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忱:在郢书燕说之后让子弹乱飞

就像马识途爷爷给姜文那小子留了个故事,让这个一直“站着赚钱”的中国电影人,最近整出一部谁都愿意来胡说八道评品一番的电影《让子弹飞》一样,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真不知道给我们这些没有长进的不肖子孙们,留下了几多值得你10天10夜也讲不完的好故事。

今日,老朽闲来无事,就将2000多年前老祖宗曾留下了的一个既脍炙人口又妙趣横生的“郢书燕说”故事,来添油加醋并添枝加叶说道说道。然后,再将一些牛人品评姜文《让子弹飞》的精彩话语,摘肝取胆分列于后,看看这些牛人是不是郢书燕说的翻版。

话说,古代中国一个名叫郢的地方(现湖北荆州附近,当时属于楚国地界),有一人在夜晚写信给远在燕国(现河北辽宁一带)当官,已经做到了相国这样高位的好朋友。谁知其身边举着蜡烛照明的人是个弱智,此人把蜡烛举得很低很低,使得烛光昏暗导致写信的主人看不清楚写在纸上的字,于是,写信的人便对着举烛的人喊道“请把蜡烛举高”。结果,自己却在下意识中将“请把蜡烛举高”这句话给写进了信里。

后来,远在燕国收信的相国朋友读信时,却对这句无意中被写进信里的“请把蜡烛举高”,百思不得其解,怎么看都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事实上他也应该看不懂才对鸟。如果这句被远在天边的朋友下意识写进信里的废话,要是立马就能看懂,那么,这个相国大概就是玉帝或上帝的相国了。

据说此人不愧是官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达人,看了半天之后,聪明的相国似乎有了心领神会的感觉,突然明白了朋友的一片美意,全寄托在这句话里。尽管这句“请把蜡烛举高”的话,怎么看都是一句废话,确实与朋友来信的意思不匹配,但是,相国想到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朋友为何要把这句咋看是废话,却细读揣摩后大有深意的话写进信里呢?一旦想到朋友或许将这句莫名其妙的话另有所指,相国的思路终于被顿然激发而大为拓展,便豁然开朗有了醍醐灌顶之感,原来朋友的意思,竟然是委婉地用一支被高举的蜡烛,来建议自己做官应该“崇尚光明”。其用来治国平天下的意思,自然就是要“举贤任能”。

于是,这位相国便将自己的这种理解禀告给了国王所知。国王听后不仅大喜过望,而且立马采纳了相国的这一治国好建议,遂将“举贤任能”作为新的重大国策予以实施。从而,合乎逻辑的结果自然是,很快就实现了燕国的大治。这句“请把蜡烛举高”的废话,真的给国家的发展强大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简直比当年那句“抓纲治国”的牛人牛语,更有历史的影响力。而所有这一切的根源,都是来自那位写信的人,下意识地将一句莫名其妙的废话写进了信中,才给一个国家带来了如此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大变化。

好了,故事已经讲完,废话少说。下面开始进入正题。

现在想问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果这个老祖宗留下的脍炙人口的故事,若被一个巨有才的中国电影编剧改编成好莱坞式的大片,是不是可以起名叫做《一根高举的蜡烛令一个国家起飞》?

请不要笑提问题的人弱智。你要是不幸真的笑了,相信很快就会后悔的。因为目前就有许多自认绝顶聪明的达人,都让姜文射出的那粒不知飞到了何处的子弹,仿佛都被击中脑袋之后开始兴奋异常,几乎个个都变成了那个读郢地朋友来信时,能把一句废话解读出如此具有微言大义的燕国人了。

众所周知,最近,中国的电影界出了一部几乎将中国的顶尖男星一网打尽的豪华大片,名叫《让子弹飞》。按一位凯迪网友非常简洁的介绍,其讲述的故事,是“改编自四川作家马识途的小说《夜谭十记》中的一篇《巴陵野老盗官记》。原著讲述的故事,是北洋军阀时期,一个嫉恶如仇的土匪用钱买了一个县长的官位。其居官之后,竟然白天审案为百姓申冤,夜里则扮成响马杀富济贫,最后悲惨地被捕遭枪决。”

据说,马识途的小说把这个故事讲得不仅妙趣横生,而且也确实合乎情理。然而,这个故事被姜文一鼓捣,顿成中国“魔幻主义”电影的开山之作,无论是其台词的荒唐吊诡,还是其情节的搞怪无厘头,乃至其出演影片的男影星之多,均堪称中国电影之最。

以下,仅仅是摘自凯迪社区一些评论这部电影的说辞,尽管大都风牛马不相及,但诸位影评达人,似乎都作为一家之言,不仅言之成理,而且妙趣横生。

《子弹也可以不飞》:姜文执导的《让子弹飞》公映一周多了,不仅票房完胜,且热评如潮。然而,誉多还是毁多,圈内圈外,均无科学统计,加上一些论坛删除或关闭不合该坛“主流”的评论,更使总评难定分值。好在正负两面评价的主要论点是基本清晰的:积极肯定甚至狂热追捧者解读出该片的政治隐喻,认为在貌似无厘头的情节中隐埋了无数“张大正义”的草蛇灰线。这样难得的政治寓言在时下三宽欠奉的大环境下,不仅有勇,而且有谋,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持负面意见者则认为该剧改编拙劣,逻辑荒诞、对白低俗,以无聊为高明,用忽悠以欺世,是世无“才导”,遂使竖子“盗名”的又一部烂片。

《的一些暗线、隐喻、野心和吹捧》: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姜文那句“我姜文站着,也能把钱挣了”。这点野心,观众都看的出来,也不难理解这句有点揶揄闷头挣钱的冯小刚。冯导岂是在于这点揶揄的人?还主动客串了汤师爷,和葛优联袂出演赚钱众。(冯导不但拍片赚钱发挥稳定,客串也是稳定的头五分钟就死。)汤师爷落水而死,葛优演的马邦德为求活命,一直在冒充汤师爷。可以说,在电影里,葛优代表了冯小刚。马邦德说的,就是汤师爷说的。也是冯小刚说的。

《姜文那一哆嗦——观后》:姜文由于自身的审美限制,在后天进行了很多恶补。但是从他的电影来看,这些恶补都是补丁式的,不是模块式的,更不是系统式的。《让子弹飞》里,姜文自然是不肯用威风锣鼓的,因为那玩意儿品味极低,而且烂俗不堪,所以他换用太鼓。姜文也不肯露了怯,所以让一群土匪在长草中纵马下山,但是身上分明插着日本战国斥候骑兵的小旗。姜文也要让男人们都赤膊上阵,露出精壮的肌肉来,才够雄浑有力,充满男性魅力。而我也很清楚地看到,他所做的一切,都学到了形,而在神髓上始终隔了一层纱。我想,如果要去掉这重纱,大概需要从喝茶开始做,但他怕从来没有那么多时间。要是真有了这个,《让子弹飞》的结尾才有可能精彩起来,而不是像现在一样直坠而下-英雄已经亮完肌肉,坏蛋的存在已经威胁到英雄的苍白,姜文怎么可能想得出更精彩的结尾呢?在他的世界里,故事一早就已经结束了,英雄没有“接下来”这一说的。

《让子弹飞是一种革命》:如果这部电影像某些人说的那样,表达了革命,也是一种在北洋时期开始的时候,发生过的革命。在《让子弹飞》里,当假张麻子把辛亥误为一个地名的时候,黄四郎纠正道,辛亥是一种革命。这个每每令我大笑的电影,我感觉,这句话说的最精辟。辛亥就是一种革命,一种同盟会这样的革命党人才能策动的革命。《让子弹飞》说的如果是革命话,也只能是一场当年革命党人的革命,而非我们某些看官眼里别的什么革命。除了几个土匪和几个家丁,电影里所有的百姓都是些光着脊梁的模糊影子,只会一齐跪倒,一齐欢呼,一齐奔跑,一齐抢劫。革命的发动者,无疑是张麻子和他的弟兄。即便如此,散了银子,也发了枪,仍然不足以让群众起来跟着革命。城里所有的钱都进了黄家的碉楼,所点起的群众怒火,也不烧不起革命烈火,即使有枪在手,也是烧火棍。只有张麻子拿到了黄四郎的替身,假作打赢了,捉到了真的黄四郎,而且当众切下了这个无辜者的脑袋,群众才起来,冲进黄家。于是革命成了功,大家把黄家搬了个空,光脊梁的人们手里的枪,换成了乱七八糟的浮财。

《神一样的影评》:电影故事的发生地,为什么叫鹅城呢?虽然只是一个个小小的县城,不过象征的正是我们的祖国啊。我们的版图是什么样子呢?是啊,我们常说它是一只雄鸡,不过,我想事实上它并没有那么威风。与其说是雄鸡,不如说是肥大呆滞的一头蠢鹅吧。我们也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鹅城之中。在这鹅城中,有县长,有恶霸,还有无数浑浑噩噩的百姓。而县长,恶霸,这些有钱人靠什么发家呢?他们靠洗劫老百姓的财富发家。他们把老百姓当做廉价劳动力,贩卖到美国,挣得美元供自己挥霍。不由的让人联想到我国高企的外汇储备,两房和美国债券的巨额亏损,已经无以为继的出口导向型经济。

《不必对做太过的延伸解读》:一些朋友对《让子弹飞》做了一些延伸解读,多年来的直线思维模式让这些朋友养成了政治家看戏的惯性心态。一部娱乐故事片,主要功用便是让观众娱乐解乏,让它承载太沉重的政治包袱,至于么?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红楼梦》,您想去怎么意会那是您自己的事,非要发出那类警醒梦中人夸张惊呼,在当今比较过敏的政治环境下,无异于给那些具有封杀癖好的人提供依据,无意中就成了构陷帮闲,实在不利于繁荣文艺创作。更有一些评论者自觉当起“阅评小组”的角色,自以为占据着某个道德制高点,在对姜文进行声嘶力竭的道德审判之后,更对这部作品的审查机构大肆挞伐,“……审查机构的人都瞎了眼么,居然敢让《让子弹飞》这样的片子通过?”这就远不是对一部作品的正常批评了。都到了互联网时代,都在为推动政治文明努力,别推历史倒车,尤其做人别那么阴暗,您有找抽的受虐病态,别指望人家跟着您一起阳痿。

结语

《让子弹飞》,这部据说开始导致各地票房水漫屋顶,已经令好莱坞大腕都开始垂涎的大片,美国佬也磨拳搽掌准备出资盘下版权后再改为USA版同名巨片。由此看来,姜文为这部大片所起的名字似乎看来太温和了,在日后由山姆大叔家的小子们重拍时,是不是真应该改名叫《让子弹乱飞》。

不知姜导意下如何?

(2010-12-29)

就像马识途爷爷给姜文那小子留了个故事,让这个一直“站着赚钱”的中国电影人,最近整出一部谁都愿意来胡说八道评品一番的电影《让子弹飞》一样,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真不知道给我们这些没有长进的不肖子孙们,留下了几多值得你10天10夜也讲不完的好故事。

今日,老朽闲来无事,就将2000多年前老祖宗曾留下了的一个既脍炙人口又妙趣横生的“郢书燕说”故事,来添油加醋并添枝加叶说道说道。然后,再将一些牛人品评姜文《让子弹飞》的精彩话语,摘肝取胆分列于后,看看这些牛人是不是郢书燕说的翻版。

话说,古代中国一个名叫郢的地方(现湖北荆州附近,当时属于楚国地界),有一人在夜晚写信给远在燕国(现河北辽宁一带)当官,已经做到了相国这样高位的好朋友。谁知其身边举着蜡烛照明的人是个弱智,此人把蜡烛举得很低很低,使得烛光昏暗导致写信的主人看不清楚写在纸上的字,于是,写信的人便对着举烛的人喊道“请把蜡烛举高”。结果,自己却在下意识中将“请把蜡烛举高”这句话给写进了信里。

后来,远在燕国收信的相国朋友读信时,却对这句无意中被写进信里的“请把蜡烛举高”,百思不得其解,怎么看都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事实上他也应该看不懂才对鸟。如果这句被远在天边的朋友下意识写进信里的废话,要是立马就能看懂,那么,这个相国大概就是玉帝或上帝的相国了。

据说此人不愧是官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达人,看了半天之后,聪明的相国似乎有了心领神会的感觉,突然明白了朋友的一片美意,全寄托在这句话里。尽管这句“请把蜡烛举高”的话,怎么看都是一句废话,确实与朋友来信的意思不匹配,但是,相国想到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朋友为何要把这句咋看是废话,却细读揣摩后大有深意的话写进信里呢?一旦想到朋友或许将这句莫名其妙的话另有所指,相国的思路终于被顿然激发而大为拓展,便豁然开朗有了醍醐灌顶之感,原来朋友的意思,竟然是委婉地用一支被高举的蜡烛,来建议自己做官应该“崇尚光明”。其用来治国平天下的意思,自然就是要“举贤任能”。

于是,这位相国便将自己的这种理解禀告给了国王所知。国王听后不仅大喜过望,而且立马采纳了相国的这一治国好建议,遂将“举贤任能”作为新的重大国策予以实施。从而,合乎逻辑的结果自然是,很快就实现了燕国的大治。这句“请把蜡烛举高”的废话,真的给国家的发展强大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简直比当年那句“抓纲治国”的牛人牛语,更有历史的影响力。而所有这一切的根源,都是来自那位写信的人,下意识地将一句莫名其妙的废话写进了信中,才给一个国家带来了如此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大变化。

好了,故事已经讲完,废话少说。下面开始进入正题。

现在想问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果这个老祖宗留下的脍炙人口的故事,若被一个巨有才的中国电影编剧改编成好莱坞式的大片,是不是可以起名叫做《一根高举的蜡烛令一个国家起飞》?

请不要笑提问题的人弱智。你要是不幸真的笑了,相信很快就会后悔的。因为目前就有许多自认绝顶聪明的达人,都让姜文射出的那粒不知飞到了何处的子弹,仿佛都被击中脑袋之后开始兴奋异常,几乎个个都变成了那个读郢地朋友来信时,能把一句废话解读出如此具有微言大义的燕国人了。

众所周知,最近,中国的电影界出了一部几乎将中国的顶尖男星一网打尽的豪华大片,名叫《让子弹飞》。按一位凯迪网友非常简洁的介绍,其讲述的故事,是“改编自四川作家马识途的小说《夜谭十记》中的一篇《巴陵野老盗官记》。原著讲述的故事,是北洋军阀时期,一个嫉恶如仇的土匪用钱买了一个县长的官位。其居官之后,竟然白天审案为百姓申冤,夜里则扮成响马杀富济贫,最后悲惨地被捕遭枪决。”

据说,马识途的小说把这个故事讲得不仅妙趣横生,而且也确实合乎情理。然而,这个故事被姜文一鼓捣,顿成中国“魔幻主义”电影的开山之作,无论是其台词的荒唐吊诡,还是其情节的搞怪无厘头,乃至其出演影片的男影星之多,均堪称中国电影之最。

以下,仅仅是摘自凯迪社区一些评论这部电影的说辞,尽管大都风牛马不相及,但诸位影评达人,似乎都作为一家之言,不仅言之成理,而且妙趣横生。

《子弹也可以不飞》:姜文执导的《让子弹飞》公映一周多了,不仅票房完胜,且热评如潮。然而,誉多还是毁多,圈内圈外,均无科学统计,加上一些论坛删除或关闭不合该坛“主流”的评论,更使总评难定分值。好在正负两面评价的主要论点是基本清晰的:积极肯定甚至狂热追捧者解读出该片的政治隐喻,认为在貌似无厘头的情节中隐埋了无数“张大正义”的草蛇灰线。这样难得的政治寓言在时下三宽欠奉的大环境下,不仅有勇,而且有谋,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持负面意见者则认为该剧改编拙劣,逻辑荒诞、对白低俗,以无聊为高明,用忽悠以欺世,是世无“才导”,遂使竖子“盗名”的又一部烂片。

《的一些暗线、隐喻、野心和吹捧》: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姜文那句“我姜文站着,也能把钱挣了”。这点野心,观众都看的出来,也不难理解这句有点揶揄闷头挣钱的冯小刚。冯导岂是在于这点揶揄的人?还主动客串了汤师爷,和葛优联袂出演赚钱众。(冯导不但拍片赚钱发挥稳定,客串也是稳定的头五分钟就死。)汤师爷落水而死,葛优演的马邦德为求活命,一直在冒充汤师爷。可以说,在电影里,葛优代表了冯小刚。马邦德说的,就是汤师爷说的。也是冯小刚说的。

《姜文那一哆嗦——观后》:姜文由于自身的审美限制,在后天进行了很多恶补。但是从他的电影来看,这些恶补都是补丁式的,不是模块式的,更不是系统式的。《让子弹飞》里,姜文自然是不肯用威风锣鼓的,因为那玩意儿品味极低,而且烂俗不堪,所以他换用太鼓。姜文也不肯露了怯,所以让一群土匪在长草中纵马下山,但是身上分明插着日本战国斥候骑兵的小旗。姜文也要让男人们都赤膊上阵,露出精壮的肌肉来,才够雄浑有力,充满男性魅力。而我也很清楚地看到,他所做的一切,都学到了形,而在神髓上始终隔了一层纱。我想,如果要去掉这重纱,大概需要从喝茶开始做,但他怕从来没有那么多时间。要是真有了这个,《让子弹飞》的结尾才有可能精彩起来,而不是像现在一样直坠而下-英雄已经亮完肌肉,坏蛋的存在已经威胁到英雄的苍白,姜文怎么可能想得出更精彩的结尾呢?在他的世界里,故事一早就已经结束了,英雄没有“接下来”这一说的。

《让子弹飞是一种革命》:如果这部电影像某些人说的那样,表达了革命,也是一种在北洋时期开始的时候,发生过的革命。在《让子弹飞》里,当假张麻子把辛亥误为一个地名的时候,黄四郎纠正道,辛亥是一种革命。这个每每令我大笑的电影,我感觉,这句话说的最精辟。辛亥就是一种革命,一种同盟会这样的革命党人才能策动的革命。《让子弹飞》说的如果是革命话,也只能是一场当年革命党人的革命,而非我们某些看官眼里别的什么革命。除了几个土匪和几个家丁,电影里所有的百姓都是些光着脊梁的模糊影子,只会一齐跪倒,一齐欢呼,一齐奔跑,一齐抢劫。革命的发动者,无疑是张麻子和他的弟兄。即便如此,散了银子,也发了枪,仍然不足以让群众起来跟着革命。城里所有的钱都进了黄家的碉楼,所点起的群众怒火,也不烧不起革命烈火,即使有枪在手,也是烧火棍。只有张麻子拿到了黄四郎的替身,假作打赢了,捉到了真的黄四郎,而且当众切下了这个无辜者的脑袋,群众才起来,冲进黄家。于是革命成了功,大家把黄家搬了个空,光脊梁的人们手里的枪,换成了乱七八糟的浮财。

《神一样的影评》:电影故事的发生地,为什么叫鹅城呢?虽然只是一个个小小的县城,不过象征的正是我们的祖国啊。我们的版图是什么样子呢?是啊,我们常说它是一只雄鸡,不过,我想事实上它并没有那么威风。与其说是雄鸡,不如说是肥大呆滞的一头蠢鹅吧。我们也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鹅城之中。在这鹅城中,有县长,有恶霸,还有无数浑浑噩噩的百姓。而县长,恶霸,这些有钱人靠什么发家呢?他们靠洗劫老百姓的财富发家。他们把老百姓当做廉价劳动力,贩卖到美国,挣得美元供自己挥霍。不由的让人联想到我国高企的外汇储备,两房和美国债券的巨额亏损,已经无以为继的出口导向型经济。

《不必对做太过的延伸解读》:一些朋友对《让子弹飞》做了一些延伸解读,多年来的直线思维模式让这些朋友养成了政治家看戏的惯性心态。一部娱乐故事片,主要功用便是让观众娱乐解乏,让它承载太沉重的政治包袱,至于么?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红楼梦》,您想去怎么意会那是您自己的事,非要发出那类警醒梦中人夸张惊呼,在当今比较过敏的政治环境下,无异于给那些具有封杀癖好的人提供依据,无意中就成了构陷帮闲,实在不利于繁荣文艺创作。更有一些评论者自觉当起“阅评小组”的角色,自以为占据着某个道德制高点,在对姜文进行声嘶力竭的道德审判之后,更对这部作品的审查机构大肆挞伐,“……审查机构的人都瞎了眼么,居然敢让《让子弹飞》这样的片子通过?”这就远不是对一部作品的正常批评了。都到了互联网时代,都在为推动政治文明努力,别推历史倒车,尤其做人别那么阴暗,您有找抽的受虐病态,别指望人家跟着您一起阳痿。

结语

《让子弹飞》,这部据说开始导致各地票房水漫屋顶,已经令好莱坞大腕都开始垂涎的大片,美国佬也磨拳搽掌准备出资盘下版权后再改为USA版同名巨片。由此看来,姜文为这部大片所起的名字似乎看来太温和了,在日后由山姆大叔家的小子们重拍时,是不是真应该改名叫《让子弹乱飞》。

不知姜导意下如何?

(2010-12-29)


相关内容

  • [一步之遥]到底有多远
  • <一步之遥>到底有多远 人们期待四年的姜文新作<一步之遥>上演后饱受争议.不仅看片会上地产大佬加公知的任志强说看不懂,翘首期盼几年的文艺青年也大呼消受不 起„„"每一种评论都是在阅读自己",如果说<让子弹飞>是装填了荷尔蒙弹药的子弹在银屏上乱飞 ...

  • 在指挥部食堂
  • 每天上午九点,陈燕都会准时蹬着三轮车,来到红柳河钻井指挥部食堂.陈燕不是来送吃的,也不是来送喝的,而是来食堂收剩饭剩菜,拉回去喂猪的. 陈燕的老家在陕西杨树岭,当初来油城并不是养猪的,而是来给姐姐看小孩的.说起陈燕养猪之事,这得从她父亲说起.陈燕来油城后的第二年,她的父亲也来了.父亲来后没事儿,闲逛 ...

  • 揭秘400年文学史疑案:[西游记]作者真的是吴承恩吗?
  • 2017年03月17日 09:27:16 来源:人民网 作者:竺洪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核心提示:<西游记>的作者问题,是400年来旷日持久的一桩公案,谜底可以说至今未解.今人常说作者是吴承恩,其实并非定论. 西游记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竺洪波,原题:&l ...

  • [郢①书燕说]阅读答案
  • 郢①书燕说 郢人有遗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类此. ①郢(yǐng):楚国的都城,在今 ...

  • 20篇 精编高中文言文翻译训练 附翻译
  • 文言文20段训练 1.盲苦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栏杆上的横木),兢兢握固,自分(料想)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只管)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乎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沈空 ...

  • "郢"字之我见
  • "郢"字之我见 作者:王雪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29期 摘 要: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作为语言与文字的符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音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具有极为强大的文化魅力,"郢"字自不例外.本 ...

  •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 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列举几个 1.纸上谈兵--赵括(战国赵):形容只会按照书本生搬硬套,不能联系实际. 2.老马识途--管仲(春秋):比喻做事很有经验 3.围魏救赵--孙膑 4.负荆请罪--廉颇(战国赵):比喻诚心诚意地承认错误 5.完壁归赵--蔺相如 6.胡服骑射:战国时 ...

  • 公元前的顾俊
  • 我认识顾俊的时候,他准备去澳大利亚.后来我也不知道顾俊为什么没有走成.顾俊说,他有个亲戚在那里,老是叫他去探亲."算起来是我姑父的妹妹,很早就在澳大利亚,已经入了澳大利亚户籍了,之前跟我们家倒不是常来往,这两年身体不好,就常常越洋电话回来."后来听说顾俊有出国的念头,她就催着让顾 ...

  • 英语10句摘抄
  • 1. The fabric will wash. 这种织物很耐洗. Fabric,n,织物,织品;布料['fæbrik] 2. The typhoon inflicted severe damage on the island. 台风给岛上造成重大损失. Inflict,vt,给予(打击);使遭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