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原因研究

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原因研

自1949年10月3日,苏联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我国便开启了自己的外交史。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创造性地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然而,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新的外交问题也不断涌现,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道路将如何前进,中国又是怎样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的外交战略又是如何变化的,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有待探讨的。

一、选择本课题的原因 首先,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性的主题下,全球化与信息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迅速展开并加速发展,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使各国利益交融,同时也面临着发展受阻的问题。中国作为不断崛起的新兴国家,其发展的势头相当乐观,与此同时,面对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如何适应国际社会并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独立自主的外交道路如何发展,将进行什么变化,是我们要深思的问题。

其次,从我们自身出发,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养跟不上我国的发展速度。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我们缺少对中国国际关系的了解,更不清楚我国外交战略变化的原因与所要变化的方向,导致我们难以认识到国家发展的大势与机遇,对于抓住机遇则更是难题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掌握我国当今大致的外交形势,扩充我们在国际局势方面的知识,增长外交见识,在研究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

最后,学习研究外交战略的过程,是我们团队精神和能力的体现。在分工协作中,团队的合作与交流,领着课题研究的方向,团队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建立起来。 “外交战略变化”这一较为深刻的课题,需要团队之间的密切配合来深入学习,更需要相互交流,实现思想上的碰撞,使我们的思考与表达具有逻辑性,

培养我们思辨能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强则国强。对我国外交战略的研究过程,正是我们培养自身软实力的过程。

二、该主题目前研究情况综述

根据中国知网搜索和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对中国外交网,新浪网,中国新闻网的反复搜索,我们了解到有关我们此次课题的文献有将近829篇,其中学术期刊有183篇,优秀硕士论文419篇,特色期刊26篇,博士论文201篇,大部分专家主要是从以下角度对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原因进行研究:

1、国际关系变化对中国外交战略变化的影响

2、意识形态作为影响外交战略的重要因素

3、国家利益是外交战略选择的最主要因素

4、多极化背景下的中国外交战略选择

现阶段,专家门对于中国外交问题的研究水平相当高,而且研究的问题也相当深入,尤其是对新时期外交战略某些政策层面的研究。因为学术和专业知识也比我们丰富,所以他们的看法和研究的方法也独具一格,往往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觉盛宴。

但是,专家们的文献研究的方向主要倾向于某一个时期内外交战略的特点,或是针对国际上具体某一的事件的看法,形式较为单一。但我学习性研究小组此次研究的课题,从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角度入手,以新常态下中国外交新形式为主线,来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学习的学术文章,在学术界还屈指可数。另外,针对现阶段学术界针对某一个时期内外交战略研究的问题,其弊端主要体现在看待问题的片面性、主观性,因此我研究性学习小组将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纵观新时期至今的外交战略,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研究和分析。在现在中国学术界用整体思想去把握中国的外交战略并探索其中原因的文章还是很少的,由此可见,我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研究还是有其特定的价值的。

三、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成果

我们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新战略的特点研究(新时期中国外交环境的变化研究)。我们研究性

学习小组将研究课题进一步细化,现将各个领导各时期主要外交战略和主要研究成果展示如下:

1、不同领导人时期的外交战略比较

邓小平时期制定外交战略的落脚点在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形势转向缓和。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加国际裁军活动,并承诺在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以及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地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江泽民时期提出了基于外交原则的国际经济合作观:开展国际经济交往,重新制定国际经济贸易规则,采取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协商合作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胡锦涛时期的外交则体现在和平、发展、合作、和谐发展之路上。习主席在十八大之后提出“命运共同体”与合作共赢的思想:中国致力于国际关系更加民主化、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更加合理。

2、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原因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创始人孔子更明确主张“和而不同”。据《论语・子路》和《论语・季氏》载,孔子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有关系的重要准则,并强调社会和谐。在今社会,“和谐”对于一个锅家战略的调整同样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是中国外交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推动着当今中国外交上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尤其是“睦邻互信”,“团结协作”,“与邻为善”。

3、外交新形式发展——第一夫人外交

2014年3月22日上午,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于访华的第二天在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发表了演讲。此次在中美两国第一夫人之间开展的“柔性外交”对于中国来说是开创性的,这种外交可以成为两国元首之间“硬外交”的补充。其实早在邓小平时期,早已有国家领导人夫人陪同国家主席出访,那时候称之为“夫人随访”,是我国“第一夫人外交”的雏形。在习近平时期,“第一夫人外交”更是为中国的外交事业添光增彩,彭妈妈知性优雅的气质、大方得体的形象为世界各国所赞誉,其代表的是一个大国的风度与内涵。不难看出,“夫人外交”这一外交形势在中国外交战略上的影响不断扩大。

4、“和平与发展”中国外交战略变化影响

“和平与发展”作为世界两大主题,自提出以来,越来越被各国所遵守,透过这两大主题可以看到当今外交环境对战略调整的影响。一方面,有利因素有: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将为我国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将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带来难得的机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欧盟、俄罗斯等国可以对美国的霸权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另一方面,不利因素有:当今国际局势错综复杂,领土领海争端、台独、疆独、藏独等分离主义势力与外国势力相互勾结,对抗中国的领土完整,国家主权与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美国冷战后坚持推行遏制、分化、西化中国的政策。

5、中国软实力增强

回顾中国的六十多年外交史,我们不难发现,从建国初的“另起炉灶”、“一边倒”到现在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政策的变化,而是国家政治的成熟,领导人政治素养的提高——懂得了如何与时俱进,继承与发展。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同时也是为了更加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顺应“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我国在外交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也始终不背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准则,不脱离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不背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宗旨。

四、该主题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性学习设想

学习是一个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在不断分析矛盾的过程中我们才有所收获。在此研究性学习当中我们也在不同层次上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概括,主要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入手。

主观上的问题:

在此次的研究性学习当中由于队员分工没有做到细化,资料收集没有进行统筹安排,从而直接地影响我们后期的整理工作。意见的不同,个人观点的不一也直接导致了我们研究学习的进程。另外由于我研究性学习小组人数少,文化水平相近,难以在同一课题上找到新的突破口,新的观点和新的思想。加之缺少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和客观认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会潜移默化地带入个人的主观色彩。而且由于个人表达能力和知识面有限,也让我们在成果报告上遇到了一定的

瓶颈。

客观上的问题:

由于我们的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互联网、专家论文、研究性成果报告,缺乏政府相关文件的支持,加之,互联网资源的可信度有待考证,专家论文隐含着个人观点,我们在阅读时难免会受其影响,最终将直接影响到研究性成果的公正性。再者由于时代的发展是瞬息万变的,这也会间接导致我们的参考资料存在时效性的问题,在某些细节方面一定的问题。国际国内对此方面的研究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水平以及深度,对现阶段的我们来说在此基础上短时间内做出创新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下一步研究性学习设想

事物是前进和发展的,要时刻关注事物发展的新动态。对于下阶段的学习与研究我们做了如下计划;第一,在已有的成果之上继续学习、探讨,研究,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学习性成果。第二,实时通过新闻、报纸、书刊、互联网等方式及时的了解学习中国在交往方面所做的新调整以及制定的新政策,并进行分析整理。第三,对于下阶段的学习,我们将更多地收集一些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一些大国在外交调整方面所做的研究资料,并进行整理、比较、分析,学习别人在外交方面的一些先进思想,优秀成果。第四,及时了解世界新形势,明白世界格局变化,并预测中国与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周边国家的外交方向和预测中国同欧盟、东盟之间的贸易合作趋势。

五、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体会收获

通过此次的研究性学习,让我们深刻的了解了祖国在外交困难时期所走的艰难的路程,了解了包括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一系列领导人在外交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卓越成绩。 首先,此次的研究性学习,让我们对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与日本之间关系的变化发展,也了解了普金上台之后,与中国稳定交往的重要因素。通过中日关系间的变化,我们知道了弱国无外交,一个国家想要拥有一个好的外交环境,就必须壮大自己,是自己强大起来,才更加有机会去建立一个理想的外交环境,以致外交战略。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我们大学生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我们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兴趣。以前觉得枯燥无聊的思想政治课,现在通过我们的自主学习以及自我的调研、小组的探讨,现在变的更加有有趣,而且学习起来也觉得激情百倍。我们也不会再有畏难情绪,勇于去面对每一次的困难。

再次,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让我们了解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利益对国家关系的影响。以前我们对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利益方面知之甚少,通过此次的学习探讨,我们对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有了一个更加深层次的了解。除此之外,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的和探讨,不断地培养自己对国家以及国际之间所发生的事情的关注度,扩大了自己的阅读面,知识面,也让自己学会了一个深层次的思考。

除此之外,在讨论中,我们的思考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得到了锻炼,懂得了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提炼知识点,如何在茫茫的知识库中搜寻我们所需要的东西。通过不断地讨论交流,我们也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从最初的难以表达到现在可以较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在整个活动中我认识到了团队的力量才是集体的力量,只有一个团队相互协作,才能相互碰撞出知识的火花。我们此次通过团队之间的分工合作,使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良好的提升,因为有一个合理的分工,所以在遇到问题时,不是手忙脚乱,而是冷静理智的分析和讨论,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纵观中国的外交史,最初的“另起炉灶”、“一边倒”到现在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不难发现,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新战略处在不断调整的状态下,这不仅体现着我国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更展现着国家政治的成熟,领导人政治素养的提高。在对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新战略的研究性学习之后,我们发现,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同时也是为了更加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顺应“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我国在外交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也始终不背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准则,不脱离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不背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宗旨。从邓小平到习近平,中国的一呼一吸早已牵动着世界的神经,中国的一举一动足以影响整个世界,东方巨龙即将腾飞。

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原因研

自1949年10月3日,苏联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我国便开启了自己的外交史。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创造性地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然而,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新的外交问题也不断涌现,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道路将如何前进,中国又是怎样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的外交战略又是如何变化的,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有待探讨的。

一、选择本课题的原因 首先,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性的主题下,全球化与信息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迅速展开并加速发展,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使各国利益交融,同时也面临着发展受阻的问题。中国作为不断崛起的新兴国家,其发展的势头相当乐观,与此同时,面对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如何适应国际社会并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独立自主的外交道路如何发展,将进行什么变化,是我们要深思的问题。

其次,从我们自身出发,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养跟不上我国的发展速度。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我们缺少对中国国际关系的了解,更不清楚我国外交战略变化的原因与所要变化的方向,导致我们难以认识到国家发展的大势与机遇,对于抓住机遇则更是难题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掌握我国当今大致的外交形势,扩充我们在国际局势方面的知识,增长外交见识,在研究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

最后,学习研究外交战略的过程,是我们团队精神和能力的体现。在分工协作中,团队的合作与交流,领着课题研究的方向,团队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建立起来。 “外交战略变化”这一较为深刻的课题,需要团队之间的密切配合来深入学习,更需要相互交流,实现思想上的碰撞,使我们的思考与表达具有逻辑性,

培养我们思辨能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强则国强。对我国外交战略的研究过程,正是我们培养自身软实力的过程。

二、该主题目前研究情况综述

根据中国知网搜索和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对中国外交网,新浪网,中国新闻网的反复搜索,我们了解到有关我们此次课题的文献有将近829篇,其中学术期刊有183篇,优秀硕士论文419篇,特色期刊26篇,博士论文201篇,大部分专家主要是从以下角度对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原因进行研究:

1、国际关系变化对中国外交战略变化的影响

2、意识形态作为影响外交战略的重要因素

3、国家利益是外交战略选择的最主要因素

4、多极化背景下的中国外交战略选择

现阶段,专家门对于中国外交问题的研究水平相当高,而且研究的问题也相当深入,尤其是对新时期外交战略某些政策层面的研究。因为学术和专业知识也比我们丰富,所以他们的看法和研究的方法也独具一格,往往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觉盛宴。

但是,专家们的文献研究的方向主要倾向于某一个时期内外交战略的特点,或是针对国际上具体某一的事件的看法,形式较为单一。但我学习性研究小组此次研究的课题,从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角度入手,以新常态下中国外交新形式为主线,来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学习的学术文章,在学术界还屈指可数。另外,针对现阶段学术界针对某一个时期内外交战略研究的问题,其弊端主要体现在看待问题的片面性、主观性,因此我研究性学习小组将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纵观新时期至今的外交战略,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研究和分析。在现在中国学术界用整体思想去把握中国的外交战略并探索其中原因的文章还是很少的,由此可见,我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研究还是有其特定的价值的。

三、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成果

我们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新战略的特点研究(新时期中国外交环境的变化研究)。我们研究性

学习小组将研究课题进一步细化,现将各个领导各时期主要外交战略和主要研究成果展示如下:

1、不同领导人时期的外交战略比较

邓小平时期制定外交战略的落脚点在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形势转向缓和。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加国际裁军活动,并承诺在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以及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地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江泽民时期提出了基于外交原则的国际经济合作观:开展国际经济交往,重新制定国际经济贸易规则,采取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协商合作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胡锦涛时期的外交则体现在和平、发展、合作、和谐发展之路上。习主席在十八大之后提出“命运共同体”与合作共赢的思想:中国致力于国际关系更加民主化、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更加合理。

2、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原因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创始人孔子更明确主张“和而不同”。据《论语・子路》和《论语・季氏》载,孔子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有关系的重要准则,并强调社会和谐。在今社会,“和谐”对于一个锅家战略的调整同样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是中国外交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推动着当今中国外交上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尤其是“睦邻互信”,“团结协作”,“与邻为善”。

3、外交新形式发展——第一夫人外交

2014年3月22日上午,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于访华的第二天在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发表了演讲。此次在中美两国第一夫人之间开展的“柔性外交”对于中国来说是开创性的,这种外交可以成为两国元首之间“硬外交”的补充。其实早在邓小平时期,早已有国家领导人夫人陪同国家主席出访,那时候称之为“夫人随访”,是我国“第一夫人外交”的雏形。在习近平时期,“第一夫人外交”更是为中国的外交事业添光增彩,彭妈妈知性优雅的气质、大方得体的形象为世界各国所赞誉,其代表的是一个大国的风度与内涵。不难看出,“夫人外交”这一外交形势在中国外交战略上的影响不断扩大。

4、“和平与发展”中国外交战略变化影响

“和平与发展”作为世界两大主题,自提出以来,越来越被各国所遵守,透过这两大主题可以看到当今外交环境对战略调整的影响。一方面,有利因素有: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将为我国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将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带来难得的机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欧盟、俄罗斯等国可以对美国的霸权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另一方面,不利因素有:当今国际局势错综复杂,领土领海争端、台独、疆独、藏独等分离主义势力与外国势力相互勾结,对抗中国的领土完整,国家主权与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美国冷战后坚持推行遏制、分化、西化中国的政策。

5、中国软实力增强

回顾中国的六十多年外交史,我们不难发现,从建国初的“另起炉灶”、“一边倒”到现在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政策的变化,而是国家政治的成熟,领导人政治素养的提高——懂得了如何与时俱进,继承与发展。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同时也是为了更加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顺应“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我国在外交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也始终不背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准则,不脱离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不背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宗旨。

四、该主题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性学习设想

学习是一个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在不断分析矛盾的过程中我们才有所收获。在此研究性学习当中我们也在不同层次上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概括,主要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入手。

主观上的问题:

在此次的研究性学习当中由于队员分工没有做到细化,资料收集没有进行统筹安排,从而直接地影响我们后期的整理工作。意见的不同,个人观点的不一也直接导致了我们研究学习的进程。另外由于我研究性学习小组人数少,文化水平相近,难以在同一课题上找到新的突破口,新的观点和新的思想。加之缺少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和客观认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会潜移默化地带入个人的主观色彩。而且由于个人表达能力和知识面有限,也让我们在成果报告上遇到了一定的

瓶颈。

客观上的问题:

由于我们的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互联网、专家论文、研究性成果报告,缺乏政府相关文件的支持,加之,互联网资源的可信度有待考证,专家论文隐含着个人观点,我们在阅读时难免会受其影响,最终将直接影响到研究性成果的公正性。再者由于时代的发展是瞬息万变的,这也会间接导致我们的参考资料存在时效性的问题,在某些细节方面一定的问题。国际国内对此方面的研究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水平以及深度,对现阶段的我们来说在此基础上短时间内做出创新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下一步研究性学习设想

事物是前进和发展的,要时刻关注事物发展的新动态。对于下阶段的学习与研究我们做了如下计划;第一,在已有的成果之上继续学习、探讨,研究,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学习性成果。第二,实时通过新闻、报纸、书刊、互联网等方式及时的了解学习中国在交往方面所做的新调整以及制定的新政策,并进行分析整理。第三,对于下阶段的学习,我们将更多地收集一些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一些大国在外交调整方面所做的研究资料,并进行整理、比较、分析,学习别人在外交方面的一些先进思想,优秀成果。第四,及时了解世界新形势,明白世界格局变化,并预测中国与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周边国家的外交方向和预测中国同欧盟、东盟之间的贸易合作趋势。

五、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体会收获

通过此次的研究性学习,让我们深刻的了解了祖国在外交困难时期所走的艰难的路程,了解了包括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一系列领导人在外交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卓越成绩。 首先,此次的研究性学习,让我们对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与日本之间关系的变化发展,也了解了普金上台之后,与中国稳定交往的重要因素。通过中日关系间的变化,我们知道了弱国无外交,一个国家想要拥有一个好的外交环境,就必须壮大自己,是自己强大起来,才更加有机会去建立一个理想的外交环境,以致外交战略。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我们大学生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我们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兴趣。以前觉得枯燥无聊的思想政治课,现在通过我们的自主学习以及自我的调研、小组的探讨,现在变的更加有有趣,而且学习起来也觉得激情百倍。我们也不会再有畏难情绪,勇于去面对每一次的困难。

再次,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让我们了解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利益对国家关系的影响。以前我们对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利益方面知之甚少,通过此次的学习探讨,我们对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有了一个更加深层次的了解。除此之外,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的和探讨,不断地培养自己对国家以及国际之间所发生的事情的关注度,扩大了自己的阅读面,知识面,也让自己学会了一个深层次的思考。

除此之外,在讨论中,我们的思考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得到了锻炼,懂得了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提炼知识点,如何在茫茫的知识库中搜寻我们所需要的东西。通过不断地讨论交流,我们也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从最初的难以表达到现在可以较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在整个活动中我认识到了团队的力量才是集体的力量,只有一个团队相互协作,才能相互碰撞出知识的火花。我们此次通过团队之间的分工合作,使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良好的提升,因为有一个合理的分工,所以在遇到问题时,不是手忙脚乱,而是冷静理智的分析和讨论,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纵观中国的外交史,最初的“另起炉灶”、“一边倒”到现在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不难发现,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新战略处在不断调整的状态下,这不仅体现着我国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更展现着国家政治的成熟,领导人政治素养的提高。在对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新战略的研究性学习之后,我们发现,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同时也是为了更加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顺应“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我国在外交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也始终不背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准则,不脱离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不背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宗旨。从邓小平到习近平,中国的一呼一吸早已牵动着世界的神经,中国的一举一动足以影响整个世界,东方巨龙即将腾飞。


相关内容

  • 建国以来中国对外关系研究综述
  • 建国以来中国对外关系研究综述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纪淳 2120111867 一.关于建国初期中国对外关系的研究 1949 年 6 月 30 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一边倒"的政策,郑重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这一政策的提出及 ...

  • 中国的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
  • 中国的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 徐蓝 牛大勇 载<中国历史学30年(1978-2008)> 论著选载157 一 中国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1980-1991)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美正式建交以及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学者能够从海外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料 ...

  • 中国形势与外交政策论文
  • 2009年中国形势与外交政策论文(摘) 2009-06-14 11:59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外交政策调整的内部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80年代的三大任务.外 ...

  • 中美关系缓和的多角度分析
  • 2011年第04期总第282期前沿For w ard Positi on N o 042011 Su m N o 282 中美关系缓和的多角度分析 李潜虞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871) [摘 要]中美关系缓和的进程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60年代中后期, 中国安全环境的恶化与中国安全 ...

  • 美国重返亚太的影响论文
  • 美国重返亚太的影响 11新闻1 2011024102 古晓彤 所谓"美国重返亚洲"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美国从没离开过.事实上,从冷战结束,美国一直在这一区域进行部署,特别是在军事方面.即使在小布什政府忙于反恐的时候,还加强了关岛一线的军事部署.只不过现在奥巴马出于他的一些考虑,当 ...

  •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人教版]
  •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 泰州市靖江刘国钧中学 彭海([1**********]) 214531 摘要:一节课讲完<开创外交新局面>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选择,笔者通过史料教学法,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进行设计,以期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以便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q ...

  • 外交题库5
  • 课程代码:103618〓〓课程名称:中国对外关系专题研究 MA 外交 MA 外交政策 MA 多边外交 MA 求同存异 M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MA 一国两制 MA 搁置争议 MA 中日关系四原则 MA 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原则 MA 长崎国旗事件 MA 九十年代发展中美关系的四原则 MA 中美建交三原则 ...

  • 战后国际关系史
  • 战后国际关系史 思考题 1. 何谓"冷战",试述冷战的缘起. 2. 简述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及其出台背景. 3. 英国在冷战爆发中的作用. 4. 杜鲁门主义和门罗主义的区别. 5. 试对马歇尔计划实施的背景.过程及意义进行分析. 6. 试析北约组织的形成及意义. 7. 试析社会主义阵 ...

  • 当代资本主义
  • 所谓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就是指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尤其是指20世纪80-90年代以后的新发展.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及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及其影响.新科技革命不仅是新变化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导致其它新变化的主要原因,其影响极其深远.这次科技革命萌发于20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