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势与外交政策论文

2009年中国形势与外交政策论文(摘)

2009-06-14 11:59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外交政策调整的内部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80年代的三大任务。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对外工作应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到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调整的外部原因:进入80年代,国际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在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迫切要求,战争的威胁在日趋减小,和平的力量在不断扩大。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发展离不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本身又有利于世界和平的维护。中国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以更好地适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

中国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在对过去30多年外交实践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新时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提出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

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联苏抗美外交政策。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开始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中国的内政外交受到多方面的局限。80年代以后,与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战略调整相适应,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邓小平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即中国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大国,也不屈服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压力,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正是由于实行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新战略,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中国不再喊“打倒帝、修、反”的口号,不再将建立反帝统一战线作为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也不再以对某一国家的态度划线决定亲疏。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同美国拉开距离,同苏联松动关系。在党的十二大上进一步放弃了集中反苏。

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

80年代,中国对国际形势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得出了下述结论;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的时间,世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是符合国际社会现实的判断。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是世界和平的支柱,是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占世界人口3/4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它们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同时,它们也是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军,对维护世界和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西欧、日本等国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也是要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就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人民也是要和平的.不支持战争。核武器的出现和发展对战争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一方面核武器极大地提高了战争的毁灭能力和成为进行政治讹诈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由于核武器具有空前的破坏能力,在核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带给人类的只有毁灭性的损失,在这个意义上,核武器本身也变成了抑制战争的重要因素。

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时期这一科学结论,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没有这一看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法进行。

3、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因此,要发展经济就要实行对外开放,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地进行经济合作,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既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也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既向发达国家开放,也向发展中国家开放;既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对外开放,也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先后走了三大步:第一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第二步,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第三步,学习西方的一切先进的东西。经过这三大步,中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4、以“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

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在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上的一贯立场。 80年代,实现祖国统一成为中国人民的三件大事之一。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也叫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从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的谈话,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正式形成。1984年5月,在中国六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获得了会议的通过。这表明,由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已成为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重大国策。

“一国两制”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产物。在此思想路线的基础上,邓小平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运用到解决国内问题中,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共处。“一国两制”突破了单一制和复合制的传统国家结构,是在单一的国家结构中,允许一些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港澳问题的主要意义有三点:①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有利于这些地区的稳定和繁荣。③“一国两制”方针对解决国际上历史遗留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范例。

中国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使中国外交处于一个更加主动的地位,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中国外交从此进入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时期。

三、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使中国外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80年代以前,意识形态曾在国际政治演变中起过重要作用。由于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外交存在比较分明的敌友观,往往将交往对象划分为敌友两种。苏联和美国都作过中国的朋友,也都作过中国的敌人。这种敌我界线分明的立场,始终贯穿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外交之中,使中国外交的交往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客观现实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单凭意识形态已无法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在国家关系中,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意识形态利益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实行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成为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

内容。中国外交的突出特色是建立超越意识形态的国家关系,外交为国家现代化的大战略服务。超越意识形态,就是在对外交往中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远近,不以意识形态划分敌、我、友。超越意识形态有利于中国同各国发展正常的关系,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的敌友观念逐渐淡化,交往对象不断拓展,中国外交不再有固定的对手或敌人,而是广交朋友,由以前侧重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转变为与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普遍发展友好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多元化外交”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日益重视多边外交,不断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关系。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进入了政府间的一切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条约和会议,形成了多边外交极为活跃的时期。在多边外交活动中,中国坚持发联合国的作用,坚持大小国家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同时,既承担义务,也享受权利。

中国外交交往范围的扩大和加深,表明中国不再脱离国际社会,而是融人到国际社会之中,为实现一个繁荣、稳定、安全和均衡的世界而努力。

(二)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外交的目标一度曾是支持世界革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就一直被确定为争取世界和平,中国更加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升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并称其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最好的方式”。

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对第三世界国家不称霸,不当头,不输出革命,同这些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大国不树敌,不对抗。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在国际上讲公道话、办公道事,积极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在对外关系的实践中,中国尽力避免战事发生。80年代以来,中国只是在中越边界上被迫进行自卫还击和在1988年年初同越南发生过小规模的炮击和海战,此后再也没有发生双边战争。80年代以来,中国在更加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中国同俄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和越南等达成了新的谅解协议;把南沙群岛、钓鱼岛等问题控制在不引发军事冲突的程度上。中国采取的这些政策和做法,使那些曾将中国当成‘好战”国家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和平友好的国家。

(三)重视经济外交

建国初期,中国外交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为主要内容。50年代后朗,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特别是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后,中国外交则突出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强调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明确外交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外交始终强调发展问题,而在冷战结束后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国进入了经济外交时期,这突出表现在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的变化上。

(四)外交风格灵活务实

改革开放以前,特别是在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里,中国外交重视强调意识形态而忽视国家利益,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有些外交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实际,具体表现在: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过于偏激。第二,对自身的实力估计过高,定位与实力不相符,外交定位偏高。第三、在外交政策上,对世界事务投入和参与过多,尤其是强调斗争过多,在国际上一度以世界革命中心自居,四面出击,超出了自身国力的范围。第四,以世界革命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目标。第五,在外交方法上意识形态色彩浓,对抗性强,缺乏灵活性,经济手段

不受重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切合实际的判断,明确外交目标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中国的外交风格有了切实的变化,更具务实性。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实事求是。第二,对中国自身的定位比较客观。客观估价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坐标和国际格局中的位置,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第三,国家利益成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第四,经过对外交实践的深刻总结.并在对中国国情和现实条件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在国际事务中中国采取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在80年代,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外交采取了不结盟、不称霸、不当头的策赂。90年代,中国外交采取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更加系统化。“韬光养晦”并不是为了将来一击,而是为了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有所作为。灵活务实的外交风格,使中国外交收到了良好的、现实的效果。

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无敌国外交、独立自主外交、和平外交、经济外交和务实外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这一系列特点既表明了它的一贯性,也表明了中国外交日益成熟和发展。随着中国的崛起,这些特点将会体现得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中国的外交形势不容乐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教授说,当前的亚太局势正在发生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大调整,尤其是中小国家的外交政策,但是我们的外交还是“老套路”、“老招数”,没有及时应对这种变化,2010年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紧张,某种程度上说,很多是出在自己身上。

朱锋教授所说的“中小国家外交发生调整”,是指它们都在利用中美两强的竞争与矛盾渔利,而美国则利用亚太中小国家的恐华心理,顺势全面介入亚太事务,扮演“大哥”的角色,构筑一个对华的“统一战线”。这一点符合美国对华总体遏制的长期战略。《纽约时报》因此评论说,正是中国在领土争端等问题上的强硬姿态,把周边邻国推向了美国的怀抱。 正因如此,当希拉里以及奥巴马访问亚洲时,无时不刻都在强调盟友关系、地区安全以及共同的价值观。明眼人一看便知,美国人通过把中国塑造成威胁者角色,在中国的周边大收“保护费”,以安全、价值观为纽带,获得对方的市场回报。

分析中国领导人出访欧洲、东南亚以及印度的三条线路,可以明显看出经贸、文化的主打色彩。这与美国大谈安全观、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贸是中国的强项,在世界都需要中国资本的当前,中国无疑是受欢迎的。

但是,也有观察家看到了当中的隐忧。

美国人在反思自己的对华政策时常会叹息:在现政府的高层官员中,没有一个像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以及上届政府中的亨利·保尔森那样的,处理对华关系的高手。反观中国的外交政策,何尝不是如此。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院长郝雨凡认为,中国外交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一套完整的外交战略来反映已经变化了的国内国际形势,造成中国外交缺乏系统、连贯的政策,以及长远的眼光。这表现在,对一些外交事务的处理举棋不定,态度模糊。

2010年国际政治、经济、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世界多极化在各种力量的互动中不断推进。国际经济在缓慢和不平衡中复苏,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美国明显感到力不从心,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欧盟与欧元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峻考验,欧洲领导人正竭力“化危为机”;俄罗斯痛感资源出口依赖型经济结构的弊端,决定加大外交为经济现代化服务的力度。中国外交活跃主动,在国际经济复苏、全球综合治理、地区形势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举世公认的独特作用。

一、新兴大国作用进一步加强,世界多极化取得重要进展

在国际关系历史上,国际格局变化常以战争结束后的国际条约规定新的力量对比为标志,但冷战结束时既没有战争,也没有条约。因此,后冷战时期究竟是一个什么格局,长期以来各有不同看法。2010年,国际治理的机制性变化和国际经济组织份额的量化性变化,是冷战结束20年来国际力量发展演变的阶段性结晶,是多极化格局进展的重要标志。

二、美国调整全球战略强化对亚太介入,东北亚局势更加复杂

三、欧盟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欧关系面临新考验

欧盟的变化给中欧关系带来了新的考验。欧盟重新审视中欧关系,其对华政策在发生某种变化,对华政策中意识形态和保护主义因素都在上升。欧盟自2008年以来以所谓“关切对关切、利益对利益”的“平等”战略,在对中欧关系的结论中开出了“提升双边贸易,解决商品、服务和贸易的市场准入,反对出口补贴以及人民币汇率”的“问题清单”,把中欧关系与台海两岸关系等中国内政问题挂钩。欧盟可以代表每一个成员国向中国提要求,却无力代表成员国解决中方的“解禁”及“市场经济地位”两大核心关切,实际上把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变成了欧方向中方滥提要求的“问题机制”,对中欧合作潜力的进一步发挥产生了不利因素。但中欧关系大局基本稳定,中国在欧盟及其成员国两个层面上努力推进中欧合作。

四、俄罗斯全方位外交活跃,俄与美欧关系明显改善

国际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使俄意识到资源出口型经济的弊端,决定尽快实现从资源型向创新型经济的转变。为此,俄政府进一步明确外交为经济现代化服务的指导思想,提出要同德、法、意、欧、美结成“特殊的现代化联盟”。

五、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巧妙处理复杂局面

首先,世博外交和峰会外交是2010年中国外交的两大主题。一是世博外交取得全面成功。

二是中国在二十国集团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峰会上提出建设性主张,为巩固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推动全球治理机制更加均衡的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

东亚地区另一个复杂局势是中日在钓鱼岛海域发生“撞船事件”后,日方无理扣押中方渔船和船长,并声称要按日本国内法来处理此事,引起中国民众极大愤怒。中国政府12天内6次召见日本驻华大使,进行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并采取推迟中日第二次东海问题原则共识政府间谈判等反制措施,日本政府最终不得不放还中方渔船船长。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交涉有力,中国民众理性冷静,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得到了有效兼顾。

第三,去年中美关系矛盾增多,对中美关系造成严重影响。从年初美在达赖和售台武器问题上触犯中国底线,到美对所谓中国把“南海纳入核心利益范围”反应强烈,以及在汇率问题上对中国不断施压,在首尔峰会提出针对中国的“经常账户不平衡量化指标”,等等,中国政府均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迫使美重申中美关系的基本政治原则,使中美关系得以转圜。

◎现在外交工作是越来越走向开放、透明。外交部鼓励各级外交人员积极主动走出去,走向社会,走进民众。作为外交人员,我们愿意与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国内各界民众保持沟通和交流,不回避民众关注的相关问题。

◎外交研究需要紧跟形势,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任重而道远。随着中国参与国际体系变革进程越来越走向深入,越来越需要提出“中国倡议”、“中国主张”,发出“中国声音”。

在过去的五年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和内外联系更为密切,中国外交更加重视全方位发展对外关系,外交政策上更加积极主动,在经济外交、公共外交和海外利益保护等方面表现突出。

由于我国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相互力量对比出现变化,也导致一些国家对我国产生误解和疑虑,继“中国威胁论”之后,出现“中国傲慢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如何消除这些误解和疑虑,向世界展现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要求“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维护我国海外权益,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创造竞争新优势。这一切,都对中国下一阶段的外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日,外交部新闻司参赞鲁世巍就中国外交形势和工作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交领域经济问题政治化、国内问题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十二五”时期仍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外交既面临更大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和汇率问题会长期存在。

鲁世巍认为,中国外交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外交研究领域需要同步跟上,未来在外交理论研究方面也要有所突破。

2009年世界经济陷入多年罕见的严重衰退,各国特别是大国注意加强合作、共渡难关。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内面临摆脱危机、重振经济、创造就业的艰巨任务,在对外关系方面重视加强合作。特别是在执政初期,奥巴马政府与美国过去历届政府相比,更加重视中国的作用,更加重视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促使中美关系实现良好开局。

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上个世纪之交形成天壤之别。再没有人小觑这个东方大国。如今,中国领导人的足迹踏遍五大洲。在当今的多极世界中,中国是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一极。中国的声音得到充分的重视。中国仍一如既往地从不放弃原则。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整个世界。未来中国外交的核心是为国家利益服务。全力为确保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搞好安全外交,切实维护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利益、为国内经济发展服务,为推进中国同有关国家经贸合作服务

未来中国的自我评价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这本身就是对应对金融危机的最大贡献。这一点,当今无人能比。这是中国于伦敦峰会增强权重的资本,更是中国谋取全球金融、经济秩序更大发言权的基础。

未来中国外交的目标是全球决策。这一点,可以通过中国外交四个方向之一--

未来中欧关系期待合作。

中方希望世界上任何国家在处理对华关系当中,不允许达赖窜访,不允许达赖利用他们这些国家的国土从事分裂活动,这是国际关系准则的应有之意。这并不是对中国的什么照顾,我们只不过是希望各国都按照自己对外宣称的标准来行事,那就是尊重国际关系准则,尊重国际法,尊重中国宪法,尊重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杨洁篪说:

在更加自信与强硬的外交背景下,南沙或有进一步的消息。我们不妨慢慢等待! 这个东方古国还将随着世界的发展而不断前进。中国正采取重大步骤融入全球。这将使中国脱颖而出,“成为21世纪全球货品、服务、资金、人才以及思想等交流的最主要竞争者之一。”

2009年中国形势与外交政策论文(摘)

2009-06-14 11:59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外交政策调整的内部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80年代的三大任务。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对外工作应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到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调整的外部原因:进入80年代,国际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在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迫切要求,战争的威胁在日趋减小,和平的力量在不断扩大。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发展离不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本身又有利于世界和平的维护。中国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以更好地适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

中国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在对过去30多年外交实践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新时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提出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

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联苏抗美外交政策。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开始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中国的内政外交受到多方面的局限。80年代以后,与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战略调整相适应,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邓小平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即中国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大国,也不屈服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压力,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正是由于实行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新战略,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中国不再喊“打倒帝、修、反”的口号,不再将建立反帝统一战线作为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也不再以对某一国家的态度划线决定亲疏。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同美国拉开距离,同苏联松动关系。在党的十二大上进一步放弃了集中反苏。

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

80年代,中国对国际形势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得出了下述结论;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的时间,世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是符合国际社会现实的判断。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是世界和平的支柱,是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占世界人口3/4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它们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同时,它们也是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军,对维护世界和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西欧、日本等国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也是要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就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人民也是要和平的.不支持战争。核武器的出现和发展对战争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一方面核武器极大地提高了战争的毁灭能力和成为进行政治讹诈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由于核武器具有空前的破坏能力,在核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带给人类的只有毁灭性的损失,在这个意义上,核武器本身也变成了抑制战争的重要因素。

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时期这一科学结论,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没有这一看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法进行。

3、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因此,要发展经济就要实行对外开放,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地进行经济合作,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既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也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既向发达国家开放,也向发展中国家开放;既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对外开放,也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先后走了三大步:第一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第二步,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第三步,学习西方的一切先进的东西。经过这三大步,中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4、以“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

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在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上的一贯立场。 80年代,实现祖国统一成为中国人民的三件大事之一。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也叫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从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的谈话,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正式形成。1984年5月,在中国六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获得了会议的通过。这表明,由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已成为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重大国策。

“一国两制”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产物。在此思想路线的基础上,邓小平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运用到解决国内问题中,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共处。“一国两制”突破了单一制和复合制的传统国家结构,是在单一的国家结构中,允许一些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港澳问题的主要意义有三点:①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有利于这些地区的稳定和繁荣。③“一国两制”方针对解决国际上历史遗留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范例。

中国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使中国外交处于一个更加主动的地位,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中国外交从此进入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时期。

三、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使中国外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80年代以前,意识形态曾在国际政治演变中起过重要作用。由于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外交存在比较分明的敌友观,往往将交往对象划分为敌友两种。苏联和美国都作过中国的朋友,也都作过中国的敌人。这种敌我界线分明的立场,始终贯穿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外交之中,使中国外交的交往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客观现实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单凭意识形态已无法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在国家关系中,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意识形态利益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实行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成为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

内容。中国外交的突出特色是建立超越意识形态的国家关系,外交为国家现代化的大战略服务。超越意识形态,就是在对外交往中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远近,不以意识形态划分敌、我、友。超越意识形态有利于中国同各国发展正常的关系,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的敌友观念逐渐淡化,交往对象不断拓展,中国外交不再有固定的对手或敌人,而是广交朋友,由以前侧重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转变为与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普遍发展友好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多元化外交”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日益重视多边外交,不断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关系。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进入了政府间的一切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条约和会议,形成了多边外交极为活跃的时期。在多边外交活动中,中国坚持发联合国的作用,坚持大小国家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同时,既承担义务,也享受权利。

中国外交交往范围的扩大和加深,表明中国不再脱离国际社会,而是融人到国际社会之中,为实现一个繁荣、稳定、安全和均衡的世界而努力。

(二)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外交的目标一度曾是支持世界革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就一直被确定为争取世界和平,中国更加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升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并称其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最好的方式”。

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对第三世界国家不称霸,不当头,不输出革命,同这些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大国不树敌,不对抗。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在国际上讲公道话、办公道事,积极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在对外关系的实践中,中国尽力避免战事发生。80年代以来,中国只是在中越边界上被迫进行自卫还击和在1988年年初同越南发生过小规模的炮击和海战,此后再也没有发生双边战争。80年代以来,中国在更加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中国同俄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和越南等达成了新的谅解协议;把南沙群岛、钓鱼岛等问题控制在不引发军事冲突的程度上。中国采取的这些政策和做法,使那些曾将中国当成‘好战”国家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和平友好的国家。

(三)重视经济外交

建国初期,中国外交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为主要内容。50年代后朗,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特别是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后,中国外交则突出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强调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明确外交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外交始终强调发展问题,而在冷战结束后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国进入了经济外交时期,这突出表现在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的变化上。

(四)外交风格灵活务实

改革开放以前,特别是在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里,中国外交重视强调意识形态而忽视国家利益,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有些外交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实际,具体表现在: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过于偏激。第二,对自身的实力估计过高,定位与实力不相符,外交定位偏高。第三、在外交政策上,对世界事务投入和参与过多,尤其是强调斗争过多,在国际上一度以世界革命中心自居,四面出击,超出了自身国力的范围。第四,以世界革命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目标。第五,在外交方法上意识形态色彩浓,对抗性强,缺乏灵活性,经济手段

不受重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切合实际的判断,明确外交目标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中国的外交风格有了切实的变化,更具务实性。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实事求是。第二,对中国自身的定位比较客观。客观估价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坐标和国际格局中的位置,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第三,国家利益成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第四,经过对外交实践的深刻总结.并在对中国国情和现实条件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在国际事务中中国采取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在80年代,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外交采取了不结盟、不称霸、不当头的策赂。90年代,中国外交采取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更加系统化。“韬光养晦”并不是为了将来一击,而是为了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有所作为。灵活务实的外交风格,使中国外交收到了良好的、现实的效果。

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无敌国外交、独立自主外交、和平外交、经济外交和务实外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这一系列特点既表明了它的一贯性,也表明了中国外交日益成熟和发展。随着中国的崛起,这些特点将会体现得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中国的外交形势不容乐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教授说,当前的亚太局势正在发生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大调整,尤其是中小国家的外交政策,但是我们的外交还是“老套路”、“老招数”,没有及时应对这种变化,2010年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紧张,某种程度上说,很多是出在自己身上。

朱锋教授所说的“中小国家外交发生调整”,是指它们都在利用中美两强的竞争与矛盾渔利,而美国则利用亚太中小国家的恐华心理,顺势全面介入亚太事务,扮演“大哥”的角色,构筑一个对华的“统一战线”。这一点符合美国对华总体遏制的长期战略。《纽约时报》因此评论说,正是中国在领土争端等问题上的强硬姿态,把周边邻国推向了美国的怀抱。 正因如此,当希拉里以及奥巴马访问亚洲时,无时不刻都在强调盟友关系、地区安全以及共同的价值观。明眼人一看便知,美国人通过把中国塑造成威胁者角色,在中国的周边大收“保护费”,以安全、价值观为纽带,获得对方的市场回报。

分析中国领导人出访欧洲、东南亚以及印度的三条线路,可以明显看出经贸、文化的主打色彩。这与美国大谈安全观、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贸是中国的强项,在世界都需要中国资本的当前,中国无疑是受欢迎的。

但是,也有观察家看到了当中的隐忧。

美国人在反思自己的对华政策时常会叹息:在现政府的高层官员中,没有一个像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以及上届政府中的亨利·保尔森那样的,处理对华关系的高手。反观中国的外交政策,何尝不是如此。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院长郝雨凡认为,中国外交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一套完整的外交战略来反映已经变化了的国内国际形势,造成中国外交缺乏系统、连贯的政策,以及长远的眼光。这表现在,对一些外交事务的处理举棋不定,态度模糊。

2010年国际政治、经济、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世界多极化在各种力量的互动中不断推进。国际经济在缓慢和不平衡中复苏,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美国明显感到力不从心,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欧盟与欧元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峻考验,欧洲领导人正竭力“化危为机”;俄罗斯痛感资源出口依赖型经济结构的弊端,决定加大外交为经济现代化服务的力度。中国外交活跃主动,在国际经济复苏、全球综合治理、地区形势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举世公认的独特作用。

一、新兴大国作用进一步加强,世界多极化取得重要进展

在国际关系历史上,国际格局变化常以战争结束后的国际条约规定新的力量对比为标志,但冷战结束时既没有战争,也没有条约。因此,后冷战时期究竟是一个什么格局,长期以来各有不同看法。2010年,国际治理的机制性变化和国际经济组织份额的量化性变化,是冷战结束20年来国际力量发展演变的阶段性结晶,是多极化格局进展的重要标志。

二、美国调整全球战略强化对亚太介入,东北亚局势更加复杂

三、欧盟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欧关系面临新考验

欧盟的变化给中欧关系带来了新的考验。欧盟重新审视中欧关系,其对华政策在发生某种变化,对华政策中意识形态和保护主义因素都在上升。欧盟自2008年以来以所谓“关切对关切、利益对利益”的“平等”战略,在对中欧关系的结论中开出了“提升双边贸易,解决商品、服务和贸易的市场准入,反对出口补贴以及人民币汇率”的“问题清单”,把中欧关系与台海两岸关系等中国内政问题挂钩。欧盟可以代表每一个成员国向中国提要求,却无力代表成员国解决中方的“解禁”及“市场经济地位”两大核心关切,实际上把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变成了欧方向中方滥提要求的“问题机制”,对中欧合作潜力的进一步发挥产生了不利因素。但中欧关系大局基本稳定,中国在欧盟及其成员国两个层面上努力推进中欧合作。

四、俄罗斯全方位外交活跃,俄与美欧关系明显改善

国际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使俄意识到资源出口型经济的弊端,决定尽快实现从资源型向创新型经济的转变。为此,俄政府进一步明确外交为经济现代化服务的指导思想,提出要同德、法、意、欧、美结成“特殊的现代化联盟”。

五、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巧妙处理复杂局面

首先,世博外交和峰会外交是2010年中国外交的两大主题。一是世博外交取得全面成功。

二是中国在二十国集团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峰会上提出建设性主张,为巩固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推动全球治理机制更加均衡的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

东亚地区另一个复杂局势是中日在钓鱼岛海域发生“撞船事件”后,日方无理扣押中方渔船和船长,并声称要按日本国内法来处理此事,引起中国民众极大愤怒。中国政府12天内6次召见日本驻华大使,进行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并采取推迟中日第二次东海问题原则共识政府间谈判等反制措施,日本政府最终不得不放还中方渔船船长。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交涉有力,中国民众理性冷静,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得到了有效兼顾。

第三,去年中美关系矛盾增多,对中美关系造成严重影响。从年初美在达赖和售台武器问题上触犯中国底线,到美对所谓中国把“南海纳入核心利益范围”反应强烈,以及在汇率问题上对中国不断施压,在首尔峰会提出针对中国的“经常账户不平衡量化指标”,等等,中国政府均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迫使美重申中美关系的基本政治原则,使中美关系得以转圜。

◎现在外交工作是越来越走向开放、透明。外交部鼓励各级外交人员积极主动走出去,走向社会,走进民众。作为外交人员,我们愿意与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国内各界民众保持沟通和交流,不回避民众关注的相关问题。

◎外交研究需要紧跟形势,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任重而道远。随着中国参与国际体系变革进程越来越走向深入,越来越需要提出“中国倡议”、“中国主张”,发出“中国声音”。

在过去的五年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和内外联系更为密切,中国外交更加重视全方位发展对外关系,外交政策上更加积极主动,在经济外交、公共外交和海外利益保护等方面表现突出。

由于我国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相互力量对比出现变化,也导致一些国家对我国产生误解和疑虑,继“中国威胁论”之后,出现“中国傲慢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如何消除这些误解和疑虑,向世界展现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要求“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维护我国海外权益,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创造竞争新优势。这一切,都对中国下一阶段的外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日,外交部新闻司参赞鲁世巍就中国外交形势和工作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交领域经济问题政治化、国内问题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十二五”时期仍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外交既面临更大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和汇率问题会长期存在。

鲁世巍认为,中国外交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外交研究领域需要同步跟上,未来在外交理论研究方面也要有所突破。

2009年世界经济陷入多年罕见的严重衰退,各国特别是大国注意加强合作、共渡难关。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内面临摆脱危机、重振经济、创造就业的艰巨任务,在对外关系方面重视加强合作。特别是在执政初期,奥巴马政府与美国过去历届政府相比,更加重视中国的作用,更加重视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促使中美关系实现良好开局。

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上个世纪之交形成天壤之别。再没有人小觑这个东方大国。如今,中国领导人的足迹踏遍五大洲。在当今的多极世界中,中国是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一极。中国的声音得到充分的重视。中国仍一如既往地从不放弃原则。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整个世界。未来中国外交的核心是为国家利益服务。全力为确保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搞好安全外交,切实维护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利益、为国内经济发展服务,为推进中国同有关国家经贸合作服务

未来中国的自我评价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这本身就是对应对金融危机的最大贡献。这一点,当今无人能比。这是中国于伦敦峰会增强权重的资本,更是中国谋取全球金融、经济秩序更大发言权的基础。

未来中国外交的目标是全球决策。这一点,可以通过中国外交四个方向之一--

未来中欧关系期待合作。

中方希望世界上任何国家在处理对华关系当中,不允许达赖窜访,不允许达赖利用他们这些国家的国土从事分裂活动,这是国际关系准则的应有之意。这并不是对中国的什么照顾,我们只不过是希望各国都按照自己对外宣称的标准来行事,那就是尊重国际关系准则,尊重国际法,尊重中国宪法,尊重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杨洁篪说:

在更加自信与强硬的外交背景下,南沙或有进一步的消息。我们不妨慢慢等待! 这个东方古国还将随着世界的发展而不断前进。中国正采取重大步骤融入全球。这将使中国脱颖而出,“成为21世纪全球货品、服务、资金、人才以及思想等交流的最主要竞争者之一。”


相关内容

  • [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大纲(定稿)
  • 2015-2016学年 <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为此,经管院思政系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9号) ...

  • 形势与政策论文格式
  • 论文格式规范举例: 题目:论两岸关系与维护中国海权 摘要:....................................(摘要即内容提要,是记述文章重要内容的短文,应该做到简明扼要,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关键词:XXXXX ;XXXXX ;XXXX(关键词就是论文主题词,从论文题目.摘要 ...

  • 形势与政策论文-我国周边形势
  •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我国当前周边形势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地区形势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与此同时,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现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和"北稳.南和.东紧 ...

  • 形势教育论文
  • 形势教育论文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日益上升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中国历来是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始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处理国际和地区事务.因此,我们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接班人,学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十分重要.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 ...

  • 2011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论文格式
  • 2010-2011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科目考查卷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级:化工08-1 任课教师: 姓名:* * * 学号:* * * 成 绩 Xxxxxxx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 ...

  • 形势与政策论文-反恐形势
  • 本文的论点是:我国反恐形势越来越严峻. 我从3个方面论证: 1.首部国家安全蓝皮书出炉. 2.中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现状. 3.目前我国的反恐形势.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反恐形势越来越严峻. 摘要:针对目前暴力恐怖事件频发,我国出台了首部<国家安全蓝皮书>,以加大专业反恐力度,采取铁腕 ...

  • 2010年国际形势与政策论文
  • 中美关系走向 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 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 美国是独一无二的,它对世界的影响几乎超越以往所有霸权所能达到的程度.中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它在历经数千年世界领跑者的辉煌之后 ...

  •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 论中国国内的经济形势与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科学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开启了新的改革窗口,对于实现&quo ...

  • 形势政策论文--当前国际形势新变化我之见
  • 当前国际形势新变化我之见 [摘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的时期.本文将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金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更加强烈等方面来谈谈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 ...

  • 形势与政策论文说中国当前的国际形势
  • 2012中国当前的国际形势 2012年以及过去的2011年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国家兴起,世界多极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济在缓慢和不平衡中复苏,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朝鲜半岛安全不容乐观.中东战火纷飞.伊朗核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非洲大面积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