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为什么姓孙?--[你没看透的西游记]

(2014-06-03 12:12:05)

转载▼

标签: 可查

猴子

得了

借喻

点到

分类: 杂谈

四大名著之所以为四大名著,就是因为作品不但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还有很强的思想性。在四大名著当中,《三国演义》战略层面最高,《红楼梦》在兼具思想性的同时艺术性最足,《水浒》则在人物描写方面无出其右。那么,《西游记》最大特点是什么呢?他为何能被列为四大名著呢?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西游记》在所有小说当中,思想境界最高,须通释儒道。因此,把《西游记》称作哲学巨著也不为过,它不仅仅是一本小说,而是一个思想宝库。

我们知道,《西游记》的第一主角其实不是唐僧,它是假借了玄奘取经的故事,重点塑造了“孙悟空”这个人物,并最终以“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而结束。相比其他佛,斗战胜佛可能更容易被人所理解,因为斗战胜就是跟自己斗,然后战胜自己,最后成佛。

既然我们知道了《西游记》是一部思想巨著,那么第一主角的名字定然不是随便取来的。所以,“孙悟空” 为什么姓“孙”名“悟空”定有大讲究。那么,孙悟空为什么姓“孙”?而不是姓赵、姓李或姓张呢?又为什么一定叫“悟空”呢?

其实,秘密就在原著当中,只是作者安排巧妙,将真谛隐晦于文字之中了。在进行解读之前,我们有必要将原著文字列在下面,以便于我们进行解读和读者进一步对照理解。

原文:

······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什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什么?”猴王道: “我也无父母。”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猴王道:“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师闻言暗喜道:“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猴王纵身跳起,拐呀拐的走了两遍。

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猴王听说,满心欢喜,朝上叩头道: “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正是: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祖师问猴王,你姓什么?猴王回答“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此处,祖师为何问姓?古时候,别人打听名姓或自报家门,往往答姓甚名谁来自哪里,祖上若有威名往往还要报祖籍哪里和祖宗名姓,这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和祖上的尊重。问姓就是问来历。而此处问姓,则是假借问猴王之来历,来问猴王对心性来历的理解,是否明心见性。菩提祖师依据“姓”字来引出 “性”之究竟、来历,猴王自然无法理解真意,故答非所问。猴王将祖师假借问“姓”问其对“真性”的参悟,猴王却理解为脾性之“性”。他说自己没“性”,也就是没有所谓“脾性”,别人骂或打都不会气恼和生气,对方赔个礼就行了,长这么大也没啥脾气。这里的脾气、脾性,其实就是代表人的“贪、嗔、痴、慢、疑”的五种覆盖众生心识之障。

猴王这么回答,也并非没有缘由,这里作者是在向读者表述这样一个思想,即“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始虽未入得俗世,但已开始被六尘所染,自然无法明心见性地悟得万法本空之真谛。猴王虽自称未被“贪、嗔、痴、慢、疑”所缠所绕,实则已被六尘所迷而不自知。猴王的回答,正是在说人初之态。

为什么此时的猴王被作者暗示为“人之初”?其意是猴王仍未入得俗世,这犹如初生之婴儿。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之“善”,《说文》曰:“善,吉也!”人初之善,是简单、纯净之吉祥、美好。在《易经》中的“蒙卦”即有此意。此时的猴王,学了人言、人礼,未入俗世,自然与“人之初”无异。此处作者在暗示,人之初均性善,虽未入世俗,未被俗世所染,但已被六尘所染。虽然不怒不恼,无有“贪、嗔、痴、慢、疑”,却也难以明心见性。

所谓赔个礼就罢了,正说明猴王已脱兽性,已具人性。为何必须阐明猴王脱了兽性,有了人性?因为只有人方有佛性,猴王只有成人,得人之灵方有佛性。否则不懂礼自然为兽,兽自然无有佛性,那自然也就无法开悟。没有开悟之根基,本书也就写不下去了。

祖师知猴王不解,继续问:“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什么?”猴王虽聪慧,但已被六尘所染(所谓六尘,即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色、声、香、味、触、法是也),并未开悟,故对菩提祖师之问涵义仍流于表面,认为是问自己来历。于是就如自己理解回答:“我也无父母。”祖师知难促其立刻明心见性,只能迂回点拨。于是接着问:“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祖师这句问话也颇有深意,是继续对猴王开悟的一次引导。

中国古代历法纪年中,有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十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与五行关系是: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排序中单数位甲、丙、戊、庚、壬为阳性,双数位乙、丁、己、辛、癸为阴性。把一年四季、十天干、五行和方位对应是:春季甲乙东方木,夏季丙丁南方火;秋季庚辛西方金,冬季壬癸北方水;戊己中央四季土。

猴王诞生在哪里?“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易经》有述,东方为震、为木,乃阳气始生之地,东方花果之木之地诞生的猴王,菩提祖师即借喻说“想是树上生的”来点化猴王。猴王仍不解,答曰:“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此时菩提祖师知道虽未完全点透,但猴王不但如实回答,且也算是开始上道了。于是,祖师就顺着说:“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可不是吗?无论树上生还是石里长,可不都是天地生吗?此处祖师点到猴王乃天地所生,理解到这个层面已经够了。

再接下来,祖师就要给猴王立姓起名了。这个立姓起名可不是随便立一个姓和随便起一个名,而是要猴王自己按名姓去历练、参悟,最终得道,悟透成佛。所以,当猴王按祖师说的走了两遍,祖师称其像个“猢狲”(猢狲即猴子),于是依其形取其姓。

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

为什么不能姓“猢”,祖师已经解释,原因是“猢”字去了兽旁乃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太阳代表阳,月亮代表阴),老阴(老阴者,易之四象老阳、少阳、老阴、少阴之一也),老阴是阴之极,不通阳气,自然是不能化育的,到了阴中有阳的少阴,当阴中有了阳生,才能开始化育。不能化育意味着不通灵气,不能进化,也就是不能参悟。因此,自然是不能姓胡。于是,就取了“猢狲”中的“狲”字。“狲”字之所以去兽旁,原因如上述,即猴王已脱兽性,有了人性,故用人姓。

“孙”字,古代通“逊”字。《说文》有云,逊,遁也。遁有隐、迁变之意。所谓穷则变,变则通。此处的孙,其隐意就是隐忍、变通,只有悟通、悟透,方能悟空。当然,表意此处祖师已阐明,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更直白点说,就是子小就是小婴儿,婴儿正是人之初生,此恰和猴王初入人世契合。初入人世,不断地暗自努力迁变、精进,自然能从一个开始被六尘所染的初入人世之婴儿,修炼成佛。

当然,这里也在说明,要出世须先入世,入得方能出得,能出能入方能无出无入,方能悟得真空,悟得妙有,方得大自在。正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孙”字乃人之初始,“空”中有人之终始,此乃“空而不空”;“悟空”则为终究是空,此乃“不空而空”是也。

猴王得了姓后,满心欢喜,朝上叩头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

为什么祖师给出一个“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个字?所谓广大智慧即般若智,所谓般若智即般若波罗蜜多智,佛语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更直白点说,就是大觉悟后,能够参透、了脱生死,超脱一切的无上智慧,是明心见性后的根本性智慧。那么,这样的智慧在哪里呢?在“真如性之海”中。所谓真如之性,即人之真心本性,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分别之本来面目,是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即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是也。真如之性,犹如海一般广大,它就是广大智慧产生的源泉。那么,这一切又怎么得来呢?就是通过“颖悟”才能“圆觉”。“颖”者,禾之末也,如麦芒之类也。所谓“颖悟”,就是如麦芒一样敏锐地觉悟。只有通过这样的觉悟,最终才能达到“圆觉”境界,“圆觉”境界就是无上觉,也就是“广大智慧”的状态。要达到这一切,难脱一个“悟”字,所以祖师说“排到你,正当‘悟’字”。而且,猴王既然已开始入得人世,要想超脱人世而出世,出得还能入得,入得还能出得,出入自由,无出无入,自然也是“悟”字当头。而要真正实现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彻大悟,非了然于一切事物均由各种条件和合而成,这种和合而成又必然最终幻灭,这一切都是虚幻不实和无常的,也都是虚相而已,终究是空。悟得真空,方能了却生死。所以,就叫“悟空”。

猴王在得姓和得名后,两次大叫“好,好,好!”此三好为天好,地好,人好!大彻大悟方得真好!方能参透真空而悟得妙有。所以,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

《西游记》第一章的最后,为了避免读者执着于空相而陷入“顽空”之境,故特别强调要打破“顽空”则必须“悟空”。悟得真空,悟得妙有,方能打破顽空。

所谓顽空,佛语是指无知无觉、无私无为的虚无境界,这种顽空是一种执着,执着于空就成顽空,就被这“空”之虚相所迷,就有了断灭意,自然难得真空之意。所谓真空,既悟得一切有为法皆空,但又不执著于所谓“空”,这个不执着就有了“妙有”。道教陈抟老祖对顽空有一个解释,顽空就是“虚而不化,滞而不通,阴沉胚浑,清气埋藏而不发,阳虚质朴而不止,其为至愚者也。”

那么,该如何打破执着于空相,就得去悟“空”,只有悟得“空”之真意,不再执着于空与不空,不再追求空余不空,从而透彻地悟到“空”和“有”的对立与辩证,悟透“真空”和“妙有”的有机统一,方能真的得道,成佛。

当然,所谓“得道”、“成佛”也不过是一相,执着于“得道”必难得道,执着于“成佛”必无佛可成;实则是得无所得,成无所成,不得而得,不成而成,方为真得道,真成佛。

占豪

我的更多文章:

论正道(2014-05-04 15:35:50)

人人心中都有“假猴王”人人可成“真悟空”

  (2014-04-20 07:11:52)

汉语的革命

  (2013-12-22 17:24:27)

《西游记》西游难:文化认同魔障

  (2013-05-18 15:57:14)

中国文化的三大传统(下)(2013-05-12 07:06:02)

中国文化太美之文学中的儒释道

  (2013-02-16 12:05:46)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2012-12-29 19:47:21)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2012-09-08 11:36:39)

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最科学的文字(2012-08-16 14:13:27)

河图洛书图说考:上古四时、五行历初探(四)

  (2012-05-14 22:12:58)

(2014-06-03 12:12:05)

转载▼

标签: 可查

猴子

得了

借喻

点到

分类: 杂谈

四大名著之所以为四大名著,就是因为作品不但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还有很强的思想性。在四大名著当中,《三国演义》战略层面最高,《红楼梦》在兼具思想性的同时艺术性最足,《水浒》则在人物描写方面无出其右。那么,《西游记》最大特点是什么呢?他为何能被列为四大名著呢?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西游记》在所有小说当中,思想境界最高,须通释儒道。因此,把《西游记》称作哲学巨著也不为过,它不仅仅是一本小说,而是一个思想宝库。

我们知道,《西游记》的第一主角其实不是唐僧,它是假借了玄奘取经的故事,重点塑造了“孙悟空”这个人物,并最终以“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而结束。相比其他佛,斗战胜佛可能更容易被人所理解,因为斗战胜就是跟自己斗,然后战胜自己,最后成佛。

既然我们知道了《西游记》是一部思想巨著,那么第一主角的名字定然不是随便取来的。所以,“孙悟空” 为什么姓“孙”名“悟空”定有大讲究。那么,孙悟空为什么姓“孙”?而不是姓赵、姓李或姓张呢?又为什么一定叫“悟空”呢?

其实,秘密就在原著当中,只是作者安排巧妙,将真谛隐晦于文字之中了。在进行解读之前,我们有必要将原著文字列在下面,以便于我们进行解读和读者进一步对照理解。

原文:

······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什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什么?”猴王道: “我也无父母。”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猴王道:“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师闻言暗喜道:“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猴王纵身跳起,拐呀拐的走了两遍。

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猴王听说,满心欢喜,朝上叩头道: “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正是: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祖师问猴王,你姓什么?猴王回答“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此处,祖师为何问姓?古时候,别人打听名姓或自报家门,往往答姓甚名谁来自哪里,祖上若有威名往往还要报祖籍哪里和祖宗名姓,这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和祖上的尊重。问姓就是问来历。而此处问姓,则是假借问猴王之来历,来问猴王对心性来历的理解,是否明心见性。菩提祖师依据“姓”字来引出 “性”之究竟、来历,猴王自然无法理解真意,故答非所问。猴王将祖师假借问“姓”问其对“真性”的参悟,猴王却理解为脾性之“性”。他说自己没“性”,也就是没有所谓“脾性”,别人骂或打都不会气恼和生气,对方赔个礼就行了,长这么大也没啥脾气。这里的脾气、脾性,其实就是代表人的“贪、嗔、痴、慢、疑”的五种覆盖众生心识之障。

猴王这么回答,也并非没有缘由,这里作者是在向读者表述这样一个思想,即“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始虽未入得俗世,但已开始被六尘所染,自然无法明心见性地悟得万法本空之真谛。猴王虽自称未被“贪、嗔、痴、慢、疑”所缠所绕,实则已被六尘所迷而不自知。猴王的回答,正是在说人初之态。

为什么此时的猴王被作者暗示为“人之初”?其意是猴王仍未入得俗世,这犹如初生之婴儿。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之“善”,《说文》曰:“善,吉也!”人初之善,是简单、纯净之吉祥、美好。在《易经》中的“蒙卦”即有此意。此时的猴王,学了人言、人礼,未入俗世,自然与“人之初”无异。此处作者在暗示,人之初均性善,虽未入世俗,未被俗世所染,但已被六尘所染。虽然不怒不恼,无有“贪、嗔、痴、慢、疑”,却也难以明心见性。

所谓赔个礼就罢了,正说明猴王已脱兽性,已具人性。为何必须阐明猴王脱了兽性,有了人性?因为只有人方有佛性,猴王只有成人,得人之灵方有佛性。否则不懂礼自然为兽,兽自然无有佛性,那自然也就无法开悟。没有开悟之根基,本书也就写不下去了。

祖师知猴王不解,继续问:“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什么?”猴王虽聪慧,但已被六尘所染(所谓六尘,即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色、声、香、味、触、法是也),并未开悟,故对菩提祖师之问涵义仍流于表面,认为是问自己来历。于是就如自己理解回答:“我也无父母。”祖师知难促其立刻明心见性,只能迂回点拨。于是接着问:“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祖师这句问话也颇有深意,是继续对猴王开悟的一次引导。

中国古代历法纪年中,有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十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与五行关系是: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排序中单数位甲、丙、戊、庚、壬为阳性,双数位乙、丁、己、辛、癸为阴性。把一年四季、十天干、五行和方位对应是:春季甲乙东方木,夏季丙丁南方火;秋季庚辛西方金,冬季壬癸北方水;戊己中央四季土。

猴王诞生在哪里?“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易经》有述,东方为震、为木,乃阳气始生之地,东方花果之木之地诞生的猴王,菩提祖师即借喻说“想是树上生的”来点化猴王。猴王仍不解,答曰:“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此时菩提祖师知道虽未完全点透,但猴王不但如实回答,且也算是开始上道了。于是,祖师就顺着说:“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可不是吗?无论树上生还是石里长,可不都是天地生吗?此处祖师点到猴王乃天地所生,理解到这个层面已经够了。

再接下来,祖师就要给猴王立姓起名了。这个立姓起名可不是随便立一个姓和随便起一个名,而是要猴王自己按名姓去历练、参悟,最终得道,悟透成佛。所以,当猴王按祖师说的走了两遍,祖师称其像个“猢狲”(猢狲即猴子),于是依其形取其姓。

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

为什么不能姓“猢”,祖师已经解释,原因是“猢”字去了兽旁乃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太阳代表阳,月亮代表阴),老阴(老阴者,易之四象老阳、少阳、老阴、少阴之一也),老阴是阴之极,不通阳气,自然是不能化育的,到了阴中有阳的少阴,当阴中有了阳生,才能开始化育。不能化育意味着不通灵气,不能进化,也就是不能参悟。因此,自然是不能姓胡。于是,就取了“猢狲”中的“狲”字。“狲”字之所以去兽旁,原因如上述,即猴王已脱兽性,有了人性,故用人姓。

“孙”字,古代通“逊”字。《说文》有云,逊,遁也。遁有隐、迁变之意。所谓穷则变,变则通。此处的孙,其隐意就是隐忍、变通,只有悟通、悟透,方能悟空。当然,表意此处祖师已阐明,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更直白点说,就是子小就是小婴儿,婴儿正是人之初生,此恰和猴王初入人世契合。初入人世,不断地暗自努力迁变、精进,自然能从一个开始被六尘所染的初入人世之婴儿,修炼成佛。

当然,这里也在说明,要出世须先入世,入得方能出得,能出能入方能无出无入,方能悟得真空,悟得妙有,方得大自在。正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孙”字乃人之初始,“空”中有人之终始,此乃“空而不空”;“悟空”则为终究是空,此乃“不空而空”是也。

猴王得了姓后,满心欢喜,朝上叩头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

为什么祖师给出一个“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个字?所谓广大智慧即般若智,所谓般若智即般若波罗蜜多智,佛语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更直白点说,就是大觉悟后,能够参透、了脱生死,超脱一切的无上智慧,是明心见性后的根本性智慧。那么,这样的智慧在哪里呢?在“真如性之海”中。所谓真如之性,即人之真心本性,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分别之本来面目,是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即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是也。真如之性,犹如海一般广大,它就是广大智慧产生的源泉。那么,这一切又怎么得来呢?就是通过“颖悟”才能“圆觉”。“颖”者,禾之末也,如麦芒之类也。所谓“颖悟”,就是如麦芒一样敏锐地觉悟。只有通过这样的觉悟,最终才能达到“圆觉”境界,“圆觉”境界就是无上觉,也就是“广大智慧”的状态。要达到这一切,难脱一个“悟”字,所以祖师说“排到你,正当‘悟’字”。而且,猴王既然已开始入得人世,要想超脱人世而出世,出得还能入得,入得还能出得,出入自由,无出无入,自然也是“悟”字当头。而要真正实现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彻大悟,非了然于一切事物均由各种条件和合而成,这种和合而成又必然最终幻灭,这一切都是虚幻不实和无常的,也都是虚相而已,终究是空。悟得真空,方能了却生死。所以,就叫“悟空”。

猴王在得姓和得名后,两次大叫“好,好,好!”此三好为天好,地好,人好!大彻大悟方得真好!方能参透真空而悟得妙有。所以,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

《西游记》第一章的最后,为了避免读者执着于空相而陷入“顽空”之境,故特别强调要打破“顽空”则必须“悟空”。悟得真空,悟得妙有,方能打破顽空。

所谓顽空,佛语是指无知无觉、无私无为的虚无境界,这种顽空是一种执着,执着于空就成顽空,就被这“空”之虚相所迷,就有了断灭意,自然难得真空之意。所谓真空,既悟得一切有为法皆空,但又不执著于所谓“空”,这个不执着就有了“妙有”。道教陈抟老祖对顽空有一个解释,顽空就是“虚而不化,滞而不通,阴沉胚浑,清气埋藏而不发,阳虚质朴而不止,其为至愚者也。”

那么,该如何打破执着于空相,就得去悟“空”,只有悟得“空”之真意,不再执着于空与不空,不再追求空余不空,从而透彻地悟到“空”和“有”的对立与辩证,悟透“真空”和“妙有”的有机统一,方能真的得道,成佛。

当然,所谓“得道”、“成佛”也不过是一相,执着于“得道”必难得道,执着于“成佛”必无佛可成;实则是得无所得,成无所成,不得而得,不成而成,方为真得道,真成佛。

占豪

我的更多文章:

论正道(2014-05-04 15:35:50)

人人心中都有“假猴王”人人可成“真悟空”

  (2014-04-20 07:11:52)

汉语的革命

  (2013-12-22 17:24:27)

《西游记》西游难:文化认同魔障

  (2013-05-18 15:57:14)

中国文化的三大传统(下)(2013-05-12 07:06:02)

中国文化太美之文学中的儒释道

  (2013-02-16 12:05:46)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2012-12-29 19:47:21)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2012-09-08 11:36:39)

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最科学的文字(2012-08-16 14:13:27)

河图洛书图说考:上古四时、五行历初探(四)

  (2012-05-14 22:12:58)


相关内容

  • [西游记]的人物赏析
  • <西游记>人物评价 唐三藏:因为唐三藏在书中虽然是以取经为责任的师父,但是实际上他却是个性儒弱,伪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他为人虽然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屡屡听信猪八戒的挑拨,误会能识破妖魔诡计的孙悟空.总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 其实唐僧的形象可以说与传说的 ...

  • 能有几人读懂[西游记]?
  • 李  锦 今年是猴年,猴戏甚多.想起2009年8月写的"<西游记>应列入四大名著之首"一文.并未引起学界关注,深以为憾.想起中国当今反腐败之政治形势,重新发表,以博朋友一思. 昨日,胡兄从北京来,喝二锅头,谈<西游记>,席间我说起<西游记>应列 ...

  • [西游记]的人物形象
  • <西游记>的人物形像 <西游记>是在明代后期的神怪小说热潮中出现的,以生动的形象.奇幻的境界.诙谐的笔调怡神悦目,启迪心志,是部不朽的著作. <西游记>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其中每个人物都刻画出每个人的不 ...

  • 西游记读后感500字
  • 文/郭译阳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体现一个团队不断前进的路.这条路是危险的,群魔乱舞:这条路是艰难的,行万里路,翻万座山:这条路还是真实的,越危险越能见真情.取经八十一难, ...

  • 中国动画的里程碑-[大闹天宫]
  • 中国动画的里程碑 姓名:丁晶旭 学号:CB0512486 完成于1964年的<大闹天宫>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由几十位画家历时四年时间绘制15万4千多帧图画而成.该片的胶片长达3140米,放映时间117分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闹天宫>在中国传统艺术的继承和民族化道路的 ...

  • 大话西游有感
  • 大话西游感言 这世上有一个被说滥的故事,叫大话西游. 这世上有一句被说滥的情话,"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 这是一个关于宿命的故事,十年前,一群青春浪漫的孩子,在街头小影院,被周星驰逗得前仰马翻.十年前我们看出了笑声,十年后却看出了眼泪,前生,今世,轮 ...

  •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蕴含的管理智慧
  •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蕴含的管理智慧 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指<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下称"四大名著"),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宝藏.四大名著,既是小说,又是历史,还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管理教科书. 从四大名著中 ...

  • 西游记主旨
  •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受明代心学思潮影响的.以发掘自我生命根性去体悟天地玄奥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所写的取经历程可以看作是对人的信仰.意志和心性的挑战以及应战和升华的历程,它破除了三教教义的神秘性和严密性,升华出超宗教的自由心态,使小说充满了诙谐和奇趣.文章从 ...

  • 西游记重要情节(1)
  • <西游>内容概括及考点 1猴王初问世 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顶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涧水源头寻到名为"水帘洞"的石洞,被群猴拥戴为王,名美猴王.美猴王为寻找长生不老的仙方,经南赡部洲到西牛贺洲,上灵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见须菩提祖师,被收为徒,起名曰孙悟空. 2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