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

作者:叶小兵

历史教学 2004年11期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正在深入进行。此次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不仅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新的编制,而且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评估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的教育和教学理念的提出和推广,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使得中学历史教学处于一个转型期,需要研讨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对新历史课程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进行简要的评析。

  一、历史教材多样化的发展

  在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教材呈现方式的转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教材的多样化,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材类型的多样化。在传统的观念中,教材就是教科书。这样很容易导致历史教学就是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历史学习就是学习历史教科书,从而使教科书在教学关系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甚至出现对教科书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情况。而现在则认识到,教材是有多种类型的,教科书只是教材的一种。凡是承载教学内容和信息的材料,都可以视为教材。除了教科书,还有其他类型的教材,如各种文字材料、图像材料、音像材料、统计材料、实物材料等。各种类型的材料,都可以是历史教学的教材,都能够在历史教学中运用。

  二是教科书版本的多样化。我国的教科书制度从“国定制”改为“审定制”后,已有多种版本的教科书。但是,不同版本教科书的流通仍受到各种限制,学校和教师并没有选用教科书的真正决定权。换言之,在教科书的采用上,还缺乏公开、民主、科学的运行机制。在此次新一轮课程的教材改革中,在这方面向前有所推进。更多的单位和人员参与了教科书的编写工作,教科书版本的数量亦有增加,而且同时进入务实验区,供实验学校选择,因而呈现出一定的竞争态势,使得教科书版本多样化的优势初步显现出来。

  三是教科书内容的多样化。以往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基本上是由课文组成,而其他的项目则很少。现在正进行实验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在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而言,新的历史教科书主要是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课文,即教科书的正文内容;另一部分是辅助课文的部分,包括课前提要、补充文、图片及图注、历史地图、文献资料、注释、活动设计、作业练习、附录等。其中,对原始资料的运用,可以说已成为新教科书的一个特点。这样,教科书就从传统上的“教本”,向着“学本”的方向转化,使教科书成为“教本”与“学本”的结合,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有效工具。

  教材的多样化发展,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历史资料作为教材的一种类型,正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历史教学之中。

  二、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是以传授现成的历史知识为主的,对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则较为忽略。现在,越来越重视在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历史意识的生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历史学习与探究方式和方法的训练等。随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以传授现成知识为中心的接受式的教学模式,以更广阔和更开放的视野对待历史教材的运用和教学活动的展开,积极地实施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在历史探究式教学中,如果仅仅是围绕着教科书中的课文进行探究,那仍然不过是一种对教科书的解读,还是难以使学生触及到历史的原本,以及真正面对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要探寻历史,就必须直接接触反映历史情境的各种记录,即历史资料。过去,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也是运用史料的,但多是把史料作为自己课堂讲授时补充性的论证材料,以使教师的讲授更有说服力。即使是让学生来阅读史料,也多是意在让学生通过史料来了解教科书中的论述。这样,史料不过是教科书内容的一种外在的附加品。现在,对历史教学的功能和作用赋予了更新的意义,因而对史料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史料不再是教学中可有可无或随意拈来的东西,而是把史料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教材来使用,扩展学生历史阅读的范围,围绕史料设计教学的问题或研究的课题,开展以搜集、整理、辨析、论证历史资料为主要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等,这些教学方式上的变化使历史教学充满了勃勃生机。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资料,不仅能够丰富教师讲授历史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师对教科书的机械叙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习史料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充分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加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的历史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以史料的形式出现的历史学习问题更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研习史料可以使他们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受,直接参与对历史问题的解决活动,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训练,有助于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史料的运用也为学生的历史思维活动提供了具体的思维材料,在对史料的研习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掌握学习和认识历史的方法,积累探究历史的经验,促成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

  在教育部制订的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都提出了要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这里说的“历史信息”,其承载的方式就是各类的历史材料,也包括历史的原始资料。由此看来,对历史材料的运用,已作为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提了出来,这在教学中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要实施和达成这一教学目的,仅仅依靠历史教科书中的课文叙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运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也就是说,要把史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材料,把运用史料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把对史料的研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中学历史教学的这种发展和要求,是由于转变了以识记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历史学习和研究上的方法训练,注重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所以,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作为教材,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是当前历史教学发展的一个主要的特点。

  三、历史教科书中运用史料的方式

  历史教材的多样化发展,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都与历史教科书中运用史料的问题有直接的关系。现在,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史料运用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科书,所承载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体现和容纳在课文的文字叙述中。在教学的实际中,教师对教科书的运用,主要是对书中课文的讲授、分析、解释;学生对教科书的学习,主要是对课文的阅读、理解,甚至是抄写、复述。这样的教学方式,现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在新的教育和教学理念指引下,历史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设计思路、结构编排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对史料的直接运用,成为新版本历史教科书一个明显的特征。

  就目前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看,在对史料的编排与运用上,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模式是以引用史料为主要特征,其具体的做法包括:

  (1)在课文中直接引入适量的史料原文,作为课文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主要在课文的行文中,引用一些典型、浅白而又简短的史料,如历史人物的原话、历史运动中的口号、历史记载中对某一现象的概括,等等。例如,在课文叙述陈胜、吴广起义时,写陈胜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九百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就是把史料原文与课文的行文结合为一体。

  (2)在课文的版面中另插排史料,作为课文的附加材料,以印证课文的论述。通常的做法是,选用一些文献摘要、诗词段落等。这种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就已经出现了,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课本,就用黑体字竖排相关史料,加框排出。而新近出版的历史教科书,有不少版本也采用这种方式,只是在排版上更为灵活。例如,《秦朝的统一》一课,王斯德主编的教科书所引的是(注:王斯德主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史记·秦始皇本纪》

  苏智良主编的教科书则引用了两则史料(注:苏智良主编.中国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丁男被甲,丁女传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汉书·严安传》

  以这种方式编排的史料,既是与课文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栏目,又是与课文内容有紧密的关联,是对课文内容的印证和呼应,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读到相关的材料,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容。

  (3)在课本中设有专门的史料阅读的栏目,作为扩展阅读的内容。一般是选取较为完整的一段历史资料,有的版本还附有译文。这种运用史料的方式,所引用的材料,是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有的并不一定是与课文内容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是专供学生进行阅读的。这种方式主要有两种编排,一种是安排在课文旁边,例如,龚奇柱主编的教科书,在课文版面旁有“读读”一项,以《秦朝的统一》一课为例,有两则“读读”(注:龚奇柱主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其中一则是: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另一种方式是编排在课文之后,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版本,在课后附有“阅读材料”一项,一般是引用一则史料。其中关于秦朝历史的一课,引用的是(注:朱汉国主编.历史七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说文解字》

  该版本教科书在引用原始材料时,还考虑到学生的阅读水平,对所引古代文献的文字加以今译,以便于学生读懂。

  以上做法,都是属于对史料的直接引用,其特点是围绕着对课文知识的学习,把对史料的阅读定位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上。

  在教科书中编排与运用史料的另一种模式,是以探究史料为主要特征,其主要方式有:

  (1)在阅读相关史料时提出思考性的、论证性的问题,即把史料不仅作为阅读的材料,而且作为提出问题的素材,通过问题的解答完成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样就把史料的运用作为练习的一种形式。例如,朱汉国主编的教科书,是在课文后的“材料阅读”项目中,附加思考的问题。仍以秦朝历史为例,该书的“阅读材料”项目是这样设计的(注:朱汉国主编.历史七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原文大意:一人发动起义,就使得整个王朝都崩溃了,秦二世也死于他人之手,被天下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

  你能回答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的问题吗?

  这样的设计,就把史料的阅读与对历史的思考结合了起来。

  (2)用史料作为微型的教学活动设计,编排出探究性的教学活动,穿插在对课文的教学之中,以使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推论等思维运作,并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例如,郑师渠主编的北京版历史教科书,是在课文文字的旁侧,编排了活动设计。如,《秦的统一》一课,就有议一议”一项(注:郑师渠主编.历史七年级上册.北京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有什么不便和弊端?统一文字有何意义?

  这种设计,实际上对上述第一种模式的(2)(3)方式进行了改造,在史料的编排上引入了对问题的思考活动。

  在把史料作为探究活动的材料时,还有一种方式,这就是在对史料进行探究、研讨的活动过程中,同时把相关的史料与史事作为史学观念、史学方法的实例,通过对史料的研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一些习史、治史的基本方法,掌握一些历史理论和观念。这样的设计,目前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还很少见到,港台地区和国外的教科书中则已有较为成功的范例,值得借鉴。

  例如,香港文达出版公司出版的《互动中国历史》(注:梁一鸣、叶小兵、李俊才.互动中国历史第二版,香港文达出版公司,2003),有多种专门栏目的设计,其中的“历史思维训练”一项,是运用各类材料(包括文字、文物、图片、统计数字等)设计出思考问题,由学生解答,并在每一材料运用时,以标题的方式标示出某一种史学方法,以利于学生明确,计有:“实物证史”“分析出土文物”“传说与史实”“史实与意见”“比较分析”“因果关系”“历史人物评价”“以证立论”“事实与想象”“判断真伪对错”“判断历史的是与非”“道德标准与人物评价”“分析决策利弊”“从不同角度评价历史”“寻找历史真相”“历史悬疑”“历史记载的存疑”“野史、小说与史实”“从县志探究往事”“分析不同观点”“辨别不同的评价”“分析对立的争论”“分析史料的偏差与失实”“利用史料印证史实”“文字背后的含义”“政党观点与历史人物评价”“宣传与现实”“逻辑推论”“古为今用”,等等。每一则都是先简要说明习史或治史的观点或方法,再以材料为例,提出思考的问题。例如,“如何判断历史的是与非”一则(注:梁一鸣、叶小兵、李俊才.互动中国历史第二版,香港文达出版公司,2003):

  历史上很多史实和人物,都有不同是非标准的判断。试以公元626年发生的玄武门之变为例,做出判断。

  阅读以下资料,然后解答问题。

  甲.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

  ——《贞观政要》卷七

  乙.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人神不容……运属文皇(唐太宗),功成守正,社稷乃定。

  ——《旧唐书》

  丙.大宗以功业声望卓越之故,实有夺嫡之图谋……

  ——历史学家陈寅恪

  1.从资料甲显示,唐太宗将玄武门事变与哪件历史事件相比?

  2.唐太宗的比喻恰当吗?你认为他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理由可以接受吗?为什么?

  3.资料乙对玄武门之变有什么评价?

  4.资料丙对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有怎样的评论?

  5.唐太宗曾发动玄武门之变,但他又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明君,你对唐大宗有何评价?

  该版本的教科书另有“读史修德”一项,亦是运用材料,但角度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传达,借用对史料的研习,说明某一做人处事的道理,计有:“谨慎处事”“不怕挫败”“信赏必行”“勇于面对失败”“敢于承担责任”“秉持气节”“以民为重”“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大公无私的精神”等。例如,明朝后期的历史,设计了“关心国事”一则”(注:梁一鸣、叶小兵、李俊才.互动中国历史第二版,香港文达出版公司,2003):

  细阅以下资料,然后解答问题。

  甲.凡有益于民而有损于国者,权民为重,则宜从民。

  ——《东林会约》

  乙.当京官不考虑朝政,做地方官不留心民生,隐退乡里不关心世道,不配称为君子。

  ——《明史·顾宪成传》

  丙.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为东林书院题联

  1.(1)根据资料甲,你认为东林党最重视哪些人的权益?(2)资料甲的主张是针对当时什么弊端而提出的?

  2.(1)资料乙中,顾宪成认为“君子”要具备什么条件?(2)从顾宪成的言论中,可见当时的官员普遍有什么通病?

  3.根据资料丙,你认为东林党人的主张在今天有实际意义吗?为什么?

  此外,该教科书还在每一学习单元之后,设计了“专题探究”一项,属于较为大型的史料研习的活动设计,是运用多则材料和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讨历史的活动。

  香港文达出版公司出版的历史教科书的这些设计,使得史料运用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一方面,引用史料不仅仅是为了印证或丰富课文的具体内容,而且是充分发掘运用史料的作用,将运用史料上升到了解和掌握史学方法,提升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因而具有了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一定意义;另一方面,把史料的运用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带有较强的探究因素,从而把学习课文与探究历史结合起来,把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结合起来。

  比较上述这两种教科书中运用史料的模式,可以看出各具功能,但第二种模式在教育和教学上的意义更大。从新的教学理念上讲,教科书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凭借,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教科书应该是“教本”与“学本”的结合,尤其是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利器。所以,史料在教科书中的运用,其出发点并不只是要让学生多读一点材料,而是为了学生能够运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历史的探究,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认识。

  这里,实际上是涉及教科书的编写思路。作为历史教学用书,不但要承载教学所需要的历史基本知识,传递一定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而且要为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提供适当的活动平台,使之能够运用教科书开展学习与探究活动。如果仅是从技术层面上讲,在历史教科书中运用史料,也有许多问题需要教科书的编写者深入思考。例如,在课本中引入和运用史料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采用什么方式运用史料会更有利于发挥史料的功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探索?在一节课中是引用一则史料,还是一组史料?史料的引入怎样设计和编排才有利于教学实际上的操作?这些问题,所涉及到的就不是史料的单纯引用了,而是与历史教学的理念有直接的关系。

  四、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

  在历史教利书中编排史料,是有其教学意义的。新教科书的这种变化,必然会导致教学中运用教科书方式的变化,进而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因此,对于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如何处理,就成为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从实现历史教学方式转变的角度看,这就要在备课的过程中,考虑到以下的一些问题:

  1.课文与补充资料的关系。新的历史教科书中编排的历史资料,有很多出自原始材料,如历史的文献、档案、诗文等,而且经过了编者的精心挑选,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教师首先要分析这些史料与课文内容的关系是什么,进而要考虑如何在课堂上运用这些补充资料,在教学时怎样引导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对原始资料中的一些难懂的文字,教师不仅要自己搞清楚,还要在教学时进行解释,以使学生明白。补充资料的运用要同课文的学习相配合的,尤其是同课文的重点问题相配合,使学生通过对资料的阅读与理解,更好地把握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同时提高阅读理解的学习能力。

  2.课文讲授与课堂活动的关系。新历史教科书在引用史料的同时,还设计了一些教学活动,包括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活动设计往往是该教科书的特点所在。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不能只重视对课文的讲授,还应注重对书中活动设计的灵活运用。因此,在备课时,不但要备课文,还要备活动,把教学活动的设计落实在教学方案中,尤其是史料研习的活动,使之配合并深化对课文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教科书的作用。

  3.学生的课文学习与史料研习的关系。一般说来,历史教科书在每课的后面都会设计相应的练习题。新历史教科书的变化之一是,改变了练习题的方式,从侧重对知识识记的练习,转变为对学习内容的研讨,因而在练习题的题型和内容上多是探究性的,其中就包括对史料的研习作业。对于书中编排的史料研习的作业练习,教师也应在备课时加以统筹考虑。如,是否布置这些练习,采取什么形式开展练习活动,是在课堂上完成还是在课下完成这些练习,如何检查这些练习的完成情况,等等。

  4.教师运用教科书与学生运用教科书的关系。教科书既是教师教学的凭借,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在备课和讲课时,不能只是考虑自己如何运用教科书,而不考虑学生如何运用教科书进行历史学习。对于教科书中出现的史料,更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如,有些原始材料对教师来说是熟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就可能是难读难懂的。教师应在备课时,把学生运用教科书列入教学过程和活动安排,如,安排学生对教科书的课文和材料进行阅读、理解和分析,对补充的材料进行解释和讨论,等等。在教学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现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是可以通过创造性地运用教科书来实现,尤其可以通过运用教科书中的史料来实现。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运用史料,涉及到教材类型、教科书编写、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的问题。在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实际中,充分发掘和运用史料的功能和作用,合理、有效地编排、运用史料,将有助于全面落实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的,实现教学方式的真正转变,进一步推进中学历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作者介绍:叶小兵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100037

作者:叶小兵

历史教学 2004年11期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正在深入进行。此次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不仅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新的编制,而且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评估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的教育和教学理念的提出和推广,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使得中学历史教学处于一个转型期,需要研讨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对新历史课程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进行简要的评析。

  一、历史教材多样化的发展

  在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教材呈现方式的转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教材的多样化,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材类型的多样化。在传统的观念中,教材就是教科书。这样很容易导致历史教学就是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历史学习就是学习历史教科书,从而使教科书在教学关系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甚至出现对教科书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情况。而现在则认识到,教材是有多种类型的,教科书只是教材的一种。凡是承载教学内容和信息的材料,都可以视为教材。除了教科书,还有其他类型的教材,如各种文字材料、图像材料、音像材料、统计材料、实物材料等。各种类型的材料,都可以是历史教学的教材,都能够在历史教学中运用。

  二是教科书版本的多样化。我国的教科书制度从“国定制”改为“审定制”后,已有多种版本的教科书。但是,不同版本教科书的流通仍受到各种限制,学校和教师并没有选用教科书的真正决定权。换言之,在教科书的采用上,还缺乏公开、民主、科学的运行机制。在此次新一轮课程的教材改革中,在这方面向前有所推进。更多的单位和人员参与了教科书的编写工作,教科书版本的数量亦有增加,而且同时进入务实验区,供实验学校选择,因而呈现出一定的竞争态势,使得教科书版本多样化的优势初步显现出来。

  三是教科书内容的多样化。以往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基本上是由课文组成,而其他的项目则很少。现在正进行实验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在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而言,新的历史教科书主要是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课文,即教科书的正文内容;另一部分是辅助课文的部分,包括课前提要、补充文、图片及图注、历史地图、文献资料、注释、活动设计、作业练习、附录等。其中,对原始资料的运用,可以说已成为新教科书的一个特点。这样,教科书就从传统上的“教本”,向着“学本”的方向转化,使教科书成为“教本”与“学本”的结合,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有效工具。

  教材的多样化发展,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历史资料作为教材的一种类型,正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历史教学之中。

  二、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是以传授现成的历史知识为主的,对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则较为忽略。现在,越来越重视在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历史意识的生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历史学习与探究方式和方法的训练等。随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以传授现成知识为中心的接受式的教学模式,以更广阔和更开放的视野对待历史教材的运用和教学活动的展开,积极地实施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在历史探究式教学中,如果仅仅是围绕着教科书中的课文进行探究,那仍然不过是一种对教科书的解读,还是难以使学生触及到历史的原本,以及真正面对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要探寻历史,就必须直接接触反映历史情境的各种记录,即历史资料。过去,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也是运用史料的,但多是把史料作为自己课堂讲授时补充性的论证材料,以使教师的讲授更有说服力。即使是让学生来阅读史料,也多是意在让学生通过史料来了解教科书中的论述。这样,史料不过是教科书内容的一种外在的附加品。现在,对历史教学的功能和作用赋予了更新的意义,因而对史料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史料不再是教学中可有可无或随意拈来的东西,而是把史料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教材来使用,扩展学生历史阅读的范围,围绕史料设计教学的问题或研究的课题,开展以搜集、整理、辨析、论证历史资料为主要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等,这些教学方式上的变化使历史教学充满了勃勃生机。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资料,不仅能够丰富教师讲授历史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师对教科书的机械叙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习史料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充分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加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的历史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以史料的形式出现的历史学习问题更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研习史料可以使他们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受,直接参与对历史问题的解决活动,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训练,有助于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史料的运用也为学生的历史思维活动提供了具体的思维材料,在对史料的研习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掌握学习和认识历史的方法,积累探究历史的经验,促成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

  在教育部制订的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都提出了要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这里说的“历史信息”,其承载的方式就是各类的历史材料,也包括历史的原始资料。由此看来,对历史材料的运用,已作为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提了出来,这在教学中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要实施和达成这一教学目的,仅仅依靠历史教科书中的课文叙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运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也就是说,要把史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材料,把运用史料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把对史料的研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中学历史教学的这种发展和要求,是由于转变了以识记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历史学习和研究上的方法训练,注重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所以,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作为教材,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是当前历史教学发展的一个主要的特点。

  三、历史教科书中运用史料的方式

  历史教材的多样化发展,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都与历史教科书中运用史料的问题有直接的关系。现在,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史料运用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科书,所承载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体现和容纳在课文的文字叙述中。在教学的实际中,教师对教科书的运用,主要是对书中课文的讲授、分析、解释;学生对教科书的学习,主要是对课文的阅读、理解,甚至是抄写、复述。这样的教学方式,现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在新的教育和教学理念指引下,历史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设计思路、结构编排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对史料的直接运用,成为新版本历史教科书一个明显的特征。

  就目前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看,在对史料的编排与运用上,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模式是以引用史料为主要特征,其具体的做法包括:

  (1)在课文中直接引入适量的史料原文,作为课文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主要在课文的行文中,引用一些典型、浅白而又简短的史料,如历史人物的原话、历史运动中的口号、历史记载中对某一现象的概括,等等。例如,在课文叙述陈胜、吴广起义时,写陈胜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九百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就是把史料原文与课文的行文结合为一体。

  (2)在课文的版面中另插排史料,作为课文的附加材料,以印证课文的论述。通常的做法是,选用一些文献摘要、诗词段落等。这种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就已经出现了,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课本,就用黑体字竖排相关史料,加框排出。而新近出版的历史教科书,有不少版本也采用这种方式,只是在排版上更为灵活。例如,《秦朝的统一》一课,王斯德主编的教科书所引的是(注:王斯德主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史记·秦始皇本纪》

  苏智良主编的教科书则引用了两则史料(注:苏智良主编.中国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丁男被甲,丁女传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汉书·严安传》

  以这种方式编排的史料,既是与课文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栏目,又是与课文内容有紧密的关联,是对课文内容的印证和呼应,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读到相关的材料,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容。

  (3)在课本中设有专门的史料阅读的栏目,作为扩展阅读的内容。一般是选取较为完整的一段历史资料,有的版本还附有译文。这种运用史料的方式,所引用的材料,是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有的并不一定是与课文内容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是专供学生进行阅读的。这种方式主要有两种编排,一种是安排在课文旁边,例如,龚奇柱主编的教科书,在课文版面旁有“读读”一项,以《秦朝的统一》一课为例,有两则“读读”(注:龚奇柱主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其中一则是: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另一种方式是编排在课文之后,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版本,在课后附有“阅读材料”一项,一般是引用一则史料。其中关于秦朝历史的一课,引用的是(注:朱汉国主编.历史七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说文解字》

  该版本教科书在引用原始材料时,还考虑到学生的阅读水平,对所引古代文献的文字加以今译,以便于学生读懂。

  以上做法,都是属于对史料的直接引用,其特点是围绕着对课文知识的学习,把对史料的阅读定位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上。

  在教科书中编排与运用史料的另一种模式,是以探究史料为主要特征,其主要方式有:

  (1)在阅读相关史料时提出思考性的、论证性的问题,即把史料不仅作为阅读的材料,而且作为提出问题的素材,通过问题的解答完成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样就把史料的运用作为练习的一种形式。例如,朱汉国主编的教科书,是在课文后的“材料阅读”项目中,附加思考的问题。仍以秦朝历史为例,该书的“阅读材料”项目是这样设计的(注:朱汉国主编.历史七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原文大意:一人发动起义,就使得整个王朝都崩溃了,秦二世也死于他人之手,被天下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

  你能回答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的问题吗?

  这样的设计,就把史料的阅读与对历史的思考结合了起来。

  (2)用史料作为微型的教学活动设计,编排出探究性的教学活动,穿插在对课文的教学之中,以使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推论等思维运作,并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例如,郑师渠主编的北京版历史教科书,是在课文文字的旁侧,编排了活动设计。如,《秦的统一》一课,就有议一议”一项(注:郑师渠主编.历史七年级上册.北京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有什么不便和弊端?统一文字有何意义?

  这种设计,实际上对上述第一种模式的(2)(3)方式进行了改造,在史料的编排上引入了对问题的思考活动。

  在把史料作为探究活动的材料时,还有一种方式,这就是在对史料进行探究、研讨的活动过程中,同时把相关的史料与史事作为史学观念、史学方法的实例,通过对史料的研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一些习史、治史的基本方法,掌握一些历史理论和观念。这样的设计,目前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还很少见到,港台地区和国外的教科书中则已有较为成功的范例,值得借鉴。

  例如,香港文达出版公司出版的《互动中国历史》(注:梁一鸣、叶小兵、李俊才.互动中国历史第二版,香港文达出版公司,2003),有多种专门栏目的设计,其中的“历史思维训练”一项,是运用各类材料(包括文字、文物、图片、统计数字等)设计出思考问题,由学生解答,并在每一材料运用时,以标题的方式标示出某一种史学方法,以利于学生明确,计有:“实物证史”“分析出土文物”“传说与史实”“史实与意见”“比较分析”“因果关系”“历史人物评价”“以证立论”“事实与想象”“判断真伪对错”“判断历史的是与非”“道德标准与人物评价”“分析决策利弊”“从不同角度评价历史”“寻找历史真相”“历史悬疑”“历史记载的存疑”“野史、小说与史实”“从县志探究往事”“分析不同观点”“辨别不同的评价”“分析对立的争论”“分析史料的偏差与失实”“利用史料印证史实”“文字背后的含义”“政党观点与历史人物评价”“宣传与现实”“逻辑推论”“古为今用”,等等。每一则都是先简要说明习史或治史的观点或方法,再以材料为例,提出思考的问题。例如,“如何判断历史的是与非”一则(注:梁一鸣、叶小兵、李俊才.互动中国历史第二版,香港文达出版公司,2003):

  历史上很多史实和人物,都有不同是非标准的判断。试以公元626年发生的玄武门之变为例,做出判断。

  阅读以下资料,然后解答问题。

  甲.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

  ——《贞观政要》卷七

  乙.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人神不容……运属文皇(唐太宗),功成守正,社稷乃定。

  ——《旧唐书》

  丙.大宗以功业声望卓越之故,实有夺嫡之图谋……

  ——历史学家陈寅恪

  1.从资料甲显示,唐太宗将玄武门事变与哪件历史事件相比?

  2.唐太宗的比喻恰当吗?你认为他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理由可以接受吗?为什么?

  3.资料乙对玄武门之变有什么评价?

  4.资料丙对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有怎样的评论?

  5.唐太宗曾发动玄武门之变,但他又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明君,你对唐大宗有何评价?

  该版本的教科书另有“读史修德”一项,亦是运用材料,但角度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传达,借用对史料的研习,说明某一做人处事的道理,计有:“谨慎处事”“不怕挫败”“信赏必行”“勇于面对失败”“敢于承担责任”“秉持气节”“以民为重”“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大公无私的精神”等。例如,明朝后期的历史,设计了“关心国事”一则”(注:梁一鸣、叶小兵、李俊才.互动中国历史第二版,香港文达出版公司,2003):

  细阅以下资料,然后解答问题。

  甲.凡有益于民而有损于国者,权民为重,则宜从民。

  ——《东林会约》

  乙.当京官不考虑朝政,做地方官不留心民生,隐退乡里不关心世道,不配称为君子。

  ——《明史·顾宪成传》

  丙.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为东林书院题联

  1.(1)根据资料甲,你认为东林党最重视哪些人的权益?(2)资料甲的主张是针对当时什么弊端而提出的?

  2.(1)资料乙中,顾宪成认为“君子”要具备什么条件?(2)从顾宪成的言论中,可见当时的官员普遍有什么通病?

  3.根据资料丙,你认为东林党人的主张在今天有实际意义吗?为什么?

  此外,该教科书还在每一学习单元之后,设计了“专题探究”一项,属于较为大型的史料研习的活动设计,是运用多则材料和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讨历史的活动。

  香港文达出版公司出版的历史教科书的这些设计,使得史料运用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一方面,引用史料不仅仅是为了印证或丰富课文的具体内容,而且是充分发掘运用史料的作用,将运用史料上升到了解和掌握史学方法,提升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因而具有了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一定意义;另一方面,把史料的运用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带有较强的探究因素,从而把学习课文与探究历史结合起来,把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结合起来。

  比较上述这两种教科书中运用史料的模式,可以看出各具功能,但第二种模式在教育和教学上的意义更大。从新的教学理念上讲,教科书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凭借,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教科书应该是“教本”与“学本”的结合,尤其是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利器。所以,史料在教科书中的运用,其出发点并不只是要让学生多读一点材料,而是为了学生能够运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历史的探究,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认识。

  这里,实际上是涉及教科书的编写思路。作为历史教学用书,不但要承载教学所需要的历史基本知识,传递一定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而且要为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提供适当的活动平台,使之能够运用教科书开展学习与探究活动。如果仅是从技术层面上讲,在历史教科书中运用史料,也有许多问题需要教科书的编写者深入思考。例如,在课本中引入和运用史料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采用什么方式运用史料会更有利于发挥史料的功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探索?在一节课中是引用一则史料,还是一组史料?史料的引入怎样设计和编排才有利于教学实际上的操作?这些问题,所涉及到的就不是史料的单纯引用了,而是与历史教学的理念有直接的关系。

  四、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

  在历史教利书中编排史料,是有其教学意义的。新教科书的这种变化,必然会导致教学中运用教科书方式的变化,进而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因此,对于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如何处理,就成为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从实现历史教学方式转变的角度看,这就要在备课的过程中,考虑到以下的一些问题:

  1.课文与补充资料的关系。新的历史教科书中编排的历史资料,有很多出自原始材料,如历史的文献、档案、诗文等,而且经过了编者的精心挑选,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教师首先要分析这些史料与课文内容的关系是什么,进而要考虑如何在课堂上运用这些补充资料,在教学时怎样引导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对原始资料中的一些难懂的文字,教师不仅要自己搞清楚,还要在教学时进行解释,以使学生明白。补充资料的运用要同课文的学习相配合的,尤其是同课文的重点问题相配合,使学生通过对资料的阅读与理解,更好地把握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同时提高阅读理解的学习能力。

  2.课文讲授与课堂活动的关系。新历史教科书在引用史料的同时,还设计了一些教学活动,包括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活动设计往往是该教科书的特点所在。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不能只重视对课文的讲授,还应注重对书中活动设计的灵活运用。因此,在备课时,不但要备课文,还要备活动,把教学活动的设计落实在教学方案中,尤其是史料研习的活动,使之配合并深化对课文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教科书的作用。

  3.学生的课文学习与史料研习的关系。一般说来,历史教科书在每课的后面都会设计相应的练习题。新历史教科书的变化之一是,改变了练习题的方式,从侧重对知识识记的练习,转变为对学习内容的研讨,因而在练习题的题型和内容上多是探究性的,其中就包括对史料的研习作业。对于书中编排的史料研习的作业练习,教师也应在备课时加以统筹考虑。如,是否布置这些练习,采取什么形式开展练习活动,是在课堂上完成还是在课下完成这些练习,如何检查这些练习的完成情况,等等。

  4.教师运用教科书与学生运用教科书的关系。教科书既是教师教学的凭借,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在备课和讲课时,不能只是考虑自己如何运用教科书,而不考虑学生如何运用教科书进行历史学习。对于教科书中出现的史料,更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如,有些原始材料对教师来说是熟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就可能是难读难懂的。教师应在备课时,把学生运用教科书列入教学过程和活动安排,如,安排学生对教科书的课文和材料进行阅读、理解和分析,对补充的材料进行解释和讨论,等等。在教学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现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是可以通过创造性地运用教科书来实现,尤其可以通过运用教科书中的史料来实现。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运用史料,涉及到教材类型、教科书编写、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的问题。在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实际中,充分发掘和运用史料的功能和作用,合理、有效地编排、运用史料,将有助于全面落实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的,实现教学方式的真正转变,进一步推进中学历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作者介绍:叶小兵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100037


相关内容

  • 浅析初中历史学科"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 浅析初中历史学科"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沈阳虹桥中学 王彬 初中历史学科"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 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新指向.本文从历史学科"史 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必要性谈起,进一步就其培养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 ...

  • 历史教学论
  • 第一讲 绪 论 一."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概念的演进 1. 历史教授法--"教授历史之次序方法" (1)历史成为一门课程:清末新政(废科举兴学校),对其研究也成为师范学堂的一门学科: (2) 研究对象是教师的教授方法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在研究之列: (3) 1 ...

  • [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教学设计
  • <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教学设计 浙江省乐清市英华学校 陈晓燕 胡爱玲 一.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知道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能够以南京大屠杀为例了解日本侵略军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犯下了许多滔天罪行,让学生永远铭记这血的教训. 2.运用史实,学会联系当前的日本"教科 ...

  •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试题
  •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试题 (实考题型.题分可能变化,以实考为准) 优质文档,精彩无限! C.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D.党的七大 7.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 ) A.北美地区 B.南美地区 C.东亚地区 D.西亚地区 8.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是 A.美国<独立宣言> ...

  •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有效性 - 话题门
  • 作者:葫芦 摘要:史料是史学的基础,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中介,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史料的运用应该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提供人:黄红华老师 史料是史学的基础,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中介,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史 ...

  • 历史教育:叙事之上的知识展开
  • [摘 要]事实的历史转身成为教学的历史时,它就是多类型的历史知识.历史教学就是基于叙事的多类型的知识展开,在知识展开过程中,赋予知识以教育的价值――历史学习的目标――品格与思维就此涵养与生长. [关键词]叙事教学:知识展开:历史知识的教育形态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

  • 新.旧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比较与探索
  • 第16卷第5期2003年9月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ChongqingCollegeofEducation V01.16No.5 Sept.2003 文章编号:1008-6390(2003)05-0101-02 新.旧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比较与探索 咯 鼋 (咸阳师范学院附中,陕西咸阳71 ...

  • 史学概论-庞卓恒简化版
  • 第一章 历史和历史学 历史一词有三层基本含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一是指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即历史著述,即是经过人脑的思考.加工而形成的主体化的历史:它还指一门学科,或一门专业. 第一节 什么是历史 一.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和联系 历史,广义说来,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发 ...

  •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太平天国运动]
  •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太平天国运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民版<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从内容上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