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西藏自治区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经验以及拉萨市“文化兴市”发展战略,推动我市“文化立市”战略实施,5月16日—20日,xx率领xx一行xx人赴西藏自治区进行了学习考察。先后考察了拉萨、纳木错、林芝等地,重点了解了西藏文化旅游的发展情况,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西藏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做法和成效
(一)文化和区位优势独具特色
1、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西藏旅游资源不仅有高原自然景观,如世界屋脊立体景观,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高山、冰川、珍稀动植物,而且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藏传佛教文化特色旅游资源众多。西藏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座,国家风景名胜区1处,对外开放山峰5座,自然保护区13处,景点100多处,具有大容量、多样性和鲜明藏传佛教特色。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品味高、精品多。历史、宗教、文化完整保存于寺院、宫殿、庄园、建筑、壁画、雕塑等古迹。有众多顶级旅游资源,哲蚌寺、色拉寺、萨迦寺、藏王墓、古格王朝遗址为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风情独特的藏传佛教民俗旅游资源。藏族文化、民俗、习俗与宗教密切相关。藏族服饰、器物用具、民间工艺、竞技、藏医藏药、天文历算、戏剧歌舞、传召大法会、沐浴节、
望果节;藏族饮食、民居、拉萨雪顿节、那曲羌塘恰青赛马节等,使游客心驰神往。
2、文化优势独具特色。文化旅游为西藏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广阔市场和主要客源。藏传佛教理论体系庞大,思想哲理深邃,境界取向玄远,文化底蕴深厚。藏传佛教古朴厚重的神秘价值取向。辉煌古刹、奇丽河流湖泊、俊俏冰川雪峰、神秘雪域神山圣湖、灵童转世等形成独特文化体系,具有神秘色彩和诱惑力,吸引朝圣者祈求助德。真诚善良的伦理规范。佛教是传统藏族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心理特质的基石。山川河湖崇拜。藏传佛教崇拜山川河湖,与自然和谐相处。圣山、圣湖观念和绕转习俗强化了藏民的环保意识。寺院及其内部陈设。建筑师和艺术家将藏传佛教精深思想和藏族历史物化在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壁画、唐卡艺术中,通过观察、欣赏,获得美的享受和求知欲的满足。佛学院及宗教研究。作为佛学最高学府,佛学院讲经缜密,治学严谨,教学体系完备,学者辈出,著作丰富。
3、区位条件独具特色。地理优势。西藏高原土地辽阔、人口稀少、工业化程度低,处于原始自然状态,自然生态环境制约多数产业发展,吸引渴望回归自然的游客体验。区位优势。西藏与印度、尼泊尔、缅甸毗邻,客源跨国交流得天独厚。
(二)文化旅游开发意义重大
1、旅游产业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支柱。西藏将旅游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已开发旅游资源中宗教旅游地位突出。
国家向西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旅游打破地区封闭,产生大量人流、物流以及信息流,为其它产业发展开拓空间,改善环境,培育经济增长点。相比工业、农业,旅游服务地区差异小,制约着其它产业发展的封闭环境构成西藏旅游业的特色,西藏发展旅游产业具有显著比较优势。
2、藏传佛教旅游是西藏文化旅游核心。西藏藏传佛教对养生和心灵平静有吸引力,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藏传佛教渗透到藏族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领域,对藏族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生态伦理观和审美观产生深刻影响,物化在建筑、绘画、雕塑、戏剧、音乐等艺术形式中,赋予藏区文化旅游资源以人文内涵,是藏区独具特色的优势文化资源,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3、藏传佛教旅游开发利于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发展保护宗教圣地,宗教与旅游相互促进。发掘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参与性,可使游客直接视听、亲身体验,遵从藏传佛教仪轨,学习藏传佛教礼仪,参与藏传佛教活动,购买藏传佛教纪念品,感受浓郁的藏族独特文化和藏传佛教精神世界,追求文化差异、文化认同和文化审美,保护和传承西藏佛教文化遗产。
(三)藏传佛教旅游的开发机遇
1、国家政策优势明显。1979年,中央拨款7亿多元对寺庙、灵塔、祭奠等宗教场所进行维修,包括拉萨三大寺和很多中小寺庙得到修复;1989—1994年国家拨款5500多万元和大
量黄金白银,对布达拉宫重点维修;2002年布达拉宫、罗布尔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 维修总投资3.3亿元;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这为西藏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客源优势明显。宗教旅游生命周期长。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市场资源独特,规模大,需求稳定,是优质旅游市场,无特殊事件发生,不易衰落。国内外对西藏的关注持续升温。因历史、民族、宗教、社会、文化、民俗等原因,藏传佛教文化旅游长期处于国际热点领域,国内外人士对该神奇地域情有独钟,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持续存在并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3、拉萨“文化兴市”战略机遇。“文化兴市”战略是拉萨市站在国家发展战略、西藏自治区发展规划和拉萨市创建国际旅游城市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对推动拉萨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发展强市的战略转型意义重大。借此,拉萨市启动了“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建设。园区位于距拉萨主城区2公里的次角林沟,面积约15平方公里,相传是文成公主进藏后随行人员的聚居地。规划用时3年把这里建设成为“藏文化的世界总部基地、藏文化旅游产品标准输出地、藏文化创意发祥地、高端休闲度假地、市民休闲度假地”,打造具有西藏特色、西藏风格、西藏气派的先进文化旅游品牌。
二、关于我市“文化立市”发展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力推进“文化立市大规划”。强化规划是政府第一资源、第一职责的意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半年的“文化立市大规划”。按照国际化、高标准的原则,选择顶级设计单位,组织精干力量,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目前的规划设计,下决心做文化立市的精品工程。按照宁慢不错、宁留不占的原则,确保概念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强力建设“大基础”,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轮驱动”。强化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夯实发展后劲。打造“东坡宋城”、“两宋荣光”景观大道和苏轼、苏洵、苏辙、苏母四大名人公园,提前开展文化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全力对接,共同支持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强化文化旅游服务“软件”建设,抓好文化活动开展、文化艺术创作、文化品牌打造三项工作。加强诚信建设,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三)大胆探索“东坡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建设,大力弘扬独特的东坡文化。学习借鉴拉萨市建设“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新模式,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园区机制,建议我市将东坡岛建设成为“东坡文化旅游创意园区”,集民俗文化展示、民俗手工艺品产销、演艺娱乐、酒店休闲、商贸观光、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由大集团、大企业对园区进行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政府负责征地拆迁安置、政务服务和社会管理。把我市建设成为“东坡文化的总部基地、高端休闲度假地、市
民休闲度假地”,实现“文化事业一流、文化产业一流、城市文明一流”三大目标,努力把眉山建设成为全国文化强市。
西藏自治区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西藏自治区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经验以及拉萨市“文化兴市”发展战略,推动我市“文化立市”战略实施,5月16日—20日,xx率领xx一行xx人赴西藏自治区进行了学习考察。先后考察了拉萨、纳木错、林芝等地,重点了解了西藏文化旅游的发展情况,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西藏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做法和成效
(一)文化和区位优势独具特色
1、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西藏旅游资源不仅有高原自然景观,如世界屋脊立体景观,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高山、冰川、珍稀动植物,而且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藏传佛教文化特色旅游资源众多。西藏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座,国家风景名胜区1处,对外开放山峰5座,自然保护区13处,景点100多处,具有大容量、多样性和鲜明藏传佛教特色。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品味高、精品多。历史、宗教、文化完整保存于寺院、宫殿、庄园、建筑、壁画、雕塑等古迹。有众多顶级旅游资源,哲蚌寺、色拉寺、萨迦寺、藏王墓、古格王朝遗址为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风情独特的藏传佛教民俗旅游资源。藏族文化、民俗、习俗与宗教密切相关。藏族服饰、器物用具、民间工艺、竞技、藏医藏药、天文历算、戏剧歌舞、传召大法会、沐浴节、
望果节;藏族饮食、民居、拉萨雪顿节、那曲羌塘恰青赛马节等,使游客心驰神往。
2、文化优势独具特色。文化旅游为西藏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广阔市场和主要客源。藏传佛教理论体系庞大,思想哲理深邃,境界取向玄远,文化底蕴深厚。藏传佛教古朴厚重的神秘价值取向。辉煌古刹、奇丽河流湖泊、俊俏冰川雪峰、神秘雪域神山圣湖、灵童转世等形成独特文化体系,具有神秘色彩和诱惑力,吸引朝圣者祈求助德。真诚善良的伦理规范。佛教是传统藏族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心理特质的基石。山川河湖崇拜。藏传佛教崇拜山川河湖,与自然和谐相处。圣山、圣湖观念和绕转习俗强化了藏民的环保意识。寺院及其内部陈设。建筑师和艺术家将藏传佛教精深思想和藏族历史物化在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壁画、唐卡艺术中,通过观察、欣赏,获得美的享受和求知欲的满足。佛学院及宗教研究。作为佛学最高学府,佛学院讲经缜密,治学严谨,教学体系完备,学者辈出,著作丰富。
3、区位条件独具特色。地理优势。西藏高原土地辽阔、人口稀少、工业化程度低,处于原始自然状态,自然生态环境制约多数产业发展,吸引渴望回归自然的游客体验。区位优势。西藏与印度、尼泊尔、缅甸毗邻,客源跨国交流得天独厚。
(二)文化旅游开发意义重大
1、旅游产业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支柱。西藏将旅游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已开发旅游资源中宗教旅游地位突出。
国家向西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旅游打破地区封闭,产生大量人流、物流以及信息流,为其它产业发展开拓空间,改善环境,培育经济增长点。相比工业、农业,旅游服务地区差异小,制约着其它产业发展的封闭环境构成西藏旅游业的特色,西藏发展旅游产业具有显著比较优势。
2、藏传佛教旅游是西藏文化旅游核心。西藏藏传佛教对养生和心灵平静有吸引力,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藏传佛教渗透到藏族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领域,对藏族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生态伦理观和审美观产生深刻影响,物化在建筑、绘画、雕塑、戏剧、音乐等艺术形式中,赋予藏区文化旅游资源以人文内涵,是藏区独具特色的优势文化资源,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3、藏传佛教旅游开发利于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发展保护宗教圣地,宗教与旅游相互促进。发掘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参与性,可使游客直接视听、亲身体验,遵从藏传佛教仪轨,学习藏传佛教礼仪,参与藏传佛教活动,购买藏传佛教纪念品,感受浓郁的藏族独特文化和藏传佛教精神世界,追求文化差异、文化认同和文化审美,保护和传承西藏佛教文化遗产。
(三)藏传佛教旅游的开发机遇
1、国家政策优势明显。1979年,中央拨款7亿多元对寺庙、灵塔、祭奠等宗教场所进行维修,包括拉萨三大寺和很多中小寺庙得到修复;1989—1994年国家拨款5500多万元和大
量黄金白银,对布达拉宫重点维修;2002年布达拉宫、罗布尔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 维修总投资3.3亿元;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这为西藏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客源优势明显。宗教旅游生命周期长。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市场资源独特,规模大,需求稳定,是优质旅游市场,无特殊事件发生,不易衰落。国内外对西藏的关注持续升温。因历史、民族、宗教、社会、文化、民俗等原因,藏传佛教文化旅游长期处于国际热点领域,国内外人士对该神奇地域情有独钟,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持续存在并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3、拉萨“文化兴市”战略机遇。“文化兴市”战略是拉萨市站在国家发展战略、西藏自治区发展规划和拉萨市创建国际旅游城市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对推动拉萨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发展强市的战略转型意义重大。借此,拉萨市启动了“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建设。园区位于距拉萨主城区2公里的次角林沟,面积约15平方公里,相传是文成公主进藏后随行人员的聚居地。规划用时3年把这里建设成为“藏文化的世界总部基地、藏文化旅游产品标准输出地、藏文化创意发祥地、高端休闲度假地、市民休闲度假地”,打造具有西藏特色、西藏风格、西藏气派的先进文化旅游品牌。
二、关于我市“文化立市”发展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力推进“文化立市大规划”。强化规划是政府第一资源、第一职责的意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半年的“文化立市大规划”。按照国际化、高标准的原则,选择顶级设计单位,组织精干力量,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目前的规划设计,下决心做文化立市的精品工程。按照宁慢不错、宁留不占的原则,确保概念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强力建设“大基础”,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轮驱动”。强化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夯实发展后劲。打造“东坡宋城”、“两宋荣光”景观大道和苏轼、苏洵、苏辙、苏母四大名人公园,提前开展文化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全力对接,共同支持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强化文化旅游服务“软件”建设,抓好文化活动开展、文化艺术创作、文化品牌打造三项工作。加强诚信建设,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三)大胆探索“东坡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建设,大力弘扬独特的东坡文化。学习借鉴拉萨市建设“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新模式,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园区机制,建议我市将东坡岛建设成为“东坡文化旅游创意园区”,集民俗文化展示、民俗手工艺品产销、演艺娱乐、酒店休闲、商贸观光、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由大集团、大企业对园区进行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政府负责征地拆迁安置、政务服务和社会管理。把我市建设成为“东坡文化的总部基地、高端休闲度假地、市
民休闲度假地”,实现“文化事业一流、文化产业一流、城市文明一流”三大目标,努力把眉山建设成为全国文化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