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发展的现状

建筑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前景及应采取的对策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建设中扮演着前锋角色,不但在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承担着将不断增加的建设资金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任,而且还在自身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我市建筑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长期发展过程,目前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支柱产业。纵观建筑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感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给建筑业所带来的积极而深刻的变化;剖析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可以把握建筑业发展的动力来源和难点所在;研究建筑业发展趋势,可以看到建筑业的广阔前景和我们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为了深入了解淮南建筑业的发展状况,准确地把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促进我市建筑业健康、快速发展,市统计局专门组成课题组,对全

市建筑业发展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直以来,建筑业统计范围为资质以上企业。为了摸清家底,了解全行业情况,2004年我市在第一次经济普查中将建筑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开展了全行业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我市建筑企业法人单位142户,从业人员5.7万人。其中资质以上总承包及专业承包企业77户,劳务分包企业3户;个体经营户74户,从业人员760人。从事建筑业的产业活动单位251户。我市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的建筑业总产值58.3亿元,其中,资质内企业55.7亿元,资质外企业完成2.6亿元。建筑业个体经营户经营收入4.1亿元。在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的建筑业总产值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94.0%;建筑安装业占3.5%;建筑装饰业占0.8%;其他建筑业占1.7%。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513.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08.2万平方米,竣工价值16.6亿元。

从企业经营状况来看,全市建筑业企业的资产合计为41.4亿元,负债合计为34.0亿元,企业所有者权益合计为7.4万元。资产负债率为82.1%。2004年,我市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工程结算收入58.3亿元,其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94.5%,建筑安装业占3.0%,建筑装饰业占0.8%,其他建筑业占1.7%;利润总额0.6亿元,其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1.0亿元,建筑安装业-0.3亿元,其他建筑业-0.2亿元。

由于资质以下建筑业、个体经营户及从事建筑业的产业活动单位首次被列入统计范围,缺乏可比资料,而且从普查资料可以看出其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比重不大,不具有代表性,

所以以下分析材料如不特别说明的均指的是资质以上企业。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作为对各行业发展起到先锋作用的建筑业,也得以较

快发展,企业规模、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均比“九五”末期有所提高。

一、建筑业发展的成效

(一)企业规模日益壮大,从业人员数有所增长。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末,全市建筑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1户,比“九五”末增加5户,(由于建筑企业在2002年实行新的资质管理,对部分不够等级的小企业进行了合并,所以在企业个数上出现减少的现象,但其他指标基本上不受影响);年末从业人员5.23万人,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

3.41万人,分别比“九五”期末增加0.35万人、0.43万人。有限责任公司、私营公司发展也

很快,企业个数分别比“九五”增加8户、7户;年末从业人员数分别比“九五”多1948人、1548

人。具体数据见下表:

企业个数(个)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有限责任公司私营公司年末从业人员数(人)国有

及国有控股集体有限责

任公司私营公司

2000 94 16 52 12 5 49020 29882 13586 14201 956

2002 71 17 28 18 5 51548 30384 14357 19704 1639

2003 69 17 21 29 7 48606 28692 8756 20835 1969

2004 80 21 20 20 13 52257 34138 8332 16149 2549

(二)工程数量较快增长,生产经营态势良好。“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断增长给建筑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生产经营状况逐年呈向好趋势。截至2004年末,全市建筑业总产值56.03亿元,比“九五”末增加32.39亿元,增长1.37倍。其中建安产值04年比“九五”末增加31.05亿元,增长1.32倍;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13.72万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244.82万平方米,增长91%;增加值10.33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2.63亿元,增长0.34%.“十

五”期间总产值也是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不断增长。具体数据见下表:

建筑业总产值(亿元) 建安产值(亿元)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万平方米) 增加值

(亿元)

2000 23.64 23.39 268.90

8.12

2002 33.57 32.83 418.68

7.70

2003 43.02 41.41 477.54

8.28

2004 55.63 54.44 513.72

10.33

(三)技术装备得到改进,施工能力不断增强。2004年末,全市建筑企业自有机械设备净值2.79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0.23亿元,增幅9%;总台数14673台,增加475台,

增幅3%;劳动生产率107749元/人,比“九五”末增长1.13倍。具体数据见下表:

年末自有机械设备净值(万元) 年末自有机械设备总台数(台)

劳动生产率(元/人)

2000 25548 14198

50462

2002 32457 16380

63144

2003 28470 15318

52028

2004 27876 14673

107749

(四)经济效益逐步提高,贡献税金数量可观。随着建筑企业工程量的增加和企业管理的加强,企业经济效益逐步有所好转。2004年末,全市建筑业工程结算收入55.65亿元,利润总额0.04亿元,交纳各种税金1.86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加32.41亿元、0.8亿元、1.04

亿元,各项指标均翻了一番。具体指标见下表:

工程结算收入(万元) 利润总额(万元) 税金(万元)

2000 232340 363 8257

2002 332066 1236 11596

2003 418978 993 28269

2004 556455 442 18647

二、我市建筑企业发展存在的差距

(一)“小”--总量规模小。我市建筑企业的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是从全省建筑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市建筑企业个数和从业人员数分别位于全省第12位、第7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6个、0.17万人。与先进地市相比较,我市建筑业个数和从业人员数分别占合肥市的17%、22%;我市建筑业总产值只占到合肥市19%。从市场占有份额来看,我市建筑业总产值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重为71%,若扣除外省完成产值27.27亿元,地区内建筑业产值只有28.36亿元。也就是说,我市本地建筑企业在地区内

市场占有率只达到36%,这个比重还是比较低的。

(二)“弱”--竞争实力弱。由于人、财、物储备不足,我市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从企业总体规模来看,“十五”末我市共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80户,其中一级以上企业只有5户,企业在项目竞标中不占有优势,竞争乏力。从企业人才队伍来看,“十五”末我市建筑企业拥有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比“九五”末期下降了一个百分点,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13%,中级职称以上的人仅占6%.从企业偿债能力来看,“十五”末我市建筑企业资产负债率为82.1%,高于全省水平20.1个百分点。从企业技术装备来看,“十五”末我市建筑企业自有机械设备台数拥有量占全省第9位;自有机械设备技术装备率5330元/人,动力装备率3.92千瓦/人,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2224.33元/人、1.01千瓦/人。企业的

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

(三)“差”--经济效益差。虽然“十五”期间我市建筑企业工作量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比“九五”末有所好转,但是“十五”期间我市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却呈逐年下滑趋势,2002年、2003年、2004年利润总额分别为1236万元、993万元、442万元,增加值率也是依次降为22%、

19%、18%.从相关效益指标来看,全省建筑企业产值利润率为1.94%,我市为0.08%;全省建筑企业产值利税率为5.5%,我市为3%,此两项指标均居全省末位。全省建筑企业人均利

税为4725元,我市为365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1072元。

(四)“慢”--改制进展慢。我市大部分建筑企业没有进行改制或改制不彻底,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2004年末,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14户,比重为17%;集体企业20户,比重为25%;私营企业13户,比重为16%;其他有限责任公司18户,比重为22%;其它类型企业15户,比重为18%.从以上经济类型所占的比重进行划分的建筑企业个数来看比较均衡,但是从完成产值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比重为84%。也就是说,我市工程量较大的建筑企业仍然是处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与全省比较,我市国有建筑企业在建筑企业中所占比重2001-2004年逐年上升,其他类型企业所占比重虽然也有提高但是所占比重没有全省大。具体数据见表

一、表二:

表一:我市各经济类型建筑企业比重

2001 2002 2003 2004

企业数(个)92 比重100q 比重100i 比重100? 比重100%

#国有 9 9 8 11 9 13 12 15

#集体 51 55 28 39 21 30 20 25

#其他 32 34 35 49 39 56 48 60

表二:全省各经济类型建筑企业比重

2001 2002 2003 2004

企业数(个)1569 比重100

建筑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前景及应采取的对策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建设中扮演着前锋角色,不但在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承担着将不断增加的建设资金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任,而且还在自身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我市建筑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长期发展过程,目前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支柱产业。纵观建筑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感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给建筑业所带来的积极而深刻的变化;剖析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可以把握建筑业发展的动力来源和难点所在;研究建筑业发展趋势,可以看到建筑业的广阔前景和我们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为了深入了解淮南建筑业的发展状况,准确地把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促进我市建筑业健康、快速发展,市统计局专门组成课题组,对全

市建筑业发展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直以来,建筑业统计范围为资质以上企业。为了摸清家底,了解全行业情况,2004年我市在第一次经济普查中将建筑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开展了全行业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我市建筑企业法人单位142户,从业人员5.7万人。其中资质以上总承包及专业承包企业77户,劳务分包企业3户;个体经营户74户,从业人员760人。从事建筑业的产业活动单位251户。我市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的建筑业总产值58.3亿元,其中,资质内企业55.7亿元,资质外企业完成2.6亿元。建筑业个体经营户经营收入4.1亿元。在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的建筑业总产值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94.0%;建筑安装业占3.5%;建筑装饰业占0.8%;其他建筑业占1.7%。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513.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08.2万平方米,竣工价值16.6亿元。

从企业经营状况来看,全市建筑业企业的资产合计为41.4亿元,负债合计为34.0亿元,企业所有者权益合计为7.4万元。资产负债率为82.1%。2004年,我市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工程结算收入58.3亿元,其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94.5%,建筑安装业占3.0%,建筑装饰业占0.8%,其他建筑业占1.7%;利润总额0.6亿元,其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1.0亿元,建筑安装业-0.3亿元,其他建筑业-0.2亿元。

由于资质以下建筑业、个体经营户及从事建筑业的产业活动单位首次被列入统计范围,缺乏可比资料,而且从普查资料可以看出其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比重不大,不具有代表性,

所以以下分析材料如不特别说明的均指的是资质以上企业。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作为对各行业发展起到先锋作用的建筑业,也得以较

快发展,企业规模、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均比“九五”末期有所提高。

一、建筑业发展的成效

(一)企业规模日益壮大,从业人员数有所增长。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末,全市建筑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1户,比“九五”末增加5户,(由于建筑企业在2002年实行新的资质管理,对部分不够等级的小企业进行了合并,所以在企业个数上出现减少的现象,但其他指标基本上不受影响);年末从业人员5.23万人,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

3.41万人,分别比“九五”期末增加0.35万人、0.43万人。有限责任公司、私营公司发展也

很快,企业个数分别比“九五”增加8户、7户;年末从业人员数分别比“九五”多1948人、1548

人。具体数据见下表:

企业个数(个)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有限责任公司私营公司年末从业人员数(人)国有

及国有控股集体有限责

任公司私营公司

2000 94 16 52 12 5 49020 29882 13586 14201 956

2002 71 17 28 18 5 51548 30384 14357 19704 1639

2003 69 17 21 29 7 48606 28692 8756 20835 1969

2004 80 21 20 20 13 52257 34138 8332 16149 2549

(二)工程数量较快增长,生产经营态势良好。“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断增长给建筑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生产经营状况逐年呈向好趋势。截至2004年末,全市建筑业总产值56.03亿元,比“九五”末增加32.39亿元,增长1.37倍。其中建安产值04年比“九五”末增加31.05亿元,增长1.32倍;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13.72万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244.82万平方米,增长91%;增加值10.33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2.63亿元,增长0.34%.“十

五”期间总产值也是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不断增长。具体数据见下表:

建筑业总产值(亿元) 建安产值(亿元)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万平方米) 增加值

(亿元)

2000 23.64 23.39 268.90

8.12

2002 33.57 32.83 418.68

7.70

2003 43.02 41.41 477.54

8.28

2004 55.63 54.44 513.72

10.33

(三)技术装备得到改进,施工能力不断增强。2004年末,全市建筑企业自有机械设备净值2.79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0.23亿元,增幅9%;总台数14673台,增加475台,

增幅3%;劳动生产率107749元/人,比“九五”末增长1.13倍。具体数据见下表:

年末自有机械设备净值(万元) 年末自有机械设备总台数(台)

劳动生产率(元/人)

2000 25548 14198

50462

2002 32457 16380

63144

2003 28470 15318

52028

2004 27876 14673

107749

(四)经济效益逐步提高,贡献税金数量可观。随着建筑企业工程量的增加和企业管理的加强,企业经济效益逐步有所好转。2004年末,全市建筑业工程结算收入55.65亿元,利润总额0.04亿元,交纳各种税金1.86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加32.41亿元、0.8亿元、1.04

亿元,各项指标均翻了一番。具体指标见下表:

工程结算收入(万元) 利润总额(万元) 税金(万元)

2000 232340 363 8257

2002 332066 1236 11596

2003 418978 993 28269

2004 556455 442 18647

二、我市建筑企业发展存在的差距

(一)“小”--总量规模小。我市建筑企业的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是从全省建筑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市建筑企业个数和从业人员数分别位于全省第12位、第7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6个、0.17万人。与先进地市相比较,我市建筑业个数和从业人员数分别占合肥市的17%、22%;我市建筑业总产值只占到合肥市19%。从市场占有份额来看,我市建筑业总产值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重为71%,若扣除外省完成产值27.27亿元,地区内建筑业产值只有28.36亿元。也就是说,我市本地建筑企业在地区内

市场占有率只达到36%,这个比重还是比较低的。

(二)“弱”--竞争实力弱。由于人、财、物储备不足,我市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从企业总体规模来看,“十五”末我市共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80户,其中一级以上企业只有5户,企业在项目竞标中不占有优势,竞争乏力。从企业人才队伍来看,“十五”末我市建筑企业拥有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比“九五”末期下降了一个百分点,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13%,中级职称以上的人仅占6%.从企业偿债能力来看,“十五”末我市建筑企业资产负债率为82.1%,高于全省水平20.1个百分点。从企业技术装备来看,“十五”末我市建筑企业自有机械设备台数拥有量占全省第9位;自有机械设备技术装备率5330元/人,动力装备率3.92千瓦/人,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2224.33元/人、1.01千瓦/人。企业的

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

(三)“差”--经济效益差。虽然“十五”期间我市建筑企业工作量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比“九五”末有所好转,但是“十五”期间我市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却呈逐年下滑趋势,2002年、2003年、2004年利润总额分别为1236万元、993万元、442万元,增加值率也是依次降为22%、

19%、18%.从相关效益指标来看,全省建筑企业产值利润率为1.94%,我市为0.08%;全省建筑企业产值利税率为5.5%,我市为3%,此两项指标均居全省末位。全省建筑企业人均利

税为4725元,我市为365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1072元。

(四)“慢”--改制进展慢。我市大部分建筑企业没有进行改制或改制不彻底,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2004年末,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14户,比重为17%;集体企业20户,比重为25%;私营企业13户,比重为16%;其他有限责任公司18户,比重为22%;其它类型企业15户,比重为18%.从以上经济类型所占的比重进行划分的建筑企业个数来看比较均衡,但是从完成产值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比重为84%。也就是说,我市工程量较大的建筑企业仍然是处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与全省比较,我市国有建筑企业在建筑企业中所占比重2001-2004年逐年上升,其他类型企业所占比重虽然也有提高但是所占比重没有全省大。具体数据见表

一、表二:

表一:我市各经济类型建筑企业比重

2001 2002 2003 2004

企业数(个)92 比重100q 比重100i 比重100? 比重100%

#国有 9 9 8 11 9 13 12 15

#集体 51 55 28 39 21 30 20 25

#其他 32 34 35 49 39 56 48 60

表二:全省各经济类型建筑企业比重

2001 2002 2003 2004

企业数(个)1569 比重100

相关内容

  • 中国建筑钢材市场调研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研究分析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2016年地质工程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 2016-2016年中国地质工程市场现状研究分 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81082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 ...

  • 2016年绿色建筑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2016年版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现状调研 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670799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 ...

  • 焊接技术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焊接技术毕业论文选题(1396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起, ...

  • 城市规划设计规划编制技术规定和收费标准
  • 2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3 第二章 城镇体系规划„„„„„„„„„3 第三章 城市总体规划„„„„„„„„„5 第四章 村镇规划„„„„„„„„„„„6 第五章 城市分区规划„„„„„„„„„14 第六章 专项规划„„„„„„„„„„„16 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

  • 美丽乡村经典案例
  • 目录 •第一部分社区发展研究Community Development Research 一.社区概况 General Situation of Community 二.社区发展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三.村庄布点 Site Layout Planning for Vil ...

  • 刍议我国工业建筑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刍议我国工业建筑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王婧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12期 摘要:工业建筑主要是指能够为人们提供从事于各种生产活动的构建物和建筑物.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工业建筑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工业 ...

  • 福建省建筑业的现状_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 行业发展论坛2008年6月增刊 福建省建筑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林 格,秦 旋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摘 要] 以投资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及勘查设计市场为切入点,全面分析了福建省的建筑业现状.在预测福建省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时,先用三次指数平滑法 ...

  • 2017年彩色水泥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中国彩色水泥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 究报告(2017年版) 报告编号:1953032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