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的内心世界

  一、作者简介和作品风格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19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推理小说的开山鼻祖。英国著名戏剧家萧伯纳曾高度评论说:“美国的历史上出了两位伟大的作家,爱伦·坡和马克·吐温。”然而,没有哪一位作家像爱伦·坡如此命运多舛,历经生活的磨难和至亲的相继离世。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尝试完全以写作谋生的知名作家,爱伦·坡的一生都在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中度过。而其不幸的生活经历和多艰的命运也定下了其诗歌和小说阴郁的基调,在其哥特式的小说中,爱伦·坡从不避讳死亡,总是将死亡和唯美联系在一起,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这一独特的创作风格也深深地影响了后来侦探、推理和恐怖小说的创作。  爱伦·坡的作品大多为哥特式的小说,在他的多部作品中,爱伦·坡都展示了其过人的文学天分和为达到创作效果而调动的一切艺术手段,其作品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1]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作为爱伦·坡最具代表性的恐怖小说之一,不仅全面生动地展示了一个阴森恐怖的厄舍古屋,更将一段离奇的乱伦之爱透过作者细致地描写血淋淋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小说通篇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恐怖气氛。而透过主人公罗德里克超凡的文学造诣、非同一般的艺术鉴赏力、难以自抑的忧郁、极度的恐慌不安以及最终痛苦矛盾的挣扎,作家爱伦·坡的内心世界也逐步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恐怖的氛围折射多舛的命运  作为最负盛名的美国恐怖小说之父,爱伦·坡的大部分作品都打上了深刻的哥特美学的烙印。在爱伦·坡的作品中,无论是从建筑风格、艺术流派还是人物形象,都折射出哥特美学中神秘色彩和恐怖气氛的影子,这与他一生多舛的命运密不可分。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中所弥漫着的令人窒息的恐怖和绝望,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一生颠沛流离的无助和郁郁不得志的无可奈何。  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从一开始“我”对环境的叙述中,就让人感到阵阵寒意。故事发生的时间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只是秋天一个“沉淡、阴暗、寂静的白日”,作者从白色的树干写到灰色的衰草,从铅灰色的气体写到暗绿色的被苔藓包围着的城堡,再从黑暗的地板写到深色的壁布,暗色调的运用,迅速构架起一个完整的、没有生气的神秘古堡。小说通篇出现的唯一鲜艳的颜色就是红色,而红色却是玛德琳小姐破棺重出后身上的斑斑血迹。而这些单调压抑的颜色,也正是爱伦·坡当时心态的真实写照。他的一生都在穷困潦倒中度过,年幼丧母,后被不苟言笑颇为苛刻的养父收养,成年后又遭受自己所爱之人相继离世的沉重打击,飘摇的生活让其备尝辛劳忧患。开始创作后,他的作品一直遭人排斥,受到当时社会的强烈抨击。无从抒发、受尽人间白眼又不断遭到明枪暗箭的中伤,爱伦·坡总是处在绝望的境地之中,在他的眼里,死亡也许才是唯一的解脱。而《厄舍古屋的倒塌》也正是借“我”的眼和感受写出了爱伦·坡鲜有希望的一生。  三、乱伦的爱恋呼出内心的呐喊  在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中,主人公罗德里克的妹妹玛德琳小姐是“我”常年疾病缠身的老友罗德里克在这所古堡里唯一的亲人。玛德琳小姐在整个小说中一共只出现过短短的三次,这仅有的三次描写却将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而主人公罗德里克在每次见到玛德琳小姐时所表现出的痛苦和挣扎,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作家爱伦·坡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望和亲人相继离世后极其痛苦的呐喊。  玛德琳小姐的第一次出现,是在“我”刚到厄舍古屋之后。瘦弱的身影很快就消失在房间的远处,“我”的心里茫然无措。而当“我”扭过头急切地想要看到我好友的表情时,“却发现罗德里克已经用手捂住了脸,我只能看到他那张开着的手指显得越发苍白,滴滴泪珠顺着指缝漏出”[2]。在这里,爱伦·坡借主人公罗德里克的痛苦间接地抒发了自己对于亲人即将离世时的无奈和痛苦。爱伦·坡三岁丧母,从小就在母爱严重缺失的环境下长大,少年时自己爱恋的朋友的母亲也继而离世,给其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成年后,爱伦·坡不顾家人反对,娶了仅有13岁的表妹为妻,而年轻的表妹是支撑他坚持创作和顽强生活下去的唯一动力。爱伦·坡对妻子有着深刻的爱,而这种爱正是借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罗德里克对妹妹玛德琳的爱抒于纸上。  玛德琳小姐的第二次出现,是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主人公罗德里克将其妹的棺椁运到地窖后,在尚未钉死的棺木中见到的。在描写芳菲之年就被夺去生命的玛德琳小姐的死状时,作者用了“淡淡的红晕”和“浅浅的微笑”,在爱伦·坡的笔下,死亡也是美丽的。而其后的“毛骨悚然”和“心情压抑”的描写,爱伦·坡又透过主人公罗德里克对玛德琳小姐的离世所表现出的恐慌和不安,展示了自己在亲人离世后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悲惨境地。爱伦·坡26岁时娶了比自己小13岁的表妹,同时得与姨妈克林姆太太同住,也是他一生唯一得到关爱的时期。而表妹弗吉尼亚在同爱伦·坡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不幸身染重疾,也同小说中玛德琳小姐一样在“芳菲之年”逝去。妻子逝去后,爱伦·坡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和无助中,终日以酒消愁,在半醉半醒之间,他仿佛就是现实中的罗德里克,失去了自己的最爱,终日里脸色苍白,眼睛没有光泽,心中极为恐惧。  最后一次见到玛德琳小姐,也是文章的高潮。在一个乌云笼罩、风雨交加的漆黑之夜,在无尽的恐慌和不安中,主人公罗德里克和“我”等到了被活埋后又破棺而出的玛德琳小姐。小说此处细致地描写了身穿殓衣的玛德琳小姐的形象,“她的白袍上血迹斑斑,瘦削的身体上,每一处都显现出痛苦挣扎的痕迹……”[2]此时的玛德琳小姐在爱伦·坡的眼里仿佛就是其妻弗吉尼亚的化身。爱伦·坡举家迁往纽约郊区福德姆村后,夫妇双双患病。寒冷的冬季,瘦弱的妻子弗吉尼亚只能睡在一张稻草铺的病榻上,没有被褥,只有一幅白被单。如此悲惨地情景,在爱伦·坡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痛苦印记,此后一年,病入膏肓的妻子悄然离世。妻子悲惨地离世,让爱伦·坡肠断心碎,更加孤苦无依,时常陷入幻觉。在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中,主人公罗德里克和妹妹玛德琳是孪生兄妹,两个人幽闭在荒郊野外一所阴森恐怖的古宅里,彼此相互依赖;在与世隔绝的成长历程中,兄妹二人难免生出爱慕之情。很多评论家都认为,小说中罗德里克与其妹玛德琳存在着乱伦之爱,正是这种畸形的爱恋才最终造成了罗德里克和玛德琳双双相拥而死的悲剧式结尾。而此刻的爱伦·坡是矛盾的,他渴望着其表妹弗吉尼亚的复活,正如小说中玛德琳一样重新站在面前,又不忍见其饱受病痛折磨的惨状,所以爱伦·坡选择了死亡的结局,也许死亡才能让他在无尽的惶恐、矛盾和不安中得到解脱。

  一、作者简介和作品风格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19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推理小说的开山鼻祖。英国著名戏剧家萧伯纳曾高度评论说:“美国的历史上出了两位伟大的作家,爱伦·坡和马克·吐温。”然而,没有哪一位作家像爱伦·坡如此命运多舛,历经生活的磨难和至亲的相继离世。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尝试完全以写作谋生的知名作家,爱伦·坡的一生都在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中度过。而其不幸的生活经历和多艰的命运也定下了其诗歌和小说阴郁的基调,在其哥特式的小说中,爱伦·坡从不避讳死亡,总是将死亡和唯美联系在一起,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这一独特的创作风格也深深地影响了后来侦探、推理和恐怖小说的创作。  爱伦·坡的作品大多为哥特式的小说,在他的多部作品中,爱伦·坡都展示了其过人的文学天分和为达到创作效果而调动的一切艺术手段,其作品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1]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作为爱伦·坡最具代表性的恐怖小说之一,不仅全面生动地展示了一个阴森恐怖的厄舍古屋,更将一段离奇的乱伦之爱透过作者细致地描写血淋淋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小说通篇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恐怖气氛。而透过主人公罗德里克超凡的文学造诣、非同一般的艺术鉴赏力、难以自抑的忧郁、极度的恐慌不安以及最终痛苦矛盾的挣扎,作家爱伦·坡的内心世界也逐步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恐怖的氛围折射多舛的命运  作为最负盛名的美国恐怖小说之父,爱伦·坡的大部分作品都打上了深刻的哥特美学的烙印。在爱伦·坡的作品中,无论是从建筑风格、艺术流派还是人物形象,都折射出哥特美学中神秘色彩和恐怖气氛的影子,这与他一生多舛的命运密不可分。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中所弥漫着的令人窒息的恐怖和绝望,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一生颠沛流离的无助和郁郁不得志的无可奈何。  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从一开始“我”对环境的叙述中,就让人感到阵阵寒意。故事发生的时间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只是秋天一个“沉淡、阴暗、寂静的白日”,作者从白色的树干写到灰色的衰草,从铅灰色的气体写到暗绿色的被苔藓包围着的城堡,再从黑暗的地板写到深色的壁布,暗色调的运用,迅速构架起一个完整的、没有生气的神秘古堡。小说通篇出现的唯一鲜艳的颜色就是红色,而红色却是玛德琳小姐破棺重出后身上的斑斑血迹。而这些单调压抑的颜色,也正是爱伦·坡当时心态的真实写照。他的一生都在穷困潦倒中度过,年幼丧母,后被不苟言笑颇为苛刻的养父收养,成年后又遭受自己所爱之人相继离世的沉重打击,飘摇的生活让其备尝辛劳忧患。开始创作后,他的作品一直遭人排斥,受到当时社会的强烈抨击。无从抒发、受尽人间白眼又不断遭到明枪暗箭的中伤,爱伦·坡总是处在绝望的境地之中,在他的眼里,死亡也许才是唯一的解脱。而《厄舍古屋的倒塌》也正是借“我”的眼和感受写出了爱伦·坡鲜有希望的一生。  三、乱伦的爱恋呼出内心的呐喊  在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中,主人公罗德里克的妹妹玛德琳小姐是“我”常年疾病缠身的老友罗德里克在这所古堡里唯一的亲人。玛德琳小姐在整个小说中一共只出现过短短的三次,这仅有的三次描写却将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而主人公罗德里克在每次见到玛德琳小姐时所表现出的痛苦和挣扎,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作家爱伦·坡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望和亲人相继离世后极其痛苦的呐喊。  玛德琳小姐的第一次出现,是在“我”刚到厄舍古屋之后。瘦弱的身影很快就消失在房间的远处,“我”的心里茫然无措。而当“我”扭过头急切地想要看到我好友的表情时,“却发现罗德里克已经用手捂住了脸,我只能看到他那张开着的手指显得越发苍白,滴滴泪珠顺着指缝漏出”[2]。在这里,爱伦·坡借主人公罗德里克的痛苦间接地抒发了自己对于亲人即将离世时的无奈和痛苦。爱伦·坡三岁丧母,从小就在母爱严重缺失的环境下长大,少年时自己爱恋的朋友的母亲也继而离世,给其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成年后,爱伦·坡不顾家人反对,娶了仅有13岁的表妹为妻,而年轻的表妹是支撑他坚持创作和顽强生活下去的唯一动力。爱伦·坡对妻子有着深刻的爱,而这种爱正是借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罗德里克对妹妹玛德琳的爱抒于纸上。  玛德琳小姐的第二次出现,是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主人公罗德里克将其妹的棺椁运到地窖后,在尚未钉死的棺木中见到的。在描写芳菲之年就被夺去生命的玛德琳小姐的死状时,作者用了“淡淡的红晕”和“浅浅的微笑”,在爱伦·坡的笔下,死亡也是美丽的。而其后的“毛骨悚然”和“心情压抑”的描写,爱伦·坡又透过主人公罗德里克对玛德琳小姐的离世所表现出的恐慌和不安,展示了自己在亲人离世后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悲惨境地。爱伦·坡26岁时娶了比自己小13岁的表妹,同时得与姨妈克林姆太太同住,也是他一生唯一得到关爱的时期。而表妹弗吉尼亚在同爱伦·坡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不幸身染重疾,也同小说中玛德琳小姐一样在“芳菲之年”逝去。妻子逝去后,爱伦·坡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和无助中,终日以酒消愁,在半醉半醒之间,他仿佛就是现实中的罗德里克,失去了自己的最爱,终日里脸色苍白,眼睛没有光泽,心中极为恐惧。  最后一次见到玛德琳小姐,也是文章的高潮。在一个乌云笼罩、风雨交加的漆黑之夜,在无尽的恐慌和不安中,主人公罗德里克和“我”等到了被活埋后又破棺而出的玛德琳小姐。小说此处细致地描写了身穿殓衣的玛德琳小姐的形象,“她的白袍上血迹斑斑,瘦削的身体上,每一处都显现出痛苦挣扎的痕迹……”[2]此时的玛德琳小姐在爱伦·坡的眼里仿佛就是其妻弗吉尼亚的化身。爱伦·坡举家迁往纽约郊区福德姆村后,夫妇双双患病。寒冷的冬季,瘦弱的妻子弗吉尼亚只能睡在一张稻草铺的病榻上,没有被褥,只有一幅白被单。如此悲惨地情景,在爱伦·坡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痛苦印记,此后一年,病入膏肓的妻子悄然离世。妻子悲惨地离世,让爱伦·坡肠断心碎,更加孤苦无依,时常陷入幻觉。在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中,主人公罗德里克和妹妹玛德琳是孪生兄妹,两个人幽闭在荒郊野外一所阴森恐怖的古宅里,彼此相互依赖;在与世隔绝的成长历程中,兄妹二人难免生出爱慕之情。很多评论家都认为,小说中罗德里克与其妹玛德琳存在着乱伦之爱,正是这种畸形的爱恋才最终造成了罗德里克和玛德琳双双相拥而死的悲剧式结尾。而此刻的爱伦·坡是矛盾的,他渴望着其表妹弗吉尼亚的复活,正如小说中玛德琳一样重新站在面前,又不忍见其饱受病痛折磨的惨状,所以爱伦·坡选择了死亡的结局,也许死亡才能让他在无尽的惶恐、矛盾和不安中得到解脱。


相关内容

  •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象征手法
  • 一.爱伦·坡的小说与象征 艾德加·爱伦·坡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诗人.批评家.他小说充满了神秘感.恐怖感,历来受到评论家和广大读者的推崇.坡善于运用象征的手法挖掘读者自身想象力并唤起读者心灵的恐怖,引领读者走入神秘的深渊.坡的小说被称为"象征主义戏剧",通过典型的气氛与情节描写,具有 ...

  • 爱伦_坡的短篇小说与现代主义
  • 2007年9月第23卷 第5 期 JournalofSichu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 Sept.,2007 Vol.23 No.5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与现代主义 朱振武 王二磊 (上海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上海 200444) 提 要:美国著名作家爱伦・坡的短 ...

  • 任务书和开题报告范例
  • 南京林业大学 2010 届毕业论文任务书 填表须知: [1]本任务书所列各项由指导教师详细填写,以便学生全面了解和正确执行.本任务书经学院.系(教研室)审定后,送教学科一份,发给学生一份. [2]学生接到任务书后,应制订好工作计划,填写开题报告,认真撰写毕业论文,并按规定时间完成.任务书所列各项内容 ...

  • 厄舍古屋的倒塌英文
  •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is considered the best example of Poe's "totality", where every element and detail is related and ...

  • 恐怖之花的美丽绽放
  • 恐怖之花的美丽绽放 --浅谈哥特式小说的美学内涵 最近美国上映的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记等恐怖影片深受大家的欢迎特别是深受青少年的欢迎.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西方文坛史上备受争议的哥特式小说.很多学者认为哥特小说是一种离经叛道的文学现象,充满了惊险与刺激,不利于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我认为这类小说的结构要素并非 ...

  • 解析[傻瓜吉姆佩尔]中传统与现实的冲突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从<动物庄园&g ...

  • 美国文学作家作品整理
  • Part 1. Colonial America Philip Freneau菲利普·弗伦诺 The British Prison Ship 英国囚船:To the Memory of the Brave Americans 纪念美国勇士The Wild Honeysuckle 野生的金银花:The ...

  • 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美国梦的破灭--约瑟夫 ...

  • 合作原则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人物性格分析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女性意识的觉醒--评<雨中的猫>中的人物对比描写 2 A Freudian Psychoanalytical Interpretation of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in Wuthering Heights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