导下,程村的乡绅和百姓共同出资,在程子祠旧址上,重建正室三间,砖砌灰墙,石础木柱,琉璃合瓦,龙脊兽首,雄伟壮观。祠内供淳公(程颢)、正公(程颐)神位,仍以聂公(聂良杞)配享,桌角置有铜磬一只,供祭典时用。竣工之日,知县周际华为之作记: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慕苏门山水之胜,游于此,结茅而居,学士翕然景从,所居遂成村落,因名曰程村。其后思公不置,遂建祠祀之,盖先贤之遗泽长矣。

后来,人们又在庙东依山砌瓦房二间,掘门相通。四周筑有宽十丈,长二十丈,高八尺的砖石根基土围墙。西南修山门一座,半月形门冠镇顶,方柱两旁耸峙,门上砖刻“三程村学校”横额。门内甬路上,六米处竖有高丈二的龙首石碑一座,山门东侧和出檐下东侧各立面西碑碣一通,出檐西壁镶有重修祠宇捐献碑刻一块。抗日战争前,这里开设平民小学。抗战后期,毁于兵灾。现已夷为平地,遗址、遗物一无所存。


相关内容

  • 千年苍坡,耕读传家
  • 在浙江永嘉县楠溪江畔,有一座始建于五代后周时期的千年古村--苍坡.苍坡原名"苍墩",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年),为避光宗赵悖(与"墩"同音)讳而改名为"苍坡".現存的苍坡村是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苍坡第九世祖李嵩邀请国师李时 ...

  • 耕读传家[散文欣赏]
  • 耕读传家 周耀 "耕读传家"是我家的座右铭.老家的大门匾额上刻着它,长辈们教训小的讲着它,先祖神龛里供奉着它,世世代代相传着它. 耕,是在农田辛勤劳做,换来五谷食物,维持生活.不论做啥都不能忘记勤奋的本色,牢记一丝一粒来之不易,保持刻苦勤劳精神. 读,是从小就要教育子女进学校,学 ...

  • 乡土婺源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乡土婺源 马云霖 ①婺源的乡村是安静的,婺源的乡村是恬淡的.散落在婺源各处的乡村,在群山之中,做着一个个久远又安详的梦.它们成长,它们呼吸,它们衰落.农耕时代的村庄,在阳光沐浴与风雨洗礼下,遗世独立,顽强地向人们传递着独特的遗传密码. ②这是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哲 ...

  • 文化一脉说家训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文化一脉说家训 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它包括家诫.家规.家书.家范.家箴.家诰.遗训等形式. 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历代的名人志士.文豪学者.文武大臣多以家 ...

  • 山水永嘉:渔樵耕读的一纸长寿图景(12.11.13)
  • 2012年7月29日下午,中国老年学学会向浙江永嘉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的称号,永嘉这座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古县城成为中国第28个.浙江省首个"中国长寿之乡". 永嘉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下游北岸,濒临东海,与温州市区隔江相望,是一个人杰地灵.风景秀美.充满 ...

  • 关于[白鹿原]的鉴赏
  • 关于<白鹿原>的鉴赏 关键词:传统儒学 文化 阶级本位 背离 <白鹿原>是一部描写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近半个多世纪中国农 村社会历史变迁的史诗巨著.其中人物较多,形象各异,且彼此关系 密切.其中鹿兆鹏和黑娃在下一辈人中曾一度被认为是正面和反面的 代表,二者曾有着多次合作共事的 ...

  • 陈氏祭祖文
  • 陈氏祭祖文 维公元二〇一二年三月二日,农历壬辰年二月初十日,春意融融,和风习习,鸟语花香,一派祥和.时值祭祀之佳期,陈氏嗣孙,会聚列祖列宗牌位灵前,祭奠宗祖,彰祖宗之功德,表后世之虞敬,训子孙之孝道.各户代表,谨以香帛素酒,纸钱茶果,恭敬祭奠,焚香叩拜,以祖宗之美德,教育后世之子孙.吾等后辈,稽首而 ...

  •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一联中,应是"继"还是"济"字?
  • 我们家过年很简单,简单到仿佛过了个周末.但是,也会贴上幅对联,新鲜一下.小时候,半个村子的人到我家里去写对联,先父总是写最吉祥的春联送给乡亲们,而写的最多的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quo ...

  • 这家人为何能打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怪圈?
  •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好像世家大族过个三.五代就会衰落.但其实中国历史上悠久绵长的家族并不少见,沧溪朱氏就是其中之一. 沧溪,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正北.整个村落临水依山,环境优美,风光旖旎.村中所有房屋均依地形而建,顺地势而上,村落布局符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