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判决房地产权属变更 涉税问题怎么处理?

\

法院判决房地产权属变更 涉税问题怎么处理?

2016-11-17 04:32阅读:

法院判决房地产权属变更 涉税问题怎么处理?

  X

韩少平 丛亮 陈常斌现行“先税后证”制度对房地产受让人(买方)的利益保护不足。无论卖方是否履行了纳税义务,买方只要履行了自身的纳税义务,不存在任何过错(主观故意或过失),有关部门应执行法院的判决、裁定,为买方办理房地产权属变更事项。

近年来,基层地税机关在日常管理执法中,时常遇到一些疑难棘手的法院判决、裁定房地产过户涉税案件。受现行政策规定制约,基层税务人员面对此类案件,往往心存困惑、难以处理、倍感压力,同时,处理不当极易引起纳税争议,引发执法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到土地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办理有关土地、房屋的权属变更登记手续时,应提供土地增值税、契税等完税(或减免税)凭证。未提供完税(或减免税)凭证的,土地管理部门和房产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有关土地、房屋的权属变更登记手续。根据上述行政法规,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实施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的制度规定,逐步形成了目前房地产权属变更“先税后证”的管理模式。

从近年来的工作情况看,“先税后证”管理模式对房地产权属转移环节的税收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为加强个人房地产交易税收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控管手段。但是,严格的审核把关机制也对法院判决、裁定房地产过户等特殊交易行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

对于法院判决、裁定房地产过户这种交易行为一般是基于原、被告(买卖双方)债权债务纠纷等原因发生的,买方为取得房地产权属,通常愿意缴纳税款。但现实中当事人双方往往关系紧张、互不配合,且多数卖方(债务人)处于缺位、失联状态,房地产过户涉及的税款特别是卖方税款难以及时征缴入库。在目前“先税后证”管理模式下,买方(债权人)为尽快取得房地产权属,多数会采取代卖方缴纳税款的方式,导致实际缴税人与纳税义务人不一致的问题。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也有部分买方对此管理模式提出异议,认为对于卖方欠缴的税款,税务机关应当依法追征,而不应由买方承担,也不应限制买方确权的权利,导致买方无法办理过户的问题,这种做法变相侵害了买方的合法权益,从而产生了征纳矛盾,引发了执法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和现行政策规定,笔者认为,本着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妥善解决征纳矛盾,有效降低执法风险的原则,在贯彻落实“先税后证”规定的前提下,对上述涉税问题区分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处理办法。

办法一

对于买卖双方均处于正常状态,能够取得联系,买方愿意承担卖方应缴税款且取得卖方委托授权手续的,税务机关对有关资料进行形式审查后,可以为双方办理相关涉税事项。笔者认为,从法理上分析,买卖双方均是纳税主体,不能以任何形式改变,但买卖双方以委托授权的方式确定税款承担方属于契约意志自由,是合法行为,委托授权手续有效,法律不予干预,这种做法不会给税务机关带来执法风险。

办法二

对于买卖双方均处于正常状态,能够取得联系,但卖方不及时履行纳税义务且拒绝买方代缴税款的,如能够取得法院执行裁定书或协助执行通知书(明确卖方应纳税款由买方代缴问题),税务机关对有关资料进行形式审查后,可以为双方办理相关涉税事项;如不能取得上述法律文书,在这种情况下税务机关接受买方代缴税款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存在执法风险,原则上税务机关不能办理买方代缴税款事项,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对卖方采取税收保全、强制执行等措施追征税款,最大限度地降低执法风险,同时向国土部门出具已纳入税收管理的证明材料,同意为买方办理房地产权属变更手续。在采取税收保全、强制执行等措施无效后,将卖方欠缴税款纳入欠税管理,进一步对欠税人采取措施,如向有关部门去函限制其法定代表人出境和高消费,将其欠税情况向社会曝光,列入“黑名单”等,持续加大税款追征力度。

办法三

对于卖方失踪、失联或失去人身自由等情况下,卖方无法配合买方到税务机关办理缴税手续,也不可能为买方出具有关纳税事项的委托授权手续。笔者认为,此类情况可以参照“办法二”进行涉税事项的处理。需要注意的是,主管税务机关对卖方应当先公告送达有关文书,公告期满后仍然找不到纳税人的,再采取相应的征管措施。

上述三种针对不同情况的处理办法是在“先税后证”制度下的一种可行性探索。笔者认为,现行“先税后证”制度是基于保护国家税款的立场制定实施的,对房地产受让人(买方)的利益保护不足,其实无论卖方是否履行了纳税义务,买方只要履行了自身的纳税义务,不存在任何过错(主观故意或过失),有关部门应无条件执行法院的判决、裁定,为买方办理房地产权属变更的事项。如果从维护国家税收利益角度出发,应该是通过行政、司法等一系列手段加大对欠税人的追征、惩处力度,以有效遏制逃避缴纳税款等违法行为,而不应通过对房地产受让人(买方)不适当的要求来规避税收的流失,以此使房地产受让人(买方)承受不利的法律后果,这不符合现代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

另外,处理上述涉税问题还应注意与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避免因角度不同而导致误解与分歧。一是加强与法院的联动机制建设,就房地产处置前公告税款、税务机关参与处置过程、处置后税款划转等事项统一意见;二是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后,完善与国土部门的沟通机制,统一双方联系部门、联系人和联系函制度,进一步搭建双方联系沟通的平台。

作者单位:济南市地税局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发送

\

法院判决房地产权属变更 涉税问题怎么处理?

2016-11-17 04:32阅读:

法院判决房地产权属变更 涉税问题怎么处理?

  X

韩少平 丛亮 陈常斌现行“先税后证”制度对房地产受让人(买方)的利益保护不足。无论卖方是否履行了纳税义务,买方只要履行了自身的纳税义务,不存在任何过错(主观故意或过失),有关部门应执行法院的判决、裁定,为买方办理房地产权属变更事项。

近年来,基层地税机关在日常管理执法中,时常遇到一些疑难棘手的法院判决、裁定房地产过户涉税案件。受现行政策规定制约,基层税务人员面对此类案件,往往心存困惑、难以处理、倍感压力,同时,处理不当极易引起纳税争议,引发执法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到土地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办理有关土地、房屋的权属变更登记手续时,应提供土地增值税、契税等完税(或减免税)凭证。未提供完税(或减免税)凭证的,土地管理部门和房产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有关土地、房屋的权属变更登记手续。根据上述行政法规,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实施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的制度规定,逐步形成了目前房地产权属变更“先税后证”的管理模式。

从近年来的工作情况看,“先税后证”管理模式对房地产权属转移环节的税收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为加强个人房地产交易税收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控管手段。但是,严格的审核把关机制也对法院判决、裁定房地产过户等特殊交易行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

对于法院判决、裁定房地产过户这种交易行为一般是基于原、被告(买卖双方)债权债务纠纷等原因发生的,买方为取得房地产权属,通常愿意缴纳税款。但现实中当事人双方往往关系紧张、互不配合,且多数卖方(债务人)处于缺位、失联状态,房地产过户涉及的税款特别是卖方税款难以及时征缴入库。在目前“先税后证”管理模式下,买方(债权人)为尽快取得房地产权属,多数会采取代卖方缴纳税款的方式,导致实际缴税人与纳税义务人不一致的问题。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也有部分买方对此管理模式提出异议,认为对于卖方欠缴的税款,税务机关应当依法追征,而不应由买方承担,也不应限制买方确权的权利,导致买方无法办理过户的问题,这种做法变相侵害了买方的合法权益,从而产生了征纳矛盾,引发了执法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和现行政策规定,笔者认为,本着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妥善解决征纳矛盾,有效降低执法风险的原则,在贯彻落实“先税后证”规定的前提下,对上述涉税问题区分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处理办法。

办法一

对于买卖双方均处于正常状态,能够取得联系,买方愿意承担卖方应缴税款且取得卖方委托授权手续的,税务机关对有关资料进行形式审查后,可以为双方办理相关涉税事项。笔者认为,从法理上分析,买卖双方均是纳税主体,不能以任何形式改变,但买卖双方以委托授权的方式确定税款承担方属于契约意志自由,是合法行为,委托授权手续有效,法律不予干预,这种做法不会给税务机关带来执法风险。

办法二

对于买卖双方均处于正常状态,能够取得联系,但卖方不及时履行纳税义务且拒绝买方代缴税款的,如能够取得法院执行裁定书或协助执行通知书(明确卖方应纳税款由买方代缴问题),税务机关对有关资料进行形式审查后,可以为双方办理相关涉税事项;如不能取得上述法律文书,在这种情况下税务机关接受买方代缴税款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存在执法风险,原则上税务机关不能办理买方代缴税款事项,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对卖方采取税收保全、强制执行等措施追征税款,最大限度地降低执法风险,同时向国土部门出具已纳入税收管理的证明材料,同意为买方办理房地产权属变更手续。在采取税收保全、强制执行等措施无效后,将卖方欠缴税款纳入欠税管理,进一步对欠税人采取措施,如向有关部门去函限制其法定代表人出境和高消费,将其欠税情况向社会曝光,列入“黑名单”等,持续加大税款追征力度。

办法三

对于卖方失踪、失联或失去人身自由等情况下,卖方无法配合买方到税务机关办理缴税手续,也不可能为买方出具有关纳税事项的委托授权手续。笔者认为,此类情况可以参照“办法二”进行涉税事项的处理。需要注意的是,主管税务机关对卖方应当先公告送达有关文书,公告期满后仍然找不到纳税人的,再采取相应的征管措施。

上述三种针对不同情况的处理办法是在“先税后证”制度下的一种可行性探索。笔者认为,现行“先税后证”制度是基于保护国家税款的立场制定实施的,对房地产受让人(买方)的利益保护不足,其实无论卖方是否履行了纳税义务,买方只要履行了自身的纳税义务,不存在任何过错(主观故意或过失),有关部门应无条件执行法院的判决、裁定,为买方办理房地产权属变更的事项。如果从维护国家税收利益角度出发,应该是通过行政、司法等一系列手段加大对欠税人的追征、惩处力度,以有效遏制逃避缴纳税款等违法行为,而不应通过对房地产受让人(买方)不适当的要求来规避税收的流失,以此使房地产受让人(买方)承受不利的法律后果,这不符合现代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

另外,处理上述涉税问题还应注意与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避免因角度不同而导致误解与分歧。一是加强与法院的联动机制建设,就房地产处置前公告税款、税务机关参与处置过程、处置后税款划转等事项统一意见;二是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后,完善与国土部门的沟通机制,统一双方联系部门、联系人和联系函制度,进一步搭建双方联系沟通的平台。

作者单位:济南市地税局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发送


相关内容

  • 场地无偿使用证明
  • 场地无偿使用证明 还需要到土地局盖章吗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税收法规查询 当前位置:税收法规查询 查询结果显示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开具土地增值税涉税证明有关问题的通知 京地税地[号& 被转发文件标题: 被转发文件文号: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 法律级次: 税收规范性文件& 土地增 ...

  • 房地产确权纠纷案例
  • 房地产确权纠纷案例 案例分析 1: ××镇与××军团土地权属纠纷 争议土地位于××镇境内, 面积约 13 平方公理, "解放军××炮兵靶场" 是于 1955 原称 , 年经当时的领导口头同意由××军区组织人员戡定的,1956 年××军拨款在 8 个主要地点修筑 岗楼.五六十年代, ...

  • 关于印发大新县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 新政办发[2011]23号 大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大新县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及上级驻县各有关单位,大新华侨经济管理区: <大新县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大新县社会综合 ...

  • [案例分析]物权法与婚姻法在调整家庭财产关系时的衔接与适用
  • 婚姻法第十九条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而物权法第九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在调整婚姻家庭财产关系时,婚姻法与物权法如何衔接和适用,成为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也即本案的争 ...

  • 行政法课程讲义
  • 众合学校 2011众合周末系统强化班 行政法 林鸿潮 主讲 行政法学知识体系图 基本原则:<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行政主体:<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等 行政法基础公务员: <公务员法>等约10分 抽象行为:<立法法>等 具体行 ...

  • 商品房契税
  • 个人购买商品房如何缴纳契税 契税:个人首套普通住宅90平米以下的1%,90-140平米的1.5%,二套房和140平米以上的住宅3% 一.什么是契税? 答:契税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土地.房屋权属转移时,国家按照当事人双方签订的合同(契约),以及所确定价格的一定比例,向承受权属的单位和个人一次性征收 ...

  • 陕西人大代表花3200万换取保候审 最终却获无罪
  • 华商报记者 李勇钢 文\图 商业合作破裂,安康市汉滨区人大代表彭世明为此深陷牢狱500多天.为能被取保候审,他的家人和同事付出了3200万代价,换来两张"谅解书".可最终,法院判决彭世明无罪,人大代表也被恢复. 彭世明疑惑:无论合同诈骗还是挪用资金,都属于公诉案件.假如自己真的有 ...

  • 房地产综合百问
  • 一.房地产综合类 1.问:什么是房地产? 答: 房地产是房产和地产的总称,指土地及地上建筑物.附着物. 2.问:什么是房地产权? 答: 房地产权是指权利人对土地的使用权和土地上建筑物.附着物的所有权,以及由上述权利产生的他项权,如抵押权等. 3.问:什么叫房地产登记? 答: 房地产登记,是指由法律规 ...

  • 论行政机关处理民事纠纷
  • 论行政机关处理民事纠纷 [内容摘要]由行政机关来处理民事纠纷,在实践中已广泛适用,但对于由行政机关来处理民事纠纷是否合适这个问题,理论界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在概括我国行政机关处理民事纠纷的种类和进行处理是必要的,并针对当前行政机关处理民事纠纷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为不断完善行政机关处理民事纠纷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