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师资格考试 面试说课 高中语文必修二 打印版

1. 赤壁赋

一. 说教材

1、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后接《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这三篇虽都是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2、教学目标

在以上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现状,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3、教学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在充分地把握与鉴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4、教学难点:深入分析文章中蕴含的哲理,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 说教法和学法。

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2、第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3、第二课时,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4、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从政治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从文学创作看,黄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巅峰。最负盛名的 “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同学们,让我们品读其三咏之一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走近失意飘泊中的苏东坡。(伴随多媒体录音,展示《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在词的大江里真是激起了滔天巨浪,从此一个声音悠远地响了起来——豪放派。那穿空卷雪的壮景仿佛还在我们面前,那人生如梦的浩叹仿佛还在我们耳边,让我们带着这些温馨的记忆走进他的散文杰作《赤壁赋》。

( 新旧联系,激情导入。老师带有感情的解说,既使学生了解了文学常识,又引发了其阅读的欲望。 )

(二)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然后熟读课文

3、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4、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8——10分钟)

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

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刻把握,水到渠成。

5、课堂讨论并总结课文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并理解背诵全文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萧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科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平白如话;以下直至文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易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三)课堂小结: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和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4、张衡传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1、《张衡传》是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它与《论无性造人》共同组成“探索科学奥秘”这一模块作者范晔以质朴通俗的语言,粗线条地勾勒了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的一生,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并着重强调了他在科学上的重大贡献本文不仅是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传记文体学习的重要载体,还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情感。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2. 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方法与过程: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文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

3、说重点难点

重点:文言文,首先是“文”,学习实词、虚词(于、乃)、特殊句式以及人物传记写法,还有承载的人文精神是。

难点:文章中涉及大量的古代专有名词、文化常识,会对学生的理解文章造成一定难度,不仅是本课时的难点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智者的名字与西方的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齐名并提,他就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科学家张衡。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月球上的环形山为张衡山;1977年又将太阳系中一颗编号为180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1959 年党和政府重修张衡墓时,现代郭沫若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在世界上亦罕见。

这是当今世界对建造世界文明的科学巨匠表达出的一种最崇高的敬意,是什么原因使张衡成为了世界闻名的伟人?《张衡传》中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今天,我们要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从而走近张衡,了解张衡

(2)、讲授新课

1.传记简介

1)传记的特点: 作为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传记的基本特点: 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

2)传记的种类: 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

本文属评传: 既记叙人物的事迹,又评介与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然后熟读课文

3、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4、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思考重点问题一:张衡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属文、机巧、术学、政事)

思考二:为什么张衡在各个方面都有如此高的成就?(无骄尚之情、从容淡静、不慕当世、忧国忧民 )此问既可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5、掌握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以时间顺序介绍人物,剪裁详略得当

同时,也明确了人物传记写作的一般方法:一是以时间为序组材来概括人物一生,二是突出人物重点活动,详略得当第一步是第二步探究发现的基础,第二步是第一步感知内容的深化 这样三步走,学生的阅读体验经经历了一个从音乐美——人物美——人性美——形式美的层层提高的过程

(3)课堂小结:张衡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功,决不仅仅是由于他的天才,那些优秀品质,都是支撑成就大厦的坚固根基今天,我们来读伟人的传记,不单单是为了知道他们的生平,更重要的是从伟人的身上去汲取智慧和力量最后,我想用张衡的一句励志名言来结束这堂课,“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让我们共勉!

板书设计:张衡传

音乐美

人物美 (善属文 、 机巧 、 术学、政事 )

人性美 (谦虚、淡泊、从容、 忧国忧民)

形式美 (时间 、 详略)

6、琵琶行(并序)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琵琶行》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2、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A 、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B 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C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4、教学难点: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给世人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著名的诗歌——《琵琶行》

(二)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然后熟读课文

3、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4、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5、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

课文主要围绕三条主线来写:琵琶语、青衫泪、风物情。

谁解琵琶语: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语 重闻琵琶青衫湿

谁解青衫泪:

谁解风物情:景物描写。“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

6、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

⑴身为仕途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

⑵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

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7、品味音乐、解读乐中情,品读诗中意,突破教学情意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 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 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 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 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

五、板书设计: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妇 音乐 谪居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9、鸿门宴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鸿门宴》是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人物性格特征

(2)过程和方法目标:

(3)情感和价值目标:

①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②认识项羽悲剧的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3、教学重点为:

①积累文言词句知识。②“项庄舞剑”“樊哙入帐”两段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古汉语词类活用、名作状、句子成分省略等语法知识。人物性格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秦王嬴政扫六合后,成为统一中国的始皇帝,雄视天下,风光一世。一次秦始皇出巡时,车马仪仗,威风八面,场面非常宏大。人们是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纷纷争相跑来观看。在这人群中,有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赞叹。一个说:“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另一个说:“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后来这两个人都成了历史中的风云人物,他们就是刘邦和项羽。提起此二人,提起楚汉相争,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项羽:少年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扬名天下。刘邦:登高一呼,天下云集而影从,发兵沛县。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样的两个英雄人物,为什么一个被围垓下,枭雄末路,悲歌别姬,最后自刎乌江。而另一个却能成就千秋霸业,建立大汉王朝呢?我相信等学习过这篇《鸿门宴》,大家就会找到答案了。

(2)、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然后熟读课文

3、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4、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上与宴会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5、人物性格分析:典型性格,各有个性

项羽:唯我独尊、直率鲁莽、优柔寡断、轻敌自大、寡谋轻信等

刘邦:圆滑机警、能言善辩、多谋善断;张良:老练多谋;樊哙:忠勇豪爽

五、板书设计 :(也可再启发学生按出现的、不同的人物性格,自己横向的设计一个板书) 无伤叛主告密 (鸿门宴的由来) 范增力主进攻 鸿 开端 项伯夜访张良

刘邦拉拢项伯

刘邦卑词“谢罪”

门 发展 范增蓄杀刘邦

(鸿门宴的斗争) 项庄奉命舞剑

高潮 项伯翼蔽沛公

樊哙闯帐护主

(鸿门宴后余事) 刘邦逃席至军

结局 张良留谢项王

刘邦被诛无伤

2、听听那冷雨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听听那冷雨》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选为“山水神韵”,作者从大自然的景物中获得心灵的韵味。本篇承接着上文《赤壁赋》古

文的经典,开启着下文《再别康桥》现代诗的浪漫,是一篇富含神韵的散文。作者调动了视听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会聚在一起,编织成一去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悠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方法与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深沉的乡愁和强烈的爱国情思,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和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注:“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2、讲授新课

1) 结合资料图片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2) 播放音乐朗读课文,创造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熟读文章,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文中“冷雨”实写和虚写的语句,学生回答问题

4)概括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一) 由雨季的开始,满怀深情地联系到祖国。(1)

(二)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

1、(2-4)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对祖国的印象。

2、(5-10)多角度的描写,突出了听雨的主题,描写了残缺的回忆,抒发了深藏的哀愁。

3、(11-14)写台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种记忆。

(三)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慕、回忆埋入心底,沉淀。

3、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4、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听听那冷雨

冷 凄凉 思乡之情

雨 缠绵 思慕传统文化

3、再别康桥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这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这三个方面分析诗歌的“美”;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

3、重点难点

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 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来感知“三美”。

二、教法学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先设置三个问题:诗歌的感情基调怎么样? 从诗歌的开始到结束,这种感情有否发生变化? 如果有,是怎么变化的? 播放黄磊朗诵的视听结合的《再别康桥》,让学生视、听、触三觉结合,初步体会诗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

2.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诵读体味、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 答案不需标准, 只要整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 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鉴赏品评: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走进意境,感悟诗情

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这首诗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康桥景色“美丽”和“宁静”这两个特点,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宏观上明确: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从每一诗节入手,我带着学生一起分析诗歌每一节的内容大意。

②微观上,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在幻灯片上列举中国古代离别诗的意象,让同学们了解意象的叠印才使得诗歌充满美感,然后由我分节朗诵诗歌,让学生找出每一诗节的意象。

3、课堂小结:

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作者对于康桥这个自己曾经获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这个曾给予自己智慧与自由情怀的美丽母校,表达了深情的赞美、无限的眷恋。

4.布置作业。(知识拓展)

阅读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运用三美理论赏析闻一多《死水》,300字左右。

四、板书设计

诗歌三美:音乐美——音节(押韵)

建筑美——匀称(句式)

绘画美——辞藻(意象)

5《论无性造人》

一、说教材

教学目标:

1. 了解无性造人的知识及作者的态度。2. 学习本文推理严密、层次清晰的论证特点。

3. 领会课文清新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特色

重点:

难点: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与克隆人相关的电影导入课文。/

由人类起源(女祸传土造人,夏娃、非洲大神烧陶造人)及孙悟空吹毛变猴的典故引入。

二、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课前讨论、学生谈谈自己对克隆技术及克隆人的认识。

(教师补充介绍“克隆”常识。)

3.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4、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结构、整体感知

1)作者为什么反对“无性造人”?明确:质疑克隆造人的可能性,质疑克隆造人的必要性。

2)读了课文,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教师引导。)

5、总结文章在写作、写法上的特点。

这篇文章不像一般科技文,目的不是介绍什么原理现象,而是引导我们对科学本身加以思考,作者不是靠研究而是靠推理来告诉我们如何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学。

①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明确:视角新颖独特,分析层层深入,引人入胜

明确:

(1)论证角度巧妙,推理严密、层次清晰

为论证克隆的前景暗淡,文章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人的自身生存危机──克隆人排挤衰老的真我,或许还会使自己成为不可救药的“少年犯”;二是由此带来的社会危机──入选的人员、标准及技术滥用等问题都会带来危险。精当的论述以一当十,深入浅出。

为论证克隆一个一模一样的人的事情不大可能发生,作者以退为进,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时间问题,它需要几十年的不加任何干预的观察;二是环境的再造问题,环境包括了父母乃至祖父母、整个家庭、家庭每一成员的周围所有人以及这些人周围的人乃至整个世界。第二方面的论述极为精彩,从克隆其父母开始,层层引申,严密推理,直至复制整个世界,而这又是不可能做到的。至此,读者完全信服了作者的观点:这种事真的是不可能发生的。

(2)语言优美清新、幽默含蓄、通俗易懂

在阐述克隆暗淡的前景时,作者说“很难想象,一个未经配对儿的胞核能有什么孝心和敬意之类的事;更难想象,一个人那新的、自行生育的自我,不过是一个绝对茕茕孑立、举目无

亲的孤儿”,“请问,如果你在55岁的时候,通过代理人,成为一个不可救药的少年犯,你当作何感想?”没有面色凝重的说教,只有不断引人深思的让步假想,深入浅出,令人信服。“这些词语真正的意思,是指邻近的密密挤挤的人群,在讲,在听,在微笑,在皱眉,在给与,在保留,在勉励,在推动,在爱抚,或对这个个人抡起大棒。”“仅有些基因组,而没有人在其周围,你会培育出一株脊椎植物,不会太多。”清新富有文采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6、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刘易斯•托马斯博士是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70年代末,美国举国上下反对生物学家滥用重组DNA 技术,怕他们使DNA 与大肠杆菌之类相结合会造出危险的东西。托马斯慷慨陈词,反对在科学研究方面设置禁区,坚决捍卫科学研究自由的权利,而在克隆人问题上,他又非常谨慎地表示反对。这看似矛盾的两种态度一方面体现了托马斯不断追求科学新知、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反映了他作为科学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小结:

这篇文章,托马斯用的诙谐幽默的语言,调侃的语调,娓娓而谈,生动的向我论述人类不可能克隆出一个真正的自我。人类也不可试图去克隆自己,否则只能是自我麻烦。

四、布置作业

你现在如何看到克隆及科学技术?写成一篇文章。

五、板书设计

论无性造人

托马斯

克隆──克隆人 科学技术

作者 反对 可能性 必要性

7、蒙娜丽莎的魅力

一、说教材

1、

2、教学目标

培养鉴赏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理解文章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感受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美,感受朦胧艺术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

3、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文中字词,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说教法 说学法

三、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艺术是浩瀚的海洋,畅游其中,令人的心灵神驰万里;艺术是圣洁的殿堂,徜徉其中,令人心境肃穆澄澈。观古希腊的雕塑,震㨔于它们的高贵静穆;赏中国书画,陶醉于它们的浑厚意境。见断臂美神维纳斯,畅想断臂的残缺美;听爱情绝唱梁祝,回味曲调的欢快与悲切。艺术没有民族的界线,没有时代的隔离,许许多多的经典艺术作品成为人类共同的、永恒的财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世界美术史上最具知名度的、画坛上最具诱惑力的一幅画作《蒙娜丽莎》,感受其无穷的艺术魅力。

由维纳斯的残缺美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2)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3)展示图画,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心目中的蒙娜丽莎

4

二、《蒙娜丽莎》的艺术成就:《蒙娜丽莎》的神秘之谜,《蒙娜丽莎》严谨的构图•

5)讲授课文的重点难点

(1)在作者看来,蒙娜丽莎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

提示:在作者看来,蒙娜丽莎有着超自然的神秘的魔力,她像某些音乐作品一样能够“摄魂制魄”,她那神秘莫测的微笑,让人赞叹,让人迷惑,既是一种吸引,又是一种诱惑,既引发观者的无限想像,又让人沉入深深的思索。

(2)作者认为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性是怎样形成的?文章从哪些方面来探讨了这种成因? 提示:探讨蒙娜丽莎神秘微笑的成因是这篇文章的另一项基本内容。作者认为蒙微笑的神秘性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而这些因素都体现了达•芬奇高超的画技。这些方面包括蒙娜丽莎微笑的中心部位口唇的皱痕,扁长的眼睛和没有瞳子、毫无光彩的眼睛,稍有棱角的脸部轮廓,不十分规则的下巴,直垂稍曲的头发,沉静而单纯地安放在膝上的手,从侧面旋转头来正视的身体姿势,似烟似雾的青绿色风景等。

(3)怎样理解《蒙娜丽莎的魅力》一文中的侧面说明的作用?

提示:《梦娜丽莎的魅力》一文中讲述音乐家莫扎特的故事是侧面说明。为了让读者对这种魅力有更真切的体会,作者借用音乐的道理来进行类比,属于侧面说明。莫扎特竟然让一个音符搅得心绪不宁,在终于将这个音符弹过之后才能安然入睡,可见音乐的“摄魂制魄”的巨大力量,而蒙娜丽莎的艺术魅力也正像音乐一样。文中的有着文句揭示作者这样写作的用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音乐的摄魂动魄的魔力,在一个艺术家的神经上所起的作用是如何强烈,如何持久。莱奥纳多的人物的脸上,就有这种潜在的力量,与飘忽的旋律有同样的神秘性。

3、课堂小结

古人言,“画在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让我们永远记得莱奥纳多达芬奇的智慧严谨,记得蒙娜丽莎那难以觉察的、转瞬即逝然而亘古不变的微笑,去生活中去发现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美丽。

4、布置作业

四、说板书

维纳斯 蒙娜丽莎的微笑 中国画

残缺美 意境美 虚

8、套中人

一、说教材

1、《套中人》,它是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个单元的话题是人生百相。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各类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解读名家名篇,初步涉入小说瑰丽之门。而《套中人》是19世纪后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灵活的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方法与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难点: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一提起小说,大家都很熟悉,每个人也都有自己比较喜欢的小说人物形象,或者是有自己比较喜欢的小说作家。你能举出读过的小说中印象最深的人物吗?(学生温习就知识,作为新知识的触发点)

文学即人学,这些人物在文学的画廊里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一个经典的艺术形象——别里科夫,一个套中人。(板书:套中人 契诃夫)

2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2、自读 初识套中人

别里科夫科为什么被称为套中人?

衣着上的套子 晴朗日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上的套子 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职业上的套子 教古希腊语,歌颂过去,憎恶现实

思想上的套子 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而对一切没有被政府明令禁止的事物他都觉得可疑、害怕,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语言上的套子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在这部篇幅不算长的小说里这句话竟然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了九次之多,简直就像咒语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学生练习以不同的语气读出不同的含义,符合语境,同位互评)

套子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别里科夫从外到内彻彻底底地装进套子里面,读来让人觉得可笑又可恶。

3品读 再识套中人

别里科夫成为套中人有什么后果?

1.套己

战战兢兢 六神不安、脸色苍白、垂头丧气、唉声叹气。

如脸色苍白(“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噩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他俩走远了,不见了。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他站住,瞧着我。„„”)

在上述脸色变化中揭示了别里科夫畏惧新事物的程度逐渐加深。(套子的牺牲品——可悲可怜)

2.套人

开除事件、辖制事件,他总是像一个幽灵一样不请自到地造访每个教师的住所,一句话不说地坐上一两个钟头,然后又像幽灵一样地消失了。他的恐惧像毒瘤一样一点一点地蔓延,传染给他周围的每一个人。他在学校里待了15年,整个学校乃至全城被他这样的情绪控制了15年,竟然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没有一个人想要反抗,想要对他说一个不字。可以想像一下,那是怎样的15年啊! 全城的人什么都怕: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寄信、交朋友、读书,不敢周济穷人、教人识字,不敢吃荤、打牌,不敢搞任何娱乐活动,人们都像他一样蜷缩在自己的套子里苟且偷生。上面是“面”的铺写,还不具体深入;因此作者匠心独运地把别里科夫放到所谓“恋爱事件” (漫画事件、骑车事件、争吵事件)中,作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点面结合手法使别里科夫这一形象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套子的卫道士——可憎可恨)

3.套死

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争吵,柯瓦连科一推,华连卡一笑,最终结束了别里科夫短暂的一生。这个套中人最终套进了棺材,永久性地套住了。

4、解读 三识套中人

别里科夫为什么会成为套中人?(学生讨论)

恐惧使得套中人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恐惧使得他的同事们敢怒不敢言,为了保全自己、为了一己私利而丧失人格,丧失做人的尊严,丧失做人的起码原则,如虫豸一般苟延残喘。 而恐惧产生的根源是渗透在人骨子里的奴性和漠然。长期的封建高压统治在国民身上造成了奴性心理,这种奴性心理让别里科夫战战兢兢,对新事物的禁令盲目附和,这两者是别里科夫恐惧病的病根所在。 精神上的奴性是多么害人,多么可怕,对人心灵的毒害是多么巨大,一个丧失了人格尊严的人是多么地猥琐„„

试想想,如果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当成顶天立地的人,能互相关心,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打破,而不是在他人身上寻开心(学校里的人极力撮合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婚姻并非因为他们关心他,那不过是给烦闷无聊的生活寻找点调味剂罢了) 。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内心怎么可能被恐惧牢牢地控制住呢? 人还有什么必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必要时出示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社会现实。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5悟读 审视套中人

文章的结尾说:“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许

多多,将来还不知道有多少呢?”一个别里科夫死了,可还有更多的别里科夫活着。这个人不只是活在19世纪,他还活在21世纪,甚至还会活在下一个世纪。他也不只是活在俄罗斯,他还有可能活在中国,甚至世界各地。那么你还见过哪些套中人?(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学生讨论生成自己独特的体悟与看法。

套子可以分为合理的套子、落后的套子、反动的套子。合理的套子,如生活中必要的规章制度、进步的道德规范,在民主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法规;落后的套子,主要是过时的,违反客观现实的套子,甚至是压迫人民的法律、制度、观念、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契诃夫忽略肖像描写是因为他想要表现的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人,而是“一类人”,他真正的表现对象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一群人”,不是个体,而是群体。

6结课

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也埋葬了很多的套中人。一个别里科夫就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弱点。也许他的墓志铭上写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套子”故,两者皆可抛。我们愿在后面加上:我们终会舍弃那些落后的套子,成为自由呼吸的人!

教学反思: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意义和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小说自问世以来,以其精巧的艺术构思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思考。据此,我设计了两个目标: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这两个目标是文本的双翼,一个是显性的知识目标,一个是深层的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为完成这两个教学目标,我和学生们坚持在阅读中不断提高阅读的体验,按照“自读——品读——解读——悟读”四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推进。自读,初识套中人,是尊重学生最初体验的环节,以熟悉情节,初步了解人物形象为目的。品读,再识套中人,是细读文本,品味人物的喜怒哀乐。解读,三识套中人,是对人物背后的社会与人性进行理性思考。悟读,审视套中人,利用文本中知识的构建与现实碰撞,正确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 整个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并与现实碰撞,体味其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最终实现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并获得创新发展的目的。

当然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细节的品味还有一些欠缺,学生阅读与思考的时间也不够充分。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相信以后会做的更好。

1. 赤壁赋

一. 说教材

1、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后接《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这三篇虽都是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2、教学目标

在以上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现状,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3、教学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在充分地把握与鉴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4、教学难点:深入分析文章中蕴含的哲理,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 说教法和学法。

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2、第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3、第二课时,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4、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从政治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从文学创作看,黄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巅峰。最负盛名的 “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同学们,让我们品读其三咏之一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走近失意飘泊中的苏东坡。(伴随多媒体录音,展示《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在词的大江里真是激起了滔天巨浪,从此一个声音悠远地响了起来——豪放派。那穿空卷雪的壮景仿佛还在我们面前,那人生如梦的浩叹仿佛还在我们耳边,让我们带着这些温馨的记忆走进他的散文杰作《赤壁赋》。

( 新旧联系,激情导入。老师带有感情的解说,既使学生了解了文学常识,又引发了其阅读的欲望。 )

(二)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然后熟读课文

3、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4、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8——10分钟)

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

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刻把握,水到渠成。

5、课堂讨论并总结课文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并理解背诵全文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萧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科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平白如话;以下直至文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易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三)课堂小结: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和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4、张衡传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1、《张衡传》是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它与《论无性造人》共同组成“探索科学奥秘”这一模块作者范晔以质朴通俗的语言,粗线条地勾勒了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的一生,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并着重强调了他在科学上的重大贡献本文不仅是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传记文体学习的重要载体,还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情感。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2. 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方法与过程: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文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

3、说重点难点

重点:文言文,首先是“文”,学习实词、虚词(于、乃)、特殊句式以及人物传记写法,还有承载的人文精神是。

难点:文章中涉及大量的古代专有名词、文化常识,会对学生的理解文章造成一定难度,不仅是本课时的难点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智者的名字与西方的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齐名并提,他就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科学家张衡。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月球上的环形山为张衡山;1977年又将太阳系中一颗编号为180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1959 年党和政府重修张衡墓时,现代郭沫若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在世界上亦罕见。

这是当今世界对建造世界文明的科学巨匠表达出的一种最崇高的敬意,是什么原因使张衡成为了世界闻名的伟人?《张衡传》中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今天,我们要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从而走近张衡,了解张衡

(2)、讲授新课

1.传记简介

1)传记的特点: 作为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传记的基本特点: 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

2)传记的种类: 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

本文属评传: 既记叙人物的事迹,又评介与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然后熟读课文

3、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4、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思考重点问题一:张衡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属文、机巧、术学、政事)

思考二:为什么张衡在各个方面都有如此高的成就?(无骄尚之情、从容淡静、不慕当世、忧国忧民 )此问既可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5、掌握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以时间顺序介绍人物,剪裁详略得当

同时,也明确了人物传记写作的一般方法:一是以时间为序组材来概括人物一生,二是突出人物重点活动,详略得当第一步是第二步探究发现的基础,第二步是第一步感知内容的深化 这样三步走,学生的阅读体验经经历了一个从音乐美——人物美——人性美——形式美的层层提高的过程

(3)课堂小结:张衡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功,决不仅仅是由于他的天才,那些优秀品质,都是支撑成就大厦的坚固根基今天,我们来读伟人的传记,不单单是为了知道他们的生平,更重要的是从伟人的身上去汲取智慧和力量最后,我想用张衡的一句励志名言来结束这堂课,“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让我们共勉!

板书设计:张衡传

音乐美

人物美 (善属文 、 机巧 、 术学、政事 )

人性美 (谦虚、淡泊、从容、 忧国忧民)

形式美 (时间 、 详略)

6、琵琶行(并序)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琵琶行》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2、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A 、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B 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C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4、教学难点: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给世人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著名的诗歌——《琵琶行》

(二)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然后熟读课文

3、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4、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5、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

课文主要围绕三条主线来写:琵琶语、青衫泪、风物情。

谁解琵琶语: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语 重闻琵琶青衫湿

谁解青衫泪:

谁解风物情:景物描写。“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

6、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

⑴身为仕途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

⑵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

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7、品味音乐、解读乐中情,品读诗中意,突破教学情意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 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 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 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 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

五、板书设计: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妇 音乐 谪居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9、鸿门宴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鸿门宴》是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人物性格特征

(2)过程和方法目标:

(3)情感和价值目标:

①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②认识项羽悲剧的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3、教学重点为:

①积累文言词句知识。②“项庄舞剑”“樊哙入帐”两段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古汉语词类活用、名作状、句子成分省略等语法知识。人物性格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秦王嬴政扫六合后,成为统一中国的始皇帝,雄视天下,风光一世。一次秦始皇出巡时,车马仪仗,威风八面,场面非常宏大。人们是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纷纷争相跑来观看。在这人群中,有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赞叹。一个说:“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另一个说:“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后来这两个人都成了历史中的风云人物,他们就是刘邦和项羽。提起此二人,提起楚汉相争,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项羽:少年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扬名天下。刘邦:登高一呼,天下云集而影从,发兵沛县。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样的两个英雄人物,为什么一个被围垓下,枭雄末路,悲歌别姬,最后自刎乌江。而另一个却能成就千秋霸业,建立大汉王朝呢?我相信等学习过这篇《鸿门宴》,大家就会找到答案了。

(2)、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然后熟读课文

3、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4、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上与宴会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5、人物性格分析:典型性格,各有个性

项羽:唯我独尊、直率鲁莽、优柔寡断、轻敌自大、寡谋轻信等

刘邦:圆滑机警、能言善辩、多谋善断;张良:老练多谋;樊哙:忠勇豪爽

五、板书设计 :(也可再启发学生按出现的、不同的人物性格,自己横向的设计一个板书) 无伤叛主告密 (鸿门宴的由来) 范增力主进攻 鸿 开端 项伯夜访张良

刘邦拉拢项伯

刘邦卑词“谢罪”

门 发展 范增蓄杀刘邦

(鸿门宴的斗争) 项庄奉命舞剑

高潮 项伯翼蔽沛公

樊哙闯帐护主

(鸿门宴后余事) 刘邦逃席至军

结局 张良留谢项王

刘邦被诛无伤

2、听听那冷雨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听听那冷雨》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选为“山水神韵”,作者从大自然的景物中获得心灵的韵味。本篇承接着上文《赤壁赋》古

文的经典,开启着下文《再别康桥》现代诗的浪漫,是一篇富含神韵的散文。作者调动了视听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会聚在一起,编织成一去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悠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方法与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深沉的乡愁和强烈的爱国情思,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和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注:“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2、讲授新课

1) 结合资料图片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2) 播放音乐朗读课文,创造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熟读文章,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文中“冷雨”实写和虚写的语句,学生回答问题

4)概括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一) 由雨季的开始,满怀深情地联系到祖国。(1)

(二)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

1、(2-4)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对祖国的印象。

2、(5-10)多角度的描写,突出了听雨的主题,描写了残缺的回忆,抒发了深藏的哀愁。

3、(11-14)写台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种记忆。

(三)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慕、回忆埋入心底,沉淀。

3、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4、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听听那冷雨

冷 凄凉 思乡之情

雨 缠绵 思慕传统文化

3、再别康桥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这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这三个方面分析诗歌的“美”;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

3、重点难点

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 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来感知“三美”。

二、教法学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先设置三个问题:诗歌的感情基调怎么样? 从诗歌的开始到结束,这种感情有否发生变化? 如果有,是怎么变化的? 播放黄磊朗诵的视听结合的《再别康桥》,让学生视、听、触三觉结合,初步体会诗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

2.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诵读体味、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 答案不需标准, 只要整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 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鉴赏品评: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走进意境,感悟诗情

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这首诗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康桥景色“美丽”和“宁静”这两个特点,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宏观上明确: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从每一诗节入手,我带着学生一起分析诗歌每一节的内容大意。

②微观上,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在幻灯片上列举中国古代离别诗的意象,让同学们了解意象的叠印才使得诗歌充满美感,然后由我分节朗诵诗歌,让学生找出每一诗节的意象。

3、课堂小结:

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作者对于康桥这个自己曾经获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这个曾给予自己智慧与自由情怀的美丽母校,表达了深情的赞美、无限的眷恋。

4.布置作业。(知识拓展)

阅读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运用三美理论赏析闻一多《死水》,300字左右。

四、板书设计

诗歌三美:音乐美——音节(押韵)

建筑美——匀称(句式)

绘画美——辞藻(意象)

5《论无性造人》

一、说教材

教学目标:

1. 了解无性造人的知识及作者的态度。2. 学习本文推理严密、层次清晰的论证特点。

3. 领会课文清新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特色

重点:

难点: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与克隆人相关的电影导入课文。/

由人类起源(女祸传土造人,夏娃、非洲大神烧陶造人)及孙悟空吹毛变猴的典故引入。

二、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课前讨论、学生谈谈自己对克隆技术及克隆人的认识。

(教师补充介绍“克隆”常识。)

3.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4、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结构、整体感知

1)作者为什么反对“无性造人”?明确:质疑克隆造人的可能性,质疑克隆造人的必要性。

2)读了课文,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教师引导。)

5、总结文章在写作、写法上的特点。

这篇文章不像一般科技文,目的不是介绍什么原理现象,而是引导我们对科学本身加以思考,作者不是靠研究而是靠推理来告诉我们如何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学。

①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明确:视角新颖独特,分析层层深入,引人入胜

明确:

(1)论证角度巧妙,推理严密、层次清晰

为论证克隆的前景暗淡,文章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人的自身生存危机──克隆人排挤衰老的真我,或许还会使自己成为不可救药的“少年犯”;二是由此带来的社会危机──入选的人员、标准及技术滥用等问题都会带来危险。精当的论述以一当十,深入浅出。

为论证克隆一个一模一样的人的事情不大可能发生,作者以退为进,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时间问题,它需要几十年的不加任何干预的观察;二是环境的再造问题,环境包括了父母乃至祖父母、整个家庭、家庭每一成员的周围所有人以及这些人周围的人乃至整个世界。第二方面的论述极为精彩,从克隆其父母开始,层层引申,严密推理,直至复制整个世界,而这又是不可能做到的。至此,读者完全信服了作者的观点:这种事真的是不可能发生的。

(2)语言优美清新、幽默含蓄、通俗易懂

在阐述克隆暗淡的前景时,作者说“很难想象,一个未经配对儿的胞核能有什么孝心和敬意之类的事;更难想象,一个人那新的、自行生育的自我,不过是一个绝对茕茕孑立、举目无

亲的孤儿”,“请问,如果你在55岁的时候,通过代理人,成为一个不可救药的少年犯,你当作何感想?”没有面色凝重的说教,只有不断引人深思的让步假想,深入浅出,令人信服。“这些词语真正的意思,是指邻近的密密挤挤的人群,在讲,在听,在微笑,在皱眉,在给与,在保留,在勉励,在推动,在爱抚,或对这个个人抡起大棒。”“仅有些基因组,而没有人在其周围,你会培育出一株脊椎植物,不会太多。”清新富有文采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6、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刘易斯•托马斯博士是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70年代末,美国举国上下反对生物学家滥用重组DNA 技术,怕他们使DNA 与大肠杆菌之类相结合会造出危险的东西。托马斯慷慨陈词,反对在科学研究方面设置禁区,坚决捍卫科学研究自由的权利,而在克隆人问题上,他又非常谨慎地表示反对。这看似矛盾的两种态度一方面体现了托马斯不断追求科学新知、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反映了他作为科学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小结:

这篇文章,托马斯用的诙谐幽默的语言,调侃的语调,娓娓而谈,生动的向我论述人类不可能克隆出一个真正的自我。人类也不可试图去克隆自己,否则只能是自我麻烦。

四、布置作业

你现在如何看到克隆及科学技术?写成一篇文章。

五、板书设计

论无性造人

托马斯

克隆──克隆人 科学技术

作者 反对 可能性 必要性

7、蒙娜丽莎的魅力

一、说教材

1、

2、教学目标

培养鉴赏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理解文章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感受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美,感受朦胧艺术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

3、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文中字词,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说教法 说学法

三、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艺术是浩瀚的海洋,畅游其中,令人的心灵神驰万里;艺术是圣洁的殿堂,徜徉其中,令人心境肃穆澄澈。观古希腊的雕塑,震㨔于它们的高贵静穆;赏中国书画,陶醉于它们的浑厚意境。见断臂美神维纳斯,畅想断臂的残缺美;听爱情绝唱梁祝,回味曲调的欢快与悲切。艺术没有民族的界线,没有时代的隔离,许许多多的经典艺术作品成为人类共同的、永恒的财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世界美术史上最具知名度的、画坛上最具诱惑力的一幅画作《蒙娜丽莎》,感受其无穷的艺术魅力。

由维纳斯的残缺美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2)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3)展示图画,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心目中的蒙娜丽莎

4

二、《蒙娜丽莎》的艺术成就:《蒙娜丽莎》的神秘之谜,《蒙娜丽莎》严谨的构图•

5)讲授课文的重点难点

(1)在作者看来,蒙娜丽莎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

提示:在作者看来,蒙娜丽莎有着超自然的神秘的魔力,她像某些音乐作品一样能够“摄魂制魄”,她那神秘莫测的微笑,让人赞叹,让人迷惑,既是一种吸引,又是一种诱惑,既引发观者的无限想像,又让人沉入深深的思索。

(2)作者认为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性是怎样形成的?文章从哪些方面来探讨了这种成因? 提示:探讨蒙娜丽莎神秘微笑的成因是这篇文章的另一项基本内容。作者认为蒙微笑的神秘性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而这些因素都体现了达•芬奇高超的画技。这些方面包括蒙娜丽莎微笑的中心部位口唇的皱痕,扁长的眼睛和没有瞳子、毫无光彩的眼睛,稍有棱角的脸部轮廓,不十分规则的下巴,直垂稍曲的头发,沉静而单纯地安放在膝上的手,从侧面旋转头来正视的身体姿势,似烟似雾的青绿色风景等。

(3)怎样理解《蒙娜丽莎的魅力》一文中的侧面说明的作用?

提示:《梦娜丽莎的魅力》一文中讲述音乐家莫扎特的故事是侧面说明。为了让读者对这种魅力有更真切的体会,作者借用音乐的道理来进行类比,属于侧面说明。莫扎特竟然让一个音符搅得心绪不宁,在终于将这个音符弹过之后才能安然入睡,可见音乐的“摄魂制魄”的巨大力量,而蒙娜丽莎的艺术魅力也正像音乐一样。文中的有着文句揭示作者这样写作的用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音乐的摄魂动魄的魔力,在一个艺术家的神经上所起的作用是如何强烈,如何持久。莱奥纳多的人物的脸上,就有这种潜在的力量,与飘忽的旋律有同样的神秘性。

3、课堂小结

古人言,“画在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让我们永远记得莱奥纳多达芬奇的智慧严谨,记得蒙娜丽莎那难以觉察的、转瞬即逝然而亘古不变的微笑,去生活中去发现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美丽。

4、布置作业

四、说板书

维纳斯 蒙娜丽莎的微笑 中国画

残缺美 意境美 虚

8、套中人

一、说教材

1、《套中人》,它是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个单元的话题是人生百相。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各类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解读名家名篇,初步涉入小说瑰丽之门。而《套中人》是19世纪后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灵活的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方法与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难点: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一提起小说,大家都很熟悉,每个人也都有自己比较喜欢的小说人物形象,或者是有自己比较喜欢的小说作家。你能举出读过的小说中印象最深的人物吗?(学生温习就知识,作为新知识的触发点)

文学即人学,这些人物在文学的画廊里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一个经典的艺术形象——别里科夫,一个套中人。(板书:套中人 契诃夫)

2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2、自读 初识套中人

别里科夫科为什么被称为套中人?

衣着上的套子 晴朗日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上的套子 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职业上的套子 教古希腊语,歌颂过去,憎恶现实

思想上的套子 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而对一切没有被政府明令禁止的事物他都觉得可疑、害怕,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语言上的套子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在这部篇幅不算长的小说里这句话竟然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了九次之多,简直就像咒语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学生练习以不同的语气读出不同的含义,符合语境,同位互评)

套子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别里科夫从外到内彻彻底底地装进套子里面,读来让人觉得可笑又可恶。

3品读 再识套中人

别里科夫成为套中人有什么后果?

1.套己

战战兢兢 六神不安、脸色苍白、垂头丧气、唉声叹气。

如脸色苍白(“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噩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他俩走远了,不见了。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他站住,瞧着我。„„”)

在上述脸色变化中揭示了别里科夫畏惧新事物的程度逐渐加深。(套子的牺牲品——可悲可怜)

2.套人

开除事件、辖制事件,他总是像一个幽灵一样不请自到地造访每个教师的住所,一句话不说地坐上一两个钟头,然后又像幽灵一样地消失了。他的恐惧像毒瘤一样一点一点地蔓延,传染给他周围的每一个人。他在学校里待了15年,整个学校乃至全城被他这样的情绪控制了15年,竟然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没有一个人想要反抗,想要对他说一个不字。可以想像一下,那是怎样的15年啊! 全城的人什么都怕: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寄信、交朋友、读书,不敢周济穷人、教人识字,不敢吃荤、打牌,不敢搞任何娱乐活动,人们都像他一样蜷缩在自己的套子里苟且偷生。上面是“面”的铺写,还不具体深入;因此作者匠心独运地把别里科夫放到所谓“恋爱事件” (漫画事件、骑车事件、争吵事件)中,作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点面结合手法使别里科夫这一形象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套子的卫道士——可憎可恨)

3.套死

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争吵,柯瓦连科一推,华连卡一笑,最终结束了别里科夫短暂的一生。这个套中人最终套进了棺材,永久性地套住了。

4、解读 三识套中人

别里科夫为什么会成为套中人?(学生讨论)

恐惧使得套中人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恐惧使得他的同事们敢怒不敢言,为了保全自己、为了一己私利而丧失人格,丧失做人的尊严,丧失做人的起码原则,如虫豸一般苟延残喘。 而恐惧产生的根源是渗透在人骨子里的奴性和漠然。长期的封建高压统治在国民身上造成了奴性心理,这种奴性心理让别里科夫战战兢兢,对新事物的禁令盲目附和,这两者是别里科夫恐惧病的病根所在。 精神上的奴性是多么害人,多么可怕,对人心灵的毒害是多么巨大,一个丧失了人格尊严的人是多么地猥琐„„

试想想,如果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当成顶天立地的人,能互相关心,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打破,而不是在他人身上寻开心(学校里的人极力撮合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婚姻并非因为他们关心他,那不过是给烦闷无聊的生活寻找点调味剂罢了) 。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内心怎么可能被恐惧牢牢地控制住呢? 人还有什么必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必要时出示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社会现实。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5悟读 审视套中人

文章的结尾说:“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许

多多,将来还不知道有多少呢?”一个别里科夫死了,可还有更多的别里科夫活着。这个人不只是活在19世纪,他还活在21世纪,甚至还会活在下一个世纪。他也不只是活在俄罗斯,他还有可能活在中国,甚至世界各地。那么你还见过哪些套中人?(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学生讨论生成自己独特的体悟与看法。

套子可以分为合理的套子、落后的套子、反动的套子。合理的套子,如生活中必要的规章制度、进步的道德规范,在民主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法规;落后的套子,主要是过时的,违反客观现实的套子,甚至是压迫人民的法律、制度、观念、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契诃夫忽略肖像描写是因为他想要表现的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人,而是“一类人”,他真正的表现对象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一群人”,不是个体,而是群体。

6结课

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也埋葬了很多的套中人。一个别里科夫就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弱点。也许他的墓志铭上写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套子”故,两者皆可抛。我们愿在后面加上:我们终会舍弃那些落后的套子,成为自由呼吸的人!

教学反思: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意义和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小说自问世以来,以其精巧的艺术构思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思考。据此,我设计了两个目标: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这两个目标是文本的双翼,一个是显性的知识目标,一个是深层的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为完成这两个教学目标,我和学生们坚持在阅读中不断提高阅读的体验,按照“自读——品读——解读——悟读”四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推进。自读,初识套中人,是尊重学生最初体验的环节,以熟悉情节,初步了解人物形象为目的。品读,再识套中人,是细读文本,品味人物的喜怒哀乐。解读,三识套中人,是对人物背后的社会与人性进行理性思考。悟读,审视套中人,利用文本中知识的构建与现实碰撞,正确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 整个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并与现实碰撞,体味其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最终实现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并获得创新发展的目的。

当然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细节的品味还有一些欠缺,学生阅读与思考的时间也不够充分。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相信以后会做的更好。


相关内容

  • 2014萍乡上栗县教师招聘面试公告
  • 2014萍乡上栗县教师招聘面试公告 [2014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课程http://kc.offcn.com/general/106/10077/] 7月19日江西教师招聘面试实战演练课程 为切实做好2014年上栗县经省统一公开招聘教师的面试工作,确保面试严谨有序.客观公正,根据<关于进一步完善全 ...

  • 非师范专业如何考教师资格证(湖北省)
  •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非师范专业如何考教师资格证 非师范专业如何考教师资格证 如何考 湖北省) (湖北省)编辑:华中师范大学信管系 编辑:华中师范大学信管系 2005 级校友宋家伟 审核: 审核:华中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钟文锐 2009 ...

  • 部分省区部分省区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 . . . . . . . 部分省区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率先于2004年进行高中课程改革的广东.山东.海南及宁夏将于2007年迎来第一次课改后的高考.目前几个省区的2007年新高考方案的修改稿或定稿已纷纷出炉.分文理,考综合能力,成为已有方案的省区的共同选择. 2007年海南 会考成绩进总分综合评价作 ...

  • 独家丨最新高考情报:山东新高考改革的变化
  • [ 背 景 ] 2017年08月08日-15日山东省集中开展<普通高中2017级课程实施方案及学科教学>培训工作,对全省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各学科教师.各级教研员及学籍系统管理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工作. 08月08日上午,张志勇副厅长在会上做了动员讲话和总体部署. 08月08日下午,省教科院张可 ...

  • 教师资格证书
  • 教师资格证书 网上填报 1:注册个人基本信息 考生注册须填写真实姓名,证件类型及证件号码.已注册的考生填写密码进行登陆,未注册的考生点击[注册]进行注册. 新注册时,要求考生填写本人的姓名.证件类型.证件号码,登录密码.电子邮箱等联络信息. 2:诚信考试承诺 新注册的考生用户必须先阅读考试承诺,先同 ...

  • 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
  • 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 (试行)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和<山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全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 ...

  • 教师资格认定现场确认注意事项
  • 2014年秋季高中(中专)教师资格认定现场确认注意事项 1.申请人应按照教师资格认定对学历的要求,确定相应的教师资格种类,按照与所学专业一致或相近的原则确定任教学科. 2.确认时间:2014年11月4日至11月6日(上午8:00至12:00,下午2:30至5:30). 3.确认地点:邵阳市教育局. ...

  • 2015年成功考取教师资格证经验总结
  • 2015年教师资格证经验总结 我于2015年上半年大学四年级在山东青岛考取的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就我的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下近两年考证的形势和具体的过程. 随着教师待遇的提高和准入门槛的提高,近几年考取教师资格证的人越来越多,从青岛的报名人数看有翻翻的现象.2014年前,教师证还是省考,每个省各自出 ...

  • 高中语文课题
  • 三.测试程序 (一)领取准考证:考生5月18日下午5点到亳州一中南校北门广场前凭身份证领取准考证. (二)候考:考生5月19日上午7:30到亳州一中南校明智楼和德智楼报到.抽签,8:00正式开考. (三)点名:由纪检员点名,校验证件后考生由引导员带入候考室.正式开考后15分钟未到的,取消测试资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