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的地理学

  用非专业的眼光来看,《水浒传》中的地理都是有问题的,而且从头到尾错得彻彻底底、毫无商量余地——和宋公明那种打打再商量招安的半推半就策略,风格截然不同。

  史进离开华阴县的少华山,“取路投关西五路,望延安府路上来”。(《水浒传》第二回)饥餐渴饮,夜住晓行,半个月后,史进却来到渭州。要知道,渭州,就是今天的甘肃平凉,在延安西南,渭州到延安直线距离280公里(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39页)而出发地华阴在延安南略偏东,两地直线距离240公里,华阴与渭州直线距离330公里(《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55页)。三地关系,以三角形作比,延安在顶点A,渭州在左点B,华阴在右点C。按照常理,史进应该采取CA线;但他实际上走了CBA的线。绕远得有点儿说不过去——渭州根本不在史进行程路线之内!

  江州蔡九知府派神行太保戴宗到东京给他爹蔡京送生日礼物和家书,叮嘱戴宗“切不可沿途耽阁(搁),有误事情”!戴宗因为还想到东京为押在大牢里的宋江走走门路,所以也是力求尽快赶路(《水浒传》第三十八回)。但他竟然来到梁山泊边上的朱贵酒店里打尖!要知道梁山泊并不在江州去东京的线路上。江州去梁山泊直线距离660公里,江州去东京600公里;东京在江州的北偏西;梁山泊在江州北;而且梁山泊又在东京的东北,两地120公里(《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45-46页)。三地又生出三角关系,而且是钝角三角形。假设:A东京,B江州,C梁山泊。戴宗当走BA线,实际上却是BCA线!

  无为军,是在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设立的,“以庐州巢县无为镇建为军,以巢、庐江二县来属”。(《宋史》卷八十八)无为军靠近长江,在江州的下游,与江州的直线距离是252公里(《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50页)。《水浒传》却告诉我们,“这江州对岸,另有个城子,唤做无为军”,而且无为军的闲通判黄文炳能一叶扁舟,三天两头地从无为军过江来频繁地探望江州蔡九知府(《水浒传》第三十八回)。也就是说,江州与无为军之间这二三百公里的长江,在《水浒传》中给抹得干干净净,截断,扔掉了!

  以上是梁山泊英雄招安前的一些地理问题。此后征辽、征王庆、平方腊,我们不暇一一列举。实际上,早有人注意到水浒传对梁山附近地理描述是不正确的,归结为“为情节需要而随便改动”,或者“传抄错误”。(刘华亭《水浒传中梁山附近的地理描述》,载1998年第5期《济宁师专学报》)虽言之有理,但过于简略。

  我们知道梁山泊英雄奔赴目的地时,和常人一样遵循就近原则,尽量走两地间的直线,避免曲折绕远。也就是说,《水浒传》暗示,他们并没有绕远,现实中看去之字路线,在小说中是不存在的!渭州,就在从华阴到延安之间的路上,是个必经的中间站。无为军就在江州的对岸,隔江相望,并没有二三百里的滚滚长江。

  如何解释它与现实的牵连与纠结?对于诗文中的风物与现实中的风物不相吻合这一现象,钱锺书解释说:“诗文风景物色,有得之当时目验者,有出于一时兴到者。出于兴到,故属凭空向壁,未宜缘木求鱼;得之目验,或因世变事迁,亦不可守株待兔。”(钱锺书著《管锥编》,三联书店,2007,第154页)在诗史、文史的传统下,诗文风物尚且与现实龃龉不合。何况小说。怎能要求小说中的地理与现实毫厘不爽?这也可以解释《水浒传》中的地理学问题。但仍然有点儿笼统,好像袁中郎所谓“一个八寸三分的帽子人人戴得”(袁宏道《与张幼宇书》)!

  宋元时候,演义小说刚刚兴起,作为一种文体,它没有明确的规定性,可以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作者才情。因为先出现的是七分真实三分虚的《三国演义》,它影响极大,效果强烈,所以,不知不觉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历史演义,都应该注重历史真实。人们对后出现的《水浒传》自然也这样要求。比如金圣叹就拼命把它和《左传》《史记》拉扯到一起,大谈历史的“精严”(金圣叹《批评水浒传序三》)。其实,《水浒传》已经走上一条与《三国演义》截然不同的路子,《水浒传》只剩下一个框架是有点儿历史根据的,可以说十之八九都是虚构。

  其实,不光我们的历史演义小说受到不合历史真实这样的非分责难,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司各特的历史小说,都曾受到同样的非议。历史小说,为了和现实划清界限,不少小说家,为他的小说人物创造出完全的新世界作为活动空间,比如英国作家托尔金《指环王》三部曲(The Lord of the Rings),美国作家乔治·马丁《冰与火之歌》四部曲(A Song of Ice and Fire)。

  我们的《水浒传》作者由于历史的局限和传承,当然无法使小说和历史现实完全隔绝,也没有将其中的地理和现实划出明确的界限;有误导看官的嫌疑。但在小说有着明确规定性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再将之混淆在一起,纠缠不清。所以,不能用现实的尺度去衡量《水浒传》中的地理学。或者说,《水浒传》中的地理学是真的(true),但不是实的(notreal),它和现实没有对应关系,只在《水浒传》设定的领域内具有有效性与正确性。一出界,它就失效了。如果一定要拿它做别的用途,那也是各人的自由,《水浒传》的作者对此并不负有什么责任。就好比阿司匹林本来是退烧的处方药,后来却作为非处方药,拿去降血压。但拿《水浒传》中的地理学去到现实中用,是否会产生阿司匹林那么幸运的效果,可就难说了。还是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吧!

  用非专业的眼光来看,《水浒传》中的地理都是有问题的,而且从头到尾错得彻彻底底、毫无商量余地——和宋公明那种打打再商量招安的半推半就策略,风格截然不同。

  史进离开华阴县的少华山,“取路投关西五路,望延安府路上来”。(《水浒传》第二回)饥餐渴饮,夜住晓行,半个月后,史进却来到渭州。要知道,渭州,就是今天的甘肃平凉,在延安西南,渭州到延安直线距离280公里(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39页)而出发地华阴在延安南略偏东,两地直线距离240公里,华阴与渭州直线距离330公里(《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55页)。三地关系,以三角形作比,延安在顶点A,渭州在左点B,华阴在右点C。按照常理,史进应该采取CA线;但他实际上走了CBA的线。绕远得有点儿说不过去——渭州根本不在史进行程路线之内!

  江州蔡九知府派神行太保戴宗到东京给他爹蔡京送生日礼物和家书,叮嘱戴宗“切不可沿途耽阁(搁),有误事情”!戴宗因为还想到东京为押在大牢里的宋江走走门路,所以也是力求尽快赶路(《水浒传》第三十八回)。但他竟然来到梁山泊边上的朱贵酒店里打尖!要知道梁山泊并不在江州去东京的线路上。江州去梁山泊直线距离660公里,江州去东京600公里;东京在江州的北偏西;梁山泊在江州北;而且梁山泊又在东京的东北,两地120公里(《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45-46页)。三地又生出三角关系,而且是钝角三角形。假设:A东京,B江州,C梁山泊。戴宗当走BA线,实际上却是BCA线!

  无为军,是在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设立的,“以庐州巢县无为镇建为军,以巢、庐江二县来属”。(《宋史》卷八十八)无为军靠近长江,在江州的下游,与江州的直线距离是252公里(《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50页)。《水浒传》却告诉我们,“这江州对岸,另有个城子,唤做无为军”,而且无为军的闲通判黄文炳能一叶扁舟,三天两头地从无为军过江来频繁地探望江州蔡九知府(《水浒传》第三十八回)。也就是说,江州与无为军之间这二三百公里的长江,在《水浒传》中给抹得干干净净,截断,扔掉了!

  以上是梁山泊英雄招安前的一些地理问题。此后征辽、征王庆、平方腊,我们不暇一一列举。实际上,早有人注意到水浒传对梁山附近地理描述是不正确的,归结为“为情节需要而随便改动”,或者“传抄错误”。(刘华亭《水浒传中梁山附近的地理描述》,载1998年第5期《济宁师专学报》)虽言之有理,但过于简略。

  我们知道梁山泊英雄奔赴目的地时,和常人一样遵循就近原则,尽量走两地间的直线,避免曲折绕远。也就是说,《水浒传》暗示,他们并没有绕远,现实中看去之字路线,在小说中是不存在的!渭州,就在从华阴到延安之间的路上,是个必经的中间站。无为军就在江州的对岸,隔江相望,并没有二三百里的滚滚长江。

  如何解释它与现实的牵连与纠结?对于诗文中的风物与现实中的风物不相吻合这一现象,钱锺书解释说:“诗文风景物色,有得之当时目验者,有出于一时兴到者。出于兴到,故属凭空向壁,未宜缘木求鱼;得之目验,或因世变事迁,亦不可守株待兔。”(钱锺书著《管锥编》,三联书店,2007,第154页)在诗史、文史的传统下,诗文风物尚且与现实龃龉不合。何况小说。怎能要求小说中的地理与现实毫厘不爽?这也可以解释《水浒传》中的地理学问题。但仍然有点儿笼统,好像袁中郎所谓“一个八寸三分的帽子人人戴得”(袁宏道《与张幼宇书》)!

  宋元时候,演义小说刚刚兴起,作为一种文体,它没有明确的规定性,可以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作者才情。因为先出现的是七分真实三分虚的《三国演义》,它影响极大,效果强烈,所以,不知不觉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历史演义,都应该注重历史真实。人们对后出现的《水浒传》自然也这样要求。比如金圣叹就拼命把它和《左传》《史记》拉扯到一起,大谈历史的“精严”(金圣叹《批评水浒传序三》)。其实,《水浒传》已经走上一条与《三国演义》截然不同的路子,《水浒传》只剩下一个框架是有点儿历史根据的,可以说十之八九都是虚构。

  其实,不光我们的历史演义小说受到不合历史真实这样的非分责难,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司各特的历史小说,都曾受到同样的非议。历史小说,为了和现实划清界限,不少小说家,为他的小说人物创造出完全的新世界作为活动空间,比如英国作家托尔金《指环王》三部曲(The Lord of the Rings),美国作家乔治·马丁《冰与火之歌》四部曲(A Song of Ice and Fire)。

  我们的《水浒传》作者由于历史的局限和传承,当然无法使小说和历史现实完全隔绝,也没有将其中的地理和现实划出明确的界限;有误导看官的嫌疑。但在小说有着明确规定性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再将之混淆在一起,纠缠不清。所以,不能用现实的尺度去衡量《水浒传》中的地理学。或者说,《水浒传》中的地理学是真的(true),但不是实的(notreal),它和现实没有对应关系,只在《水浒传》设定的领域内具有有效性与正确性。一出界,它就失效了。如果一定要拿它做别的用途,那也是各人的自由,《水浒传》的作者对此并不负有什么责任。就好比阿司匹林本来是退烧的处方药,后来却作为非处方药,拿去降血压。但拿《水浒传》中的地理学去到现实中用,是否会产生阿司匹林那么幸运的效果,可就难说了。还是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吧!


相关内容

  • 水浒传解析
  • "都一般儿哥弟称呼" --从"管理学"看<水浒传>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文/秦超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水浒传>简介: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 ...

  • [历史真相]别把[水浒传]当真实的历史
  • 别把<水浒传>当真实的历史 简单地说,<水浒传>是一部写"土匪强盗怎么形成"的书.有不少人把它当历史看,事实上,严格地说,<水浒传>连历史小说都称不上,只是一部虚构的演义小说,其中的人物.故事一分真.九分假.所谓"演义小说" ...

  • [水浒传]塑造女性形象
  • <水浒传>塑造女性形象之标准:"义" 高国彬 文学与新闻院 对外汉语专业 08260265 [摘要] 作者对<水浒传>中正面女性的塑造不再以传统的"妇德"."妇貌"."才情"为衡量 标准,而是更看 ...

  • [水浒传]的作者,到底是施耐庵,还是罗贯中?
  • <水浒传>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现在流行的说法,作者是施耐庵.但是,还有很多人认为这部著作的作者是罗贯中.那么,究竟是谁呢? (施耐庵) 究竟有没有施耐庵这个人?很多学者也是存疑的.有人认为,施耐庵是如果反过来读,就是"俺乃是",可能是罗贯中的笔名.从经历上来看,施耐 ...

  • 王振星:运河文化背景与[水浒传]的创作
  • 第28卷第3期菏泽学院学报2006年6月 JournalofHezeUniversityJun. 2006Vol.28 No.3 文章编号:1673-2103(2006)03-0120-03 运河文化背景与<水浒传>的创作 王振星 Ξ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山东济宁272025) 摘 ...

  •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水浒]中宋江人物形象塑造论文
  •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水浒>中宋江人物形象的塑造 摘 要:文章从宋江的人格缺陷入手,分析了他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挥金如土.广交天下英雄豪杰,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军事指挥才能,他求贤若渴,胸怀宽广,但造反动机严重不纯,以"忠"灭"义",对梁山义 ...

  • 对女性的刻意贬低与歧视
  • 摘要:<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至今依然不减其耀眼的艺术魅力.但与对男性英雄崇敬赞扬形成鲜明对照,作品对女性形象描写表现出贬低与歧视的态度.在作者笔下,无论是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安分守己的良家妇女,抑或是不守妇道的出墙"淫妇",都逃脱不了悲惨命运.这既反映了施耐庵 ...

  • 四大名著中的管理学 管理是一门艺术
  • 四大名著中的管理学 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是艺术与科学的统一.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处处体现着管理的思想.对于管理不仅需要在表面和制度层次进行分析探讨,同样需要在更深层的文化领域进行分析.对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名著,除了造就其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管理的领域也占据一席之地.当我们仔细地 ...

  • 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你们这帮路痴
  • 我有一次跟老婆聊天,说起最想穿回哪个时代,她说她最想的还是穿回乾隆早年间,去问曹雪芹后四十回手稿在哪写的啥.我呢,我肯定得跟着老婆啊,不过我想问曹公的问题,可能会更复杂更无厘头: 您把 <石头记> 弄成不知何时不知何地的架空小说,究竟是避席畏闻文字狱 (抢龚自珍的版权),还是吸取了其它三 ...