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设计

大方三中 杨孟明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赏析《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

2、探讨作家作品和时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鉴赏古代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

2、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难点:《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归隐的看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

1.个性阅读:阅读课文,自主解决文言字词的难关,通过查找字典和根据课文的注释来进行翻译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了解作家、作品

(2)熟读成诵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4)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课堂分组探究: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小组,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3)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3、明确探究课题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论文、课件展示、专题讲座等。

新课导入:

大家很熟悉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吧,屈原面对楚国的政治腐败和自己的政治失败,选择的是宁死不屈,以自投汨罗江来表达对当权奸臣的不同流合污、对社会现实的的抗争以及对楚王的忠贞。今天我们要面对的是另外一位同样伟大的诗人,这位诗人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我们曾经学过他的文章,他生长于社会动荡不安的两晋时期,同样面对社会的黑暗和自己仕途的不得意,他又选择了一条怎样的道路呢?(学生都能明确回答)对这两位伟大诗人面对同样的困境而作出的不同的人生选择,我们更欣赏哪种选择呢?也许大家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暂且不加以展开讨论。有一句话说的好:诗言志。诗文要表达而且能表达作者的志向和追求,屈原通过他的《离骚》和其他诗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和精神追求,陶渊明也同样通过他的诗文表达了他的思想和人生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29岁入仕、41岁归隐、63岁辞逝”的陶渊明的最真的自白《归去来兮辞》,来分析陶渊明文章的艺术特色以及谈谈我们如何看待他的选择?

课堂探究阶段:

探究艺术特色:

第一组:探究本文的抒情手法:(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1.学生一:巧用动词抒怀。(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诗人在文中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将自己脱离樊笼、回归田园的万分喜悦之情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了。在“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

奔”“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

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恨”表..

现了急切盼归的心情;“奔”字则生动地写出自己家门时的欢欣雀跃之态,简直象小孩那样天真;“携”幼入室反映出天伦之乐的温馨美好;“引”觞自酌,那是一种放松,“眄”柯怡颜那是一种愉悦,“倚”窗流“憩”那是一种惬意;“矫”首遐“观”更是体现出一种闲适。这么多的动词连用,正是当时诗人激动的快乐的心情的真实写照。

2.学生二:写景状物抒情。(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总离不开写景。在文中,有的是将主观的意蕴注入客观的物象之中,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融合的高妙拔俗的意境。一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即意境全出:云之无心,乃人之有意;鸟之倦飞,实人之疲惫。两相映衬,不漏痕迹而意味隽永。在这里,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所描写的物象结合起来,景物描写的过程,也就是诗人心情自我表白的过程。“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垣”这句中,对孤松和日光的描写则更能看出诗人对这美好的田园风光的留恋与钟爱。

当然,在文中,作者更多的是通过对乡村生活情景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乡村生活

的美好,从而传递出一种浓浓的喜爱之情。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在作者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淳朴:听家人谈谈知心话,以琴书为亲密伴侣,和农人去耕种,驾车乘船,游山涉河,探幽寻奇„„ 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不同,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俯仰不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被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

3.学生三:直抒胸臆咏叹。(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情到深处就喊出来,直抒的胸臆往往更能够打动人,所以诗人也忍不住喊出“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是啊,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短暂的一瞬,为什么不随自己的心意决定行止呢?这样的咏叹,既富于情趣也富于理趣,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

4.教师归纳小结: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作者在文中抒发了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愿望,其情切切,其意深深,为无数后来的文人所津津乐道。文章中,尽管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发生,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第二组:探究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1.学生一:作者不追求描写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描写的都是淳朴的田园生活,不敷浓重色彩,对人情对景物都只用清淡之笔触加点染,显得本色自然。

2.学生二:文中句式对仗工整,(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如“舟遥遥以轻飏”对“风飘飘而吹衣”,“ 木欣欣以向荣”对“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对“感吾生之行休”等,对得十分整练工致,而且不露雕琢痕迹,读来似行云流水。

3.学生三:作者在文中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但都自然地话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二句化用了《论语·微子》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之句,诗人却信手拈来,“不见有斧凿痕”。而“三径”“容膝”分别用了蒋诩归隐不仕和北郭先生辞聘的典故,却毫无用典之痕。

4.学生四: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这一句里,用“遥遥”、“ 飘飘”这两个叠词,以表现作者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之情,颇见造语之工。(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5.教师归纳小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陶渊明是一位“一生儿爱好天然”的人,在语言上尤其如此。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全无雕琢刻划,但读来颇觉质而实腴、淡而有味,极炼而似不炼,自然中见出工致。当然,这种自然,不是粗率浅露,而是在平淡中寄寓深致的情韵,如玉隐石间、珠蕴蚌腹,在一种浓郁的山林气息和天籁梵音中给人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安养。

第三组:《归去来兮辞》集中表现了陶渊明的归隐之乐,如何认识和评价陶渊明的这种选择?

对陶渊明的归隐,同学们有所赞扬,也有所否定。

持赞同意见的同学的探究:

对作者的归隐的选择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打上消极二字,我们应该深入一层理解,这应该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和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出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直率、自然、自由。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直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矫揉造作地高谈玄理更有意义。

学生一:从当时的社会风气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二:从诗人的思想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三:从诗人的成就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持否定意见的的同学的几种探究观点:

学生一,陶渊明是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黑暗的乱世中如果每个正直的有才华的读书人都像陶渊明一样因为社会黑暗、壮志难酬、热爱自然与美酒而归隐,那么这个社会的良知何在?再说他也并非完全怀才不遇。(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二,陶渊明是一个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退缩,试图把自己隐藏在山水、美酒、诗文之间的人。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三 ,对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大加赞扬的时候,我们应认识到这是陶渊明在社会交往中蔑视社会规则,甚至是狂傲的表现。(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教师归纳小结:同学们赞扬陶渊明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与黑暗的世俗的决裂,而否定陶渊明的最主要的原因则在于他的归隐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甚至是一种孤傲、清高的表现。无论哪一种分析,都体现了同学们较强的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很强的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收获。

拓展探究阶段:

1、各小组提出研究性命题,并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

作业。如:陶渊明与中国隐士文化;陶诗中飞鸟(菊花、酒、琴等)意象的分析„„。

2、总结《归去来兮辞》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体会,发表看法或介绍经验,集合小

组探究成果与个人撰写的小论文,办一期学习专刊。

板书设计:

艺术特色

七、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人文性的缺失是一个事实,文言文教学中无人,学了六年(中学阶段)的文言文,除了积累一定的字词、语法外,还有什么?还有什么积淀在学生的思想中,成为他们终身的营养?这是否是对课标标榜的目标的极大讽刺?所以,文言文教学目的应着重在于立人,在于让我们的学生在语言中成长,在精神上站起来,特别对于高中的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触摸历史”,是获得“历史的现场感”,是与古人“会意”、“会心”。 因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为切入点,同时设置了探究性的话题,引领学生走进陶渊明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体验。

本设计有如下几个特色:

(1)有的放矢,突出预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本设计大胆把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放到课后让学生独立掌握,这样,不但让学生对课文能有初步的感知和理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自己质疑、自己释疑的能力。

(2)大胆放手,交给学生主动权。纵观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老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此过程中,老师只作点拨、解疑。这样的课堂就如一塘春水,时时泛起闪光的水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从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学到了知平淡自然工致的语言风格 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咏叹 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 句式对仗工整 无用典和化用之痕 叠词 写景状物抒情 巧用动词抒怀

识,明白了道理,增强了活力,养成了习惯。文言文教学也就因此而活起来了。

(3)以道驭文,让学生在学习中得以静化心灵陶冶情操。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从教学中培养他们的意志、能力、道德、责任心和使命感等。本教学设计通过“如何认识和评价陶渊明的归隐”这一探究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一起讨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思想、行为和道德,通过探究,让他们找到人物形象中值得学习和效仿的地方,让他们明白人生和生命的价值。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设计

大方三中 杨孟明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赏析《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

2、探讨作家作品和时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鉴赏古代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

2、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难点:《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归隐的看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

1.个性阅读:阅读课文,自主解决文言字词的难关,通过查找字典和根据课文的注释来进行翻译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了解作家、作品

(2)熟读成诵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4)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课堂分组探究: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小组,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3)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3、明确探究课题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论文、课件展示、专题讲座等。

新课导入:

大家很熟悉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吧,屈原面对楚国的政治腐败和自己的政治失败,选择的是宁死不屈,以自投汨罗江来表达对当权奸臣的不同流合污、对社会现实的的抗争以及对楚王的忠贞。今天我们要面对的是另外一位同样伟大的诗人,这位诗人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我们曾经学过他的文章,他生长于社会动荡不安的两晋时期,同样面对社会的黑暗和自己仕途的不得意,他又选择了一条怎样的道路呢?(学生都能明确回答)对这两位伟大诗人面对同样的困境而作出的不同的人生选择,我们更欣赏哪种选择呢?也许大家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暂且不加以展开讨论。有一句话说的好:诗言志。诗文要表达而且能表达作者的志向和追求,屈原通过他的《离骚》和其他诗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和精神追求,陶渊明也同样通过他的诗文表达了他的思想和人生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29岁入仕、41岁归隐、63岁辞逝”的陶渊明的最真的自白《归去来兮辞》,来分析陶渊明文章的艺术特色以及谈谈我们如何看待他的选择?

课堂探究阶段:

探究艺术特色:

第一组:探究本文的抒情手法:(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1.学生一:巧用动词抒怀。(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诗人在文中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将自己脱离樊笼、回归田园的万分喜悦之情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了。在“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

奔”“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

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恨”表..

现了急切盼归的心情;“奔”字则生动地写出自己家门时的欢欣雀跃之态,简直象小孩那样天真;“携”幼入室反映出天伦之乐的温馨美好;“引”觞自酌,那是一种放松,“眄”柯怡颜那是一种愉悦,“倚”窗流“憩”那是一种惬意;“矫”首遐“观”更是体现出一种闲适。这么多的动词连用,正是当时诗人激动的快乐的心情的真实写照。

2.学生二:写景状物抒情。(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总离不开写景。在文中,有的是将主观的意蕴注入客观的物象之中,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融合的高妙拔俗的意境。一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即意境全出:云之无心,乃人之有意;鸟之倦飞,实人之疲惫。两相映衬,不漏痕迹而意味隽永。在这里,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所描写的物象结合起来,景物描写的过程,也就是诗人心情自我表白的过程。“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垣”这句中,对孤松和日光的描写则更能看出诗人对这美好的田园风光的留恋与钟爱。

当然,在文中,作者更多的是通过对乡村生活情景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乡村生活

的美好,从而传递出一种浓浓的喜爱之情。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在作者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淳朴:听家人谈谈知心话,以琴书为亲密伴侣,和农人去耕种,驾车乘船,游山涉河,探幽寻奇„„ 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不同,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俯仰不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被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

3.学生三:直抒胸臆咏叹。(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情到深处就喊出来,直抒的胸臆往往更能够打动人,所以诗人也忍不住喊出“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是啊,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短暂的一瞬,为什么不随自己的心意决定行止呢?这样的咏叹,既富于情趣也富于理趣,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

4.教师归纳小结: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作者在文中抒发了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愿望,其情切切,其意深深,为无数后来的文人所津津乐道。文章中,尽管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发生,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第二组:探究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1.学生一:作者不追求描写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描写的都是淳朴的田园生活,不敷浓重色彩,对人情对景物都只用清淡之笔触加点染,显得本色自然。

2.学生二:文中句式对仗工整,(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如“舟遥遥以轻飏”对“风飘飘而吹衣”,“ 木欣欣以向荣”对“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对“感吾生之行休”等,对得十分整练工致,而且不露雕琢痕迹,读来似行云流水。

3.学生三:作者在文中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但都自然地话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二句化用了《论语·微子》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之句,诗人却信手拈来,“不见有斧凿痕”。而“三径”“容膝”分别用了蒋诩归隐不仕和北郭先生辞聘的典故,却毫无用典之痕。

4.学生四: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这一句里,用“遥遥”、“ 飘飘”这两个叠词,以表现作者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之情,颇见造语之工。(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5.教师归纳小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陶渊明是一位“一生儿爱好天然”的人,在语言上尤其如此。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全无雕琢刻划,但读来颇觉质而实腴、淡而有味,极炼而似不炼,自然中见出工致。当然,这种自然,不是粗率浅露,而是在平淡中寄寓深致的情韵,如玉隐石间、珠蕴蚌腹,在一种浓郁的山林气息和天籁梵音中给人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安养。

第三组:《归去来兮辞》集中表现了陶渊明的归隐之乐,如何认识和评价陶渊明的这种选择?

对陶渊明的归隐,同学们有所赞扬,也有所否定。

持赞同意见的同学的探究:

对作者的归隐的选择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打上消极二字,我们应该深入一层理解,这应该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和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出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直率、自然、自由。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直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矫揉造作地高谈玄理更有意义。

学生一:从当时的社会风气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二:从诗人的思想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三:从诗人的成就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持否定意见的的同学的几种探究观点:

学生一,陶渊明是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黑暗的乱世中如果每个正直的有才华的读书人都像陶渊明一样因为社会黑暗、壮志难酬、热爱自然与美酒而归隐,那么这个社会的良知何在?再说他也并非完全怀才不遇。(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二,陶渊明是一个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退缩,试图把自己隐藏在山水、美酒、诗文之间的人。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三 ,对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大加赞扬的时候,我们应认识到这是陶渊明在社会交往中蔑视社会规则,甚至是狂傲的表现。(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教师归纳小结:同学们赞扬陶渊明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与黑暗的世俗的决裂,而否定陶渊明的最主要的原因则在于他的归隐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甚至是一种孤傲、清高的表现。无论哪一种分析,都体现了同学们较强的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很强的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收获。

拓展探究阶段:

1、各小组提出研究性命题,并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

作业。如:陶渊明与中国隐士文化;陶诗中飞鸟(菊花、酒、琴等)意象的分析„„。

2、总结《归去来兮辞》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体会,发表看法或介绍经验,集合小

组探究成果与个人撰写的小论文,办一期学习专刊。

板书设计:

艺术特色

七、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人文性的缺失是一个事实,文言文教学中无人,学了六年(中学阶段)的文言文,除了积累一定的字词、语法外,还有什么?还有什么积淀在学生的思想中,成为他们终身的营养?这是否是对课标标榜的目标的极大讽刺?所以,文言文教学目的应着重在于立人,在于让我们的学生在语言中成长,在精神上站起来,特别对于高中的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触摸历史”,是获得“历史的现场感”,是与古人“会意”、“会心”。 因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为切入点,同时设置了探究性的话题,引领学生走进陶渊明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体验。

本设计有如下几个特色:

(1)有的放矢,突出预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本设计大胆把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放到课后让学生独立掌握,这样,不但让学生对课文能有初步的感知和理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自己质疑、自己释疑的能力。

(2)大胆放手,交给学生主动权。纵观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老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此过程中,老师只作点拨、解疑。这样的课堂就如一塘春水,时时泛起闪光的水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从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学到了知平淡自然工致的语言风格 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咏叹 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 句式对仗工整 无用典和化用之痕 叠词 写景状物抒情 巧用动词抒怀

识,明白了道理,增强了活力,养成了习惯。文言文教学也就因此而活起来了。

(3)以道驭文,让学生在学习中得以静化心灵陶冶情操。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从教学中培养他们的意志、能力、道德、责任心和使命感等。本教学设计通过“如何认识和评价陶渊明的归隐”这一探究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一起讨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思想、行为和道德,通过探究,让他们找到人物形象中值得学习和效仿的地方,让他们明白人生和生命的价值。


相关内容

  • 高中语文必修五情景默写全学生版
  • 期中考试默写复习 <归去来兮辞>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起笔二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 ...

  • 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
  • 归去来兮辞 一."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①以 词性 例句 释义 介 词 既自以心为形役 让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用 王语暴以好乐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带着 连 词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同 " ...

  •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归纳总结
  •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 1.归去来兮辞中的通假字 (1)衡通"横"(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2)景通"影"(景翳翳以将入) 2.归去来兮辞中的古今异义的词 (1)亲戚 古:包括父母在内的内外亲属."亲"是指父母亲,"戚"是指 ...

  • [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归纳(全)
  • <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 归纳 一.通假字 (1) 乃瞻衡宇 (通"横",横木) (2) 曷不委心任去 留 (曷,通"何",为什么) (3) 景翳翳以将 入 (景,通"影",日光) 衡, 二.古今异义 1.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今 ...

  • 古典书法[归去来兮辞]赏析
  • <归去来兮辞>赏析 ---古典书法赏析作业 在所有的书体中,最喜欢的莫过于行书.有着楷书的端正平稳,又不失草书的放纵流动,这就是行书.在古典书法中,行书可以说有着极高的地位,堪称经典的作品层出不穷.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天下三大行书---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二行 ...

  • 语文新课标必修五古诗文情境默写45题
  • 语文新课标必修五古诗文情境默写45题 1.<归去来兮辞>中诗歌正文照应小序中"皆口腹自役"的一句是" , ". 2.<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是" , ". 3.<归去来兮辞> ...

  • 必修五默写语文古诗
  • 诗"----1. <归去来兮辞>中诗歌正文照应小序中"皆口腹自役"的一句是"-----------------,--------------------." 2. <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 ...

  • 5.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 5.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 ...

  •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课堂实录(两套)
  •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课堂实录(两套)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课堂实录(两套) <归去来兮辞>实录,11728字. 师:同学们,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但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 ...

  • [归去来兮辞]教案.doc.
  •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归去来兮辞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