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己的秋天

“表达 交流”综合实践

——寻找自己的秋天

授课时间(2012.10.8)

山东滕州东沙河中学

胡永萍

2012年10月11日

设计意图

(一)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阅读面,丰富阅读优秀诗文的直接体验和积累,加深对于古今作家“咏物感兴寄怀”文学传统的了解。

(二)通过秋游活动,在自然秋景中松弛身心,感受造化之美,捕捉自我真实体验,并与阅读积累贯通起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通过朗诵和写作,将活动的成果物化、外化,在亲身实践中深化关于“面对同一景物有不同的感兴及不同的表现”的体会和认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细心观察,细致描写景物的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秋景的基础上,着重体验秋景唤起的心情和思绪。

教学重难点: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写景物,体验秋天带给我的独特感受。 评价任务:

1.对学生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进行赏析,如果有音乐、视频或影片资料也给予表扬。

2.调动多种感官感秋、画秋。

3. 写秋时关注的焦点是“多样的个别性”而非“共同性”。

课前准备:

(一)利用国庆假期参加一次秋游活动,感受秋天的多姿多彩。

(二)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书店、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查阅秋诗秋词秋文以及与秋天有关的图片、音乐、绘画、视频或影片资料,然后制作成小报、幻灯片等。课前,教师可把学生制作的小报张贴在教室后的黑板上,如条件许可,视频、幼灯片等可在课堂上播放。

(三)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秋天里的节日与习俗,收集整理相关诗词。

活动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由本单元的秋韵复习导入新课,让学生明白正是作者的个性情怀融入了秋景,秋天才呈现出风采各异的美。)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本单元诗文里的“秋天”就各不相同,有的如清新淡雅的山水画,有的则像是浓墨重彩的油画;有的孤寂悲凉,有的生机盎然,比春天还美好„„正是作者的个性情怀融入了秋景,秋天才呈现出风采各异的美。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秋天”!

出示学习目标:

1、查阅秋天的相关图片、文字作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畅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2、通过查阅的资料,了解秋天里的节日与习俗,收集整理相关诗词。(明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艺术览胜

一般说,凡以秋天为主题的作品均属查阅范围,但学生的兴趣多在图片,词语古诗句和美文,对音乐、视频或影片资料搜集较少。

(一)展示秋天

⑴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图片(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名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图片)

⑵教师补充搜集到的图片、音乐、绘画、视频或影片资料。。

引导学生思考,哪一幅打动了你?(学生先独立思考,后探讨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

a谈谈你看到的秋天,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 ”

b谈谈你听到的秋天,你听到了什么?

“我听到了„„ ”

c谈谈你闻到的秋天,你吸动鼻翼,你嗅到了秋的什么?

“我嗅到了„„ ”

d谈谈你尝到的秋天,张开嘴巴,我们尝到了什么?

“在秋天,我们的‘餐桌’好丰盛„„”

e谈谈你还感到秋的什么?(发挥联想和想象)

“我„„”

(二)漫话秋天(让学生自查秋天里的节日与习俗资料,了解祖国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激起爱国意识。先指名学生口述节日来历,并让其他学生补充后,师展示以下文字。)

1、漫话七夕节

“七夕节”,源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2、漫话中秋节

中秋传说之---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前来投师学艺。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一天,后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当机立断,吞下药,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

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3、漫话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三)吟诵秋天(小组间互相合作,删去雷同的)学生搜集的资料较全面,纷纷举手抢先回答,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我先让学困生回答,后面的学生不准重复,几乎每人一次。

学生展示描写秋天的词语:

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去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

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

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兰飘香、

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

学生展示描写秋天的诗词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佳句集锦

1.秋,一个果实累累的名字。

2.秋天带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了人间。

3.秋天到处是丰收的景象,充满了果实的浓香,充满了人们欢乐的笑声。

4.风,轻轻地,温和的吹着,是美丽的秋姑娘姗姗而来。

5.金秋时节,大地一片金黄,万物都改变了他们的面貌。

6.时近中秋,天空一碧如洗,金凤送爽,令人心旷神怡。

7.秋天的阳光温和中微带寒意,景物越发清疏而爽朗,一切光景美到不可形容。

8.那些挺拔翠绿的树木如今也脱下了绿色的衣裳,换上了黄色的时装,远远望去,漫山遍野一片金黄。

9.塞北的秋天,时空湛碧,蓝得明净透亮。

10.天气渐渐凉爽,吵人的蝉声被秋风吹散了,代替它的是晚间蟋蟀的碑铭

11.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中带着浓烈的桂花香味。

12.金秋时节,满地都是黄色的叶子,大地变成了金黄色的世界。

13.田野上果实累累,这儿一片金黄,那儿一片桔红,秋天把大地装扮成一眼望不到边的锦绣华毯。

14.秋高气爽,蓝蓝的天象擦拭的一尘不染的玻璃,绵绵的云朵,雪白雪白,

如奶汁一样。

15树叶由绿变黄了,纷纷扬扬地打着旋落了下来,软绵绵的样子;枫树上的叶子红红的,好像一团大红云似的;树叶在秋风的催促下,在空中跳着舞,终于掉到河流里,好像一只小船似的飘来飘去。

学生展示描写秋天的美文:(小组交流:说说你读过的关于“秋”的文章,提示学生必须选取自己喜欢的,读后确有感受,并能说明推荐理由)

·我眼中的秋色

·这个秋天,枫叶红了

·又是一个秋天

·独望秋景

·夜观红枫

·秋的滋味

·我的秋天

·相思重阳节

学生朗诵秋词秋文,尽量做到不重复,以节约课堂时间;教师与学生同台竞技,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投入了较大的热情,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能从多角度谈出自己欣赏的理由,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

总结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秋天的美丽,描绘了秋天的色彩,感悟了秋天的意境,秋天带给我们的思索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希望同学们勤于耕耘,乐于收获,年年都有一个成熟的秋天,无数个这样的秋天累加起来,就构成了我们充实的人生。

板书设计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寻找自己的秋天

艺术览胜

(一)展示秋天

(二)漫话秋天

1、漫话七夕节2、漫话中秋节3、漫话重阳节

(三)吟诵秋天

描写秋天的词语

描写秋天的诗词句

描写秋天的美文

第二课时

回顾旧知:上节课我们通过图片及词句文了解了秋天的多姿多彩,感悟了秋天的意境,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秋天。

出示写作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细心观察,细致描写景物的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秋景的基础上,着重体验秋景唤起的心情和思绪。

(一)感秋

利用国庆假期由家长陪伴,走向大自然,到郊外的山野、田园中捕捉自己对秋天的感触:留心观察这个季节与春、夏、冬三季有什么不同,注意观察山、水、天空、树木、鸟兽、空气、人的着装等等,不要只满足于用眼睛看秋天的景色,还要有意识地用耳朵听秋天特有的声音,用鼻子闻秋天独特的气息,用身体感受秋天特殊的温度、湿度„„将自己所认为的这个季节最大的特点或自己最大的感受记录下来。

学生展示自己拍摄到的秋天景色的照片——或丰收喜庆或萧杀悲伤;探讨关于秋天的感悟!

(二)画秋

秋,是丰收的季节,也是萧条的季节,由此引发的喜庆和悲伤意识,进一步延伸为颂秋和悲秋两种抒怀方式。

1. 欣赏课本前的《山行》图及其它关于“秋”的图画。

2. 选取恰当的景致,选择恰当的色调,将自己心中的“秋”描绘出来。 学生展示课前画好的图画作品。

(三)写秋

请以“秋天思语”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

1.按一定的顺序将自己观察到秋景有选择地写下来。写出自己真实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2.在内容上,既可以描绘眼前的秋景,也可以回忆秋景;既可以描摹秋天景色,也可以描写秋景中人的活动;还可以观秋思理,悟出些许人生哲理。

3.不少于500字。

师明确:本次作文在于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借自己所描写的景物抒发怎样的情感,能否体现文章的主旨。

师巡视学生写作。

板书设计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寻找自己的秋天

(一)感秋

(二)画秋

(三)写秋

教后反思:本课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课前我让学生利用假期一起寻找秋天,去感受自然的美,分享收获的快乐。活动的关键词应当是“寻找”和“自己”。寻找,不仅仅寻找秋天的诗文和景,更重要的是寻找“自己”,读自己喜欢的诗文,获得自己的阅读体会,论述自己对于秋景的独特感受和联想,努力在朗诵中表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概而言之,关注的焦点首先是“多样的个别性”而非“共同性”。课上我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展示图片,观赏图片,欣赏美文,不但训练了他们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从生活实际入手,通过对话,激起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人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这就要引导学生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用语言表达自己感受到的生活。自己在备课时可能总是注意设计好的环节,没有自己向自己提出质疑,总觉得自己的课设计的不错了,没有改的必要了,就开始一门心思的背环节背语言。今天上课,才发现自己原来还有很多考虑不成熟不到位的环节,比如过渡的语言,出示问题的时效性,怎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设计是自己教学理念的问题,没有时刻以学生为主体,怎么从学生的需要去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就是细节的处理,比如收集的词语和诗句影响学生的思维等等。这些被自己忽略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自己没有更深入的钻研教材,更细致的研究教案。

“表达 交流”综合实践

——寻找自己的秋天

授课时间(2012.10.8)

山东滕州东沙河中学

胡永萍

2012年10月11日

设计意图

(一)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阅读面,丰富阅读优秀诗文的直接体验和积累,加深对于古今作家“咏物感兴寄怀”文学传统的了解。

(二)通过秋游活动,在自然秋景中松弛身心,感受造化之美,捕捉自我真实体验,并与阅读积累贯通起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通过朗诵和写作,将活动的成果物化、外化,在亲身实践中深化关于“面对同一景物有不同的感兴及不同的表现”的体会和认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细心观察,细致描写景物的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秋景的基础上,着重体验秋景唤起的心情和思绪。

教学重难点: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写景物,体验秋天带给我的独特感受。 评价任务:

1.对学生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进行赏析,如果有音乐、视频或影片资料也给予表扬。

2.调动多种感官感秋、画秋。

3. 写秋时关注的焦点是“多样的个别性”而非“共同性”。

课前准备:

(一)利用国庆假期参加一次秋游活动,感受秋天的多姿多彩。

(二)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书店、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查阅秋诗秋词秋文以及与秋天有关的图片、音乐、绘画、视频或影片资料,然后制作成小报、幻灯片等。课前,教师可把学生制作的小报张贴在教室后的黑板上,如条件许可,视频、幼灯片等可在课堂上播放。

(三)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秋天里的节日与习俗,收集整理相关诗词。

活动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由本单元的秋韵复习导入新课,让学生明白正是作者的个性情怀融入了秋景,秋天才呈现出风采各异的美。)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本单元诗文里的“秋天”就各不相同,有的如清新淡雅的山水画,有的则像是浓墨重彩的油画;有的孤寂悲凉,有的生机盎然,比春天还美好„„正是作者的个性情怀融入了秋景,秋天才呈现出风采各异的美。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秋天”!

出示学习目标:

1、查阅秋天的相关图片、文字作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畅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2、通过查阅的资料,了解秋天里的节日与习俗,收集整理相关诗词。(明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艺术览胜

一般说,凡以秋天为主题的作品均属查阅范围,但学生的兴趣多在图片,词语古诗句和美文,对音乐、视频或影片资料搜集较少。

(一)展示秋天

⑴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图片(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名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图片)

⑵教师补充搜集到的图片、音乐、绘画、视频或影片资料。。

引导学生思考,哪一幅打动了你?(学生先独立思考,后探讨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

a谈谈你看到的秋天,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 ”

b谈谈你听到的秋天,你听到了什么?

“我听到了„„ ”

c谈谈你闻到的秋天,你吸动鼻翼,你嗅到了秋的什么?

“我嗅到了„„ ”

d谈谈你尝到的秋天,张开嘴巴,我们尝到了什么?

“在秋天,我们的‘餐桌’好丰盛„„”

e谈谈你还感到秋的什么?(发挥联想和想象)

“我„„”

(二)漫话秋天(让学生自查秋天里的节日与习俗资料,了解祖国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激起爱国意识。先指名学生口述节日来历,并让其他学生补充后,师展示以下文字。)

1、漫话七夕节

“七夕节”,源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2、漫话中秋节

中秋传说之---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前来投师学艺。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一天,后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当机立断,吞下药,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

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3、漫话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三)吟诵秋天(小组间互相合作,删去雷同的)学生搜集的资料较全面,纷纷举手抢先回答,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我先让学困生回答,后面的学生不准重复,几乎每人一次。

学生展示描写秋天的词语:

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去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

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

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兰飘香、

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

学生展示描写秋天的诗词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佳句集锦

1.秋,一个果实累累的名字。

2.秋天带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了人间。

3.秋天到处是丰收的景象,充满了果实的浓香,充满了人们欢乐的笑声。

4.风,轻轻地,温和的吹着,是美丽的秋姑娘姗姗而来。

5.金秋时节,大地一片金黄,万物都改变了他们的面貌。

6.时近中秋,天空一碧如洗,金凤送爽,令人心旷神怡。

7.秋天的阳光温和中微带寒意,景物越发清疏而爽朗,一切光景美到不可形容。

8.那些挺拔翠绿的树木如今也脱下了绿色的衣裳,换上了黄色的时装,远远望去,漫山遍野一片金黄。

9.塞北的秋天,时空湛碧,蓝得明净透亮。

10.天气渐渐凉爽,吵人的蝉声被秋风吹散了,代替它的是晚间蟋蟀的碑铭

11.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中带着浓烈的桂花香味。

12.金秋时节,满地都是黄色的叶子,大地变成了金黄色的世界。

13.田野上果实累累,这儿一片金黄,那儿一片桔红,秋天把大地装扮成一眼望不到边的锦绣华毯。

14.秋高气爽,蓝蓝的天象擦拭的一尘不染的玻璃,绵绵的云朵,雪白雪白,

如奶汁一样。

15树叶由绿变黄了,纷纷扬扬地打着旋落了下来,软绵绵的样子;枫树上的叶子红红的,好像一团大红云似的;树叶在秋风的催促下,在空中跳着舞,终于掉到河流里,好像一只小船似的飘来飘去。

学生展示描写秋天的美文:(小组交流:说说你读过的关于“秋”的文章,提示学生必须选取自己喜欢的,读后确有感受,并能说明推荐理由)

·我眼中的秋色

·这个秋天,枫叶红了

·又是一个秋天

·独望秋景

·夜观红枫

·秋的滋味

·我的秋天

·相思重阳节

学生朗诵秋词秋文,尽量做到不重复,以节约课堂时间;教师与学生同台竞技,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投入了较大的热情,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能从多角度谈出自己欣赏的理由,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

总结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秋天的美丽,描绘了秋天的色彩,感悟了秋天的意境,秋天带给我们的思索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希望同学们勤于耕耘,乐于收获,年年都有一个成熟的秋天,无数个这样的秋天累加起来,就构成了我们充实的人生。

板书设计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寻找自己的秋天

艺术览胜

(一)展示秋天

(二)漫话秋天

1、漫话七夕节2、漫话中秋节3、漫话重阳节

(三)吟诵秋天

描写秋天的词语

描写秋天的诗词句

描写秋天的美文

第二课时

回顾旧知:上节课我们通过图片及词句文了解了秋天的多姿多彩,感悟了秋天的意境,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秋天。

出示写作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细心观察,细致描写景物的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秋景的基础上,着重体验秋景唤起的心情和思绪。

(一)感秋

利用国庆假期由家长陪伴,走向大自然,到郊外的山野、田园中捕捉自己对秋天的感触:留心观察这个季节与春、夏、冬三季有什么不同,注意观察山、水、天空、树木、鸟兽、空气、人的着装等等,不要只满足于用眼睛看秋天的景色,还要有意识地用耳朵听秋天特有的声音,用鼻子闻秋天独特的气息,用身体感受秋天特殊的温度、湿度„„将自己所认为的这个季节最大的特点或自己最大的感受记录下来。

学生展示自己拍摄到的秋天景色的照片——或丰收喜庆或萧杀悲伤;探讨关于秋天的感悟!

(二)画秋

秋,是丰收的季节,也是萧条的季节,由此引发的喜庆和悲伤意识,进一步延伸为颂秋和悲秋两种抒怀方式。

1. 欣赏课本前的《山行》图及其它关于“秋”的图画。

2. 选取恰当的景致,选择恰当的色调,将自己心中的“秋”描绘出来。 学生展示课前画好的图画作品。

(三)写秋

请以“秋天思语”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

1.按一定的顺序将自己观察到秋景有选择地写下来。写出自己真实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2.在内容上,既可以描绘眼前的秋景,也可以回忆秋景;既可以描摹秋天景色,也可以描写秋景中人的活动;还可以观秋思理,悟出些许人生哲理。

3.不少于500字。

师明确:本次作文在于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借自己所描写的景物抒发怎样的情感,能否体现文章的主旨。

师巡视学生写作。

板书设计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寻找自己的秋天

(一)感秋

(二)画秋

(三)写秋

教后反思:本课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课前我让学生利用假期一起寻找秋天,去感受自然的美,分享收获的快乐。活动的关键词应当是“寻找”和“自己”。寻找,不仅仅寻找秋天的诗文和景,更重要的是寻找“自己”,读自己喜欢的诗文,获得自己的阅读体会,论述自己对于秋景的独特感受和联想,努力在朗诵中表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概而言之,关注的焦点首先是“多样的个别性”而非“共同性”。课上我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展示图片,观赏图片,欣赏美文,不但训练了他们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从生活实际入手,通过对话,激起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人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这就要引导学生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用语言表达自己感受到的生活。自己在备课时可能总是注意设计好的环节,没有自己向自己提出质疑,总觉得自己的课设计的不错了,没有改的必要了,就开始一门心思的背环节背语言。今天上课,才发现自己原来还有很多考虑不成熟不到位的环节,比如过渡的语言,出示问题的时效性,怎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设计是自己教学理念的问题,没有时刻以学生为主体,怎么从学生的需要去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就是细节的处理,比如收集的词语和诗句影响学生的思维等等。这些被自己忽略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自己没有更深入的钻研教材,更细致的研究教案。


相关内容

  • 科学寻找秋天教案
  • 寻找秋天(1) --在骨干教师指导下设计一节课,提供修改后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大象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材第20至2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感受或体验到秋天的自然美 2.观察秋天的景色,探访动物和植物. 3.乐于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教学 ...

  • 小学一年级语文[寻找秋天]教案
  • 1.学会5个生字,认识8个字. 2.朗读课文, 通过讨论知道秋天是什么颜色的. 3.会背诵课文.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秋天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

  • 寻找秋天的踪迹
  • 寻觅秋天的踪迹 活动目标: 1. 积累与描写与"秋"有关的文学素材,编辑"自然日志" 2.在写作中能灵活运用素材,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进一步体会"秋天之韵"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不断陶冶情操,以达到对大自然"真善美&q ...

  •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德育渗透教案
  •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德育渗透教案 <秋天在哪里> 教学目标: 1.观察认识秋天的季节特征,体验秋天的乐趣,领略大自然的美. 2.感受观察体验的快乐,发展想象力.创造力. 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包括秋天的录像.学生与秋天的相片.音乐伴 ...

  • 综合实践活动[我爱秋天]
  • 自主实践 体验感悟--综合实践活动<我爱秋天> 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低年级的一门非学科性的活动型课程,一门综合性实践型课程.它的最大特点是:以儿童的自主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体现儿童学习方式的自主性.活动性 开放性和综合性. 下面结合<我爱秋天>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 课前准备: ...

  • 寻找秋天的作文250字
  • 寻找秋天的作文 秋到天了,大地发生了变化,老师带我们到果园里寻找秋天. 小明向远处望去,看,果园里有苹果树,红红的苹果像小朋友的笑脸,笑啊笑啊,笑来了秋天的欢乐.橘子树像迷你小南瓜.小明仰起头,看到了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就迫不及待想咬一口,踮起脚,伸出手,一拉苹果就掉了下来,"扑通&quo ...

  • 秋天在哪里?
  • <秋天在哪里>说课稿 愚公中心小学 周伟 一.说教材 <秋天在哪里>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中的第一个主题,为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了解季节变化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秋天在哪里>这课教材中编排了七幅插图,其中第 ...

  • 秋天的童话具体教案
  • 主题名称:秋天的童话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去室外观察秋天的景物,发现他们颜色的变化,促进幼儿对颜色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2. 幼儿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看到的景物及其颜色特征,从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幼儿能够辨别颜色并描绘出自己所看到的秋天的景物,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 ...

  • 秋天的发现
  • "秋天的发现"习作教案 学情分析: 这次习作对象是三年级学生,按课标要求:不拘文体,鼓励学生自由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想写出景物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就要让学生走近自然,感受自然的丰富多彩,所以课前,让学生搜集大量有关秋天的资料,启发学生发现秋天,寻找秋天.孩子们有了感悟,相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