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设备计量确认或有效性确认的实施方法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或有效性确认的实施方法

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在总要求中明确提出“测量管理体系内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那么,作为企业应该如何理解、满足上述要求,达到测量设备都得到确认的目的呢?笔者在工作中发现,虽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计量确认等知识的培训,但到具体实施时又显得茫然。下面本着实施简单、管理有效的原则,谈谈不同要求的测量设备确认实施方法。

一、企业最高计量标准装置的计量确认

1. 企业最高计量标准装置

企业中准确度等级最高的、按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的规定用于检定较低等级计量标准或工作测量设备的总体。

2. 计量检定

查明和确认测量设备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

3. 计量确认实施方法

计量标准装置是严格按照检定规程的要求配置的,经过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后,其量值传递覆盖的范围也是有要求的,这个要求就是计量要求。工作过程中,一定不能超出这个要求。

如某UJ32/1直流电位差计计量标准装置,准确度等级:0,005级,其测量范围:×0.1挡(0~0.2111111)V, ×1挡(0~2.111111)V。

该装置量值传递覆盖的测量范围为(0~2.111111)V、0.05级及以下的测量设备。如果该直流电位差计计量检定的结论为合格,确认员(通常是测量设备使用人员)就直接下计量确认为“合格”的结论,贴“合格”标识 ,投入量值传递使用。

二、强检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

1. 强检测量设备

指《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目录》中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 安全防护、环境监测的测量设备。

2. 计量确认的实施方法

对于这类测量设备,使用单位必须按照《强制检定的测量设备强检形式及强检适用范围表》进行强检与非强检正确判断,同时,计量部门有责任指导使用单位正确分类。

对于这类测量设备,根据相关要求在配置正确的前提下,按照计量检定规程对这类测量设备进行计量检定,只要计量检定的结论为合格,确认员(通常是计量检定人员) 就直接下计量确认为“合格”的结论,出具检定证书,贴“合格”标识,直接投入使用就能够满足预期的使用要求。

配置正确是指配置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对于这类测量设备,这个要求就是计量要求,如国家强制性标准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关于计量器具配备中规定,电能表直流电能计量准确度等级要求2.0级。

三、非强检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

1. 计量确认

为确保测量设备处于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状态所需要的一组操作。它包括计量校准、计量验证、调整或维修3个过程。

2. 适用的范围

用于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验和其他测试、试验,对测量准确度有一定要求的测量设备;用于进出单位及车间能源计量、物资量计量的测量设备等。

3. 计量确认的实施方法

对干这类测量设备确认,必须按照计量确认的定义,将全部过程进行完。作为大型企业,由于测量设备种类多,测量点多,因为这部分测量设备预期的使用要求千变万化,同样的测量设备用在不同场合,计量要求就会不同,不能按照统一的要求进行合格与不合格的判断,不能把预期的使用要求法规化。对这部分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是实施ISO10012:2003的关键和难点,只有进行了计量验证,才能判断该测量设备是否满足预期的使用要求。

(1)计量校准/检定过程

按照校准规范或计量检定规程对测量设备校准/检定,得到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

(2)确定计量要求

测量设备是用于测量的一种工具 ,不同的测量过程其预期的使用要求是不同的。预期的使用要求可以从产品合同、设计图纸、制造规范、工序卡、检验规范等对测量的要求导出计量要求。计量要求可以是测量范围、分辨率、稳定性、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环境条件、 操作者技能要求等。按照以下原则确定计量要求:

② 测量设备的测量范围是测量要求范围的1.5倍左右

② 测量设备的分辨率和稳定性可根据具体的测量要求确定。

③ 测量设备的最大允许误差由具体的测量工艺确定。

④ 对于光滑工件的测量,测量过程的允许不确定度:

U≤(1/2~1/5)×T/2,T为被测工件的工差。

除此之外,测量过程的允许不确定度:

U≤(1/3~1/10)△X,△X为被测量的最大允许误差。

⑤ 环境条件和操作者技能要求可根据具体的工序测量要求确定。

(3 )计量验证过程

计量验证就是将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该测量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进行比较,在计量验证工作中,需要得到计量特性和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两个方面数据,计量猃证工作才能进行下去,只有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计量验证才算通过,即计量确认为“合格”。

对于多参数的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要对各参数分别进行确认。

根据此确认方法,如果在某一测量段计量特性满足计量要求,那么,该测量设备可以限制使用。

(4)这类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不论执行的是计量检定规程还是校准规范,都出具校准证书或者校准结果通知书。

(5) 计量确认标识

经过计量确认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测量设备,使用“合格”确认标识。

如果在某一测量段计量特性满足计量要求的测量设备,使用“限用”,确认标识。

4. 填写“计量确认”记录

这部分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应由使用测量设备的相关人员进行计量验证,可以将计量要求、计量特性和计量验证的结论直接写在校准证书上,也可以单独设计验证记录。

四、一般测量设备的有效性确认

1. 确认

指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可以理解为认定测量设备是否有效,或叫有效性确认,这种确认方式可以不需要数据。为便于同计量确认有所区别,将这种确认方式称为“有效性确认”。

2. 适用的范围

在测量过程中无严格的测量准确度要求仅作为指示用的测量设备:国家规定实行一次性检定或实行有效期管理的测量设备;一般测量用的低值、易损、易耗或作为工具使用的测量设备;用于能源计量小口径直装式测量设备和不易拆卸的测量设备。

3. 有效性确认的实施方法

(1)使用中的这类测量设备,可以由使用单位的兼职计量员按照一定的频次(如1次/年)进行现场确认,确认的内容包括完好性、标识、零位、动作等是否正常,不需要出具数据,但要做好确认记录。

(2)对干定性、半定量的测量设备(如看谱镜),由使用单位的人员依据使用前检查方法进行确认,做好确认记录。

(3)对干同级比对的测量设备,依据比对规定进行确认,做好确认记录。

(4)有效性确认标识

经过有效性确认合格的测量设备,由确认人员贴上“准用”标识。

4. 有效性确认实例

例如车间内使用的大吨位行车电子秤,要实现定期校准是有困难的,比较符合实际而有效的做法是加强平时的监视,进行行车电子秤妁有效性确认。在监视的过程中如果怀疑有问题,再在车间内找替代物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校准。这样可操作性较强,行车电子秤也受控了,确认合格贴“准用”,标识。

五、结束语

计量确认中的计量验证是计量工作的一个新概念,需要认真理解。 按照本文所述的实施方法,根据不同使用要求,采取不同的确认方法,这样既满足了标准的要求,也符合企业的实际,使计量管理工作简单而有序。牢记测量设备满足预期的使用要求是计量工作的目的。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或有效性确认的实施方法

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在总要求中明确提出“测量管理体系内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那么,作为企业应该如何理解、满足上述要求,达到测量设备都得到确认的目的呢?笔者在工作中发现,虽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计量确认等知识的培训,但到具体实施时又显得茫然。下面本着实施简单、管理有效的原则,谈谈不同要求的测量设备确认实施方法。

一、企业最高计量标准装置的计量确认

1. 企业最高计量标准装置

企业中准确度等级最高的、按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的规定用于检定较低等级计量标准或工作测量设备的总体。

2. 计量检定

查明和确认测量设备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

3. 计量确认实施方法

计量标准装置是严格按照检定规程的要求配置的,经过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后,其量值传递覆盖的范围也是有要求的,这个要求就是计量要求。工作过程中,一定不能超出这个要求。

如某UJ32/1直流电位差计计量标准装置,准确度等级:0,005级,其测量范围:×0.1挡(0~0.2111111)V, ×1挡(0~2.111111)V。

该装置量值传递覆盖的测量范围为(0~2.111111)V、0.05级及以下的测量设备。如果该直流电位差计计量检定的结论为合格,确认员(通常是测量设备使用人员)就直接下计量确认为“合格”的结论,贴“合格”标识 ,投入量值传递使用。

二、强检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

1. 强检测量设备

指《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目录》中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 安全防护、环境监测的测量设备。

2. 计量确认的实施方法

对于这类测量设备,使用单位必须按照《强制检定的测量设备强检形式及强检适用范围表》进行强检与非强检正确判断,同时,计量部门有责任指导使用单位正确分类。

对于这类测量设备,根据相关要求在配置正确的前提下,按照计量检定规程对这类测量设备进行计量检定,只要计量检定的结论为合格,确认员(通常是计量检定人员) 就直接下计量确认为“合格”的结论,出具检定证书,贴“合格”标识,直接投入使用就能够满足预期的使用要求。

配置正确是指配置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对于这类测量设备,这个要求就是计量要求,如国家强制性标准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关于计量器具配备中规定,电能表直流电能计量准确度等级要求2.0级。

三、非强检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

1. 计量确认

为确保测量设备处于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状态所需要的一组操作。它包括计量校准、计量验证、调整或维修3个过程。

2. 适用的范围

用于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验和其他测试、试验,对测量准确度有一定要求的测量设备;用于进出单位及车间能源计量、物资量计量的测量设备等。

3. 计量确认的实施方法

对干这类测量设备确认,必须按照计量确认的定义,将全部过程进行完。作为大型企业,由于测量设备种类多,测量点多,因为这部分测量设备预期的使用要求千变万化,同样的测量设备用在不同场合,计量要求就会不同,不能按照统一的要求进行合格与不合格的判断,不能把预期的使用要求法规化。对这部分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是实施ISO10012:2003的关键和难点,只有进行了计量验证,才能判断该测量设备是否满足预期的使用要求。

(1)计量校准/检定过程

按照校准规范或计量检定规程对测量设备校准/检定,得到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

(2)确定计量要求

测量设备是用于测量的一种工具 ,不同的测量过程其预期的使用要求是不同的。预期的使用要求可以从产品合同、设计图纸、制造规范、工序卡、检验规范等对测量的要求导出计量要求。计量要求可以是测量范围、分辨率、稳定性、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环境条件、 操作者技能要求等。按照以下原则确定计量要求:

② 测量设备的测量范围是测量要求范围的1.5倍左右

② 测量设备的分辨率和稳定性可根据具体的测量要求确定。

③ 测量设备的最大允许误差由具体的测量工艺确定。

④ 对于光滑工件的测量,测量过程的允许不确定度:

U≤(1/2~1/5)×T/2,T为被测工件的工差。

除此之外,测量过程的允许不确定度:

U≤(1/3~1/10)△X,△X为被测量的最大允许误差。

⑤ 环境条件和操作者技能要求可根据具体的工序测量要求确定。

(3 )计量验证过程

计量验证就是将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该测量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进行比较,在计量验证工作中,需要得到计量特性和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两个方面数据,计量猃证工作才能进行下去,只有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计量验证才算通过,即计量确认为“合格”。

对于多参数的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要对各参数分别进行确认。

根据此确认方法,如果在某一测量段计量特性满足计量要求,那么,该测量设备可以限制使用。

(4)这类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不论执行的是计量检定规程还是校准规范,都出具校准证书或者校准结果通知书。

(5) 计量确认标识

经过计量确认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测量设备,使用“合格”确认标识。

如果在某一测量段计量特性满足计量要求的测量设备,使用“限用”,确认标识。

4. 填写“计量确认”记录

这部分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应由使用测量设备的相关人员进行计量验证,可以将计量要求、计量特性和计量验证的结论直接写在校准证书上,也可以单独设计验证记录。

四、一般测量设备的有效性确认

1. 确认

指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可以理解为认定测量设备是否有效,或叫有效性确认,这种确认方式可以不需要数据。为便于同计量确认有所区别,将这种确认方式称为“有效性确认”。

2. 适用的范围

在测量过程中无严格的测量准确度要求仅作为指示用的测量设备:国家规定实行一次性检定或实行有效期管理的测量设备;一般测量用的低值、易损、易耗或作为工具使用的测量设备;用于能源计量小口径直装式测量设备和不易拆卸的测量设备。

3. 有效性确认的实施方法

(1)使用中的这类测量设备,可以由使用单位的兼职计量员按照一定的频次(如1次/年)进行现场确认,确认的内容包括完好性、标识、零位、动作等是否正常,不需要出具数据,但要做好确认记录。

(2)对干定性、半定量的测量设备(如看谱镜),由使用单位的人员依据使用前检查方法进行确认,做好确认记录。

(3)对干同级比对的测量设备,依据比对规定进行确认,做好确认记录。

(4)有效性确认标识

经过有效性确认合格的测量设备,由确认人员贴上“准用”标识。

4. 有效性确认实例

例如车间内使用的大吨位行车电子秤,要实现定期校准是有困难的,比较符合实际而有效的做法是加强平时的监视,进行行车电子秤妁有效性确认。在监视的过程中如果怀疑有问题,再在车间内找替代物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校准。这样可操作性较强,行车电子秤也受控了,确认合格贴“准用”,标识。

五、结束语

计量确认中的计量验证是计量工作的一个新概念,需要认真理解。 按照本文所述的实施方法,根据不同使用要求,采取不同的确认方法,这样既满足了标准的要求,也符合企业的实际,使计量管理工作简单而有序。牢记测量设备满足预期的使用要求是计量工作的目的。


相关内容

  •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程序
  •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程序 1 目的 为使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规范化,测量设备检定.校准和验证等过程受控,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有限公司体系各单位. 3 定义 测量设备是指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资)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 测量设备的 ...

  • CMS04-2010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 一.计量法制要求 1 总则 2 计量单位 3 计量人员 4 计量标准 5 强制检定 6 特定要求 二.技术能力要求 1 总则 2 检测能力 3 检测水平 三.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总要求 5管理职责 5.1 计量职能 5.2 以 ...

  •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cms04-2010
  • 一.计量法制要求 1 总则 2 计量单位 3 计量人员 4 计量标准 5 强制检定 6 特定要求 二.技术能力要求 1 总则 2 检测能力 3 检测水平 三.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总要求 5管理职责 5.1 计量职能 5.2 以 ...

  • ①[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正式)
  • 版本A 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CMS-2006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目 次 2006-XX-XX发布 2006-XX-XX执行 目 次 一.计量法制要求„„„„„„„„„„„„„„„„„„„„„„„„„„„„„„„Ⅲ 1 总则„„„„„ ...

  •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识别
  •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识别.控制与证实 笔者在审核中发现,不少组织在应用ISO 9001:2000标准7.6条款时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本文就监视和测量装置的识别.控制与证实提出几个建议. 一.正确识别监视和测量装置 7.6条款要求,"组织应确定需实施的监视和测量以及所需的监 ...

  • 量值溯源管理制度
  • 量值溯源管理制度 1总则 控制本实验室对检定有显著影响的仪器设备的溯源性,以确保实验室使用的测量仪器和设备量值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标准,确保检定结果准确可靠且具有可比性.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实验室开展检定工作所用的计量标准.参考标准.标准物质及计量器具和试验设备,以及检定方法要求的环境监控所用 ...

  • 计量标准的建立.考核及使用
  • 一.思考题 1.建立计量标准的依据和条件是什么? 答: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全国人大通过,国家主席令28号,1985年9月6日发布,1986年7月1日执行)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国务院1987年1月19 ...

  • 计量.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计量管理办法
  • 第七部分 计量.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计量管理办法 一.总则 1.为加强公司计量管理工作,使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形成一个闭环管理系统,符合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2. ...

  • 2009计量认证考试复习题
  • 一.填空题 1.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的强制性标准,其他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2.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3.检验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工作失误,造成损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