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以生命的眼光看艺术_新月_诗派的生命诗学

“以生命的眼光看艺术”

———“新月”诗派的生命诗学

程国君

内容提要 生命哲学是“依据生命哲学家

艺,。本文分,并阐述了“新月”生命诗学观的  “文学是实现生命的”,“生命早描定它的式样

/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新月”诗人都有

可怜了。人生的贫乏必然导致艺术的贫乏。”“诗

人中最好的榜样:我最爱中国的李白,外国的雪

②莱。他们的生平经历就是一首极好的长诗。”梁实③秋讲“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

这种近似的生命哲学,都坚守这种以生命为本位的生命美学观。“新月”前期的徐志摩、后期的林徽因坚持这种生命美学观。这种生命美学观贯穿于他们诗歌创作的始终。他们以“生命的眼光看艺术”,以艺术的眼光审视生命,创造了中国现代新诗的新的艺术高度。这种美学观迥异于新文学创建与发展时的其他诗学观念。同他们的文学审美论思想在那个时代被遮蔽一样,现代文学史上,“新月”的生命美学观也被现代文学启蒙与民族救亡的伟大的时代主题所遮蔽。

朱湘说“诗的本质是一成不变万古常新的:它便是

④人性”。饶孟侃讲人生是诗的原料之一。闻一多

认为“拜伦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诗也便是这一

⑤死”。“至于诗这东西,不当专门以油头粉面,娇

声媚态去逢迎人,它是应该有点骨格的,这骨格便

⑥是人类生活的经验。”1928年,徐志摩在《新月的

态度》一文中对这种内在联系作了富有诗意的表述:“生命从它的核心里供给我们信仰,供给我们忍耐与勇敢,为此我们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败中不颓丧,在痛苦中不绝望。生命是一切理想的根源,他那无限的有规律的创造性给我们在心灵的活动上一个强大的灵感。它不仅暗示我们,逼迫我们,永远望创造的,生命的方向走,它并且启示给我们的想象,物体的死只是生的一个节目,不是结束,它的威吓只是一个谎骗,我们最高的努力的目标是与生命本体同绵延的,是超越死线的,是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的。为此,虽则生命的努力有时不免比较的消歇,到了相当的时候,人们不能不醒起。我们不能不醒起,不能不奋争,尤其在人生的

一 《新月的态度》:

“新月”生命诗学观的诗意表述

  郭沫若认为“生命是文学的本质”。同郭沫若一样,“新月”诗人也在诗与生命之间确认了一种内在联系:将诗歌当作是对生命的“审美”,从生命视角来看取文学及其价值。徐志摩讲,“文学是实现生命的”,“诗是写人们的情绪的感受和发生”。艺术紧密的联系着生命:“我们的生命存在确实太

・169・

文学评论 2005年第4期

尊严与健康横受凌辱与侵袭的时日!来吧,那天边白隐隐的一线,还不是这时代的‘创造的理想主义’的高潮的前驱?来吧,我们想象中曙光似的闪动,还不是生命的又一个阳光充满的清朝的预告?”“新月”诗人在诗与生命之间确认的这种内在联系,受西方生命哲学的启迪,并依据于这样一个逻辑前提:诗歌与生命之间存在一种同源同构关系———“生命是文学的本质”,本源,文学是生命的反映。这个前提的确立使“新月”诗人找到了话语的立足点。站在这个话语制高点上,在五四“人的文学”观念影响下,“新月”诗人高举五四“启蒙”的大纛,追求个性的解放与个性的自由,把人性奉为信条,把艺术奉为宗教,在诗歌创作中表达着自己,诠释着自己,阐释他们对个体生命的理解;在“五四”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界的关注上,“尊严”,从而构筑。

按生命哲学的理论,世界现实根本上来说是生命。生命哲学从生命角度对世界本质的思考与诠释,启发了渴求新的人生观的“新月”诗人的灵感:既然生命是世界的本源,又是本体,那么,把“最高的努力的目标”和“生命本体”相联系的“新月”诗人就必然看重生命了。他们信奉“生命是一切理想的根源”,“生命从它的核心里供给我们信仰”,“并且启示给我们的想象”。据此,“新月”诗人的创作相当一致地表现出了下述两个特点:用生命意识来观照世间一切,表现出对生命的执着思考与探索;诗学批评基本遵循人性的标准。

“生命”一词是“新月”诗人最频繁使用的一个词汇。在他们的语汇中,生命是一切之源,尤其是诗(与艺术)的源泉。生命被赋予相当于本体的意义。他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艺术活动,目的就是生命启蒙,人生的启蒙,重新恢复生命原本的意义。因为生命本身是非道德的,无所谓善恶可言,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正如西方的基督教文明里,对生命做了许多道德与伦理的评价,把许多正常合理的生命冲动视为罪恶,严重的遏制与践踏着生命,摧残着人性。反封建、反礼教,倡导科学、文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次伟大的“启蒙”运动,其中就包含新的生命的启蒙。“新月”

诗人,尤其是像徐志摩这样的诗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艺术活动就是生命启蒙,人生的启蒙,恢复生命原本的意义。这样一来,“新月”诗人的生命的启蒙便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那种通过标举“性灵”而申述生命的诗歌观念,具有了全新的意义———在新的文化制高点上对生命进行了新的审美。

郭沫若在《生命的文学》一文里说:“文学与生命不是判然两物。生命是文学的本质。文学是生

命的反映。离了生命,没有文学。”“文学愈有生

命,愈真,愈善,愈美。”郭沫若的这个观点同五四“人的文学”的观念相一致,,,“新月”、,构建了他们有关文学的新设想,在诸多关于文学观念的探索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并在此前提下对诗美的本质进行了新的体认。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诗学观念,由此影响下的创作将必定是新的模样。由于这种生命诗学观是在五四人性解放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这种背景下那种解放了的人性的生命惊喜和欢畅、生命的追求与理想、时间体验与人生体验、自由与幻美追求、自我裂变与精神突围的展示的诗歌就显得格外的清新,格外的有力量,也格外的具有“深意”。

“新月”的生命诗歌观念,在20世纪20年代初以“文学是实现生命的”或者“文学的本质是生命”来表述,30年代左右以“人性论”来表述。“新月”诗派活动十多年,根本上坚守的就是这样一种诗歌观。徐志摩1922年在清华所作的演讲《艺术与人生》、1928年写的《新月的态度》和陈梦家1931年所写的《新月诗选・序言》中,都宣告过这种观念;“新月”诗派的诗,从《诗镌》、《新月》到《诗刊》到《新月诗选》,无不辉映着生命的光辉。今天阅读“新月”的诗,如果抛开他们的生命诗学思想,恐怕也还是不能真正作出理想的诠释,如徐诗“并无深意但清新可爱”,闻一多的诗“只是一个浪漫主义者的自我夸说”。因而,某种程度上来说,从徐志摩《“新月”的态度》的艺术生命观出发,也许我们会理解“新月”诗歌的真谛。

・170・

“以生命的眼光看艺术”

就哲学层面上讲,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

二 “以生命的眼光看艺术”:

生命诗学观的哲学依据

  “诗者,吟咏性情也。”从严羽的这种认识到袁枚的“诗之为道,标举性灵,发抒怀抱”,再到郭沫若的诗的本质专在抒情,中国诗学一直给我们提供着丰富的生命信息:诗人生命的理想、志趣、怀抱、他们的生命形式、存在状态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全在诗中。“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

)“新月”诗者也。”(袁枚《随园诗话・答何水部》

生命哲学的兴起和流行应该是“新月”生命诗学观形成的最为深刻的原因。这种哲学“把揭示人的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进而推及人的存在及其全部认识和实践,特别是人的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再由人的生命和存在推及人的历史与文化,以至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换言之,

由对生命的揭示而推及对整个世界的揭示”。他

们认为哲学所探索的不是世界的物质或精神本原,而是内在于并激荡着整个世界的生命。他们把生命看作是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验、领悟,也就是心灵的内在冲动活动和过程;、创造力,。,世界现实根本上来说是生命,它们如同火焰的腾起与扩展,具有无限的活力。狄尔泰是历史—文化生命哲学的代表。他的视野中的生命,大体上是指人的生活体验,即作为反思主体的人内在的体验和领悟到的生命,它包含了主动的参与的动态意义。他把精神科学看成是对生命的解释,认为人文科学只能以对生命的体验、表达和理解为基础:“如果说在自然科学中,任何对规律性的认识只有通过可量性的东西才有可能,……那么在精神科学中,每一抽象原理归根到底都是通过与精神生活的联系获得自己的论证,而这种

⑩联系是在体验和理解中获得的。”“生命以及对生

人继承了中国诗学的这个传统,发展了这个传统。他们认为文学是实现生命的,并将生命理解成一个整体,并在现代的生命意识高度将“性情”灵”、“强调诗歌的“,人性”,“吟咏性情”的诗学观念。

就思想与美学角度来说,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意大利人本主义和18世纪以来欧洲文学的浪漫主义对“新月”诗人的生命诗学观的形成有直接的催生作用。“新月”诗人受浪漫主义影响,又在“新人文主义”的思想下进行着深刻的艺术与生命的反思,渐次树立了他们颇有新意的生命诗学观念。如徐志摩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充满着生命意识的绘画、丹浓雪乌(邓南遮)的文学创作和“翡冷翠”

(佛罗伦萨)的陶醉,闻一多对文艺复兴及其西洋

命的体验是对社会—历史世界的理解的生生不息、永远流动的源泉;从生命出发,理解渗透着不断更新的深度,只有在对生命和社会的反映里,各种精神科学才获得其最高意义,而且是不断增长着的意

ϖλ

“以生命的眼光看艺术”

———“新月”诗派的生命诗学

程国君

内容提要 生命哲学是“依据生命哲学家

艺,。本文分,并阐述了“新月”生命诗学观的  “文学是实现生命的”,“生命早描定它的式样

/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新月”诗人都有

可怜了。人生的贫乏必然导致艺术的贫乏。”“诗

人中最好的榜样:我最爱中国的李白,外国的雪

②莱。他们的生平经历就是一首极好的长诗。”梁实③秋讲“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

这种近似的生命哲学,都坚守这种以生命为本位的生命美学观。“新月”前期的徐志摩、后期的林徽因坚持这种生命美学观。这种生命美学观贯穿于他们诗歌创作的始终。他们以“生命的眼光看艺术”,以艺术的眼光审视生命,创造了中国现代新诗的新的艺术高度。这种美学观迥异于新文学创建与发展时的其他诗学观念。同他们的文学审美论思想在那个时代被遮蔽一样,现代文学史上,“新月”的生命美学观也被现代文学启蒙与民族救亡的伟大的时代主题所遮蔽。

朱湘说“诗的本质是一成不变万古常新的:它便是

④人性”。饶孟侃讲人生是诗的原料之一。闻一多

认为“拜伦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诗也便是这一

⑤死”。“至于诗这东西,不当专门以油头粉面,娇

声媚态去逢迎人,它是应该有点骨格的,这骨格便

⑥是人类生活的经验。”1928年,徐志摩在《新月的

态度》一文中对这种内在联系作了富有诗意的表述:“生命从它的核心里供给我们信仰,供给我们忍耐与勇敢,为此我们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败中不颓丧,在痛苦中不绝望。生命是一切理想的根源,他那无限的有规律的创造性给我们在心灵的活动上一个强大的灵感。它不仅暗示我们,逼迫我们,永远望创造的,生命的方向走,它并且启示给我们的想象,物体的死只是生的一个节目,不是结束,它的威吓只是一个谎骗,我们最高的努力的目标是与生命本体同绵延的,是超越死线的,是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的。为此,虽则生命的努力有时不免比较的消歇,到了相当的时候,人们不能不醒起。我们不能不醒起,不能不奋争,尤其在人生的

一 《新月的态度》:

“新月”生命诗学观的诗意表述

  郭沫若认为“生命是文学的本质”。同郭沫若一样,“新月”诗人也在诗与生命之间确认了一种内在联系:将诗歌当作是对生命的“审美”,从生命视角来看取文学及其价值。徐志摩讲,“文学是实现生命的”,“诗是写人们的情绪的感受和发生”。艺术紧密的联系着生命:“我们的生命存在确实太

・169・

文学评论 2005年第4期

尊严与健康横受凌辱与侵袭的时日!来吧,那天边白隐隐的一线,还不是这时代的‘创造的理想主义’的高潮的前驱?来吧,我们想象中曙光似的闪动,还不是生命的又一个阳光充满的清朝的预告?”“新月”诗人在诗与生命之间确认的这种内在联系,受西方生命哲学的启迪,并依据于这样一个逻辑前提:诗歌与生命之间存在一种同源同构关系———“生命是文学的本质”,本源,文学是生命的反映。这个前提的确立使“新月”诗人找到了话语的立足点。站在这个话语制高点上,在五四“人的文学”观念影响下,“新月”诗人高举五四“启蒙”的大纛,追求个性的解放与个性的自由,把人性奉为信条,把艺术奉为宗教,在诗歌创作中表达着自己,诠释着自己,阐释他们对个体生命的理解;在“五四”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界的关注上,“尊严”,从而构筑。

按生命哲学的理论,世界现实根本上来说是生命。生命哲学从生命角度对世界本质的思考与诠释,启发了渴求新的人生观的“新月”诗人的灵感:既然生命是世界的本源,又是本体,那么,把“最高的努力的目标”和“生命本体”相联系的“新月”诗人就必然看重生命了。他们信奉“生命是一切理想的根源”,“生命从它的核心里供给我们信仰”,“并且启示给我们的想象”。据此,“新月”诗人的创作相当一致地表现出了下述两个特点:用生命意识来观照世间一切,表现出对生命的执着思考与探索;诗学批评基本遵循人性的标准。

“生命”一词是“新月”诗人最频繁使用的一个词汇。在他们的语汇中,生命是一切之源,尤其是诗(与艺术)的源泉。生命被赋予相当于本体的意义。他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艺术活动,目的就是生命启蒙,人生的启蒙,重新恢复生命原本的意义。因为生命本身是非道德的,无所谓善恶可言,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正如西方的基督教文明里,对生命做了许多道德与伦理的评价,把许多正常合理的生命冲动视为罪恶,严重的遏制与践踏着生命,摧残着人性。反封建、反礼教,倡导科学、文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次伟大的“启蒙”运动,其中就包含新的生命的启蒙。“新月”

诗人,尤其是像徐志摩这样的诗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艺术活动就是生命启蒙,人生的启蒙,恢复生命原本的意义。这样一来,“新月”诗人的生命的启蒙便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那种通过标举“性灵”而申述生命的诗歌观念,具有了全新的意义———在新的文化制高点上对生命进行了新的审美。

郭沫若在《生命的文学》一文里说:“文学与生命不是判然两物。生命是文学的本质。文学是生

命的反映。离了生命,没有文学。”“文学愈有生

命,愈真,愈善,愈美。”郭沫若的这个观点同五四“人的文学”的观念相一致,,,“新月”、,构建了他们有关文学的新设想,在诸多关于文学观念的探索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并在此前提下对诗美的本质进行了新的体认。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诗学观念,由此影响下的创作将必定是新的模样。由于这种生命诗学观是在五四人性解放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这种背景下那种解放了的人性的生命惊喜和欢畅、生命的追求与理想、时间体验与人生体验、自由与幻美追求、自我裂变与精神突围的展示的诗歌就显得格外的清新,格外的有力量,也格外的具有“深意”。

“新月”的生命诗歌观念,在20世纪20年代初以“文学是实现生命的”或者“文学的本质是生命”来表述,30年代左右以“人性论”来表述。“新月”诗派活动十多年,根本上坚守的就是这样一种诗歌观。徐志摩1922年在清华所作的演讲《艺术与人生》、1928年写的《新月的态度》和陈梦家1931年所写的《新月诗选・序言》中,都宣告过这种观念;“新月”诗派的诗,从《诗镌》、《新月》到《诗刊》到《新月诗选》,无不辉映着生命的光辉。今天阅读“新月”的诗,如果抛开他们的生命诗学思想,恐怕也还是不能真正作出理想的诠释,如徐诗“并无深意但清新可爱”,闻一多的诗“只是一个浪漫主义者的自我夸说”。因而,某种程度上来说,从徐志摩《“新月”的态度》的艺术生命观出发,也许我们会理解“新月”诗歌的真谛。

・170・

“以生命的眼光看艺术”

就哲学层面上讲,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

二 “以生命的眼光看艺术”:

生命诗学观的哲学依据

  “诗者,吟咏性情也。”从严羽的这种认识到袁枚的“诗之为道,标举性灵,发抒怀抱”,再到郭沫若的诗的本质专在抒情,中国诗学一直给我们提供着丰富的生命信息:诗人生命的理想、志趣、怀抱、他们的生命形式、存在状态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全在诗中。“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

)“新月”诗者也。”(袁枚《随园诗话・答何水部》

生命哲学的兴起和流行应该是“新月”生命诗学观形成的最为深刻的原因。这种哲学“把揭示人的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进而推及人的存在及其全部认识和实践,特别是人的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再由人的生命和存在推及人的历史与文化,以至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换言之,

由对生命的揭示而推及对整个世界的揭示”。他

们认为哲学所探索的不是世界的物质或精神本原,而是内在于并激荡着整个世界的生命。他们把生命看作是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验、领悟,也就是心灵的内在冲动活动和过程;、创造力,。,世界现实根本上来说是生命,它们如同火焰的腾起与扩展,具有无限的活力。狄尔泰是历史—文化生命哲学的代表。他的视野中的生命,大体上是指人的生活体验,即作为反思主体的人内在的体验和领悟到的生命,它包含了主动的参与的动态意义。他把精神科学看成是对生命的解释,认为人文科学只能以对生命的体验、表达和理解为基础:“如果说在自然科学中,任何对规律性的认识只有通过可量性的东西才有可能,……那么在精神科学中,每一抽象原理归根到底都是通过与精神生活的联系获得自己的论证,而这种

⑩联系是在体验和理解中获得的。”“生命以及对生

人继承了中国诗学的这个传统,发展了这个传统。他们认为文学是实现生命的,并将生命理解成一个整体,并在现代的生命意识高度将“性情”灵”、“强调诗歌的“,人性”,“吟咏性情”的诗学观念。

就思想与美学角度来说,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意大利人本主义和18世纪以来欧洲文学的浪漫主义对“新月”诗人的生命诗学观的形成有直接的催生作用。“新月”诗人受浪漫主义影响,又在“新人文主义”的思想下进行着深刻的艺术与生命的反思,渐次树立了他们颇有新意的生命诗学观念。如徐志摩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充满着生命意识的绘画、丹浓雪乌(邓南遮)的文学创作和“翡冷翠”

(佛罗伦萨)的陶醉,闻一多对文艺复兴及其西洋

命的体验是对社会—历史世界的理解的生生不息、永远流动的源泉;从生命出发,理解渗透着不断更新的深度,只有在对生命和社会的反映里,各种精神科学才获得其最高意义,而且是不断增长着的意

ϖλ

相关内容

  • 新文学思潮与流派练习
  • 新文学思潮与流派练习 一.填空题 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既是一场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也是一种文学价值,并成为文学的 主流价值 .它经历了与自然主义的结合与分离,与 马克思主义 的融和,以及 真伪现实主义 的论争的演变过程. 现实主义是 文学思想 和 表现方法 的统一体. 鲁迅强调文学的 审美性 与 ...

  • 现代诗派诗群诗人小史
  • 现代诗派诗群代表诗人 尝试派 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它是新诗最初的尝试之作,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推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三人的白话新诗,被称为"现代新诗的第一次出现".俞平伯.康白情等人也发表了白话 ...

  • 论清华新月诗人
  • 作者:张玲霞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6年04期 摘要 本文论述了清华新月诗人群的定义,前后期新月诗人对中国现代新诗格律发展作出的贡献,朱湘.闻一多.陈梦家.林徽因诗的特点:探讨了为什么在那个时代清华出现那么多有影响的诗人. 关键词 清华新月诗人 格律诗派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浪漫主义 现代 ...

  • 论陈梦家的诗歌创作
  • [摘 要] 陈梦家是后期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宿命意识是其诗歌内蕴形成的厚重根基,哲学意蕴是陈梦家文本中诗意呈现的重要品格:在创作方法上,陈梦家执着于诗美境界的开拓,善于营造意象,以暗示和象征构成了诗作隐喻的艺术境界,使后期新月诗具有明晰的现代象征主义的艺术特质.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来论述陈梦家的诗歌创 ...

  • 论闻一多的诗
  • 西南 论文题 大学网络教育学毕 业 论 文 <论闻一多的诗> 学 生 罗小玉 学 号 [1**********]22 专 业 汉语言文学教育 层 次 专升本 通讯地址 福建省建阳市小湖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 354211 指导教师 蓝露怡 院目: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

  • 0812鲁迅小说专题研究笔记
  • 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笔记 第一章 鲁迅 一.鲁迅的思想 鲁迅是在亲身经历的个人家庭的衰败和困顿.时代社会的腐败和无望从而产生的困惑.挫折和失败中,经过一次次的灵魂拷问和精神探索,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思想,并走向文学道路的. 鲁迅的思想重心放在"立人.立心& ...

  • 论徐志摩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芳园
  • 论徐志摩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2007-09-12 23:10:28|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 中小 订阅 [摘 要] 徐志摩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具体表现有三大特点:一.理想 主义浪漫情怀,二.浪漫主义人生观,三.浪漫中夹杂着对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的愤懑和彷徨. [关键词] 浪漫主义 浪漫 ...

  • 象征诗派和现代诗派的异同比较
  • 内容摘要:在中国现代新诗谱写的华章上,无论是象征派,还是现代派,都是绕不过去的一页.它们颇有作为,各成气候.在诗学特征方面,两者既有交集,又有分歧.他们强调"纯诗"的理念,将西方的象征主义和中国的古典诗歌熔于一炉,铸就了不少中西.古今贯通的杰作.与象征派不同的是,现代派克服了其晦 ...

  • 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
  •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第一章 鲁迅 一.鲁迅的思想 鲁迅是在亲身经历的个人家庭的衰败和困顿.时代社会的腐败和无望从而产生的困惑.挫折和失败中,经过一次次的灵魂拷问和精神探索,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思想,并走向文学道路的. 鲁迅的思想重心放在"立人.立心"的"文化-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