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作文素材--关于"中国女排"的主题阅读

1 中国女排在袁伟民的指导下,在80年代开始腾飞。

1981年,第3届世界杯在日本举行,比赛采用单循环制,经过了7轮28场比赛,中国女排以7战全胜姿态,压倒卫冕的主办国日本,获得冠军,成为中国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中的首个世界冠军。也是1978年第8届世锦赛中,苏联女排击败中国女排的比分。

1982年,中国女排参加在秘鲁举行的第9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初赛对美国队曾以盘数零比三落败,主教练袁伟民果断起用年轻队员梁艳、郑美珠,结果中国女排以3比0轻取古巴,赢得了扭转战局的关键一役。中国女排在决赛以直落三局轻取主办国秘鲁,首次获得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

尽管在1983年的亚洲锦标赛决赛败于日本,进入调整期的中国女排仍是洛杉矶奥运会的夺标热门。1984年,中国女排参加在洛杉矶举行的洛杉矶奥运会,虽然中国女排又在分组赛被宿敌美国队击败,其后却越战越勇,最终,中国女排在决赛以直落三局轻取主办国美国,报却分组赛一败之仇,并首次获得奥运金牌,同时亦成为女子排球三连冠。

接着两年,中国女排又获得了1985年第4届世界杯冠军和1986年第10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成就世界女排史上首个五连冠的佳绩。

1980年代初的中国,正是百废待兴,女排以拼搏精神赢得三连冠和五连冠的成绩,中国女排成为了当时中国人的模范和骄傲,更是中国在80年代腾飞的象征。

2

很多年后,中国更强大了,中国人依然会想起2016年8月21日的这个场景:中国女排姑娘站在里约奥运会冠军领奖台上,齐声高唱国歌: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中国女排里约之行,完全可以拍成一部大-片,逆袭命运,咬牙死磕,绝地反击,最终迎来气壮山河的胜利!

这是里约奥运会中国人最关注的一场比赛。一位“80后”妈妈在朋友圈里写道,她带着6岁的女儿在客厅里看完了这场直播,“奏国歌时,我把女儿拽着站起来,一起跟着唱”。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有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共同情结,对中国人来说,中国女排就是集体记忆、共同情结。新一代中国女排在里约的伟大胜利,又在中国年青一代中延续和强化了对这支队伍和“女排精神”的认知和情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帷幕,封闭已久的中国大门,向世界缓缓打开。那是一个中华民族争取“球籍”的年代,百废待兴,而又迷茫困惑,中国人需要精神偶像。关键时刻,中国女排带来了一场关键胜利。1981年年底,中国女排以亚洲冠军身份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7战7胜,首次夺得世界杯赛冠军。

那时在中国,黑白电视机都不多见。决赛那天,人们黑压压一片守在电视机前、广播前,收看收听中国女排对阵日本队。在主场球迷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一个叫郎平的北京女孩扣下了世界冠军,中国女排3:2获胜。举国沸腾。天-安-门广场上,人们彻夜高呼:“中国万岁! 女排万岁! ”

在今天回望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那是一个人人谈理想为荣的年代,那也是一个国人争先恐后用勤奋与智慧改变祖国面貌的年代,而

中国女排用“五连冠”的佳绩,对各行各业的中国人起到了激励、感召和促进作用,为当时的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诚如当时《人民日报》头版评论员文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所言:“她们的胜利捷报,也使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全国人民得到极大的鼓舞„„看看女排,想想自己,我们难道不应该好好向她们学习吗? 中国女排在体育战线上为国争光,我们就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多作贡献吗? 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 ”

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早已今非昔比。198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5千亿元,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67万亿元。各个领域,中国都迎来了收获时刻。中国人对待奥运金牌的心态,越来越理性。毕竟,值得中国人骄傲的,已不仅仅是体育了。但是,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对巴西、荷兰、塞尔维亚的比赛,为何仍然让中国人揪心关注、热泪盈眶?

这又是一场关键时刻的关键胜利,远远超出了一块金牌的含义。中国人从这场比赛中,看到了理想的复苏,看到了奋斗的价值,看到了精神的力量!

在今天,中国已进入改革攻坚阶段和深水区,前面路上充满激流险滩,每进一步,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面对改革的复杂形势,许多人像中国女排在里约那样“一分一分咬牙顶”,但也有人迷茫,也有人退缩,还有人堕落„„在今天,时代和人民对精神的渴望和呼唤,越来越清晰有力。

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如果没有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没有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在世界上生存,更谈不上实现伟大的梦想。

“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中国女排在里约的坚持,不正是形象地指明梦想实现的路径吗? 中国人用“女排精神”去坚持去努力,像中国女排那样专注、团结、拼搏,一定能够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的提出,基于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大背景以及当代中国发展现状,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梦想总是美丽的、动人的,是激励人前行的不竭动力,但追梦之路,并不平坦,有不少的艰难与险阻,有不少的挑战与考验。

如果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女排之崛起,极大地激励了中国人投入改革开放; 那么,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女排的胜利,将再度激发中国人的精神动力,自信地走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

3

谈女排精神的人,你们根本不懂郎平

这届奥运会的中国看客,品味有了突变。

射击首金了,网上流传最广的是张梦雪的冷漠脸表情包;乒乓包圆了,大家感兴趣的是马龙、张继科的高颜值以及他们身后的胖子和迷妹;跳水落金了,没事,有了秦凯何姿全球直播公然虐狗的求婚戏就够了;当然,更不用提傅园慧,她游什么项目拿什么名次统统不必在意,“洪荒之力少女”已经成为中国体育有史以来的首位网红。哪怕在伦敦,一位本国明星的因伤退赛仍会引发针锋相对的轩然大波,短短四年后,大部分看客的胜负观已然进化到另一个维度。

这个局面怕是中国体育人有些始料未及的。无论于内于外,成绩指标一直是勒在中国体育人脖颈的一道绳索;唯成绩论,是国内舆论对中国体育最猛烈的攻击方向——但现下,怎么人们不再关注胜负的事实?甚至不少体育人或媒体人不

得不公开呼吁,唯成绩论当然是错误的,但这不代表不追求成绩,成绩终究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可民众依然更热衷于远离竞技本身的话题,至于输或赢的事实本身,始终难以调动他们的关注度。

或许中国女排是一个例外。在里约,女排是不多的甚至莫如说是仅有的用胜利来唤起民间舆论关注的中国代表。小组赛连折荷兰、塞尔维亚、美国三阵后勉强出线的中国女排曾经是“隐身人”,只有最传统的那些评论员们早早准备好了炮弹,“弃老将带新人有疑问”“走高大化路线是错误”之类的陈年话题也已流出些许,只是没人愿意帮着大肆传播。

在小马拉卡纳体育馆的漫天嘘声中击败东道主巴西,这是中国女排第一次刷屏,尽管舆论声势最终不敌更浩大的王宝强声明事件。随后半决赛战胜荷兰,她们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掌声和呼应。就在女排刚刚赢下那场比赛,我的一位朋友在朋友圈写道:“女排拿下第三局,听到了一声欢呼。讲真,这种欢乐真是太难得了,尤其当朋友们不是左棍就是右狗,不是缓则就是小将的时候。”

这确实正是竞技体育所制造的干净的欢乐,却各有不同意喻。在作为现今民间舆论主流的90后乃至更年幼的少年们看来,女排的胜利充满了经典体育比赛所需要的大多数戏分:不可一世或是曾经战胜自己的强大对手,跌宕起伏的比分,先抑后扬的结局,以及一位听说很有来头的教练——郎平。

和八年前一样,她依然是女排赛场上唯一一位女性主帅。她有够男人的强悍一面,破釜沉舟的换人,果断且结果完美的战术调整,以及足够冷冰冰的训诫,“我们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我没人换你了,只能看你自己了”;她也有很女人的细腻一面,把队员们视作自己的孩子,像妈妈那样时刻注意着自己的反应以避免影响女孩们的心境,“我特生气,但又不能表现出来„„我只能一直鼓励她们,让她们放松,因为人一紧张,肌肉动作的反应都不一样”,流着泪拥抱队员时,也不忘轻声在耳边嘱托,“你今天表现得很好,很勇敢。要记住今天的心情。”少年们大致能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父母曾经如此迷恋过郎平,但应该不是全部理由。 郎平,以及她所在的中国女排的胜利,唤起的则是年长者埋没的记忆。在那个没有微信微博推特脸书,没有互联网和个人电脑,可谓信息闭塞的远古时代,郎平以及中国女排是整个国家的英雄。

成长在当下这个物质丰富、选择多元的年代的孩子们,与那个时代隔着一道厚重而难以翻越的墙。他们无法理解,当中国男排“不过”是获得了一项世界比赛的出线权,就会有成百上千名与自己差不多同龄的大学生们齐呼“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是的,并非女排首先带来的口号)

他们未曾见过一个国家因为夺得女排世界赛事的冠军而自认“把世界高峰踩在自己脚下”,今日之排球,恐怕连第三集体球类项目的这个“第三”头衔都未必得到公认;他们更没见过一支运动队的胜利可以激发全社会向其学习的热情,当年从全中国向中国女排(甚至是当地报社)汇去的以麻袋计的贺信、致敬信、学习信,或许其中的寄信者正有他们的父辈与祖辈。

今日的少年们眼中之魔幻剧,恰恰是另一群人心中最初的记忆,那部分永远真切而温暖地躲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尽管大部分的片断已经模糊,但只需一声号角,凡此种种,便会像幻灯片一样在脑海中穿过。

这都是真实的存在,只是相隔着时光的沟壑。眼下的这个社会,离不开更多元的选择以及更多彩的生活,当今这个国家,已经不需要用奥运的金牌数来证明自己正在强大,更遑论一支球队的胜负足以带动整个民族的心跳。

中国女排,以及郎平,是那个时代留存下来的罕有的展现于面前的符号。从某种意义而言,这个远古的图腾依然被赋予着超出其现世价值的意义。譬如,总会在一些时候被人提起的“女排精神”。

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即便是让那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两个群体一同讨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是长久稳定在世界高水准的精神?这并非是对一种精神的诠释,而仅仅只是对于结果的描述,你可曾听说过“常胜将军精神”?是团结一致的拼搏精神?恐怕也绝非是对女排特有属性的解释,团队协作、绝不放弃,这恰恰是竞技体育里的普世价值。“女排精神”或许只能说是中国女排最早最广泛地将这样的价值观展现于国人面前,这是一种时间属性,而非与众不同的内质区别。

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女排,“女排精神”是一种荣誉的传承,也可能是一副内心的枷锁——赢球了,“女排精神”又回来了;输球了,“女排精神”哪儿去了。

在一份1981年关于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的陈年相关报道中,我读到以下这段:“中国女排教练员袁伟民在会上介绍了她们参加这次国际比赛的情况。他说,这次比赛,不仅是技术方面的较量,更重要的是思想、品德和风格的较量。”不仅,更,其间表述的递进关系如此明晰。

而在里约,一位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的高级官员在观看女排赛后留下如是评论:“女排赢球靠的是团队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郎平的用人。她真正做到了有勇有谋,将每一个队员的特点都发挥了出来。”

这一前一后的表述,看似对立,却并非对错问题。时代变迁而已。在那个物质贫瘠、与世界彼此陌生的往昔,精神的感召拥有无比强大的动员力;而当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亦是世界奥运金牌第二多国家),中国的前行又不能只是靠精神的意志力。

高官颇有些将皮球抛给郎平的感觉。她是当年“女排精神”的缔造者之一,也是仍在这片专业领域工作仅有的一位彼时元老;中国女排神化,她体味过,祛魅中国女排,亦唯她不可。

“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这飒飒生风的话正出于郎平之口,就在击败巴西队之后。无论中国女排在里约最终是笑是泪,郎平走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祛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总要有人踏出实质性的第一步。现在的、未来的中国女排,或者说中国体育,不应活在“女排精神”之中,取而代之的是专业主义,是匠人文化,是创新欲望。对于这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

若读过郎平自传《激情岁月》,或许你会对这句话印象至深:这段八年的海外生活经历,历练了我的心智,我已经把自己这个“世界冠军”一脚一脚地踩在地上了,踩得很踏实。

让时代的归于时代,让体育的归于体育。 (本文原标题《祛魅女排,始于郎平》)

1 中国女排在袁伟民的指导下,在80年代开始腾飞。

1981年,第3届世界杯在日本举行,比赛采用单循环制,经过了7轮28场比赛,中国女排以7战全胜姿态,压倒卫冕的主办国日本,获得冠军,成为中国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中的首个世界冠军。也是1978年第8届世锦赛中,苏联女排击败中国女排的比分。

1982年,中国女排参加在秘鲁举行的第9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初赛对美国队曾以盘数零比三落败,主教练袁伟民果断起用年轻队员梁艳、郑美珠,结果中国女排以3比0轻取古巴,赢得了扭转战局的关键一役。中国女排在决赛以直落三局轻取主办国秘鲁,首次获得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

尽管在1983年的亚洲锦标赛决赛败于日本,进入调整期的中国女排仍是洛杉矶奥运会的夺标热门。1984年,中国女排参加在洛杉矶举行的洛杉矶奥运会,虽然中国女排又在分组赛被宿敌美国队击败,其后却越战越勇,最终,中国女排在决赛以直落三局轻取主办国美国,报却分组赛一败之仇,并首次获得奥运金牌,同时亦成为女子排球三连冠。

接着两年,中国女排又获得了1985年第4届世界杯冠军和1986年第10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成就世界女排史上首个五连冠的佳绩。

1980年代初的中国,正是百废待兴,女排以拼搏精神赢得三连冠和五连冠的成绩,中国女排成为了当时中国人的模范和骄傲,更是中国在80年代腾飞的象征。

2

很多年后,中国更强大了,中国人依然会想起2016年8月21日的这个场景:中国女排姑娘站在里约奥运会冠军领奖台上,齐声高唱国歌: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中国女排里约之行,完全可以拍成一部大-片,逆袭命运,咬牙死磕,绝地反击,最终迎来气壮山河的胜利!

这是里约奥运会中国人最关注的一场比赛。一位“80后”妈妈在朋友圈里写道,她带着6岁的女儿在客厅里看完了这场直播,“奏国歌时,我把女儿拽着站起来,一起跟着唱”。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有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共同情结,对中国人来说,中国女排就是集体记忆、共同情结。新一代中国女排在里约的伟大胜利,又在中国年青一代中延续和强化了对这支队伍和“女排精神”的认知和情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帷幕,封闭已久的中国大门,向世界缓缓打开。那是一个中华民族争取“球籍”的年代,百废待兴,而又迷茫困惑,中国人需要精神偶像。关键时刻,中国女排带来了一场关键胜利。1981年年底,中国女排以亚洲冠军身份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7战7胜,首次夺得世界杯赛冠军。

那时在中国,黑白电视机都不多见。决赛那天,人们黑压压一片守在电视机前、广播前,收看收听中国女排对阵日本队。在主场球迷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一个叫郎平的北京女孩扣下了世界冠军,中国女排3:2获胜。举国沸腾。天-安-门广场上,人们彻夜高呼:“中国万岁! 女排万岁! ”

在今天回望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那是一个人人谈理想为荣的年代,那也是一个国人争先恐后用勤奋与智慧改变祖国面貌的年代,而

中国女排用“五连冠”的佳绩,对各行各业的中国人起到了激励、感召和促进作用,为当时的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诚如当时《人民日报》头版评论员文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所言:“她们的胜利捷报,也使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全国人民得到极大的鼓舞„„看看女排,想想自己,我们难道不应该好好向她们学习吗? 中国女排在体育战线上为国争光,我们就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多作贡献吗? 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 ”

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早已今非昔比。198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5千亿元,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67万亿元。各个领域,中国都迎来了收获时刻。中国人对待奥运金牌的心态,越来越理性。毕竟,值得中国人骄傲的,已不仅仅是体育了。但是,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对巴西、荷兰、塞尔维亚的比赛,为何仍然让中国人揪心关注、热泪盈眶?

这又是一场关键时刻的关键胜利,远远超出了一块金牌的含义。中国人从这场比赛中,看到了理想的复苏,看到了奋斗的价值,看到了精神的力量!

在今天,中国已进入改革攻坚阶段和深水区,前面路上充满激流险滩,每进一步,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面对改革的复杂形势,许多人像中国女排在里约那样“一分一分咬牙顶”,但也有人迷茫,也有人退缩,还有人堕落„„在今天,时代和人民对精神的渴望和呼唤,越来越清晰有力。

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如果没有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没有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在世界上生存,更谈不上实现伟大的梦想。

“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中国女排在里约的坚持,不正是形象地指明梦想实现的路径吗? 中国人用“女排精神”去坚持去努力,像中国女排那样专注、团结、拼搏,一定能够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的提出,基于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大背景以及当代中国发展现状,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梦想总是美丽的、动人的,是激励人前行的不竭动力,但追梦之路,并不平坦,有不少的艰难与险阻,有不少的挑战与考验。

如果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女排之崛起,极大地激励了中国人投入改革开放; 那么,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女排的胜利,将再度激发中国人的精神动力,自信地走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

3

谈女排精神的人,你们根本不懂郎平

这届奥运会的中国看客,品味有了突变。

射击首金了,网上流传最广的是张梦雪的冷漠脸表情包;乒乓包圆了,大家感兴趣的是马龙、张继科的高颜值以及他们身后的胖子和迷妹;跳水落金了,没事,有了秦凯何姿全球直播公然虐狗的求婚戏就够了;当然,更不用提傅园慧,她游什么项目拿什么名次统统不必在意,“洪荒之力少女”已经成为中国体育有史以来的首位网红。哪怕在伦敦,一位本国明星的因伤退赛仍会引发针锋相对的轩然大波,短短四年后,大部分看客的胜负观已然进化到另一个维度。

这个局面怕是中国体育人有些始料未及的。无论于内于外,成绩指标一直是勒在中国体育人脖颈的一道绳索;唯成绩论,是国内舆论对中国体育最猛烈的攻击方向——但现下,怎么人们不再关注胜负的事实?甚至不少体育人或媒体人不

得不公开呼吁,唯成绩论当然是错误的,但这不代表不追求成绩,成绩终究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可民众依然更热衷于远离竞技本身的话题,至于输或赢的事实本身,始终难以调动他们的关注度。

或许中国女排是一个例外。在里约,女排是不多的甚至莫如说是仅有的用胜利来唤起民间舆论关注的中国代表。小组赛连折荷兰、塞尔维亚、美国三阵后勉强出线的中国女排曾经是“隐身人”,只有最传统的那些评论员们早早准备好了炮弹,“弃老将带新人有疑问”“走高大化路线是错误”之类的陈年话题也已流出些许,只是没人愿意帮着大肆传播。

在小马拉卡纳体育馆的漫天嘘声中击败东道主巴西,这是中国女排第一次刷屏,尽管舆论声势最终不敌更浩大的王宝强声明事件。随后半决赛战胜荷兰,她们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掌声和呼应。就在女排刚刚赢下那场比赛,我的一位朋友在朋友圈写道:“女排拿下第三局,听到了一声欢呼。讲真,这种欢乐真是太难得了,尤其当朋友们不是左棍就是右狗,不是缓则就是小将的时候。”

这确实正是竞技体育所制造的干净的欢乐,却各有不同意喻。在作为现今民间舆论主流的90后乃至更年幼的少年们看来,女排的胜利充满了经典体育比赛所需要的大多数戏分:不可一世或是曾经战胜自己的强大对手,跌宕起伏的比分,先抑后扬的结局,以及一位听说很有来头的教练——郎平。

和八年前一样,她依然是女排赛场上唯一一位女性主帅。她有够男人的强悍一面,破釜沉舟的换人,果断且结果完美的战术调整,以及足够冷冰冰的训诫,“我们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我没人换你了,只能看你自己了”;她也有很女人的细腻一面,把队员们视作自己的孩子,像妈妈那样时刻注意着自己的反应以避免影响女孩们的心境,“我特生气,但又不能表现出来„„我只能一直鼓励她们,让她们放松,因为人一紧张,肌肉动作的反应都不一样”,流着泪拥抱队员时,也不忘轻声在耳边嘱托,“你今天表现得很好,很勇敢。要记住今天的心情。”少年们大致能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父母曾经如此迷恋过郎平,但应该不是全部理由。 郎平,以及她所在的中国女排的胜利,唤起的则是年长者埋没的记忆。在那个没有微信微博推特脸书,没有互联网和个人电脑,可谓信息闭塞的远古时代,郎平以及中国女排是整个国家的英雄。

成长在当下这个物质丰富、选择多元的年代的孩子们,与那个时代隔着一道厚重而难以翻越的墙。他们无法理解,当中国男排“不过”是获得了一项世界比赛的出线权,就会有成百上千名与自己差不多同龄的大学生们齐呼“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是的,并非女排首先带来的口号)

他们未曾见过一个国家因为夺得女排世界赛事的冠军而自认“把世界高峰踩在自己脚下”,今日之排球,恐怕连第三集体球类项目的这个“第三”头衔都未必得到公认;他们更没见过一支运动队的胜利可以激发全社会向其学习的热情,当年从全中国向中国女排(甚至是当地报社)汇去的以麻袋计的贺信、致敬信、学习信,或许其中的寄信者正有他们的父辈与祖辈。

今日的少年们眼中之魔幻剧,恰恰是另一群人心中最初的记忆,那部分永远真切而温暖地躲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尽管大部分的片断已经模糊,但只需一声号角,凡此种种,便会像幻灯片一样在脑海中穿过。

这都是真实的存在,只是相隔着时光的沟壑。眼下的这个社会,离不开更多元的选择以及更多彩的生活,当今这个国家,已经不需要用奥运的金牌数来证明自己正在强大,更遑论一支球队的胜负足以带动整个民族的心跳。

中国女排,以及郎平,是那个时代留存下来的罕有的展现于面前的符号。从某种意义而言,这个远古的图腾依然被赋予着超出其现世价值的意义。譬如,总会在一些时候被人提起的“女排精神”。

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即便是让那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两个群体一同讨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是长久稳定在世界高水准的精神?这并非是对一种精神的诠释,而仅仅只是对于结果的描述,你可曾听说过“常胜将军精神”?是团结一致的拼搏精神?恐怕也绝非是对女排特有属性的解释,团队协作、绝不放弃,这恰恰是竞技体育里的普世价值。“女排精神”或许只能说是中国女排最早最广泛地将这样的价值观展现于国人面前,这是一种时间属性,而非与众不同的内质区别。

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女排,“女排精神”是一种荣誉的传承,也可能是一副内心的枷锁——赢球了,“女排精神”又回来了;输球了,“女排精神”哪儿去了。

在一份1981年关于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的陈年相关报道中,我读到以下这段:“中国女排教练员袁伟民在会上介绍了她们参加这次国际比赛的情况。他说,这次比赛,不仅是技术方面的较量,更重要的是思想、品德和风格的较量。”不仅,更,其间表述的递进关系如此明晰。

而在里约,一位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的高级官员在观看女排赛后留下如是评论:“女排赢球靠的是团队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郎平的用人。她真正做到了有勇有谋,将每一个队员的特点都发挥了出来。”

这一前一后的表述,看似对立,却并非对错问题。时代变迁而已。在那个物质贫瘠、与世界彼此陌生的往昔,精神的感召拥有无比强大的动员力;而当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亦是世界奥运金牌第二多国家),中国的前行又不能只是靠精神的意志力。

高官颇有些将皮球抛给郎平的感觉。她是当年“女排精神”的缔造者之一,也是仍在这片专业领域工作仅有的一位彼时元老;中国女排神化,她体味过,祛魅中国女排,亦唯她不可。

“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这飒飒生风的话正出于郎平之口,就在击败巴西队之后。无论中国女排在里约最终是笑是泪,郎平走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祛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总要有人踏出实质性的第一步。现在的、未来的中国女排,或者说中国体育,不应活在“女排精神”之中,取而代之的是专业主义,是匠人文化,是创新欲望。对于这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

若读过郎平自传《激情岁月》,或许你会对这句话印象至深:这段八年的海外生活经历,历练了我的心智,我已经把自己这个“世界冠军”一脚一脚地踩在地上了,踩得很踏实。

让时代的归于时代,让体育的归于体育。 (本文原标题《祛魅女排,始于郎平》)


相关内容

  • 语文阅卷反思
  • 由"小情小爱"到"家国情怀" ---- 一名普通"教书匠"阅卷过程中的反思 本次月考后继续采取流水阅卷,我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分到了老师们一直"头疼"的现代文阅读题,而幸运的却是这篇文章浅显易懂.就学生们的答题 ...

  • 2016年高考作文命题透析及2017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 2016年高考作文命题透析及2017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2016年全国高考共有9套语文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三套,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分省自主命制6套.9套语文试卷中共有作文试题10道.其中北京卷采用二选一模式(议论文与记叙文二选一).10道作文试题中有8道采用材料作文题 ...

  • 2017高考作文热点--[朗读者]素材及范文
  • 最近,央视又推出力作<朗读者>,董卿为制作人和主持人.几集播出后引起广大观众的热情和好评,随即"文化飨宴""综艺清流""唤醒文学"等堪称殊荣的标签出现.然而,也有人对此不看好,说道"碎片化朗读""名 ...

  • 2017语文组教学计划
  •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语文组教学计划 新学年开始了,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县教研室工作思路.我校教学实际,努力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学期高二语文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指导思想 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以新一轮高考改革为契机,在全面提 ...

  • 2017年高考作文素材:毕业季成"整形季"需反思
  • 毕业季成"整形季"需反思 [素材回放] 天津市一家医院的医学整形外科为应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整形美容热潮,开设"大学生就业整形专场",引起关注.临近毕业季,新一轮的就业大战已经打响,一些面临择业的大学生走进美容整形医院,想通过改变自己的形象来为自己面试加分,近几 ...

  • 语文学科网址大全
  • 语文学科网址大全 1. - 大学语文基本能力训练. 2.- 中小学生作文辅导专业网站. 3.- 初中语文教学网,含作文.日记.咨询.教学等. 4.- 含语文论文.教案.课件资源等. 5.百分网 - 提供教案下载,课件.试卷等资源. 6. - 含教研动态,科研课题,中考辅导等. 7. - 高考语文教案 ...

  • 2017高考作文必考六大"母题"及命题预测(一)
  • 2017高考作文必考六大"母题"(一) [语文匠说明]这篇文章较长,来自于<创新作文>的2017年12月刊,文章对于高考备考很有价值,这次分作6次推送.感谢<创新作文>的稿约,语文匠刘老师忝列六大"母题"名师团队的第四位,欢迎关注. 2 ...

  • 2017高考作文素材精粹语段
  • 2017高考作文素材精粹语段 一.生动美丽的比喻句: (1)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漆黑的深夜,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鸟语花香的绿洲. (2)人生又何不似这茶?一次又一次地被沸水冲起来,水凉后又跌落杯底 ...

  • 高考加油 | 详细解读2017年高考命题及备考策略,送给正在努力的你
  • 看60万高中生喜欢的杂志 2017年高考热点是什么?每一门课程哪些知识点出题率最高?随着省高考"一诊"的结束,高考备考也逐渐进入了最紧张阶段. 近日,省教科所组织召开了全省2017年高考备考研讨会,邀请省内外骨干教师对2017年的高考试题.命题趋势及备考策略做了详细解读.预测与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