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感染知识讲座

院内感染知识讲座

一、简介:

院内感染也称医院感染。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发生就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每次消毒、灭菌、隔离达到预定的要求,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此同时,有责任向社会进行人人讲究卫生、时间保护环境的宣传。

二、分类:感染部位:全身各个器官、各个部位都可能发生院内感染。

(一)、根据病原体来源可将院内感染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

1、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院内感染。病原体通常为寄居在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通常是不致病的,但当个体的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况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则会成为条件致病菌发生感染。

2、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身体以外的个体、环境等。包括从个体到个体的直接传播和通过物品、环境而引起的间接感染。

(二)、根据病原体种类可将院内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及原虫感染等,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每一类感染有可根据病原体的具体名称分类,如柯萨奇病毒感染、爱柯病毒感染、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三、特殊表现

1、由于医院是各种疾病集中的场所,因此其病原体自种类比较繁多,且来源也比较广泛;

2、医院中流行的菌株大多为耐药性菌株,甚至为多重耐药菌株,感染后可给临床治疗带来相当的困难;

3、污染环节较多,控制难度大;

4、易感人群集中,抗病能力差,感染后病死率较高。

四、原因:

(一)交叉感染

1.病人入院时正处于某种传染病的潜伏期,入院后发病,此时病人就是该病的传染来源。与其同室居住的病人,就有被传染发病的可能,尤以呼吸道传染病为甚。如胃溃疡病人入院时正处于流行性感冒的潜伏期,入院后发病,则同室病人即可感染流感。

2.不同传染病,收容在同一病区,如果消毒、隔离不严,则易发生交叉感染。

3.虽然一病室收容同一种传染病病人,但如果感染的病原体型别不同,也会发生交叉感染,如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

4.入院时诊断错误,如把一种传染病误诊为另一种传染病,也会发生交叉感染。如把猩红热病人误诊为麻疹,而入麻疹病房;把传染病误诊为非传染病,均可造成院内感染。

5.住院病人或医院工作人员是病原携带者,患某种疾病的人,同时又是另一种疾病的病原携带者,如癌症病人携带肺炎克雷伯杆菌,可引起肿瘤病房内肺炎爆发。此类感染难以查明,因为很少对住院人做系统的带菌检查。医院工作人员若为结核、痢疾的病原体携带者,可引起住院病人感染、甚而爆发。

(二)病菌感染

许多条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由于病人抵抗力降低,而造成自身感染。

(三)化学药物

近年来国内外医院应用抗生素品种繁多,数量大,导致抗药菌株增加,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屡见不鲜,而造成院内感染。

1.无明显指征用药 病人患一般伤风感冒,却使用抗生素治疗。外科病房不经任何化验证明,常使用抗生素预防。

2.广谱抗生素局部应用,容易产生抗药菌株。

3.用药配伍不当 如对病人使用抑菌剂红霉素或氯霉素的同时又使青霉素治疗。红霉素及氯霉素的抗菌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青霉素为杀菌药物,其杀菌机制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胞破裂而死亡,故对繁

殖旺盛期的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被红霉素或氯霉素抑制而处于静止期的细菌,对青霉素将产生耐药性。

4.利用抗生素进行“心理”治疗或作试验诊断性应用。 抗生素的使用与耐药性细菌的产生有明显的平行关系。应用某种抗生素的地方,就会出现对同样抗生素有耐药性的细菌。 抗生素对机体影响也很明显。有些直接伤害防御机制,最显著的是粒细胞减少及骨髓再生障碍,其次抑制抗体产生和淋巴细胞转化等。有些间接导致代谢及免疫状态变化,如肝、肾、肠等器官机能障碍。有的影响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从而降低机体抵抗力。

总之,由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而导致病人抵抗力降低,抗药菌株增加,从而使医院感染增多。

(四)管理不当

1.探视制度不严 对探视者不加管理,随意出入病房,可由探视者带入污染食物、物品等而引起医院感染。

2.医院内隔离、消毒制度执行不严格 如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医护人员接触污染物后不洗手消毒而又去处理其他病人;食品、食具被污染未处理等都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五、促发因素:

(一)、主观因素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规章制度不全,无健全的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住院部没有入院卫生处臵

制度,致使感染源传播。此外,缺乏对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客观因素 侵入性诊治手段增多据统计,美国每年因使用医疗器械而发生感染者占医院感染的45%。如内窥镜、泌尿系导管、动静脉导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入装臵、脏器移植、牙钻、采血针、吸血管、监控仪器探头等侵入性诊治手段,不仅可把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而且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使用可抑制免疫的治疗方法因为治疗需要,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接受化疗、放疗后,致使病人自身免疫机能下降而成为易感者。大量抗生素的开发和普及治疗过程中应用多种抗生素或集中使用大量抗生素,使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易感病人增加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过去某些不治之症可治愈或延长生存时间,故住院病人中慢性疾病、恶性疾病、老年病人所占比例增加,而这些病人对感染的抵抗力是相当低的。环境污染严重医院中由于传染源多,所以环境的污染也严重。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感染患者的病房,厕所的污染也很严重,抽水马桶每抽一次水都可能激起大量微生物气溶胶。病区中的公共用品,如水池、浴盆、便器、手推车、拖布、抹布等,也常有污染。对探视者未进行必要的限制对探视者放松合理和必要的限制时,以致由探视者或陪住人员把病原菌带入医院

六、流行过程:

(一)、医源性传播

1、经医疗器械和设备传播: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在使用过程中被污染都可以造成医源性传播。

2、经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可经此传播的疾病主要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其中乙型肝炎和艾滋病是防治重点。

3、经药品及药液传播:各种输液制品在生产过程或使用过程中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多数微生物能在溶液中生长,从而造成医源性传播。

(二)、主要因素

1、领导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

2、医院内交叉感染;

3、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抗菌制剂;

4、医院消毒隔离和灭菌操作不严格;

5、临床治疗方式的改变。

七、常见感染:

(一)、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常发生在一些慢性严重影响病人防御机制的疾病,如癌、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或行气管切开术、安臵气管导管等病人中。判断肺部感染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X线透视或照片,其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3.3%~42%。肺部感染对危重病人、免疫抑制状态病人及免疫力衰弱等病人的威胁性大,病死率可达30%-50%。

病人在入院时没有尿路感染的症状,而在其住院期间24小时后出现症状(发热、排尿困难等),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虽无症状,但尿标本中的白细胞在10个/ml以上,细菌多于105/ml,都可判为尿路感染。我国统计,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0.8%~31.7%,66%~86%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导尿管的使用有关。

(三)、伤口感染

伤口感染包括外科手术及外伤性事件中的伤口感染,判断伤口感染主要看伤口及附近组织有无炎性反应或出现脓液,更确切是细菌培养。据统计伤口感染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5%。 孩子谨防感冒

(四)、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不仅在健康人中可以传染,在病人中更易传染。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经消化道传染。病人排出带有病毒的粪便,未经消毒处理,污染了水源或食物,人们误食了未煮沸的水或未煮熟的食物而被传染,即粪-口传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血液及各种体液中,传染性血液可透过皮肤、粘膜的微小损害而感染,还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或通过输注血液制品,密切性接触而传染。

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皮肤或皮下组织化脓、各种皮炎、褥疮感染、菌血症、静脉导管及针头穿刺部位感染、子宫内膜感染、腹内感染等。住院病人中凡有气管插管、多次手术或延长手术时间、留臵导尿、应用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者,以及老年病人,均应视为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对象。

八、预防与控制:

(一)、常用指标

医院感染的监测指系统地连续观察在医院的人群中医院感染发生的频率和分布以及影响感染的有关因素。其目的是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消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根据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以降低或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保护医院环境中特殊人群的健康。

(二)、感染监测

1、医院感染发生率:指一定时期内,在所有入院病人中发生医院感染新病例数的频率。

2、医院感染患病率:观察期内医院感染的总病例数占同期住院病人总数的比例。

3、医院感染续发率:是指与指示病例有效接触后经一个最长潜伏期,在接触者中续发病例数与接触者总数的比值。

4、医院感染漏报率:为确保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的准确性,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漏报率调查。

1、隔离患者;

2、检疫;

3、检查病原携带者。

九、影响:

1、现代化诊疗技术和侵入性操作:如器官移植、血液透析、导尿和脑室引流等。

2、损伤免疫系统的各种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剂和放射治疗等。

3、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原发病:如糖尿病、肝硬化和肿瘤等。

4、引起正常菌群失调的大量抗生素的使用。

怒江州中医院感染科

2010年3月22日

院内感染知识讲座

一、简介:

院内感染也称医院感染。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发生就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每次消毒、灭菌、隔离达到预定的要求,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此同时,有责任向社会进行人人讲究卫生、时间保护环境的宣传。

二、分类:感染部位:全身各个器官、各个部位都可能发生院内感染。

(一)、根据病原体来源可将院内感染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

1、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院内感染。病原体通常为寄居在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通常是不致病的,但当个体的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况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则会成为条件致病菌发生感染。

2、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身体以外的个体、环境等。包括从个体到个体的直接传播和通过物品、环境而引起的间接感染。

(二)、根据病原体种类可将院内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及原虫感染等,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每一类感染有可根据病原体的具体名称分类,如柯萨奇病毒感染、爱柯病毒感染、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三、特殊表现

1、由于医院是各种疾病集中的场所,因此其病原体自种类比较繁多,且来源也比较广泛;

2、医院中流行的菌株大多为耐药性菌株,甚至为多重耐药菌株,感染后可给临床治疗带来相当的困难;

3、污染环节较多,控制难度大;

4、易感人群集中,抗病能力差,感染后病死率较高。

四、原因:

(一)交叉感染

1.病人入院时正处于某种传染病的潜伏期,入院后发病,此时病人就是该病的传染来源。与其同室居住的病人,就有被传染发病的可能,尤以呼吸道传染病为甚。如胃溃疡病人入院时正处于流行性感冒的潜伏期,入院后发病,则同室病人即可感染流感。

2.不同传染病,收容在同一病区,如果消毒、隔离不严,则易发生交叉感染。

3.虽然一病室收容同一种传染病病人,但如果感染的病原体型别不同,也会发生交叉感染,如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

4.入院时诊断错误,如把一种传染病误诊为另一种传染病,也会发生交叉感染。如把猩红热病人误诊为麻疹,而入麻疹病房;把传染病误诊为非传染病,均可造成院内感染。

5.住院病人或医院工作人员是病原携带者,患某种疾病的人,同时又是另一种疾病的病原携带者,如癌症病人携带肺炎克雷伯杆菌,可引起肿瘤病房内肺炎爆发。此类感染难以查明,因为很少对住院人做系统的带菌检查。医院工作人员若为结核、痢疾的病原体携带者,可引起住院病人感染、甚而爆发。

(二)病菌感染

许多条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由于病人抵抗力降低,而造成自身感染。

(三)化学药物

近年来国内外医院应用抗生素品种繁多,数量大,导致抗药菌株增加,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屡见不鲜,而造成院内感染。

1.无明显指征用药 病人患一般伤风感冒,却使用抗生素治疗。外科病房不经任何化验证明,常使用抗生素预防。

2.广谱抗生素局部应用,容易产生抗药菌株。

3.用药配伍不当 如对病人使用抑菌剂红霉素或氯霉素的同时又使青霉素治疗。红霉素及氯霉素的抗菌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青霉素为杀菌药物,其杀菌机制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胞破裂而死亡,故对繁

殖旺盛期的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被红霉素或氯霉素抑制而处于静止期的细菌,对青霉素将产生耐药性。

4.利用抗生素进行“心理”治疗或作试验诊断性应用。 抗生素的使用与耐药性细菌的产生有明显的平行关系。应用某种抗生素的地方,就会出现对同样抗生素有耐药性的细菌。 抗生素对机体影响也很明显。有些直接伤害防御机制,最显著的是粒细胞减少及骨髓再生障碍,其次抑制抗体产生和淋巴细胞转化等。有些间接导致代谢及免疫状态变化,如肝、肾、肠等器官机能障碍。有的影响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从而降低机体抵抗力。

总之,由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而导致病人抵抗力降低,抗药菌株增加,从而使医院感染增多。

(四)管理不当

1.探视制度不严 对探视者不加管理,随意出入病房,可由探视者带入污染食物、物品等而引起医院感染。

2.医院内隔离、消毒制度执行不严格 如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医护人员接触污染物后不洗手消毒而又去处理其他病人;食品、食具被污染未处理等都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五、促发因素:

(一)、主观因素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规章制度不全,无健全的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住院部没有入院卫生处臵

制度,致使感染源传播。此外,缺乏对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客观因素 侵入性诊治手段增多据统计,美国每年因使用医疗器械而发生感染者占医院感染的45%。如内窥镜、泌尿系导管、动静脉导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入装臵、脏器移植、牙钻、采血针、吸血管、监控仪器探头等侵入性诊治手段,不仅可把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而且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使用可抑制免疫的治疗方法因为治疗需要,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接受化疗、放疗后,致使病人自身免疫机能下降而成为易感者。大量抗生素的开发和普及治疗过程中应用多种抗生素或集中使用大量抗生素,使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易感病人增加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过去某些不治之症可治愈或延长生存时间,故住院病人中慢性疾病、恶性疾病、老年病人所占比例增加,而这些病人对感染的抵抗力是相当低的。环境污染严重医院中由于传染源多,所以环境的污染也严重。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感染患者的病房,厕所的污染也很严重,抽水马桶每抽一次水都可能激起大量微生物气溶胶。病区中的公共用品,如水池、浴盆、便器、手推车、拖布、抹布等,也常有污染。对探视者未进行必要的限制对探视者放松合理和必要的限制时,以致由探视者或陪住人员把病原菌带入医院

六、流行过程:

(一)、医源性传播

1、经医疗器械和设备传播: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在使用过程中被污染都可以造成医源性传播。

2、经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可经此传播的疾病主要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其中乙型肝炎和艾滋病是防治重点。

3、经药品及药液传播:各种输液制品在生产过程或使用过程中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多数微生物能在溶液中生长,从而造成医源性传播。

(二)、主要因素

1、领导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

2、医院内交叉感染;

3、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抗菌制剂;

4、医院消毒隔离和灭菌操作不严格;

5、临床治疗方式的改变。

七、常见感染:

(一)、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常发生在一些慢性严重影响病人防御机制的疾病,如癌、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或行气管切开术、安臵气管导管等病人中。判断肺部感染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X线透视或照片,其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3.3%~42%。肺部感染对危重病人、免疫抑制状态病人及免疫力衰弱等病人的威胁性大,病死率可达30%-50%。

病人在入院时没有尿路感染的症状,而在其住院期间24小时后出现症状(发热、排尿困难等),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虽无症状,但尿标本中的白细胞在10个/ml以上,细菌多于105/ml,都可判为尿路感染。我国统计,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0.8%~31.7%,66%~86%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导尿管的使用有关。

(三)、伤口感染

伤口感染包括外科手术及外伤性事件中的伤口感染,判断伤口感染主要看伤口及附近组织有无炎性反应或出现脓液,更确切是细菌培养。据统计伤口感染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5%。 孩子谨防感冒

(四)、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不仅在健康人中可以传染,在病人中更易传染。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经消化道传染。病人排出带有病毒的粪便,未经消毒处理,污染了水源或食物,人们误食了未煮沸的水或未煮熟的食物而被传染,即粪-口传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血液及各种体液中,传染性血液可透过皮肤、粘膜的微小损害而感染,还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或通过输注血液制品,密切性接触而传染。

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皮肤或皮下组织化脓、各种皮炎、褥疮感染、菌血症、静脉导管及针头穿刺部位感染、子宫内膜感染、腹内感染等。住院病人中凡有气管插管、多次手术或延长手术时间、留臵导尿、应用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者,以及老年病人,均应视为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对象。

八、预防与控制:

(一)、常用指标

医院感染的监测指系统地连续观察在医院的人群中医院感染发生的频率和分布以及影响感染的有关因素。其目的是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消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根据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以降低或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保护医院环境中特殊人群的健康。

(二)、感染监测

1、医院感染发生率:指一定时期内,在所有入院病人中发生医院感染新病例数的频率。

2、医院感染患病率:观察期内医院感染的总病例数占同期住院病人总数的比例。

3、医院感染续发率:是指与指示病例有效接触后经一个最长潜伏期,在接触者中续发病例数与接触者总数的比值。

4、医院感染漏报率:为确保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的准确性,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漏报率调查。

1、隔离患者;

2、检疫;

3、检查病原携带者。

九、影响:

1、现代化诊疗技术和侵入性操作:如器官移植、血液透析、导尿和脑室引流等。

2、损伤免疫系统的各种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剂和放射治疗等。

3、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原发病:如糖尿病、肝硬化和肿瘤等。

4、引起正常菌群失调的大量抗生素的使用。

怒江州中医院感染科

2010年3月22日


相关内容

  • 院内感染工作总结
  • 内分泌二科院内感染管理工作总结 在院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2012年上半年我院院内感染做了大量工作.从组织落实开始,到严格管理制度,开展必要的临床监测等,采取多种措施,使我院的院内感染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将医院内感染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为了进一步搞好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现将本年度院内感染控制工 ...

  • 医院感染管理科办公室工作总结
  • 随着医学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感染在医院管理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医院感染不但关系到医患双方的健康而且影响到医院的医疗质量.在院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从组织落实开始,到严格管理制度,采取多种措施,使保健院的院内感染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为了今后进一步搞好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现将医院本年度院内感染控制

  • 2011年医院感染管理科办公室工作总结
  • 2011年医院感染管理科办公室工作总结 随着医学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感染在医院管理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医院感染不但关系到医患双方的健康而且影响到医院的医疗质量.在院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从组织落实开始,到严格管理制度,采取多种措施,使保健院的院内感染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为了今后进一步搞好院内 ...

  • 检验科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
  • [摘要]医学的发展不断进行,但是伴随着它的发展,显露出了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医院感染,而检验科在预防医院感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总结了一些检验科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 [关键词]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 1 提高认识,常规预防,防止由检验科造成的医院感染 检验科是处理各种标本的部 ...

  • 2013年科教科上半年度工作总结
  • 2013年科教工作上半年度总结 2013年上半年,医院科教工作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坚持贯彻实施"科教兴医"的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科技兴院"步伐,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科研水平,落实科研.教学.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临床带 ...

  • 2014年传染病防控培训计划_2
  • 感染管理科2015年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计划 根据2015年传染病防治工作要点,拟定本培训计划. 1.把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岗位培训制度中,将传染病防治知识作为医务人员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并进行考核. 2.培训目标: ①医务人员应熟悉传染病法律.法规.规范,掌握疫情报告要求,正确 ...

  • 2017年上半年医疗工作总结
  • 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我院上半年医政工作在区卫计委医政医管科和院长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根据<2017年姜堰区医政医管工作要点>要求,制定了2017年医政管理.卫生科教.药械管理.护理和院感等相关工作计划并于实施.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医政工作,通过 ...

  • 院感科工作计划
  • 人民医院2013年院感科月工作计划 为提高我院院感管理质量,进一步搞好院感管理工作,保障医疗.护理安全,特制定2013年工作计划: 2013年第一季度院感科工作计划 工作重点:依据等级医院评审要求,整理资料,开展培训.为等级医院评审做准备. 一月 1.制定2013年工作计划.措施(包括管理计划.培训 ...

  • 2015防保科工作总结
  • 防保科工作总结 2015年度即将过去,在各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及在医院党政部门直接领导下,科室人员认真履行工作责任,团结协作,努力进取,积极开展各项工作,顺利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手足口病.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及流感样病例报告等及相关工作.出生医学证明的办理,科室工作得到大家的认可及好评.现将完成情况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