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眼中无残疾

  读完了琼妮・厄尔克森著、张栩译的《上帝在哪里》一书,我的心情诚然有同情,更有感动和钦佩,但最后占据了优势的却是骄傲,为人的内在生命的高贵和伟大而感到骄傲。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许多预料不到的灾祸,这些灾祸落在谁的头上完全是偶然的,是个人不能选择也不能抗拒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始终是候选人,谁也不能排除明天灾祸落到自己头上的可能性。琼妮只是比我们早一些被选上了,在那一个瞬间由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女突然变成了一个四肢瘫痪的残疾人。她的故事从那个瞬间开始,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读这个故事,例如把它读做一个堪称典范的康复故事,一个战胜苦难的英雄故事,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故事,如此等等。这一切都符合事实,然而,我认为,这个故事的含义要超过这一切。   在我看来,琼妮的故事给我们的最深刻启示是使我们看到,虽然我们的外在生命即我们的躯壳是脆弱的,它很容易受伤,甚至会严重地残缺不全,但是,无论在怎样不幸的情况下,我们始终有可能保有一个完整的、健康的内在生命。这个内在生命的通俗名称叫做精神或者灵魂。实际上,心理康复的过程就是逐步发现和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内在生命仍然是完整的,从而克服身体残疾所造成的沮丧和自卑。也正是这个坚不可摧的内在生命具有在苦难中创造奇迹的能力。使表面上似乎失去了任何意义的生命又被意义的光芒照亮。   其实,残疾与健康的界限是十分相对的。从出生那一天起,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就已经注定要走向衰老,会不断地受到损坏。由于环境的限制和生活方式的片面,我们的许多身体机能没有得到开发,其中有一些很可能已经萎缩。严格地说,世上没有绝对健康的人,而这意味着人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有残疾,区别只在明显或不明显。用这个眼光看,明显的残疾反而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人比较容易觉悟到外在生命的不可靠,从而更加关注内在生命。许多事例告诉我,残疾人中不乏精神的圣徒。除了在座的琼妮和张栩,此刻我还想起了英国科学家霍金和中国作家史铁生。相比之下,我们这些身体表面上没有残疾的人却很容易沉湎在繁忙的外部活动中,使得内在生命因为被忽视而日益趋于麻痹,这是比身体残疾更加可悲的心灵瘫痪。   作为一个基督徒,琼妮相信她的康复奇迹来自上帝的恩惠。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她不断地和上帝对话,由怀疑而终于走向坚定的信仰。我不是基督徒,但是我觉得我能够在广义上理解她的信念。她在书中引用了她的传教士朋友史蒂夫的话,大意是说,身体是一幅肖像画,真正有价值的是这幅画的内在特点和风格。我十分欣赏这个譬喻的含义,因为我也坚信内在生命具有超越于外在生命的神圣价值。上帝在哪里――在我们真正发现了我们的完整的内在生命的地方。如果说我们易损的外在生命或多或少都有残疾,那么,当我们用上帝的眼光来看自己,就会发现我们在上帝眼中无残疾。生命永远是完整的,是永远不会残缺的。是的,在上帝的眼中没有残疾,每一个人都能够生活得高贵而伟大。我相信,把琼妮和张栩,把所有勇敢的残疾人连结起来的不是身体的残疾,而恰恰是灵魂的健康。如果我经过努力也拥有一颗这样健康的灵魂,从而成为他们的同志。我将感到莫大的光荣。      (沈葆瑜摘自《中学语文・教师版》)

  读完了琼妮・厄尔克森著、张栩译的《上帝在哪里》一书,我的心情诚然有同情,更有感动和钦佩,但最后占据了优势的却是骄傲,为人的内在生命的高贵和伟大而感到骄傲。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许多预料不到的灾祸,这些灾祸落在谁的头上完全是偶然的,是个人不能选择也不能抗拒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始终是候选人,谁也不能排除明天灾祸落到自己头上的可能性。琼妮只是比我们早一些被选上了,在那一个瞬间由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女突然变成了一个四肢瘫痪的残疾人。她的故事从那个瞬间开始,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读这个故事,例如把它读做一个堪称典范的康复故事,一个战胜苦难的英雄故事,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故事,如此等等。这一切都符合事实,然而,我认为,这个故事的含义要超过这一切。   在我看来,琼妮的故事给我们的最深刻启示是使我们看到,虽然我们的外在生命即我们的躯壳是脆弱的,它很容易受伤,甚至会严重地残缺不全,但是,无论在怎样不幸的情况下,我们始终有可能保有一个完整的、健康的内在生命。这个内在生命的通俗名称叫做精神或者灵魂。实际上,心理康复的过程就是逐步发现和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内在生命仍然是完整的,从而克服身体残疾所造成的沮丧和自卑。也正是这个坚不可摧的内在生命具有在苦难中创造奇迹的能力。使表面上似乎失去了任何意义的生命又被意义的光芒照亮。   其实,残疾与健康的界限是十分相对的。从出生那一天起,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就已经注定要走向衰老,会不断地受到损坏。由于环境的限制和生活方式的片面,我们的许多身体机能没有得到开发,其中有一些很可能已经萎缩。严格地说,世上没有绝对健康的人,而这意味着人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有残疾,区别只在明显或不明显。用这个眼光看,明显的残疾反而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人比较容易觉悟到外在生命的不可靠,从而更加关注内在生命。许多事例告诉我,残疾人中不乏精神的圣徒。除了在座的琼妮和张栩,此刻我还想起了英国科学家霍金和中国作家史铁生。相比之下,我们这些身体表面上没有残疾的人却很容易沉湎在繁忙的外部活动中,使得内在生命因为被忽视而日益趋于麻痹,这是比身体残疾更加可悲的心灵瘫痪。   作为一个基督徒,琼妮相信她的康复奇迹来自上帝的恩惠。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她不断地和上帝对话,由怀疑而终于走向坚定的信仰。我不是基督徒,但是我觉得我能够在广义上理解她的信念。她在书中引用了她的传教士朋友史蒂夫的话,大意是说,身体是一幅肖像画,真正有价值的是这幅画的内在特点和风格。我十分欣赏这个譬喻的含义,因为我也坚信内在生命具有超越于外在生命的神圣价值。上帝在哪里――在我们真正发现了我们的完整的内在生命的地方。如果说我们易损的外在生命或多或少都有残疾,那么,当我们用上帝的眼光来看自己,就会发现我们在上帝眼中无残疾。生命永远是完整的,是永远不会残缺的。是的,在上帝的眼中没有残疾,每一个人都能够生活得高贵而伟大。我相信,把琼妮和张栩,把所有勇敢的残疾人连结起来的不是身体的残疾,而恰恰是灵魂的健康。如果我经过努力也拥有一颗这样健康的灵魂,从而成为他们的同志。我将感到莫大的光荣。      (沈葆瑜摘自《中学语文・教师版》)


相关内容

  • 我和世界不一样
  • <我和世界不一样>观后感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以乐观的心态接受上帝的考验. --题记 如果上帝和你开了一个玩笑,它让你成为了一个没有四肢的"怪物",你会怎么做呢?我想我或许无法承受这个上帝的考验. 但 ...

  • 我眼中的史铁生
  • 我眼中的史铁生 我第一次了解史铁生,是在语文老师给我们讲第二课:<秋天的怀念>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点他的经历,那时候,我只知道史铁生二十岁的时候双腿瘫痪,后来又得了尿毒症,对于别的,我一无所知. 而这一次我要写史铁生,是因为我看了他的一本书<我与地坛>. 自从他双腿瘫痪后 ...

  • 写给残疾孩子的诗歌
  • <写给残疾孩子的诗歌:亲爱的孩子> 我亲爱的孩子, 不要再哭泣. 当你离开妈妈的怀抱, 我会用世间最伟大的爱来温暖你. 让我为你擦干眼角的泪滴, 把你紧紧地拥到怀里. 在你纯净的眸子里, 我的欢乐不再一贫如洗. 我亲爱的孩子, 不要再孤寂. 在春日欢乐的海洋里, 总有一朵爱的浪花属于你. ...

  • 荒凉的祈盼
  • 作者:薛毅 上海文学 1997年06期 一 本源性问题始终为知青一代作家所关注,在史铁生那里,它是一个需要苦思冥想却永远无法猜透的谜,谜底被上帝牢牢隐藏起来.一代人既悲壮又焦虑地寻求着文化之根源.生存之依据,上穷碧落下黄泉,渴望着一种普遍化的.能说明万事万物的终极性价值.而相比之下史铁生的回答透着几 ...

  • 优美的作文结尾
  • 优美的作文结尾 优美的作文结尾其实就是常说的凤尾,这也是作文中得高分的关键一步,有一个好的收尾那么必将使你的文章让阅卷老师在读完之后魂牵梦绕,流连其中! <细雨春色> 时光划过你的脸, 岁月斑驳你的发. 年复一年独为我, 细雨春色好妈妈. <千年一叹> 我的初中生活就是&qu ...

  • 作文结尾.题记.开头摘抄
  • 优美的作文结尾 优美的作文结尾其实就是常说的凤尾,这也是作文中得高分的关键一步,有一个好的收尾那么必将使你的文章让阅卷老师在读完之后魂牵梦绕,流连其中! <人走茶凉属正常> 人走自然茶就凉, 不凉反而不正常. 只要留得真情在, 纵然成冰又何妨? <细雨春色> 时光划过你的脸, ...

  • 我和廖丹同学的故事
  • 我和廖丹同学的故事 沙市第十四中学万朝晖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走家访,这个平凡而又神圣的字眼似乎快要被我们遗忘.一个普通的故事却让我对走家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一般的感触. 开学伊始,班上转来一个插班女生,名字叫廖丹. 这是一个恬静的女孩,在班上很少跟其它同学说话,总是默默无语----. 有 ...

  • 我母亲选择的生活阅读答案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母亲选择的生活 [美]玛丽莱坚特 ①像大多数小孩子一样,我相信我母亲无所不能,她是个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的女性,打网球,缝制所有的衣服,还为一个报纸专栏供稿.我对她的才艺和美貌崇敬无比. ②她爱请客,会花好几小时做饭前小吃,摘了她花园里的鲜花摆满一屋子,并把家具重新布置,让朋友好 ...

  • 让人尴尬的思想巨人--阅读尼采(上)
  • --尼采 尼采首先是个人,具有赤子之心的人,其次才是个哲学家.作如此理解,是我与尼采人格之间存在着一丝默契,有着共同的内心内容.有这种默契或者说理解,并不是我得到一种居高临下的心理优势,因为我们很少有人能够站得比尼采更高了.况且,这种"更高"并不意味着某种幸运或者人格的伟大.尼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