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能力竞赛小结2篇

中考是通过解题来判断学生数学能力的,中考复习的最终成果要落实到解题能力的提高上来。解题训练要做到“举一反三,熟练运用”,但不能盲目地、无目的地、重复地、无选择地强化训练,采取题海战术只能事倍功半。日常训练建议:
(1)以中档综合题为训练重点。
①中档综合题区分度好,训练价值高,教师讲得清楚,学生听得明白,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②中下档题目是考生得分的主要来源,是进一步去解高档题的基础。
③高档题要有,但要控制数量,重在讲清“怎样解”,从何处下手、向何方前进。
(2)以近年中考题和各区县中考模拟考题为基本素材。
①中考试题或模拟考题经过考生的实践检验和广大教师的深入研讨,科学性强(漏洞也清楚),解题思路明朗,解题书写规范,评分标准清晰,是优质的训练素材。
②中考试题或模拟考题都努力抓课程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方法,并且每套中考试题或模拟考题能覆盖全部知识点的60%~80%,几套试题一交叉,既保证了全面覆盖,又体现了重点突出。
③近年中考试题或模拟考题能反映命题风格、命题热点、命题形式(特别是新题型)的新动向、新导向,以近年中考题为基本素材,有利于考生适应中考情境,提高中考复习的针对性。中考题型的创新形式主要有:情景题、应用题、开放题、操作题、探索题等,体现出“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性目标,表现为情景性、应用性、开放性、过程性、探究性。
(3)以提高解题准确和速度为突破口。
中考要在100分钟完成25道题,30多问,题量是比较多的,而且有大量实际情况、或过程呈现的叙述,阅读量又是比较大的。怎样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呢?由熟到快——原则性建议是:
①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努力形成基本技能。
②合理安排考试时间,书写做到数学语言是通用、精确、简约的科学语言。
③平时进行速度训练。以此来加快书写速度,降低思维难度,提高解题质量。

解题能力竞赛小结(2):

一、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加深对概念、规律等的理解和应用

学习化学概念、规律不能死记硬背,应对概念、规律的不同描述进行本质的区分与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做到熟练应用概念、规律解释化学现象、化学事实。

例1.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

a.生理盐水 b.氯酸钾 c. 氯化钾 d. 水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类别: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单质的概念区分,重在对概念的理解。生理盐水是由水和氯化钠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氯酸钾、氯化钾、水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氧化物 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含有氧元素。氯酸钾虽由氧元素却有氯、氧、钾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氯化钾虽由氯、钾二种元素组成却没有氧元素不符合氧化物的概念;水有些考生错误的认为水是由水元素组成的单质,首先元素中不存在水元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符合氧化物的概念。所以,正确答案是d。

二、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归纳、总结规律。

解题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应用知识的过程,但是只懂得孤立的应用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解题过程中将各知识点互相联系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结出规律,再应用规律来解决同类型的问题,这样才算达到解题的目的。提高解题能力。

例2.仿照下列化学方程式:

ch4+o2点燃co2+ h2o; 2h2s+so2==3s↓+2 h2o; nah+ h2o==naoh+ h2↑。

在以下⑴~⑷的化学反应中任选3个完成化学方程式。

⑴甲烷在氯气中燃烧:ch4+cl2——

⑵甲硅烷在空气中燃烧:sih4+o2——

⑶氨气和二氧化氮气体在一定条件下混合:nh3+no2——

⑷氢化钙溶与水混合:cah2+h2o——

分析:首先对题目提供的信息:三个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找出一些反应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书写同类型的反应方程式,这是化学学习中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可根据平时熟悉的甲烷和氧气作为突破口,将陌生的事物用熟悉的事物进行分析、类比、转换和重组。通过分析,发现:第⑴ ⑵两个反应与第1个例题相似(规律:生成两种氧化物或氯化物,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反应前后不变); 第⑶反应与第2个例题相似(规律:某一种元素氢化物或氧化物反应,生成这种元素形成的单质和一种氧化物); 第⑷反应与第3个例题相似 (规律:金属氢化物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

正确答案为:⑴ch4+4cl2点燃ccl4+4 hcl;

⑵sih4+2o2点燃sio2+2h2o;

⑶8nh3+6no2点燃 7n2+12h2o;

⑷cah2+ 2h2o==ca(oh)2+ 2h2↑

三、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开展“一题多变”的思维方式。

对于同一类型题目采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中得到规律,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思”可培养学生周密的思考,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3.一种不纯(杂质只含有一种金属)的锌块6.5克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0.18克。则锌块中含有的杂质是 ( )

a.mg b. al c. fe d.cu

分析:铝与足量酸反应,生成+3价的盐,产生2克的氢气只需18克铝,而zn、fe、mg分别与足量酸反应,生成+2价的盐,产生2克氢气分别需要65克zn、56克fe、24克mg。zn、fe、mg的相对原子质量恰好是65、56、24。由此得出规律: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生成同价态的盐,产生氢气越多,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小,反之,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由题意可知,因为纯锌6.5克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应是0.2克大于0.18克。不纯的锌块中含有的杂质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不跟酸反应,如cu、ag。另一种情况是虽然跟酸反应放出氢气,但此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要比锌大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是d。若将原题变换数据,即:

变题1:一种不纯(杂质只含有一种金属)的锌块6.5克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0.21克。则锌块中含有的杂质是 ( )

a.mg b. ag c. fe d. cu

分析:因为纯锌6.5克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应是0.2克小于0.21克。由题意可知,所含金属杂质要与酸反应产生氢气且此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要比锌小,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是ac。再将原题变换,即:

变题2:一种不纯(杂质含有二种金属)的铁块5.6克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0.2克。则铁块中含有的杂质是 ( )

a.mg 、cu b. ag、cu c. zn 、cu d. mg 、 zn

分析:由题意可知,所含金属杂质一种与酸反应产生氢气且此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要比铁小,另一种金属杂质与酸不反应如ag、cu;或与酸反应产生氢气而此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要比铁大,产生氢气比铁少,如zn。则正确答案是ad。仿原题再进行以下变式。

变题3:有10克含有杂质的碳酸钙样品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共收集到二氧化碳气体4.5克。则样品中含有杂质的情况 ( )

a.一定含有na2co3       b. 一定含有mg co3  

c. 可能含有mgco3       d. 可能含有na2co3

分析:10克纯的碳酸钙样品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只能收集到二氧化碳气体4.4克小于4.5克。据题意所含一种杂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一定小于碳酸钙相对分子质量,另有可能再含一种杂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碳酸钙相对分子质量。则正确答案是b、d。

变题4:实验测得某化肥硫酸铵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20%,则该化肥中混入的一种氮肥是                    ( )

a. nh4hco3  b. co(nh2)2  c. nh4no3 d. nh4cl

分析:纯硫酸铵的氮的质量分数为21.2%大于20%,则所含杂质的氮的质量分数必须小于21.2%,已知nh4hco3氮的质量分数为17.7%、 co(nh2)2氮的质量分数为46.7%、nh4no3氮的质量分数为35%、nh4cl氮的质量分数为26.2%。则正确答案是a。

综上几种情况,虽然题目不同,但解题思路是相同的,达到一题多变,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开展“一题多解”的思维方式

对于同一个题目在教学过程中展开讨论的方法,启发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考。并能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操作简单、方便,药品廉价、易取的方法。

例4.怎样鉴别稀盐酸和氢氧化纳溶液?

由学生讨论后小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用指示剂,分别取少量上述溶液与试管中,分别滴人紫色的石蕊(或无色的酚酞)、震荡,变红色(或不变色)是稀盐酸;变蓝色(或变红色)是氢氧化纳溶液。

方法二:用活泼的金属,分别取少量上述溶液与试管中,分别加人小量锌粒,有气泡产生的是稀盐酸;无气泡产生的是氢氧化纳溶液。

方法三:用金属氧化物,分别取少量上述溶液与试管中,分别加人小量铁锈、震荡,铁锈能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的是稀盐酸;铁锈不消失的是氢氧化纳溶液。

方法四:用碱(最好是有颜色的不溶性碱),分别取少量上述溶液与试管中,分别加人新制的氢氧化铜,蓝色的固体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的是稀盐酸;蓝色的固体不消失是氢氧化纳溶液。

方法五:用盐,分别取少量上述溶液与试管中,分别滴人氯化铁溶液,没有明显变化的是稀盐酸;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氢氧化纳溶液。

通过对上题的讨论和分析,使学生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得到巩固和提升。并能得出最佳的方法。

五、分层次设计习题,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问”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知识的教学由低到高依次了解、理解、应用。为了达到上述知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对习题设计应体现阶梯性、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注重知识迁移、应用和创新。如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并能运用金属与酸、盐之间的反应,这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针对该方面的问题设计以下问题。

例5:1、判断下列物质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能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的说明理由。

⑴fe+hcl ⑵cu+h2so4 ⑶zn+hno3 ⑷fe+cuso4 ⑸ag+znso4

【答案:⑴⑷能,化学方程式略;⑵铜的活动性排在氢的后面不反应;⑶hno3的氧化性很强,不能与锌发生置换反应;⑸银的活动性比锌弱,不能把锌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有x、y、z三种金属,将x和y 分别放人稀硫酸中,x溶解,y不溶解,将y放人z的硫酸盐溶液中,可析出z。则x、y、z三种金属依次是

【答案:x>y>z.】

3、利用下列药品证明zn、cu、ag的活动性顺序方法有哪些?(填两种)

⑴zn ⑵ag ⑶cu ⑷cuso4溶液 ⑸稀硫酸 ⑹ag no3溶液 ⑺znso4溶液

【答案:方法一:zn、cuso4溶液、ag;方法二:znso4溶液、cu、ag no3溶液;方法三:zn、稀硫酸、cu、ag no3溶液。等】

4、在cu(no3)2、ag 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可能有下列情况:

⑴若反应后锌有剩余,则溶液中所含的溶质是 。

【答案:zn(no3)2】

⑵若将反应后的物质过滤,向所得固体物质中滴加稀硫酸,没有气泡产生,则固体物质中一定有 ,可能有 。【答案:ag;cu、】

⑶若将反应后的物质过滤,向滤液中滴加nacl溶液,有不溶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则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

【答案:ag no3、cu(no3)2、zn(no3)2】

练习1是熟悉基本规律,练习2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练习3、练习4是学生熟练判断金属与酸、盐反应基础上的小综合。层次是递增的,体现了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的命题思想。

总之,要想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必须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并学会归纳、总结规律,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分散思维的训练与考察,在教学中采用“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等多种思维方式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变通性、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中考是通过解题来判断学生数学能力的,中考复习的最终成果要落实到解题能力的提高上来。解题训练要做到“举一反三,熟练运用”,但不能盲目地、无目的地、重复地、无选择地强化训练,采取题海战术只能事倍功半。日常训练建议:
(1)以中档综合题为训练重点。
①中档综合题区分度好,训练价值高,教师讲得清楚,学生听得明白,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②中下档题目是考生得分的主要来源,是进一步去解高档题的基础。
③高档题要有,但要控制数量,重在讲清“怎样解”,从何处下手、向何方前进。
(2)以近年中考题和各区县中考模拟考题为基本素材。
①中考试题或模拟考题经过考生的实践检验和广大教师的深入研讨,科学性强(漏洞也清楚),解题思路明朗,解题书写规范,评分标准清晰,是优质的训练素材。
②中考试题或模拟考题都努力抓课程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方法,并且每套中考试题或模拟考题能覆盖全部知识点的60%~80%,几套试题一交叉,既保证了全面覆盖,又体现了重点突出。
③近年中考试题或模拟考题能反映命题风格、命题热点、命题形式(特别是新题型)的新动向、新导向,以近年中考题为基本素材,有利于考生适应中考情境,提高中考复习的针对性。中考题型的创新形式主要有:情景题、应用题、开放题、操作题、探索题等,体现出“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性目标,表现为情景性、应用性、开放性、过程性、探究性。
(3)以提高解题准确和速度为突破口。
中考要在100分钟完成25道题,30多问,题量是比较多的,而且有大量实际情况、或过程呈现的叙述,阅读量又是比较大的。怎样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呢?由熟到快——原则性建议是:
①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努力形成基本技能。
②合理安排考试时间,书写做到数学语言是通用、精确、简约的科学语言。
③平时进行速度训练。以此来加快书写速度,降低思维难度,提高解题质量。

解题能力竞赛小结(2):

一、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加深对概念、规律等的理解和应用

学习化学概念、规律不能死记硬背,应对概念、规律的不同描述进行本质的区分与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做到熟练应用概念、规律解释化学现象、化学事实。

例1.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

a.生理盐水 b.氯酸钾 c. 氯化钾 d. 水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类别: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单质的概念区分,重在对概念的理解。生理盐水是由水和氯化钠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氯酸钾、氯化钾、水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氧化物 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含有氧元素。氯酸钾虽由氧元素却有氯、氧、钾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氯化钾虽由氯、钾二种元素组成却没有氧元素不符合氧化物的概念;水有些考生错误的认为水是由水元素组成的单质,首先元素中不存在水元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符合氧化物的概念。所以,正确答案是d。

二、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归纳、总结规律。

解题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应用知识的过程,但是只懂得孤立的应用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解题过程中将各知识点互相联系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结出规律,再应用规律来解决同类型的问题,这样才算达到解题的目的。提高解题能力。

例2.仿照下列化学方程式:

ch4+o2点燃co2+ h2o; 2h2s+so2==3s↓+2 h2o; nah+ h2o==naoh+ h2↑。

在以下⑴~⑷的化学反应中任选3个完成化学方程式。

⑴甲烷在氯气中燃烧:ch4+cl2——

⑵甲硅烷在空气中燃烧:sih4+o2——

⑶氨气和二氧化氮气体在一定条件下混合:nh3+no2——

⑷氢化钙溶与水混合:cah2+h2o——

分析:首先对题目提供的信息:三个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找出一些反应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书写同类型的反应方程式,这是化学学习中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可根据平时熟悉的甲烷和氧气作为突破口,将陌生的事物用熟悉的事物进行分析、类比、转换和重组。通过分析,发现:第⑴ ⑵两个反应与第1个例题相似(规律:生成两种氧化物或氯化物,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反应前后不变); 第⑶反应与第2个例题相似(规律:某一种元素氢化物或氧化物反应,生成这种元素形成的单质和一种氧化物); 第⑷反应与第3个例题相似 (规律:金属氢化物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

正确答案为:⑴ch4+4cl2点燃ccl4+4 hcl;

⑵sih4+2o2点燃sio2+2h2o;

⑶8nh3+6no2点燃 7n2+12h2o;

⑷cah2+ 2h2o==ca(oh)2+ 2h2↑

三、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开展“一题多变”的思维方式。

对于同一类型题目采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中得到规律,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思”可培养学生周密的思考,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3.一种不纯(杂质只含有一种金属)的锌块6.5克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0.18克。则锌块中含有的杂质是 ( )

a.mg b. al c. fe d.cu

分析:铝与足量酸反应,生成+3价的盐,产生2克的氢气只需18克铝,而zn、fe、mg分别与足量酸反应,生成+2价的盐,产生2克氢气分别需要65克zn、56克fe、24克mg。zn、fe、mg的相对原子质量恰好是65、56、24。由此得出规律: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生成同价态的盐,产生氢气越多,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小,反之,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由题意可知,因为纯锌6.5克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应是0.2克大于0.18克。不纯的锌块中含有的杂质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不跟酸反应,如cu、ag。另一种情况是虽然跟酸反应放出氢气,但此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要比锌大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是d。若将原题变换数据,即:

变题1:一种不纯(杂质只含有一种金属)的锌块6.5克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0.21克。则锌块中含有的杂质是 ( )

a.mg b. ag c. fe d. cu

分析:因为纯锌6.5克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应是0.2克小于0.21克。由题意可知,所含金属杂质要与酸反应产生氢气且此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要比锌小,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是ac。再将原题变换,即:

变题2:一种不纯(杂质含有二种金属)的铁块5.6克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0.2克。则铁块中含有的杂质是 ( )

a.mg 、cu b. ag、cu c. zn 、cu d. mg 、 zn

分析:由题意可知,所含金属杂质一种与酸反应产生氢气且此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要比铁小,另一种金属杂质与酸不反应如ag、cu;或与酸反应产生氢气而此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要比铁大,产生氢气比铁少,如zn。则正确答案是ad。仿原题再进行以下变式。

变题3:有10克含有杂质的碳酸钙样品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共收集到二氧化碳气体4.5克。则样品中含有杂质的情况 ( )

a.一定含有na2co3       b. 一定含有mg co3  

c. 可能含有mgco3       d. 可能含有na2co3

分析:10克纯的碳酸钙样品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只能收集到二氧化碳气体4.4克小于4.5克。据题意所含一种杂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一定小于碳酸钙相对分子质量,另有可能再含一种杂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碳酸钙相对分子质量。则正确答案是b、d。

变题4:实验测得某化肥硫酸铵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20%,则该化肥中混入的一种氮肥是                    ( )

a. nh4hco3  b. co(nh2)2  c. nh4no3 d. nh4cl

分析:纯硫酸铵的氮的质量分数为21.2%大于20%,则所含杂质的氮的质量分数必须小于21.2%,已知nh4hco3氮的质量分数为17.7%、 co(nh2)2氮的质量分数为46.7%、nh4no3氮的质量分数为35%、nh4cl氮的质量分数为26.2%。则正确答案是a。

综上几种情况,虽然题目不同,但解题思路是相同的,达到一题多变,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开展“一题多解”的思维方式

对于同一个题目在教学过程中展开讨论的方法,启发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考。并能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操作简单、方便,药品廉价、易取的方法。

例4.怎样鉴别稀盐酸和氢氧化纳溶液?

由学生讨论后小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用指示剂,分别取少量上述溶液与试管中,分别滴人紫色的石蕊(或无色的酚酞)、震荡,变红色(或不变色)是稀盐酸;变蓝色(或变红色)是氢氧化纳溶液。

方法二:用活泼的金属,分别取少量上述溶液与试管中,分别加人小量锌粒,有气泡产生的是稀盐酸;无气泡产生的是氢氧化纳溶液。

方法三:用金属氧化物,分别取少量上述溶液与试管中,分别加人小量铁锈、震荡,铁锈能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的是稀盐酸;铁锈不消失的是氢氧化纳溶液。

方法四:用碱(最好是有颜色的不溶性碱),分别取少量上述溶液与试管中,分别加人新制的氢氧化铜,蓝色的固体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的是稀盐酸;蓝色的固体不消失是氢氧化纳溶液。

方法五:用盐,分别取少量上述溶液与试管中,分别滴人氯化铁溶液,没有明显变化的是稀盐酸;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氢氧化纳溶液。

通过对上题的讨论和分析,使学生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得到巩固和提升。并能得出最佳的方法。

五、分层次设计习题,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问”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知识的教学由低到高依次了解、理解、应用。为了达到上述知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对习题设计应体现阶梯性、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注重知识迁移、应用和创新。如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并能运用金属与酸、盐之间的反应,这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针对该方面的问题设计以下问题。

例5:1、判断下列物质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能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的说明理由。

⑴fe+hcl ⑵cu+h2so4 ⑶zn+hno3 ⑷fe+cuso4 ⑸ag+znso4

【答案:⑴⑷能,化学方程式略;⑵铜的活动性排在氢的后面不反应;⑶hno3的氧化性很强,不能与锌发生置换反应;⑸银的活动性比锌弱,不能把锌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有x、y、z三种金属,将x和y 分别放人稀硫酸中,x溶解,y不溶解,将y放人z的硫酸盐溶液中,可析出z。则x、y、z三种金属依次是

【答案:x>y>z.】

3、利用下列药品证明zn、cu、ag的活动性顺序方法有哪些?(填两种)

⑴zn ⑵ag ⑶cu ⑷cuso4溶液 ⑸稀硫酸 ⑹ag no3溶液 ⑺znso4溶液

【答案:方法一:zn、cuso4溶液、ag;方法二:znso4溶液、cu、ag no3溶液;方法三:zn、稀硫酸、cu、ag no3溶液。等】

4、在cu(no3)2、ag 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可能有下列情况:

⑴若反应后锌有剩余,则溶液中所含的溶质是 。

【答案:zn(no3)2】

⑵若将反应后的物质过滤,向所得固体物质中滴加稀硫酸,没有气泡产生,则固体物质中一定有 ,可能有 。【答案:ag;cu、】

⑶若将反应后的物质过滤,向滤液中滴加nacl溶液,有不溶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则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

【答案:ag no3、cu(no3)2、zn(no3)2】

练习1是熟悉基本规律,练习2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练习3、练习4是学生熟练判断金属与酸、盐反应基础上的小综合。层次是递增的,体现了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的命题思想。

总之,要想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必须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并学会归纳、总结规律,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分散思维的训练与考察,在教学中采用“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等多种思维方式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变通性、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相关内容

  • 初三物理教学及班主任小结
  • 初三物理教学及班主任小结 朱艺华 在我们经验丰富的组长吴燕飞老师的统筹领导下,我们物理总复习分三轮进行,第一轮以书本为主,将八.九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温,每个知识点都作全面的复习,第一轮复习时间较长,学生必须在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掌握考点的物理知识.这样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运用 ...

  • 20156英语教研组工作小结
  • 探究教学新体系,提高英语课堂实效 ----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小结 天山初中英语教研组 转眼间,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在学校的领导下,关心.指导下,在每一位英语教师的努力下,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创新精神.在组员们大力支持下,我们顺利完成了各项教学研修任务.由于本学期时间短,任务重,所以是紧张繁忙 ...

  • 数学年度工作小结
  • 又一个学期结束了,我们数学教研组是个团结协作的集体,每位教师都以认真务实的态度致力于教育教学工作。回头检视走过的日子,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颇丰。09学年第二学期我们组做了四件事情:一是抓常规工作;二是抓主题教研;三是抓教师培养;四是抓理论学习。我们组既取得优秀教研团队以后又获得了市级“青年文明号”荣 ...

  • 写一篇学习小结
  • 写一篇学习小结 例文: 说说我学习语文的方法 1.课前作好预习 预习课文,常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课前,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从 字典或辞典中查找出它们的意思,这有助于进一步细读.精读,理解文章的意思.尤其是一些名家如鲁迅.茅盾的文章,更要做好这方面的预习. 2.认真听讲,同时记笔记 课堂上听老师课时, ...

  • 高二化学备课组小结
  • 化学教学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化学知识系统和化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它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怎样才能在教与学的统一中完成这个中心任务呢?首先,我研究学生,深感文、理学生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原有知识的 ...

  • 北师大版第二单元分数混合运算
  • 第二单元分数混合运算. 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课时:分数混合运算(一) 课题:分数混合运算(一) 课时: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21-23页 备课人:谢利娜 备课时间:7月20日 使用地点:六年级2班.3班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2.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

  • 高 三 数 学 一 轮 复 习 建 议
  • 高 三 数 学 一 轮 复 习 建 议 在潍坊市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研讨会上的发言 (2007年9月4日 安丘) 一轮复习是整个高三复习阶段最重要的环节,复习质量关乎高考的成败.学生经过了高一高二两年的学习,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学习上或多或少地留下不少的缺憾和问题,能否通过一轮复习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学 ...

  • 如何做好课堂小结设计(改)
  • <如何做好课堂小结设计> 黎明乡中心小学 杨海龙 课堂小结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和教师自己发现的问题,提出的结论性的东西,在课堂上及时进行小结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课堂教学中,"小结"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把零散孤立的知识贯穿起来,形 ...

  • 一元二次方程公共根.有理根.整数根解题技巧
  •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200r7年第4期 一元二次方程"公共根.有理根.整数根"解题技巧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六中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代数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是代数式简单方程的发展,同时也是学习其他方程.函数.不等式的重要基础.尤其,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共根.有理根.整数根等问题,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