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之中的亚洲:难以独善其身

  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各经济体纷纷削减债务,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银行体系,这使各国对本次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一些乐观观点认为,本次危机将会是“亚洲的机遇”,“使亚洲加速成为世界的中心”。

  然而,2008年下半年,尤其是12月份以来,亚洲主要经济体出口锐减,股指下跌,生产下滑,消费低迷,失业增多。事实证明,上述观点过于乐观了。

  

  ■ 亚洲并不具有“危机免疫力”

  

  日本制造业首次出现年度赤字!2009年1月,印度出口下降22.3%,新加坡非石油出口下降34.8%,韩国出口下降32.8%!

  出口锐减只是亚洲经济体在本次危机中所遭受损失的冰山一角。从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韩国、印度、马来西亚与香港股指已经下跌1/3左右,日本、新加坡与中国的跌幅更是接近一半(见图1)。

  

  伴随出口锐减的是失业激增。2008年最后三个月,印度关键行业的企业共计裁员50万人,这其中还未包括合同工和临时工。今年1月份,韩国全国就业总人数减少10.3万人,同比下降0.3%。

  2008年上半年还被认为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后桥头堡”的亚洲,经济前景日益悲观。日本政府官员明确表示,日本现在面临“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国际机构普遍认为,2009年亚洲经济增长速度将明显放缓(见图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继在2008年11月份将日本、中国大陆与印度的2009年增长速度预计分别下调至-0.2%、8.5%与6.3%之后,又于今年1月份将该预测值分别下调至-2.6%、6.7%与5.1%。

  

  ■ 衰退难以避免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在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通过加强彼此之间的贸易往来,以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降低出口风险。目前,在亚洲的总贸易额中,区域内贸易额的比重达到近一半,与北美相当(见图3)。在亚洲另外一半的出口中,各有1/5的目的地是欧洲或者北美。

  

  单纯从贸易总额上看,亚洲对欧美市场的依赖似乎并不严重。但是,在亚洲的区域内贸易中,有很大部分是零部件与生产投入品贸易。根据著名研究机构CEPII的一项报告,1993至2003的十年间,零部件与生产投入品贸易有在亚洲集中的趋势,世界贸易额中亚洲区域内贸易的比重从不到50%上升到60%多。

  零部件与生产投入品贸易的快速发展来源于亚洲内部的垂直分工体系。在这个体系内,日本提供技术,韩国、新加坡等四小龙提供资本品,中国、印度与越南等国提供劳动力。这种分工体系将各经济体的资源有效结合起来,无疑提高了亚洲作为一个整体的生产能力。但是,亚洲的需求能力并没有相应的提高,提高的这部分生产能力只能在需求能力高的欧美市场上消化。其结果是,一方面是亚洲内部零部件与生产投入品贸易越来越发达;另一方面是,亚洲作为一个整体在最终产品上对欧美市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

  在世界范围内则形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商品端,是由美国与欧洲提供消费能力,以吸收亚洲经济体的过剩生产能力,进而促进亚洲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在资金端,是亚洲经济体将贸易获得的外汇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维持美国低利率,支撑美国消费能力,进而推动美国的经济增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美国经济与亚洲经济的较快增长,以致于有研究者将其称为是“布雷顿森林体系Ⅱ”。

  精密度越高的仪器越容易出现故障。这一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包括了诸多环节,每一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模式的崩溃。除了人们经常讨论的全球失衡能否维持之外,这一模式中的两个最重要组成部分――亚洲生产体系与美国消费体系的可持续性,也是关系这一模式能否长期维持的关键因素。美国消费体系出现问题――具体表现为房地产次级贷款危机,必然会对这个模式中的每个经济体带来冲击。

  

  ■ 亚洲需要一个长期的转型过程

  

  全球经济的回暖还遥遥无期。即便是经济完全恢复之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消费能力也难以达到危机之前的水平,过去形成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将难以维持。

  

  对于亚洲而言,未来将是一个长期的转型过程。亚洲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市场,这既包括其他区域的市场,也包括亚洲的区域内市场。

  目前,各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多项措施,提振市场信心,刺激国内消费。另一方面,寻求国内市场也容易导致贸易保护主义,这种苗头在印度已经出现。保护主义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国内需求能力,降低危机冲击程度,但长期来看,这将降低亚洲区域的整体消费能力,也必将影响到作为亚洲分工体系环节中的每个国家。保护主义只能带来衰退。

  只有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高区域内部消费能力,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亚洲才能顺利度过本次危机,并在危机之后维持较快的经济增长。也惟有如此,危机才能真正成为“亚洲的机遇”。

  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各经济体纷纷削减债务,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银行体系,这使各国对本次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一些乐观观点认为,本次危机将会是“亚洲的机遇”,“使亚洲加速成为世界的中心”。

  然而,2008年下半年,尤其是12月份以来,亚洲主要经济体出口锐减,股指下跌,生产下滑,消费低迷,失业增多。事实证明,上述观点过于乐观了。

  

  ■ 亚洲并不具有“危机免疫力”

  

  日本制造业首次出现年度赤字!2009年1月,印度出口下降22.3%,新加坡非石油出口下降34.8%,韩国出口下降32.8%!

  出口锐减只是亚洲经济体在本次危机中所遭受损失的冰山一角。从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韩国、印度、马来西亚与香港股指已经下跌1/3左右,日本、新加坡与中国的跌幅更是接近一半(见图1)。

  

  伴随出口锐减的是失业激增。2008年最后三个月,印度关键行业的企业共计裁员50万人,这其中还未包括合同工和临时工。今年1月份,韩国全国就业总人数减少10.3万人,同比下降0.3%。

  2008年上半年还被认为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后桥头堡”的亚洲,经济前景日益悲观。日本政府官员明确表示,日本现在面临“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国际机构普遍认为,2009年亚洲经济增长速度将明显放缓(见图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继在2008年11月份将日本、中国大陆与印度的2009年增长速度预计分别下调至-0.2%、8.5%与6.3%之后,又于今年1月份将该预测值分别下调至-2.6%、6.7%与5.1%。

  

  ■ 衰退难以避免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在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通过加强彼此之间的贸易往来,以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降低出口风险。目前,在亚洲的总贸易额中,区域内贸易额的比重达到近一半,与北美相当(见图3)。在亚洲另外一半的出口中,各有1/5的目的地是欧洲或者北美。

  

  单纯从贸易总额上看,亚洲对欧美市场的依赖似乎并不严重。但是,在亚洲的区域内贸易中,有很大部分是零部件与生产投入品贸易。根据著名研究机构CEPII的一项报告,1993至2003的十年间,零部件与生产投入品贸易有在亚洲集中的趋势,世界贸易额中亚洲区域内贸易的比重从不到50%上升到60%多。

  零部件与生产投入品贸易的快速发展来源于亚洲内部的垂直分工体系。在这个体系内,日本提供技术,韩国、新加坡等四小龙提供资本品,中国、印度与越南等国提供劳动力。这种分工体系将各经济体的资源有效结合起来,无疑提高了亚洲作为一个整体的生产能力。但是,亚洲的需求能力并没有相应的提高,提高的这部分生产能力只能在需求能力高的欧美市场上消化。其结果是,一方面是亚洲内部零部件与生产投入品贸易越来越发达;另一方面是,亚洲作为一个整体在最终产品上对欧美市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

  在世界范围内则形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商品端,是由美国与欧洲提供消费能力,以吸收亚洲经济体的过剩生产能力,进而促进亚洲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在资金端,是亚洲经济体将贸易获得的外汇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维持美国低利率,支撑美国消费能力,进而推动美国的经济增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美国经济与亚洲经济的较快增长,以致于有研究者将其称为是“布雷顿森林体系Ⅱ”。

  精密度越高的仪器越容易出现故障。这一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包括了诸多环节,每一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模式的崩溃。除了人们经常讨论的全球失衡能否维持之外,这一模式中的两个最重要组成部分――亚洲生产体系与美国消费体系的可持续性,也是关系这一模式能否长期维持的关键因素。美国消费体系出现问题――具体表现为房地产次级贷款危机,必然会对这个模式中的每个经济体带来冲击。

  

  ■ 亚洲需要一个长期的转型过程

  

  全球经济的回暖还遥遥无期。即便是经济完全恢复之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消费能力也难以达到危机之前的水平,过去形成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将难以维持。

  

  对于亚洲而言,未来将是一个长期的转型过程。亚洲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市场,这既包括其他区域的市场,也包括亚洲的区域内市场。

  目前,各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多项措施,提振市场信心,刺激国内消费。另一方面,寻求国内市场也容易导致贸易保护主义,这种苗头在印度已经出现。保护主义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国内需求能力,降低危机冲击程度,但长期来看,这将降低亚洲区域的整体消费能力,也必将影响到作为亚洲分工体系环节中的每个国家。保护主义只能带来衰退。

  只有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高区域内部消费能力,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亚洲才能顺利度过本次危机,并在危机之后维持较快的经济增长。也惟有如此,危机才能真正成为“亚洲的机遇”。


相关内容

  • 从欧洲货币一体化看亚洲货币一体化趋势
  • 从欧洲货币一体化看亚洲 货币一体化趋势 一.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看欧元.美元."亚元"的三足鼎立趋势 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牙买加体系下的多元储备浮动汇率制现在又向少元化的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体系发展国际货币体系为何会发生如此的变迁 1. ...

  • 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 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发表日期:2009-3-14 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008年9月10日,从美国雷曼兄弟第三季度巨亏39亿,德意志银行无意收购雷曼伊始,美国刮来的金融 ...

  • 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
  • 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背景 (一)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是大势所趋 1951年,法国.前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签订<巴黎公约>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由此拉开了欧洲一体化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大幕.目 ...

  • 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中国楼市和股市
  • 始发于2007年年初的美国次级按揭证券风波正在一浪高过一浪地冲击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市场,但截至到8月底,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似乎和这场风波没有任何关系.就在全球股市大跌的过程中,我国股市不断创出新高,股票市值第一次超过了GDP,并成功超越日本股市,成为亚洲股票市值最大的市场.美国楼市真的和中国 ...

  • 中国存在"国际身份"定位危机
  • 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国展开更加积极的外交,中国新领导人似乎抛弃了邓小平"韬光养晦"的战略而推出了被学术和外交圈称为"奋发有为"的外交新政. 从APEC到G20,从"亚洲新安全观"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从海上丝绸之路到 ...

  • 货币战争的时代
  • 谨以此文献给人民币纳入SDR纪念日,中国终于集齐了所有的大国重器!开始向这不公平的世界宣战. 毛泽东说:"第三次世界大战世界应该早打!如果爆发就在中国打,我们可以打出个世界大同!" 当今世界,文明于野蛮并存!文明的是大规模杀伤性战争不再那么轻易爆发,野蛮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开始 ...

  •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中国策略
  •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和弊端,危机也表明了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极端重要性. 国际货币体系的特征与局限性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始于1976年的"牙买加协定".国际储备货币以美元为主,美元面临"特里芬难题", ...

  • 一场可以席卷全球的"海啸"或正在来临,A股能否独善其身?
  • 周末了聊点别的. 最近有位前辈说的一句话,让我感受颇深.他说"只要你是做投资,无论是股票.期货什么的,都要有大格局观,不要总是技术技术,技术只是历史经验,技术再好也抵不过趋势." 周四的时候本周最大的事件美联储加息终于落地,让大家悬着的一颗心给放下了.但实际上,加息本来就对A股市 ...

  • 基础知识测试
  • 基础知识测试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 ... A.粜卖(tiào) 摭拾 (zhí) 坍圮 (pǐ) 不吐不快(tǔ) .... B.侘傺(chì) 田塍(chãng) 昵称(ní) 丧家之犬(sàng) .... C.粗糙(cüo) 泥淖(nào) 活塞(süi) 便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