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名家何龄修:母亲的短促人生与我迟到的悔悟

▲一位母亲和千里之外的女儿韦用手以拼板图的方式组成一个心形。(新华社/图)

全文共4705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我只能说“我这辈子,人家不欠我的”,没有资格说“我也不欠别人的”。只说我欠母亲的就太多了。

随着年龄长大,我逐渐领悟,她的目的也只是来看看我,看我是否健康,如果她看到的是一张红扑扑的脸,也就满意了。她的艰难,她的痛苦,只会自己默默忍受,不会告诉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听。

(本文对原文有摘编,如需查看完整文本,欢迎戳击文末阅读原文)

先师邓恭三先生曾经有言:“我这辈子,人家不欠我的,我也不欠别人的。”我现在超越古稀又过去好几年,正逐步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但邓师的态度我学不来。我只能说“我这辈子,人家不欠我的”,没有资格说“我也不欠别人的”。只说我欠母亲的就太多了。

我有三位母亲:生母、养母、继养母。本篇说的母亲是指养母萧秀媛,湖南湘乡人,1911年4月3日出生于景明寺。母亲有一兄(云舅云麒)、一弟(雪舅雪麒)、一姐(大姨妈谷嫚,嫚不是名字,湘乡人称呼姑姑、姨妈等的用字)、一妹(小姨妈细嫚)。我父亲仲篪公因为继承祖父厨艺比较出色,很受祖父喜爱。1923年,仲篪公16岁,祖父就为他定婚,与我母亲结合。那时母亲才13岁。

当时农村妇女很少读书受教育。母亲自感文盲在城里生活不方便,下决心努力学习,居然通写算。她为人善良、细心、有耐性。仲篪公青年时代酷嗜杯中物,经常与朋友聚饮,酗酒猜拳,酩酊大醉,呕吐狼藉。母亲为他仔细换洗,从无怨言。有一次有人登门报信,说仲篪公醉倒在大街上,人事不省。母亲赶忙请人帮助把他扶回;换洗干净,安顿躺下,自己坐在床边守护。父亲醒后,她没有说过一句批评性的重话。对父亲说来,她是一位传统的贤良妻子。

过了六年,母亲没有生育的迹象。这是父亲时在醉乡的后果的集中反映。于是祖父忙于给父亲立嗣,这就注定了我成为嗣子的命运。我出生后,头一年由生母和养母分工共同抚养,生母哺乳,养母照料。养母年方二十出头,初为人母,我这蒙昧无知的婴儿,却唤起了她全部的温良、慈爱。她整天和我在一起,恨不得很快长大。

1940年春,我升入小学二年级上(通称为三册,一年级上称一册)。入学不到半个月,我突然病倒,两膝肿大,胫、股细瘦,疼痛难忍,终夜叫喊,很快就食欲不振,骨瘦如柴。中医称此病为鹤膝风,大约为西医的膝关节结核病,属膝关节结核菌感染所致,也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近似。母亲听我啼号不止,心如刀割,整日整夜抱着我走动,以求减轻甚至分担我的疼痛。

我虽然痛楚,但并不昏迷,有时睁开两眼,看到母亲涕泪满面。至今想起,这说明她心中的痛楚,比我双膝的痛楚,要超出十百倍。自患病以后,一直延请中医诊治。当时,湘乡西医刚刚设置,公立的县卫生院创办还不到一年,还没有威信,不像现在动辄注射普鲁卡因(打封闭),可以缓解一些时间痛苦,只能没日没夜煎熬,好像在地狱中遭受无穷无尽的磨难。治疗数月,医师换了好多位,毫无改善的迹象。后来,医师们竟不愿再来问诊处方。母亲悲痛万分,自叹自恨命薄,过继一个儿子都要得病,保不住。

我的鹤膝风在两万余人的县城里有了点小名气。许多人知道同林馆有个孩子得了怪病,吃多少药、花多少钱都治不好,快走了。这就招致关注,终于引出大智慧人,出现“救命王菩萨”。我祖父的一位朋友许翰源老先生来我家叙谈,问起我的病情,祖父神色黯然,绝望地说:“没救了!”许老先生说把单方给我看看。

祖父拿出一厚摞中药处方。许老先生一边过目一边说:“开错了!全开错了!这些方子再不能吃了。让我接手治治看,行不行?”祖父当机立断,孤注一掷,马上表态说:“好哇!什么行不行?我到哪里去找救他的人?你肯出手救他,就有希望了。”许老先生成竹在胸,濡毫拂纸,用漂亮的行书写了一张只有六味药的处方,交给我祖父说:“抓十剂,吃完十剂,十天后我再来。”祖父立刻叫人去照方抓药。

此方果然不同凡响,第一剂药服下,疼痛开始减轻,以后越服越显效,如汤泼雪,药到病除。十剂药吃完,双膝肿消痛止,症状基本上消失。这是我人生第一大劫,祖父的执着求医,母亲的精心护理,许翰源老先生的圣明医学,共同作用,把我从鬼门关前硬拽了回来,给我再造残生,让我重新学步,复履人世。单说母亲的辛劳,仅服药(包括药酒)一事,一天二次(中药)、三次(药酒)煎、服,前后一年左右,何等琐细,何等漫长,而从不失时。母亲是全身心投入的。想到母亲病重,我没有一分钟侍奉药饵,实在无地自容,不堪回首。

1942年春,我可以复学了。生活似乎又走上了阳关大道。但实际上家庭内部矛盾激化,暗潮汹涌,毁灭了我母亲的一生,也埋葬了我的金色童年。

祸起于我的继祖母曾氏。她是我祖父汉泉公第三次婚姻的配偶。一天,曾氏继祖母的姐姐金姨奶从湖北来我家探视并小住。我家因为尊亲远来,热情款待。这位尊亲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这很正常。她的酒瘾较大,每顿饭都喝酒,这却少见。晚饭时有人到柜上支钱,给金姨奶打酒。我母亲正在柜上,颇以为奇,付钱后顺口问了一句:“不是午饭才打过酒吗?”不料此话被曾氏听得,认为嫌弃她姐,不愿以酒相待,积怒积恨,蓄谋报复,力求一逞,以快心意。谁也没有料到,一句普通问话,竟成为引爆家庭矛盾的火线,产生毁灭性的严重后果。

自怀恶念后,曾氏开始在我祖父、我养父前挑拨,甚至造谣说我母亲行为不检点,与我父亲的朋友龚少元关系不清不楚,致使我父母亲感情迅速恶化,争吵不和,激起我祖父对这个儿媳也发生很大恶感。只在背后煽小扇子她还嫌不够,还搞起公开表演加以配合,造成更大的事端。据说,有一天早上,曾氏就坐在床上大哭大闹,并剪下一束头发,交给祖父,嘴里说“我要和她拼命”,接着就跑到我母亲房里,把我母亲揪住,推搡厮闹,不得开交。我母亲遭此突然袭击,手足不知所措,鉴于曾氏是长辈,不能还手,可怜竟白白挨打。

这时我的生母李淑媛实在不忍心自己的妯娌横遭污蔑,虽不能直斥长辈之非,仍仗义执言,对我养父恳切相告:“老二,像秀媛这样贤慧、勤快的女子很难得。她侍候你的种种辛劳、勤谨,想来你不会忘记。不要闹离婚,什么事也没有,和和美美过日子,不要相信那些没根没叶的话。久后你会知道我说的不错,不是害你。离了婚你将来会后悔的,那时就迟了。”父亲像是中了邪一样,这些一字千金的肺腑之言,不仅没有说服他回头,而且使他感到愤懑不平,认为嫂嫂贬低他,连我母亲那样平常的女子都娶不来。

我母亲虽然温顺、善良,但是并不懦弱。她见父亲没有回头之意,认为婚姻无可挽救,就同意离婚。她做出决定后,亲自送我上学,在路上她小心翼翼地告诉我,她要出趟远门,好久回不来,要我照顾好自己,有事找伯娘(我生母)。过了些日子,我就听说她到法院递状,控告父亲。至此我已经意识到父母关系的破裂,求学阶段我会跟着父亲,要跟母亲团聚,需要我能自立挣钱养活母亲的时候了。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岁月,我对未来没有母亲的生活感到惊骇,难以想象。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瞬就是1942年秋,我按部就班升入三年级上(五册)。国语老师刘民珍先生正上课,我发现久别的母亲来了,贴着窗户往里看我。这是她与父亲离婚后首次来看我。瞪大眼睛望着我,就像一种精密医学仪器对我进行透视。我向母亲指了指刘民珍先生。母亲微微点头,表示理解。母亲似乎没有要与我交谈的意思,所以不到下课,她就走了。

随着年龄长大,我逐渐领悟,她的目的也只是来看看我,看我是否健康,如果她看到的是一张红扑扑的脸,也就满意了。按照她的性格,她纵然不教我更听父亲的话,也不会教我背弃父亲。她的艰难,她的痛苦,只会自己默默忍受,不会告诉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听。她怎么不想跟我交谈呢?但她更会尽量让我平静地读书用功,不会让我的脑海里掀起波澜。她赶在下课前离开,是压抑着自己与我谈话的愿望走的。

此后一年左右,我没有见到母亲。据姐姐说,她去了祁阳,住她姐谷嫚家。这期间父亲再婚,贺氏进门。祖父叫我向她磕头,表示将照顾我生活的责任移交给她了。我对她既无好感也无恶感,这是上辈人的事,我没有权利置喙。

1943年秋或1944年春,有一天我竟然又见到母亲。我正急急忙忙上学,走进四校所在的吉升门弄子不远,迎面来了我的母亲。我看她步履如常,并无病态,还想看看其他方面有什么病状,没有来得及喊她。我们正要停下脚步。我看见她嘴角嗫嚅一下,马上走开了。多年以后我意识到,她想掩饰病体,不愿暴露症状,突然警觉不能张口说话,犹疑一下,断然离去。我因为要上课了,初小即将结业,不应迟到或旷课,也不去追母亲,就去了学校。后来,我听说她得的是鸭公痨。这是我与母亲最后一次见面。

这就是历史。从母亲离家到此时约两年,到她后来逝世也不足三年,我与母亲见面两次,一句话也没有交谈过。这是历史的实际。我的不可原谅也在这里,因为这是母亲遭受最严重的伤害以后。她受的伤害有三个方面:一,无根据的谣言,诬蔑她的人格;二,离婚破坏她的家庭,使她失去亲人;三,脱离何家,丧失工作岗位,丧失生活来源。其中任何一方面的伤害,都是严重的,甚至致命的。

三管齐下,如泰山压顶,能把人压得粉碎。想想她当初毅然采取决裂步骤,定经过反复思考,只因她更重视清白名声和生存尊严,才情非得已,走这一着棋。她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而家庭妇女谈不上任何经济独立。她童年进何家门,此时也才三十出头,在不到二十年里她不可能学技术,准备自立门户,只不过依据传统侍候和协助丈夫立业。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她此时个人生活的前途,完全是灰暗迷茫的一片,只有我健康地活着是其中唯一的亮点。因此,只有我热情对待、百计安慰她,才能医治她遭受的重创,抚慰她完全破碎的心,帮助她树立起生存的自信,激发起与命运搏斗的勇气。也只有这样,我们母子才有团聚的希望。我一点没有懂得这些道理,没有理解母亲的艰难、痛苦、危殆。

我的冷漠,我的怯懦,只能使她绝望。母亲在如日中天的年龄逝世,不能不是我的罪过。我还认为,她的鸭公痨与我的鹤膝风有关系,是她护理我而受的连累,是结核杆菌通过密切接触发生传染的结果。我辜负了她的慈爱,她在我病重时的辛劳、泪水和对我的挽救。几十年来,我逐渐认识这些问题,为时已经太晚了。

此后不久,日寇沦陷湘乡。我随父亲逃到继养母贺氏在羊婆洞的娘家。后又跟着生父馥秋公到了石子塘。正是在石子塘,有一晚上我忽然得一异梦,梦见母亲领着我在一条长长的山路上奔走。母亲的模样如同往昔,精神很好,健步如飞。走到一处山冈上,略显开阔,一座三杈架草棚赫然在目。

母亲手指三杈架草棚告诉我说:“我就住这里。”我吃惊地说:“你怎么住这样地方?”她没有解释那个“怎么”,只连说:“就是,就是。”我一下就惊醒了。这梦好奇怪,我睁着两眼想,怎么会有此梦?我不得其解。但我要郑重说明,这是我千真万确的经历。学术工作者对社会的责任心,不允许凭空虚捏以渲染怪异,制造流言蜚语以搞乱思想。我还是解释不了这个梦。在我的潜意识里涌出一种想法,我的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她死了,而且是被草草埋葬在一座山上。

抗战胜利,我们都陆续回城。渐渐传来比较确切的消息:母亲确实已在祁阳辞世。大约是1944年冬,她在祁阳时间不长,病情发展很快很严重,终告不治,饮恨而亡,具体时间和葬埋地点不详。抗战期间,殡葬草草竣事,在意料中。一切都如梦境所示,她最终住在“三杈架草棚”中。这是她的悲惨人生的延续。命运之于我可怜的母亲,可说是至为苛刻、至为残酷。

有一年我回湘乡探亲,父亲听说我有母亲的相片,向我索要。当我听到他说“能不能给我一张”这句话时,感到一种意外的震撼。我知道父亲的第二次婚姻是彻底失败的。第一次婚姻的破裂给他自己和我们母子都造成极大的不幸。他像我生母预料的一样后悔了。我理解父亲的悲苦,他为青年时代的轻率、错误所付出的沉重的代价。我给了他一张母亲的照片,他马上装进挂在墙上的玻璃相框里。这张小照片,实际上是一张折磨他心灵的照片,象征着悲惨、往事不堪回首。我为此增添了对他的敬意。

1962年6月,我回乡探亲,意外地在府馆巷口新迁的家中见到了云舅。可惜他因要赶路,饭后就走了,没有机会细谈,了解母亲的情况。云舅应是主动登门的,说明他和我父亲这两位过去的郎舅的重归于好,这也是我父亲内心忏悔的结果。云舅来过我家多少次我不清楚,以后我没有再见过他,听说他没有享高年。云舅的儿子、我表弟萧求林也来亲近前姑父, 与我也见过面。这种种情况反证出我父母亲之间本不存在积怒和仇恨,没有解不开的结,如果没有人从中调唆、挑拨,他们不会走到不可挽回的一步。这增加了我对母亲之死所抱的悲痛。

母亲埋在祁阳,孤单、寂寞。她一个人孤零零、静悄悄地躺在祁阳的某个荒山乱冈之上,虽属同省,却是异乡。每一念及此点,我就联想起《聊斋志异》的《婴宁》篇说的:“老母岑寂山阿”,“九泉辄为悼恨”。这十二个字多么像是为我母亲写的啊。我年青时没有像古代孝子那样去寻找她的遗骸,如今更不可能,倘若她真的泉下有知,对我这个儿子能不“辄为悼恨”吗?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历史所研究员,1933年生于湖南湘乡,近著有《清初复明运动》)

点击下方蓝字

▲一位母亲和千里之外的女儿韦用手以拼板图的方式组成一个心形。(新华社/图)

全文共4705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我只能说“我这辈子,人家不欠我的”,没有资格说“我也不欠别人的”。只说我欠母亲的就太多了。

随着年龄长大,我逐渐领悟,她的目的也只是来看看我,看我是否健康,如果她看到的是一张红扑扑的脸,也就满意了。她的艰难,她的痛苦,只会自己默默忍受,不会告诉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听。

(本文对原文有摘编,如需查看完整文本,欢迎戳击文末阅读原文)

先师邓恭三先生曾经有言:“我这辈子,人家不欠我的,我也不欠别人的。”我现在超越古稀又过去好几年,正逐步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但邓师的态度我学不来。我只能说“我这辈子,人家不欠我的”,没有资格说“我也不欠别人的”。只说我欠母亲的就太多了。

我有三位母亲:生母、养母、继养母。本篇说的母亲是指养母萧秀媛,湖南湘乡人,1911年4月3日出生于景明寺。母亲有一兄(云舅云麒)、一弟(雪舅雪麒)、一姐(大姨妈谷嫚,嫚不是名字,湘乡人称呼姑姑、姨妈等的用字)、一妹(小姨妈细嫚)。我父亲仲篪公因为继承祖父厨艺比较出色,很受祖父喜爱。1923年,仲篪公16岁,祖父就为他定婚,与我母亲结合。那时母亲才13岁。

当时农村妇女很少读书受教育。母亲自感文盲在城里生活不方便,下决心努力学习,居然通写算。她为人善良、细心、有耐性。仲篪公青年时代酷嗜杯中物,经常与朋友聚饮,酗酒猜拳,酩酊大醉,呕吐狼藉。母亲为他仔细换洗,从无怨言。有一次有人登门报信,说仲篪公醉倒在大街上,人事不省。母亲赶忙请人帮助把他扶回;换洗干净,安顿躺下,自己坐在床边守护。父亲醒后,她没有说过一句批评性的重话。对父亲说来,她是一位传统的贤良妻子。

过了六年,母亲没有生育的迹象。这是父亲时在醉乡的后果的集中反映。于是祖父忙于给父亲立嗣,这就注定了我成为嗣子的命运。我出生后,头一年由生母和养母分工共同抚养,生母哺乳,养母照料。养母年方二十出头,初为人母,我这蒙昧无知的婴儿,却唤起了她全部的温良、慈爱。她整天和我在一起,恨不得很快长大。

1940年春,我升入小学二年级上(通称为三册,一年级上称一册)。入学不到半个月,我突然病倒,两膝肿大,胫、股细瘦,疼痛难忍,终夜叫喊,很快就食欲不振,骨瘦如柴。中医称此病为鹤膝风,大约为西医的膝关节结核病,属膝关节结核菌感染所致,也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近似。母亲听我啼号不止,心如刀割,整日整夜抱着我走动,以求减轻甚至分担我的疼痛。

我虽然痛楚,但并不昏迷,有时睁开两眼,看到母亲涕泪满面。至今想起,这说明她心中的痛楚,比我双膝的痛楚,要超出十百倍。自患病以后,一直延请中医诊治。当时,湘乡西医刚刚设置,公立的县卫生院创办还不到一年,还没有威信,不像现在动辄注射普鲁卡因(打封闭),可以缓解一些时间痛苦,只能没日没夜煎熬,好像在地狱中遭受无穷无尽的磨难。治疗数月,医师换了好多位,毫无改善的迹象。后来,医师们竟不愿再来问诊处方。母亲悲痛万分,自叹自恨命薄,过继一个儿子都要得病,保不住。

我的鹤膝风在两万余人的县城里有了点小名气。许多人知道同林馆有个孩子得了怪病,吃多少药、花多少钱都治不好,快走了。这就招致关注,终于引出大智慧人,出现“救命王菩萨”。我祖父的一位朋友许翰源老先生来我家叙谈,问起我的病情,祖父神色黯然,绝望地说:“没救了!”许老先生说把单方给我看看。

祖父拿出一厚摞中药处方。许老先生一边过目一边说:“开错了!全开错了!这些方子再不能吃了。让我接手治治看,行不行?”祖父当机立断,孤注一掷,马上表态说:“好哇!什么行不行?我到哪里去找救他的人?你肯出手救他,就有希望了。”许老先生成竹在胸,濡毫拂纸,用漂亮的行书写了一张只有六味药的处方,交给我祖父说:“抓十剂,吃完十剂,十天后我再来。”祖父立刻叫人去照方抓药。

此方果然不同凡响,第一剂药服下,疼痛开始减轻,以后越服越显效,如汤泼雪,药到病除。十剂药吃完,双膝肿消痛止,症状基本上消失。这是我人生第一大劫,祖父的执着求医,母亲的精心护理,许翰源老先生的圣明医学,共同作用,把我从鬼门关前硬拽了回来,给我再造残生,让我重新学步,复履人世。单说母亲的辛劳,仅服药(包括药酒)一事,一天二次(中药)、三次(药酒)煎、服,前后一年左右,何等琐细,何等漫长,而从不失时。母亲是全身心投入的。想到母亲病重,我没有一分钟侍奉药饵,实在无地自容,不堪回首。

1942年春,我可以复学了。生活似乎又走上了阳关大道。但实际上家庭内部矛盾激化,暗潮汹涌,毁灭了我母亲的一生,也埋葬了我的金色童年。

祸起于我的继祖母曾氏。她是我祖父汉泉公第三次婚姻的配偶。一天,曾氏继祖母的姐姐金姨奶从湖北来我家探视并小住。我家因为尊亲远来,热情款待。这位尊亲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这很正常。她的酒瘾较大,每顿饭都喝酒,这却少见。晚饭时有人到柜上支钱,给金姨奶打酒。我母亲正在柜上,颇以为奇,付钱后顺口问了一句:“不是午饭才打过酒吗?”不料此话被曾氏听得,认为嫌弃她姐,不愿以酒相待,积怒积恨,蓄谋报复,力求一逞,以快心意。谁也没有料到,一句普通问话,竟成为引爆家庭矛盾的火线,产生毁灭性的严重后果。

自怀恶念后,曾氏开始在我祖父、我养父前挑拨,甚至造谣说我母亲行为不检点,与我父亲的朋友龚少元关系不清不楚,致使我父母亲感情迅速恶化,争吵不和,激起我祖父对这个儿媳也发生很大恶感。只在背后煽小扇子她还嫌不够,还搞起公开表演加以配合,造成更大的事端。据说,有一天早上,曾氏就坐在床上大哭大闹,并剪下一束头发,交给祖父,嘴里说“我要和她拼命”,接着就跑到我母亲房里,把我母亲揪住,推搡厮闹,不得开交。我母亲遭此突然袭击,手足不知所措,鉴于曾氏是长辈,不能还手,可怜竟白白挨打。

这时我的生母李淑媛实在不忍心自己的妯娌横遭污蔑,虽不能直斥长辈之非,仍仗义执言,对我养父恳切相告:“老二,像秀媛这样贤慧、勤快的女子很难得。她侍候你的种种辛劳、勤谨,想来你不会忘记。不要闹离婚,什么事也没有,和和美美过日子,不要相信那些没根没叶的话。久后你会知道我说的不错,不是害你。离了婚你将来会后悔的,那时就迟了。”父亲像是中了邪一样,这些一字千金的肺腑之言,不仅没有说服他回头,而且使他感到愤懑不平,认为嫂嫂贬低他,连我母亲那样平常的女子都娶不来。

我母亲虽然温顺、善良,但是并不懦弱。她见父亲没有回头之意,认为婚姻无可挽救,就同意离婚。她做出决定后,亲自送我上学,在路上她小心翼翼地告诉我,她要出趟远门,好久回不来,要我照顾好自己,有事找伯娘(我生母)。过了些日子,我就听说她到法院递状,控告父亲。至此我已经意识到父母关系的破裂,求学阶段我会跟着父亲,要跟母亲团聚,需要我能自立挣钱养活母亲的时候了。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岁月,我对未来没有母亲的生活感到惊骇,难以想象。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瞬就是1942年秋,我按部就班升入三年级上(五册)。国语老师刘民珍先生正上课,我发现久别的母亲来了,贴着窗户往里看我。这是她与父亲离婚后首次来看我。瞪大眼睛望着我,就像一种精密医学仪器对我进行透视。我向母亲指了指刘民珍先生。母亲微微点头,表示理解。母亲似乎没有要与我交谈的意思,所以不到下课,她就走了。

随着年龄长大,我逐渐领悟,她的目的也只是来看看我,看我是否健康,如果她看到的是一张红扑扑的脸,也就满意了。按照她的性格,她纵然不教我更听父亲的话,也不会教我背弃父亲。她的艰难,她的痛苦,只会自己默默忍受,不会告诉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听。她怎么不想跟我交谈呢?但她更会尽量让我平静地读书用功,不会让我的脑海里掀起波澜。她赶在下课前离开,是压抑着自己与我谈话的愿望走的。

此后一年左右,我没有见到母亲。据姐姐说,她去了祁阳,住她姐谷嫚家。这期间父亲再婚,贺氏进门。祖父叫我向她磕头,表示将照顾我生活的责任移交给她了。我对她既无好感也无恶感,这是上辈人的事,我没有权利置喙。

1943年秋或1944年春,有一天我竟然又见到母亲。我正急急忙忙上学,走进四校所在的吉升门弄子不远,迎面来了我的母亲。我看她步履如常,并无病态,还想看看其他方面有什么病状,没有来得及喊她。我们正要停下脚步。我看见她嘴角嗫嚅一下,马上走开了。多年以后我意识到,她想掩饰病体,不愿暴露症状,突然警觉不能张口说话,犹疑一下,断然离去。我因为要上课了,初小即将结业,不应迟到或旷课,也不去追母亲,就去了学校。后来,我听说她得的是鸭公痨。这是我与母亲最后一次见面。

这就是历史。从母亲离家到此时约两年,到她后来逝世也不足三年,我与母亲见面两次,一句话也没有交谈过。这是历史的实际。我的不可原谅也在这里,因为这是母亲遭受最严重的伤害以后。她受的伤害有三个方面:一,无根据的谣言,诬蔑她的人格;二,离婚破坏她的家庭,使她失去亲人;三,脱离何家,丧失工作岗位,丧失生活来源。其中任何一方面的伤害,都是严重的,甚至致命的。

三管齐下,如泰山压顶,能把人压得粉碎。想想她当初毅然采取决裂步骤,定经过反复思考,只因她更重视清白名声和生存尊严,才情非得已,走这一着棋。她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而家庭妇女谈不上任何经济独立。她童年进何家门,此时也才三十出头,在不到二十年里她不可能学技术,准备自立门户,只不过依据传统侍候和协助丈夫立业。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她此时个人生活的前途,完全是灰暗迷茫的一片,只有我健康地活着是其中唯一的亮点。因此,只有我热情对待、百计安慰她,才能医治她遭受的重创,抚慰她完全破碎的心,帮助她树立起生存的自信,激发起与命运搏斗的勇气。也只有这样,我们母子才有团聚的希望。我一点没有懂得这些道理,没有理解母亲的艰难、痛苦、危殆。

我的冷漠,我的怯懦,只能使她绝望。母亲在如日中天的年龄逝世,不能不是我的罪过。我还认为,她的鸭公痨与我的鹤膝风有关系,是她护理我而受的连累,是结核杆菌通过密切接触发生传染的结果。我辜负了她的慈爱,她在我病重时的辛劳、泪水和对我的挽救。几十年来,我逐渐认识这些问题,为时已经太晚了。

此后不久,日寇沦陷湘乡。我随父亲逃到继养母贺氏在羊婆洞的娘家。后又跟着生父馥秋公到了石子塘。正是在石子塘,有一晚上我忽然得一异梦,梦见母亲领着我在一条长长的山路上奔走。母亲的模样如同往昔,精神很好,健步如飞。走到一处山冈上,略显开阔,一座三杈架草棚赫然在目。

母亲手指三杈架草棚告诉我说:“我就住这里。”我吃惊地说:“你怎么住这样地方?”她没有解释那个“怎么”,只连说:“就是,就是。”我一下就惊醒了。这梦好奇怪,我睁着两眼想,怎么会有此梦?我不得其解。但我要郑重说明,这是我千真万确的经历。学术工作者对社会的责任心,不允许凭空虚捏以渲染怪异,制造流言蜚语以搞乱思想。我还是解释不了这个梦。在我的潜意识里涌出一种想法,我的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她死了,而且是被草草埋葬在一座山上。

抗战胜利,我们都陆续回城。渐渐传来比较确切的消息:母亲确实已在祁阳辞世。大约是1944年冬,她在祁阳时间不长,病情发展很快很严重,终告不治,饮恨而亡,具体时间和葬埋地点不详。抗战期间,殡葬草草竣事,在意料中。一切都如梦境所示,她最终住在“三杈架草棚”中。这是她的悲惨人生的延续。命运之于我可怜的母亲,可说是至为苛刻、至为残酷。

有一年我回湘乡探亲,父亲听说我有母亲的相片,向我索要。当我听到他说“能不能给我一张”这句话时,感到一种意外的震撼。我知道父亲的第二次婚姻是彻底失败的。第一次婚姻的破裂给他自己和我们母子都造成极大的不幸。他像我生母预料的一样后悔了。我理解父亲的悲苦,他为青年时代的轻率、错误所付出的沉重的代价。我给了他一张母亲的照片,他马上装进挂在墙上的玻璃相框里。这张小照片,实际上是一张折磨他心灵的照片,象征着悲惨、往事不堪回首。我为此增添了对他的敬意。

1962年6月,我回乡探亲,意外地在府馆巷口新迁的家中见到了云舅。可惜他因要赶路,饭后就走了,没有机会细谈,了解母亲的情况。云舅应是主动登门的,说明他和我父亲这两位过去的郎舅的重归于好,这也是我父亲内心忏悔的结果。云舅来过我家多少次我不清楚,以后我没有再见过他,听说他没有享高年。云舅的儿子、我表弟萧求林也来亲近前姑父, 与我也见过面。这种种情况反证出我父母亲之间本不存在积怒和仇恨,没有解不开的结,如果没有人从中调唆、挑拨,他们不会走到不可挽回的一步。这增加了我对母亲之死所抱的悲痛。

母亲埋在祁阳,孤单、寂寞。她一个人孤零零、静悄悄地躺在祁阳的某个荒山乱冈之上,虽属同省,却是异乡。每一念及此点,我就联想起《聊斋志异》的《婴宁》篇说的:“老母岑寂山阿”,“九泉辄为悼恨”。这十二个字多么像是为我母亲写的啊。我年青时没有像古代孝子那样去寻找她的遗骸,如今更不可能,倘若她真的泉下有知,对我这个儿子能不“辄为悼恨”吗?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历史所研究员,1933年生于湖南湘乡,近著有《清初复明运动》)

点击下方蓝字


相关内容

  • [蜕变与悔悟]观后感
  • <蜕变与悔悟>观后感 --******* 今日,**纪委组织机关全体工作人员观看了<蜕变与悔悟>腐败案警示录.观后,我心情沉重,感慨万千. 周学文.袁长占身居要职,有着美好的事业前景,深受上级领导器重,拥有幸福的家庭.按常理说,生活算是比较惬意的.但是随着手中权力的增大,他们 ...

  • 命题作文题目大全
  • 1.与好书交谈 2.多彩的校园生活 3.读书真好 4.同自己谈话 5.美好的回忆 6.和父母交朋友 7.我也是富翁 8.假如再有一次机会 9.故事发生在我们小组 10.我与伙伴 11.青春作伴好飞翔 12.你准备好了吗 13.真实的我 14.我们是初升的太阳 15.我的视线 16.我的同桌 17.父 ...

  • 清代传记丛刊清代传记丛刊目录
  • ?清代传记丛刊目录 周骏富辑 台湾明文书局出版 <清代传记丛刊索引>二册,第一册检字.字号.谥号,第二册姓名. 学林类 001册,学林类1,汉学师承记,清江藩 002册: 学林类2,宋学渊源记,清江藩 学林类3,国朝学案小识,清唐鉴 003册,学林类4,道学渊源录清代篇(一) 004册, ...

  • 清朝九龙夺嫡之概述
  • 清朝九龙夺嫡之概述 目的和意义: 关于康熙朝几位阿哥争夺皇储的经过.雍正的品行与其继位的原因均流传有许多说法,对此段历史的文艺改编也十分多,使得许多人认为雍正并没有什么出挑的实力与才华,对待兄弟与臣属也十分残忍暴虐,没有什么原因使得康熙传位与他:并且各类书籍中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其中的内在原因也不是 ...

  • 从古代说话艺术看近代评书的传承_贺峰
  • 第28卷第3期 ()2013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NEIJIANG NORMALUNIVERSITY No.3Vol.28 ()2013 从古代说话艺术看近代评书的传承 * 贺 峰, 郑海涛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37002 四川 南充 6 近代评书继承了古代说话艺术的精髓并推动了说 ...

  • 小标题作文技巧
  • 小标题作文技巧 常见的小标题式作文的类型 (一).时间串联法 (即按时间先后安排材料) 1.将几则材料浓缩于一日之中.如表现师生情的小标题"晨读"."午睡"."夜自习",通过清晨.中午.晚上三个特定时间,来表现师生之间的关爱.再如<一 ...

  • 读者-心灵的盛宴
  • 读者--心灵的盛宴 <读者-心灵的盛宴(II)> 本书一共收藏了<读者>最受欢迎的120篇精华文章,极具有阅读价值!里面的文章可以说篇篇精彩.有的文采飞扬,酣畅:有的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有的精辟独到,入木三分:有的追根究底,哲思毕现-- <读者--心灵的盛宴(II)&g ...

  • 名家名篇赏析:苏轼[赤壁赋]
  •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的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quo ...

  • 杨月楼含冤上海滩
  • 一 在"晚清四大奇案"中,最有名的案子当属"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即使是在当今,仍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但是"晚清四大奇案"中的另一个案子"杨月楼与韦阿宝"案,知道的人却不多,实际上,这一案件与位列四大奇案之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