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中秋与重阳第一课时

中秋与重阳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渗透传统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 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懂得尊老敬长。

2.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常识,了解民风民俗,知道月光的形成等一些初 步的自然科学常识。

3.学会在搜集了解风俗习惯的过程当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学会运用 科学小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第1课时

一、课前准备

1.制作关于月亮的多媒体动画。

2.学生课前收集关于中秋的传说、风俗习惯和关于描写月亮的诗文。

3.每人准备一个月饼,一面小镜子和一个小手电筒。

二、教学过程

(一)话中秋

1.创设情景导入:

忙碌的一天过去了,夜晚很快降临,(多媒体课件出示中秋月夜的美好画面。)一轮明月慢慢升上蓝色的夜空,月亮的清辉照耀着大地,那么光亮,那么祥和宁静。

2.揭示课题

(1)同学们知道这天是什么日子吗?

(2)对,这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是欢庆丰收的节日。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圆圆的月饼,象征着人们渴望家人团圆、生活甜蜜的美好愿望。

(3)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赏明月、吃月饼、话中秋(板书),说说和中秋有关的话题。

设计思路:本环节的设计旨在用音乐、画面、语言来营造中秋夜的美好,把学生带入节日的气氛,为下一环节“聊习俗”做好铺垫。

(二)聊习俗

1.过渡:中秋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关于它的由来,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美丽的传说中吧。

2.说故事

(1)多媒体播放《嫦娥奔月》的故事。

(2)你们还知道哪些传说呢?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吴刚伐桂》、《朱元璋与月饼起义》等)

3.聊习俗

(1)从这些故事中你了解到了中秋的哪些习俗?你还知道哪些习俗?(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

(2)中秋节这一天大家是怎么渡过的呢?

(3)小组交流后再全班交流。(吃团圆饭,赏月,吃月饼,尝水果„„)

4.唱儿歌

中秋夜,亮光光,

家家户户赏月忙。

摆果盘,烧线香,

大家一起拜月亮。

分月饼,切蛋黄,

赏罢月亮入梦乡。

乘火箭,月宫逛,

看看嫦娥和吴刚。

5.吃月饼

让我们也一起来品尝一下这香甜的月饼吧!(小组活动)

设计思路:故事,对儿童最富吸引力,中秋的传说也是耳熟能详,但课堂中配合着多媒体动画再听,就更生动了。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聊聊习俗,品尝月饼,在这样一个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着中秋的美好和快乐。

(三)识月球

1.小问号

(1)“八月十五月儿明”,中秋的月亮最明亮,关于月亮你知道些什么?

(2)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月球的一些小知识。

(3)月球到底是怎样的呢?多媒体播放月球表面的照片,人类首次登月的录像。

(4)你们看到的月球是怎样的?

(5)你知道月亮会发光吗?

2.小实验

(1)请大家拿出手电筒和小镜子,用手电筒将光打在小镜子上,再将手电筒的光直接打在黑板上,自己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2)你发现了什么?

(3)师小结:月球表面就是这样,像一面面反光镜,它本身不发光,靠着反射太阳光使月球变得很亮。中秋夜秋高气爽,再加上月球离我们地球很近,所以,这晚的月儿就更加明亮。

设计思路:此环节通过多媒体播放月球表面照片和人类首次登月的情景,调动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并在亲自动手做一做小实验中,观察、发现、思考,了解月亮的小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颂月亮

1.颂古诗

(1)过渡:中秋夜,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2)出示古诗(全班齐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全班交流。(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思亲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中秋,在我们和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时,可还有很多人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工作,不能回家团聚。你知道有哪些人呢?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

3.盼统一

(1)中秋佳节,人盼团圆,国也盼团圆。祖国妈妈有许多孩子,香港、澳门都已经和祖国妈妈团聚在一起了,台湾却离家多年还没有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有许多台湾同胞在深切的思念着大陆的亲人。师深情朗读余光中的《乡愁》。

(2)此时,你又想说些什么?

(3)总结:衷心希望月圆人更圆、祖国大团圆。

设计思路:本环节的设计是想通过古诗词中的悠悠深情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由思亲的诗句引导学生联想到在各自岗位辛勤工作的人们,再通过教师深情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由人圆想到国圆,发自内心的呼唤台湾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

三、课件制作和使用的设想

本教学的课件主要是动画与PowerPoint的结合,精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 ,优美的古诗都在述说着中秋的美好。

四、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与建议

把课堂设计成赏明月,吃月饼的场景,使学生感受到节日的气氛,体会到节日的美好,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向往与热爱。

中秋与重阳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渗透传统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 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懂得尊老敬长。

2.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常识,了解民风民俗,知道月光的形成等一些初 步的自然科学常识。

3.学会在搜集了解风俗习惯的过程当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学会运用 科学小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第1课时

一、课前准备

1.制作关于月亮的多媒体动画。

2.学生课前收集关于中秋的传说、风俗习惯和关于描写月亮的诗文。

3.每人准备一个月饼,一面小镜子和一个小手电筒。

二、教学过程

(一)话中秋

1.创设情景导入:

忙碌的一天过去了,夜晚很快降临,(多媒体课件出示中秋月夜的美好画面。)一轮明月慢慢升上蓝色的夜空,月亮的清辉照耀着大地,那么光亮,那么祥和宁静。

2.揭示课题

(1)同学们知道这天是什么日子吗?

(2)对,这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是欢庆丰收的节日。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圆圆的月饼,象征着人们渴望家人团圆、生活甜蜜的美好愿望。

(3)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赏明月、吃月饼、话中秋(板书),说说和中秋有关的话题。

设计思路:本环节的设计旨在用音乐、画面、语言来营造中秋夜的美好,把学生带入节日的气氛,为下一环节“聊习俗”做好铺垫。

(二)聊习俗

1.过渡:中秋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关于它的由来,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美丽的传说中吧。

2.说故事

(1)多媒体播放《嫦娥奔月》的故事。

(2)你们还知道哪些传说呢?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吴刚伐桂》、《朱元璋与月饼起义》等)

3.聊习俗

(1)从这些故事中你了解到了中秋的哪些习俗?你还知道哪些习俗?(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

(2)中秋节这一天大家是怎么渡过的呢?

(3)小组交流后再全班交流。(吃团圆饭,赏月,吃月饼,尝水果„„)

4.唱儿歌

中秋夜,亮光光,

家家户户赏月忙。

摆果盘,烧线香,

大家一起拜月亮。

分月饼,切蛋黄,

赏罢月亮入梦乡。

乘火箭,月宫逛,

看看嫦娥和吴刚。

5.吃月饼

让我们也一起来品尝一下这香甜的月饼吧!(小组活动)

设计思路:故事,对儿童最富吸引力,中秋的传说也是耳熟能详,但课堂中配合着多媒体动画再听,就更生动了。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聊聊习俗,品尝月饼,在这样一个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着中秋的美好和快乐。

(三)识月球

1.小问号

(1)“八月十五月儿明”,中秋的月亮最明亮,关于月亮你知道些什么?

(2)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月球的一些小知识。

(3)月球到底是怎样的呢?多媒体播放月球表面的照片,人类首次登月的录像。

(4)你们看到的月球是怎样的?

(5)你知道月亮会发光吗?

2.小实验

(1)请大家拿出手电筒和小镜子,用手电筒将光打在小镜子上,再将手电筒的光直接打在黑板上,自己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2)你发现了什么?

(3)师小结:月球表面就是这样,像一面面反光镜,它本身不发光,靠着反射太阳光使月球变得很亮。中秋夜秋高气爽,再加上月球离我们地球很近,所以,这晚的月儿就更加明亮。

设计思路:此环节通过多媒体播放月球表面照片和人类首次登月的情景,调动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并在亲自动手做一做小实验中,观察、发现、思考,了解月亮的小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颂月亮

1.颂古诗

(1)过渡:中秋夜,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2)出示古诗(全班齐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全班交流。(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思亲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中秋,在我们和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时,可还有很多人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工作,不能回家团聚。你知道有哪些人呢?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

3.盼统一

(1)中秋佳节,人盼团圆,国也盼团圆。祖国妈妈有许多孩子,香港、澳门都已经和祖国妈妈团聚在一起了,台湾却离家多年还没有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有许多台湾同胞在深切的思念着大陆的亲人。师深情朗读余光中的《乡愁》。

(2)此时,你又想说些什么?

(3)总结:衷心希望月圆人更圆、祖国大团圆。

设计思路:本环节的设计是想通过古诗词中的悠悠深情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由思亲的诗句引导学生联想到在各自岗位辛勤工作的人们,再通过教师深情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由人圆想到国圆,发自内心的呼唤台湾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

三、课件制作和使用的设想

本教学的课件主要是动画与PowerPoint的结合,精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 ,优美的古诗都在述说着中秋的美好。

四、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与建议

把课堂设计成赏明月,吃月饼的场景,使学生感受到节日的气氛,体会到节日的美好,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向往与热爱。


相关内容

  • [中秋与重阳]教学设计
  •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渗透传统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 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懂得尊老敬长. 2.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常识,了解民风民俗,知道月光的形成等一些初 步的自然科学常识. 3.学会在搜集了解风俗习惯的过程当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学会运用 科学小 ...

  • 中秋与重阳第1课时
  • 教学容 教内案属 共 性2课时 中与秋阳 第 重 1课时 教 材本 版 课 型 苏版 教授 1.了新过解中和秋阳节重的俗习惯,热爱风国的传祖统文.化教 目标学2 懂.尊得老长敬并,能落在日实生常的行动活.中3 .了解些一月与有关的亮科知识学学习,察.观记等录单的科简探学究方, 法激发对学科探究的兴趣 ...

  • 寻找自己的秋天
  • "表达 交流"综合实践 --寻找自己的秋天 授课时间(2012.10.8) 山东滕州东沙河中学 胡永萍 2012年10月11日 设计意图 (一)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阅读面,丰富阅读优秀诗文的直接体验和积累,加深对于古今作家"咏物感兴寄怀"文学传 ...

  • 我们的民风民俗
  • <我们的民风民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定安一小王华英 [教材分析] <我们的民风民俗>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第6课.它共有三方面的内容:传统的节日.传统的文娱活动.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本课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 ...

  • 33重阳节(教案)
  • 33.重阳节 徐汇区爱菊小学 杨振颖 教学总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阳.节.风.古.人.景.色.太.平"等9 个生字:认识部首左耳旁,能在老师指导下正确描摹"阳.太.平"三个字. 2.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 ...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广西桂平江口中心校 何华 设计理念: 古诗词就如同学海洋中最灿烂的一颗明珠,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更是学生汲取语言营养最丰富的载体之一.我们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诗文化,让诗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我在进行本课教学时以教材为依托, ...

  • 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全册教案
  • 全 册 备 课 对本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 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本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衔接.同时又为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下基 ...

  • 名族常识五.六年级教案
  • 名族常识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兄弟姐妹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 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极大地丰富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2.过程与方法: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学和艺术范畴很广,有传说.故事.诗歌. 小说.戏剧.音乐.舞蹈.工艺等. 3.情感态度与 ...

  •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一教案
  • 识 字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根据拼音正确认读"雁.霜"等3个生字,会写"蓝.凉"等6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读准字音. 3. 通过查找课外资料,简单了解重阳节的风俗,能用一两句话简单说说自己家过重阳节(或中秋节) 的情景. 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